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精选12篇)《报任安书》(精选12篇)《报任安书》(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报任安书》(精选12篇)

《报任安书》(精选12篇)

《报任安书》 篇1

  司马迁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司马迁的思想,积累课文所涉及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文中体现的司马迁的高贵人格和生死观。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还委婉述说了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报任安书》不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而且由于作者作者真诚坦率的自我剖白,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充满感情的叙述,使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古代散文中不朽的名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司马迁留给后世的惟一书信──《报任安书》。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司马迁10岁时随父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时南游江淮,之后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也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汉疆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更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无封三年出任太史令后,正式着手写作《史记》。天汉二年因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获罪而受腐刑。司马迁受此大辱后,愤不欲生,但为了完成已经著手的著述,他决心隐忍苟活。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虽是比太史令品秩更高的官职,但由于这一职务当时通常由宦官充任,更使司马迁时时想起自己受腐刑的耻辱,因而对朝廷的一切事物毫无兴味,专心于自己的著述。他的朋友任安写信给他,鼓励他能有所作为,为此,司马迁写了有名的《报任安书》,信中沉痛地叙述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得祸的经过以及忍辱含垢的心情,并告诉任安:“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他的《史记》于此时已基本完成。以后,司马迁的事迹无可考,据王国维等人判断,大约死于汉武帝末年。

  三、任安简介: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推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不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四、课文串讲:

  太史公牛马走⑵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⑶辱赐书⑷,教以

  供驱使的人              致意            从前    委曲你给写信  教导

  太史公:太史令的通称  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者:助词,无义  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属于信中的客套话

  慎于接物⑸,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⑹,若望⑺仆不相师⑻,而

  慎重  待人接物               务必  情意 诚挚恳切          埋怨    没照你说的去做

  推、进:同义,推荐 贤、士:同义      相:一方对另一方的指代,你  师:效法,做

  用 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 陈 固 陋⑼。  阙然久不 报⑽,

  采用          看法    不   像这样       略微陈述固塞鄙陋的意见 拖了很久没有回信

  幸勿为过⑾。

  责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起任安来信中要自己“推贤进士”,对久未回信请求谅解。

  “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仆之先⑿,非有剖符丹书⒀ 之   功,       文      史

  先人    没   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功劳  我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

  文:文书    史:史料

  星      历⒁,     近乎卜祝⒂之间,固主上所戏弄,    倡 优

  记录天文、编制历法的工作 接近于占卜和祭祀的官  本来             被当做乐师优伶来

  星:天文    历:历法             卜:占卜  祝:祭祀                    倡:乐师  优:优伶

  畜之⒃,流俗之所轻也。假令⒄仆伏 法    受诛, 若 九牛  一 毛,

  畜养     是世俗    轻视的人             接受法律制裁被处死刑 好像    失去  根

  流俗:世俗          假令:同义复词假使

  与蚁蝼    何以异? 而世 也不与⒅     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

  (之死)有啥不同     人     认可我把我与能         同等看待 只 认为   力穷

  死节:为节操而死  比:等同  特:只

  罪 极,不能自免,卒  就死⑴耳。 何也? 素 所自 树立⑵     使然

  尽罪过极大       解脱    终于去死       这是      平常   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

  就死:接受死

  也。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太山⑶,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 异也

  有人(死得)                              因为  追求的不一样

  太山:即泰山               用:因为  趋:趋求

  ⑷。太上⑸不辱 先,其次不辱身⑹,其次不辱理色⑺, 其次不辱辞令,

  最上      辱没先人           自己              颜面

  太:最                                          理色:肌理和脸面

  其次诎体⑻受辱,其次易 服⑼受辱,其次关木索⑽、被  楚⑾受辱, 其

  卑躬屈膝           换上囚服              戴上刑具      遭受刑杖

  诎通屈                                 关:贯:戴上 木:枷 索:绳索

  次剔毛发⑿、婴金铁⒀受辱,其次毁 肌肤、断肢体⒁受辱,最下腐刑

  剃光头发     脖子套上铁链            毁伤       断残

  剔通剃       婴:绕                                                 腐刑:宫刑

  ⒂极矣!传⒃曰:“刑不上(于)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

  到极点了                                 这是说  节操       保持

  刑不上:不上刑

  深山,   百兽震 恐,及 在槛     阱⒄之中,摇尾而求食,积    威

  (的时候)    非常害怕 等到被关在笼子或掉入陷阱             讨吃  长时间的威力

  槛:兽圈   阱:陷阱                         威:威力

  约 之渐⒅也。   故士有         画地为牢,势       不可入;削木

  约束所逐渐形成的结果   对士人来说(即使是)             那情势也叫人

  约:约束  渐:渐进

  为吏,议 不可对⒆,定 计 于鲜也⒇。今交手足, 受木索, 暴肌肤,

  审讯     回答    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手脚被捆起来         脱掉衣服

  议:法官的审讯和判决 对:回答审讯  鲜:不以寿终                     暴:暴露

  受榜  ,幽于圜墙(21)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 头枪(22)地, 视徒隶

  接受杖责   关在监狱               在                    以   碰           狱卒

  幽:关闭 圜墙:指监狱                              枪通抢,碰撞 徒隶:狱卒

  则心惕息(23)。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及以(24)至是, 言不辱者,

  胆战心惊                       逐步发展的结果   已经   到这一步

  惕:恐惧  息:喘息                              以通已

  所谓强颜(25)耳。曷 足  贵 乎!且西伯(26),伯也,     拘 于  里

  是     厚脸皮         哪里说得上尊贵呢                是一方诸侯之长 拘禁在

  西伯:周文王姬昌  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27);李斯,相也,具于五刑(28);淮阴(29),王也, 受械于陈(30);

  丞相    受到      处置        侯韩信  封为楚王 戴上刑具

  彭越、张敖(31),南面  称孤,系狱抵(32)罪;绛侯(33)诛诸吕,   权倾

  在王位上    道寡     抵当             周勃      吕氏党羽  超过

  倾:超过

  (34)五伯,囚于请室(35);魏其(36),大将也, 衣赭衣(37), 关三木(38),

  春秋五位霸主    请罪之室         侯窦婴          穿着罪衣       颈手足都戴上刑具

  五伯:春秋五霸                               衣:名作动,穿着   三木:枷、桎、梏

  季布(39)为朱家钳    奴(40);灌夫受辱于居室(41)。此人皆身至王侯

  用铁束颈当奴隶                            这些       居

  奴:名作动

  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⑴,不能引决自裁⑵。在尘埃之中⑶,古

  名声               受到法律制裁            自杀         一般轻贱的境地

  闻:使动用法,知道  罔加:受到法律制裁  罔通网,法网  引决、自裁:都指自杀 决通诀

  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 怯,势也;强弱,形也。

  一样    怎么能                         或                  都是由形势决定的

  其:语气副词         之:音节助词   势、形:同义复词         审:明白

  审矣,       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绳墨⑷之外, 以稍陵迟⑸,

  明白了这个道理    值得                          法律           因而志气渐渐衰微

  足:值得                      绳墨:指法律 以:因而 稍:渐 陵迟:衰微

  至于鞭  之间,乃欲引节⑹,斯     不亦远乎! 古人所以重⑺施刑于

  受杖刑才             死节    那(离名节)                      慎重

  至于:到,同义复词

  大夫者,殆 为此也。

  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  不然,乃

  性           怕     怀念      顾恋       为正义和公理激奋的人     那

  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 失 父母,无 兄弟之亲,孤身独立,少卿视仆

  是有         的原因           早年失去     没有亲兄弟     独自一人

  于妻子何如哉⑻?且勇者不必死节⑼,怯夫  慕 义,何处不勉焉⑽!

  士              怯懦的人仰慕道义 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 去就⑾之分矣,何至(于)自沉溺缧绁

  不受辱                          很懂得舍生就死道理               甘心接受绳索捆

  去就:舍生就死              缧:大绳 绁:长绳

  ⑿之辱哉!且夫臧获⒀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

  绑的侮辱呢  再说  奴婢这一类人

  臧:骂奴曰臧  获:骂婢曰获

  幽  于粪土之中⒁而不辞者,  恨⒂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而

  被囚禁在     一样的牢狱   辞别人世  遗撼是我的心愿还未完全实现  平平庸庸地死了

  文采不表 于后世也⒃。

  显露     代

  第二部分(2─3自然段)申述自己遭受极辱不自杀的原因。

  分三层

  第一层:(“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的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啥气节。

  第二层(“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第三层(3自然段)

  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古者富贵而名摩⒄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⒅。盖文王

  代         姓名埋没的人       数   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

  摩通磨                  倜傥:卓越超群    称:称道

  拘而演《周易》⒆;仲尼厄⒇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21)《离

  被拘 推演                   困穷    编写                被     才创作

  骚》;左丘失明(22),厥有《国语》;孙子膑脚(23),《兵法》修列(24);不韦

  瞎了      才写出               接受膑刑             编著     吕

  修列:编著

  迁蜀(25),世传《吕览》;韩非囚秦(26),《说难》《孤愤》;《诗》

  被贬        传世                  被囚       写下

  三百篇,大底(27)圣贤发 愤(28)之所为作也。此 人皆意 有所郁结(29),

  抵          抒发郁愤     写出来的     这些     心中 抑郁不舒畅的事

  底通抵                                            郁结:抑郁不舒畅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来者(30)。乃如左丘无目,

  (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             让后世了解      比如

  通:沟通                  思:使动用法     乃如:比如

  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31)。

  能为世所用  回家著书      来         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退:回家 书策:同义复词     空文: 是与具体的功业相对而言

  仆窃不逊⑴,近   自     托于 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⑵,

  谦逊  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 案       搜集       散乱的文献

  能:用      放失旧闻:散乱的文献 失通佚

  略 考 其     行  事,综 其 终始,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⑶,

  粗略考证历史人物的行身处事  统观他们由始到终的过程 考查他们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

  综:统观               稽:考查            纪:纲纪,规律

  上计轩辕⑷,下至于兹⑸,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

  起                        写成

  计:起              兹:现在

  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究 天   人之际⑹,通⑺古今之变,成

  用来探究  道和人道的规律    通晓            成就

  际:规律  通:通晓

  一家之言。草创⑻未就,会 遭此祸,惜 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

  学说           完成  恰巧          惋惜     写成  因此              怨怒

  草创:起草稿

  色。仆诚 以著此书,藏之(于)名山,传之其人⑼,通邑⑽大都, 则仆

  的表情    确实                                  可传的人   流行于大城市  这样

  通:指四通八达

  偿   前 辱之责⑾,  虽 万   被 戮,岂 有 悔 哉!然 此   可 为

  就补偿了前番下狱所受的腐刑  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  哪里有 后悔呢  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

  责通债

  智者    道,难为俗人言也。

  有见识的人听

  第三部分(4-5自然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4自然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二层(5自然段)简介《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且 负下⑿   未易 居,下流       多谤议⒀,仆以 口语遇遭此

  况且在屈辱的地位不容易处世  处于卑贱的地位多受指责        因为说话

  负:居处  下:低下的地位  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  谤议:讥评议论

  祸,重为乡党所笑⒁,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虽

  更被邻里、乡亲耻笑   以致          我     颜面 再为父母扫墓呢         即使

  污辱:使动用法

  累⒂百世,垢 弥甚耳⒃!是以肠一日而九  ⒄,居   则忽忽⒅若有所亡

  再过  一百代  耻辱更甚            心思重重,痛苦不堪  在家时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啥

  累:积累,经历  垢:污垢,耻辱                                                 亡:失

  ⒆,出  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  之

  出外时         去的地方                                     自己  是宫禁中的

  闺、  :宫中小门,代宫禁

  臣⒇,宁 得 自 引深藏于岩穴邪(21)?故且从俗沉浮,与时俯仰(22),

  臣仆    怎么能够自身引退过山居穴处的生活呢  所以跟随一般人     跟着时代形势行事

  岩穴:指隐居山林的隐士的居处

  以通其狂惑(23)。今少卿乃(24)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25)

  来 抒发  悲愤                却          推荐贤士   这难道不是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

  通:达,抒发                乃:却                                    剌谬:违背

  乎?今虽欲自 雕琢,曼辞(26)以自饰, 无益于俗,不信, 适足   取

  背吗         自我打扮    用好听的话来粉饰自己  不能取信于人       恰恰是只能招致

  雕琢:打扮  曼:美

  辱耳。要之(27)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 意(28),     略 陈

  侮辱         到死的那一天           才有定论        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  简略陈述

  悉意: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

  固   陋。     谨再 拜。

  固塞而鄙陋的想法  谨 再次致意

  第四部分(6自然段)书信的结尾。

  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五、谈谈司马迁的人生观:

  《报任安书》是发自一颗伟大心灵的沉痛自白。它所以能强烈地震动后世读者的心弦,首先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司马迁那不畏强暴的峻洁人格和献身精神。课文节选部分集中体现了司马迁虽遭奇耻大辱,犹砥砺志节、发愤著书的伟大精神。

  1.“自古英雄多磨难”,这是生活的哲理。逆境是痛苦的,有时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逆境能锻炼人的坚强性格,能培养百折不挠的强者。司马迁正是这样的强者。

  2.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如果现在死了没有啥价值,则要避免无所谓的牺牲,以求日后作出更大贡献,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季布为人奴而不死,伍子胥乞食江上,都是忍辱发愤的著名例子。司马迁在这方面有其极深刻的切身体会,故他绝不是提倡怯懦苟活,而是要考虑让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发挥出它更大的能量,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六、铺排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正是司马迁强烈的感情,影响到了本文的章法、句式,铺排的大量使用使得本文气势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手法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七、用典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  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这一连串的典故,有的用过去众多的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来自宽自解;有的说明自己也要像古人一样因遭遇不幸而发愤著书。都收到了援古证今,明理达情的效果。它们既起了用事实说话的例证作用,同时也能唤起读者的Lenovo,用那些历史上的事例在读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印象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探讨问题: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啥?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啥仍“苟活于世”?

  ⑴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⑵“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⑶“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九、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办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也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也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也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十、总结全文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也“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十一、作业

《报任安书》 篇2

  第二课时

  预习学案

  一.复习前两段

  1.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

  (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解释下列加点字。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二.预习3—4段

  (1)吾闻之,新沐(   )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汶汶皓皓(   )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父莞尔(   )而笑,鼓枻(   )而去,乃(   )歌曰: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   )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案

  1.研习第3、段。

  (1)齐读第三段,同位之间相互合作,翻译。

  (2)识记重点字词。

  新沐(   )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

  安能以汶汶皓皓(   )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3)翻译下列句子

  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

  (4)思考:作者说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习第4段。

  (1)齐读第四段,同位之间相互合作,翻译。

  (2)识记重点字词。

  渔父莞尔(   )而笑,鼓枻(   )而去,

  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   )吾缨

  (3)翻译下列句子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

  探究提高

  1.★★★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塑造了屈原怎么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么样的人格?

  答:                                                                        

  。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么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答:                                                                        

  。

  3.★★★文章采用了啥办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答:                                                                        

  。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答:                                                                        

  。

  课下练案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章,回答1~2题。

  甲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渔父》)

  乙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俘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报任安书》)

  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啥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答:                                 

  。

  2. ★★★《渔父》和《报任安书》(节选)真实地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么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答: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6题。(XX年安徽卷)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啥,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也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也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也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Lenovo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也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3.★★★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4.★★★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啥?

  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②                                                                   

  ③                                                                    

  5.★★★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啥?

  答:                                                                     

  6.★★★★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啥特征?这样描写起啥作用?

  (1)特征:                                                                

  (2)作用:       

  《报任安书》第三课时

  预习学案

  一.复习 3、4、5段

  1.翻译下列句子

  (1)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二.预习6段

  1.熟读6段,结合译文和课下注释,把重点的字词准确解释写在课本上。

  2.概括第六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案

  1.导入

  司马迁从身处逆境却依然著书立说的先贤的身上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他不怕嘲讽,不怕轻视,他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终于有了那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古绝唱,其实更多时候选择坚守,往往比选择放弃更难,也更令人钦佩。

  2.研习第6段。

  (1)齐读第6段,同位之间相互合作,翻译。

  (2)识记重点字词。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也是怎么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啥仍“苟活于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下练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暴(bào)肌肤,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2.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a. 安在其不辱也?

  b. 重为乡党所笑。

  c.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 审矣,何是怪乎?

  3.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4.翻译

  (1)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上掉下一根毫毛,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那个社会里,只会被认为是智力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b.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枪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c.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意在说明受辱者能够在逆境中,知耻后勇,获得成功。

  d.司马迁认为自己因为进谏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以致世世代代无法洗清。说他极其痛苦的心情常常在肠里转来转去,在家里恍恍忽忽,出门不知道去哪里。每想起这些受辱的事情,就常常汗流浃背,作者借自己受辱的感受间接抒情,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既表现了悲愤和不平,也表现了他忍辱负重、为史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拓展阅读

  想起了英雄司马迁

  张末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虽然太史令这个官职仅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干部,但他却掌握着帝国独一无二的话语书写特权,可以阅读国家的绝密档案,可以出没于汉武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语录和行为,直接为“伟大领袖”服务。公元前99年,在一次“扩大会议”上,由于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气得暴跳如雷,恍如一只掉进油锅里的猫。被吓坏了的文武大臣们翘着屁股匍匐在地上,像一群惊慌失措的耗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心领神会,于是争先恐后爬起来,对原来的同事李陵缺席审判,展开了痛不欲生的批判。没有资格发言的司马迁低着头站在那里,他看到猩红的地毯上溅满了白花花的腥臭无比的唾沫星子,俨然映出了世情的不限淡薄。当他正在考虑怎样记录这次缺乏公平的会议时,皇帝突然伸出了高贵的手指,说:“你发言!”

  英雄耿直的司马迁于是实事求是替李陵辩解,祸遂从口出,皇帝再次伸出了高贵的手指,怒气冲冲地说:“我整死你!”

  司马迁被定性为“诬罔”,依据帝国的律例,当处以腰斩。

  事实上,不幸陷入囹圄的司马迁并非绝对死路一条,同样,依据帝国的律例,他可以免除死刑:要么交纳50万钱罚金,要么接受宫刑。可怜这家伙枉当了那么多年国家公务员,不但财商低下,个人财务状况一塌糊涂,而且情商也极其低下,亲戚朋友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资助他,更没人去监狱看望他。二千一百年后的一个夜晚,后生如我想像着当年这个实话实说的书生,在装有暖气的房间里禁不住不寒而栗。我随手翻了一下这一天的日历:公元XX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八,节气正逢小雪。我已无从知道司马迁是怎样度过那年的小雪之夜的,但我相信这位坚定的浪漫主义者心里一定停泊了一场天寒地冻的大雪……

  我甚至替这位痛苦的史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半轮冷月凄美地挂在天穹,远处野狗在低沉地嗥叫,司马迁孤独地坐在一间屋子(也可能是囚室)里,沮丧地打量着自己的下身,墙角一粒如豆的灯火明明暗暗地映照着他双眉紧锁的额头……

  他在思考啥呢?

  据后来他写给朋友的书信可知,对他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重要的是他还有远比生死更为重要的事要做——他答应过死去的爸爸,要写一部大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与梦想、苦难与悲怆。

  所以司马迁说服了自己苟且偷生。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二千一百年后,无数的文人墨客可能津津乐道于《史记》的文法与技巧,心悦诚服于司马迁学养的博大与精深,但有几人会想到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呢?!想想看,在人类文明史上,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20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诚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有不惮于死的文化人,但为了理想而不惮于生而将肉身交给尘世摧残的英雄却没有几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把这话说得多好!

  感谢汉武帝这个蜘蛛,司马迁终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功德的双重圆满,他凭藉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写下了一部伟大的书,并因此引领着中国文化走向文明。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永垂不朽的英雄。

《报任安书》 篇3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由学生简介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教师补充解说《史记》,强调:1、思想(四点);2、文学价值(鲜明的人物个性,强烈的抒情性)3、影响。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也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也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2、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3、教师读课文。

  三、集中学习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4—5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

  1、铺排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用典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第三课时

  一、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啥?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啥仍“苟活于世”?

  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二、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办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也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也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也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三、教师总结全文

  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也“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四、与《悲士不遇赋》(语文读本)比较阅读

  具体内容见《教案》P140页。

  五、归纳本文中的语言现象,针对高考考点作一次系统的梳理。

  1、通假字(10个)

  2、古今异义(见《教案》P123页)

  3、词类活用(同上)

  4、文言句式

  5、一词多义(见《教案》P130页)

  六、布置作业 

  主要侧重于词语积累和文句翻译。

《报任安书》 篇4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办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 背景简介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鞭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

  槛(jiàn) 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啥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呢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呢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呢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么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办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办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也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也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也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也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报任安书》 篇5

  【教学目的】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也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的难度也比较大。第一,文章内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种类、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例、圣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事例等,学生对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难免产生隔阂。第二,本文在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许多语句都有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短时间内恐怕难以透彻理解。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要把基点放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上。另外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办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课文录音。投影展示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学生默读由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然后简介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

  强调:a、思想(四点);b、文学价值(鲜明的人物个性,强烈的抒情性)c、影响。

  2、教师补充简介作者及《史记》

  (投影片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爸爸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投影片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2、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比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简介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啥呢?也是怎么样具体展开的?

  明确: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大意

  明确: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3、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掌握重点字词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补充)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字词。司马迁再拜言 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 殆为此乎?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通其狂惑

  今虽欲自雕琢 曼辞以自饰 书不能悉意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特别注意一些重点语句。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刑不上大夫

  c、此言士节不可以不勉励也。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e、且死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f、宁得自引深藏与岩穴邪?

  二、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啥?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4、5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啥?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啥要这样写?

  明确: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6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也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不限痛苦和寂寞,进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二、体会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也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强化,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三、进一步感受作者及其文章的特点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啥?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啥仍“苟活于世”?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办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也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也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也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四、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例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五、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不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报任安书》 篇6

  (2003-01-02 10:51:18)

  节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一。这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在现在河南荥阳市东北)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前91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当时任安收到戾太子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汉武帝下狱,判处腰斩。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在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前,才写了这封回信。 

  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的谦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曩(nǎng)者〕从前。辱赐书〔辱赐书〕委屈你给我写信。这是古代书信中的客套话。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教以慎于接物〔慎于接物〕待人接物要慎重。,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若望〔望〕怨望,埋怨。仆不相师〔不相师〕不效法。相,这里指对对方。,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阙然久不报〔阙然久不报〕意思是拖了很久没有回信。阙然,(时间)隔了很久。,幸勿为过〔为过〕见责。过,责备。。

  仆之先〔先〕先人。,非有剖符丹书〔剖符丹书〕皇帝发给功臣特殊待遇的契券。剖符,竹制契约,分剖为二,皇帝与功臣各执其一,上写誓词表示永保功臣封爵。丹书,誓词用笔写在铁制券契上,功臣后代子孙可凭此免罪。之功,文史星历〔文史星历〕太史令掌管的职务。文,文献;史,史籍;星,天文;历,历法。,近乎卜祝〔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倡优畜之〕被当做乐师优伶来畜养。倡,乐师。优,伶人。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假令〕假使。〔与〕称许,认可。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也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卒就死〕终于去死。卒,终于。就死,走向死亡,接受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所自树立〕指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太山〕即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用之所趋异也〕因为所追求的不一样。用,因为。趋,趋求。异,不同。。太上〔太上〕最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身〕自己。,其次不辱理色〔理色〕肌理和脸面。色,颜面。,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诎(qū)体〕卑躬屈膝。受辱,其次易服〔易服〕换上囚犯穿的衣服。古代囚服为赭色。受辱,其次关木索〔关木索〕戴上枷木囚绳之类的刑具。关,贯,指戴上。木,枷。索,绳。、被楚〔被(chuí)楚〕遭受杖刑。,同“棰”,杖。楚,荆条。受辱,其次剔毛发〔剔毛发〕剃光头发。即髡(kūn)刑。剔,通“剃”。、婴金铁〔婴金铁〕脖子套上铁链。即钳刑。婴,绕。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毁肌肤、断肢体〕指遭受残酷肉刑。古代肉刑有:劓(yì,割鼻)、(ěr,割耳)、膑(bìn,削去膝盖骨)等等。〔腐刑〕宫刑。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传(zhuàn)〕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这里指《礼记·曲礼》。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槛阱(jǐng)〕槛,兽圈。阱,陷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积威约之渐〕长时间的威力约束所逐渐形成的结果。威,威力。约,约束。渐,浸渍,渐进。。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来审讯,也决不去对答。议,吏议,法官的审讯和判决。对,指犯人回答审讯。,定计于鲜〔定计于鲜(xiān)也〕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鲜,不以寿终。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幽于圜墙〔圜墙〕指监狱。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枪(qiāng)〕通“抢”,碰撞。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心惕息〕意思是心惊胆战。惕,恐惧。息,喘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以〕通“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强(qiǎng)颜〕厚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西伯〕周文王姬昌。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拘于羑里〔(Yǒu)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牖城。;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五刑〕一种酷刑,即先割鼻、斩左右趾、笞杀,后枭首、(zǔ,剁成肉酱)其骨肉于市。;淮阴〔淮阴〕指韩信。韩信被封为楚王,有人告他谋反,刘邦用陈平计,扬言游幸云梦,韩信到陈地迎谒,刘邦乘机逮捕了他,送至洛阳,降为淮阴侯。,王也,受械于陈〔受械于陈〕在陈被逮捕。械,刑具。;彭越、张敖〔彭越、张敖〕彭越,刘邦封他为梁王,后疑其谋反,逮捕下狱。后被吕后所杀。张敖,张耳之子,继父位为赵王,后亦被捕下狱。,南面称孤,系狱抵〔抵〕抵当。罪;绛侯〔绛(jiàng)侯〕刘邦功臣周勃。刘邦死,吕后家族擅权,周勃与陈平定计共诛诸吕,立刘恒为文帝。后被人诬告,曾一度下狱。诛诸吕,权倾〔倾〕超过。五伯,囚于请室〔请室〕请罪之室,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设牢房。;魏其〔魏其(jī)〕魏其侯窦婴。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与丞相田不和,下狱被杀。,大将也,衣赭衣〔赭(zhě)衣〕赭色囚衣。,关三木〔关三木〕加以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即枷、桎(zhì,脚镣)、梏(gù,手铐)。;季布〔季布〕项羽将领,项羽败后,季布剃发带钳、变姓名,卖身给当时大侠朱家为奴。后为刘邦赦免。为朱家钳奴〔钳奴〕用铁束颈当奴隶。钳,以铁束颈。;灌夫受辱于居室〔灌夫受辱于居室〕灌夫在居室受辱。灌夫,武帝时将军,因得罪丞相田被拘禁。居室,官署名,汉代贵族犯罪后拘留待讯问的地方。。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罔加〕受到法令制裁。罔,同“网”,法网。,不能引决自裁〔引决自裁〕引决、自裁都指自杀。“引决”也作“引诀”。。在尘埃之中〔尘埃之中〕指受屈辱的地方。,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绳墨〕这里指法律。之外,以稍陵迟〔以稍陵迟〕因而渐渐志气衰微。以,因,因此。稍,渐。陵迟,衰颓,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气衰微。,至于鞭之间,乃欲引节〔引节〕死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重〕慎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仆于妻子何如哉〕我对于妻室子女也怎么样呢?意思是自己并不顾念妻子和儿女。?且勇者不必死节〔死节〕死于名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何处不勉焉〕意思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去就〕舍生就死。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缧绁(léixiè)〕指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代囚禁。缧,大绳。绁,长绳。之辱哉!且夫臧获〔臧获〕古人对奴婢的贱称。骂奴曰臧,骂婢曰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粪土之中〕与上文“尘埃之中”义同。之中而不辞者,恨〔恨〕遗憾。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代显露。没世,终结一生。表,显露。。

  古者富贵而名摩〔摩〕通“磨”。〔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倜傥,卓越、洒脱不拘。称,称道。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拘在里而推演了《周易》。相传文王推演伏羲的八卦为六十四卦。而演《周易》;仲尼厄〔厄〕困穷。这里指孔子晚年感叹自己主张不得实行。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赋〕铺述,这里指创作。《离骚》;左丘失明〔左丘失明〕左丘明瞎了。此事史实未详。,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孙子膑脚〕孙子指孙膑,战国时大军事家,因受陷害受膑刑,后世就称为孙膑。,《兵法》修列〔修列〕编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不韦迁蜀〕不韦,吕不韦。曾为秦丞相,后被贬蜀地。做丞相时曾召集宾客编写《吕览》,即《吕氏春秋》。;韩非囚秦〔韩非囚秦〕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后至秦受诬陷下狱而死。实际上其著作多非囚秦后所作。,《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大底〕大抵,大都。底,通“抵”。圣贤发愤〔发愤〕抒发愤懑。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郁结〕抑郁不舒畅。,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思来者〕想到未来。意思是让后世了解自己的思想。。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思垂空文以自见(xiàn)〕意思是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空文,是与具体的功业相对而言。。

  仆窃不逊〔不逊〕不谦虚。,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放失(yì)旧闻〕散乱的文献。失,通“佚”。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查它们的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稽,考订。纪,纲纪,规律。,上计轩辕〔轩辕〕黄帝。传说中我国远古的君王,姓公孙,因居于轩辕,故称“轩辕”。,下至于兹〔兹〕现在。指汉武帝时期。,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究,推断、研究。天,自然界。人,人类。,通〔通〕通晓。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草创〕起草稿。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传之其人〕传给可传的人。,通邑〔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负下〕指处在屈辱的地位。负,居处。下,低下的地位。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下流多谤议〕处于卑贱地位多受指责。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谤议,讥评议论。,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重为乡党所笑〕更被邻里、同乡所耻笑。重,更加。乡党,邻里、同乡。,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累〕积累,经历。百世,垢弥甚耳〔垢弥甚耳〕耻辱更甚而已。垢,污垢,这里指耻辱。!是以肠一日而九〔肠一日而九〕一天中肠子要倒腾无数遍。比喻心思重重,痛苦不堪。,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忽〕恍恍惚惚,心思不定的样子。〔亡〕失。,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之臣〔闺(gé)之臣〕宫禁中的臣仆,指宦官。闺、,都是宫中小门,代指宫禁。,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意思是怎么能够自身引退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岩穴,指隐居山林的隐士的居处。?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意思是随着一般人,跟着时代形势行事。,以通其狂惑〔通其狂惑〕抒发自己的悲愤。通,达,这里指抒发。狂惑,指内心悲愤。。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乃〕却。与仆私心剌谬〔剌(là)谬〕违背。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曼辞〕好听的话。曼,美。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要之〕总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悉意〕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略陈固陋。谨再拜。

  练  习

  一  熟读课文,说说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么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二  最后一段里,哪些句子照应前文,哪些句子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三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试以今天的观念审视司马迁,谈谈你对司马迁的看法。

《报任安书》 篇7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也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也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也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昂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也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也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可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知识点:

  一、 通假字

  1、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通“棰”,杖)

  2、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剔,通“剃”,剃发)

  3、 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

  4、 及以至是(以,通“已”,已经)

  5、 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6、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磨灭)

  7、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抵,大都)

  8、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

  9、 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债务)

  10、 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屈身而跪)

  11、 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12、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邪,通“耶”,强化反问语气)

  13、 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曷,通“何”,啥)

  二、 古今异义

  1、 意气勤勤恳恳(古义:(1)情意(2)诚挚,恳切;今译:(1)意志和气概(2)勤劳而踏实)

  2、 所谓强颜耳(古义:厚着脸皮;今译:勉强装出笑容)

  3、 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子;今译:男子的配偶)

  4、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古义:落入,埋没;今译: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5、 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自己的内心;今译: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6、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不一般;今译: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7、 下流多谤议(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今译:a下流b卑鄙龌龊)

  8、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古义:言论;今译:谈话时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三、 一词多义

  穷:特以为智穷罪极(穷尽)

  日暮穷途(阻塞交通)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

  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

  师:若望仆不相师(师从,遵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

  或师焉,或否焉(从师学习)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聸(以•••为师)

  闻:声闻邻国(远播)

  以勇气闻于诸侯(出名)

  朝闻道,夕死可矣(听到,懂得)

  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

  使人先表雍水(设立标记)

  倾:权倾五伯(超过)

  对此欲倒东南倾(倒)

  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才)

  禹厥之三仞(挖掘)

  重: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看重)

  重为乡党所笑(深深地)

  重于泰山(重量大,与轻相对)

  略:略考其行事(简单)

  请略陈固陋(大略,大致)

  恶: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憎恶)

  而王弗知恶焉(耻辱,羞耻)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嫉妒)

  安:安在其不辱也(怎么)

  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安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适,安逸)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奉养)

  沛公安在(哪里)

  顾:念父母,顾妻子(顾及,顾虑)

  拔剑四顾心茫然(视,看)

  三臣顾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回头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恶(难道)

  相:若望仆不相师(指代对方)

  未得与项羽相见(互相)

  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

  务:推贤进士为务(紧要的事情,职责)

  内立法度,务耕织(从事)

  惟陈言之务去(一定,务必)

  是故知不务多(要求)

  幸:幸勿为过(希望)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亏)

  辱:其次不辱身(使动用法,使•••受辱)

  曩者辱赐书(谦辞,降低了对方的身份,是对方蒙受了耻辱)

  忿恚(huì )尉,令辱之(玷辱)

  四、 词类活用

  1、 衣赭衣,关三木(名词用作动词,穿)

  2、 传曰“刑不上大夫(名词用作动词,施加)

  3、 倡优畜之(名词作状语,像倡优一样)

  4、 而世也不与能死节者比(谓动用法,为•••而死)

  5、 太上不辱先(使动用法,使•••受辱)

  五、 特殊句式

  1、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判断句)

  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状语后置句)

  3、 安在其不辱也(宾语前置句)

  4、 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报任安书》 篇8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涉  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弛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也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赏析>

  《涉江》着重记述了诗人被放逐的历程和心情。从诗中,我们可以具体了解到诗人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线路。从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到诗人所到达的流放地区十分僻远、荒凉。作者的处境十分悲惨。但作品所表现出的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的精神感人肺腑,动人心魄。《涉江》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被放逐的经历,处境和悲愤苦闷的情怀。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或为对高远理想的向往与憧憬,或因对理想的无法实现而悲愤,或对郢都的眷恋,或因独处深山而感叹哀伤,或为引古代志士忠臣以自况,或为对奸佞小人的谴责,或为对坚持正道的严正申明,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具有感人肺腑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爸爸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XX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XX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做了中书令。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也作《报任安书》,记述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

  2.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鞭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槛(jiàn) 缧绁(léi)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2.通假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磨)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抵)

  思垂空文以自见(见=现)

  网罗天下放矢旧闻(矢=佚)

  则补偿前辱之责(责=债)

  3.古今异义

  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心意,情意//意志和气概)

  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孤立:孤单无助//不相互联系)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妻子:妻子和儿女//丈夫的配偶)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不平常//副词“很”)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发泄愤懑//决心努力)

  下流多谤议(下流:指处于卑贱的地位//卑鄙龌龊)

  恨私心有所不尽(私心:自己的志愿//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4.词类活用

  ①曩者辱赐书(辱:使动用法,使……受到耻辱)

  ②请略陈固陋(固陋:形容词做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

  ③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表:名词做动词,显露,留传)

  5.一词多义

  ①虽 仆虽怯懦(虽然)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即使)

  ②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表转折)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表修饰)

  退而论书策(表承接)

  ③以 思垂空文以自见(表目的连词,来)

  欲以究天人之际(介词,用)

  仆以口语遭此祸(介词,因为)

  ④就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动词就义)

  草创未就(动词,完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动词,承受)

  ⑤道 不得通其道(名词,主张,思想)

  然此可为智者道(动词,说)

  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义,道理)

  6.文言句式

  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被动句)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禁)

  ③厄//放逐//膑脚//修列//迁蜀//囚秦(表被动,被动句)

  ④囚秦(囚于秦:省略句)

  ⑤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为……所)

  ⑥教以慎于接物(于:在。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于接物慎,在与人交往的方面要谨慎)

  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之于”)

  【文言文对译】 

  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

  ③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

  2.主旨感悟

  本文是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

  3.写法点击

  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宝库,其精神营养价值之大,令其他文体望尘莫及。在这些散文之中,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具有强大感染力的首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

  ⑴本文为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当然与司马迁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个“情”字。

  这个“情”不是痴男怨女的恋情,但比男女恋情更加凄婉;这个情不是侍父养母孝敬之情,但比孝敬之情还要纯真;这个情也不是忠君效国之情,却比忠君效国更加高尚。这个情超越了时间和虚拟主机限制,是人类最神圣最具有代表性的生命之情。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也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也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也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自己生命遭受极端摧残之后写的。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毫无尊严可讲。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也多么悲壮的行为啊!啥叫知识分子?有人说,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都义无反顾的人,才叫知识分子。他是人间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他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中国杰出的文人,像屈原、苏轼、李贽、谭嗣同、鲁迅等等,都是这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释。这种人生观发扬了孟子“生”与“义”的精神之髓,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作者还从生命历程与创作的关系上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愤怒出诗人”的文学创作规律。他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用诗一般的语言,高度评价屈原的一生,是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这正应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名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他看透了这个社会。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既是叙述也是抒 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者至此,能不唏嘘? 

  本文是书信体。书信最适合任意挥洒,不受羁绊。在信中,司马迁借任安要求其“推贤进士为务”,陈述了自己不能听从的理由,由此引发了一大篇愤激之词。他写了自己所受到的冤枉,虽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是受冤的,但处处暗含着怨怼之气,表现了作者骨子里不认为有罪的倔强性格。

  本文写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探索,点明了中华仁人志士生死观的内核。本文写了作者身残志坚的英雄气概,在常人无法想像的耻辱中写完了煌煌巨著——《史记》。本文写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既有对世态的感叹,也有对任安的委婉责备。所有这些,都通过书信的形式,向朋友道来,激越雄壮,如江海波涛,汹涌澎湃。

  本文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时代局限的历史穿透力令人感佩不已。作者对汉武帝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全文无一处盛赞之语,处处是怨尤愤懑。“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这些语言实际是对汉武帝的控诉。作者写《史记》不是为帝王树碑立传,也不是为将相歌功颂德,而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者希望“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被万戮,岂有悔哉”!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也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⑵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办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4.重难点解惑

  ⑴结构层次

  全文共分4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3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2层,简介《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4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名师引领探索】

  向司马迁提出的那种“发愤著书”的精神学习。

  在《报任少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集中表现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将这一段话写了进去,可见司马迁对这一段话的重视。正是在这种“述往事,思来者”的思想指导下,司马迁广采历史旧闻,考其成败兴废之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两千多年来,司马迁所提出的这个“发愤著书”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钱钟书先生在其所著《管锥编》第三册中,曾引述了从汉至清的许多人在这方面的论述,然后指出:此间虽也曾偶然有人出来唱反调,“然犹一齐之傅,无以易众楚之咻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钱先生也指出:“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悦、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这个意见在中国古代不但是呢诗文理论的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里的套板。”联系到《史记》的写作,他还指出:“《报任少卿书》和《史记•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那就是撇开了‘乐’,只强调《诗》的‘怨’或‘哀’了;作《诗》者都是‘有所郁结’的伤心不得志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司马迁之能写出《史记》,自然也就是他之所谓“郁结”“发愤”的结果。杜甫诗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许多生平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

  司马迁由于在李陵事件中为李陵说了一些辩护的话,进而遭到了可耻的腐刑,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并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成功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书“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兼历史家。晚清的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刘鹗综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将《离骚》以来的一些诗词、散文、传记、绘画、戏曲和小说都说成是由“灵性”产生的“际遇之顺逆不与焉”的“哭泣”之作,显然是有片面性的,因为人的感情的变化,环境和遭遇起很大的作用;但他看到了感情的因素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把《史记》看作是“太史公之哭泣”,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除此之外,如再能估计到人的理智的因素在文学创作中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其看法就会是全面的了。司马迁在提出他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时,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他的这个主张包含着感情和理智两种因素在内,但从他提到的那些“发愤著书”的例子来看,实际上是包含着这两种因素的,特别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有着大量的带着激情和理智的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描绘和分析,这说明他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在将他所提出的“发愤著书”思想付诸实施时,是将感情和理智的因素并重的。我想,正是在这一点上,对于我们今天的一切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和文化科学工作者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值得我们向司马迁学习。

  【类文欣赏】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导读>

  《答司马谏议书》作于熙宁三年(1070),为作者答复司马光的复信。缘起于作者于熙宁二年(1069)任为宰相,推行新法,受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当时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写了一封长达3300余字的信给作者,抨击新政,不遗余力。作者撰此文答复。在文中作者辩明侵害、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思想表示不满。全文简明严整,措辞委婉而有骨力,不卑不亢,尤见骨气。

《报任安书》 篇9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办法。

  4、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 背景简介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全文共分6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可分为二层。

  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啥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第3段,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4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5段,简介《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qiāng)地   伏法受诛(zhū)   暴(pù)肌肤     榜箠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       槛(jiàn)        缧绁(léixiè)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啥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呢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呢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呢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报任安书》 篇10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教学步骤:

  报任安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么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1——3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啥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五、学生熟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4——6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朗读1——3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

  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办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明确:本段简介《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四、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么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六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么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六、朗读4——6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

  七、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试以今天的观念审视司马迁,谈谈你对司马迁的看法。

  一课时:学习知识短文《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要点:明确《史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学生看知识短文:归纳《史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明确:1、思想内容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其二进步的经济思想。其三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其四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史记》的两个“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艺术特色两点:其一鲜明的个性,其二抒情性。

  2、《史记》的深远影响: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作为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明确“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3、《史记》的体例。

  二、学生从学过的〈史记〉作品中举出事例来说明以上的几个特点:如《陈涉世家》、《鸿门宴》、《垓下之围》。

  三、布置阅读练习:阅读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包括《读本》:有列传、世家、传序。

《报任安书》 篇11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 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 教学难点 :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教学步骤 :

  报任安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 :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  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么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1——3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教学步骤 :

  一、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 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啥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五、学生熟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4——6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 朗读1——3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

  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办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三、 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明确:本段简介《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四、 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么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

  五、 引导学生翻译第六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么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六、 朗读4——6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

  七、 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八、 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试以今天的观念审视司马迁,谈谈你对司马迁的看法。

《报任安书》 篇1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也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一、 预习提示: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比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内容与形式梳理。思考:从课题和背景简介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啥呢?也是怎么样具体展开的呢? 

  提示: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着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三、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啥?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3.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啥?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啥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着《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也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不限痛苦和寂寞,进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着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四、欣赏品味。

  1.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也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强化,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例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着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报任安书》课内演练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下列词语,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曩(nǎng)者      阙(què)然     囹圄 (líng yú)   

  b.倜傥(tìtǎng)    愤懑 (mèn)       放失 (shì)

  c.缧(léi)绁       闺合(hé)       剌(là)谬

  d.强(qiǎng)颜     将相(xiàng)    愠色(yùn)

  2.下列加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下至于兹(现在)  不逊(不谦虚)  

  b.若望仆不相思(怨恨) 幸勿为过(过错)

  c.弥甚(更加)  若有所亡(失)      

  d.累百世(积累,经历)  曼辞(美好)

  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订)        

  f.亦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                 b.窥镜而自视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瞋目视项王

  4.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仆诚以着此书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思垂空文以自现c.放矢旧闻             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e.则仆偿前辱之责      f.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6.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恨私心有所不尽            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7.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                 b.窥镜而自视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瞋目视项王

  8.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译: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啥区别呢?

  b.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译: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c.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译: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译: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傲慢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6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9.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1.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12.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着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着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着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1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5分)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15分)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来者。

  3.亦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网罗天下放矢旧闻,____________,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_____.

  6.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阙有《国语》。

  四.句子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意思表达完整.连贯。(字数不要求与原句相同)12分

  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尽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百姓好比江河水,虽然它可以浮舟,但也可以覆舟

推荐站内搜索:我的自画像作文男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20年、成人本科专业有哪些、历年考研国家分数线、伤心日志大全、《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培训班心得体会、七一建党节演讲稿、最美孝心观后感作文、国家公务员考试官网入口、

《报任安书》(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报任安书》(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6621.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