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材料(精选17篇)
说课材料 篇1
作为一节英语教学竞赛用课,我主要从对这节课的定位、任务目标、教学环节设计、独特的创意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几个方面来说一下这一节课。
一、对本节课的定位
作为一名从事初中英语教育有近八年的教学实践的青年教师,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的指导下,这节课应该既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有意义,也能够让教师在扎实、充实、朴实、真实的授课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同时,本单元是以话“交通”题材为教学主要内容的新目标(go for it)教材典型设计,借助本单元可以给学生在学习办法上以很好的指导,并可以在小虚拟主机内进行大规模的扎实、有效的训练。
二、任务目标的确定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在“交通(transportation)”这一话题下,让学生学会谈论“交通”(包括不同的交通方式,到某地的距离以及以某种交通方式到某地所花费的时间等),学习一些文化常识,掌握一定的学习办法,并在大量的、有效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
本着整体划一,循序渐进,高效有序,并在教学中能不断地深化教学的设计思路来安排本节的每一个环节。
(一)整体划一
在本节课中,对于“整齐划一”可以从两点来说明: 首先,本人一直认为作为语言教学,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应该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说一个话题,一个训练都蕴含着各种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是独立的,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每一节课不仅可以独立,更重视它在单元教学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每一节课内衔接一样,单元教学的整体衔接也很重要。
(二)循序渐进,高效有序
本节课从简单的对“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的询问入手,引入对重要课文section a 3a 的复习。通过学生复述这段文字,重点巩固由“how, how long, how far”引导的谈论交通话题的重要句型,并提炼相关的信息形成新的对话,为下一环节作铺垫。即课文section a 3b 的训练,通过第一、二人称来谈论交通话题的训练,拓展到以第三人称来谈论他人的交通话题,进而让课文section b 2a, 2b, 2c 的学习水到渠成。然后完成对本节课学习的测试,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最后,作业一中让学生来完成交通方式的图片收集,是对本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作业二中要求学生做一个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实际上和测试二一起构成了对section b 3a 的有效预习。
总之,本课从课本入手,用课本内容引出一系列的活动,最终也导向课本,环节紧扣,层次清晰。
四、独特的创意
本节课的设计中,具有独特创意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独特的环节设计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简单的复习,目的在于巩固几个基本句型。然后把课本中阅读的短文用复述和听力的方式引入,别出心裁。其主要目的在于营造较轻松的语言环境,缓解部分学生对于说写等输出环节的畏惧心理。接下来,从大量的听说引入读写,给学生铺垫知识的过程。既练习口头表达,也巩固了读的成效。教学步骤中每一步都将成为下一教学步骤的铺垫,在每一步骤中,教师设计具体任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并完成具体的任务。整个课堂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度过渡非常自然。
第二、独特的课程深化
全面展开训练,重点集中突破,中考真题帮辅,课结影响未尽。首先,在常规的训练之后,也用中考真题来重点训练和巩固所学,不但给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机会,更为学生的长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伏笔。其次,在对交通的表达方式上的深化,采用了系统归纳,并用同意表达的形式进行训练,有层次,有实效。
第三、独特的思维能力训练
着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围绕话题进行多方面的扩展性的练习,并充分地利用 listening 和speaking,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groupwork和pairwork等多种形式讨论和操练。最终达到让学生熟练谈论“交通”这一说话能力的目标。并在作业中以预习形式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延伸。
五、掌控好借来的学生
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也是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的引导是关键。怎样导入课程,并一步步地由易至难地引入任务,怎样帮助学生学习都是关键所在。同时要非常注意的是,学生活动之前的范例一定要明确清晰,要每个小孩都知道做啥和怎么做,活动才会顺利地开展,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有所得。
六、对突发性事件的预案
在准备中,充分预料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相对的预案设计,以便作出灵活的应对,这很重要。对本节课我做了如下的准备:第一,关于课程的衔接问题。英语授课于其他科目不同,尤其是新授课,如果所授内容严重超进度,上课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的!所以,根据竞赛所给的教学进度,我准备了两套教学方案。第二,教学任务量也很关键,少则课程易空,多则不易完成。本节的训练任务在课件的设计中充分地给予了关注。在设计训练题的时候,题增加了很多,并在几个主要的课件页上的背景中都设计了动作,一旦训练任务过多就可以通过动作越过,不会影响教学效果。第三,关于学生的问题。学生不是我的,但由于这是讲课,不是作课,我除了和他们的老师了解了一下这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其他就不再多说了,但也作了一定的预计。其他方面的内容我也准备了一些,但可能不会用到。
总而言之,作为一堂教学竞赛课,我的准备应该说较为充分,对课的认识也可以说很深入,但讲好一堂课,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是我知道的……
XX年9月28日
说课材料 篇2
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积极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地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得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节教材通过对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两大问题:1、为啥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有啥影响。进而揭示出资源跨区域调配深刻的内在原因及历史背景,确立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分析我国其他的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高三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办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运用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工程建设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故重点确定为: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②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气东输工程仅仅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个案,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能够得到区域分析的一般办法。所以难点确定为:①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办法;②掌握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办法。
三、教学办法
本课采用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办法。其主要程序是:创设情景,导入正题——展示案例,直观感知——设疑问难,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班级交流,学习互补——总结评价,能力提高。该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法:
(1)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高密度、高效率、高质量。
(3)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进行情境教学。
(4)把研究性学习的办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5)充分利用点拨教学法
(6)采用近体性的教学原则
2、学法: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
(3)以图示为线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正题
请大家看一组图片:(1)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2)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
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从整体直观感知我国人口、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我国资源、人口的这种分布现状,对经济发展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面对如此格局,你有啥好的建议?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以上教学由学生最熟悉的中国地理作为切入口,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学规律。
2、展示案例,直观感知
播放西气东输工程的资料片。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气氛,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景之中,进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分析与探究案例做好准备。
3、设疑问难,自主探究
出示图片: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
设问: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啥?为何?在学生认真读图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绝对优势,达到71.6%,进而通过学生自学,不难得出如下三点原因:①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储量占世界前列;②煤炭的开采成本低;③煤炭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质疑:既然煤炭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的优势,为啥我国政府还计划把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比较煤炭、天然气资源在开采、运输、使用方面的优缺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探究:怎样大力开发我国的天然气资源
出示“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在归纳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发展的前景:①东部主力油气田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②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进而深刻理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再次质疑: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啥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勘探开发?使学生从西部地区天然气田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力量及能源消费需求多个角度总结西部油气开发的限制性因素。
激疑:因为西部油气开发面临的困难,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丰富的天然气沉睡在地下,而东部地区则饱受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困扰吗?我们该怎么办?在前面剖析了能源结构调整及重点分析了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西气东输”的策略。
立即追问:“西气东输”是否可行?提供“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的角度印证“西气东输”的可行性。
以上教学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反复质疑,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活动中及时点拨,适时提供材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验证,注重生生、师生互动,并强化个别化指导,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采用角色扮演的办法,从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讨论“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列表总结。
以上教学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虚拟主机。
5、班级交流,学习互补
出示西气价格图片,提供资料讨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得出结论:提高价格只是一时一方之利,而西气东输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东部发展和西部发展的双赢。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但是呢否说明“西气东输”工程有百利而无一害呢?
通过以上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辨证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6、总结评价,能力提高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大型资源跨区域的调配工程和项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了解这些工程或项目?
1、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南北方水资源的分布和用水资料,分析南水北调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办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我国东西部地区电力资源相关资料,分析西电东送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办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较好的形式。
说课材料 篇3
四十九中学 马莅尔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也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呢,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也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 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么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积极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虚拟主机,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Lenovo仿写与Lenovo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呢,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 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与办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三)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
教者 马莅尔
单位 哈市49中学
课题 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www.定制ifanwen.com)
教学程序
导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 ;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 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 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 献者精神 ;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 行 道 树
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奉献者 { } 奉献精神
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说课材料 篇4
材料分析:
《峨眉道上》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
课文先写峨嵋山路也窄也陡,为后文写铺路之难做好铺垫;接着写作者在途中遇到一位背着石板上山的铺路人,通过交谈了解路人的工作;最后抒发感想,赞美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具体的叙述之后直接抒发感想,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么样铺路的,认识铺路人为何被记者称为“无名英雄”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与课前准备:
《峨眉山道》一文语言朴实,但含义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加上学生刚刚从三年级升上来,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四年级下学期的课就会显得更有难度。我考虑了学生这一情况,在教学前重点进行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准备课件;二是强化预习的指导。准备课件是因为峨眉山上的铺路人的生活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想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章,并让文章中的人物精神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并不是件容易事,说心里话,连我初读文章时,都没有被打动!可我知道,文章没有打动我,是不能去给学生讲的,那样的课就会像白开水一样的淡而无味。所以必须重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一遍遍读,并搜集资料充实自己。在准备过程中,那些山上铺路人的形象也逐渐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清晰和高大!教师读书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也会经历,所以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最快地身临其境。我制作了课件,目的想用现代化地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峨眉山,走近峨眉山上的铺路人的生活。
关于强化预习的指导,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自学不流于形式,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陡参与其中。力争做到三读:一是读的准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是读的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是读的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老师只起知道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背景简介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达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问题,参与的讨论,
教学流程:
轻松导入,激发探究兴趣;②渲染意境,陶醉于“峨眉山”;③因势利导,走上“峨眉道”④直扑重点,走近铺路人;⑤身临其境,与铺路人贴心;⑥由点及面,为所有“无名英雄”喝彩。
首先是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峨眉景观,目的是以多媒体展示这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渲染一种意境,抓紧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同时也为后文的学习设下铺垫——我们之所以可以欣赏到这样的美景,那些铺路人功不可没!
其次是第三个环节因势利导,走上“峨眉道”,课文中对峨眉道的描写笔墨不多,可对理解全文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更可以衬托出铺路人工作的艰辛。怎样更好的引导学生体会峨眉山的高、陡、险,我打算引导学生用下面的办法体会:
抓重点词句,如“天梯”、“仰望”、“竖”等。边读边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爬山经历谈感受,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然后是第四个环节:直扑重点,走近铺路人。教学中我力求抛开细枝末节,舍弃贪多求全,突出理解好课文的重点及难点,即为何称峨眉山上的铺路人为“无名英雄”?避免课堂提问的“杂、碎、多、密”现象,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甚至是争论。还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避免空洞地说理,无谓地争吵。同时力争做到以下四点:①强化读的训练②重视与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③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读④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第五个环节让学生对铺路人说几句心里话,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的共鸣,让敬佩之意,让人文之情,尽情流淌,同时也是在力求追寻阅读与表达的融合。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有个著名的观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既要走进课文,用心地去读懂,也要从文中跳出来,举一反三,学会一些表达办法。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完整。将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办法应该是很多的。我们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选择。如有的文章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与情节;有的则是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进行补充和拓展训练。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的省略号;有的是给文章续写,有的是改写、缩写。扩写等等。对于《峨眉道上》一文,让学生的体验升huawei一种对所有“工作中的平凡人”的敬佩之情,让他们懂得尊重,学会付出,学会感恩!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内心对“无名英雄”的情怀。
设计特色与追求目标
教育观念更新之后,我们每位教师都在认真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怎样关注学生的发展?我想无论是教学办法的选择,还是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不应该脱离这一主旨而随意漫谈,否则我们的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设计毕竟是课前的预想,想的周密是应该的,但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案,更不能让教案束缚住我们的教学,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的小学生。也许我们的课堂中会出现学生思维与教案不符的情况,这时要灵活处理,用教师的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关注学生发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让学生有所收获和发展,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时我的奋斗目标和一直追求的教学境界。诚心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多体宝贵建议!
说课材料 篇5
《鱼游到了纸上》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一、教材简析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教学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二、目标确立
根据中年段“怎样抓住重点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内容,更好的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认识四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理解“赏心悦目”、“工笔”“速写”等词的意思。
(2)抓住描写聋哑青年外貌描写和画鱼的句子进行训练。
2、能力目标:
(1)有目的的进行课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一)检查预习情况
齐读课题导入新课后,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给学生扫清字音的障碍,为下一步学生练习读文打下基础。
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我期待学生的情绪高涨,为自主的练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字词收获创设一种学习的气氛,用浓厚的兴趣为学习做铺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必然想要在班级做一下汇报,于是我顺势让他们汇报自学情况,既是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也是自我能力的张显,更让我了解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次深入理解生字新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指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其他的学生边听边想,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些啥呢?”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啥。理解这个问题可联系聋哑青年怎样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啥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一)课题入手,整体抓线
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当中几次出现,意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
(二)自主探究,点拨引导
抓出主线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聋哑青年鱼为啥能游到纸上?”引导学生学生读、思、议。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聋哑青年认识有哪些情感变化”。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为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机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三)总结全文,整体感悟
通过师生合作,共同总结出全文,使学生明确“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谈谈学文的感悟,深入落实情感目标。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最后总结文章写作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作者的写作办法。
说课材料 篇6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我是啥》是“注、提”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课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简介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不同变化,水的性情及水与人类的关系。本文共五段,分两课时完成,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特设定本课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新词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雹子和雪;了解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进而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懂得“我”指的是水,了解水是怎么样变化的。
②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
二、说教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跳,善于表现自我,极富有想象力,根据这些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
1、自主学习法:发挥学生在自学、探索、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积极权给学生。
2、快乐教学法:一是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带上喜爱的头饰,扮演水、汽、雹子、雪,理解“飘、落、打“三个动词,体会水的变化。二是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理解“落、打、飘”三个动词为啥回这样搭配,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三是师生互动读表第三段,使学生理解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3、以读代讲法:一是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是教师指导朗读、三是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四是表演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五是朗读全文,巩固课文内容,把阅读的积极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义,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4、合作学习法:分四人小组讨论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及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有啥办法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此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合作学习,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做到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尽量为学生提供积极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平台。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不明白的问题,读后质疑,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质疑解难,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精读课文时,让学生在读中悟义,读中悟理,读中悟情,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熟读课文时,让学生演一演,既巩固所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胆识和表演能力,在解决难点时,让学生们交流研讨,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进行拓展,延伸的训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么样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用词说话。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我”,并用“我”说话,之后学生同样用“我”说句完整话,我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调动了小孩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思考问题,感知课文内容,老师提出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句子读通顺。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用笔划出不懂的词、句,不明白的问题。
③思考“我”是啥?我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教给学生读书办法。
<三>精读课文,强化朗读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啥?
②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水的不同变化、不同形态的有关句段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③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重点句的体会、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④ 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能力、利用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边读文边表演。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办法,极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把阅读的积极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义、读中捂理、读中悟情。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最感兴趣的问题读读、说说、议议,不但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还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变传统的教师讲“懂”为学生自己读“懂”。
<四>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突破本文的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①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水的变化
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直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动画中理解“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③ 为了让学生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设计了选词填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体会“睡觉、散步、奔跑、唱歌、跳舞”的意思。水与人类的关系是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师生读课文第四段②动画显示画面揭示水的利与弊和人类的关系③带着问题分组讨论“你有啥妙计”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此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及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感情朗读全文,巩固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练习
①感情朗读课文②交流学习本课的收获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空”进一步了解水的变化。
五、课后拓展训练
以“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上一节主题班会。
六、本节课的创意与特色。
1、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和小学生好动、好跳、好表现的特点,采用“快乐教学法”“表演法”“讨论法”,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在朗读、交流、讨论中自我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均得到提高。
2、合理取舍教材,把生活实际说话这一环节,先分组讨论,想想你用啥办法让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然后分别汇报讨论情况,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3、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一边学课文,也能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看到或不能理解的事物。
说课材料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下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时下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而小孩们也异常喜爱雨天,他们常常兴奋地谈论着。我们不妨抓住这一季节特征,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引导小孩有意识地去观察、感受、了解雨。
二、婴儿情况分析;
小班小孩年龄小,他们必须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下雨天,他们常常爱往雨中跑:接着雨滴、踩着水坑等等。对雨是兴趣昂然、情有独钟。我们便可利用小孩这个兴趣点,也发生在小孩周边的生活经验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进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三、活动目标设计:
1、引导婴儿用多种感官感受雨声、下雨时的景象,能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培养婴儿对雨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然现象的关注。
四、设计思路:
《纲要》在教育与发展之间坚持了“既要尊重婴儿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所以设计整个活动时,我注重强调将教师作为婴儿发展的引导者,支持婴儿的自主发展,在支持中进行有效引导。活动中,我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小孩利用各种感
1
官,去看雨、听雨、接雨、踩雨,启发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去充分感受、表达,实现师幼互动。
五、活动准备:
1、 选择一个雨天开展活动。(但雨不能太大)因为在真实的情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小孩更能真切和更无拘无束地去观察、感受、表达。
2、 一些接雨的器具:如盆、碗等(可以是不同材质做的)。
3、 每个小孩准备一套雨具:一双雨鞋、伞或雨披。
五、活动过程:
1、看雨。首先,我让小孩站在走廊上,直接导入课题:“看,外面下着啥?”“雨落来时象啥?”这时,小孩可利用眼睛观察到的及平时积累的下雨经验展开想象,如:象线、象珠子等等。
2、听雨。“雨落下时有啥声音呢?让我们仔细听一听!”小孩对声音是比较敏感的,根据已有经验,他们会很快作出回答“滴答、滴答”教师这时便可启发小孩仔细倾听分辨下大雨和小雨时有不同的声音,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如:大雨是哗啦拉、下小雨是淅沥里;雨落在窗户上是叮叮当当、落在树叶上是沙沙沙沙的等等。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让小孩有意识地去倾听,发展了小孩的听觉,也不致于使答案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
3、接雨。“让我们用手去接一下雨,会有啥感觉?”婴儿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湿湿的、凉凉的”。同时,教师可质疑:“雨接在手里会很快掉到地上,谁有好办法不让雨跑掉吗?”这时,小孩就会去找各种接雨的器具尝试,在肯定小孩成功的同时也可结合着让小孩倾听
2
雨落在不同材质的器具上也有不同的声音。
4、踩雨。最后一个环节我会让小孩撑起雨伞(披上雨衣),穿上雨鞋去充分感受雨、拥抱雨。他们一定会兴奋地去踩水坑、抛接雨,进而进一步满足小孩对雨的好奇、好动,将活动推向高潮,让情感得到升华
说课材料 篇8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进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办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办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
(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气氛的音乐,师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
(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
学生:援助—安葬—悼念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
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
(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办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
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进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
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
(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进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驻!
说课材料 篇9
㈠教材内容分析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婴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婴儿的现实需要,也能激发婴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教育资源来源丰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都能使其发出声音,这样就能给婴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婴儿获得切身的体会。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区分乐音和噪音。
㈡婴儿情况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小孩的关注,激起婴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婴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㈢活动目标
⒈引导婴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⒉引导婴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办法,激发婴儿的探索欲望。
⒊ 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㈣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⒈ 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⒉ 供了多种物品,让婴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⒊ 安静的标志。
㈤活动过程
首先以小猴子的谜语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婴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⒈播放不同的声音,婴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⒉让婴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⒊让婴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这一环节能激发婴儿
>积极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⒋让婴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⒌放录音,婴儿听乐音和噪音。
⒍让婴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说说怎么样减少噪音。
⒎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㈥活动延伸
婴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说课材料 篇10
SEFC Book I Unit 7 Cultural Relics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背景分析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环境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的优劣已成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相对文物而言,其环境的优劣同样影响文物存在的质量。然而,在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文物环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文物保存环境是指文物所在的虚拟主机及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文物保存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我国,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自然环境质量的恶化,加上人文环境的影响,文物劣化速度不断加剧,由于环境造成对文物毁坏的例子屡见不鲜,如石质文物风化、金属文物腐蚀、纸张酸度增加、壁(彩)画褪色等等。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文物受损后再修复是被动性的保护措施,而积极性的保护就是创造良好的文物保存环境,防治文物受损才是上策。保护文物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文物古迹本身。整治环境不是一件小事,保护文物环境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惟其艰难,需要文物部门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文物。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话题——文物古迹(Cultural relics )历来是全世界较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中,大量代表古人类文明的文物、古迹惨遭破坏,甚至毁灭!本单元所采用话题构成了一个现代意义十足的时尚理念,能够充分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单元内容极具生活化,富有活力,体现了本套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Listening 开门见山向我们简介三个cultural sites,并要求根据所听内容熟悉各自的重要性,以及人们为保护这些文物古迹所采取的措施;Speaking则要求我们制作一个即将被送入太空的、内含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五件物品的“cultural capsule”,让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展示他们不限的想象力;Reading通过对俄罗斯著名城市——圣·彼得堡有关史实的简介,以“A City of Heroes”为标题讴歌了圣市人们为保护历史文物和重建家园所作的一切;Writing进一步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致信报社编辑,反映当地文物古迹遭损受毁的情况,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为保护人类文明遗产尽一份力。整个单元自始自终围绕保护代表人类历史与文明的文物古迹这一主线。话题反映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向学生渗透人文理念和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熏陶”要求,非常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教师利用素材不但可以传授英语知识,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 中通过渗透的方式将文物保护知识有机地渗透于每堂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爱护人类文明、保护文物古迹、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Functional Items:Ways of giving advice or making suggestions.
2. Topic:Talking about cultural relics, including ways of protecting them.
3. Word-formation:“re + V.”(eg. rebuild, replaced, recreate).
4.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select, represent, in history, be kept as, give in(up), in ruins,
in pieces, bring … back to life, etc
5. Structure (Grammar):The Passive Voice (I) — 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6. Writing:Write a letter to the editor on a certain cultural site, suggesting ways of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relics.
【 “现在完成时”是中学阶段英语语法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过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现在完成时和被动语态,本单元可以作为一个语法复习巩固来处理。】
总之,本单元通过语法、功能项目与新话题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之要求。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本单元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的单词、词组和句型外,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量表达“提建议或劝告”的交际功能用语,以及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二)语言技能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技能,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情景中的一些类似问题,并能结合所给任务,综合运用新旧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各自的语言基础与能力,有个性地解决问题,就怎样最有效地保护文物古迹提出独特的见解。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尝 试;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积极积极参与教学各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2)培养同学之间日常融洽相处的感情,乐于合作,善于与人分享喜好,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具有文物保护意识。
(四)教学策略
1)开放式教学策略。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带学生进入广阔的知识天地。
2)引趣激趣策略。创设多种情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真正有了参与的欲望,才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3)任务型活动策略。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巩固,往往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循序渐进和尊重差异策略。由简到繁,由难及易,为有困难的学生搭好梯子,让有能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五)学习策略
1)课前认真预习,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收集国内外文物古迹以及有关文物保护信息,课后能及时复习。
2)上课勤思考,多动脑,掌握所学词汇,热情、积极、积极参与课堂上各种活动。
3)注意学习办法,及时提问并注意倾听他人意见。
4)确立“学用英语相结合”的思想,用英语开展思维,分析(复述)课文、发表个人看法、提出独到的见解等。
(六)文化意识
1)了解文物古迹所折射出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特殊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文物保护意识。
三、教学原则
(一)以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之理念,具体采用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Approach),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Teaching)等教学办法。从一定程度上说,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而任务型的教学活动就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所学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学习者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实现目标,感受成功。
(二)在教学中突出交际性,注重读写的实用性;同时适时进行情感与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教师应扮演自身作为“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促进者,协调者”的角色。
(四)贯彻“教中学,学中用”策略,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教学总体设计
(一)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体现语言教学的真实性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根据语言本身的交际性原则,本单元教学紧紧围绕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学环节,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启发法等教学办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其所学知识。如针对本地区旅行业的不断开发给文物古迹保护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怎样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等。
(二)采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
本单元每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任务,任务的设计注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同时多样化的任务也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常性地开展pair work、group work、class performance,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五、评价手段与操作方式
我国外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过多地依赖于终结性评价,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更多地是以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评判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高低。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外语学习的效率;同时也造成了课堂教学几乎完全围绕考试内容来进行,语法教学、题海战术充斥外语课堂等不正常的现象。《课程标准》则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教学评价既要关注效果,也要关注过程,应是两者的结合,既行为评价(也称非测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也称测试性评价)相结合。
(一)行为评价(非测试性评价):本单元通过对学生课堂回答教师提问情况、对话表演的参与程度及学生反应、话题表达(如讨论利弊)的创新性及针对性、与他人的合作协作精神及学生个体的书面作业 等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团体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等做出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老师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也可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全员”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操作时,老师设计如下表格,对学生进行评定。
表一:课堂活动配合及对话表演反馈表
日期 课堂活动内容
姓名 评价等第 评 语
Student A
S- B
S- C
【注:评价等第为(优秀、良好、一般、需努力)】
表二:小组活动记录反馈表
组员姓名 日期 活动内容
评价内容 1.参与程度 2.与组员配合 3.动作表演 4.课堂效果反应 5.语音语调 6.语言表述
个人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注:评价等第为(积极 / 优秀、尚积极 / 良好、一般、不参与 / 需努力)】
(二)终结性评价(测试性评价):通过单元检测形式来了解学生在本单元中学习的实际程度,通过整体效果和个体效果的综合分析,利于教师在下一单元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终结性评价:略)
六、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计划及操作步骤)
依据《课程标准》及对学生教学目标 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挂图、录音带、VCD 、投影片、练习册、阅读训练以及多媒体软件等,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适应信息时代之所需,教师应重视使用一些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激发、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本单元计划用六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与测试评估。具体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说课材料 篇11
《老人与海鸥》是九义教材实验版六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天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也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的动作行为的语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写具体的。
在本堂课中我把教与学、师与生融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悟,体会感情,自己也生成了许多体验。
教学预设的目标在课堂上比较好的得以实现。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跟随着作者的笔迹从事情发展的顺序一步步理顺,写感受。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鸥与老人之间如同父子般的感情。
1、出示海鸥图片,拉近学生与海鸥之间的距离:
进而谈话揭示课题,给学生简单的简介一下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这是为了更好让学生体会海鸥为啥会那样对待老人。
2、读课文,感受海鸥与老人的感情:
指导体会“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这句话时,联系实际,想想此情此景,你在啥时候看到过类似的情景?学生会说,在亲人去世时看到过,进而理解了海鸥与老人亲人般的情谊。后来就抓住海鸥的动作去体会意想不到。
3、升华总结,感悟表达办法:
文章是怎么样把海鸥与老人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并补写“……”中省略的内容,练写进行小练笔,并练说。
说课材料 篇1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鲁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翠鸟》一课,是一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课文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主要写翠鸟的活动特点;第三部分主要写翠鸟的住处。这篇课文,作者是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翠鸟的外形和行动特点来写的,叙述时从外形到行动,从静态到动态,条理清楚,用词生动准确,是一篇很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课文。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简介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简介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办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办法,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理解课文的同时,感受翠鸟的美和动作的灵敏。
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会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鸟是我们的朋友,要保护鸟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翠鸟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运用哪些生动、精当的语言写出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
教是为学服务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上,我特别注重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觉、积极、热情的学习状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气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qing导入。
师:同学们,听--(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啥?
生齐答:鸟的叫声。
师:听到这婉转的鸟鸣声,你有一种啥样的感受?
……
师: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再亲切一点。瞧,这就是翠鸟(多媒体课件出示"翠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色彩艳丽的翠鸟类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然后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画面,说说翠鸟有啥特点?这里训练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慨括的能力。接着老师对翠鸟作以简单简介,然后话锋一转,提出:关于翠鸟,你们还想知道些啥?(住处、吃啥、怎么样飞、叫声……)
这样,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但会答,而且会问,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兴趣,引发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带着问题边听课文录音、边看书、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啥?分了几个自然段(板书:外形、活动、住处)这里,使学生眼、耳、脑并用,利用多种感官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让学生自己去试着了解翠鸟。学生自读完以后,我问:你对翠鸟也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1:我读懂了翠鸟的羽毛非常鲜艳。它长得小巧玲珑。(板书)
生2:我知道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3: 翠鸟很会捉鱼……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读书,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给我们描述了翠鸟的外形、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你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啥?
三、读画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第一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之一,在让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提出:文中哪两个词语概括写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板书:颜色鲜艳、小巧玲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 鲜艳"一词的感性认识较强,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啥样的颜色才是鲜艳的颜色?(生:衣服的颜色、鲜红、嫩绿……)老师总结出词义。接下来,让学生动笔画出描写翠鸟羽毛鲜艳的语句,培养学生阅读中动笔画重点词句的良好学习习惯。然后,教师把这部分语句用投影出示,在师范读、生有感情的学读后,设计了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先提出作者都描写了翠鸟啥部位的羽毛?每部位有啥颜色?老师在投影片上根据生的回答,把表示颜色的词语画出来,当画出"橄榄色"一词时,插问:啥是橄榄?橄榄色是啥颜色?这个问题,北方小孩答准很难,离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出示了自制橄榄投影片,在让学生直观感知后,告诉学生"橄榄色"就是象橄榄一样的深绿色,这样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认识理解事物,效果非常好。
然后小结:深浅不一的绿色与赤褐色这许多鲜艳的颜色集小鸟一身,多美啊!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指导学生读出翠鸟的美丽来。
再提出:"作者为了更形象地描述翠鸟羽毛的颜色,也把各部位羽毛分别比作啥?"这样,就巧妙地渗透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办法,最后根据这段文字,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填这个表格,清楚地体现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及总分的写法,这样读中学写、讲练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既明确了写作办法,锻炼了学生用表格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充分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学生填好表格后,看着表格师生共同练习背诵这部分课文,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用词准确及总分的写法,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学完"翠鸟羽毛颜色鲜艳"一句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理解"小巧玲珑"一词,而是提出:"作者也是怎么样写它小巧玲珑的呢?"让学生找出描写小巧玲珑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抓住第一句中"小"、"紧紧"两词,说出翠鸟抓子的特点--小而有力,抓住第六句中"透亮"、"灵活"两词理解翠乌眼睛的特点;抓住"细长"一词,了解翠鸟嘴的特点,并让学生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翠鸟的爪子、眼晴、嘴的这些特点和它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的,,渗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时,根据翠鸟爪子、眼晴、嘴的这些特点,结合投影片,学生很容易理解"小巧玲珑"的意思了。在此,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段意:"这段描写了翠鸟的啥特点?"
2、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用书中词语概括翠鸟活动的特点"的问题(板书:鸣声清脆、水面疾飞),训练学生抓重点词语的能力,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疾飞"的意思,我做了如下点拨:"一眨眼、停在苇杆上"说明啥?疾飞是怎么样飞?生理解为快速地飞?师补充:"疾飞不仅是飞得快,而且还很猛,也就是迅猛,在此恰当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视"一词表面很容易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就是单纯的看,于是,我采用了" 换词对比"的办法,把"注视"换成"看"再读课文,这时,学生联系上下文马上会发现"注视"不是简单地看,而是有目的地看,目光专注。精力集中的盯着水面,等待游鱼。理解重点词语后,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段重点理解了"疾飞"、"注视"两个词,培养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准确用词的能力。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也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这段我采用了放录机的教学手段,使翠鸟捕鱼的全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翠鸟捕鱼有啥特点?这样,视听说结合,培养了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接着细读课文,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有几句话?写了啥,训练学生归纳段意的能力。然后析分第一句话,找出描写小鱼的词语,理解"精灵"--精明、机灵。师:大自然中,动物都有本能的防犯意识。"尽管如此,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锐利"是啥意思?这里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前后联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翠鸟眼睛的特点是"透亮灵活",因此,任何一只机灵的小鱼都难以逃脱,它的目光似乎有穿透力,及时根据水面变化,准确作出判断。这样引导,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锐利"的意思。因为这句很长,所以我也设计了缩句练习:"谁能把这句缩短,还表达原来的意思?"通过缩句,准确把握句子含义,接下来,我也让学生"尽管……可还是……"造句,在造句中学习运用这个关联词语,最后小结过渡:"第一句概括写出翠鸟捕鱼的技术高超,那么它是怎么样捕鱼的呢?后三句举出了一个例子。"这里渗透了先概括后举例的写法。
举例部分主要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结合重点词语,谈翠鸟捕鱼有哪些特点,首先提出:谁能准确地画出描写翠鸟捕鱼时动作的语词?(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走、飞走)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重点词语分组讨论翠鸟捕鱼的特点。(准确、迅速、有力)讨论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充满感情地小结:刚才我们从录相中看到,翠鸟已经叼走小鱼飞到远处去了,可是被蹬过的苇杆还在摇动,被激起的水波还在荡漾,多么快的动作呀!
4、学习第四段:
第四段告诉我们翠鸟的住处,翠鸟是那么可爱,小孩们多么希望能捉一只来饲养。
在学习此段时,我没有直接学习,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有一只翠鸟停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样做?
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有的想要去抓住它,有的想远远的静静的去欣赏它。我相机引导学生回顾《灰雀》一课,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翠鸟,喜欢她就给它自由。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教育,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烘托了课堂的气氛,使课堂结尾掀起了高潮,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师生看板报,师总结:"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翠鸟的美丽外形、生活习性,抒发作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这样总结,强调了要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印象。
接着深化主题:"同学们,翠鸟不仅可爱,而且还是我们的朋友,整个鸟类都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不仅能保持生态平衡,而且许多鸟还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要保护它们,不仅如此,还要成为爱鸟护鸟的宣传员,让我们人类与鸟类、与动物、与大自然交朋友,同学们记住了吗?充满激qing的话语,激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精炼板书,一目了然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词语为主的提纲式板书,使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附板书
24 翠鸟
外形:颜色鲜艳 小巧玲珑
翠鸟 习性:鸣声清脆 水面疾飞 可爱
注视水面 捕食小鱼
住处:住处隐蔽 不易捕捉
说课材料 篇13
一、说教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叙事写人的文章,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爸爸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小孩跃然纸上。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法布尔小时候对小虫子着迷的哪几件事,然后再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文章的美和营造气氛,使学生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魄力。
《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根据上面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进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3、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的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进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是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学办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自身的阅读体验,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激发阅读兴趣法。让学生按照“找重点句个人体会——全班交流 ——感情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和“在文中认识人物——从课外知识中认识人物”两个办法学习全文。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想象,在愉悦的气氛下全面地认识法布尔,进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一个词语 “迷恋”,围绕着课文中的两件事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紧扣中心,先让学生学习与课文中心紧密联系的第2、3自然段,感受“着迷”;接着学习第4至6自然段段,感受“迷恋”;最后在交流资料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感受“痴迷”,使学生认识到法布尔对昆虫越来越喜欢,最后已无法摆脱。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立体解读文本,也是以“突出重点,紧扣中心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入,感受着迷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法布尔是个啥样的人?(喜爱昆虫、昆虫迷)然后让学生找出带有“迷”的的三个句子,初步感受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对昆虫是越来越喜欢。接着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法布尔童年的两件事走近法布尔,到底他是怎么样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的呢?进而进一步认识法布尔。
(二)潜心会文,体会“着迷”
1、教学2、3自然段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Lenovo和想象,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情感。教学中,我抓住了重点的句段。如: “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经常”“终于”这三个词是关键词,可以知道他执着寻找,找到纺织娘很不容易;“谁”“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接着出示法布尔回答母亲的话是让学生作一个比较:他不顾父母的担心,不顾自己辛苦的付出,从侧面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真的是着迷了。接着我也让学生想象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从此走进法布尔的生活。并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三、品读体会,感悟“迷恋”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融入文本进行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因此,课文第三大段我就从这一方面去努力。在教学时,我先学生采用2、3自然段的学习办法自学,大体的路子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紧扣“迷恋”找出句子,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展开理解、感悟,最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的段落。
在教学“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这句时我先出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把啥当宝贝,然后请同学们注意法布尔一系列的动作,细细地品味,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仔细听,也许你还能听到法布尔在悄悄地对小宝贝说些啥?通过想象画面,细细品味,是学生感受出法布尔对小甲虫照顾得很周到,精心呵护,很珍惜小甲虫。
四、拓展阅读,深化 “痴迷”
简介法布尔一生最大的成就《昆虫记》以及昆虫史诗对他的赞颂,也使学生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此时,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有多层面地了解,学习情感体验得到自然延伸。这时,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五、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也回到课题,解决了这篇课文为啥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一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延伸,这个口袋里还装满了啥?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使学生受到法布尔细致观察、严谨治学的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说课材料 篇14
一、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对国家、民族、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标,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实现两个转变。
1、课堂角色的转变
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充分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瑞恩的井》一课体现正确、积极、有意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搜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在讲课时可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2、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的求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多种互动的交流,给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发问、探究,通过自主的尝试、实践升huawei学会学习。《瑞恩的井》一课中可就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学生自主解决。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瑞恩的井》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地球家庭拓展阅读中的一篇文章。拓展阅读是对本单元前三篇思想内容上的补充和升华,本文的内容体现了“责任”,对学生有极强的教育意义。《瑞恩的井》讲的是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为处在饥饿、疾病中的非洲儿童打一口井,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赚到了打井所需要的70美刀(完成这篇文章时,募捐已达60000元),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展现了男孩瑞恩美好的心灵,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真理——真诚而无私的爱是没有国界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3、培养学生浏览、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能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2、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2、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
三、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来进行准备。
a)学生懂的教师不讲
本文语言通俗、内容比较浅显,因此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应鼓励学生自已概括、总结,这样既会给学生体现个性发展的机会,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b)学生不懂教师点拔
在学生质疑的地方精讲、细讲,以便于更好完成教学内容。例如: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实现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发言,思想碰撞,得出结论。这样的答案才是学生自己的认识,让参与教学的每一位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c)课前准备充分、细致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加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难度,要把整个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成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六年级学生好动,同时对这种学习方式不很熟悉,因此在课前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安排认真负责的小组长,使其成为师生沟通的纽带。此外,教师还应合理安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探究学习过后,让学生反思,引导其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a)情境导入
通过一组画面让学生走进非洲、认识非洲,对非洲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展示一张关于“手”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非洲的贫困。看完老师的简介后你会做些啥?对比一下文中的主人公瑞恩也是怎么样做的?
b)整体感知
●请一名同学简介瑞恩,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快速浏览全文,简要概括瑞恩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都做了些啥?
c)合作探究
●文中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瑞恩这一形象的?
●并结合自身谈一谈你从瑞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d)思维拓展
●一个六岁的小孩,对自己的梦想为啥会如此执着?是啥力量在支撑着他?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感人的人和事?
●谈自己的梦想,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你希望你的家人、朋友怎样对待你的梦想。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分钟演讲。
e)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文中的主人公瑞恩让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要强盛,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奋斗,同学们让我们以瑞恩那样的人为榜样,做一名有理想、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新世纪的中学生。
说课材料 篇15
中班社会活动《神奇的筷子》
------说课材料
一.选材来源: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婴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常言道,心灵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它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婴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婴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中班婴儿的小肌肉不断的发展,可以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而且会比较协调。但班里大部分婴儿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因此,我选择此教材让婴儿在游戏练习中学会使用筷子,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婴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也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 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 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 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根据
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准备:婴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教学办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此次活动中,我还采用了适宜的办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婴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 操作探究法:它是婴儿建构活动的基本办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婴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此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办法。此时不必强求小孩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势,婴儿拿筷子的姿势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学会主要动作要领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拿筷子的姿势会越来越准确。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通过品尝食物进一步练习和巩固筷子的使用办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婴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游戏法:中班婴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我设计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戏,让婴儿充分体验筷子带来的乐趣。
说学法:
1.操作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婴儿练习筷子的使用办法,在这
一过程中婴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在第二次的实践活动中,婴儿通过品尝,强化了筷子的使用办法,教师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办法。在尝试筷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小孩们通过使用筷子打击节奏、搭建游戏等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过程: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学习筷子使用办法——练习筷子的实践活动——筷子游戏
1. 导入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婴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小孩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简介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婴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 学习活动。
筷子的使用办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婴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婴儿练习自由练习。第二次的学习,我配上了音乐,让小孩在轻松快乐的气氛里练习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等动作。
3. 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在这环节里我为婴儿提供了豆类食
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落实了第二个目标,在音乐中,小孩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婴儿。最后是小结使用筷子的好处。
4. 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婴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婴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婴儿一起来打击节奏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婴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婴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虚拟主机,在这环节中婴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五.活动评价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此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婴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使用筷子的乐趣。
说课材料 篇16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下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时下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而小孩们也异常喜爱雨天,他们常常兴奋地谈论着。我们不妨抓住这一季节特征,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引导小孩有意识地去观察、感受、了解雨。
二、婴儿情况分析;
小班小孩年龄小,他们必须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下雨天,他们常常爱往雨中跑:接着雨滴、踩着水坑等等。对雨是兴趣昂然、情有独钟。我们便可利用小孩这个兴趣点,也发生在小孩周边的生活经验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进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三、活动目标设计:
1、引导婴儿用多种感官感受雨声、下雨时的景象,能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培养婴儿对雨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然现象的关注。
四、设计思路:
《纲要》在教育与发展之间坚持了“既要尊重婴儿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所以设计整个活动时,我注重强调将教师作为婴儿发展的引导者,支持婴儿的自主发展,在支持中进行有效引导。活动中,我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小孩利用各种感
1
官,去看雨、听雨、接雨、踩雨,启发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去充分感受、表达,实现师幼互动。
五、活动准备:
1、 选择一个雨天开展活动。(但雨不能太大)因为在真实的情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小孩更能真切和更无拘无束地去观察、感受、表达。
2、 一些接雨的器具:如盆、碗等(可以是不同材质做的)。
3、 每个小孩准备一套雨具:一双雨鞋、伞或雨披。
五、活动过程 :
1、看雨。首先,我让小孩站在走廊上,直接导入 课题:“看,外面下着啥?”“雨落来时象啥?”这时,小孩可利用眼睛观察到的及平时积累的下雨经验展开想象,如:象线、象珠子等等。
2、听雨。“雨落下时有啥声音呢?让我们仔细听一听!”小孩对声音是比较敏感的,根据已有经验,他们会很快作出回答“滴答、滴答”教师这时便可启发小孩仔细倾听分辨下大雨和小雨时有不同的声音,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如:大雨是哗啦拉、下小雨是淅沥里;雨落在窗户上是叮叮当当、落在树叶上是沙沙沙沙的等等。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让小孩有意识地去倾听,发展了小孩的听觉,也不致于使答案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
3、接雨。“让我们用手去接一下雨,会有啥感觉?”婴儿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湿湿的、凉凉的”。同时,教师可质疑:“雨接在手里会很快掉到地上,谁有好办法不让雨跑掉吗?”这时,小孩就会去找各种接雨的器具尝试,在肯定小孩成功的同时也可结合着让小孩倾听
2
雨落在不同材质的器具上也有不同的声音。
4、踩雨。最后一个环节我会让小孩撑起雨伞(披上雨衣),穿上雨鞋去充分感受雨、拥抱雨。他们一定会兴奋地去踩水坑、抛接雨,进而进一步满足小孩对雨的好奇、好动,将活动推向高潮,让情感得到升华。
说课材料 篇17
一、设计意图: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开草绿,小树苗发芽了,树林里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从外形上看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从叶片上观察,也是千姿百态,树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常绿树、落叶树等。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以美化、绿化环境,没有树就没有人类美好的家园。所以,设计这一课题既符合婴儿的现实需要——探究树的各种各样和奇妙性,激发婴儿的好奇心,也有利于婴儿的长远发展。培养婴儿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了解各种各样的树及树木给动物、人类带来的好处,教育婴儿爱护树木。
二、婴儿情况分析:
树木的多样性、奇妙性给婴儿带来无穷的遐想,像有些树如面包树、纺锤树、奶树,极易吸引婴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从婴儿发展情况看,大班婴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结合新纲要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婴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教育目标,确定此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婴儿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各样的树,引导婴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知道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泥工、折纸、制作等)合作建构“森林公园”,发展婴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婴儿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培养婴儿爱护树木的情感,增强婴儿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婴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婴儿到树林或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树,家长与婴儿共同查阅树木的相关知识(科学画册、网上)。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婴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此次活动中,要求婴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树叶的标本、照片、图片以供观察。同时收集各色彩纸、花布等以供制作时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为让婴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教师可选择附近的公园或树林,让婴儿在实地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并在活动室内展示各种树的照片、图片。
五、此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从寻找树——感知树的多种多样——讨论树的相关话题——森林公园——绿色世界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婴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婴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播放碟片。原始森林里,恐龙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树林里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将婴儿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
新纲要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小孩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小孩的积极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婴儿在树林里,通过亲自看、摸,充分感知树的各种各样,获取树的相关经验,“你还见过哪些树,它们有啥不一样?有啥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婴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播放碟片,由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大量树木被毁坏,恐龙及很多动物被灭绝了。现在很大城市出现沙尘暴。
第四环节:婴儿讨论:为啥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你喜欢树吗?为啥?
这里,一方面充分调动婴儿原有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解决难点,采用碟片弥补婴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进而让婴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结合植树节,婴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新纲要提示我们,要发展婴儿的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也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小孩,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小孩,在这里,我们让小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折纸、画画、泥工、拼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婴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以上活动充分体现《新纲要》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婴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婴儿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环保意识由此增强。
结束部分:婴儿在“小树苗快长大”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树苗,让婴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推荐站内搜索:信仰心得体会、陕西高考试题、药剂师考试时间、天津公务员考试时间、考研准考证打印是一面还是两面、江西自考所有成绩查询、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13、8字短句感谢老师、廉洁教育心得体会、自考报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