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经典名著读后感
:
第二篇:经典名著读后感
经典名著读后感
石桥子镇初中七(8)班刘罗双
我很小就爱看《西游记》这部电视,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每次看《西游记》,我都目不转睛,废寝忘食,只是觉得好玩,并不懂得为啥这么吸引人。
今年暑假,我把几年前买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拿出来也好好地读了一遍,深有感触。
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一路上降妖伏魔,走遍了千山万水,历尽了千难万险,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各有各的性格,特点十分鲜明。唐僧一心向佛,心地善良,不辞劳苦,不畏艰险,意志坚强,在西游的漫漫征程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最大的缺点是人妖不分,常常错怪大徒弟孙悟空。孙悟空呢,聪明机灵,有勇有谋,敢作敢为,好胜心强,爱憎分明,还喜欢捉弄猪八戒,只是性子有些急躁。猪八戒呀,好吃懒做,憨厚淳朴,喜欢耍小聪明,爱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还爱说谎,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敌我难分,最大的缺点是贪吃贪睡,自私自利。沙僧,则是一个态度随和的人,他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外表平平,内心忠诚,不善言谈,默默奉献。
通过这次细细品读《西游记》,我受益匪浅。作者吴承恩在著作中表现出来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人物的刻画能力,让我佩服不已。我更要学习唐僧取经的坚定信念,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加倍努力、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像孙悟空一样拥有聪明的头脑和过人的本领。
第三篇:阅读经典名著读后感
阅读经典之作的报告
(一)读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之感:
幸福,新华字典解释说,幸福就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但由于每一个人的经历、追求和社会地位不同,对幸福的感受必然千差万别。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啥?”。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本站隆重推荐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幸福”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幸福”一词的理解和“幸福”在他们心中的定义。 白岩松,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位充满睿智和冷静思维的主人,他的很多观念都具有针对性,不是像其他的媒体人,在对老百姓的利益上打“迷糊眼”。这次在读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很多感触,很多思考,对于自己的“幸福”,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幸福”。
其实,每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很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主管意向,虽然也有外界的原因,但是呢,我们不常说“心静自然凉”吗?外面是一个纷纷扰扰、物欲横流的世界,唯一能感到幸福的就是内心里的那份安宁所带来的感觉,现在的我是幸福的,我有爱我的家人,有陪伴我的朋友,我的生活平淡但是呢却无处不充满爱,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所以我还是觉得我是幸福的。
物欲横流,让这个曾经平静的世界变得浮躁不安起来,人们的眼睛逐渐变得冷淡起来了,面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的漠不关心,很多人的眼里就只剩下利益和金钱权利,为了这些,变得不择手段了,就想那年春晚上一句“人呢,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可是眼睛一红,心就黑了”,于是,这个出现了三聚氰胺、地沟油、毒馒头...这些的出现让老百姓怎样安稳地享受“幸福”,所以,书中有句“中国病了”,怎样医好这个病,这个社会的所有成员恐怕都要反思反思吧?
(二)读《他改变了世界--江泽民传》之感:
这本由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著作的江泽民的传记,使我们详细地了解了这位伟大领导人大半生经历,在着重于国事活动的同时,还讲述了江泽民同志的家庭背景、求学过程、业余爱好等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的展示了我们平时了解不全面的伟大人物。在其中,系统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同时,也重温了近80年我们国家的沧桑巨变,从动荡不安的年代到现在的繁荣社会。
书中从四个部分简介,根基(1926-1989年)、领导地位(1989-1996年)、崛起(1996-1999年)、展望(2014-2014),还有最后的江泽民历史功绩。看这本书像是在看一部纪录片,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年时期那个年轻气盛的他,一个青年时期奋发图强的他,一个中年劳苦奔波的他,一个老年时期依旧忧国忧民的他。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那就是他有别于普通人,他的聪明才智和他的努力,由衷地敬仰敬佩。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新闻联播上总会出现江主席的身影,忙碌的他似乎每天穿梭在不同的地方,他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整天奔波劳累着。他提出了“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使广大的民众收益于此。
(三)读《朱镕基答记者问》之感:
对朱镕基最大的印象就是他的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以及在反贪上的成就,他说过 “为学,要扎扎实实,不可沽名钓誉;做事,要公正廉洁,不要落身后骂名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那么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一点实事,哎呀,我就谢天谢地! ”而现在中国太缺少这样正直的官员了。 朱镕基作为前国家领导人,一个杰出的政治精英,他的人生感悟、职业经历以及经验教训等等,无不是宝贵的财富。《朱镕基答记者问》,似乎让人感觉到,公众是多么渴望能分享到政治家们的智慧,也多么渴望我们国家的伟大公民们,能和普通公民之间进行更多交流。
传唱经典歌曲的报告
这些经典老歌总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听着那些被老辈人融入他们爱国爱党的浓烈感情的歌曲,心里仿佛被啥敲打了一下,简单的旋律简单的歌词,却带我们不一样的感动。
《唱支山歌给党听》唱出了对党的恩情的报答,《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透露出这是一个以集体力量和群众气势取胜的新生世界《我的中国心》唱出了爱国的赤子之心。《打靶归来》《洪湖水浪打浪》最真挚的,并无造作的痕迹,它们寄托着人们理想化的痕迹,它们寄托着人们理想化宏图、大步越雄关的朦胧憧憬。这也宣告了一切细腻、苦痛、复杂、纤弱的感情,都必须在火红的颂歌中自行消失,这是一片单一而纯净的天空。因此,当一个动荡的时代结束后,在暖意春潮涌动的年代,禁锢已久的个体感情首先得到了释放。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大浪淘沙之后,这些可能会依然流行。将来人们也许仍会聆听这些拖曳着光明梦的老歌,因为追求光明,本就是人类的永恒梦想。
第四篇: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还记得圆明园自从被毁后,成为一片荒地。当时人们意识不到那地方的重要性,在那填湖种水稻,封溪流,砍树木。逐渐地理位置严重被毁,山峰被削平了4米,除了大水面外,河道完全消失,局部被填平。农舍都建到遗址台阶上了,文物进入民间。日久无人照看,处处野草,侵蚀着圆明园。圆明园——历史的课堂,逐步走向灭亡。政府也不想这样,可有点力不从心。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2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战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当时中国虽说人多势众,但敌不过洋鬼子的铁枪火炮。人们无法拯救圆明园,只能眼睁睁看着。据说当时不知拉了几十车文物,十二生肖铜头像也没了踪迹,抢不完,就放大火烧,那大火呀,烧了三天三夜,那时也没有消防车,文物一点点被烧完,所剩无几呀!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如今,在断壁残柱上还仿佛能看到那三天的疯狂。简直是奇耻大辱,5000年的古国沦落至此。这是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记忆,
怎能毁了呢?
还好,现在那已成了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这被废弃了103多年的皇家园林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新位子。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和平年代里,怎样雪此大辱呢?只有从文化,经济等地方胜过他们,但还有距离。作为一个学生,我的任务就是学习,为国家添彩
第五篇:《中华经典》读后感
阅读经典品味成长
品味经典,感悟成长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说,读经典和你成长之路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你自己结合你的人生道路去感知,去领悟。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酝酿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最经典、最浓墨的一笔要算国学。它是民族的瑰宝、民族的财富、民族的灵魂。有一句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在走向融合的同时,更需要保留民族特性,阅读和品味经典、崇尚和弘扬国学正符合了当今的形势。
首先我们要理解啥是经典。所谓经典,它不是一些死文字,更不是背诵一些古代的文言诗词,而应该是一种优良文化的精髓之体现、一种传统美德的实质之所在。阅读经典,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人格。真正的学习应该提倡一种快乐的阅读理解,青少年对于喜欢的东西会很快记住,像《三字经》一样,因为押韵上口,所以便于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现在的青少年对孔子越来越陌生。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中有个故事,孔子让弟子们畅谈志向。
个个学子纷纷发表,其中有一个叫曾点的学生,他一直没有说话,在弹瑟。这时孔子就问他,那你的志向是啥呢?
曾点从容地把瑟放在一边,然后对老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点这才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
这是一段多么有趣的对话啊!孔子的内心原来是这样不拘泥,不沉闷。其实我们阅读并品味经典,不能下意识的把经典想象的太高深,我们只需一颗平静、自然的心去感悟,去体味,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品李白,我们能收获飘逸洒脱;品庄子,我们能收获自然平静;品陶渊明,我们能收获心静志明;品曹操,我们能收获激昂壮志??我们不去深究他们的功过是非,我们只需知道,他们历史的经典,过于深究,我们就像钻牛角 尖,必然迷失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品味,我们才会快乐成长! 我们阅读经典,还原的就是这样一种平静的方式,让我们生命和谐满足。经典源于自然,终也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为伴,我们永远年轻!与经典为伴,我们永远快乐!当我们诵读经典与其融合后,随着自己不断在成长,在不同的年龄段上会去读懂一些《论语》中的道理,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诵读经典就如同品茶,需要做到真正的用心,不急不躁,倾毕生精神,品一壶好茶!同样,我们品味经典,一定要融入我们的真情,并要与现实生活有所关联,才能更好地理解。
中国的诗词朗朗上口,有节奏、有意象,它能培养我们感性的思维。所以激发我们内心的想象力、兴趣、爱好和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远比我们死记硬背的东西重要。我们从中国文化中获得滋养,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经典名言,最后我们都可以将之归结为内心的力量。也就是学习经典,也就是学习怎样样能够看得见自己的内心,就是学习怎么培养比较健全的人格。
我们分享关于经典所带给我们的启迪,我们领会中国古人所走过的道路,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我们的生命能不能在纷繁世界中找到一个宁静的准则。在这种宁静中让我们看得见未来,看得见最好的自己。
《论语》里曾经说,人的学习有三层不同的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当你在学习上付出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时,你会得到无穷的乐趣,你会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你的生命被成全,被提升,这就是一种悟性。感悟经典,有时候要花一生的努力。现在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很难保证自己的一颗心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智慧是无法言说的,只能用心去体会。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中我们能学习很多东西,能学到一些准则,但是呢准则在真正运用的时候,我们能说它就一定正确吗?学到的东西最后都要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真正的彻悟之后才能达到大境界。
我们读经典,得到的是启发,帮助的是人格的养成,感悟中华文化里的智慧,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继续享受着边阅读经典边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在生活中,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悟性。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生长,在大自然中平静从容地完成着千古循环中的进步。在古圣先贤的思想里,我们通过感悟经典文化让我们找到力量并对我们进行着滋养,这无非是为了建立一种更快乐的生活方式。因此,阅读和品味经典在我们生命里的基因比寻求外来的救赎更加重要。
文化就是一种制衡心灵状态的能量。文化并不能阻止地震发生,或者推迟金融危机的来临,但文化可以改变我们面对一切的态度。
学到的东西是一种文,而内在的东西是一种化,所以学到外在的而转化为内在的这种文化,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
我们用感恩天地的精神,把日子过得炫彩烂漫。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外在的节奏紧张,内在的心灵要放松,平静。学会一种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办法,让自己不在“临事而惧”,而变为“好谋而成”。
这就是阅读经典带给我个人的力量,这让我们在自然力量的托举下,得到一种信心。这就是品味经典对我们的启示:在品味中,我们发现自我、诠释自我;在品味中,我们收获快乐,不断成长!
10建筑二班许洪
电话:15286377051
推荐站内搜索:作风建设年心得体会、考研准考证查询、高考网、国庆节作文350字、河南省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河南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国庆70周年阅兵观后感作文、江西省自考成绩查询、250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