改造我们的学习(通用13篇)改造我们的学习(通用13篇)改造我们的学习(通用1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改造我们的学习(通用13篇)

改造我们的学习(通用13篇)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1

  教学目的:

  1.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 筛选重要语句。

  3. 掌握文章采用的多种论证办法。

  4. 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重点:

  1.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 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可展示幻灯片)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要求:理清作者基本的观点与论证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拟出内容结构提纲。

  快速阅读检测提纲:

  1.全文中心论点是啥?

  2.分点列出作者认为要改造的理由。

  3.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标题

  明确:

  侧重点可在第三小题,先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标题,在概括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概括标题、怎样筛选重要语句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或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办法,请举例说明。

  2.你认为本文在论证的语言上有啥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

  让学生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例子并加以说明分析。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用,没有必要都讲给学生,只需要根据学生的总结加以补充即可)

  1.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办法。

  例证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第二部分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引证法

  作者在举事例的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证明。如第三部分中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进而增强了论证效果。

  对比论证

  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办法,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列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oneplus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2.本文语言准确、鲜明。作者还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

  语言的准确性,一是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如第一部分在谈到我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时,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作者不但用这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前却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再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很客观地写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用词也是很准确的。再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中,“常常”一词也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了全称判断,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二是表现在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文中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基本”二字很有分寸,表明了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务,而是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呢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也用了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也使人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用词是很有分寸的。

  语言的鲜明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在谈到学习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作者写道:“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这样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显得鲜明有力。另外第三部分中把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加以对比,也是十分鲜明的。二是表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作者拥护啥,反对啥毫不含糊。如当谈到主观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办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语言的生动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很善于使用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有风趣。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等成语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三是表现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也通俗易懂。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在描(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绘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时,连用了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揭示,气势连贯,揭露深刻。文中对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等。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师可以选出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和学生一起分析其特点,以下略举一二: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的放矢”的解说。

  “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三、启迪思维,深究问题

  1.第一部分中,提到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在此阶段,究竟有哪些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去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提示:在这阶段,主要有1839年的林则徐禁烟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1895年康有为提倡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他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为救国救民而摸索真理的代表。具体事迹,可参看中国近代史有关史料。

  2.为啥当时的许多马列主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提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国,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有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也有不少人到苏联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但不少人的学习办法是教条主义的,这种教条主义的办法也影响到党内,在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时,也只是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

  四、能力训练

  概括总结:

  主观主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参考答案:此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解答后可以让他们选出认为是最标准的答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2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教育他们自觉地树立正确的学习。 

  2.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在议论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办法。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根据政论语体的特点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进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办法和课文的语言特色,而思想教育的要求应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2.把课文的讲读同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写作的熟练技能和良好习惯。 

  3.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进行论证时的逻辑思路,深入领会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办法。 

  4.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主要运用提问、点拨、答疑、讲解等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而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思考、练习和讨论来积极地进行研习探讨。 

  教学时数 本篇课文与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的教学时数为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入领会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意义;研究探讨课文的论证结构,编写全文的论证结构提纲。 

  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简介课文:本文是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当时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这个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这篇重要报告,不仅在当时对党的整风运动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中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 

  提问:标题中为啥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娈”或者“改进”? 

  讨论后明确:“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2.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呢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 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儿来概括(板书3个词):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提问:我们在第三册学过关于合理安排论证结构的知识,从这篇课文的逻辑思路来看,它采用了哪一种论证结构呢? 

  明确:课文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按照“提出一个啥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这样的思路,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3.讲读课文本论部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一、二、三部分,弄懂每一部分同全文中心论点(即引论中提出的“主张”)的关系,以及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讨论:一、二、三部分各自怎么样来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第一部分回顾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先总述从“幼年”到“现在”的认识发展是从“肤浅”“贫乏”变为“深刻”“丰富”;再回顾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三个时期(“一百年来”“十月革命之后”“抗日战争以来”);然后充分肯定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第二部分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列举主观主义学风的具体表现(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再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述这种坏学风的危害;然后谆谆告诫人们对此“不可等闲视之”。第三部分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进而进一步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迫切性。作者先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类型、特点、危害和实质;然后具体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同主观主义完全相反的表现、特点和实质。通过相互对照,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前一种态度必须“打倒”,后一种态度“应该具备”。(一、二、三部分的论证角度和内容要点可以作简要的板书,请参看本教时板书设计 ) 

  讨论:既然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那么充分肯定我们党内在学风方面一些“很好的现象”的第一部分能不能干脆删去呢? 

  明确: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必须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联系观点、一分为二观点来分析问题。这篇文章的本论部分,重点放在彻底清算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学风,但为了使论证更加充分、更加严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作者始终坚持对有关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不搞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的第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论证树立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性,并通过对20年来我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告诉我们改造学风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 

  进而增强了我们改造学风的信心。因此,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删去。这一部分中“日益结合”“深刻得多,丰富得多”“是进一步了”“也有某些开始”等词语,都用得十分准确,有很强的分寸感,既充分肯定成绩,也照应了下文“还有很大的缺点”的论断。 

  讨论:课文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啥论证办法?文中谈了哪几类“极坏的典型”,作者是怎么样安排使用这些典型材料的? 

  明确: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在这部分中,作者谈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调查,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分离。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也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进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 

  讨论:课文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这 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办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明确: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办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从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也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进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从办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从语言来说,这一部分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办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讨论:根据上面的讨论研习,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课文本论部分的一、二、三之间具有怎么样的关系。 

  明确:这三部分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二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有繁简、详略的不同);而一、二和三之间是层进关系,从正面和反面的论证推进到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从分析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进而深入揭示其特点、实质。 

  4.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要求:复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自学课文的结论部分,编写全文结构提纳,概括出作者的逻辑思路、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每个部分论证的要点。下一节课作检查。 

  〔附〕 第一教时板书计划 

   

  毛泽东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议论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办法;学习课文根据政论语体的特点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进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学生编写的结构提纲 

  可以采用当堂检查的办法,并挑选二三份提纲进行交流讲评。 

  2.学习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 

  自学与思考:要求学生自学《学会辩证的分析》,分析思考一文怎么样运用辩证分析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讨论:举例说明课文中怎么样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学风问题。 

  明确: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揭示规律。比如,课文第一部分正面论证改造学风的重要性,就是从20年来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分析的。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任何事物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到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比如,课文分析了主观主义学风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作者对这三方面不是作孤立的分析,而是准确深刻地揭示了三方面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它们共同的要害所在:违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本原则。课文分析主观主义的两种类型(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指出“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力求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方也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即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比如,课文分析学风问题,既指出一些“很好的现象”,也指出“还有很大的缺点”;既批评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态度,也论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态度;既严肃地提出了“打倒”主观主义的问题,也积极地鼓励传染了这种毛病的同志勇敢地“诊治自己的毛病”;既清醒地看到“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也乐观地指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凡此种种,都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 

  朗读:请两位学生分工朗诵课文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认真体会本文在词汇、句法、修辞方面的特色。 

  提问: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从本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议论文主要的语言特点是啥?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遣词、造句、段落层次的准确严密)、鲜明性(观点鲜明、感情色彩鲜明)、概括性(对事物、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分析论述)和生动性(可以选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板书: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简介知识:从文章体裁来讲,这篇课文是议论文;从一系列的语言特点来讲,课文的语言属于政论语体。我们知道,汉语中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在书面语体中,包括政论语体(议论文的语言属于此体)、科学语体(说明文的语言属于此体)、事务语体(公文、应用文的语言属于此体)和文艺语体(文艺作品的语言属于此体)。刚才我们讨论的议论文语言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板书)。政论语体的这些主要特点,对它选用啥样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这是我们在学习议论文的语言时应该细心地辩析体会的。下面,我们以一文为例(重点可以放在第三部分),比较具体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提问:本文是政论文,是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来进行论述呢? 

  明确:作为一篇政论文,本文中准确地运用了许多政治词语,如“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观主义”“革命”“党性”“立场”“观点”“策略”“规律性”等。但政论语体在词语运用方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决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而是在以政治词语作为词语运用核心的同时,广泛吸收包括古词语、口头词语、熟语在内的各种词语,使语言表达不但显得准确、概括,而且显得鲜明、生动。 

  提问: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使用得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包括:(1)富有生命力的古词语,比如,“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等。(2)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比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不住”(“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满天飞”(“‘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等。这两部分词语中有的是词,有的是熟语(成语、惯用语等),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实际上都经过精心选择。这些词语或凝炼含蓄,或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十分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也不乏幽默风趣,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板书:词语——贴切、生动) 

  提问: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也显示了一些适合政论语体要求的具体特点,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诵读本文第三部分,从中归纳出作者选用句式的一些特点来。 

  明确:适合政论语体的要求,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表现出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严密。文中长句短句都用,但与文艺语体相比,长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些长句包括比较复杂的单句和有多个分句的复名,结构都是准确而严密的。复杂的单句如:“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道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主语“这副对子”省略,谓语是“像不像”,由于带了三个介词词组的状语,还有一个插入语“你们看”,使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复句如:“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两句都是有着多个分句的二重复句,加黑的关联词语都用得极为确切)其次是灵活。作者根据论述的需要,在句类句式的选用安排上显得灵活自如、富有变化。比如,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有一副对子……”),交替使用了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气不断变化,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也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几句,句式灵活多变,而变化之中也寓有整齐(安排了两组对偶)。所有这些,都完全符合政论语体的特定功能和主要特点。(板书:句式——严密、灵活) 

  提问:本文非常注意修辞,它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也怎么样体现了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 

  明确: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南宋陈骙《文则》)现代修辞学家认为:“政论语体容许句型句式的高度集中”(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从本文来看,作者善于运用形式整齐的整句,运用排比、反复、对偶、层递(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就是典型的层递)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也体现了政论语体的鲜明性的特点。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政论语体中也常常使用比喻,本文中出现的“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都是作者进行论述时采用的十分贴切的比喻。但政论语体中的比喻与文艺语体中的比喻不尽相同,后者的作用完全是为了描写的形象、生动,而前者的作用服从于政论语体的理论阐述功能,它使议论文中所要阐明的道理更加深入浅出,令人信服。本文中的上述比喻,都能有效地为理论阐述服务,体现了政论语体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特点。总之,本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为了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来增强论证的效果。(板书:修辞——增强论证效果) 

  提问:我们再来研究一个具体问题吧。课文中引用了明人解缙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比喻这个辞格,但这副对子是否只用了一种辞格呢? 

  明确:在语言表达中,常常出现综合运用多种辞格的情况。课文中的这副对子,从句式看是用了对偶;从内容看是用了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来看,是一种双关(字面上描写外在形态,实质上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来看,是一种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子的引述来看,也是一种引用。这就告诉我们:对辞格的运用有时应该作综合的分析。 

  布置作业  

  1.课外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 

  2.课外完成《学会辩证分析》后边的“阅读训练”。 

  〔附〕 第二教时板书计划 

  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 

  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词语——贴切、生动 

  句法——严密、灵活

  [1]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3

  教学目的:

  1.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 筛选重要语句。

  3. 掌握文章采用的多种论证办法。

  4. 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重点:

  1.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 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可展示幻灯片)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要求:理清作者基本的观点与论证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拟出内容结构提纲。

  快速阅读检测提纲:

  1.全文中心论点是啥?

  2.分点列出作者认为要改造的理由。

  3.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标题

  明确:

  侧重点可在第三小题,先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标题,在概括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概括标题、怎样筛选重要语句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或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办法,请举例说明。

  2.你认为本文在论证的语言上有啥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

  让学生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例子并加以说明分析。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用,没有必要都讲给学生,只需要根据学生的总结加以补充即可)

  1.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办法。

  例证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第二部分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引证法

  作者在举事例的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证明。如第三部分中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进而增强了论证效果。

  对比论证

  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办法,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列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oneplus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2.本文语言准确、鲜明。作者还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

  语言的准确性,一是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如第一部分在谈到我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时,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作者不但用这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前却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再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很客观地写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用词也是很准确的。再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中,“常常”一词也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了全称判断,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二是表现在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文中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基本”二字很有分寸,表明了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务,而是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呢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也用了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也使人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用词是很有分寸的。

  语言的鲜明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在谈到学习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作者写道:“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这样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显得鲜明有力。另外第三部分中把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加以对比,也是十分鲜明的。二是表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作者拥护啥,反对啥毫不含糊。如当谈到主观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办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语言的生动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很善于使用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有风趣。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等成语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三是表现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也通俗易懂。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在描绘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时,连用了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揭示,气势连贯,揭露深刻。文中对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等。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师可以选出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和学生一起分析其特点,以下略举一二: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的放矢”的解说。

  “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三、启迪思维,深究问题

  1.第一部分中,提到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在此阶段,究竟有哪些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去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提示:在这阶段,主要有1839年的林则徐禁烟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1895年康有为提倡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他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为救国救民而摸索真理的代表。具体事迹,可参看中国近代史有关史料。

  2.为啥当时的许多马列主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提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国,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有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也有不少人到苏联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但不少人的学习办法是教条主义的,这种教条主义的办法也影响到党内,在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时,也只是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

  四、能力训练

  概括总结:

  主观主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参考答案:此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解答后可以让他们选出认为是最标准的答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4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毛泽东

  学习重点

  一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二 筛选重要语句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

  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提倡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二

  但是呢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呢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②,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呢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办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确实的,现在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

  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检③来的。 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呢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办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④,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呢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 三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办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⑤。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呢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⑥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办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教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办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⑦。也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办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四

  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一)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办法,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为此目的,就要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就要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就要使同志们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夸夸其谈地乱说一顿和一二三四的现象罗列,都是无用的。比如关于宣传工作,如果不了解敌友我三方的宣传状况,我们就无法正确地决定我们的宣传政策。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二)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

  (三)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办法。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的材料。《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也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怎样地工作了。 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呢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①选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从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这篇报告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地从思想问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线路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毛泽东的这个号召,很快地在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引起了怎么样以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怎么样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怎么样对待1931年初至1934年底这段时期党内两条线路的斗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大讨论,巩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②[言必称希腊]指有些研究革命理论的人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的教条主义倾向。希腊,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国家。古代希腊的文化,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言必称希腊”是“言必称尧舜”(见《孟子》)的仿用。

  ③这里通“捡”。

  ④[边币和法币]边币是1941年陕甘宁边区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法币是1935年以后国民党官僚资本四大银行(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发行的纸币。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说的,是指当时边币和法币之间所发生的兑换比价变化问题。

  ⑤[详细地占有材料……综合的研究]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马克思在该文中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各种发展形态,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

  ⑥[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辞博取群众的喜欢。

  ⑦[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见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第九部分。

  练习

  一 作者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文中阐述了哪些理由?

  二 按要求筛选信息,回答下面问题。

  1.本文脉络清晰,勾画出显示第一至第四部分行文脉络的语句。

  2.试从全文找出有关调查研究工作的语句,加以整理、归纳,看作者 对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哪些主张。

  三 准确,是筛选信息的基本要求。对照课文,指出下列说法哪里没能准确反映作者的意思,不准确的原因是啥。

  1、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二十年。

  2、共产党领导机关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

  3、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革命才会胜利,党性才会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

  4、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四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

  前仆后继 为之一新 有的放矢 哗众取宠 故纸堆 华而不实 夸夸其谈 谬种流传 滥调文章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5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教育他们自觉地树立正确的学习。 

  2.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在议论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办法。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根据政论语体的特点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进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办法和课文的语言特色,而思想教育的要求应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2.把课文的讲读同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写作的熟练技能和良好习惯。 

  3.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进行论证时的逻辑思路,深入领会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办法。 

  4.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主要运用提问、点拨、答疑、讲解等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而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思考、练习和讨论来积极地进行研习探讨。 

  教学时数 本篇课文与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的教学时数为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入领会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意义;研究探讨课文的论证结构,编写全文的论证结构提纲。 

  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简介课文:本文是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当时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这个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这篇重要报告,不仅在当时对党的整风运动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中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 

  提问:标题中为啥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娈”或者“改进”? 

  讨论后明确:“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2.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呢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 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儿来概括(板书3个词):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提问:我们在第三册学过关于合理安排论证结构的知识,从这篇课文的逻辑思路来看,它采用了哪一种论证结构呢? 

  明确:课文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按照“提出一个啥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这样的思路,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3.讲读课文本论部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一、二、三部分,弄懂每一部分同全文中心论点(即引论中提出的“主张”)的关系,以及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讨论:一、二、三部分各自怎么样来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第一部分回顾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先总述从“幼年”到“现在”的认识发展是从“肤浅”“贫乏”变为“深刻”“丰富”;再回顾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三个时期(“一百年来”“十月革命之后”“抗日战争以来”);然后充分肯定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第二部分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列举主观主义学风的具体表现(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再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述这种坏学风的危害;然后谆谆告诫人们对此“不可等闲视之”。第三部分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进而进一步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迫切性。作者先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类型、特点、危害和实质;然后具体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同主观主义完全相反的表现、特点和实质。通过相互对照,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前一种态度必须“打倒”,后一种态度“应该具备”。(一、二、三部分的论证角度和内容要点可以作简要的板书,请参看本教时板书设计 ) 

  讨论:既然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那么充分肯定我们党内在学风方面一些“很好的现象”的第一部分能不能干脆删去呢? 

  明确: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必须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联系观点、一分为二观点来分析问题。这篇文章的本论部分,重点放在彻底清算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学风,但为了使论证更加充分、更加严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作者始终坚持对有关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不搞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的第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论证树立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性,并通过对20年来我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告诉我们改造学风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 

  进而增强了我们改造学风的信心。因此,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删去。这一部分中“日益结合”“深刻得多,丰富得多”“是进一步了”“也有某些开始”等词语,都用得十分准确,有很强的分寸感,既充分肯定成绩,也照应了下文“还有很大的缺点”的论断。 

  讨论:课文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啥论证办法?文中谈了哪几类“极坏的典型”,作者是怎么样安排使用这些典型材料的? 

  明确: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在这部分中,作者谈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调查,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分离。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也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进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 

  讨论:课文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这 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办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明确: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办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从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也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进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从办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从语言来说,这一部分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办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讨论:根据上面的讨论研习,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课文本论部分的一、二、三之间具有怎么样的关系。 

  明确:这三部分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二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有繁简、详略的不同);而一、二和三之间是层进关系,从正面和反面的论证推进到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从分析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进而深入揭示其特点、实质。 

  4.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要求:复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自学课文的结论部分,编写全文结构提纳,概括出作者的逻辑思路、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每个部分论证的要点。下一节课作检查。 

  〔附〕 第一教时板书计划 

   

  毛泽东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议论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办法;学习课文根据政论语体的特点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进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学生编写的结构提纲 

  可以采用当堂检查的办法,并挑选二三份提纲进行交流讲评。 

  2.学习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 

  自学与思考:要求学生自学《学会辩证的分析》,分析思考一文怎么样运用辩证分析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讨论:举例说明课文中怎么样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学风问题。 

  明确: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揭示规律。比如,课文第一部分正面论证改造学风的重要性,就是从20年来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分析的。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任何事物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到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比如,课文分析了主观主义学风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作者对这三方面不是作孤立的分析,而是准确深刻地揭示了三方面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它们共同的要害所在:违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本原则。课文分析主观主义的两种类型(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指出“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力求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方也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即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比如,课文分析学风问题,既指出一些“很好的现象”,也指出“还有很大的缺点”;既批评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态度,也论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态度;既严肃地提出了“打倒”主观主义的问题,也积极地鼓励传染了这种毛病的同志勇敢地“诊治自己的毛病”;既清醒地看到“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也乐观地指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凡此种种,都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 

  朗读:请两位学生分工朗诵课文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认真体会本文在词汇、句法、修辞方面的特色。 

  提问: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从本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议论文主要的语言特点是啥?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遣词、造句、段落层次的准确严密)、鲜明性(观点鲜明、感情色彩鲜明)、概括性(对事物、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分析论述)和生动性(可以选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板书: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简介知识:从文章体裁来讲,这篇课文是议论文;从一系列的语言特点来讲,课文的语言属于政论语体。我们知道,汉语中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在书面语体中,包括政论语体(议论文的语言属于此体)、科学语体(说明文的语言属于此体)、事务语体(公文、应用文的语言属于此体)和文艺语体(文艺作品的语言属于此体)。刚才我们讨论的议论文语言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板书)。政论语体的这些主要特点,对它选用啥样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这是我们在学习议论文的语言时应该细心地辩析体会的。下面,我们以一文为例(重点可以放在第三部分),比较具体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提问:本文是政论文,是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来进行论述呢? 

  明确:作为一篇政论文,本文中准确地运用了许多政治词语,如“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观主义”“革命”“党性”“立场”“观点”“策略”“规律性”等。但政论语体在词语运用方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决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而是在以政治词语作为词语运用核心的同时,广泛吸收包括古词语、口头词语、熟语在内的各种词语,使语言表达不但显得准确、概括,而且显得鲜明、生动。 

  提问: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使用得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包括:(1)富有生命力的古词语,比如,“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等。(2)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比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不住”(“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满天飞”(“‘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等。这两部分词语中有的是词,有的是熟语(成语、惯用语等),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实际上都经过精心选择。这些词语或凝炼含蓄,或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十分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也不乏幽默风趣,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板书:词语——贴切、生动) 

  提问: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也显示了一些适合政论语体要求的具体特点,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诵读本文第三部分,从中归纳出作者选用句式的一些特点来。 

  明确:适合政论语体的要求,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表现出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严密。文中长句短句都用,但与文艺语体相比,长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些长句包括比较复杂的单句和有多个分句的复名,结构都是准确而严密的。复杂的单句如:“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道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主语“这副对子”省略,谓语是“像不像”,由于带了三个介词词组的状语,还有一个插入语“你们看”,使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复句如:“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两句都是有着多个分句的二重复句,加黑的关联词语都用得极为确切)其次是灵活。作者根据论述的需要,在句类句式的选用安排上显得灵活自如、富有变化。比如,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有一副对子……”),交替使用了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气不断变化,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也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几句,句式灵活多变,而变化之中也寓有整齐(安排了两组对偶)。所有这些,都完全符合政论语体的特定功能和主要特点。(板书:句式——严密、灵活) 

  提问:本文非常注意修辞,它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也怎么样体现了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 

  明确: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南宋陈骙《文则》)现代修辞学家认为:“政论语体容许句型句式的高度集中”(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从本文来看,作者善于运用形式整齐的整句,运用排比、反复、对偶、层递(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就是典型的层递)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也体现了政论语体的鲜明性的特点。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政论语体中也常常使用比喻,本文中出现的“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都是作者进行论述时采用的十分贴切的比喻。但政论语体中的比喻与文艺语体中的比喻不尽相同,后者的作用完全是为了描写的形象、生动,而前者的作用服从于政论语体的理论阐述功能,它使议论文中所要阐明的道理更加深入浅出,令人信服。本文中的上述比喻,都能有效地为理论阐述服务,体现了政论语体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特点。总之,本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为了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来增强论证的效果。(板书:修辞——增强论证效果) 

  提问:我们再来研究一个具体问题吧。课文中引用了明人解缙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比喻这个辞格,但这副对子是否只用了一种辞格呢? 

  明确:在语言表达中,常常出现综合运用多种辞格的情况。课文中的这副对子,从句式看是用了对偶;从内容看是用了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来看,是一种双关(字面上描写外在形态,实质上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来看,是一种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子的引述来看,也是一种引用。这就告诉我们:对辞格的运用有时应该作综合的分析。 

  布置作业  

  1.课外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 

  2.课外完成《学会辩证分析》后边的“阅读训练”。 

  〔附〕 第二教时板书计划 

  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 

  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词语——贴切、生动 

  句法——严密、灵活

  [1]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6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式”逻辑思路和论证结构。

  2.学习运用在对比中褒贬分明的论证办法。

  3.掌握快速阅读、准确筛选信息的办法。

  4.学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

  3.延安整风是对过去几次“左”倾机会主义的清算。

  4.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整顿学风——;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三篇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将“改造”误写为“改进(改善)”。学生指出。“改进”“改善”是在原基础上改进一步,“改造”是彻底改变,改掉旧的,建立新的。“改造”的程度重于“改变”“改善”等,而且要破旧立新,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极为不满,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程度深,面积广,希望彻底改造学风,否则革命事业就难以前进。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

  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

  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2、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呢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3、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怎样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全文开头一段是引言,末尾一段是结语,中间21段,作者已经用数字标明的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引言紧接着标题已经表明了的主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个中心论点旗帜鲜明,提纲挈领。“其理由如次”,是过渡性的词语,用以引出下文。根据学生的概括,全文结构的板书设计 如下:

  一、主张——提出问题(引论)

  1.成绩与进步

  二、理由——分析问题(本论)  2.缺点(3点).

  3两种对立的态度(对比)

  三、提议——解决问题(结论)  4.具体建议(3点)

  四、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等办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筛选重要语句。

  二、研习课文

  1、先看第一部分“进步与成绩”。

  本部分共7句话,第1句话是个长单句,怎么样划分主谓宾?

  生:二十年(主),就是(谓)……二十年(宾)。

  师:单看“主、谓、宾”好象是个简单的重复判断,所以其修饰成分不容忽视。齐读第一句。生:(齐读)。师:第1句暗含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其中哪个词用得特别精确?生:日益。师:如果去掉“日益”可以吗?生:不行。“日益”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结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好,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师:对,不是程度很高,而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第1句话提纲挈领,肯定成绩,齐读第2句。生:(齐读)。师:哪几种给准确、有力?生:“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师:两组反义词构成对比。3、4、5、6句讲啥?生:概述“日益结合”的发展过程。师:对,一百年来摸索真理;十月革命找到真理;抗日战争发展真理。其中“提倡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生:不能颠倒。三者间逻辑顺序很强。师:第5句中“使中国革命的上面为之一新”谁能结合历史具体解释一下?生: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一相结合,中国革命的性质就起了根本的变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变成了新民主主义。师:这位同学知识面较广。第一段属“分析问题”,在本论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笼罩全篇,齐读此段。生:(齐读)

  (第一部分的学习可多花一些时间。)

  2、第二部分,由成绩转入谈“缺点”,主要谈了三方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第二部分的学习可以从略,将精力放在重点第三部分上。)

  3、第三部分“两种对立态度”。

  本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精华,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实事求是”原则。文中“这个意思”指啥?生:指上文谈到的存在的“缺点”。师:既然上文已谈到诸多“缺点”。这里为啥还要反复说明?是简单重复吗?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对比中强化论证,使之更充分深入。师:是的。第二部分只是谈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和现象,还没有深入挖掘这些缺点及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剖析。也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用“对比论证”将主观主义学风与马列主义学风对举,黑白分明,是非益彰,旗帜鲜明,突出了“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迫切性。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部分,填写下表:

  主观主义的态度

  马列主义的态度

  表现

  1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经验主义);

  2割断历史;

  3抽象的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

  (教条主义)。

  1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2不要割断历史

  3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使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危害

  害了自己,害了别人,害了革命。

  实质

  华而不实,自以为是,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是党性的表现。

  这一部分精彩语段迭出,多用对偶、排比、层递等修辞,整散结合,读来铿锵有力,酣畅淋漓,气势夺人。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生:(读)。师:这幅对子形象地刻画了哪类人?生:只会背诵马列主义教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徒有虚名,而无实学的主观主义者。师:是的。要把这幅对子会背会写。写议论文,最难的是见解上的创新。本文最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著名的“实事求是”原则。请一位同学读:“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生:(读)。师:“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原注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毛泽东的贡献并不在于对这个词作了现代化的通俗解释,而在于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最初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作为学习态度的最高原则,后来也进一步发展为思想和行为的原则(邓小平也把“实事求是”发展为党和国家制订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可以说,“实事求是”就是务实精神,是本文的主旨精神和灵魂。提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给全党改造学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齐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生:(齐背)。师:第三部是“分析问题(本论)”中的重要部分,大家将此部分散读一遍。生:(散读)。

  (第三部分应重点学习,而且应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精彩语段,在读中感受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培养语感。)

  4、第四部分解决问题。(结论),提出“具体建议”。针对前面三方面“缺点”,提出三个改造“建议”。

  (第四部分的学习可从略)

  三、语言特点。

  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这些特点特别表现在一些词语相对集中的语段里,值得我们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比如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如课后练习四中所列举: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这里,用了“日益”二字,就是用词的准确、有分寸,因为二十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逐步地结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②但是呢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这里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缺点”得到了强调;先说有缺点,再说很大的缺点,这就使表达的意义有伸缩性,有分寸感。

  ③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

  用了“一般地说”,表达就周全了,二十年来,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可能没有做过这些工作。

  ④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而不会适用……。

  这“片面”二字下得好,引用马列词句并不是绝对的不好,反对的是“片面”运用,有了分寸,用语就理直气壮。

  ⑤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环节是搞好调查研究。“基础”一词用得准确。

  四、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新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7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认识主观教条主义的危害。

  2、学习正反论证办法,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教学重点:

  1、教学目的第二点。

  2、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课文。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

  3.延安整风是对过去几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清算。

  4.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即: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

  整顿学风——

  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

  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二、阅读课文。

  由学生在课上自读,批划重点,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1.本文作为一个报告是由前言和四个部分(采用“分段标号”的形式)组成,请给四个部分各加一个恰当的标题,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一句话,要求简明扼要。

  2.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也可以找到基本的结构形式,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请按三大块列一个简要提纲。

  3.本文有一个重要论点“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贯串全文,成为连结全文的中心线索。这一论点和全文的中心论题(也可以叫论点)是啥关系呢?这一论点是怎么样将全文的各部分材料连结起来的呢?边阅读边思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可用15至20分钟让学生自读作答。

  三、论证结构。

  按照上述提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比较,教师最后讲评归纳。

  1.本文四个部分的概括。

  本文四个部分如加一标题,应当怎么样概括呢?

  提示: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概括,允许有学生不同的概括方式,如按实质性概括,以下的答案也未尝不可: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2.本文论证结构。

  本文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如按“三段式”来划分,应该是怎么样的形式呢?

  提示:一般地说,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这样表示:

  引论——前言(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第一、二、三部分(具体论证)

  结论——第四部分(结论)

  3.对本文结构形式的认识。

  这样,本文就出现了两种结构形式的不同概括,究竟哪一种概括好呢?应该怎么样认识这种不同的概括方式呢?

  本文具有双重身分,一是报告,一是议论文。作为动员报告,分成四个部分是明确、具体而也实际的,这就是前一个行文的结构;作为议论文,它也符合“三段式”论证方式,同样可以找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过程,这就是后一个论证结构。

  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概括方式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分析的。

  究竟哪一个好呢?当然是前一个好。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应该按照作者的行文,去提炼其结构形式,这样贴近原文,清楚明确。

  后一个是把文章的内容层次强塞进“三段式”的套子里。从三段式来看,倒很工整;但从文章本身的形式看,就被支解得很不像样子。引论只一句话,只有中心论题,并无“引”言;本论和结论把四个平列的部分分割了,结尾和开头也很难呼应。我们为啥要这样做呢?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从体会论证结构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议论文都脱离不了议论文的一般模式、即“三段式”;但任何一篇具体的议论文也有其独特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像前人比喻过的那样,凡人均有五官,但每人的五官都没有一个相同的。我们学习的任务,不仅要找到那个一般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辨析出其基本模式的不同“变型”。

  4.对本文思路的探索。

  “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基本观点在文中处在啥地位?起的啥作用?是中心论点呢,还是理论论据?它是怎么样连结全文、也贯串全文的?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对本文的思路和行文的结构形式就会有深层的了解。引导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教师暂不解答并总结,可以作为本节课的作业 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布置作业 。

  1.对本文思路的探索,作书面准备。

  2.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思路、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

  2.对比与其它论证办法的运用。

  3.首括式的运用。

  4.重点语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思路、逻辑顺序及结构。

  对本文思路及结构形式的认识,如果只限于上节课分两个表图示,仍然是不够的,必须在进一步的阅读分析中,弄清中心线索及组织材料的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①“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观点在文中是中心论点,还是论据?

  提示:这一观点是理论论据。

  ②“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怎么样在文中贯串并连结全文的?

  提示:“理论联系实际”是本文的中心线索,正是依据这一观点,才安排了“成绩和进步、缺点、比较分析”这样的逻辑顺序,这是本文行文结构的内在联系。

  这样,理解本文的结构形式,必须将行文的顺序与逻辑顺序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领会。

  本文的结构图

  (此图可以板书)

  注:此板书的出现应是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沿着提问的回答、结合课文的内容一步步展现出来。“缺点”的右方还可以再提示具体内容。

  二、对比论证。

  1.本文使用了多种论证办法,覆盖全文的、对结构形式起重要作用的一种论证办法是啥?

  提示:是对比论证。

  2.本文是怎么样运用对比的办法论证问题的?

  提示(可板书)

  正是这两种对比的形式构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

  还有一些具体的对比,学生可进一步在文中找到例证。

  三、其它论证办法的运用。

  其它的论证办法主要有:

  例证,

  引证。

  本文论证啥问题时使用例证?

  本文的例证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第二部分在写“我们的缺点”时,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用的就是例证。作者用“首括式”将缺点加以概括写在段首,这就便于阅读。作者在三个自然段首分别概括以后,也在下一自然段(即本部分第5段),自己作了更明确的概括,以便过渡到下面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些缺点。这种“分——总——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语言特点。

  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这些特点特别表现在一些词语相对集中的语段里,值得我们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1.重点语段。教师略加分析: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的放矢”的解说。

  “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2.其它成语。

  文中还有很多以上语段未能概括的成语,也应划出并加解释,并作为积累词汇而抄录。

  主要的有: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谬种流传”

  “诸如此类”、“等闲视之”“徒有虚名”

  “万古不变”、“生吞活剥”;

  还有作者独创的词语“言必称希腊”,已成为生搬硬套外国的东西的固定词组。

  3.用词的准确与分寸。

  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如课后练习四中所列举: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这里,用了“日益”二字,就是用词的准确、有分寸,因为二十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逐步地结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还有其它语句:

  但是呢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这里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缺点”得到了强调;先说有缺点,再说很大的缺点,这就使表达的意义有伸缩性,有分寸感。

  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

  用了“一般地说”,表达就周全了,二十年来,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可能没有做过这些工作。

  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而不会适用……。

  这“片面”二字下得好,引用马列词句并不是绝对的不好,反对的是“片面”运用,有了分寸,用语就理直气壮。

  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环节是搞好调查研究。“基础”一词用得准确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8

  教学目的:

  1.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 筛选重要语句。

  3. 掌握文章采用的多种论证办法。

  4. 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重点:

  1.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 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可展示幻灯片)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要求:理清作者基本的观点与论证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拟出内容结构提纲。

  快速阅读检测提纲:

  1.全文中心论点是啥?

  2.分点列出作者认为要改造的理由。

  3.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标题

  明确:

  侧重点可在第三小题,先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标题,在概括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概括标题、怎样筛选重要语句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或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办法,请举例说明。

  2.你认为本文在论证的语言上有啥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

  让学生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例子并加以说明分析。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用,没有必要都讲给学生,只需要根据学生的总结加以补充即可)

  1.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办法。

  例证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第二部分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引证法

  作者在举事例的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证明。如第三部分中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进而增强了论证效果。

  对比论证

  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办法,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列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oneplus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2.本文语言准确、鲜明。作者还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

  语言的准确性,一是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如第一部分在谈到我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时,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作者不但用这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前却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再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很客观地写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用词也是很准确的。再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中,“常常”一词也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了全称判断,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二是表现在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文中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基本”二字很有分寸,表明了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务,而是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呢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也用了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也使人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用词是很有分寸的。

  语言的鲜明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在谈到学习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作者写道:“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这样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显得鲜明有力。另外第三部分中把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加以对比,也是十分鲜明的。二是表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作者拥护啥,反对啥毫不含糊。如当谈到主观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办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语言的生动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很善于使用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有风趣。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等成语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三是表现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也通俗易懂。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在描绘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时,连用了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揭示,气势连贯,揭露深刻。文中对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等。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师可以选出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和学生一起分析其特点,以下略举一二: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的放矢”的解说。

  “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三、启迪思维,深究问题

  1.第一部分中,提到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在此阶段,究竟有哪些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去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提示:在这阶段,主要有1839年的林则徐禁烟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1895年康有为提倡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他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为救国救民而摸索真理的代表。具体事迹,可参看中国近代史有关史料。

  2.为啥当时的许多马列主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提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国,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有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也有不少人到苏联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但不少人的学习办法是教条主义的,这种教条主义的办法也影响到党内,在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时,也只是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

  四、能力训练

  概括总结:

  主观主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参考答案:此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解答后可以让他们选出认为是最标准的答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词语的读音及成语的含义。

  2.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全文

  二、简介背景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

  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

  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呢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2.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怎样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让同学们评析。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重要语句、辨析语句、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本文虽是一篇动员报告,但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请找出这些语段并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等办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筛选重要语句。

  二、精读训练

  第一部分思考题:

  1.第二段共七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中心句是?

  2.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这一中心句的,用啥材料,请概括。

  3.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

  4.文中“深刻”与“丰富”两词是否可以互换,为啥?

  5.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二部分思考题:

  1.“我们还是有缺点的”缺点指啥?有哪些表现?

  2.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

  3.“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坏成怎么样?有几种类型?

  第三部分思考题:

  1.列表比较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不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这两种作风进行了比较?

  2.试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的放矢”的句群的结构。

  3.文中引用对联的作用是?

  (第四部分的学习可从略)

  三、总结性讨论

  四、学习本文的语言

  请学生朗读摘录出的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比如: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针对我们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600字左右)

  附:第一课时板书: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10

  【目的要求】

  1.           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风.

  2.           学习课文中的多种论证办法.

  3.           学习课文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注音释义】

  闭塞(sè)眼睛捉麻雀:塞:堵,"闭目塞听"的"塞"。和“瞎子摸鱼”是一个意思。

  钦(qīn)差(chāī)大臣:现在指上级的机关派来的、握有大权的工作人员,多含讥讽意。

  钦差:封建社会有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臆(yì)造:凭主观的想法编造。臆:无根据的,主观的。

  故纸堆:文中指数量很多而且十分陈旧的书籍、资料等。故:原来的,旧的。

  等闲视之:把某种现象看的平常,不予重视。等闲,平常。

  【内容主旨】

  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是全文的引论部分,也是提出问题的部分。表明中心论点,即“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制度改造一下”。

  课文其余的几个部分中,前三部分是本论部分,用来分析问题,具体阐述中心论点,说明为啥要改造我们的学习。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提出具体的做法,即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途径。

  全文的论证结构是:提出主张——阐述理由——提议。

  第一部分的第一句话是分论点,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先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角度,对比地说:“党的幼年时期”认识是肤浅、贫乏的,“观在”认识深刻、丰富多了。

  在从历史发展历程的角度讲了三个时期:“一百年来”,“十月革命以后”,“抗日战争以来”。说明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实际想结合的重大意义。

  最后一句话小结这一部分,指出“所有这些,都是好现象”。这“好现象”就是指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日益结合”。

  第二部分第一句话是分论点,即“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其表现是:①不注重研究现状(第2自然段),②不注重研究历史(第3自然段),③不注重马列主义的运用(第4自然段)。

  第5自然段是对前面的总结,并指出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

  第6-9自然段是说危害:

  危害之一: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第6自然段)。

  危害之二:对自己的历史一点都不懂,只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第7、8自然段)

  危害之三:谬种流传,误人不浅(第9自然段)。

  第10自然段做小结,指出上面的“现象”是客观存在,不可等闲视之。

  第三部分是将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的不同的态度对照地讲。先讲主观主义的态度,主观主义的表现是:对现状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对历史只懂希腊不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无的放矢的。

  主观主义的类型可分为两种:①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②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

  主观主义的特点是: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主观主义的危害是:害人、害己、害革命。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再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其表现是:对现状作系位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对历史,不是割断,不单懂希腊,还要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的理论是有的放矢地研究。

  其特点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其实质是:觉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作风。

  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提出具体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办法,具体有三条,简言之,就是①研究周围的环境,②研究中国的历史,③理论联系实际。

  最后一个自然段对这一部分小结,指出“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写作特点】

  1.从结构上看,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从论证办法上看,第一部分用的是例证法,按时间顺序分而列举。

  第二部分主要用的例证法。

  第三部分主要用的是对比法(主观主义态度与马列主义态度对照),引证法(引用马、思、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再看一、二、三部分的关系,他们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二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一部分写得简略,第二部分写得相对详细些。一、二与三之间是层进关系

  3.从语言上看,本文除了说理的议论文所具有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概括性外,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使用了一些特别贴切的词语,包括①富有生命力的古词,如“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哗众取宠”“华而不实”“钦差大臣”“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等。②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不住”(“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满天飞”(“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等。这些词有的是成语,有的是惯用语。他们或通俗易懂,或凝炼含蓄,但全都准确恰当而传神,具有感染力,也不令幽默风趣。

  4.从修辞角度看,本文不仅善于运用形式整齐的正句,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而且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德观化为具体形象的生动表述,如“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另外文中还有排比、反复、对偶修辞手法。

  【难点解析】

  1.“引论”中“如次”就是“如下,如后”的意思。

  2.第一部分中“一百年来”,应包括1839年林则徐禁烟运动,1851年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1895年康有为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

  3.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中“闭塞眼睛捉麻雀”和“瞎子摸鱼”都是修辞手法中的借喻。

  4.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的内在层次是:(可分为6个层次)

  ①“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的放矢。”指出主观主义背离马列主义的表现。

  ②“马克思、……把感想当政策。”这层也可一分为二,前一小层是引用马、思、列、斯的教导,后一小层指出主观主义的两种类型。

  ③“这两种人都凭主观,……若干同志的作风。”指出主观主义的特点。

  ④“这种作风,……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指出主观主义的实质。

  ⑤“大敌当前,……或叫做党性不完全。”指出主观主义的实质。

  ⑥“有一副对子,……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是在给主观主义者画像。

  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子,从论证办法角度看,属于比喻论证。

  从修辞手法角度看:有对偶(从两句字数,词性和句式的对称性看);有拟人(“竹笋”和“芦苇”都被人格化了);有引用(把一副对联直接引入文章)。

  6.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中“‘钦差大臣’满天飞”中的“钦差大臣”是修辞手法中的借代。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矢”是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所射的“的”是中国革命中的不正确的学风——主观主义的学风。

  二、第2部分论证运用的主要是例证法。在这部分中,作者在文中共举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做周密调查,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实际分离。作者在列举了主观态度的三个方面表现之后,也举出三类典型材料进一步说明,充分证实了在我们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这种极杯的典型,必须高度重视。进而有力地证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突出了中心论点。

  三、“这个意思”就是指文章前面所提出的,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必须“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上一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了不同的办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这部分中虽然也谈到了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危害等,但不是简单地重复第2部分的内容,而是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也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将其分成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指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的应有态度。同时在这部分里不是单写主观主义,而是用来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相对照,是非分明,更加突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迫切性。这部分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办法,也不同于第2部分的例证法。这部分在语言上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办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四、第1组中第2句是课文中的说法。换成第一种说法不好,因为虽然只缺少“日益”一词,但就是这个词才准确地表达这种结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发展的,而不可能是一下子就结合起来的。

  第2组中第2句是课文中的说法。换成第一种说法不合适。因为“只有……才……"表明的是一个特称判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条件.而打倒主观主义只是使真理抬头、党性巩固、革命胜利的条件之一。而“只要……就……”表示的是全称判断,用在这里就会以偏代全了。

  第3组中第1句是课文中的说法。第2句的用法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用“不是……而是……”,能正确地表达这种关系,而“不但……还要……”则是用以表示递进关系的,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

  第4组中第2句是课文中的说法。“基础”强调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性和普遍性,是人人都必须做到的,而“关键”虽然也能表明其重要性,但不一定跟每一个人都有关,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不如用“基础”恰当。

  五、仆:倒下。/一:都、一概。/故:旧。/的:靶。/华:开花。

  哗:浮夸的言词。/夸夸:浮夸,不切实际。/谬:错误。/滥:不切实际的。

  【资料窗】

  背景简介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后虽然曾对左、右倾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根源一直没来得及进行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的正确线路的执行有很大干扰。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影响,提高党的战斗力,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作为整风的指导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在文中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实有力,不但在当时整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就针对今天的理论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1]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11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是怎么样围绕观点选用材料进行逻辑论证的,了解议论文的要素特征

  2、 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3、 学会筛选信息,积累文中成语。

  二、 学习重点

  1、 清晰的思路,典型的例证

  2、 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三、 学习办法

  采用整体感知、勾画关键语句、精读重点语段的阅读办法

  四、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整体感知文章思路,研读第一部分。

  学习步骤:

  1、 导入:学生回忆已读的毛泽东的诗文,进入感知这一篇论辩色彩强烈的议论文。

  2、 在预读课文的基础上,自测《课课练》“识别记忆”应掌握的成语的含义:

  (1)、前仆后继

  (2)、生吞活剥

  (3)、等闲视之

  (4)、有的放矢

  (5)、哗众取宠

  (6)、徒有虚名

  (7)、若明若暗

  (8)、粗枝大叶

  (9)、夸夸其谈

  (10)、谬种流传

  (11)、华而不实

  (12)、可歌可泣

  3、 根据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学习重点,要求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同学们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路

  4、 带着以下问题通读全文

  (1)、部分与部分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文章少不了相应的关键句,请注意这些词语的筛选。请首先画出显示文章思路的语句。

  (2)、围绕文章题目,全文是怎样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议论问一般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符合这样的过程吗?具体说明。

  (3)、回应题目,整体感知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结合课后“练习一”)

  5、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办法:抓住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

  问题1、第一部分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注意体会关键词的统领作用。

  问题2、段落中对应性的语句有“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理解对应性词语分别是从啥样的角度来认识的?

  问题3、“中国共产党……提倡者、宣传者、组织者。”这句中“提倡者、宣传者、组织者”的语序能否颠倒,为啥?注意后面部分还有类似的逻辑性极强、语序严密、组织紧凑的句子,将他们画出来。

  6、 完成《课课练》p4—5中对本段文字设计的相关练习

  7、 本堂课内容小结

  8、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四       

  (2)、阅读“读本”第10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重点研读第三部分,学会筛选信息,把握要点的办法。

  学习步骤:

  1、 自查上堂课作业,有两处必须掌握和了解。

  (1)、练习四:解释加点字

  (2)、延安整风运动三大文献:本文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2、 学习理清第二部分的行文脉络。

  办法: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注意:一是对应性(明晰)

  二是逻辑性(严密)

  3、 重点研读第三部分

  讨论以下问题:

  (1)、开头一句的作用是啥?

  (2)、将两种态度进行对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办法:运用比较法,准确筛选出相关信息。

  比较:一是要同类,二是要对应,三是要抓重点

  (3)、这部分文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毛泽东历来提倡的语言风格:准确、鲜明、生动。

  所谓准确:主要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

  鲜明:主要表现在态度上不含糊。爱憎、对错、肯定与否定非常分明。

  生动:大量使用成语、口语、俗语,活泼风趣,灵活运用一些文言词语,做到古为今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请划出本部分能够体现准确、鲜明、生动语言风格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4、 穿插练习:课课练p3—4

  5、 简读文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1)、文章处处充满对比:

  除了第三部分重点对比外,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也是一种对比(一、成绩;二、缺点)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小而言之,句子中亦充满对比色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因此对比即是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是一种手法,而本文更是一种对比论证。

  (2)、多种论证办法的综合运用。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6、 研究性学习:课文练习二第2题    简答如下: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词语的读音及成语的含义。

  2.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全文

  二、简介背景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

  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

  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呢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2.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怎样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让同学们评析。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重要语句、辨析语句、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本文虽是一篇动员报告,但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请找出这些语段并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等办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筛选重要语句。

  二、精读训练

  第一部分思考题:

  1.第二段共七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中心句是?

  2.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这一中心句的,用啥材料,请概括。

  3.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

  4.文中“深刻”与“丰富”两词是否可以互换,为啥?

  5.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二部分思考题:

  1.“我们还是有缺点的”缺点指啥?有哪些表现?

  2.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

  3.“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坏成怎么样?有几种类型?

  第三部分思考题:

  1.列表比较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不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这两种作风进行了比较?

  2.试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的放矢”的句群的结构。

  3.文中引用对联的作用是?

  (第四部分的学习可从略)

  三、总结性讨论

  四、学习本文的语言

  请学生朗读摘录出的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比如: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针对我们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600字左右)

  附:第一课时板书: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词语的读音及成语的含义。

  2.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全文

  二、简介背景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

  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啥办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

  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呢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办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2.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怎样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让同学们评析。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重要语句、辨析语句、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本文虽是一篇动员报告,但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请找出这些语段并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等办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筛选重要语句。

  二、精读训练

  第一部分思考题:

  1.第二段共七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中心句是?

  2.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这一中心句的,用啥材料,请概括。

  3.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

  4.文中“深刻”与“丰富”两词是否可以互换,为啥?

  5.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二部分思考题:

  1.“我们还是有缺点的”缺点指啥?有哪些表现?

  2.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

  3.“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坏成怎么样?有几种类型?

  第三部分思考题:

  1.列表比较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不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这两种作风进行了比较?

  2.试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的放矢”的句群的结构。

  3.文中引用对联的作用是?

  (第四部分的学习可从略)

  三、总结性讨论

  四、学习本文的语言

  请学生朗读摘录出的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比如: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针对我们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600字左右)

  附:第一课时板书:

推荐站内搜索:名著读后感300字、周记800字、月光下的村庄铁蛋六年级作文、国庆观后感、陕西自考网上报名、农村信用社考试题库、湖北自考电子档案查询、安全教育平台登录入口、2021年教师资格证报名和考试时间、《那一刻、

改造我们的学习(通用1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改造我们的学习(通用1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0020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