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精选6篇)
《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 篇1
(1)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四百六十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也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品析】
说明钟山的一段,从追溯本源到简介地理位置,再运用一系列数据描摹全貌,最后按照山顶、山腰的顺序细处勾画山间美景,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娓娓而谈,语言准确简明,优美流畅。
文段写钟山之高,先与其它诸峰作比较,再点出海拔高度与山形原因;写钟山之险,重在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象而传神;写钟山之奇,一则交待雄伟高大的山形,一则绘蓊郁林海与紫红页岩映衬之景;写钟山之秀,“松柏森郁,草莽绵连”,措辞精准,字无一多无一少。极尽能事描画“鲜丽”“和谐”之景,既表现自然丽色,也为后文张本:正因为如此,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葬身于此的愿望,而也正因为钟山的地形、环境,方才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2)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也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也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品析】
平台位于祭堂前,也是全陵的制高点,此处对平台所见景色的描绘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也衬托出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以具体数据说明平台是“制高点”,并借此暗示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接着用“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也宜远眺”对平台见景进行总写,而后分写“阳光灿烂”和“日出日没之际”两种情况,条理清晰,层次井然,一步步带我们进入一个美仑美奂的建筑艺术殿堂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文章结构艺术的严谨与精巧。
此外,古典风味浓厚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如“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一句,对偶、比喻综合运用,有声有色,动静相宜。也如喻晴日见景为“工笔长卷”,晨昏见景为“泼墨山水”,独具匠心地将景色与国画技法相结合,显得形象而生动。句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音律和谐,与内容相得益彰,描绘出了平台所见壮丽阔大的景象。
这篇说明文有条不紊地简介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中山林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谨慎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虚拟主机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虚拟主机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
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怎样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简介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啥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是简介中山陵的,为啥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么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啥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啥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啥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不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3.本文是简介中山陵的,为啥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么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5.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啥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景色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6.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啥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简介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7.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8.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办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啥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朴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也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板书设计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简介中山陵(第5—11段)
总体简介 总体特点 南北中轴对称,三处景色区联为一体
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总平面布局 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门——墓室
依次简介 南一石牌坊墓道 守陵卫士驻所 陵门
北——石阶 碑亭
平石 石阶 祭殿
祭堂
墓室
《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 篇3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简介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简介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怎样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简介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啥样的地方、建造怎么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五、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么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六、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啥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景色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七、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啥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不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八、作业
根据课文对中山陵各部分建筑的描写,画出示意图。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课文紧扣中山陵“巍巍”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以虚拟主机为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学情分析:在前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基础上,学生对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已有了一点认识,本课的教学可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从中理出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课文紧扣特征选材的写法。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虚拟主机位置的变化来简介对象的办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3、体会文中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特征,按虚拟主机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1、学生出示所画示意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3、说说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的虚拟主机顺序)
二、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怎样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文章运用数字简介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陵门: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天下为公”
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山先生遗像
墓室:中山先生卧像)
三、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啥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简介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四、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
本文虽然是一篇简介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呢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也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作业 :1、进行“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 勾画出心目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课后学习: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办一次“祖国大地”图片展。
《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 篇4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虚拟主机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办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课文是怎么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课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啥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办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
2、就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办法等提出两个问题。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行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词
2、根据课文自己理解课后练习。
3、学生质疑
(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
(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
1、本文是简介中山陵的,为啥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么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啥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啥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啥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四) 课堂学习总结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说明中山陵的特征
2、说明的时候采用啥顺序:虚拟主机顺序(行踪)
3、其他
(五)课内练习
《基础训练》21页
(六)课外作业
1、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2、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
设计
巍巍中山陵 南北中轴对称 烘托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总 三区名胜相连
特点 大面积绿化 衬托、表现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分南北两区
分 南
北
《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说明文知识,体会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进行说明的特点。
了解建筑说明文常用的虚拟主机顺序
欣赏建筑艺术之美,了解建筑物的文化内涵,体会建筑设计师通过建筑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虚拟主机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虚拟主机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行为要素
学生活动
思考:
中山陵美在何处?
明确: 美在环境的优美
美在设计的精巧
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
提问
学生通读文章作答
二、激发疑问:中国人历来有"落叶归根"之说?希望死后能安葬在故土。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中山陵为何会选址在南京钟山呢?我们从课文中来找一找答案。
教师可展示傅抱石先生绘制的
钟山图,帮助学生体会中山陵环境的特点。
明确:钟山山脉的雄壮更能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投影
提问
学生可初步探讨选址原因
结合背景图进行讲解。 (明确地理环境,提问选址原因)
三、朗诵第二自然段,体会中山陵设计特点
换位思考:
假设你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请你谈谈你的设计为啥会入选?
你认为中山陵的建筑怎样体现了你的设计理念?
提问
学生可进行讨论,在课文中找适当的语句回答
入选原因:
(1)钟形图案:有象征意义,也与所在地中山吻合
(2)注重谐调,将陵园与周围 环境、地形结合。
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中轴对称总平面布局和民族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
形神兼备,既表现了陵园庄严气氛,也突出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明确总体特征和总平面布局
四、具体感受中山陵恢弘气势,明确虚拟主机顺序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绘制线路图,
完成课后二题
具体简介中山陵
采用导游的形式。
要求:1.选好立足点,按照课文中简介的顺序进行
2.可以从文中选取适当的语句,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3.在简介时注意明确简介各部分的特征。(可自行概括,注意体现建筑的民族特色)
学生总结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师明确.
瞻仰了中山陵之后,你对孙中山先生有了怎么样的了解?
投影中山陵相应部分的图片
学生简单简介中山陵各个部分名称
学生分为三个小组,以抽签方式决定简介内容。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一名记录员。记录员将本组简介的中山陵组成部分的特点列成表。
一组:南区(石牌坊、墓道)
二组:北区1(陵门、碑亭、石阶、平台)
三组:北区2(祭堂、墓室)
按虚拟主机顺序由外而内,自下而上,由总体到局部进行说明。
体会墓葬人的伟大人格。
明确中山陵巍巍的特征体现在陵园位置、建筑、墓葬人三方面。
五、结语
先生已逝,精神长存。愿我们铭记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内容
查找其它古代陵墓资料,体会中山陵独特的人文内涵
教案点评:
本课开门见山“中山陵美在何处?”直接诠释此建筑的审美要素 ,把握住了本课的精髓,“美在环境的优美,美在设计的精巧,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全面阐释了中山陵从外至内的魅力之所在。师生着力从这三个环节分别展示中山的秀美,吕彦直设计的巧妙,中山陵建筑的平面布局。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朗诵,换位思考,模拟导游等初一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构筑课堂主体,达到灵活生动,激发学生兴趣广泛参与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模拟导游活动,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深入研究了课文,把握了观察点的变化,说明顺序,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在情感上体会到了导游工作的不易,产生对这一职业的尊重和敬意。
《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 篇6
授课人:夏发祥
授课时间:2003年3月12日
教学目标 :
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虚拟主机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办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课文是怎么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
课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啥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办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
2、就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办法等提出两个问题。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行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词
2、根据课文自己理解课后练习。
3、学生质疑
(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
(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
1、本文是简介中山陵的,为啥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么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啥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啥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啥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四) 课堂学习总结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说明中山陵的特征
2、说明的时候采用啥顺序:虚拟主机顺序(行踪)
3、其他
(五)课内练习
《基础训练》21页
(六)课外作业
1、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2、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
地理环境
设计
巍巍中山陵 南北中轴对称 烘托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总 三区名胜相连
特点 大面积绿化 衬托、表现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分南北两区
分 南
北
推荐站内搜索:初中学生查询成绩登录入口、消防知识竞赛题库、准考证号查询网、世界上最恐怖的作文、国庆和中秋同一天日记、江西高考录取查询、cet6考试时间、非主流唯美伤感日志、历年考研数学国家线、200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