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精选19篇)
《长亭送别》教案 篇1
课 型: 新授课
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 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
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
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了解作者王实甫;
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
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
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么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啥性格特征。
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了古典诗词。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 课文
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气氛。
2.导语 。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啥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
打动人们呢?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
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
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
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
3.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
教学设想: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数码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使教学情境的创设产生质的飞跃,由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进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进而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了基础。
曲词朗诵TV的制作
音乐:琵琶曲《情人的眼泪》
影像:黄梅戏《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断
朗诵:教师朗诵[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耍孩儿][二煞][一煞][收尾]等节支曲词
将以上合成曲词朗诵MTV
定格四幅画面,要求学生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投影画面,指名学生回答后,依次板书小标题:送别途中→临别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过渡语(投影:画面一“送别途中”)
“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崔家不招白丁女婿,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
如果不能得中功名,就不承认这门亲事。历尽艰难刚刚获得承认的一对有情人,今天也要别离,这真是“成亲时难,别亦难”。
赏析[端正好]
指名学生朗诵,设计若干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啥特征?艺术效果怎样?
“晓来谁染霜醉”这一句中,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啥艺术效果?
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起啥作用?
边讲析边板书
[端正好]
碧云天 烘托气氛 情景交融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穿插板书讲析时联系的诗词
杜甫《登高》
范仲淹《苏幕花》
晏殊《喋恋花》
张继《枫桥夜泊》
集体背诵。(投影:画面——“送别途中”)
赏析[滚绣球]
指名学生朗诵、思考、回答问题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啥感情?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怎样?
提问、点拔、板书
板书 [滚绣球]
柳丝 玉骢 借 情
疏林 斜晖 离情难舍 景 中
马儿 车儿 抒 见
松了金钏 情 景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交瘁
学生背诵[滚绣球],把握哀怨的情感。
小结
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
投影板书。
长亭送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
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任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赏析[朝天子](投影:画面二:“长亭饯别”)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讨论要求:
认真阅读注释文字,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讨论回答。
时间3分钟,分组讨论。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明确:恨(整体结构板书:恨)
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啥修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啥性格特征?明确: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课堂整体板书: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
赏析[二煞](投影画面三:“临别叮嘱”)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课堂整体板书:怕)
“怕”啥?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啥“怕”?明确: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教师小结并拓宽: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呢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气氛自己命运的痛苦。(课堂整体板书:叛逆 倔强)
课堂练习(设影画面四:“惜别目送”)
总结课文,布置课堂作业 。《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唱,不仅在
于它反映了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气氛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求学生阅读欣赏[一煞][收尾]二支曲子,写一篇赏析短文。
要求:(投影并适当提示)
(1)运用想象、Lenovo;(2)时间五分钟,可讨论,字数100~200字;(3)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来写。
(设影“惜别目送”片断),请一位同学朗诵,要求学生写短文。
(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评点学生习作。小结用“念”字来概括莺莺在“惜别目送”时的心理。
课堂整体板书:念
投影整体结构板书
长亭送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背景音乐:黄梅戏唱段
板书设计 :
[端正好]
碧云天 烘托气氛 情景交融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滚绣球]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离情难舍 借 情
马儿 车儿、 景 中
松了金钏 抒 见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交瘁 情 景
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1]
《长亭送别》教案 篇2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1.诸宫调:流行于宋金元时代的文学说唱艺术,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之说唱长篇故事。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亦称“弹词”。源于北宋神宗时,现存作品有金人(佚名)作《刘知远》的残篇、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残篇。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对元杂剧的形成颇有影响。
2.董西厢: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简称,也称《西厢弹词》《弦索西厢》,诸宫调作品,金董解元作。取材于唐元稹小说《莺莺传》,但人物故事有很大的发展和创造,突出了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并以张生和莺莺团圆结束。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张生、红娘等的典型形象,描写生动,文词优美。为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的成功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品有白有曲,所用曲调介乎宋词和元曲之间,为北曲的早期形式。现存者皆为明刊本,是现存诸宫调的唯一完整作品。
二、课文析读
一曲女性的颂歌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折戏曲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重要地位。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卷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一、赴长亭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倍增烦恼的暮秋季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如果说【端正好】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滚绣球】便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莺莺相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也马上生生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也万般无奈。接下来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起唱的【叨叨令】,是以尽情倾诉、直抒胸臆为特征的。莺莺先从眼前车与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说明了沉重的别情压在心里,是无心打扮的原因。
车马到达十里长亭后,别宴开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朝天子】)的莺莺,“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这部分共安排了九支曲子,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恨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
分手的时刻迫近,人物感情与剧情也一起推向了高潮。通过配以宾白的七支曲子,一方面,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地再次展现了莺莺不尽悲戚、痛不欲生的感情潮汐和张生的反复叮咛、不限体贴;另一方面,先是曲折吐露继而和盘托出了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进而进一步袒露了莺莺的内心世界。“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是她强烈的心声。别离终于来临,张生带着莺莺的嘱咐上马走了。莺莺目送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愁绪万端,不忍遽归。
“长亭送别”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不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节选《元曲鉴赏辞典》高建中)
三、类文荐读
莺莺传(节选)
元 稹
……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是岁,浑瑊①薨子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②。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③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
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泪,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④,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踰。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踰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⑤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仆,也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言毕,翻⑥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踰而出,于是绝望。
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⑦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治,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也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是后也十余日,杳不复知。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注:①浑瑊:瑊(jiān)唐代名将,铁勒族人,肃宗时屡立战功,做到兵马副元帅,死在绛州节度使任上。绛州节度治所在蒲州。②戢:(jí)收束,止息。③睟:(suì)脸色光润。④纳采问名:古代定亲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叫纳采,问生辰八字叫问名,皆为定亲的礼节。⑤绐:(dài)欺骗。⑥翻:同“翩”,轻快的样子。⑦重衾:铺好被褥。
阅读提示:《莺莺传》也名《会真记》。为唐代诗人元稹所著,是唐传奇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它叙述的是一对才子佳人的故事。莺莺感谢张生的救命之恩,而也慕其才,于是在感情不能自制的情况下与之私合。但是呢这种不为礼教所容的行为,终于不能长久,最后张生负心抛弃了她。所选文段删除了开头和结尾部分宣扬封建礼教的部分,连别离时崔莺莺的软弱表现也一并去之,仅留精彩部分供各赏析。选文中莺莺神态的描写非常形象,娇矜自持,欲拒也纳的行动,体现了她感情上的冲突变化,她约张生前来,却也板起面孔,斥责他的“非礼之动”,这完全违反自己初衷的行动,正反映了她的封建意识和爱情要求的矛盾。自动秉夜至张生处所约会,这种大胆突破封建礼教的行动,对于一位端庄明礼的大家闺秀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反抗性。总之,崔莺莺含蓄而多情,敢爱也矜持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和本文结合来读,对于莺莺形象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帮助。
四、鉴赏方略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六:戏剧的时代性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古代戏曲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熟于民间。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文化的垄断,这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自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人民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自然要在戏曲中得到反映,这就使戏曲艺术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欣赏戏剧,不可忽视它的时代性。
戏曲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戏曲作品同样也继承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它的故事同样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整理、提炼、概括,运用特有的方式把这些矛盾集中起来,通过戏曲的表演展现给广大的人民群众。《窦娥冤》中的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霸道、官府的腐败、人民无路可走等现象,就是元代社会的真实反映。戏曲在反映生活时,虽常常假托于前期,但剧中却往往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反映。《牡丹亭》的故事发生在南宋,但剧中所展示的情与理的矛盾、礼与欲的冲突,却正是明代社会的具体体现,有人为戏曲表演拟了一副对联:“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就是戏曲反映社会现实的最好证明。
戏曲艺术同样也服务于时代,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更直观地反映社会生活,也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以戏曲艺术在民间的影响是深广的,封建时代的文人就非常重视戏曲的教化作用,重视戏曲的表演性和社会效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戏文做与读书人和不读书人同看,也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说实话,广大人民群众明礼义,知忠孝,褒英烈,斥奸党,这些是非善恶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戏曲,这就使戏曲具有了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也正说明戏曲在民间的影响。自然,有心的剧作家就充分利用戏曲这一特色,来为自己服务。封建统治者炮制了《五伦全备记》等宣扬反动理学的剧本,来麻痹人民的意志,禁锢人民的思想;关汉卿等进步的艺术家则用自己的笔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宣战。为斥责清朝的卖国行为,汪笑浓编写《哭祖庙》;为宣扬民族正义、抗击日寇,梅兰芳演出《梁红玉》。抗日战争时期的街头剧,更是遍地开花,把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极大地高涨了人民的抗日热情。有一位战士在演出途中竟然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可见其影响之大。适应时代要求,唤醒民族正义,这就是戏曲艺术服务于社会的体现。
总之,戏曲艺术源于社会,也服务于社会,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戏曲不紧密地结合时代、反映现实,它也只能成为吟风弄月的案头之学,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如果欣赏戏曲,不去关注它的时代性,也就难以体会其精髓,只能流于“看热闹”之流。
《长亭送别》教案 篇3
教学导航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景色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虚拟主机。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景色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一、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细腻刻画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二、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1.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也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3.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1
4.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啥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怎样载得起?怎样拖向前?
三、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1.《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试以[端正好]为例,说明这一语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是为定评。
3.[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示例:
青山:行人不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家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四、讨论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备课资料
1.杂剧知识
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2.重要关目
①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②墙角联吟:莺莺月下至西厢侧花园焚香,张生于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怎样临皓魂,不见月中人y”莺莺心动,依韵和之:“兰闽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同上)
③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④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也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⑤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令宵端的云雨来。”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3.《西厢》体例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厢记)却是五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谱一事”。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虽非仅为《西厢记》,但五本的规模,毕竟是一特例。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欢离合,曲折复杂,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二是《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诗剧,有浓厚的抒情性,它不仅交待一个故事,而且表现人物的感情波澜、内心世界,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应的篇幅;三是《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而《董西厢)是一部五万言的巨制,这也要求(王西厢)有相应的规模;四是在《王西厢》产生的时代,南戏已有发展,它的动辄几十出的体例,也必然影响着王实甫的杂剧创作。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3页)
4.《西厢》评本
明代文人评论《西厢记)成风,出现诸多评本。现存明人批评《西厢记》有十多种。主要有王世贞、李贽合评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李A赞批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厢记)、陈继儒批评本<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汤显祖批评本(汤海若批评西厢记》、徐渭批评本(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汤、李、徐的《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等。这些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西厢记》的立意、结构、人物形象发表了很多看法,从中可以看到明代丈人、进步思想家和戏曲家对《西厢记)的各种理解。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7页)
5.金批《西厢》
在明清刊本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金圣叹批评本,即《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金圣叹除了随文评点,还在书前撰有两篇序文,一曰《恸哭古人》,二曰《留赠后人),也有《读法》八十一则,颇多妙论,还对《西厢记》原文作了多处改动。对于金圣叹的评点和改动,历来众说纷纭。比如清人梁廷楠认为:“金圣叹强作解事,取《西厢记》而割裂之,《西厢》至此为一大厄;也以意为更改,尤属卤莽。”(《曲话》)但亦有称颂者,如谓:“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李渔《闲情偶寄》)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2页)
6.前人评点
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渴,扑地遂死。
(梁廷楠《曲话》)
其“风中”、“烟草”四句,非复写[端正好]中语,乃是特写双文(莺莺)眼中曾未见坐于如是之地也。[端正好]是写别景,此是写坐景也。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青山隔送行”,言生已转过山坡也;“疏林不做荚”,言生出疏林之外也;“淡烟暮霭相遮蔽”,在烟霞中也;“夕阳古道无人语”,悲己独立也;“禾黍秋风听马嘶”,不见所欢,但闻马嘶也;“为啥懒上车儿内”,言己宜归不宜归也;“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生已过前山,适因残照而见其扬鞭也。
(《闵遇五六幻西厢记五剧笺疑》)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日也。
(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7.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不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348页)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也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也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也是悠长的衷愁。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笔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4页)
扩展阅读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髫玲珑?莫不是裙拖得:
卜,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声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我近书窗听咱。(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瞧便来。(末云)窗外有人,已定是小姐。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歌曰)“有荚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琴代语兮,聊写微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惶?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衷,其意切,凄凄然如鹤唳天;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
[1] [2] 下一页
《长亭送别》教案 篇4
14 长亭送别
●从容说课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虽无可奈何,却也强迫张生上京应考。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后来经过张生和莺莺的共同努力,战胜了一切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也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也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四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通过分别的场面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这样思想上有了新意,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的联姻方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而且还表现了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重点,突破难点,应在剧情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并联系过去学习的课文,形成专题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对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也要总结,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2.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1.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2.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办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或投影设备、vcd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相关知识,为鉴赏课文打好基础,把握课文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也一次的别离。“人生自古伤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尽管奢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发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言,也难免“循墙绕柱觅君诗”的渴望,殷勤致问“君子意怎样”。但是呢,最令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的恐怕还是要数本拟长相厮守却也不得不别离的恋人了。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这样写道:(屏幕显示)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生何堪?唯效春蚕、蜡烛,终生相待。殷殷嘱托意难尽,但求青鸟常往返。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在此诗中更是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也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板书)。
(解说:营造学习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利于对文章的学习。同时,本文曲词优美动人,故用诗歌导入,形式一致,易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题
资料显示屏1: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言,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简介,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序》《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的典型妇女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也名《会真记》)。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即《董西厢》对王实甫的影响更大。王实甫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发展、提高,对情节也进一步加工,使人物性格的发展更为合理,同时充分发挥了戏剧表演的长处,使冲突更为剧烈,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更为细致,语言也更加精练,进而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资料显示屏2:
《西厢记》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这同一般的元杂剧仅有四折不同。课文节选自第四本第三折,原题为“哭宴”,写崔母被迫许嫁后,便令张珙入京应试,求取功名。张珙临行前,崔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其送行,原题中的“哭”字非常形象,道出了刚刚取得妈妈认可爱情的女主人公也要与心上人分别而异常痛苦的心境,正所谓“离愁别恨”。但崔张分别的痛苦,是崔母一手造成的,她认为女儿是名门闺秀,张生只是一介布衣,因此门不当户不对,故而在崔张爱情既成事实之时,还要强迫张珙进京应试为官,否则不准完婚。“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崔张二人就是在象征封建势力的崔母的逼迫之下才被迫分离的。选文以“长亭送别”为题,虽然委婉文雅,但过于大众化,流于一般,远不及原题那一个“哭”字更令人伤感。
(解说:有关资料的设置,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其进一步理解剧情,不必要求学生强记,对有关重点内容,需要识记的,教师可根据情况,给学生点出,其余的内容只作一般了解即可。)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播放录音磁带)
(要求:学生可轻声跟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体味抑扬,领会感情。)
2.学生自行默读。
(要求:结合注解,弄清句意,并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明确本文所化用的诗句及典故。
由学生自行提出,教师归纳并用投影显示。
化用诗句:
“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化用而来。
“阁泪汪汪不敢垂。”语出宋人《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蜗角功名,蝇头微利。”语出苏轼《满庭芳》。
“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出自元稹《莺莺传》,是莺莺谢绝张生的一首诗。
“伯劳东去燕西飞。”出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化为成语“劳燕分飞”,喻别离。
“一春鱼雁无消息。”出自秦观《鹧鸪天》词“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典故成语:
十里长亭、举案齐眉、望夫石、红泪、司马青衫、鱼雁、青鸾。
戏曲术语:
洁、幺篇、下场诗。
元人口语:
上朝取应、迍迍、破题儿、辱末、斜签着坐的、死临侵地、奈时间、煞强如、怕不待。
4.观看《西厢记》中《长亭送别》选段。用几幅图表现曲目内容,配音乐和朗读词,可改写某一曲牌内容或自己创作。(制作课件)
学生分组后课余时间准备。
成果展示:
第一幅图:长亭路上。背景:碧云天,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伤感的琵琶声响起。朗读词:是谁点染了湛蓝的天空/也无情地飘离/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只撒下满路带寒的秋菊/风,肆意搅乱了思绪/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看得林中的霜叶也悄然醉了/哪里是沉醉/是离人的红泪。
第二幅图:长亭离筵。背景:西风、黄叶纷飞、江边、杨柳乱舞、酒宴。朗读词: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柔情蜜意无处诉说/纵有美酒佳肴只是空摆设/只因忧愁苦闷早已填满肠胃。
第三幅图:长亭分别。背景如上。朗读词:端起这离别的泪水,让人憔悴,让人心碎/寒风苦雨中柔情如梦/夕阳影里,衰柳长堤消魂魄/纵使海枯石烂,心不变。
第四幅图:远望张生(或长亭目送)。背景:傍晚,青山起伏,苍翠的树林、马蹄声渐远。朗读词: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路/是谁在挽留呢/苍翠的树林呀/你为何如此憔悴/傍晚的雾霭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荒凉的古道/为何让马蹄声渐渐远去。
(解说:欣赏曲词,需多读。所以设计了听读、默读等阅读办法。观赏戏剧选段,加深理解,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去把握主要情节和内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朗读词的设置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诗歌写作技巧,再造语言,重新设置诗歌意境。上述事例不唯一,只要准确表现文章主题即可。)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剧情,概括人物个性特点。
明确: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是个深沉、幽静的少女。与张珙在佛殿相遇后一见倾心,尔后也于墙角联吟,真诚相爱。这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天理”。之后,她不改初衷,任凭妈妈怎么样阻拦,都矢志不渝。最终得到承认,获得爱情的胜利。
张珙:出身贫寒,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和崔莺莺相见时,仅为“白衣一秀工”。但他为人诚挚,对爱情执著而专一,为了爱,他不惜抛弃功名,赁居西厢,并借故搭斋,通过月下联吟、琴音相挑等多种方式的真诚努力来获得莺莺的爱。甚至身染沉疴,也未能改变他对莺莺的一往情深。同时,他也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但对爱情炽热追求,在红娘的帮助下最终获得了真挚的爱情。
老夫人:老辣、世故、阴险、狡猾,满脑子封建思想,时刻不忘自己相国夫人的高贵门第。一心守着“相国家谱”。对于女儿,她从顽固的封建观念上为女儿“着想”。用严厉的管教与防范来“爱”,使女儿觉得这种“母爱”苦不堪言,甚至咒骂她为“狠毒娘”。她是以“慈母”面目出现的封建家长的典型,是剧中封建势力的代表。对女儿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爱情难以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不惜赖掉当众亲口许下的婚约。她恪守“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充分显示了她势利小人的一面,暴露了她虚伪自私而也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最不受欢迎的角色。
红娘:为莺莺和张珙牵线搭桥,机灵乖巧,善解人意。面对老夫人的赖婚,她从容镇静,机敏为二人辩解,指出双方的结合是“一心一意两相投”。接着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的过错,迫使她答应婚事。红娘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成为我国戏曲画廊里的一个不朽典型。民间称热心促成别人婚姻的人为“红娘”。
2.提问:曲词怎么样真切而生动地表现了莺莺的微妙心理?
明确:【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柳丝系玉骢,疏林挂斜晖,这正是莺莺内心世界的展现,她希望马不行,日不走,时光永驻;马慢走,车快行,紧相依偎。说不尽的喁喁情话,道不完的离愁别绪。松金钏、减玉肌正是内心被离愁折磨的外在体现。尤其【叨叨令】一曲。这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真切地体现莺莺不忍分离的内心世界。
酒宴之上,莺莺本想抓住这短暂的时日畅叙别情,无奈当着严厉无情的老夫人,只能无奈地感叹、悲伤。但眼光却从未离开张生的身,他那拘谨发呆的样子,泪盈满眶的神态,假作掩饰的动作,在莺莺的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而她呢?也只能和张生“一递一声长吁气”。直至老夫人离去,莺莺才抓紧时机倾诉衷肠,先连用四曲殷殷嘱托,一句一句都饱含着莺莺那真切的关心,使人想起了《走西口》中那絮絮叨叨的嘱托,真是嘱托已千遍,惟恐记不牢。绵绵情意,尽在其中。【二煞】一曲,更是莺莺心底的剖露,从莺莺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展现了莺莺无视功名富贵,但愿长相厮守的真挚情感。
(解说:从心理刻画这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人物,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由于仅是选段,所以先用资料显示屏总体展现人物特点,给学生一个立体感,然后,在具体的分析中才能更好地去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赏析戏剧冲突,体悟主题思想
提问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夫人、张生各有啥想法?(最好引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讨论后明确:莺莺:坚决反对张生上京赶考。【幺篇】中的“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和【朝天子】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是她最好的回答。这些句子使《西厢记》摆脱表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老套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使艺术形象迸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很好地展现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莺莺珍视爱情,不同意张生赶考的忧虑是矛盾的。如果张生高中,他年少多才,金榜题名,自然会成为高门大户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归来,老夫人这一关势必难过。这都不是莺莺要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的悲惨地位。
老夫人:她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就打发张生上京赶考,并说明“如不能得中,便休回来”。她不顾女儿的幸福和追求,恪守“三辈儿不招白衣婿的教条”。
张珙:本是上朝取应的举子,他是为了莺莺才滞留浦东的。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赶考是顺理成章的事,尽管不忍分别,但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提问2: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分析,概括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明确: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张生相爱,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的否定。不求门当户对,只求真情永远。为了爱,视功名如粪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反抗。因而,本折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刻画了莺莺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突出了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教师:《西厢记》的结尾仍以大团圆结尾,这是不是也流入了才子佳人幸福团圆的俗套?是不是削弱了剧本的反封建主题?
明确:《西厢记》历来为人所称道,不仅仅在于它的曲词优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在思想上的新意,虽然是在写才子佳人,但贯穿全剧的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使剧本在思想上更趋深刻。为了爱,张生不去科举,滞留浦东;为了爱,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同张生联吟酬唱;为了爱,莺莺宁要并头莲,不喜状元郎;为了爱,不惜违背相国家法,私会于西厢,有力地突出了爱情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并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既反封建礼教,也反封建婚姻制度。剧中的正面主张是:“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正因如此,作者才设计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样,非但没有削弱其批判性,反而更强化化了对封建礼教观念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
(解说:几个问题滚动式地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全面准确地理解文中的反封建意义,认识莺莺的叛逆本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适当引导。)
提问3:列举学过的表现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幸福的作品,并和本课的主题比较。
明确:《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也控诉了封建礼教对爱情自由的扼杀的丑恶。
《西厢记》以张生和莺莺的抗争,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局,可以看成是追求爱情的思想对封建礼教的胜利。
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则更为丰满、深刻。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全面敲响了颠覆封建社会的丧钟。
(解说:此题的设计是为温故知新,经过专题化的小结、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课堂小结
《西厢记》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思想艺术上,都较传统的才子佳人杂剧有所突破,取得卓越的成就,深为后人——尤其是青年男女的喜爱。课文所选更是把优美的曲词和特定的环境构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意境美,再加上莺莺追求爱情、轻视功名的叛逆思想,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课余时间,同学们最好把《西厢记》全体读一读,去体味一下那“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语言。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2题。
2.写一篇鉴赏体会,抓住一点,说清一点即可。
《长亭送别》教案 篇5
导入 :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也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腊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也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小孩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也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也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也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也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也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也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也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 、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课文导学
1.结构层次:
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也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北宋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料。秦观、毛滂都写过莺莺故事〔调笑转踏〕词。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也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
《董西厢》是说唱艺术,它以六分之一篇幅叙述孙飞虎与法聪、白马将军的战斗,不免偏离篇末提出的“才子合配佳人”的主题。至于对张生、莺莺、老夫人等人物性格的塑造,虽已扭转了《莺莺传》的思想偏颇,但有些地方为了耸动听众迎合小市民的情趣,在着力描摹书中人物的情态时,不免有过火的地方。唱词说白的生动、泼辣,是说唱家的长技,但通俗有余,优雅不足,未能充分显示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张生和莺莺的性格特征。这些地方,只有到了杰出戏曲作家王实甫手里才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进而完成了崔张故事由说唱诸宫调到杂剧的重新创造。
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学生体会这折戏的感情基调:充满哀怨、凄婉之情。
学生讨论,分析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一、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二、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也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四、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注:可以只将大意概括出来,对莺莺的心情的分析可以放到赏析过程中去。)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学习重点
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重点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也有人分析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画龙点睛,这个“泪”字就相当于那个“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清代有人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世传王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也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块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也稚小,也苦恼,也聪明,也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怎样写出来也。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痛
讨论第二部分:
学生自读,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啥思想?体现在哪里?
1、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也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2、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讨论第三部分:
学生自读,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啥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1、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2、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重点赏析第四部分: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难点点拨:
·怎样理解《西厢记》的曲文之美?一曰意美。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二曰形美。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也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古典曲文十分讲究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句形声兼备,谓为形美。三曰神美。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曲文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神美的神,可释为神韵。神美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往今来词家甚少得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传说王实甫写至此处呕血而亡。事涉无稽,但这支曲子的神韵确实如风如水,可以感知、认同。
··怎样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不限幽思。也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同步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7-10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怎样载得起。
7.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8.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答案: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9.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Lenovo。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10."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不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答案:D。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16.试以《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怎样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一比较分析。
(答案: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也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也茭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课外作业 :
1、背诵:开头三首曲子,[耍孩儿],[一煞]
2、分小组研究:《长亭送别》一文与古典诗词的完美融合
时间:一周
[1]
《长亭送别》教案 篇6
指导思想:积极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 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 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Lenovo,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 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么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么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导语 :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家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啥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呢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亲人,家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啥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呢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 ,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 ,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Lenovo,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Lenovo,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进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怎样?“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 景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办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啥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怎样?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比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气氛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啥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啥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啥?(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呢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不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不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 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 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 业:
1、 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 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 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 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 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 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 :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1]
《长亭送别》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显示: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和柔情的统一。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本文也多处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情同景生,景由情显,恰切地在“长亭”这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演绎了一曲“秋”的悲歌。
(解说:利用范仲淹的词,引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而且让学生明白这一手法在我国古典诗词、散文中经常运用,应很好地体会和总结。)
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本折的标题为《长亭送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一说起长亭,不由使人想起了别离,因为古代驿路上总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古人的送别也总是在这里设宴饯别,故而“长亭”本身也就带上了别离的色彩。自习时我们阅读了祝肇年先生的文章《情境交辉》,了解了“情由景生,境由情现”的说法。他告诉我们:“没有了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并结合曲词分析了四幅画面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请问,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呢?
明确:这篇评论,从情、景、境的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情与景、情与境的相依相生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简言之,即是“情由景生,境由情现”。作者重点论述的是情境相生的艺术原则。
文章的前两段,以两例曲词来说明情中见景和景中见情,这也是从总体上来说情景交融,说明这样的景不仅能传情,还能象征人物的品格、气质。中间六段是文章的主体——谈情境交辉。先写整体的情景交融,重在异中之同,把全部人物形象都包容在秋山落日的秋境之中。不论是途中之境、离筵之境,还是席残相别之境,总是先以凄然的秋景入手,这个完整的秋境与莺莺的离情是一致的。再写局部的情景交融,重在写同中之异,把完整统一的秋境图分成四幅小画:长亭途中、长亭离筵、曲终人散、张生远去。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这四幅画中,作境异情殊的描写,自然情境各异的四幅画,也是统一在全篇总的色调之中。最后两段,说锤炼语言是达到情境交融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再次强调《长亭送别》中情境交辉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这篇评论的不凡之处,就是对“景”字作了深度的开掘,指出“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景,却不可离境,只有从写境的意义上去写景,才能正确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也就是说,景从属于境,没有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可见境在艺术描写中的重要位置。
2.祝肇年先生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同学们,你在这“美妙的感受”中,最爱哪支曲子,能把你那“美妙的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吗?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端正好】作者只捕捉几样形象,略加点染,便绘就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渐紧,北雁南归,由上到下,耳闻目睹,好一幅虚拟主机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这四句,一句一景,衬托出了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自问自答,经霜的树林,在充满别离愁绪的莺莺眼中,尽是离人的斑斑血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学生乙:【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气氛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更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了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教师补充:【一煞】和【端正好】两相映照,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欣赏剧本的曲词美
王实甫被誉为“文采派”的代表人物,他写的曲词语言优美,同学们在鉴赏的时候已经领略到了那种诗歌一般的风格。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进入那优雅迷人的世界,以剧中人的口吻来诵读课文。(可选读)
(1)分小组阅读并推荐优秀者。
(2)进行比赛,看一看谁的角色把握得好,谁的感情表演得最丰富。
(解说:“美读”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也利于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还能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利于对课文重点词句的表达办法的理解。)
(3)结合前边的分析,总结本折的语言特点。
①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办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叨叨令】一曲中,叠音、排比兼用,也加以反复,真可谓声情并茂、一唱三叹,生动地展现了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的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夸张、对偶兼用,很形象地体现了莺莺所受的心理折磨。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夸张、比喻、对偶同时使用,真是把离别之情写到愁极、恨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夸张兼比喻,恰切地表现了离别之愁使之食之无味的情形,传达出了两人的心曲。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用典兼夸张,形容伤心之至,悲苦无穷。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的似水。”夸张、比喻、对比三者同用,以厌酒表示愁苦。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设问和拟人兼用,更是创设了悲凄婉曲、令人哀恸的悲凉意境。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曲词的艺术魅力,恰切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染力很强,真不愧“花间美人”之称。
②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和流畅通俗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进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作者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作品不仅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方言词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成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通俗自然、生动活泼。
(解说:由于前面的课堂活动已有分析,此处只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利于学生梳理知识。也可用多媒体或投影显示,给学生以更直观的了解。)
四、比较阅读
1.比较《长亭送别》和《窦娥冤》,回答如下问题。
(1)崔莺莺、窦娥这两个艺术典型形象的性格有啥共性和个性?
明确:共性:善良的心理,反抗精神。
个性:崔莺莺出身名门,是一个大家闺秀,期待真正的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鄙弃功名利禄。
窦娥先为童养媳,后为寡妇,恪守封建伦理纲常,不怕官府,不怕严刑。
(2)《西厢记》和《窦娥冤》均为元杂剧,从节选内容来看,两文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请作一下比较。
明确:相同:故事情节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宫调一样,曲牌也大同小异,皆由一人主唱。
不同:《长亭送别》四个部分情景交融,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
《窦娥冤》三个场面悲壮之中藏细腻,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汇聚为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
(3)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作家,王实甫以“文采见长”为“文采派”的领袖。试就节选的两篇课文来说明两者的语言特色。
明确:《西厢记》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作者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使剧情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练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且善用修辞,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独具魅力。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曲中语言直白,感情强烈,直抒胸臆,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通俗自然,口语化的特点更明显,修辞手法较少,更具自然洗练的民间气息。
2.播放《天仙配》录音,屏幕显示歌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髻。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一曲《天仙配》,同学们一定很熟悉,曲调轻快愉悦,宛转流畅,歌唱者七仙女和董永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一对爱侣。莺莺和张生是别离,七仙女和董永是相偕还家,他们的心情不同,眼中的景物也自是不同,请同学们从这两个反差强烈的曲词中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
明确:虽然由于境的不同,所抒的情也不同。但他们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渴望是一致的,莺莺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七仙女是“夫妻恩爱苦也甜”。莺莺认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七仙女愿男耕女织,永守家园。由此可见,只要能夫妻相偕,举案齐眉,啥功名利禄、神仙生活皆可抛之脑后,真切地体现了他们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对传统礼教观、婚姻观的否定。
虽然一个是凄惨景象,抒离愁别恨;一个是景色美艳,写欢聚团圆,但他们所表露的情感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愿分离,效鸳鸯比翼双飞,天长地久;学并蒂,共结连理。
(解说:《窦娥冤》刚刚学过,通过比较,可以复习旧知,联系新知,还可以在比较中明确“本色”与“文采”的不同,以及元杂剧的共性。《天仙配》一曲,也是人人皆知的名曲,和本折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明白相同的情感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达,更进一步体悟本曲矛盾冲突的激烈,以及反封建的主题。)
五、链接赏析
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阅读时要弄清抒情层次,看各自使用了啥手法,达到了怎么样的艺术效果。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境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生分组讨论,写出50字左右的鉴赏片断。
明确:《无题》:诗人以双关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用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想象“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虚拟主机,抒尽离别的愁苦。
《雨霖铃》:上阕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别的动作神态。尤其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增强了眼前的离愁别绪。“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借景抒情,使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情,未来的痛苦增强了眼前离别的不易。
将这两首诗词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的心境。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的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的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的离别在更广阔的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曲全用到了。
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的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的意义。
分析:b(崔莺莺临别祝福的内容更丰富复杂,还有惜别担忧之情。)
六、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古典诗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吸取古典诗词的语言精华,加重了文章的斑斓色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表现,情同景生,境由情显,恰切地在“长亭”这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演绎了一曲“秋”的悲歌,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曲词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多选几首曲子来背诵。
七、布置作业
1.选背曲词,争取多选。
2.用散文的笔法改写【端正好】一曲。
《长亭送别》教案 篇8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尝试戏曲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很崇拜那些在舞台上展现自己形象的歌星、舞星吧!今天,我们将迎来我们自己的明星。我们的同学是很有才华的,他们结合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糅合进新时代的艺术火花,推陈出新,用独特的课本剧形式给我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请看,我们自己的明星闪亮登场了。
二、设计思路解说
戏曲的鉴赏,虽然在高中的要求,主要是指曲词文本的鉴赏,但由于我们国家群众文化土壤深厚,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小孩们从小就沐浴在深厚的群众文化气氛中。农村的小孩不止一次地接受地方戏曲教育,好多戏曲故事耳熟能详,也许还会唱几句;城市的小孩由于文化层次的不同,也许很少接触戏曲表演,但他们却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舞台艺术的熏陶,像音乐会、歌唱会、晚会等。“星腕”们的表演也已司空见惯,对于走上舞台进行表演,他们肯定不会陌生。把剧本交给这些极富想象力,极具创造力的小孩们,真不知会演出怎样精彩的剧目来。也许,能从中诞生出也一个汤显祖来。所以,在学完了《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之后,计划让同学们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展现一下自己的才华。
全班同学可以分为四个小组(正常班级),每组约十余人,自由搭配,自行组织,《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任选其一。并推举出导演,进行角色分配,排练演出。唱词可允许学生略加修改,或选用地方戏唱腔,或选用流行歌曲音乐搭配,也可用朗诵诗歌的形式。服装不求统一,因为演出需要一定时间的排练,可在一周前就给同学们布置任务,发放资料(资料内容附后),明确要求,并告知演出时间及形式,要求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
学完《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之后,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表演。表演时,可邀请其他教师前来观摩评判,确定打分制度,当场打分,当场评判。奖项可以尽量多设置几项,例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台词奖、最佳动作奖、最佳男女配角奖等。奖品自制,突出鼓励性和纪念意义。比如可制作贴金的梅花奖牌,并当场给同学们发放。目的在于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这样既可锻炼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也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同学们实践参与的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对剧本的理解。表演完毕后,可由同学们自行择优组合,参加学校举行的集体活动。
三、有关资料补充
1.前后剧情的详细简介
《窦娥冤》第二折剧情简介。
赛卢医准备勒死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撞破后,计划逃走。正碰上计划寻找毒药药死蔡婆婆,逼迫窦娥为妻的张驴儿,在张驴儿要告官的威逼下,讨得毒药。病中的蔡婆婆想喝羊肚儿汤,窦娥做好汤后,张驴儿支开窦娥,放进毒药,不料端来之后,蔡婆婆也不想喝,让与张驴儿爸爸,张驴儿爸爸喝下之后,一命呜呼。张驴儿趁机勒逼窦娥为妻,窦娥矢志不从,还企望官府能为她做主,辩请冤屈。不料碰上了一个只贪财、不理事的糊涂官,在张驴儿的花言巧语下,严刑拷打窦娥,窦娥坚持事实真相,不招口供。然后,桃杌太守也要拷打蔡婆婆,窦娥为了不使婆婆受罪,只好屈招,被判斩刑。
《窦娥冤》第四折简介。
三年之后,当年进京科举求官的窦天章,因中举升官为肃政廉访使,因楚州三年大旱,前来巡视,夜宿州厅,查看案卷,看到当年窦娥一案时,并不在意(当年女儿名端云,今为窦娥,故不知)。匆匆翻过,窦娥魂魄几次煽灯,也翻到此页,终引起窦天章的怀疑,并和窦娥的魂魄相见,明了窦娥的冤屈,重审此案,窦娥魂现公堂,当堂对质,并拘来赛卢医对证,冤情得以昭雪,窦娥也嘱托爸爸赡养蔡婆婆晚年,方始离去。张驴儿被凌迟处死,桃杌太守被免官,赛卢医充军,全剧终。
《西厢记》有关情节简介。
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终于和莺莺走到了一起,不料被老夫人发现,拷打红娘,反被红娘所责问,无奈之下,被迫同意两人的婚事,但却逼迫张生第二日就上京赴考,不获功名,不许回来。长亭别后,张生得中为官,最后与莺莺团圆。
(解说:有关剧情资料发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人物,全面掌握人物情况,为演出服务。)
2.舞台表演的有关指导
戏曲表演讲究动作,动作要能展现人物性格,是人物表演的必要组成,各种姿势,都有一定的要求,既是生活的真实体现,也具有一定的夸张,举手投足都有一定的节奏和尺度。由于舞台条件的限制,要求演员通过形象化的动作来表演不可能出现在舞台上的一些情景,要做得逼真,例如窦娥的戴枷、血溅白练、雪飞满天,莺莺的坐车行走、张生的打马前行、酒宴上的表演皆是如此。当然,这些情况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自行体会,或者自行请戏曲表演者给予一定的指导,具体办法的使用,由学生自行创造,只要能达到逼真的效果即可。
(解说:关于表演,教师不可过多干预,当然,学生请求指导,也不可推诿,适度掌握即可。)
四、表演要求说明
1.对于剧本可作简单删改,不可大动手术,表演时间为10分钟左右。
2.服装不作具体要求,便装亦可。
3.曲词演唱方式自主,道白必须使用普通话,可念韵白、也可用京白,地方戏的念白,也可用平常话,但必须自然。
4.道具不求使用真实器物,表演必须逼真。
五、当场评析
六、作业
就自己参与演出的情况,写一篇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一折中,老夫人突如其来的悔婚行动使莺莺十分震惊,她悲愤交加——
(旦云)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
【乔牌儿】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江儿水】佳人自来多命薄,秀人每从来懦。闷杀没头鹅,撇下赔钱货;下场头那答儿发付我!
【殿前欢】恰才个笑呵呵,都做了江州司马泪痕多。若不是一封书将千万贼兵破,俺一家儿怎得存活?他不想结姻缘想啥?到如今难着莫(捉摸)。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当日来也是恁妈妈,今日败也是恁个萧何。
【离亭宴蒂歇拍煞】从今后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这相思何时是可?昏邓邓黑海来涂,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天来阔;太行山般仰望,东洋海般深思渴。毒害的恁么。俺娘啊,将颤巍巍双头蕊搓,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搀连理琼枝挫。……
1.剧中人莺莺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作者写她的语言注意化用诗词各句,请写出。
2.崔莺莺被妈妈的背信弃义的行为所激怒,曲词变换运用了一些俗谚以表达她强烈的怨愤之情,这两句俗谚的原文是
(1) (2)
(3)对以上节选的曲词语言特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化用名诗名句和变换运用俗谚,使语言凝重秀雅,符合莺莺的个性。
b.以上语言将华丽的文学语言和生动泼辣的民间口语融合在一起,达到雅俗相得益彰和谐完美的境界。
c.以上曲词感情强烈,口语应用较多,如哑谜儿、甜语儿、没头鹅、赔钱货等,使曲词一气呵成。
d.以上曲词采用昏邓邓、白茫茫、碧悠悠、颤巍巍等叠词,使莺莺的感情表达委婉曲折。
参考答案:
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2.(1)自古红颜多薄命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d(应是强化了情绪的感染力,而不是“委婉曲折”。)
《长亭送别》教案 篇9
[学习目的]1.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 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办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学习过程] 1. 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也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也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2. 课文导学: (1)结构层次: 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也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也有人分析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画龙点睛,这个“泪”字就相当于那个“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清代有人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世传王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也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也稚小,也苦恼,也聪明,也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怎样写出来也。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痛 (3)赏析第二部分: 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啥思想?体现在哪里? 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也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②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4)赏析第三部分: 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啥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①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5)赏析第四部分: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6)怎样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不限幽思。也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长亭送别》教案 篇10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 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办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1. 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也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也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2. 课文导学:
(1)结构层次:
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也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也有人分析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画龙点睛,这个“泪”字就相当于那个“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清代有人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世传王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也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也稚小,也苦恼,也聪明,也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怎样写出来也。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痛
(3)赏析第二部分:
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啥思想?体现在哪里?
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也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②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4)赏析第三部分:
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啥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①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5)赏析第四部分: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6)怎样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不限幽思。也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长亭送别》教案 篇11
一、开场白: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 ,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也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办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办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办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长亭送别》教案 篇12
一、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 、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二、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iǎn)暮霭(ǎi) 胸臆(yi) 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
c.赓续(gēng)玉醅(bèi)揾做(wèn) d.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也早别离。
b. 我 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4、掌握下面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三、导学过程。
(一)根据情节的发展,这一折可分为三个场面。
1、赴亭惜别: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2)[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3)[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 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怎么样的艺术效果?
(4)概括这一场面的主要意思,写在\'1、赴亭惜别\'后面。
2、长亭饯别:
(5)[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6)幺篇]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啥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7)[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8)[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啥?
(9)[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么样的意思?
(10)概括这一场面的主要意思,写在\'2、长亭饯别\'后面。
3、残照离别:
(1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么样的思想和感情?
(12)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13)[四煞] 一曲:\'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 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不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1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啥?
(15)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Lenovo。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16)[收尾] 一曲最后一句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怎样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请比较分析上面4句曲或词。
(17)概括这一场面的主要意思,写在\'3、残照离别\'后面。
(二)概括本文的主题。
(三)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四)请根据示例改写你自己喜欢的其他首曲词为现代诗。
示例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残阳如血,
敲打在她寂寞的心头;
夕阳古道,
淡烟笼罩影绰绰。
望不见远行的人儿,
只 听见凄冷的秋风
煞是使人愁。
似乎耳边还有玉骢马的呼唤,
我多么想让马儿插翅膀,
伴君千山行万水过。
------------------------------------------------------------
参考答案:
二、1d 2d 3c
三、1(一)1(1)c (2)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3)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莺莺 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4)写莺莺一路上的离别而愁苦之情。2(5)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6)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7)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8)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9)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10)描写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也无可奈何的心情。3(11)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12)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13)d(14)三个典故:一春、鱼雁、青鸾 。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15)d(16)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也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也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17)描写莺莺对张生亲切关心和依依难舍的情景。(二)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歌颂真诚的爱情。(三)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 ;二是融古代诗词与 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也生动活泼。(四)(略
《长亭送别》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
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办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知识链接】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也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也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玉骢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 谂知( ) 青鸾(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 1 — )送别途中——( — 11 ) ——( — )临别叮嘱
———( ——19)
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 ,反映“
”(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c级)
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一)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先背诵,后赏析。)
1、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啥样的图画?
2、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 也表达了主人公怎么样的感情?
(二).赏读“滚绣球”
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么样的情感?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啥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 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 句子。
(四)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1、《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么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也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探究与对话(d级)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啥想法?(最好应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话回答。)
2、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c级)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怎样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 ,秦观也将愁说成比 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 ,李清照也进一步将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 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拓展阅读】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进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也一境,也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从时间上说是从“晓来”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最后至“残照”;就虚拟主机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最后终于“残照”的天边。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关联,所以既独立也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成了秋的整体意境,也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也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崔张二人尤其是莺莺依恋、哀伤、悲苦、关切、忧虑、孤独等复杂的心理。这折戏把男女之情写到了极致,崔张二人就是在长亭这样的意境时空下“话别”,进而演绎了一曲“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在朝朝暮暮”的情爱恋歌。
《长亭送别》教案 篇14
张会欣
教学重点: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 :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怎样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气氛,进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气氛,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有“碧云、西风、黄花、
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啥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诗经》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寄托眷眷之情,同时“柳”“留”同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作者在这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柳条,因不舍而系住要远行的马,疏林也挂住斜阳而让时间过得慢些。作者这样写有啥作用吗?
王安石曾经说过“以我之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平静的春夜中,一声玉笛吹得诗人陷入乡思的愁绪之中,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们有如此之心情呢?不用问,当然是诗人有深蕴的故园之思,一经笛声的触发,便不可收拾,顿时使得洛也就变成了思乡的愁城。“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这些景都是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更形象地表现出了莺莺的离愁别绪。
作者就是这样因景生情,由情及景地表现了莺莺在送别路上的痛苦心情。
(二)长亭饯别
环境一变,情随境转,杯盘酒菜都供传情,从广义上来说,这些环境和事物都是作者借以表达莺莺情感的“景”。
朗读这一部分,找出寄托莺莺情感的人和物。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可以看出莺莺对离别的愁极恨极。
供莺莺传情的人是张生,莺莺所看到的张生是“委屈难言”的。正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样,在诗人的眼中,远在故乡的亲人在登高思念客居他乡的自己,这样移情于他人,更加突出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本文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手法,通过写莺莺眼里的张生来写莺莺自己的委屈难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蜗角虚名”的恨。
(三)临行叮嘱
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变景变情也一变,离愁别绪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本节直抒胸臆,千叮万嘱。
(四)极目远送
1、朗读《一煞》,找出景物特点,体会人物情感。
景是: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气氛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2、正当万物无语,莺莺极目远送之时,却传来了马的叫声,作者这样写有啥妙处吗?
作者用“无声”和“有声”互相映衬,动静映衬的作用是啥呢?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以“牧马还”的动景与“月明戍楼间”的静景互相映衬,突出边塞宁静和平的气氛。本文则是衬托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人已走远,却还在倾听,还在远望。在此画面中,作者所营造的意境就如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以春水喻离愁,借春山表明离愁之远,山在平芜尽处,行人更在春山之外,人渐行渐远,思念之情愈来愈深,由此体会莺莺那种“渐远渐无穷”的离愁。
3、朗读《收尾》,体会作者用啥办法写莺莺的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怎样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贺铸《青玉案》再翻新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季节之景,将弥漫的不尽之愁浮现在眼前。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则和本文用了同一种说法,愁本来是一种情绪,是虚的,而写用车都载不动,使愁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样以实写虚,更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作者就是这样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莺莺惜别这种情写得娓婉尽致。
三、富有文采的语言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这种艺术风格,不仅表现在意境的创造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者富有文采的语言。
(一)运用多种修辞办法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据统计,王实甫在《西厢记》里运用修辞达36种之多,在“长亭送别”这一折中,尤以夸张突出。
找出夸张手法,体会表现人物啥心理?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表现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3、“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之极。
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
共同点是将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生动的形象展示人物心理。
(二)融古曲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1、“碧云天,黄花地”借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离别凄凉的气氛。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借用苏轼的《满庭芳》,表达莺莺孤寂的心情。
共同特点: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吻合,增添了文采和表现力。同时,借用而不觉借的痕迹,如同“湖畔明月,柳间微风”一样清新自然。
(三)运用了民间生动的口语。
如《叨叨令》把口语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连串排比、重叠,造成音节和音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四、课堂小结
由于王实甫既能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也善于吸取古典诗词的精huawei己所用,两者奇妙地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既典雅也质朴,既有文采也不废本色的艺术风格。
五、练习巩固
鉴赏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
提示:找出景物→景物共同营造的气氛→寄寓的感情。
六、板书设计
(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 → 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 移情于景→ 恨
临行叮嘱→ 直抒胸臆→ 怕
极目远送→ 化情入景→ 念
(二)富有文采的语言
1、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心理。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邮箱:
[1]
《长亭送别》教案 篇15
一、开场白: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也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办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办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办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
《长亭送别》教案 篇16
【知识指要】1.字词正音: 筵(yán)席 余荫(yìn) 蹙(cù)愁眉 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 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 倩疏林 萋迷 今宵 婧才 凄凉 云霄 靓丽 挣揣 罗帏 靖边 惴栗 思维 菁华 遮蔽 维护 腈纶 敝衣 狼藉 眼睛 舞弊 书籍 3.词语补注: 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1.资料检索: 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 、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也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腊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也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小孩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也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也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也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也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也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也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也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课文导学】1.学习重点: 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2.结构层次: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一、赴亭惜别;二、把酒饯别;三、残照离别。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结构如图: 一. “暮秋季气”、“离人伤感”---底色和基调; ①“西风黄叶”“意痴心醉”---各自暗相思 二. ②“合欢未已”“眼底空留”---重情轻名利 ③“两意徘徊”“泪眼愁眉”---意恐迟迟归 三. “夕阳古道”“烦恼填胸”---怎一个愁字了得 3.写作特点: ①.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办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办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比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②.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进而形成清丽华 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比如,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气氛;[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作品还融入了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比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也富于文采。 4.难点点拨: ·怎样理解《西厢记》的曲文之美?一曰意美。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二曰形美。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也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古典曲文十分讲究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句形声兼备,谓为形美。三曰神美。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曲文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神美的神,可释为神韵。神美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往今来词家甚少得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传说王实甫写至此处呕血而亡。事涉无稽,但这支曲子的神韵确实如风如水,可以感知、认同。 ··怎样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不限幽思。也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同步导练】·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7-10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怎样载得起。 7.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8.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答案: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9.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Lenovo。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10.“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不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16.试以《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怎样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一比较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也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也茭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长亭送别》教案 篇17
《长亭送别》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四)美育渗透点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学法引导
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进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也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用两支曲子,写出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选择几支曲子,反复诵读,了解所用的修辞办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可把几支描写秋季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集中起来读,然后作两种比较:一是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对比,看看所选取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将这三支曲子描写的景象对比,看看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气氛有何不同。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解决办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梳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的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大致了解剧作及课文节选的这一折戏。
2.重点赏读[端正好]、[一煞]、[收尾]和[叨叨令]等几支曲词,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抒情美。
(二)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长亭送别》也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也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啥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哪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欣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梳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据此可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也生此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L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啥特点?是怎么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曲子句式既整饬也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也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写得极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人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时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惘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怎样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啥?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妙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么样?
([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也更多地融口语人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四)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典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也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典雅,也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进一步赏读其余曲词。
(五)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一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至[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与前一课时的内容相结合,本课时重点赏析课文二、三部分的曲词,进一步把握曲词的艺术特色,并对莺莺这一形象作分析评价。
(二)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也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做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景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啥会有这样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1、[快活三]、[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四)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有华美典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中的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了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人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啥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形成与坚守。)
(五)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改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书笔记。(李文原载2000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00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
《长亭送别》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办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也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故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也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也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例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也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游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是怎么样情景交融的?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不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3、【端正好】曲词怎样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简析【叨叨令】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四)朗读课文,体会“送别途中”的场面描写
六、布置作业 。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也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
二、赏析第二部分:“长亭饯别”(送别宴上)
(一)赏析【脱布衫】以景写情。
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席间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也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合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极为精妙。
(二)赏析【幺篇】【满庭芳】【朝天子】三支曲子,说出莺莺唱词中的怨情。
【幺篇】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满庭芳】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
【朝天子】既写离别之愁,也写对功名利禄的恨。借景(物)抒情,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依据“长亭饯别”的内容,讨论下面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么样一个人?
提示:“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贵族。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啥手法?与谁的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啥?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是化用了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6、“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么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赏读第三部分:“临别叮嘱”(话别之境)。
(一)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么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么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么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啥?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二)试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啥?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啥“怕”?明确: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呢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三)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话别之境改写成话剧片断。(提供一例)
(西风黄叶,寒烟衰草。长亭酒席上崔张泪眼相对。)
莺莺 (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
张生 (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呀。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莺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张生(摔杯):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会生此念?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
张生: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欲行)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四、赏读第四部分:“惜别目送”(别后情思)
(一)赏析【一煞】
1、【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不限感伤的心境。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行人不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家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3、用现代汉语改写《长亭送别》【一煞】
连绵的青山啊,你为何阻挡我送行的目光。枯槁的树木啊,你为何不为我望穿的秋水打开一条通途。烟云雾气,你遮蔽了这孤单的古路,也掩埋了我苦闷的心灵。
夕阳,你的到来使弥漫在这古道上的最后一句窃语也烟消云散,只让无情的秋风将这悲凉的马嘶送到我的耳畔。
马车啊,来时我是那样催促你追寻他的脚步,而归去时你也只能步履为艰,因为我的心情很沉重!
(二)《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怎样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作比较分析。
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也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也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三)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示例: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着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啥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怎样载得起?怎样拖向前?
五、分析杂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1、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啥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3、在描写莺莺心理、刻画莺莺性格特征时使用了哪些办法?
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4、《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具有哪些特点?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例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气氛。此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怎样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比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5、《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六、朗读课文,感受《长亭送别》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也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也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
1、莺莺的深情之美。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1] [2] 下一页
《长亭送别》教案 篇19
雷雷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简介节选课文内容大意。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
《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
《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
五、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
一、 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详见课件)
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啥?——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啥不同?
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啥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啥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啥,作品的社会意义是啥。
归纳:本文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封建礼教和爱情之间的矛盾。
五、不就是个考试嘛,张生也说了,“白夺一个状元回来”,“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为啥如此悲伤呢?大家能找出理由吗?
1、多情自古伤离别;
2、平安是福(孙飞虎抢亲风波后,更加珍视平安);
3、中不了状元,老夫人也许会赖婚(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张生也许会不归(金榜无名誓不归)。
4、中了状元,也许会成为高门大户甚至是帝王之家择婿的对象,也许还会有异乡花草的吸引……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多么低下,他们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莺莺担心自己的爱情也是不无道理的。
六、《西厢记》的结局怎样?用一句话来概括——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有了不起的思想价值:第一次正面提出婚姻自主的愿望。
七、结语:
虽然《西厢记》的结尾未免落入俗套,但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和崔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弃名教纲常和功名利禄,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勇敢地爱了起来。这种行为,不知使多少封建卫道士咬牙切齿、胆战心惊,不知使多少在婚姻制度压迫下的青年男女为之击节,为之飞越。即使在今天,《西厢记》仍然让我们心领神会、激动不已,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贵。
第三课时
一、 导入:
《长亭送别》,有人说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认真欣赏文章的语言文字,说说这位“美人”美在啥地方。
1、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2、教师归纳总结:
情景交融美
意境和谐美
人物真情美
语言精湛美
以《端正好》和《一煞》为例,先请学生有感情地美读。
分析:找出文中的意象仔细揣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北雁”、“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等。这些意象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秋送别图,奠定了全文淡雅凄凉的意境,与莺莺的离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整体的和谐情境。(可联系有关的诗句和情境来使学生入境,比如《送别》、《雁南飞》等。)
全文也可分成四幅画面:长亭途中、长亭离筵、曲终人散、张生远去。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画面中,作境殊情异的描写,也创造出了局部的情景交融之美。
细节描写烘托出了人物的真情之美。比如:
口里——泥土酒食、玉醅似水
心中——心内成灰、烦恼填胸
眼前——险化作石、泪添河溢
身上——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语言精湛之美。
(1) 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比喻、夸张、用典、排比、对偶等,结合文本来具体分析)
(2) 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进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化用古诗词句入文,善于炼字;多用儿化韵,雅俗共赏,朗朗上口。
后人评价关汉卿和王实甫的语言风格时,各用到一个词:本色和文采。
三、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作改写,散文和诗歌都可以,要求展现出自己的文采
推荐站内搜索:2013成考成绩查询、适合所有情绪的句子、陕西高考试题答案、江西公务员报名入口、周记800字、成人高考文科、兰州大学考研成绩查询、消防工程师报名入口周记怎么写、证券从业资格证准考证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