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精选12篇)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
知识掌握
1.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办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母亲坚定地说。
(2)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3)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4)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
[ ]
a.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神态描写
b.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c.神态描写 行动描写
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神态描写
2.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按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顺序组织材料。
b.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得当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组各具特征的人物,如父亲的急躁严厉,不怒自威。
c.“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是采用插叙的办法简介的。
d.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向人们提出了怎么样既敬重父母,也尊重小孩的情感的问题。
3.文中写道“上婴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段文字共有三句话,主要的意思是突出“我”与万芳的友情特深。
b.在写法上此段文字属于概括叙述。
c.“在一起”和“形影不离”都是说明友情特别深厚,意思一个样。
d.“合二而一”加引号,表明是引述了老师的话。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不知啥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啥,可是,她没有说。这时,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母亲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父亲母亲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父亲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啥。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母亲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解释
无可挽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所说的“这样”是指啥?奶奶这句话表现了她怎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奶奶的话批评了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画线部分运用的描写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试用比喻句描述“我再也受不了了”时心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秋季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妈妈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________,她也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妈妈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伺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啥意思”。妈妈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快儿,好好儿活……”
②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妈妈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也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妈妈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__的神色。“啥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啥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的说着:“看完菊花,我们就去‘仿膳’,你小时侯最喜欢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也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地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也是秋季,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妈妈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下面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1)当一切恢复________,她也悄悄地进来。
(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__的神色。[ ]
a.安静 恳求 b.平静 哀求
c.宁静 请求 d.沉寂 央求
2.短文所写的主要事件是________,描写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3.对“跑”与“踩”一类的词,妈妈比我更敏感的原因是 [ ]
a.对“我”“踩毛毛虫”一事的反感。
b.怕伤“我”的心。
c.对“那回带你去北海”一事的留恋。
d.怕勾起伤心的事。
4.妈妈动员“我”去看花的意图是 [ ]
a.鼓起“我”生活的勇气。
b.让“我”出去散散心,解解闷。
c.顺便带“我”去“仿膳”。
d.让“我”陪她一起去赏花。
5.对写“也是秋季,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这一情节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我”的病情有了好转。
b.“我”理解了用心。
c.表达对妈妈的思念和感激。
d.在妈妈的影响下“我”终于恢复生活的勇气。
6.最后一段,“我”和妹妹秋季一起去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种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Lenovo到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知识掌握
1.a 2.b 3.c
(二)能力提高
1.事情没有任何转变的余地。
2.母亲逼小孩要送出去的羚羊木雕,伤害了小孩间的友谊。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而左右为难的心理。
3.重财轻义的行为。
4.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比喻句略)
(三)延伸拓展
1.d
2.去看花 妈妈
3.b
4.a
5.a
6.这些使人Lenovo到母爱的崇高、圣洁,生活是美好的,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2
【教学结构】
这是一篇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上独具特色的记叙文。本文写了少年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也写了父母与小孩两代人之间的具体矛盾。本文的中心意思就寓于这种纯洁的友情引起的矛盾纠葛之中。作者用的是少年“我”第一人称,并没有站出来对这一事件说一句话,表明任何态度,但在客观叙事中却有明显的思想倾向。究竟应该怎么样认识对“羚羊木雕”的不同态度,文章的思想倾向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就成为理解、分析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解题点要】
阅读本文,还是应从情节结构入手。本文情节的线索是“羚羊木雕”,故事围绕着这一贵重礼物转。了解了故事情节,就应分析文中的人物。从不同人物对中心事件的不同态度上去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回过头去看看作者是怎么样表现这些人物的。
情节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形式,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较大的差别。《这不是一颗流星》的故事集中安排在体育馆看戏的场面中,中间有大量的穿插,并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羚羊木雕》的故事则集中在“我”的家中和“我”去找万芳的来回途中这样两个大的场面中,中间也有一段插叙,写“我”和万芳的交往,这段插叙在文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但不是文章的主体。《这不是一颗流星》的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完整的看戏情节的起始,从看戏开始,在看戏终结;而《羚羊木雕》则不同,它的情节在文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开始是爸妈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后来尽管奶奶从中拦阻,“我”还是去找万芳要回了这件礼物,而且在“要回”的过程中是几经微妙的曲折的。
《羚羊木雕》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恰当的选择了“起点”。叙述故事总有一个开始。从哪里开始,是写记叙性文章的重要问题。按本文的故事情节的原始顺序,应是从父亲非洲回来送给“我”羚羊木雕开始,或者从“我”把这件礼物转送给万芳开始。如果按生活本来的顺序写,文章势必拖长了,内容就很不集中,现在文中“插叙”就要取消,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就会是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了。本文作者在构思中,没有采取这种pad的叙事办法,而是从中间截取了一段情节,即从母亲发现以至追回的活动开始,构成了一个悬念,吸引了读者,节省了篇幅,内容变得集中而也生动活泼了。
本文在情节的安排上,先说啥,后说啥,人物出场的顺序也是颇具匠心的。发现羚羊不见以后以至追回羚羊,由母亲先出场,担当了主要角色;父亲后出场,做母亲有力的后盾;最后出场的是奶奶,爸妈的联合攻势已经使“我”就范,奶奶的劝阻无能为力,反而突出了爸妈的攻击力;老一代人中还有一个万芳的妈,在文中的最后出场也配合了大人们的这一场攻势。
人物分析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羚羊木雕。围绕羚羊木雕写出了两种人物:一种人物属于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母亲、父亲、奶奶、还包括万芳的母亲;一种人物属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万芳。这两种人物通过羚羊木雕的纠葛,各自展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表现人物的最大特点。
先看看“我”和万芳这一少年世界的人际交往。文中表现出来的这两个少年朋友的情感是纯洁的、真挚的、无私的。两人上婴儿园时就形影不离。“我”的裤子被树杈划破了,两人换了裤子穿。这一典型的事例生动地表明了万芳是“仗义”的。这一描述十分重要,它表明万芳接受“我”的礼物是“情”与“义”的交换,不是贪财好利的行为。有了婴儿园时的概括叙述,也有“换裤子”的典型事例描写,“我”对万芳的羚羊的赠与,就毫不奇怪了。“我”看到“他特别喜欢”羚羊木雕,是毫不犹豫地“递到她手上”,并说:“咱俩永远是好朋友”。可见两个少年朋友是以“友谊”为重的。尽管这样,万芳也没有忘记送给“我”一把“弯弯的小藏刀”。
再看成人世界。成人世界里写了四个人物,并不是“铁板一块”。父亲和母亲是站在一起的,他们都反对“我”把羚羊送人。先说母亲,她对“我”的一系列问话说明了啥呢?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动机是怕小孩拿去卖,怕小孩学坏,这自然是关心小孩。当小孩说出是送给最好的朋友时,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再看父亲,话虽不多,但重点突出,那就是“贵重的东西”不能“自作主张”。从爸妈二人的态度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这件事的着眼点是:“贵重”,“没有允许”。“贵重”说明爸妈重的是财物;“没有允许”,说明爸妈强调了家长的威严。对于这两点,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反对。大人对小孩在一般情况下进行教育,要珍惜财物,特别是送人贵重的礼物,要经过大人的允许,这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父母没有理解小孩的心情,没有尊重小孩的感情,在对小孩进行教育时,不是耐心的说服,从道理和感情出发,与小孩心灵沟通,而是简单粗暴、封建家长式的命令,这就站在了小孩的对立面,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了。万芳的母亲也属于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妈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采取体罚的形式,毫无情理可言。
总之,我们在看待上一辈人的思想感情时,千万不要“类型化”,简单地分为“好”与“坏”,把父母归为一类,把奶奶归为一类,机械地对立起来。同时,对上辈人的认识要全面,不能因为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有原则的失误,就否定了父母对小孩的正当教育与严格要求。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3
甘肃武威第十五中学 程对山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
《羚羊木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该套教材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为编排宗旨。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和办法。而在编排顺序上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关注师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为此,教者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 为:通过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的理性的处理好家庭、亲情及友情的关系;探究课文以细节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设想。
承担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任务之后,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认真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改中的“课程标准”代替了此前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而在课程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就是说,“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语的置换,而在内容上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实,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知识与技能”一直就是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可以说,把“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为课程目标正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但是呢,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不能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对于习惯于原来框架下按部就班工作的教师来说,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就成为新课程背境下最为切近的选择。为此,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顾振平老师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动是否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理念,有三个明显的标志:(1)是否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形式;(2)教师的角色是否发生了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变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研究者。顾振平老师甚至用了一个较苛酷的硬指标,即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若超过了30%,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3)是否将课程资源拓展到了课外乃至更为广阔的生活之中,及有意识地是课程从单一的文本资源扩大至生活资源。似乎是为了注解顾老师的主张,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目录前面有一段题为《写在前面》的不到500字的教材说明,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愉悦的旅游过程。在这个愉悦的精神的探险过程中,人生、社会、自然都将使我们体味到精神的美味。(二)为了用好新课本需要进行一次革命,那就是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并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作了详尽的诠释。所以,基于以上的学习体会,我在开始教学第二单元的课文时,就开始偿试在语文学习中成立以互动合作学习小组为标志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形式。本文拟用两教时完成。第一教时师生初识课文,解快生字词,互动合作小组质疑课文内容。第二教时针对各组提出的课文内容质疑方面的一些问题,确定合作探究的主题;并对课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它因素作一些探究性的讨论。
三、教学活动过程 。
我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当中,逐渐形成了语文学习合作探究活动的四个模式化环节:(一)课文内容探究。(二)艺术特色感悟。(三)课文细节质疑。(四)课后拓展。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模式环节的形成,是基于我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和在这样的实践过程里的一些科学的思考。我认为,这样的活动环节符合学生学习和感语文的逻辑顺序,例如从“课文内容探究”到“艺术特色感悟”的过程就适合学生在学习当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感 性体认能力”到“深层领悟能力”的过渡与发展。而“课文细节致疑”是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为一篇课文学完了,对于一般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就再也没有啥问题了,但对于一些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则还有意犹未尽、含义未伸的感觉。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和实践,正是注重差异、面向全体的过程。往往在这样的过程里,一些思想的火花和创造的因素也因之而萌生了。“课外拓展”则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生活实际。其实也就是拓展课程资源的一个环节。本学期,要求和家长合作完成的活动统共有两次,一次是要求家长合作,先让小孩替自己洗一次脚,而后让小孩写成作文《给母亲洗脚》或《给父亲洗脚》,再一次就是今天,要求家长予以合作,先给小孩谈谈在自己的眼里,小孩是怎么样的?而后再让小孩谈谈,在小孩的眼里,自己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发表自己的客观的看法,而后让同学们写两篇随笔。(一)家长眼中的我。 (二)我眼中的家长。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学生的情感、人文精神和思想素质的形成和单纯音的课堂相比较,其间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新课改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开展的标志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首先,我先将座位相邻的七至八个不等的同学组建成合作学习小组。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同学们,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和娱乐小组,而是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二是我订立了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规则。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都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协调者,记录者,操作者等。为了做到全面发展,这些角色还要定期轮换。并从听取发言、说明理由、求助别人、说服旁人等细节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三是订立激励性评价制度。我订立了“初一语文活动课小组计分表”,表上既有各小组同学的得分情况,也有小组累计得分。我规定,我班同学语文课的成绩评定包括合作学习活动表现得分和考试成绩相结合,其中,前者占总成绩的一半。每一个评定出一个活动先进小组,这个先进活动小组将和教师共同完成一项研究活动。例如在网上搜索和浏览学生作文网页、探寻对联的民俗因素等。四是让学生分别记录评价结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乃至所有的语文活动中都要牵涉到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记录的问题,如果教师的经力都放在这方面,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负担,那么对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方面的经力就有所冲淡。所中国教育报报道,我国首届实验区青岛在学生评价方面推出了为每一个学生定期甚至每天都记录一次的一个名为“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过程评价办法。由于记录内容多,就有部分老师感到了工作量的沉重,这样的问题现在报上正在讨论。我的作法是让学生自已记。也不是固定的一个和两个学生来记录,而是轮流记录。最先是《教室日志》给了启发,我在班里准备了一个《语文学习日志本》用来记录当天的语文作业 ,记录当天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同学的成绩。八个合作学习小组轮流负责当天的语文学习的主持活动,而当天具体负责的也是当天在那个组里充当组织者和激励者色色的那两个同学。他们的一天的任务就是为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的同学评分;主持早晨十分钟的课文齐读活动;负责记录当天学生的活动得分和小组累计得分。这样一来,一学期过去了,每个同学都能有资格和机会成为活动成绩的评定者和记录者。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不致分散和冲淡老师组织合作研究的精力和注意力。而学生则乐此不疲,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自己的评价尺度,价值标准,情感能力,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都得到培养,适合新课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自己去评价,自己去教育,自己去成功的先进理念。
五、教师角色的变化和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角色是否发生了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变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研究者。有三个依据:一是淡化教师的权威,尊重学生的选择。这篇课文就是学生自己选择。二是师生合作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三是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教师的权威淡化了,而教师的作用却需强化。在合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下列四个作用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二)为合作学习和课堂活动建立规则;(三)艺术地评价学生,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四)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创造性的开发课资源。
六、存在的问题(略)。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4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羚羊木雕》。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后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子女,但并不尊重子女的友谊,也不懂得小孩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学习圈点勾画的阅读办法。
2、提高朗读能力,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明辨是非,学会与他人沟通。
2、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办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孩子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三)教学重点 角色朗读,理解矛盾冲突。
(四)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二、说学生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办法。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积极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让他们采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以“辩论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将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1、上课之前,播放无印良品的《朋友》,上课铃响,切换出“课题幻灯片”
2、导入新课
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觉自己好像已悄悄长大,在心灵深处或许已经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然而生活并不只是风平浪静的海面,这不,邻居小明拿自己的压岁钱买手机,因此引起父母的强烈不满,该买吗?今天,我们先去欣赏一篇同样的故事《羚羊木雕》。
板书:羚羊木雕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
在学习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ppt出示幻灯片
(一)检查预习(个别提问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1、按照以往阅读的习惯边听边作标记.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符号画出对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句
2、听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概括内容。
引导:课文围绕羚羊木雕主要写了啥?涉及到哪些人物?
板书:羚羊木雕 我 父母 送 逼要
活动:各就各位 学生上台演示flash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小孩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母亲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性格,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父亲虽平静,但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母亲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举例试读。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我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指导学习圈点勾画的学习办法。
(三)品读理解
分角色朗读: 我、母亲、父亲、 奶奶、万芳、万芳妈、叙述者。
要求朗读者:
①把握好人物的神态语气及对此事的态度。
② 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要求其他学生: 加深理解课文,准备对朗读做评价.
学生评价,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面对同一只羚羊木雕,我和父母的做法为啥截然不同呢?我和父母在羚羊木雕上看到的内容不同决定了做法的不同,我眼中的木雕是一个可以联系友情的礼物,看到万芳喜欢时就毫不犹豫的送给她,而父母眼中是一件非常贵重的东西,不可以送人。
板书:友谊 重 轻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交流中获得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也为下面即将进行的课堂辩论开启了方便之门。
(四)研读探究
在这场家庭矛盾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我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来,进行一场以“羚羊木雕是否应该要回来”为主题的辩论赛吧!(出示课件)
辩论的规则、办法及要求。
辩论要求:
注意观点明确,摆事实,讲道理。
根据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教师小结:双方同学都说得十分投入,真是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大家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振奋!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渐渐长大了,做事情开始有了主见,有同学认为“父母重财轻义”,只知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珍惜小孩们的感情,严重伤害了小孩们的心灵。有同学认为不该把象征父妈妈情的木雕转送给别人,主要责任在“我”。正、反两方都说得很有道理,不分胜负!
矛盾出现了,“我”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Ppt,金点子。向万芳解释清楚整件事的过程,真正的友情是相互包容的,万芳一定会原谅“我”的处事不当的。还可以跟父亲母亲好好沟通,一方面承认自己没有事先跟他们商量是不对的,下次不会这样了,另一方面也要请父亲母亲尊重小孩们之间的友情,要好好跟小孩讲道理。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每个学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因此,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完全解放学生。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给学生一个虚拟主机,让他们自己去争辩;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
(五)评读思考
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啥?
作者主要是歌颂友情。但只是责备父母吗?结尾句析读。
板书:相互理解
连线,完成板书。
教师小结:生活如大海,一个小小的矛盾也会激起层层风波,使家的港湾不再宁静。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呼吁父母理解的同时也应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这样,在风浪中漂泊的满载着理想与希望的那叶方舟才能顺利地到达温馨的港湾。
总结后把话题回到学生课前提出的矛盾上,发表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既在结构上呼应了导入语,也使学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进而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六)拓展延伸
谈收获(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七)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文章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想象“我”要回羚羊木雕回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设计意图]:第1题让学生体会真挚友情的魅力,加深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真诚无私的友谊,第2题将辩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多角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 (略)
[设计意图]:将板书设计成新颖、独特的帆船模样,首先刺激了学生的感观,让学生眼前一亮,同时也照应了导入语中的“一叶方舟”;其次让学生清楚地对本文作了一个回顾,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
在整个的学习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体现他们的积极思维,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积极发表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也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也运用了语文,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5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学会生活。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从整体上感悟课文。
2、揣摩体会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设想:
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
生的兴趣。这一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如果
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留给学生,让学生痛快的朗读、自由的
讨论就可以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眼光不要局
限在怎样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
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在教学办法上,力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朗读
与讨论并举:走进文本,分角色朗读,才能更好的体会感情,体会多种描写的作用。围绕文章主旨讨论,感悟文章的友情、亲情。最后的大胆设想,改变结局,开拓学生的思维,走出文本。2阅读与写作并行: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办法,以语言为主,采用拓展写作的办法,让学生摹仿学习。这样力图体现出“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办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办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老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型:讨论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曾与父母、朋友发生过矛盾或是争执吗?(生答)是啊,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我们感觉自己好象已经悄悄长大了,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那么,面对我们遇到的这许多是非,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生答)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也帮文中的小孩想想解决的办法。(板书课题、作者)
(设想:由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况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
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的自读情况:(以抢答的形式)
①全文是围绕啥来写的?(羚羊木雕)
②这是一只怎么样的木雕?(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的贵重的工艺品)
③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出现了哪些人物?(板书)
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事。
(设想:本文的内容不难理解,在此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虚拟主机,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出的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如此贵重的木雕,父母仍然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啥?
②如此贵重的木雕,“我”为啥要把它送给万芳呢?(请找出课文原句)
③对于“我”送木雕这件事,他们分别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提示: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上着手。)
教师小结:一方因为友情、因为感激送出了木雕,另一方因为贵重,逼迫小孩要回来,双方就产生矛盾了,这一矛盾尤其在啥描写上更为突出?那么我们就来读读这些语言吧。(打出幻灯片)通过刚才的认识,你认为他们会是怎么样的语气?体现出他们怎么样的感情?
3、分场景、分角色朗读,深入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感情:(可以开个朗读比赛)
提出要求:(1)揣摩人物语气;(2)体会人物感情。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朗读,人物似乎已呼之欲出了,人物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已不言自明了。可见语言描写对于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具有多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中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正是这些描写衬托着语言,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设想:朗读能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进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沉浸到文学的魅力中。)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文章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问句结尾,你认为这一件事怪谁呢?这件事情怎么样处理更妥当?你赞同文中谁的观点?
2、你如果遇到类似“我”这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悦的事情发生呢?
小结:爱是需要理解沟通的,爱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假如父母能较早的把羚羊木雕的特殊价值告诉“我”,假如“我”能在送礼之前征求父母的意见,假如……这件难过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其实生活中矛盾冲突是广泛存在的,但其中有很多是因为缺乏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谅解而造成的。所以老师觉得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多商量,学会沟通,让身边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身边人,相信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更快乐!
(设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
四.大胆设想,改变结局:
①课文安排的结局,你满意吗?如果你有更好的设想,把它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②假如“我”坚决不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我”该怎么样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以求他们的理解?设计一段对话,把它写下来。
(设想:学习过本文的多种描写办法就将之用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充分感受到多种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让我们思考了怎样更好的与人交往,融洽相处。亲情如陈酿醇厚幽香,友情如花蜜清新甜美,相信宽容、自信的你们一定会营造出家的温馨,开创出一片友情的新天地!
六、作业布置:
1、整理完成课堂上的对话描写。
2、与父母一起读本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设想:从语文学习延伸到语文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亲情与友情的美好!)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6
聚会主题:爱不应成为一种伤害
聚会课时:一课时
过程设计:
导入 :我们生活在关爱中。有来自亲人的关爱,有来自朋友的友谊,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在成长,亲人爱的表达方式也应随着我们的成长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如果父母未发觉我们长大了,他们爱的表达会给正在成长的我们造成怎么样的伤害呢?如果这种亲情与友情发生冲突,我们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将与大家一道走进女作家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探究生活的真谛。
一、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用简明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要求:在默读时,弄清是啥人之间发生了啥事。
2、请学生上台讲这个故事
要求: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要说清。
二、再读课文,解读文意
1、故事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按情节发展来讲,我们可以用询问木雕、赠送木雕、索回木雕加以概括。羚羊木雕对于爸妈来说,究竟有何重大价值呢?下面,请同学们听第1至15自然段的朗读录音,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羚羊木雕价值的二字词,并做上记号(放录音,师生听读,找信息,然后交流)。
2、析“贵重”一词的含义
①你为啥找这个词来说明羚羊木雕的价值?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它的贵重呢?父母的哪些行为说明此物贵重?
明确:1、质地好(黑色硬木雕成),产地远(来自非洲),贵重(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等 2、母亲、父亲的语言、动作等
②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父亲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啥?
明确:说明爸妈是爱我的,羚羊木雕是爸妈爱我的见证,他们希望我能好好珍惜他们对我的爱。
3、我为啥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第16至23自然段,在文中找出能解释我这一行为的句子(就“友谊”展开师生之间的研讨)。
明确:羚羊木雕是“我”与万芳友谊的见证,我们彼此交换见证友谊的礼物是想让友谊长存……
4、在爸妈的眼里,羚羊木雕是亲情的见证;在“我”的眼里,羚羊木雕与小藏刀一样是友谊的见证。这时,爸妈逼你把已经送给朋友的羚羊木雕从朋友那里要回来,你会怎么做呢?(请学生发表意见)文中的我是怎样做的?(自读课文24、25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划相应内容,师生分析)
5、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26至37自然段,思考:
①我去万芳家要羚羊木雕时,有怎么样的担心?
②这种担心应验了没有?
③我为啥再一次流泪了?这次流泪与第24自然段中我的流泪原因有啥不同?(学生分小组讨论)
6、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我对朋友反悔了,我成了世界上最伤心的人。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是啥呢?这能不能怪我?谁还应负一定的责任?(分组讨论并进行课堂辩论)
三、走出课文、走进生活
1、总结讨论结果:爱需要理解,需要沟通,需要有不同的表达,假若爸妈能较早地把羚羊木雕的特殊价值告诉我,假若我能在给万芳送礼物之前征求爸妈的意见,或许,这件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会出现。生活中的很多遗憾是可以弥补的,犯下了过错不要紧,假若能向对方说声“对不起”,生活也许会有新的转机。爱不应成为一种伤害。假设你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最想给谁说声“对不起”?
2、请聆听一位爸爸对女儿的怅悔。
3、假若你是文中的我,你最想对万芳说啥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给她写一封信,表达歉意,抚平因我的过失而造成的创伤,增加与她的友情,为原文增加一个结尾,好吗?
要求:1、可以补充想象你所需要的情节,但要合情合理并和原文相呼应。2、情真意切,不说假话空话。3、符合书信格式,不少于600字。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7
固安县第二中学 黄新宇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语文的主要任务应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所以制定教学目标 和教学环节要据此设计展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有时却忽视了子女的友谊,忽视了小孩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怎样看待亲情与友情,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教师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怎样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二、本课教学目标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圈点勾画的精读办法;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
4、学习本文的写法,写自己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伤心事,并和家长沟通。
三、教学过程 和教学办法
1、导入 。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我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指导学习圈点勾画的学习办法。
3、品位语言,评价人物这个环节,我注重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学习方式上,强调“能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能力培养上,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首先采用了学法示例这种办法,然后再由学生分组探究,因为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法示例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办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并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学法实践,进而感悟文中人物的刻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全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友情是需要珍视的这一主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活动中穿插角色演读,并加以指导,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人物的语言,比如母亲的语言应是坚定而严厉的,“我”的语言中有省略号的部分应是支支吾吾的,而且声音应有些发抖,哭着喊出来的“不”字应是带哭腔的。
4、辩论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矛盾,让学生理解在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是有欠缺的,如果父母当初讲明白羚羊木雕的贵重,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悦的事情了。通过辩论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和谐与温馨是需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尊重,共同构建的。
5、留家庭作业 ,写自己家庭中遇到的类似的伤心事。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回想自己以往的类似经历,并将自己当时的内心真实感受描写出来,让学生接受情感上的再一次教育。
在整个的学习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比如:品味语言、评价人物这个环节的分组探究,辩论前的各组准备工作,都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积极发表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也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也运用了语文,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8
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关键,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3.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富,可是现实中偶或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么样去面对,也会思考些啥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二、订正字词: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我,父亲,母亲,奶奶,万芳,万芳的母亲,旁白。
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表演后请大家评议。
四、分析课文:文中写了一只啥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啥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明确情节: “查问木雕”(母亲、父亲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父亲、母亲)──“取回木雕”(万芳和我)
第一部分(1-16段):“查问木雕”,写父亲母亲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段):“赠送木雕”,写“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
第三部分(24-25段):“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暗寓对父母的批评。
第四部分(26段-结尾):“取回木雕”,写“我”讨回羚羊木雕的过程和痛苦的心情。
五、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第一组:刻画母亲的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母亲突然问我。(去掉加粗词“突然”,可以吗?)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母亲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句中的“紧紧”表现了啥?)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母亲坚定地说。(不用“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见出母亲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中“紧紧”表现母亲追查的神态。(3)句用“坚定”表示出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
第二组:写“我”的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怦怦”一词用在句中有啥作用?)
(2)母亲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加粗词有啥作用?)
(3)“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4)“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1)中“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被逼无奈,“我”受到的惊吓的心理、动作、语言在各句中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我”的真诚无私。
2.思考:通过写母亲的逼迫、追查,表现了她的态度,显示了文中的“我”的母亲是怎么样一个形象?(提示:外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拨:母亲神情面貌——咄咄逼人。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小孩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小孩的情感并无分量。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情珍贵,即重财轻义。
3.从父亲“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父亲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以及谈话内容看他的态度是否与母亲相同,可以看出父亲不同于母亲的个性是啥?
明确:“静静地”写点烟的姿态,“慢慢地”表示说话的速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其态度实质是相同的;至于个性却有所不同:母亲严厉,父亲冷酷。
4.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是啥?
明确: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奶奶懂得尊重小孩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但力量有限,也左右为难。
父亲:婉转、持重沉稳。
母亲:态度生硬固执。 (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六、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后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写月光冷冷的有啥作用? 以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
2.写万芳的出现有啥作用? 万芳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心理变化,是对“我”反悔的原谅。
3.“我”为啥“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流泪既是为被逼反悔的伤感,也是因友情的感动。
4.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有哪些?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小孩心理的严重伤害。
5.“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啥?
表示小孩对父母做法的严肃质问。“我”的不服是出于真诚无私的友爱。“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是呢,“我”是迫不得已的,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小孩的感情和人格,对小孩采取了简单生硬的态度。
七、课文内容研讨
讨论下列问题,要提炼观点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
1.你是怎么样认识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这场矛盾的?你认为事情怎么样处理才妥当?
1.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如万芳母亲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据此可以设想,“我”的母亲如果委婉地跟万芳母亲说这件事,劝万芳母亲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小孩的感情,也可以让小孩更懂事。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悦事情的发生?
2.要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消除隐患。假如当初父母讲明白木雕的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再则女儿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也就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3.本文叙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行为处事的观念冲突,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教育的问题,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或许文章的主旨各不相同,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3.示例一:赞美少年朋友真诚无私的友谊,告诫父母理解儿女,尊重他们的友谊和人格。
示例二:批评大人们重财轻义的思想,告诫父母要尊重儿女的感情。
示例三:家庭成员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情感交流。
总结):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发生了父母与小孩之间、小孩与小孩之间的两组矛盾。其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两个小孩之间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家庭矛盾广泛存在。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许多家庭的矛盾冲突,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缺乏经常的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谅解所造成的。
如果从矛盾的引起来看,小孩自作主张把父亲送给她的羚羊木雕转送给好友万芳是起因,一般来说,对长辈送给自己的纪念品,无论其价值的高低,都应当珍惜,因为这种纪念品凝聚着一种不一般的感情。之所以小孩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在其思想深处是把赠送物质当作建立友谊的基础了。
对于小孩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疏导,帮助她们端正认识。
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质价值,却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情伤害。
况且,羚羊木雕的“贵重”,小孩先前并未意识到。另外,当小孩因为不谙世事而出现过失时,父母没有仔细了解小孩的思想,没有帮助小孩澄清模糊认识,仅仅是责怪,而且逼着小孩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不仅伤害了小孩的自尊心,也导致了全家的不愉悦。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其深层含义在于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
八、课堂辩论: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根据学生意向,分甲、乙、丙三个组,分别代表父母、“我”、万芳,选定主持人。
要求:①各组用5分钟准备辩论材料,如观点立论、论辩思路。②论辩中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说话的分寸。③辩论20分钟,评议5分钟,评论先由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九、课堂小结: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的疼爱深情,也有因对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小孩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怎样尊重小孩情感的社会大问题。现实中,让我们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馨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9
甘肃武威第十五中学 程对山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羚羊木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该套教材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为编排宗旨。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和办法。而在编排顺序上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关注师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为此,教者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的理性的处理好家庭、亲情及友情的关系;探究课文以细节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设想。
承担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任务之后,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认真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改中的“课程标准”代替了此前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而在课程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就是说,“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语的置换,而在内容上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实,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知识与技能”一直就是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可以说,把“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为课程目标正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但是呢,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不能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对于习惯于原来框架下按部就班工作的教师来说,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就成为新课程背境下最为切近的选择。为此,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顾振平老师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动是否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理念,有三个明显的标志:(1)是否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形式;(2)教师的角色是否发生了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变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研究者。顾振平老师甚至用了一个较苛酷的硬指标,即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若超过了30%,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3)是否将课程资源拓展到了课外乃至更为广阔的生活之中,及有意识地是课程从单一的文本资源扩大至生活资源。似乎是为了注解顾老师的主张,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目录前面有一段题为《写在前面》的不到500字的教材说明,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愉悦的旅游过程。在这个愉悦的精神的探险过程中,人生、社会、自然都将使我们体味到精神的美味。(二)为了用好新课本需要进行一次革命,那就是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并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作了详尽的诠释。所以,基于以上的学习体会,我在开始教学第二单元的课文时,就开始偿试在语文学习中成立以互动合作学习小组为标志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形式。本文拟用两教时完成。第一教时师生初识课文,解快生字词,互动合作小组质疑课文内容。第二教时针对各组提出的课文内容质疑方面的一些问题,确定合作探究的主题;并对课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它因素作一些探究性的讨论。
三、教学活动过程。
我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当中,逐渐形成了语文学习合作探究活动的四个模式化环节:(一)课文内容探究。(二)艺术特色感悟。(三)课文细节质疑。(四)课后拓展。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模式环节的形成,是基于我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和在这样的实践过程里的一些科学的思考。我认为,这样的活动环节符合学生学习和感语文的逻辑顺序,例如从“课文内容探究”到“艺术特色感悟”的过程就适合学生在学习当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感 性体认能力”到“深层领悟能力”的过渡与发展。而“课文细节致疑”是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为一篇课文学完了,对于一般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就再也没有啥问题了,但对于一些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则还有意犹未尽、含义未伸的感觉。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和实践,正是注重差异、面向全体的过程。往往在这样的过程里,一些思想的火花和创造的因素也因之而萌生了。“课外拓展”则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生活实际。其实也就是拓展课程资源的一个环节。本学期,要求和家长合作完成的活动统共有两次,一次是要求家长合作,先让小孩替自己洗一次脚,而后让小孩写成作文《给母亲洗脚》或《给父亲洗脚》,再一次就是今天,要求家长予以合作,先给小孩谈谈在自己的眼里,小孩是怎么样的?而后再让小孩谈谈,在小孩的眼里,自己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发表自己的客观的看法,而后让同学们写两篇随笔。(一)家长眼中的我。 (二)我眼中的家长。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学生的情感、人文精神和思想素质的形成和单纯音的课堂相比较,其间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新课改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开展的标志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首先,我先将座位相邻的七至八个不等的同学组建成合作学习小组。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同学们,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和娱乐小组,而是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二是我订立了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规则。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都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协调者,记录者,操作者等。为了做到全面发展,这些角色还要定期轮换。并从听取发言、说明理由、求助别人、说服旁人等细节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三是订立激励性评价制度。我订立了“初一语文活动课小组计分表”,表上既有各小组同学的得分情况,也有小组累计得分。我规定,我班同学语文课的成绩评定包括合作学习活动表现得分和考试成绩相结合,其中,前者占总成绩的一半。每一个评定出一个活动先进小组,这个先进活动小组将和教师共同完成一项研究活动。例如在网上搜索和浏览学生作文网页、探寻对联的民俗因素等。四是让学生分别记录评价结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乃至所有的语文活动中都要牵涉到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记录的问题,如果教师的经力都放在这方面,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负担,那么对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方面的经力就有所冲淡。所中国教育报报道,我国首届实验区青岛在学生评价方面推出了为每一个学生定期甚至每天都记录一次的一个名为“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过程评价办法。由于记录内容多,就有部分老师感到了工作量的沉重,这样的问题现在报上正在讨论。我的作法是让学生自已记。也不是固定的一个和两个学生来记录,而是轮流记录。最先是《教室日志》给了启发,我在班里准备了一个《语文学习日志本》用来记录当天的语文作业,记录当天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同学的成绩。八个合作学习小组轮流负责当天的语文学习的主持活动,而当天具体负责的也是当天在那个组里充当组织者和激励者色色的那两个同学。他们的一天的任务就是为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的同学评分;主持早晨十分钟的课文齐读活动;负责记录当天学生的活动得分和小组累计得分。这样一来,一学期过去了,每个同学都能有资格和机会成为活动成绩的评定者和记录者。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不致分散和冲淡老师组织合作研究的精力和注意力。而学生则乐此不疲,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自己的评价尺度,价值标准,情感能力,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都得到培养,适合新课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自己去评价,自己去教育,自己去成功的先进理念。
五、教师角色的变化和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角色是否发生了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变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研究者。有三个依据:一是淡化教师的权威,尊重学生的选择。这篇课文就是学生自己选择。二是师生合作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三是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教师的权威淡化了,而教师的作用却需强化。在合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下列四个作用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二)为合作学习和课堂活动建立规则;(三)艺术地评价学生,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四)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创造性的开发课资源。
六、存在的问题(略)。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0
秭归县茅坪镇初中 吴云
聚会主题:爱不应成为一种伤害
聚会课时:一课时
过程设计:
导入 :我们生活在关爱中。有来自亲人的关爱,有来自朋友的友谊,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在成长,亲人爱的表达方式也应随着我们的成长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如果父母未发觉我们长大了,他们爱的表达会给正在成长的我们造成怎么样的伤害呢?如果这种亲情与友情发生冲突,我们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将与大家一道走进女作家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探究生活的真谛。
一、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用简明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要求:在默读时,弄清是啥人之间发生了啥事。
2、请学生上台讲这个故事
要求: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要说清。
二、再读课文,解读文意
1、故事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按情节发展来讲,我们可以用询问木雕、赠送木雕、索回木雕加以概括。羚羊木雕对于爸妈来说,究竟有何重大价值呢?下面,请同学们听第1至15自然段的朗读录音,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羚羊木雕价值的二字词,并做上记号(放录音,师生听读,找信息,然后交流)。
2、析“贵重”一词的含义
①你为啥找这个词来说明羚羊木雕的价值?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它的贵重呢?父母的哪些行为说明此物贵重?
明确:1、质地好(黑色硬木雕成),产地远(来自非洲),贵重(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等 2、母亲、父亲的语言、动作等
②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父亲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啥?
明确:说明爸妈是爱我的,羚羊木雕是爸妈爱我的见证,他们希望我能好好珍惜他们对我的爱。
3、我为啥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第16至23自然段,在文中找出能解释我这一行为的句子(就“友谊”展开师生之间的研讨)。
明确:羚羊木雕是“我”与万芳友谊的见证,我们彼此交换见证友谊的礼物是想让友谊长存……
4、在爸妈的眼里,羚羊木雕是亲情的见证;在“我”的眼里,羚羊木雕与小藏刀一样是友谊的见证。这时,爸妈逼你把已经送给朋友的羚羊木雕从朋友那里要回来,你会怎么做呢?(请学生发表意见)文中的我是怎样做的?(自读课文24、25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划相应内容,师生分析)
5、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26至37自然段,思考:
①我去万芳家要羚羊木雕时,有怎么样的担心?
②这种担心应验了没有?
③我为啥再一次流泪了?这次流泪与第24自然段中我的流泪原因有啥不同?(学生分小组讨论)
6、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我对朋友反悔了,我成了世界上最伤心的人。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是啥呢?这能不能怪我?谁还应负一定的责任?(分组讨论并进行课堂辩论)
三、走出课文、走进生活
1、总结讨论结果:爱需要理解,需要沟通,需要有不同的表达,假若爸妈能较早地把羚羊木雕的特殊价值告诉我,假若我能在给万芳送礼物之前征求爸妈的意见,或许,这件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会出现。生活中的很多遗憾是可以弥补的,犯下了过错不要紧,假若能向对方说声“对不起”,生活也许会有新的转机。爱不应成为一种伤害。假设你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最想给谁说声“对不起”?
2、请聆听一位爸爸对女儿的怅悔。
3、假若你是文中的我,你最想对万芳说啥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给她写一封信,表达歉意,抚平因我的过失而造成的创伤,增加与她的友情,为原文增加一个结尾,好吗?
要求:1、可以补充想象你所需要的情节,但要合情合理并和原文相呼应。2、情真意切,不说假话空话。3、符合书信格式,不少于600字。 作者邮箱: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1
《羚羊木雕》教学实录---邙山一中 王俊杰
(上课,师生互致问候)
师:新年刚过,你也长大了一岁,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但有时候,在某些问题上你可能与父母产生分歧。就像前两天,一位学生找到我,诉说苦衷:新年了,父妈妈戚给了他许多压岁钱,他想用这些钱买一部手机,父母知道了后很生气,收回了他的压岁钱,这件事让他无奈、伤心,甚至落泪。同学们,听完了这件事你感觉怎么样?(个别学生发表见解)其实,不但生活中有这样的事,课本中也有这样的事,现在我们就来品读《羚羊木雕》的故事。
(板书:羚羊木雕)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现在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件啥事?
(学生思考)
生1:这篇文章写了这样一件事:“我”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板书:“我”送木雕给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矛盾)
师: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这件事的态度怎么样?
生2: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有:“我”、父亲、母亲、奶奶、万芳、万芳的母亲。“我”、奶奶、万芳主张送;父亲、母亲、万芳的母亲主张要回。
(其他学生没有异议)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这篇文章,品味人物语言。哪些同学愿意来朗读?
(学生举手,教师确定朗读同学,并让学生选择角色)
师:朗读时,要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语速,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
(人物进入角色,朗读开始……结束)
师:这些同学读得怎样?
生(齐):好!
师:给点掌声。(鼓掌)同学们能不能说得具体些。哪个角色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3:我认为父亲那个角色读得好。读出了父亲平静并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的语气。
师:你能读得更好吗?
(生3很有品味地朗读。师生肯定了生3的朗读)
师:还有哪个角色读得好?
生4:母亲这个角色读得很好,读出了母亲那种焦急、严厉的语气。
(还有其他同学的评价)
师:有没有读得不太符合人物语气的?
生5:我认为母亲的这句话读得不好:“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没有读出母亲坚定、严厉的语气。
生6:“我”的有些话读得也不太合适。如“不!”因为是哭着喊了出来,应该读出那种伤心劲儿,带着哭腔更好。
(生6示范朗读)
师:除了带着哭腔,是不是还应该有一种反抗的心态呢?
(学生异口同声赞同)
师:好!我们就以母亲和“我”的这两句话为例来品读。
(师范读,生随读,反复品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讨论木雕究竟该不该要回?然后以正方、反方来辩论,要尽量做到有层次性。
(学生相互讨论后,辩论开始)
生7:我认为不应该要回,因为送出去的东西是不能要回的。
生8:应该要回,羚羊木雕毕竟是一件贵重的物品。而且,是父亲送给“我”的。
生9:不能要,因为万芳是一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呀!她能在困难时帮助“我”。如果要,会让“我”和万芳都很伤心的。
生10:我同意要回。情义是无价的,并不是非得送贵重的礼物才好。可以再换一件礼物送她。况且,不要会与父母的矛盾更大。
生11:如果把贵重的木雕要回,不就说明情义是有价的吗?
……
(生仍然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同学们辩得很好,都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观点?
生(齐):想。
(生请教师代表发言,并鼓掌欢迎)
(两个教师代表从两个方面发表看法。教师代表的发言使大家很激动)
师:两位教师代表讲得很好。究竟文中作者是倾向于哪一方呢?我们从文中来体会。
(生相互交流后,发言)
生12:作者倾向于“我”这一方,因为文章突出了“我”很伤心。
师:哪些语句能表明“我”很伤心?
生12:文章第36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还有3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生齐读体会)
师:作者是在歌颂小孩们之间纯洁的友谊。是啊,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志士在歌颂友谊,在赞美友谊。曾记得一位伟人这样说:“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悦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你积累有关“友谊”的名言警句了吗?
生(齐):有。
师:请同学们自读有关“友谊”的名言。
(生自读后)
师:老师有这样一个疑问,作者在歌颂“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难道说就没有“我”的一点责任吗?看文章最后一句话,大家齐读。
(生齐读后)
师:我们把这句话中的“全”去掉再读。
(生再齐读)
师:两句话的含义有啥不同?
生13:去掉“全”字,说明都是父母的责任。文中原句是说既有父母的责任,也有“我”的责任。
师:对。我们知道:在歌颂友情时,我们也不能抛弃亲情,毕竟亲情也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我”怎么样做才能既尊重友情也顾及亲情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发言)
生14:应该把万芳的“仗义”讲给父母听。或者在送木雕前应先征求父母的意见,毕竟这是父母送给“我”的;父母在送“我”木雕前如果交代木雕的贵重。这些也许都不会产生矛盾。
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我”与父母多商量,就会消除矛盾。其实,生活中,遇事多商量,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板书:理解、沟通)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学到了啥?
生15:我学会了从人物语言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也懂得了遇事与父母、朋友多沟通,多理解的道理。
师:现在,你能帮助那位买手机的同学更好地解决他的“伤心”事吗?
(生围绕“理解、沟通”发表见解)
师: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伤心”事,你能解决吗?
(生齐回答能)
师:相信同学们此时一定很想与父母沟通吧。课下请你与父母共同欣赏《羚羊木雕》的故事,并谈谈各自的看法,好吗?
生(齐):好。
(下课)
《羚羊木雕》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2
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课文中充满了是是非非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点上,如果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的讨论、辩论就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正是课堂三维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略或教学难度较大的地方,本案例主要想在这方面作一微探。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
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学会生存。
教学难点:
分清是非,能与他人共处。
教学办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讨论课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安排学生在假期里感受家庭的琐屑,和父母交换一下对家庭中发生的小事的看法。
2、课前预习课文,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能读、能写、能运用,并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3、要求学生熟悉课文中的人物,鼓励自我推荐,作好分角色朗读的准备。
教师:
1、对学生作好分角色朗读指导:
①对课文整体感知。
②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③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④角色分配:母亲、父亲、“我”、奶奶、万芳、万芳的母亲、故事叙述者。
2、要求学生课前先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给学生讲述辨论的规则及办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2-3分钟演讲:让学生讲述假期里自己在家里针对家庭小事和父母进行思想交流的情况。找2-3名学生演讲。师生对演讲情况略作评议。
2、情景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我们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悄悄地长大了,在心灵深处或许己开始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己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驾着这叶方舟,让我们驶向《羚羊木雕》
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
在默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知课文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教师选定了几个自我推荐的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教师也参与了朗读,充当文中的“父亲”,其他同学评价。
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指导。
③师生共同对 这次作出评价。
小结:
朗读能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在朗读中,我也参与读“父亲”这个角色,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家纷纷要求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母亲”因不严厉、家长作风不过硬而“被迫下岗”(该生因读得缺乏感情而被其他同学代替朗读),“我”因受委屈而得到大家深深的同情……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大家都沉浸到了文学的魅力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啥事?它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关于羚羊木雕的事,它涉及到父母、“我”、奶奶、万芳、万芳母亲。
②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
明确:在这场家庭冲突中,作者倾向于父母不对,但“我”也有不对的地方,这一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怎么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悦的事情发生?
明确:上述问题有较强的主观性,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小结:
让学生结合朗读体验,分组合作、探究,讨论上述问题,并自由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主观体验及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教师要随时加以鼓励和肯定。对于课文的感知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表现出来,当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己经有了自己的认识时,我便中止了这场讨论,为接下来的辨论作准备。
点评:
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开始进入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这就为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看法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埋下伏笔;当学生获取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之后,也为下面将进行的课堂辨论开辟了方便之门,教学中的登堂入室之法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三、课堂辨论
课堂实录:
师:下面就这场家庭矛盾展开辨论,分甲、乙、丙三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下面辨论开始。
生(父母):孩子子互赠礼物是可以的,但要看是啥东西,羚羊这么珍贵的东西送给朋友不合适!
生(“我”):我认为只要是真心朋友没有啥不可以送。
生(万芳):只要是朋友真心相送,我认为啥都有可以接受。
生(父母):那么如果是你的全部家产,你还愿意相送吗?
生(“我”):如果是真心朋友,就是送全部家产我也乐意!
生(万芳):假设朋友是真心的,我也愿意接受!
生(同学们):鼓掌!
生(父母):啥都可以送,那你啥也没有呢?
生(“我”):那我就把“心”送给朋友,真心实意对待自己的朋友。
生(万芳):“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有“心”意就行,哪怕我们穷的得没有一分钱!
生(同学们);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生(父母):就算你们啥都可以送,也得跟大人商量一下,你们这样做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生(“我”):我们已经长大了,做事也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自由,难道啥事都必须同你们商量吗?
生(同学们):鼓掌!
生(万芳):我接受木雕,也未经父母同意,但我认为这是我们孩子子之间的事,大人不应该过问。
生(父母):如果我们不过问孩子子之间的事,那你们做错了事你们怎么解决?你们孩子子还需要大人监护!
生(“我”):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错了,我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改正的,但我们做事需要有自己主见!
生(万芳):我接受羚羊木雕没有错,我也是经过考虑的。
生(父母):默然。
生(同学们):静悄悄的,大家若有所思——
…… ……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的辨论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同学们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震奋!这场辨论还没有结束,我认为它不应该结束。是啊,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都渐渐长大了,做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我们已经开始成了“小大人”了,但是呢父母最终还是我们最忠实的监护人,我们也要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想想他们的感受,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学会和父母、他人共处,学会生活。这样,课下肯定还会有更精彩的辨论继续。
作业:
1、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形,模仿课文续写。(训练目的:把辩论引向深入。)
2、 假期回家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和父母交流,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学会生活。(训练目的: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总评:
本课学生初读课文好象已经懂了,但对人物的感情把握不够准确,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思想。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一下高涨,读的同学感情专注,听的同学津津有味,读完之后,“我”的委屈,严厉生硬,父亲的世故圆滑,奶奶的爱莫能助,万芳对朋友的真心一片……都鲜活地跳跃在学生面前。朗读结束后,我让大家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并组织讨论,同学们纷纷要求发言,我因势利导,组织了这辨论,辨论中,同学们鲜明的观点,大胆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场辩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教室成了“激情燃烧的战场”,“唇枪舌战”使得这场辩论真有些“刀光剑影”。有些同学已经显得有些“怒发冲冠”了,我见目的已经达到,便“鸣金收兵”了。
课后反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一直是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教学目标,对一些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本人在这一节课中惊喜地发现,这一道亮丽的景色线在千呼万唤之后终于跚跚而来,我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感受这道景色的美丽,不论是课堂的分组讨论,还是集体辩论,丰富的情感、明朗的态度、令人深思的价值观,伴随着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发言,汇成一股清泉汩汩流淌,流进学生的心田,也流进我的心田,这使我深深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堂,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吧!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能拥有一方明净的天空,只有这样新课标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只有这样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春风才能吹绿祖国各地,我们才能用双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阳,当然,这也为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我坚信,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股清泉一定会源源不断地奔涌而出!
推荐站内搜索: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官网、防疫思政课心得体会、教师资格证答案、成人专升本考试时间、中秋祝福语 简洁大气、400字周记、成人高考考试时间2019、广东省学位英语成绩查询、高考试卷答案、张雪峰最不建议上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