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5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褪フ芄赜谌死嗌缁岬奈按罄硐耄盐铡按笸鄙缁岬幕咎卣鳌?br> 过程与办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小孩,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一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也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怎样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啥?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 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也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也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比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拓展练习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也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参考答案:
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提倡,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也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提倡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进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dji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2
语言运用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大道之行——
(2)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5)使老有所终——
(6)男有分,女有归——
(7)不必藏于己——
(8)谋闭而不兴——
(9)外户而不闭
(10)是谓大同——
2.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 写出与加点词词义相同的成语。
(1)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
(3)讲信修睦——
5.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6. 根据情景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1)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安定、详和的社会中生活时的心情。
(2)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时的心情。
课内精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痰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 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不独子其子——
(2)壮有所用——
(3)矜、寡、孤、独、废疾者
(4)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外户而不闭——
(8)是谓大同——
8. 指出文中加点词统领的句子。
(1)故
(2)是故
9.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啥?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简答。
(1)课文采用的是啥结构形式?
(2)课文说明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课外选读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0焉。
(司马光)
【注释】①晒(shen3)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上与群臣论止盗
(2)民之所以为盗者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故不暇顾廉耻耳
(5)轻徭薄赋
(6)安用重法邪
(7)自是数年之后
(8)路不拾遗
13.回答下列问题。
(1)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啥?
(2)对“盗”的问题,“上”的看法和理由是啥?
(3)“上”的做法营造了啥样的理想社会?
(4)“海内升平”使你Lenovo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5)“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Lenovo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思考探究
14.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兴与衰,好与坏,时常牵动着文人墨客——肩担道义者的心。你能说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点吗?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办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气氛。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啥?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比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Lenovo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
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小孩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
[注]正确译文,参考教参p207相关资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查找资料,搜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畅想的内容,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畅想未来”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昔者仲民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③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④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啥?这里的“小康”与xx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为礼宾参加蜡祭。祭事结束后,他到城门观台上游览,不禁感叹起来。
②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那时的情景古书上还记载了一些。
③君主世袭成为制度,修筑城郭沟池以强化防御。制定礼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强化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使夫妇关系和顺,用以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个人建立的功劳属于自己。
④他们用礼来显示正义,考验信实,指明错误,确立仁让典范,给人们指示永远遵循的原则。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他有权有势,也要把他罢免,使人们都知道他是危害社会的人。
2.略。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提倡,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也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提倡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进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dji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教学办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气氛。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行,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啥含义?这啥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
(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啥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啥?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啥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啥的人际关系:
怎么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啥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啥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办法。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啥办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老师注意倾听。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办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气氛。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啥?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比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Lenovo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
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小孩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
[注]正确译文,参考教参p207相关资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查找资料,搜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畅想的内容,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畅想未来”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XX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昔者仲民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③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④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啥?这里的“小康”与xx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为礼宾参加蜡祭。祭事结束后,他到城门观台上游览,不禁感叹起来。
②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那时的情景古书上还记载了一些。
③君主世袭成为制度,修筑城郭沟池以强化防御。制定礼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强化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使夫妇关系和顺,用以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个人建立的功劳属于自己。
④他们用礼来显示正义,考验信实,指明错误,确立仁让典范,给人们指示永远遵循的原则。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他有权有势,也要把他罢免,使人们都知道他是危害社会的人。
1. 略。
●板书设计
纲 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 论:大同社会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且能背诵并全文,默写尚欠火候。
推荐站内搜索:山东教师资格证成绩干部竞争上岗演讲稿、2013年山东专升本分数线、短篇日志、行测题库、成人高考试题、邯郸人事考试网、广西成人高考报名系统、2013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博物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