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案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与朱元思书教案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 第一篇:《与朱元思书》教案2
  • 第二篇:与朱元思书教案
  • 第三篇:与朱元思书教案
  • 第四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 第五篇:与朱元思书教案
  •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与朱元思书》教案2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

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三、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最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最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分发材料)

四、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五、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六、注意重读,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再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八、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九、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 欧阳修倾心醉翁亭唱闲置之情

柳宗元细绘小石潭感凄凉之意

第二篇: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文意。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教学重点】

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教学难点】

掌握积累常记的文言词语含义。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头连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边连着“五岳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的富春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2.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三、检查预习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四、学生全文朗读。(指导: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a. 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b. 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 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d. 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五、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请同学根据以上要求再读课文,思考: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六、翻译

听着同学们刚才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被你们陶醉了,但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意帮助你们。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

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七、合作探究, 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自由朗读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奇水异。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奇山异水。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 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3、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明确: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和寻求归隐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八、总结归纳

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成功?

明确: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九、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第三篇: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枣庄市第三十六中学孙印新

教学步骤:

(一)渲染导入。

1.富春江的美,激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豪情,留下了许多吟咏佳句—— (播放课件)学生齐读: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问,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2.学生齐说课题中“与”“书”的意思。 师:这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节录,文章没有一般书信的格式,也没有通常书信中事务的叙述和问候的套语,而是向友人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也是一篇音韵和谐的骈文,在当时文坛影响很大。

3.简介文学常识。 (课件提示)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其诗多与友人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被人称为“吴均体”。

◆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多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后来发展成每句四字或六字,又叫四六文,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二)读美文,整体感悟。

⒈ 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读懂大意。 ①重点注意如下加点字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②重点理解如下短语的意思: 风烟俱净任意东西天下独绝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鸢飞戾天望峰息心经纶世务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朗读训练:

① 本文句式齐整,骈散并行,要求通过朗读感受韵律美。

② 本文用词清丽,平仄相对,要求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

③ 播放课件,分步展示课文二、三段显示的画面,听读,要求通过想像感受情景美。

3.多角度感知课文:

阅读本文,说说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例如:本文既写了山又写了水;既写了静态的水,又写了动态的水。

本文结构特点——总分式。

总领全文的词句——奇山异水。

本文描写的内容——第二段描写“异水”,第三段描写“奇山”。

全文描写了顺流而下的游船,纵情山水的游人,荡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峥嵘的山石,挺拔的寒树,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清厉的猿啼,清丽隽洁,如诗如画……

找出并翻译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找出并翻译寄予作者感怀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三)析美点,揣摩写法。

⒈ 文中描写的山水之美,美在哪里?

示例:山水之美,美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美在水清皆缥碧、水深若千丈、水急甚箭、浪高若奔。明确:美在游鱼细石,相映成趣;

美在山势之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美在山音之妙,泉水泠泠,鸟鸣嘤嘤,蝉转不穷,猿叫无绝,天籁之音,俨然奏响山林交响曲;美在山意之绝,沉醉于山水间,能望峰息心,能窥谷忘反,抛却功名利禄,涤尽尘世之虑;

美在山林之异,寒树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小结:山水之美,美在色彩、声响、情态、意境、动静等。

⒉ 拓展联读,穿插叶文玲《乌篷摇梦到春江》片段,进一步感受富春江的美。

(课件播放)学生齐读。

富春江的俏,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婀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情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更添无限情趣。

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乌篷船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峰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中,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绿出来。

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它虽然还是千里涧水汇清流,但那汇聚和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的,“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

3.作者是如何描摹“奇山异水”的?试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文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自有自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 分组活动:男生赏读第二段,女生赏读第三段。或分两大组各赏读一段,比一比,看谁发现的多,揣摩的更恰当。

全班交流,评点:静静的细石与娓娓的游鱼,相映成趣,这一切清美秀丽。

①“缥碧”一词强调水的青绿、澄清。 ②“千丈见底”似写水深,实则夸张写出江水清澈透明。

③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鱼群穿梭,不仅衬托水之清之秀,且逗人游兴,给山水增添无限生趣。主要用了衬托的手法。

④“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既写波浪翻滚之形,又闻振聋发聩之声,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江水之壮美。

⑤ “船行江中,时而平缓无波,时而怒涛裂岸,一动一静,变化无穷,收到了对照鲜明、

相得益彰的效果,又表现出江水娴静的秀丽美和飞动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性特色。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⑥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几句不仅画出了峰峦迭起、层出无穷的磅礴气势,而且运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把无生命的群山写得生机勃勃,活跃飞动。

⑦ “写山林适寒、竞长、繁多,突出了树之奇,以树奇衬山奇,是映衬。

⑧“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以声衬静,寓视于听,空谷传响,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此处以奇声异音衬山之奇异,以山音的奇美衬托山林的幽美,表现出富春江两岸山间的无限情趣。

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里的议论、抒情,是作者“望峰”、“窥谷”的主观感受,既透露出失意文人清高隐逸的思想,又反映了对庸俗官场和动乱社会的厌恶之情。作者厌倦官场生活、陶醉于大自然的情态,正好烘托出富春江一带山谷的幽静、美好及其诱人的魅力。此处虚写山水,实写世人,情、景、理俱出。

小结:本文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声兼备,动静互见,虚实相生,体现出动态美、映衬美、情趣美、虚实美。行文骈散相间,实为一篇优美隽永的写景散文,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还为我们学习景物描写提供了范本。

(四)总结规律,制作卡片。

示例: 以声衬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空谷传响,衬托出山之幽静。)

联想: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③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山峡》)④四下里一片寂静,耳边传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波涛在澎湃,像野马在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春蚕在咀嚼桑叶……(《老山界》)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本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将同作者的作品及同类型的作品勾连比较,横向探究,以期融会贯通,提升能力,丰富积累。

教学步骤:

(一)美读课文

①朗读——播放课件,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蕴味。

②品读——了解作者思路、写景层次。

③精读——赏析语言特色、写景技巧。

(二)比较阅读

⒈阅读吴均的《与顾章书》,标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语句旁批评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品风格。

明确:两文都是给友人的书信;都多用四字句,骈散相间,韵律和谐;两文都写山写水,形声兼备,意境优美;都写景抒情,抒发了对自然的向往,表现了无拘无碍的自由心境,从而创造了一个远离俗世的超然的审美世界。

2.复习背诵《答谢中书书》,领悟文中描绘的山川之美,与本文比较写景的层次及方法。

3.复习背诵《山峡》,同是写山写水,与本文比较描写角度和方法有何异同。

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收获,积累写景的词汇、写景的方法。

4. 教师小结。

对教育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国家制订的进程表,而是给每一个孩子的一份私人进程表。 ——查尔斯.汉迪

从《与朱元思书》的教学看教师深度导引的三个层次

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往往决定于教师能否进行深度导引。所谓“深度”导引,就是教师在对文本和学生的充分了解下对课堂的一种机智应变。这种应变是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后产生的,它贵在诚恳机智的学情探索和心心相印的平等意识。其特点是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思维线路,巧妙地应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动地尊重学生的理智情感,使课堂对话彻底脱离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平板的知识生成,而进入一种充满人性化的,游刃自如的,渐行渐深渐行渐美的立体良性的智慧状态。

一般来说,深度的导引,往往表现为三个层次:

以《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为例:

第一层次:左右衔接前后贯通,打穿知识通道。

如学生问:

“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

“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

“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

分析: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方面的提问。这些问题如果是以“激”、“寒”、“奔”如何解释的方式呈现,那么学生和文本的初始对话的质量就还不算太高。但从问题本身的呈现方式来看,学生已经经历了对字词的初步理性思考和理性比较了。这样的提问已经具有“深度质疑”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若稍不注意,直截了当地简单告知字词意义,那么就堵塞了学生的思维通道,遏制的学生的知识再生成的可能性,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培养,也大大减低了课堂容量的自然提升。

这时候深度引导的方法是:左右逢源,洞穿堵塞。

我采(来源 本站 WWw.hAowORD.com)用了联想式比较的方法给孩子们搭出理解阶梯。《三峡》中不是有“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句子吗?《三峡》中也还有“至若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句子。上学期学习《观潮》的时候,不是有一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吗?我一提醒,大家伙儿也就都想起来了,稍作点拨,学生一交流讨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特别是对“激”和“击”的比较,课堂讨论还很出了彩。孩子们又翻字典又动脑筋,谈到了“激”字所有的而“击”没有的飞花溅玉的美形和泠泠作响的美声,这一教学环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层次:整体俯瞰推波助澜,丰富思维角度

如学生问:

文中已经用“窥谷忘返”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老师也经常谈到“卒章显志”的问题,所以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

分析:这个问题提得是有相当深度的,因为它来自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俯视,它象征着学生已经能够主动站在文本的高处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整体审视。它也预示着学生已经脱离了零敲碎打的学习思考,而进入前后贯通的思维境界。当然,仅仅是站在门口还未升堂入室。这个时候,教师易犯的最大失误就是以为这是“深度质疑”中的高层次问题而惟恐学生理解有难度所以情不自禁一讲为快。这样做的后果是:强行让学生的脚步停止在了“整体阅读”的起跑线上,浪费了思维资源,让“灌”和“套”杀了回马枪。

这时候教师应该回应以“深度导引”:将计就计,顺势挖掘思维潜力,拓开整体阅读的空间,让阅读难点不攻自破。

我提醒学生,既然大家已经注意到了从整体上来俯瞰全文,那我们为什么俯瞰的角度不多一些呢?不仅可以从全文的开头结尾,还可以从本段的开头结尾来俯瞰。不仅可以从描写方面来俯瞰,还可以从情感变化方面、表达效果方面来俯瞰。多朗读了几回后,孩子们的“多角度俯瞰”有了成效。有孩子说点题之后写景,可以淡化说教的痕迹,让吴均的这次建议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孩子说,以景开头,以景结尾,做到了前后照应。有孩子说从“猛浪若奔”“争高直指”“百叫无绝”的热闹回到“在昼犹昏”的静谧,这和前文的“天山共色”“游鱼细石”的宁静是相吻合的,这样画面的淡入与淡出符

合美学的原理(甚至还有孩子谈到了蒙太奇)。更精彩的是,一个孩子还发现了只有这样的清幽安宁若明若现的景物描写才能和文中主人公“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心境和谐??总之,这个问题的提出起始于整体阅读,深化于整体阅读,学生的问和教师的导都颇让人难忘。

第三层次:扩展空间碰撞思维,营造探究磁场

如学生问:

“蝉则千转不穷”书上说是“转”是通假字,通“啭”,但是为何上学期我们在学《三峡》的时候有个句子“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就绝”中的“转”又没有说是通假字呢?

文中“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的到底是“夹岸高山”,还是“山上寒树”?

分析:就这两个问题本身来看,似乎仅仅也还属于字词句理解的层面,但是一旦深入,你就会发现不那么简单。这两个问题的价值,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问题折射出来的中国语言文字理解的多义性复杂性。所以,在争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各执己见连我也难以决断。这使《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出现了“群莺乱飞,杂花生树”的局面。

这时候深度导引的方法是:放手讨论,巧借外力,让思维尽情碰撞,

关于“转”的问题我在课堂上就让孩子们求助了当时可能找到的好几本词典,说法却都不太一样。商务印书馆的《应用汉语词典》上“转”没有鸣叫之意,只有“啭”解释为:鸟声音婉转地鸣叫。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和《应用汉语词典》是一致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的《学生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通“啭”。鸟、虫婉转鸣叫。举的例子就是《与朱元思书》中的这一句。但四川大学2014年新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转”(读四声)的解释是“鸣叫声的回转”,如果真这样就好理解“哀转久绝”之意了,但后边恰恰又有个例子,恰就是“蝉则千转不穷”,看来这本大词典上是没有把这句中的“转”当作通假字的。于是,我们就又糊涂了。而且,孩子们还发现,课本中是把“啭”当作是名词“鸟叫声”来解释的,而文中显然应该理解为动词才合理。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请教更权威的字典和老师才行。

“夹岸高山”和“山上寒树”之争更是如火如荼。在孩子们的启示下,他们甚至还翻察了我的教学参考书,结果发现参考书上也是自相矛盾的。参考书189页的全文解释是“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而教参190页的赏析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又说“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看来,英雄所见略同,这个地方还真是一个“是非之地”啊!两派学生不服气,我说:“大家伙儿下去写成小论文,找机会咱们再来辩一辩”,这才暂时平息了风波。

这是两个课堂上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就是这个“没能解决”,反而让教学呈现出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这不正是语文教学孜孜以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吗?

总之,我的体会是,教师的课堂引导要真正具有深度,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是: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定要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能只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设置教学流程,教学的起跑线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划——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生成问题从而生成课堂,坚决拒绝传统意义上的“循循善诱”。因为:“循循善诱”虽然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其实它也完全可能成为“课堂杀手”。在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

二、在课堂上仅仅提“尊重学生”是不够的。尊重的本质是要研究学生:细心地感受学生的思维层次,悉心地洞察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基础,真诚地呼唤和回应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地加强学生的思维力度。只要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倡导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唯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各自能够到达的最高目标。

第四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第四初级中学孙铁空

教学设想:

本文的语言骈散结合,很有韵味,所以应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品味作者在作品中蕴涵的感情,以感情诵读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通过自主探究把握景物特征及写景特点,体会文章整体布局之妙。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3、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征及写景的巧妙。

4、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5、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同目标1、2、4。

教学难点:同目标3、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古人云:“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自然美景,往往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大家一定很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今天我请客,带大家到富春江观光,怎么样?不过,谁能告诉大家富春江在哪里?

(新安江、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上游。新安江发源于安徽黄山,经淳安县,流至建德县;江水再往东流,经桐庐,流入富阳县境,曰富春江;再往东,到了萧山县的闻家堰,称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区就位于上起淳安,下至富阳的一段区域内,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风景区。)

2、播放视频《富春江风光》

是的,富春江是美丽的,那么古人笔下的富春江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朱元思书》,感受吴均笔下的富春江。

3、板题及作者。

4、介绍作者、作品

二,美文美读,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字形及停顿、重音。

2 、指导朗读,学生自读课文。

3、朗读展示。

4、想象诵读(美景配美文)。

三、自学展示,理解课文内容

(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1)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

(3)经纶世务者

(4)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

(6)皆生寒树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4、内容探究。

(1)、总领全文山水特征的是哪一句?全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妙点揣摩,欣赏文本之美、景物之美、写法之美

1、采用“山水之美,美在” 的句式, 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

(示例:山水之美,美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美在水清皆缥碧、水深若千丈、水急甚箭、浪高若奔。)

2、作者是如何描摹奇山异水?

(温情提示: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鱼群穿梭,不仅衬托水之清秀,且逗人游兴,给山水增添无限生趣。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3、小结:本文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神兼备,动静互见,虚实相生,行文骈散相间,实为一篇优美隽永的写景散文,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还为我们学习景物描写提供了范本。 那么现在我们也来学习作者的写法,创造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共赏。

五、拓展训练,课堂练笔

1、运用你学到的写景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完成100字左右的写景片断。

2、学习了本文,欣赏了富春江的山水美景,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

六、课堂总结

(谈学习收获)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与朱元思书》。

2. 修改整理导游词。

附:板书设计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吴均异水动静结合 奇山视听结合 鄙弃功名热爱自然

第五篇: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吴均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今天我们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简介:

补: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急湍 (tuān)轩(xuān)邈

泠泠(líng)经纶(lún) 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 “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板书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板书:

水色

异水水清 直接和间接、静态与动态 美妙

水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写 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明确:写山水之美

(6)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

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文末点题

(7)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

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完成练习(一)(二)题

3.预习下一课

其他相关文章:

初二下册《与朱元思书》教案6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 教案(2)

优秀教案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推荐站内搜索:畅想未来作文500字、共筑中国梦演讲稿、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时间2022上半年考试时间、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赤峰人事考试信息、湖北专升本论坛、300字日记大全、小学优秀作文网、观察日记400字、心烦的日志、

与朱元思书教案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与朱元思书教案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69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