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枣儿》教学设计 篇1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 整体感知
《枣儿》是一部重在写情,以情感人的话剧小品。剧本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老一少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在他们的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爸爸吃,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不仅充分表露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爸爸的亲情,还流露了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以及老人的家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该剧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二)学法引导
1、 诵读剧本,了解剧情,重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多层面的浓浓的情意。
2、 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言,着重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
由于“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对剧本的思想内容,切忌生硬的、绝对化的理解,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读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品尝这“枣儿”的味道。
(三)审美鉴赏
丰厚的思想底蕴。
《枣儿》说的是一位孤独的乡村老人与一位孤独的儿童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剧构思精巧以小见大,意蕴丰富,着力表现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朗读《枣儿》这出话剧小品,说说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啥思想感情?
[析]本题旨在把握剧情,理解剧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爸爸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仔细阅读剧本,想一想“枣儿”在剧中起啥作用?
[析]本题旨在把握本文在结构剧情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借一个具体的物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
[参考答案]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3、试简要分析,本文是怎么样理运用象征手法的?
[析] 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不能仅作理性的分析,要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言,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根据象征手法的特点,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和语言所表达的显性意义加以泛化和深化,进而领悟剧中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也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4、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啥作用。
[析] 本题旨在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也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翘( )首 踌( )躇( ) 咀( )嚼( ) 囫( )囵( )吞枣
2、选择
(1)一 枣树上结了数不完 枣儿。( a颗 b棵)
(2)老人将枣儿塞 进小孩嘴里。( asāi b sè )
3、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
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孩子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孩子的纯真。
4、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在剧中未出场,他们对于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有啥作用?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也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也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么样的性格?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啥?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孩子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啥?
开放探究
阅读《白毛女》中“逼债”一节,然后答题。
杨(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穆 (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
杨 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欲冲出门去)
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杨 (惊住)我……我……
穆 (也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
杨 (也去拦)你……你……
黄急上。
黄 (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对穆)快给他写文书!
1、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感情?
2、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啥表达效果?
3、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对此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4、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5、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啥?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资料下载
戏剧的基本知识:
1、啥是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特点:集中性、综合性、直观性、舞台性
3、戏剧的基本要素: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戏剧冲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4、戏剧种类:
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它是以动作和对白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清代末年从欧洲传入中国,1926年开始称之为话剧。歌剧:它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种戏剧。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来广为流传于全欧洲。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也属歌剧性质。“五四”以来,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开始民族新歌剧的创作,《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舞剧:它是综合舞蹈、武术、哑剧、音乐等艺术的一种戏剧,以舞蹈动作和器乐为主要表演手段。中国现代舞剧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和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借鉴西洋芭蕾舞剧的优点而创造发展起来的。另外,戏曲:它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歌、舞(包括杂技、武术)、话剧三者有机结合为特点。由于民族的地区不同,形成许多剧种,全国性的有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粤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有名。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悲剧等。
5、戏剧的结构和情节:戏剧结构分“幕”分“场”,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场是
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戏剧的情节一般也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qiáo chóu chú jǔ jué hú lún
2、(1)b a (2)a
3、d
4、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家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爸爸,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能力提高
1、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 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也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5、略。
开放探究
1、对黄世仁要抢走女儿的极度悲愤。
2、比喻的是喜儿,写出了喜儿对于他的重要。
3、旧社会恶霸地主与官府勾结,官官相护,残害百姓,穷苦百姓们没有说理的地方。
4、残酷、凶狠、蛮横。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黄世仁要用喜儿抵债,使他也气愤、也害怕,悲愤至极有话也说不出。
《枣儿》教学设计 篇2
15 枣 儿
从容说课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爸爸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办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也近乎无望的呼喊。为啥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爸爸吃,流露出自己对爸爸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怎样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怎样?
3.怎样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啥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啥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也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也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也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爸爸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爸爸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爸爸,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家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爸爸,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爸爸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也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一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啥?怎样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爸爸,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家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家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爸爸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虚拟主机。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孩子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啥?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也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故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也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啥?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板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1 了解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知识,体会剧本通过人物动作和表情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刻画
人物性格的手法;
2 阅读课文,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讨论剧本的思想内容;
3 培养阅读欣赏戏剧的能力,尝试课本剧的写作。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请同学们欣赏陶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然后说说人们为啥喜欢这首歌?
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
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回家”已成
奢望。
三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剧本:
读后请同学点评,探讨朗读技巧。
四 细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进而把握剧情,理解课文的象征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也是啥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啥样的心态?
老人有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第一次是他向男孩提起儿子叫“枣儿”,并说出“枣儿”一名的来历。第二次是向男孩谈起儿子只顾摘枣儿,撒尿都不知道,竟尿了老人一脖子,老人不但不嫌脏,还感到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第三次是说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老人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如果把后两次合为一次,也可以说老人有两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剧中对老人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老人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对儿子的至爱亲情。他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子的亲情。
2.“枣儿”在剧中起啥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爸爸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爸爸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3、剧中有不少富有象征意味的台词,可以让学生仔细体会。比如以下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都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不能只按字面理解。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男孩 (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 和我一样?
男孩 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4)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4.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啥思想感情?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也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五、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啥作用。。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也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六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和启示;
七 妙笔生花:
设想一下,新春佳节两个未出场的人物怎么过年?请用剧本的形式写一写。
有关资料
品枣儿──为《枣儿──靖江戏剧小品选》序(齐致翔)
《靖江戏剧小品选》题头冠之以《枣儿》,我想不仅因这个作品本身取得的成就和带给故乡的全国性影响 ──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一等奖,更由于它作为一个代表,一种象征,一粒树种和一片生命,对着故乡也对着世界,对着爹娘也对着儿孙,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表达了真心的企盼,将人性与人格、崇高与忧患演绎得那样楚楚动人也回肠荡气。
枣儿的成长得益于故乡的土沃、水好、肥足,但收获的时候还要有一根长长的竹竿竿,否则就打不下枣儿一片片,而那竹竿竿是爹娘给的。
我读着这凝聚了十数年几代人辛勤劳作的小品选,只觉醇香阵阵,思绪绵绵。这《枣儿》啊,岂只是孙鸿一人的收获?
选集中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颗惹人喜爱、令人生津的枣儿。它们是靖江人的共同收获。
许振球、窦大康、潘浩泉、鞠俊武等人的名字连同他们的《洁白的软壳蛋》《打毛线》《正宗女子健美裤》《他还是他》《学校门前》《配套成龙》《微笑微笑》《今夜静悄悄》等作品一齐映入我的眼帘。它们使人愉悦,发人深思,苦辣甜酸,风格各异,如同一把大小不一、口感不同、色泽有别的枣儿,给故乡父老留下过难以忘怀的滋养。
他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审视过去,迎接未来。
有可贵的坚持,有勇敢的扬弃,都为了一个信念:让故乡更美好。
深怀一颗赤子之心,善待自己的爹娘,鞭策自己的后生,都为了一个责任:一起创建新生活。
多以善意的讽刺、真诚的呼唤教人自省;以人性的美好、人性的尊严教人自重;以祖国的前程、时代的号召教人自强。
十数年发愤求索,十数年集腋成裘,终蔚成枣香扑鼻、名震遐迩之大观。靖江小品已成为故乡父老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这是靖江人民给予靖江小品的最高奖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许振球。作为靖江戏剧小品创作的始作俑者,他十数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不仅率先成就,更带动了靖江一大批钟情于小品的爱好者和参与者。孙鸿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被吸引到冠盖如荫的大树之下。我想她一定吃过那树上的很多枣儿。诚如是,《枣儿》连同孙鸿本人都应是许振球等老一辈小品作家十年辛苦一朝收获的最可喜的成果,是故乡土壤、父老心血和一切关心、呵护、扶持靖江小品创作的靖江人共同玉成的。
摆在我面前的枣儿不是一颗、两颗,而是数不清的一大片。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来吃,身边却只有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地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也近乎无望的呼喊。我不禁也大喊一声:为啥没有回音?为啥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生存状态?
这枣儿啊,你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既甜更苦,五味俱全,成色不一,自在真实,性情各异,皆可人口,却需咀嚼,小咀嚼就品不出它们的真味道。
不仅如此,这收成还激起我不限的情思,那一颗颗、一片片的枣儿便都活起来,活在我历史的和现实的Lenovo之中,活在我生命的企盼之中。
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也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也何曾听见?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人们从这里走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不,他们在精神上从来没离开过这里。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现代化愈能激起人们对古老情怀的追忆和对文学古典主义的眷顾。然而,枣儿也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枣园不是樱桃园。爹娘岂能被时代遗忘。让爹娘也见识一下未曾见过的新天地,认识一下不曾相识的新儿孙,尝一口移栽它乡的新枣儿,享受一下让他们再无牵挂的新家园,爹娘的呼喊就会变得从容、自信和年轻。为了让古老的家园也变得五彩缤纷,让故乡的枣树结出更加奇异的甜果,爹娘尽可放心地让儿孙走出家园吧。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捧给爹娘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惊奇,爹娘在享用那奇异的甜果果时,竟品出依然浸润在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我更欣慰,当匍匐在爹娘脚下吃着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儿孙仍由衷地赞叹:“还是故乡的枣儿好吃!”
我们的家园可望更美好,我们的爹娘应该更年轻,我们的儿孙需要更奋发。《枣儿》和选集中的一些作品对我们曾有过的生活和亲情表现得十分惬意乃至缠绵,常常礼赞和缅怀那种至纯至善至美的人性和人生状态,不如意时则高声呼喊。然而,这呼喊和状态正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一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作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也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自然,这需要代价。但,过于温情会减缓共同的生命律动。
枣儿成熟需要追肥,便将一点希望奉上。
我欣然于靖江小品的创作,更感奋于产生靖江小品的这方圣土。我看到,一个昔日为人知之不多的苏北小城正以俯仰天地、吞吐风云的气概大踏步走向世界。一座横空出世、后来居上、跃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长江公路大桥展现在世人面前。我敢说,谁见了它都会被它那宏伟的气势所攫住。它将长江两岸联在了一起,也将苏南和苏北联在了一起,将南中国和北中国联在了一起,将靖江这座民风淳洌也充满现代气息的小城与祖国和世界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它将圆靖江世代乡亲的一个梦,一个交织着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新潮、痛苦与欢乐、落后与文明的绚丽多彩的梦。从此,我们的爹娘可以涌过这条通途去追寻自己的儿孙,去实现几代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浩瀚的大江啊,如今你已在我爹娘的脚下!
爹娘啊,您一步就可以跨越过它!
儿孙们该怎样为您欢欣雀跃?
靖江小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中见大,譬如一滴水,可见太阳,也可汇入江河。我为靖江小品庆幸,大江为它输送着不尽的生命源,大桥为它插上崭新的金羽翼,已然享誉中外的靖江盆景、靖江汤包、靖江讲经等各种独具特色的物华美俗都无声地陶染着靖江小品的习性和风神,靖江小品便具备了它们的大气与灵巧、奇特与蕴藉。尤为难得的是,靖江小品是戏,也是文学,有品位,也面向大众。这是靖江小品的可贵品格。
新世纪的钟声已然敲响,靖江小品将谱写新的篇章。我期待着我可爱的朋友们更加昂扬、明快、清新、幽默的新作问世,期待着他们将故乡父老乃至全国人民更加需要的甜果果挂满枝头。
到那时,打下的枣儿一定会使人品出意想不到的新滋味。
2000年元旦夜于北京
(选自《枣儿──靖江戏剧小品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枣儿》教学设计 篇4
15 枣 儿
从容说课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爸爸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办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也近乎无望的呼喊。为啥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爸爸吃,流露出自己对爸爸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怎样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怎样?
3.怎样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啥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啥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也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也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也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爸爸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爸爸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爸爸,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家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爸爸,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爸爸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也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一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啥?怎样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爸爸,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家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家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爸爸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虚拟主机。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孩子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啥?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也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故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也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啥?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枣儿》教学设计 篇5
教学依据
戏剧是一种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的舞台艺术,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剧本欣赏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剧本丰富的想像。
《枣儿》是一篇呼唤亲情、渴望温馨的作品,通过老人盼儿子归来,小孩盼爸爸归来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作为剧本,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渴望与企盼的矛盾上,虽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现剧本的社会意义与主旨。人物对话朴实、简洁,而且极富表现力,将老人饱经沧桑的孤独与小孩天真无邪而也无可奈何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欣赏该剧本能让学生体会剧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与能力:a.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b.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办法:a.引导学生掌握剧本欣赏的办法。b.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像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c.指导学生从对话中品析人物形象。d.指导学生初步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小孩孤独寂寞的无奈。b.理解剧本表现主题的社会根源。c.在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教学方式
1.剧本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对话的品析及剧本冲突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得当。
2.剧本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从主题理解、人物对白、矛盾冲突、舞台揭示等角度入手,鼓励学生参与,并充分发挥其想像力。
3.剧本教学中,老师也要善于创设情境,巧搭“舞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
4.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教学构思
1.学生准备,老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剧本有关的常识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2.学生初读,老师指导。通读全文,注意概括剧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的特点、基本情节。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组织。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学生边读边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
4.学生品味,老师点拨。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物对话、舞台提示,欣赏人物的特点及其蕴藏的社会意义。
5.学生表演,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特点。
6.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剧本的主要戏剧冲突是啥,(即“为啥?”)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指引学生掌握戏剧冲突在戏剧中的地位与作用。
7.学生反思,教师归纳。通过本剧本及前面几课的学习,你认为欣赏剧本是在欣赏哪些内容?怎样欣赏?教师组织同学围绕问题展开辨析与反思,归纳出剧本欣赏的重点与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戏剧欣赏的基本办法。
课堂实录
师:大家好。说到儿歌,我们都会充满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下面请大家唱几句儿歌,让我们共同回忆美好的童年。
生1:我唱的是《春季在哪里》:“春季在哪里呀,春季在哪里呀,春季就在小孩们的眼睛里……”
通过儿歌导入,既与剧本内容接近,也与学生实际相通,此谓一举两得。 □专家点评
生2:还有《丢手绢》:“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孩子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
生3:还有《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
生4:还有《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季……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
……
师:看来大家会唱的关于童年的歌还真不少呀。不过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与大家有不一样童年的小孩子和一位有着不一样经历的老爷爷。请大家翻开第十五课《枣儿》。初读一遍,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啥内容?
初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及人物。 □专家点评
生5:主要讲了一位老爷爷、一位男孩与枣儿间发生的事儿。
师:能否说说是啥事吗?
生6:是两个人都通过吃枣、说枣来企盼自己的亲人归来。
师:说得很对,能再说说老人与男孩分别有啥企盼吗?
生7:老人盼望自己的名叫枣儿的小孩回来,而男孩则希望自己在城里的爸爸回来。
师:说得不错,那老人与男孩有啥样的心情呢?
生8:孤独
再分角色读剧本,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专家点评
学生自己来评点,为后来表演打基础。
全面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生9:寂寞。
生10:对亲情的渴望。
生1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看来,大家读得都很仔细,也在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全文,请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中的不同语气。
(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2读老人,生13读男孩,生14读舞台提示 )
师:大家说说三人读得怎样?
生15:不错,有一点电影对白的味道。
生16:读男孩台词的同学读得最好,把男孩的那种天真但也无奈的心情读出来了。
生17:读舞台提示的同学读得也不错,将人物动作、神态都读出来了。
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生15:有,我觉得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
(众生大笑)
生16:读男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师:对,从两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确的。下面我们就结合剧本中的人物对白与舞台提示,仔细分析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生18:老人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人,如剧中他讲了那么多有趣也好玩甚至是有意义的事,而且还是亲身经历的。
生19:老人也是一位善良和蔼的人,如剧中老人见男孩想吃枣儿,就把自己的枣儿拿出来给男小孩吃。
师:那男孩有啥特点呢?
生20:他很天真、可爱。特别是开始捡枣儿吃的那一段。
生21:他也很孤独,因为缺少爸爸的爱。
从剧本欣赏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师:对,分析得很有道理。大家主要是从哪些地方来分析的? □专家点评
生22:从人物的对话。
师:除这以外,还有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人物形象特点?
生23:可以从舞台提示中看出来。例如写老人神态,剧本先写“威严”“自豪”再写“大笑”“心事重重”“激动不已”,将老人孤单无助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生24:写男孩也有许多舞台提示:吃枣的时候“喜出望外”“津津有味”,想念爸爸时“垂头丧气”。这些都可以看出男孩天真可爱也可怜的形象特点来。
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之上理解社会意义。 □专家点评
师:分析得好。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我们在认识人物的基础上想想,这部剧本有啥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啥东西呢?
生25:现代社会中老人与小孩更需要关爱。
生26:现实生活中老人与小孩常缺少亲人的关心,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之中。
生27:这部作品实际上在呼吁我们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希望与温馨,不再孤独与寂寞。
师: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啥作用?
生28:有利于剧本情节的发展。
生29: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
生30: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师:嗯,说得很好。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从表演的角度去读剧本,可以将剧本中许多对白及提示形象化、直观化。
生31: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
师:嗯,你的理由呢?
生31: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生32:我认为是最后结尾部分,因为在这个地方老人与男孩的共同期望表现得最为明显。
师:好,分析得不错。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众生举手跃跃欲试)
表演剧本部分内容,这是学生剧本学习最有特色的地方,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剧本学习就应该体现这种特色,这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剧本人物形象、情节与主题。
师:在表演之前,我有个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
师:非常感谢刚才几位同学的大胆表演,我想正是你们的真诚与勇敢给了我们亲身感受的机会。下面我们就请我们的观众同学来谈感受。
生33:表演很自然,动作也不错。
生34:演得很投入,我真为他们而感动。
生35:“男孩”演得比“老人”要好些。可能是“男孩”与我们差不多吧。
从表演的角度来看剧本的理解,这种形式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剧本。
生36:如果有背景就更好了。这样表演起来就更能身临其境。
生37:老人的语气太快了,不能把他的沧桑感表现出来。
生38:老人的动作也不要太拘束,应该夸张一些。
引入剧本冲突的理解,这样便于学生从宏观戏剧的角度去理解本剧本的特色,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及作用。
师: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我想我有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人们都说矛盾冲突是剧本的核心,你们发现本剧本的矛盾冲突是啥?
生39:应该是老人与男孩吧,因为男孩想偷枣儿,老人是看枣儿的,他们间的矛盾是剧本的矛盾。
生40:我不同意前面同学的看法,老人与男孩的矛盾并不在剧本中占主要地位,而且最后老人与男孩相处得非常好呀。
生41:对,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剧本的冲突是不是应该理解为老人与男孩在现实中的状况与他们所期盼的情形之间的矛盾?
师:很好,同学都很善于从剧本实际出发来分析剧本的矛盾,而说得很有道理。我很同意现实与期望间的矛盾是剧本的主要矛盾的说法,因为无论是剧本主要故事情节还是剧本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来看,都是围绕这种矛盾展开的。
师:分析完剧本的矛盾冲突后,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还有啥问题?
反思剧本学习,可以让学生直接质疑,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生42:剧本从头至尾都有儿歌,这有啥作用吗?
师:问题提得很好。请大家帮他想想,儿歌有啥作用?
生43: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
生44: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
生45:用唱歌的形式更能表现人物的期盼与希望的心情。
……
师:回答得很好。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怎样去关心他们?怎样去帮助他们?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剧本到生活,建立生活的哲学观。 □专家点评
生46: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
生47: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
生48: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小孩。
生49: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
师:我很高兴我们班有如此多善良、有爱心的同学,我也深信剧本所希望所呼吁的温馨世界一定会实现的。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1.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
2.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
3.从戏剧的角度读剧本。剧本是文学的,也是戏剧的。戏剧的核心就是冲突,学习剧本时,一定让学生在欣赏剧本中理解冲突的作用及意义,这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戏剧基本的欣赏办法与主要欣赏内容。
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
《枣儿》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重点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资料下载】
1.作者简介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也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名家点评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也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也何曾听见?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人们从这里走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不,他们在精神上从来没离开过这里。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现代化愈能激起人们对古老情怀的追忆和对文学古典主义的眷顾。然而,枣儿也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枣园不是樱桃园。爹娘岂能被时代遗忘。让爹娘也见识一下未曾见过的新天地,认识一下不曾相识的新儿孙,尝一口移栽它乡的新枣儿,享受一下让他们再无牵挂的新家园,爹娘的呼喊就会变得从容.自信和年轻。为了让古老的家园也变得五彩缤纷,让故乡的枣树结出更加奇异的甜果,爹娘尽可放心地让儿孙走出家园吧。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捧给爹娘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惊奇,爹娘在享用那奇异的甜果果时,竟品出依然浸润在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我更欣慰,当匍匐在爹娘脚下吃着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儿孙仍由衷地赞叹:“还是故乡的枣儿好吃!”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蓦然mo翘首qiao咀嚼jujue囫囵hulun②词语积累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翘首:抬起头来望。蓦然:突然地。
2.理清思路《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爸爸吃,表露了自己对爸爸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爸爸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结构图如下:一.童谣开场枣枣儿来历呼感儿老人念儿子枣儿尿脖子唤动为二.男孩与老人邂逅枣儿尿树亲亲线藏枣留爸爸人情索枣儿思爸爸吃巧克力三.童谣收场
3.讨论解惑
①怎么样认识剧本的人物形象?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也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也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也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也有所失落。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爸爸,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爸爸在城里也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爸爸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老人的儿子(枣儿):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家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爸爸: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②剧本是怎么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
1、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比如,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也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体现出老人朴实自豪与典型的乡土语言。比如,“(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此句道出了老人的人生沧桑感。“(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男孩默默地接过。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老人的语言表现了长者对孩子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比如,“和你的脸一样,皱巴巴的”表现了男孩的天真可爱顽皮。也如,“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写出了小孩对枣儿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现了男孩的一颗纯真稚嫩的心。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比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爸爸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枣儿》一剧以情感人。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爸爸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家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③怎么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也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爸爸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
比如,老人说:“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这“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也如,男孩谈起爸爸会给他带回巧克力,在这一细节中,“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在剧本中,诸如此类的台词和细节描写,还有很多。
④怎么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剧本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双重性:剧本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等。双向性:剧中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爸爸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
多样性:剧本的思想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比如这样一些看法: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
《枣儿》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学办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也近乎无望的呼喊。为啥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爸爸吃,流露出自己对爸爸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小黑板显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怎样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怎样? 3.怎样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啥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啥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也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也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也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爸爸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爸爸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爸爸,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家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爸爸,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爸爸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也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小黑板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一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啥?怎样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爸爸,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家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家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爸爸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虚拟主机。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二、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孩子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啥?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三、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也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故乡的枣儿好吃”。 四、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也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啥?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板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篇8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翘( )首 踌( )躇( ) 咀( )嚼( ) 囫( )囵( )吞枣 2、选择(1)一 枣树上结了数不完 枣儿。( a颗 b棵)(2)老人将枣儿塞 进小孩嘴里。( asāi b sè )3、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b、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c、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d、剧本中,老人和孩子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孩子的纯真。4、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在剧中未出场,他们对于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有啥作用?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也垂头丧气站住)老人 怎么了?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老人 奥?男孩 我爹在城里也有了一个家。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老人紧紧搂住男孩。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老人 那,咱们喊喊?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么样的性格?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啥?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孩子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啥? 开放探究阅读《白毛女》中“逼债”一节,然后答题。 杨(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穆 (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 杨 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欲冲出门去) 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杨 (惊住)我……我…… 穆 (也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 杨 (也去拦)你……你…… 黄急上。 黄 (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对穆)快给他写文书!1、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感情? 2、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啥表达效果? 3、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对此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4、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5、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啥?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达标训练1、qiáo chóu chú jǔ jué hú lún2、(1)b a (2)a3、d4、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家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爸爸,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能力提高1、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3、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4、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也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5、略。开放探究1、对黄世仁要抢走女儿的极度悲愤。2、比喻的是喜儿,写出了喜儿对于他的重要。3、旧社会恶霸地主与官府勾结,官官相护,残害百姓,穷苦百姓们没有说理的地方。4、残酷、凶狠、蛮横。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黄世仁要用喜儿抵债,使他也气愤、也害怕,悲愤至极有话也说不出。
《枣儿》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办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也近乎无望的呼喊。为啥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爸爸吃,流露出自己对爸爸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怎样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怎样?
3.怎样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啥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啥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也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也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也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爸爸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爸爸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爸爸,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家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爸爸,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爸爸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也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一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啥?怎样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爸爸,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家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家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爸爸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虚拟主机。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孩子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啥?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也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故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也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啥?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枣儿》教学设计 篇10
课文简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爸爸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就是它的象征性,象征是现代戏剧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本剧所具有的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是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密不可分的。这个话剧小品的思想内容,具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双重性,以及内涵的多样性。因此,剧本的思想内容可以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样化的理解。
创意说明
质疑+点拨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然后为《枣儿》这个话剧小品设计一段演出海报中的剧情简介。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爸爸吃,表露了自己对爸爸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
二、理清思路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请理出剧本的结构图。
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爸爸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结构图如下:
童谣开场
枣 枣儿来历 呼 感
儿 老人念儿子 枣儿尿脖子 唤 动
为 男孩与老人邂逅 枣儿尿树 亲 亲
线 藏枣留爸爸 人 情
索 枣儿思爸爸 吃巧克力
童谣收场
三、质疑点拨
设想:
①怎么样认识剧本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出现的还是未出项的)
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
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也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也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也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也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爸爸,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爸爸在城里也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爸爸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
老人的儿子(枣儿):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家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爸爸: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②剧本是怎么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
1、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比如,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也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体现出老人朴实自豪与典型的乡土语言。
比如,“(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此句道出了老人的人生沧桑感。“(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男孩默默地接过。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老人的语言表现了长者对孩子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比如,“和你的脸一样,皱巴巴的”表现了男孩的天真可爱顽皮。也如,“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写出了小孩对枣儿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现了男孩的一颗纯真稚嫩的心。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
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比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爸爸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枣儿》一剧以情感人。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爸爸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家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③怎么样理解题目“枣儿”?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也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爸爸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④怎么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剧本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双重性:剧本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等。
双向性:剧中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爸爸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
多样性:剧本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比如这样一些看法: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
《枣儿》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 把握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剧中老人和小孩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本文“枣儿”的象征意义。
4、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
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2、 体会作品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特征:
1、 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2、 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
量的限制。
3、 人特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4、 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 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2、 让学生自己掌握文章中重点的字词。
3、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背诵戏剧和象征的概念。
课内探究案
一、 导入新课
放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然后(让学生)谈歌曲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然后特别找(父母不在家)的学生,针对这首歌说说自己的心理话。自然地走入《枣儿》一同来听听这位孤独的老人和小孩的心声。
二、 检查预习
1、 给加线的字注音:(学生黑板展示,学案展示,然后相互批改) 竹匾 掸去 囫囵 咀嚼
2、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口头回答)
踌躇: 。
蹑手蹑脚: 。
3、 学生初读课文,填空,掌握文章的大体内容。(学生填空) 在乡间的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的男小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小孩要把枣儿留给自己的爸爸,流露出对小孩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
三、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老人和小孩
他们分虽有怎么样的性格特点?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将这些文字品评一下,说明自己的理由,将评语写在旁边。(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之间分享成果或解答疑问,最后师生交流互动,教师适时点拨纠正。)
明确:
※小孩:天真、活泼、稚嫩、可爱、善良、善解人意,孝顺的性格特点。(板书)
※老人: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小孩、纯朴、关心下一代。(板书) ※归纳办法:这些性格特点是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来表现的。 学生找的地方可能是(学生在起来口头展示的时候,先说明在第几页,第几行,读一下然后品评):
1、 老人 (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
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明确品评:老人想尽力挽留男孩,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子玩这些游戏,进而可以看出老人疼爱小孩,关心下一代,很纯朴的性格特点。
2、老人 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明确品评:晒枣是为了儿子,等儿子回来,看儿子吃枣。执着的等待,表现出老人爱子至真至纯,也可以看出对儿子的疼爱,和盼望儿子的到来。
3、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了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明确品评:明知道爹不会回来,但是呢还暗藏着一颗枣留给他,表现男孩纯真、可爱、善良,孝顺的性格特点。
4、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
明确品评 :这是比喻的说法。“不认识回家的路”,指的是误入歧路,“天天喊”,指的是劝导误入歧路的人。可以看出小孩的天真、可爱,善良。
等多处。
※(教师在点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生成问题)
比如:开头和结尾相同之处都用了童谣的形式,开头和结尾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有哪些?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何作用?
明确:结尾所用童谣与开头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台前,由哼唱变成
呼喊,由没有人回应转为无数个童声呼唤。这样既与开头相呼应,也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分角色朗读“时辰还早呢,再坐坐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让学生谈一谈,在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明确:语气,各人的身份,以及各人的性格特点。
四、剧中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啥?(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让学生点明理由)
明确: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是传统思想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四、 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老人和小孩存在着孤独
现象,你能说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啥呢?你也想向他们在外的亲人说点啥呢?(学生畅谈,各抒己见,说得合情合理就给予肯定。)
五、 总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小到一个词语,大到文章的主题,一点即可!
六、 放关于与留守儿童有关的小视频《这个冬季有点寒冷》,再一次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中心,并关心留守儿童,以及孤寡老人!
《枣儿》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办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也近乎无望的呼喊。为啥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爸爸吃,流露出自己对爸爸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小黑板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怎样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怎样?
3.怎样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
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啥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啥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枣儿》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重点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资料下载】
1.作者简介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也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名家点评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也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也何曾听见?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人们从这里走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不,他们在精神上从来没离开过这里。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现代化愈能激起人们对古老情怀的追忆和对文学古典主义的眷顾。然而,枣儿也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枣园不是樱桃园。爹娘岂能被时代遗忘。让爹娘也见识一下未曾见过的新天地,认识一下不曾相识的新儿孙,尝一口移栽它乡的新枣儿,享受一下让他们再无牵挂的新家园,爹娘的呼喊就会变得从容.自信和年轻。为了让古老的家园也变得五彩缤纷,让故乡的枣树结出更加奇异的甜果,爹娘尽可放心地让儿孙走出家园吧。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捧给爹娘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惊奇,爹娘在享用那奇异的甜果果时,竟品出依然浸润在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我更欣慰,当匍匐在爹娘脚下吃着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儿孙仍由衷地赞叹:“还是故乡的枣儿好吃!”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蓦然mo翘首qiao咀嚼jujue囫囵hulun②词语积累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翘首:抬起头来望。蓦然:突然地。
2.理清思路《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爸爸吃,表露了自己对爸爸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爸爸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结构图如下:一.童谣开场枣枣儿来历呼感儿老人念儿子枣儿尿脖子唤动为二.男孩与老人邂逅枣儿尿树亲亲线藏枣留爸爸人情索枣儿思爸爸吃巧克力三.童谣收场
3.讨论解惑
①怎么样认识剧本的人物形象?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也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也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也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也有所失落。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爸爸,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爸爸在城里也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爸爸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爸爸。老人的儿子(枣儿):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家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爸爸: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②剧本是怎么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
1、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比如,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也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体现出老人朴实自豪与典型的乡土语言。比如,“(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此句道出了老人的人生沧桑感。“(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男孩默默地接过。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老人的语言表现了长者对孩子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比如,“和你的脸一样,皱巴巴的”表现了男孩的天真可爱顽皮。也如,“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写出了小孩对枣儿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现了男孩的一颗纯真稚嫩的心。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比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爸爸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枣儿》一剧以情感人。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爸爸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家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③怎么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也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爸爸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
比如,老人说:“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这“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也如,男孩谈起爸爸会给他带回巧克力,在这一细节中,“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在剧本中,诸如此类的台词和细节描写,还有很多。
④怎么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剧本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双重性:剧本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等。双向性:剧中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爸爸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
多样性:剧本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比如这样一些看法: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
《枣儿》教学设计 篇14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办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办法 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也近乎无望的呼喊。为啥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爸爸吃,流露出自己对爸爸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家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故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虚拟主机。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孩子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啥?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也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故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也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啥?
推荐站内搜索:福建教育网成绩查询、生活情感日志网、河北省会计考试时间2020年高考分数查询网站、三年级作文300字、吉首大学2021年录取分数线、河南自考准考证打印、河北教育考试院自考成绩查询、党校心得体会范文、2022年上半年教资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