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精选多篇)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精选多篇)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关于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4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4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气氛,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强化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小孩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办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强化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部分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二篇:2014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4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4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气氛,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强化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小孩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 育。

第三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建设的也一大亮点。这一政策旨在科学规划农村建设进程,避免农村进入发展误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心声。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本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在本村的体现1.经济建设党中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这一政策,我们村由过去的农产品生产为主到现在的多元化发展。(1)据调查,45%家庭劳动力开始进城打工,打工收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村里人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剩余劳动力几乎全部输入城里,耕种和收获时回家务农,其余时间在城里打工,这样打工务农双收入,生活水平大大改善。(2)45%家庭农商结合,家里开起店铺,经营的同时农活也不放下,收入可观。新农村建设以来村里盖起了沿街楼,为经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10%家庭放弃了农产品生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生意中去,如从事橡胶生产的家庭年收入一般不低于几十万元,家中有几十个雇佣工人,产品对外销售,发往全国各地,通过网上联络与现实交易,成为村里的富裕人家。2.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强化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强化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我们村村委会换届每三年一次,跟大多数村庄一样,由群众集中选举,按票数多少安排村委会成员的职责,整个过程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样选出的村委会成员大家都满意,年复一年,基层民主自治工作有序地展开,小小的村庄越来越好。3.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强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建设了“**镇文化体育中心”,每晚都有文体活动,据调查,许多老人带着音乐设备在文体中心练习太极,自学学会了的积极当起老师,教那些刚参加的成员,近期也有年轻人加入,还有不少中年妇女学习热身舞蹈,一派青春与活力。这里不仅热闹,更有村里人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有对日常保健的重视,有对生活的热爱。2月23日,“**市文化建设年文艺下基层”演出团队来到我们村,在我们村的文化体育中心搭起了大舞台,标语是“建设美丽滨海城市”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正巧这天是2月初二,村里也逢集,歌声传到很远很远,路过的人纷纷来看文艺表演,不仅有我们村的观众,周围村庄来赶集的人听说市里有文艺表演,都来一睹风采。虽然天气比较冷,但演出现场还是热闹非凡,不时传来阵阵掌声。这一活动确实为广大农村人带来了现场版的精神文化盛宴。4.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1]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14年之后也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我们村的社会建设紧扣这一主题,工作成绩尤为显著。(1)前年,在村委会的组织筹划下,村里的主要土路胡同都变成了水泥路。下大雨的时候不再泥泞,也没有那么多泥水冲到街道上,更重要的是,水泥

路的胡同更加整齐,像大街上的柏油马路一样,交通状况大大改善,为大家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对于这些胡同的改变,村里人纷纷叫好。(2)去年,村里组织建起了可直接饮用的自来水管。每家每户每年出资400元,每天定时有自来水供应,家家铺上了自来水管道。村里老人说:“现在我们也能像城市里那样,拧开水龙头就能喝水了!”记得十年前,村里就已经有了自来水,可惜好景不长,不久自来水管道被破坏,大家只能各自挖井取水,家家户户花钱打了井,有的井水水质很差,并不适合饮用,水壶里常常有厚厚的水垢,无奈天天吃水,只能将就。现在村里不仅有了自来水,还经过了杀菌净化,可以直接饮用,便利且健康。5.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我们村也不例外,村委会常常进行法制教育广播,大喇叭里说着条条杠杠,村里的每家每户站在自家院子里就能听见,耳濡目染,村里人也都提高了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前几年美国白蛾猖獗的时候,村里的大喇叭不仅定期进行法制教育,而且担任起了宣传打击美国白蛾的任务。每天,村子里都会响起这样一个声音:“近期,各部门需要加大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以确保?6?7?6?7”在大喇叭的宣传下,村里人对美国白蛾有了基本的认识,也了解了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家家户户积极配合保护周围的杨树,纷纷去村委会领取了防治美国白蛾的草席,刷了白浆以后积极帮助工作人员绑在自家周围的杨树上。村里宣传工作的成效可见一斑。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问题1.计划生育贯彻不彻底据调查,我们村以及邻村超生的家庭数不胜数,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阻碍,最后变成了超生罚钱的政策。即使如此,村里的有钱人即使已有一女一儿也纷纷有了第三个小孩。也有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如此。因为“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一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我们村也不例外,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多子多福”成为村里人的普遍观念。2.人才缺失现在的许多农村中,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的确,在农村收入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不如城市,考上大学的年轻人更是不会回到农村,认为回到农村会被人看不起。其实,对于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和教师来说,农村更需要他们。(二)展望新农村的未来我们县对2014年的建设展望:(1)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在骨干企业壮大上实现新突破。(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重点项目推进上实现新突破。(3)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品牌农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4)集聚服务业发展优势,在文化旅行提升上实现新突破。(5)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在东部新区开发上实现新突破。(6)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在民生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其中第(3)条对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关系到农村生活水平,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今年,我们县还将投资

9.4亿元,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村级公路“网化‘工程’、“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便在这十件实事之内,农村建设在全县的发展纲要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指日可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日出之阳,焕发着勃勃生机。看着新农村建设已有的成就,我们的心中便多了一份提速发展的勇气和底气,多了一份“创一流”的信心和信念。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的规划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迈向更高的台阶,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

2014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重大部署,河北省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协调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产业逐步融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为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关键词: 十一五,新农村,建设

正文

近几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央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以应对,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内需,此时,八亿多中国农民再一次肩负起拯救中国经济的重任而受万众瞩目。然而,中国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对衡水市农村的调查做几点分析。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尚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最近十几年,我国gdp从1990年的3638亿美刀,增长到2014年的43960亿美刀,增长了12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14年的4761元,仅增长7倍,低于gdp增长率。看以下的图表,这是我根据历年的数据绘制的一个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并不同归。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看下表,比较一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巨大差距。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仅相当于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201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5:1,农村居民消费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城镇居民水平,农村消费倾向持续小于城镇。

(二)村民抽样

通过我对衡水市几个村村民的抽样调查,我发现,每当我问他们为啥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长了四倍,而居民消费并没有多大改观时,大部分村民都会反问我:“东西难道没变贵吗?”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价水平,发现若以1985年的物价水平为一百的话,则2014年的物价水平为413.5,正好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这样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并未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好。

胡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过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想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衡水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现在很多新闻都会提到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读一年大学要一万多元,比许多农户家庭一年纯收入的总和还要多。一般的阑尾炎手术在有条件的乡医院要900—1000元,在城里医院要2014元—3000元,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年纯收入的总和。一旦发生这些严重的灾害,一夜之间,有的农户就由“温饱型”家庭转为“贫困型”家庭。

(一) 教育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却不灵验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小孩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进而认为大学无用,进而其小孩由于没有高的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丧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此以往,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新农村建设有曾么会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认为应该及时扩大我们义务教育范围了,让农村和城市的小孩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透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我本人认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必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 医疗方面。

现在正在推行衡水市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看过《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暂行),其中有一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重点对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购买大额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会补助的。在我调查时,有村民就对我说:“买医疗没有用,打针吃药一点都不保。”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一)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垃圾随处可见,污水四处流淌”,“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是现在多数农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有近半数的农村人口没有安全饮用水,沼气新能源普及不足30%,农田水利建设还在吃大集体时的老本,还有三分之一的下湿低产田急需改造。

(二)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资本积累

农民的一点积蓄考虑的是子女读书的高额支出、家庭成员治病的支出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如果要搞规模化生产,要上新的农业产业项目,靠农民这点资本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农民发展生产要求的情况下,农民要发展生产,只有靠私人借贷。 对策与建议

(一)把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原则

1.广泛宣传、强化意识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共同积极行动。因此要强化对区(市、县)、乡、村干部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明确思路,进而强化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意识,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增强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2.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地位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只能是引导,而不是主导。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和完善政策,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还要靠农民自身的努力。

3.因地制宜的原则。全市农村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济条件,财政收入,自然条件都不一样,加之各县农村的基础条件也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自然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分清各地的轻重缓急,制定出不同的规划方案,选择不同的建设重点。例如,建设村、社道路,农电网改造等,就应当及时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在规划上把农民居住房屋适当集中,减少对道路建设、农电网改造、饮用水、沼气等资金的投入。

4.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讲求实效。而讲求实效的判定标准不是政府和官员,而是农民群众,因此这也是农民自愿的原则。中央1号文件中写到的“五要五不要”讲得十分清楚。要切实针对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针对那些最能给农民带来实惠的事情,重点投入资源和财力,下大力气做工作。讲求实效,也就是量力而行,不搞冒进;不能搞成一场运动,更不能用长官意志,搞强迫命令,违背农民的意愿,做表面文章和造形象工程。上级部门不能脱离实际,给下级部门定任务,搞攀比。上级政府要切实强化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和考察,实事求是地评价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成效。

(二)确立财政倾斜机制,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新农村建设,虽然农民是主体,但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大力投入,建设显然要落空。拿全市14035公里村道硬化来说,建4.5m宽,18cm厚的水泥路面,1公里要投资18万元左右,按农民投工投石料折投入50%计算,全市村道硬化要投入资金12.6亿元。因此,财政投入必须由向城市倾斜改为向农村倾斜,其投入比例要逐年提高,进入钢性预算,坚持数年必有成效。在财政支持投入方向上,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利、能源等;二是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障等;三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使用方式上,建议整合资源,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扶贫、以工代赈、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在具体办法上,采取财政支持为引子,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一部分,项目资金捆绑一部分,机关单位扶持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社会各界捐助一部分。通过项目整合,各级联动,社会化筹集等方式,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推动土地流转,积极促进土地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落实, 95%以上的农户都拿到了经营权证书。由于实行土地承包经营,致使土地流转困难,目前全市流转土地只有47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11.7%,并基本上是农户间的流转,说明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还没有转移出去,大量务工人员的非农业职业属性没有真正替代农民身份;另一方面,规模化、专业化农业经营也没有前提条件。针对农民对土地依附性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发展缺乏集约优势的现状,应积极探索新路子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是加快农业人口培训,推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加快土地集约经营;二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财政制定补贴办法,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四)强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培训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新农村,人是主体,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农民去支撑。目前,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和稍有文化、较高素质的农民转移到务工经商,留在农村务农的主要是年龄偏大和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体。这些人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体。对这一群体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种养水平和整体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素质支撑。每个乡应该恢复和建立农村技术培训学校,每个村应该有一个培训点。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予以补助,以解决农民素质提高的“空白”问题。实际上,新农村建设过程,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即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工作一定要有新认

识、新思路、新举措。

四、综述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呢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农民,但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必须要有城市的帮助,必须统筹城乡关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国能否有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去绝育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们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真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伟我国(本站隆重推荐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进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社会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这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沂水县有9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0000多人,农村劳动力3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4年全镇gdp总量17亿元,增长10%,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10.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014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强化,2014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20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2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强化

在国家强化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14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

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14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进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

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办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办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白奎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1、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2、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强化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

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4、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积极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强化监督,奖惩分明等办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行;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强化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

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调查报告

推荐站内搜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400字、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00字左右2020、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2014年、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800字、如何写周记、老人与海英文读后感、团委书记竞聘演讲稿、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吉林自考成绩查询、太行山上观后感、

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1921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