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精神文明创建要着力在群众上为本站 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安徽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综合抓手,坚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领导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目前,安徽省16个省辖市已有8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个城市获得提名。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24年文明城市年度评测结果,我省4个参评城市进入“地级提名城市”的前20名。
干部群众一起干。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安徽省委提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谋划部署全局工作必有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督查必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必做专题研究。省委以上率下,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过去有群众说,灯不明、路不平,看看干部行不行;办事慢、风气差,领导应该抓一抓。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抓创建,干部受了累,我们得实惠;干部弯腰干,我们也不能站着看。更多群众踊跃献计献策、热心志愿公益、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群齐动手、同努力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大事小事一起办。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安徽省委始终不忘“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初衷,努力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大事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头脑里搞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组织开展“六团六进”基层宣讲11万余场,“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万余场,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6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事不畏难。聚焦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暗访曝光、后进约谈、动态管理等机制,制定整改落实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一网”办事、“一门”服务、“一次”办结。小事不嫌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道路积水点等相关问题,我们以改促创、以建促创,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子里子一起要。文明事关形象,但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创建需要形式,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我们突出“实”、力戒“虚”,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价值增添颜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选树各级各类好人模范超过100万人,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和“全国道德模范”的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名额为57名,其中有10位是道德模范。救助有困难的好人模范达1.2万人次,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以素质提升品质。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文明交通、文明旅行、文明餐桌等行为规范入手,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依法打击“老赖”的“江淮风暴”行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现常态化。开设“好人天天见”、“榜样”等专题专栏进行正面引导,仅2024年就推出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359人。开设的“你该脸红了”等专题专栏则是曝光不文明行为,有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礼的良好气氛。以新风涵养民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累计问责192名有大操大办行为的党员干部,一些地区礼节负担下降近80%,多了“人情味”,少了“人情债”,让城乡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先进后发一起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住主流,也要注意支流;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照顾一般;既要树立典型,也要带动面上。我们力争文明全覆盖、创建无死角,不仅要抓住“两头”,还要抓好“中间”,全力打造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文明帮提名。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城市与提名城市签订结对共建责任书,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互派骨干驻点帮扶指导,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推动形成争创共同体。以城市促乡村。把县域创建作为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革命”,分类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建设,更多乡村实现了“垃圾不乱埋,污水不乱排,下雨不脏鞋,游客愿意来”,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很好看、农村不能看”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变。以窗口带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窗口,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分系统推出先进标兵,落实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措施,涌现出“温馨交通、微笑服务”等全国行业创建标杆和许启金、杨苗苗等一大批行业服务的标兵个人。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务实管用之举,抓得准才能走得稳,好作风才有好作品。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宗旨,不断提升城乡群众创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思想宣传范文】二
一个国家实行啥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好不好,关键要看这种制度是否有利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中国实践,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以其独特魅力和巨大优越性,生动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啥“好”这个重大问题。
开辟民族复兴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曾经在黑暗中求索,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用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人民走出漫漫长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开启了光明征程。新中国的成立,使亿万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站了起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艰辛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启改革开放进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者前后相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绘就一幅壮丽宏伟的历史画卷。
这幅历史画卷,以清晰的脉络凸显出一个重大的历史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同时,也以充分的事实印证了一个强大的历史逻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是这一历史逻辑的现实要求和生动表现。我们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
社会主义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探索和追求,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深刻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等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其理论,反对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要求在实际运用这些原则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根据时代条件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深入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比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等。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西方出现了所谓“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了诸如“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行不行”之类的疑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中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让这种论调彻底破产,让这种疑虑日益消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历程充分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
判断一种制度优劣,还要看其为谁服务、为谁谋利。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带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就是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从1978年到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有力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中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时刻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既通过正确的线路方针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前进,也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获得前进动力;既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强调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磅礴伟力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彰显。
正如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我们伟大的祖国,前程一定会越来越远大!
【思想宣传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深刻认识忠诚的政治意蕴,科学把握忠诚的丰富内涵,切实做到忠诚的知行合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充分体现,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攻坚克难、永远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1.忠诚的政治意蕴
党内所有的政治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对党是否忠诚。没有了对党忠诚,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等等,都会成为一句空话。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政治要求、政治试金石。
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实处,讲忠诚是第一位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建立在忠诚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先进优秀同样是建立在忠诚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尚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没有忠诚,就不可能为信仰为理想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没有忠诚,就不可能对人民对事业情真而意切、坚定而担当。
列宁说:“徒有虚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讲的就是共产党人必须真正地、表里如一地忠诚于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理想。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6位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强调,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有了这样的政治品质,就能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试金石。党员领导干部讲政治,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不能只看是不是有共产党员这个政治身份,而要看他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所好所恶是不是真正表里如一,是不是真正忠于信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组织。
现在有一些党员干部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并没入党,与党不同心,与党不同行。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危机风险考验面前,在个人利益和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搞政治投机,搞“口头忠诚”“伪忠诚”。一些党员干部过着“双面人生”,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批评别人是一套、面对自己也是一套,把忠诚老实当作面具,以掩盖信仰上的荒芜、对钱权的贪念。古人讲,“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党员干部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始终保持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才是对党绝对忠诚,也才能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取得的成就、创造的条件、迎来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困难阻碍也愈加凸显,“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面对复杂形势、艰巨任务和严峻考验,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与党同心,站稳立场、保持定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赓续红色基因、不断砥砺前行,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书写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文章。
2.忠诚的丰富内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忠于信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组织这四个方面既各有侧重,也高度统一,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体现为忠诚于党。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必然是忠于信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组织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忠于信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组织,对党忠诚自然就在其中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信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是忠于自己信仰的觉悟者。毛泽东同志提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就是讲信仰的。只有旗帜竖了起来,才会应者云集,知道向哪里去靠拢。邓小平同志强调,为啥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在随时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忠于国家就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忠于国家就要以身许国、以身报国,把自己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奋斗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忠于人民贯穿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隔5年,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忠于人民,根本就是坚守“人民至上”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忘初心,首先就是不忘“为人民谋幸福”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忠于人民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组织起来,把千千万万的政党成员拧成一股绳,把千千万万政党成员的智慧汇聚到一起,把千千万万政党成员的意志指向同一方向,才会化成集体的行动,产生1+1>2的效果,才会形成建设新世界、开辟新事业的巨大力量。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忠于组织。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不忠于组织,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态度暧昧者大有人在。一些党员干部口头上拥护中央,暗地里对中央决定说三道四,甚至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对中央决定不是坚决执行,而是态度模棱两可、行动拖沓懈怠,处处为自己留“余地”;一些领导干部对中央的决策部署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不是认真研究落实,而是一门心思找“对策”,等等。忠于组织,就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
3.忠诚的实践要求
忠诚,不是空对空的口号,而是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邓小平同志曾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心中有党、对党忠诚,就必须把对组织、对人民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勇创佳绩、拼搏进取的工作劲头,在奉献中生动地体现共产党人的忠诚精神。
忠诚的根基是觉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就是觉悟,最终检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共产党员是否有觉悟,觉悟是高还是低不能靠自我标榜,不能自以为是,关键要看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党的宗旨。共产党员日常的每一件工作,每一个行为既是觉悟的体现,也是对觉悟的养护。
对共产党员来说,觉悟绝不仅仅是想清楚一些“好道理”,更是做对了一些“实事情”。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通过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不断提高觉悟,通过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不断坚定觉悟。
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这是对忠诚品质的考量,也是检验忠诚度的标准。
身为党员,如果只想要“共产党员”这个身份而不想也不去做“共产主义者”,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甚至公开质疑嘲弄党的宗旨主义纲领,还美其名曰“解放思想”,这样的党员根本不可能对党忠诚。身为党员,如果不守纪律不讲规矩,把组织当成来去自由的“大车店”、各取所需的“大卖场”、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甚至拉帮结派、团团伙伙,搞“独立王国”,这样的党员何谈对党忠诚。身为党员,不能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对党的线路方针政策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就不理睬,甚至还以“闯红灯”“打擂台”“夹私货”为荣,这样的党员离对党的忠诚差距不止十万八千里。
党员领导干部讲忠诚,就要经常在这三个方面对对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对表的时候既要定性,还要定量,既要看一时一事,还要看常态持久,既要看表现出来的行为,还要看背后的动机觉悟。
更重要的是,要在“四个伟大”的实践中证明忠诚。当下,中国共产党正在统揽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我们要发扬将斗争进行到底的精神,切实增强斗争意识,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用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证明忠诚。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要节俭内敛、敬终如始,要严以治吏、防腐戒奢,要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彰显忠诚。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放射出灿烂光芒、结出丰硕果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啥“行”。
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重大检验,也是对我们党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力水平的历史检验。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顺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适应中国国情,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人间奇迹。马克思主义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改革开放,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变,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办事,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顶住各种压力、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伟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品格的新激发,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追求富裕,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必然产物。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回应重大时代课题,保持强大生命力。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线路,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啥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啥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认识,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啥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伟大实践。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正在经受革命性锻造。新时代新使命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和解决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这一思想精髓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伟大飞跃证明,科学社会主义依然保持内在动力和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执政70年来,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党,成为长期执政的党。虽然党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党经受住了长期执政的考验,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为啥“行”的生动诠释。在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进而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新中国成立70年,绘就了一幅伟大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相辅相成、协同推进的壮丽画卷。70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根本原因就在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是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历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改变中国命运的艰辛历程;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飞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迈向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坚定前行,奋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这是一个更加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正确航向的新征程,是一个更加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和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重大问题的新征程,是一个更加需要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征程。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谱写科学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伟大实践。当中国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现其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为啥“行”将更加有说服力地显示其实践威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变为现实,将是中国人民在科学理论指引下创造自己历史的伟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续写的壮丽史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际相结合的恢弘乐章。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创新发展,更加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指引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思想宣传范文】五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办法去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把握历史规律,真正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强化修养、做好工作的精神营养。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关键在于担当实干,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吸取历史智慧,进而抓住历史机遇,强化历史担当,作出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党治国治军实践中,始终运用深远的历史眼光、深邃的历史学识、深刻的历史思维,分析现状、判断趋势、把握未来,为全党同志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树立了榜样。今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等六大思维能力。
为啥要高度重视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思维,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据、为参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办法,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解决当下问题的科学思维活动。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善于向历史学习,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无论对民族、国家、政党还是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
培养历史思维,可以鉴古知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鉴古知今是中华民族一个优良传统。研究表明,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人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就没有中断过。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十分重视以史为鉴,以回顾历史为指导评判并规划现实,观今而思古,鉴古而知今。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对历史的学习总结和从历史中吸取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他不仅多次专程赴延安、西柏坡等地调研,瞻仰老一辈革命家故居,还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围绕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反腐倡廉以及党史、国史等开展集体学习,要求全党牢记历史经验教训。
培养历史思维,可以古为今用。我们学历史不是单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而学习,或是把历史简单地当作故事读,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通过历史思维,做到古为今用。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各个时期的历史学家也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每一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首先就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去衡量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学,哪些不能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办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培养历史思维,可以敬畏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感就是对历史的敬畏,正是历史,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个不尊重、不敬畏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为别人所尊重的,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官、做事、做人怎样,历史和人民一定会有公平公正的评判。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一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做出一番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政绩。
领导干部怎样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办法去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把握历史规律,尤其要以谦虚之心向历史这本大教科书求教,以智慧之心吸纳历史中积淀的精髓,以开拓之心借鉴历史之光照亮未来,真正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强化修养、做好工作的精神营养。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办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思维的哲学基础。我们要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就必须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识世界、对待历史、展望未来。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历史由人民创造,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措施、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历史唯物主义还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秉承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消解客观,以片面遮蔽整体,以偶然否定规律,以编造取代事实,以戏谑对抗崇高,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还原真相”等旗号,肆意肢解、歪曲历史,混淆视听、迷惑大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政治立场,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办法旗帜鲜明地同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提高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历史思维的核心是“过程”思维,即善于从历史联系、历史过程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古人所说的“大道”,既是指治国安邦之道,也是指历史的逻辑、发展的规律。我们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寻找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运用历史思维寻找和把握历史规律,善于拨云见日,认清世界发展大势。例如,在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坚持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坚持从世界看中国、从全局看局部、从历史和未来看当下,不断把握我国发展规律,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并深刻分析了重要战略机遇的新内涵。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通过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规律性认识,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预见性。
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关键在于担当实干
我们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不是为了装门面、卖弄学问,而是为了学以致用,更好地把握当下。作为领导干部,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关键在于担当实干,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吸取历史智慧,进而抓住历史机遇,强化历史担当,作出历史贡献。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历史一再证明,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的领跑者。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给我国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机遇稍纵即逝,我们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的新内涵,坚定必胜信念,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忧患意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善于变外部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断实现转危为机,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战略积极权。
切实强化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只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才能有所成就。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时和势在我们一边,但前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各种挑战和斗争不可避免,这就更需要各级干部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要以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竭力作出历史贡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历史中的人,就要干历史中的事,在历史中创造历史。对领导干部来讲,要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作出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而不是尸位素餐,碌碌无为。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强化学习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把握规律的能力,善于在学习和实践中找思路、想办法,出实招、创新招,努力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强化学习和调查研究,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善于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过硬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措施办法,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你也可以在本站 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精神文明创建要着力在群众上范文。
推荐站内搜索:专升本网上报名系统、捉蚊趣事作文400字、初中寒假日记、海的作文、山西特岗教师报名入口、优秀日记大全100字、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大学生村官考试试题、新学期周记、2012成人高考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