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根据学情而定)

  2、课文是按啥顺序写的?(时间)

  3、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么样过的?说出各个时间段都有些啥习俗。(参见上节课的表格)

  二、了解其他习俗,体会北京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除夕那一天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爆竹声声迎新春,对联条条庆春来,家家团圆共守岁,红红火火过大年。那么其他的日子呢?其他的日子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从其他节日也能体会到怎么样的年味儿,旁注在书中。

  交流反馈,点明每个日子独有的滋味,穿插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初一:全城休息体现出悠闲。

  庙会里应有尽有,大家爱逛庙会体现出富足祥和。

  比赛不为争第一体现出闲适随意。

  小结:初一与除夕相比,一样喜庆一样欢乐,但滋味却大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顿大餐,那么初一就是随意小点了。所有的人都给自己放了大假,随意地走亲访友逛庙会,在那一天,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那份无忧无虑的悠闲。

  元宵:各处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体现出喜庆。

  孩子放花炮体现出热闹。

  必须吃元宵体现出幸福温馨。

  小结:相比较初一的闲适随意,元宵则多了一份热闹。这是一个灯火通明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日子,这是孩子子欢天喜地也吃也玩的日子,这是一个全家团圆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的日子。

  腊八:家家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而且讲究,体现了一份隆重。

  小结:春节的帷幕就是在这一天正式拉开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讲究体现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

  腊月初旬到除夕:小孩们准备过年,体现了隆重,热闹,欢喜。

  大人们忙乱体现了隆重,喜庆。

  腊月二十三:喜庆。

  过了二十三到除夕:忙碌,隆重,充实。

  残灯末庙:冷清,回复往日的平淡。

  三、理解详略

  1、小结:老舍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简介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种种规矩,表达了老北京人打心眼里对春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篇幅不长,却把老北京过春节时一个月左右的习俗写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习俗老舍先生是怎么样安排详略的呢?

  2、交流。

  明确除去三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初一、元宵,其他日子都是略写。

  为啥要这样安排详略?有啥好处?(这三个日子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热闹、喜庆、隆重、欢乐的年味儿,其他日子都是为这三个节日做铺垫的。这些安排详略,能突出重要节日,把北京春节独有的年味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其他地方也是怎么样过年的?其他作家也是怎么样写过年的?

  浏览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联系课文从作者对过年的情感、选材角度、语言特色三方面去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具体理解见教材分析)

  进而体会课文语言多用短句,客观描摹为主,但蕴涵着老舍对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五、理解习俗之本质。

  为啥过年有那么多习俗,老舍和斯妤却仍然那么喜爱?

  小结:看似繁琐的规矩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忙碌了一年,能在一个重要的节日里,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得好,玩得好,过得好。

  讨论:你该怎样看到我们宁波过年的习俗?甚至其他节日的习俗?

  明确:无论啥习俗,背后都有人们美好的祝愿,要理解并尊重。

  六、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想要查找的民风民俗

  交流想要查找研究的内容,引导查找同一内容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内容:节日习俗;婚嫁习俗;民居习俗;饮食习俗;起居习俗;服饰习俗;育儿习俗;养老习俗……

  办法:询问长辈;上网搜索;阅读书籍……

  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题目。

  2、从喜爱或抵触中选一个角度,写写自己是怎么样过春节的,字数不超过250。

  3、阅读《北京的春节》原文,推荐阅读老舍儿子选编的《老舍讲北京》。

  4、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查找资料,最好有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资料。(此作业可慢慢完成,一直到习作前才结束。)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办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小孩是怎么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孩子儿孩子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啥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孩子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也一个**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啥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也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么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简介,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啥不同,对你的习作有啥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正月初-正月十五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简介,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

  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故乡猪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办法。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呢,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小孩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小孩是怎么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孩子儿孩子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啥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小孩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孩子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啥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孩子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小孩,没有啥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也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啥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也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么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简介,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啥不同,对你的习作有啥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季。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也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年前 忙碌

  过年 热闹   }喜庆、欢乐

  年后 平静

  附习题:

  《北京的春节》同步练习

  双基再现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腊月 风筝 葡萄干 饱经苍桑

  b.搀和 吆喝 放鞭炮 层峦迭嶂

  c.熏染 流览 荔枝肉 杀猪宰羊

  d.焰火 榛子 菱角米 熬腊八粥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目前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      着学术。一些学者忘记了学术原则,或急功近利,或取媚世俗。

  ②2007年1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喀麦隆共和国签订《联合公报》,双方      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相互支持。

  ③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条件日益      ,这就为互联网用户消费视频提供了可能。

  a.侵袭  许诺  改善

  b.侵蚀  许诺  改进

  c.侵蚀  承诺  改善

  d.侵袭  承诺  改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元旦的光景与除夕大相径庭: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b.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c.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成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d.民警从停车场工作人员处获悉,一男子开来一辆来路不明的小轿车。通过查询该车车牌号,民警确认这是一辆被盗车,于是决定守株待兔,抓捕罪犯。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强化对全球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b.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起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c.大楼之所以倒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施工人员素质太差。

  d.“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几乎成了每位莘莘学子的座右铭了。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

  b.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

  c.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d.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北京的春节》

  1.弄清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北京的春节的。

  2.知道作者有详有略的表达特点。感受这样写得好处。

  3.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4.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

  5.培养学生分析课后习题的能力,以及由课后习题制定学习目标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5分钟)

  师出示童谣:同学们,你们听过童谣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你们知道这首童谣讲的是啥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是讲北京的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小孩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齐读

  师: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啥?

  生: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呢?板书:啥样

  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人们都做些啥)板书:怎么过

  ……真会提问,你们的问题和课后第一题几乎一样。课后的这些问题可都是文章的学习重点啊。在学课文之前读读这些问题,学习时就会心中有数

  二课后问题,知重点(5分钟)

  指名交流,

  生1:第二题是让我们弄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以及哪儿写得详细,哪儿简略。

  师:这是文章的表达办法。

  生2:第三题是让我们联系自己体会文中小孩们过春节是的快乐,还让我们仿写。

  师:仿照课文,联系生活进行小练笔。这是写的要求。

  生3:第四题是让我们比较都是些春节的文章,看写法上有啥不同。

  师:这是通过名家的文章,教给我们一些写作办法。

  课文的学习重点我们已经心中有数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师: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朗读课文,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啥样的印象,开始吧。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啥印象。你先说。

  生一: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热闹。

  生二: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有趣。

  生三: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和谐。

  ……

  师:其实老师第一次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老北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热闹、还有喜庆。板书:热闹喜庆

  师: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这热闹而也喜庆的北京的春节。

  三再读课文,了解顺序,知道重点(10分钟)

  师:这遍读啊,我们要默读,默读时请你们注意,快速地浏览,看看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在这段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哪些天的事情?请把时间勾画出来,填在这个表格的左边。再勾画出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填在表格右边。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看看大家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都画好了吗?行,咱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啥时候开始?春节差不多二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腊八。

  师:对,腊八。腊八是忙忙碌碌的,不仅要──熬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师:接下去就到了啥日子?(腊月二十三)

  师: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这个小年呐,其实就是春节前的彩排。小年一过,人们就更忙了,转眼间人们就来到了──除夕。

  师:除夕可是我们过春节,最隆重的一个日子了,非常热闹和喜庆,大家都围在一起乐呵。乐呵以后,就来到了农历的新年,这是在正月……

  生齐:正月初一。

  师:正月初一啊,人们可以访客,拜年,还在家里待客,逛庙会等等这些,尽情地去享乐。这样的情景一般是在啥时候结束的?(正月初六)

  师:正月初六。这个日子一过啊,一转眼,元宵上市了,春节的也一个高潮来了,这就到了──正月十五。

  师:正月十五,这个年过得可真够长的。一直到了正月十九,等寒冬已过的时候,春节可就算是结束了。

  师:你们都画下来了吗?从这个时间,你发现了啥没有?

  生:这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再看看每个时间里人们所做的事,都是详详细细地写吗?你有啥发现?老舍先生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段呢?你找得到吗?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四学习重点,品词析句,领悟表达办法。(5分钟)

  师:好的。你们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这四个部分,都被你们一一地给找出来。下面呐,我们就以小组一起来研究研究这几部分。

  以前在小组学习之前,老师会给大家一个学习提示,今天这个学习提示大家自己来动脑想。我们可以根据课后题中所提的学习重点来思考。

  学生说,教师板书:

  学习提示:

  1.默读段落,看看这个时间段人们是怎么过。

  2.这部分中哪些给你印象最深?勾画具体的词句。

  3.联系实际,说说这一天自己是怎么过的?联系查找的资料,说说各民族是怎么过春节的

  请大家按照自己确定的学习提示来学习。(10分钟)

  五下节课我们来汇报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简介,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

  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故乡猪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办法。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呢,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小孩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办法。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小孩是怎么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啥?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重点认知,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孩子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四、反顾整体,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啥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样写?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针对本课的教学,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用童谣引入,让学生从童谣的内容中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接着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然后浏览课文,画出北京春节的时间段,并找出详写部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研读“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忙碌、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还是用童谣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简介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进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办法的精妙之处。

  这一节课,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少,教师讲解成了主导,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京腔京韵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达到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目的。

  3、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本节课教学缺乏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办法少,读的形式少,学生感悟理解就很肤浅。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下大力气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小孩是怎么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孩子儿孩子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啥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小孩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孩子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啥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孩子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小孩,没有啥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也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啥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也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么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简介,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啥不同,对你的习作有啥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季。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也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办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小孩是怎么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啥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故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14、北京的春节

  /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也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啥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么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啥不同,对你的习作有啥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2、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3、了解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着重体会文章的叙事和组织材料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啥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

  二.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热闹、隆重、愉悦、祥和)

  2、找出时间词

  腊八-----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准备)                 (高潮)             (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春节的开始,腊八

  第二部分(3-7)春节前的准备,十九、二十三、除夕

  第三部分(8-15)春节的高潮,初一、元宵

  第四部分(16-17)春节结束

  1. 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十九、二十三、正月初一、元宵”五个部分。其他的略写。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2、 下面我们具体研读某些部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腊月十九:学校放假了。主要写儿童准备过年的三件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艺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要用糖粘住灶王的嘴。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小孩,没有啥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孩子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一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街面灯展、放花盒、大人观灯、孩子放炮、吃汤圆。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2)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啥?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也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写作特点:

  1、叙述为主,描写和议论次之的表达方式         2、详略得当

  3、语言简洁流畅,平白朴实,活泼幽默,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六.作业:课后习题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1、学生在原有的识字办法的基础上自学9个生字并会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啥?”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简介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别人)

  3、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简介。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简介。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找,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五)、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啥,再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故乡过年的习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材料,以备用。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办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小孩是怎么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孩子儿孩子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啥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孩子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也一个**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啥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也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么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简介,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啥不同,对你的习作有啥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歌曲:《恭喜恭喜》、关于春节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恭喜恭喜》,幻灯片播放与春节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们重新回味过年的喜庆的气氛,问同学们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啥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

  2、在大家谈了自己故乡过春节的情况之后,那么大家是不是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呢。

  我们是啥时候开始过春节?为啥我们把春节称为“年”?我们在过年,那么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人们是不是也在过年呢?

  (老师和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春节的一些资料。)

  3、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老舍爷爷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二、疏通全文,整体感知

  1、请13位学生轮流大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给每段做标记,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易读错的词和句进行指导和纠正。)

  2、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板书呈现本文重点要学习的和易错的新字词,如“旬、熬、蒜、醋、翡、榛、栗、筝、鞭、逛、腊八粥、蜜饯、掺和、黏、通宵、娴熟”,个别新词的意思可以用ppt加文字或图片解释。

  3、在疏通完文字之后,让学生再快速地浏览课文一遍,同时让学生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按照啥顺序来对北京的春节进行描写的,并找出具体的词语来说明,老北京的春节给我们一种怎么样的整体印象。

  4、对所提问题进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并引导学生据此进行分段。

  5、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分组讨论、体会年味

  1、“在初步感受了老北京春节的气氛之后,让我们来具体地用心地体会下老舍爷爷笔下的北京人过年的味道吧!”

  好,我们发扬下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各选一个过年的时间段,然后找一找在这些时间段中哪些东西让你感受到的年的味道,一起来充实一下下面这个表格:

  日子年的感觉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2、好,我们通过许许多多的事物体会了年的味道,那么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年的味道的理解,好不好?

  (做以下示例: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鞭炮声声,辞旧迎新;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年的味道是快乐的味道……年的味道是热闹的味道……)

  3、在体会好年的味道之后,我们用眼睛一起来看看过年的一幅幅图画,大家一起再仔细看看全文,然后挑选一两幅你最喜欢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和大家交流,然后再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和大家分享你过年时的感觉。

  四、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回想你从小到大最难忘的过年的几件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学生喜闻乐见。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过春节的欢喜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  过春节学生也是喜闻乐见,最喜欢不过了。只是要了解各地的风俗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腊月、初旬、翡翠、杂拌儿、走马灯、零七碎八、万象更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办法。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来上课。和家人聊聊自己故乡怎么过春节?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过新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今天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好漂亮,老师拿出相机照下这漂亮的一幕。

  2.请你们说说我们故乡怎么过春节的,好吗?

  (学生纷纷回答:农历十二月初十开始买年货。二十四送灶神,家家吃汤团,团团圆圆;二十九白天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贴年画、祭天神,这天晚上每人吃长寿面:大年三十一家人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孩子子可以玩游戏,大人欢聚看春晚;正月初一上坟,不拜年;初二开始按照辈分走亲访友;十五晚上迎龙灯,拔龙须,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等。)

  3.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小孩是怎么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老北京的春节童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说你的感受。

  (糖瓜粘我们没有吃过,磨豆腐、蒸馒头我们也不做。二十九晚上我奶奶会蒸好几笼糖糕。)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让我们跟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去那过过春节好吗?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前后同学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圆圈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老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重要日子的活动反复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啥?

  2.学生自由朗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3.全班交流汇报:

  1)我发现老北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我发现老北京的小孩像我一样特喜欢买爆竹。

  3)我发现老北京正月初一还能逛庙会,我不知道庙会是啥?(请同学帮忙逛庙会是啥?)

  4)我发现老北京是花灯好多,好美。比我们中洲公园的花灯品种多一些。

  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地道的老北京民俗中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最难忘的就是除夕夜了,我们小孩子穿着过年的新衣,吃完团员的年夜饭,拿了压岁钱,就开开心心的三五成群做游戏,不玩个半夜三更是不回家的,这天父亲,母亲也不会催我们回家。)

  3.除夕夜真的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感情朗读这段。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老师听小孩子开始说得其实我们的春节也是过得热闹,开心的。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进一步了解自己故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  除夕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逛庙会

  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大家一起敲起自己的铅笔盒,桌子,一起唱《过新年》,“过新年那,隆咚隆咚锵……”回顾除夕。学生你瞧我,我瞧你,好像现在就是在过新年,好不开心。

  2.除夕过后,春节的也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我们也喜欢看迎龙灯,记得小时候的我跟着龙灯跑到天亮,我母亲还以为我睡觉了。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你都会看到啥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蝴蝶灯、鸳鸯灯等,我想这些是同学们平时在迎龙灯的时候看到的吧。)

  2.元宵节的灯会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好好欣赏老北京的灯。

  3课件出示老北京的花灯,请同学们欣赏。(哇!哦这个漂亮,哇塞!唏嘘赞美声不断。真的比我看到的中洲公园的灯多。)

  4通感朗读这两段,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比较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2课文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啥?

  ,    (讨论得出: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十五这四天,好处是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啥不同,对你的习作有啥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 习作:写一篇故乡的春节

  五。喜悦结束

  配乐一起唱《恭喜》,互相恭喜。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详写              

  热闹喜庆团圆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课前放“新年歌”渲染课堂气氛。黑板已经写好课题:北京的春节。学生准备好语文书和作文本等待上课。

  上课铃声响起!

  师(面带笑容,充满激qing):上课!同学们好!

  生(全体起立):老师好!

  师(点击课件,关掉音乐,出示对联!):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呢?谁来说说?

  生a:热闹  

  生b:喜庆

  生c:温馨

  生d:团圆

  生e:隆重

  生f:祥和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北京的春节为啥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谁来说说?

  生a:因为它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

  师(边说边点击出示课件中的练习题):是啊!美好的事情总是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谁会填?课文是按啥顺序来写的?

  生b:按时间顺序

  师:依次写了哪几个日子?

  生b: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其中略写了哪几个日子?

  生c:腊月二十三、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

  师:详写了哪几个日子呢?

  生c: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答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表达办法上有啥特点?

  生d: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生e:有详有略。

  师(板书:表达特点   以时为序   有详有略):这样表达,有啥好处呢?谁知道?

  生f: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露出笑容,竖起大拇指):你真棒,回答得真好!

  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课文重点描写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四个日子,其中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

  生g:我喜欢“正月初一”这天。

  生h:我喜欢“除夕”这天。

  生j:我喜欢“元宵节”这天。

  生k:我喜欢“腊八节”这天。

  师(点击课件出示研读要求):现在就请你好好研读喜欢的日子,了解一下北京人在这个日子里有哪些风俗习惯?并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啥?听清楚要求了么?

  生:听清楚了!

  师:那就赶紧打开书读课文吧!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自由出声读课文的同时,别忘了拿起你的笔把好的句子划下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哦!

  (生学习约三分钟,师下讲台巡视课堂了解生研读情况!)

  师:读书声渐渐小了下来,是不是已经学习好了?

  生:是的!

  师:谁来说你喜欢的日子?

  生a:我读了描写“腊八节”这段话。

  师:北京人在“腊八节”这天有些啥风俗习惯呢?

  生a: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哦,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呀!那知道为啥要熬“腊八粥”吗?

  生a:因为“腊八”这天很冷,吃“腊八粥”可以驱寒!

  师:你懂得可真多。不过,熬“腊八粥”主要是为了祭拜神佛。你是从课文中哪个句子知道“腊八”这天很冷的?

  生a:我是从“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句子知道的。

  师:这是个啥句子?

  生b:这是个俗语。

  师(板书:俗语):在文章中引用俗语有啥好处呢?

  生c: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你真聪明!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板书:语言特色      通俗易懂)腊八粥可以祛寒暖身,那么它是用啥材料做成的呢?

  生d: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和各种干果熬成的。

  师:请你们从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老舍先生还是怎么简介腊八粥的呢?

  生e: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现在让我们看到这个句子。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

  生(齐答):好!

  师:好在哪里呢?

  生f:好在作者把腊八粥比作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哦~~~那么你能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啥?

  生f:我体会到熬腊八粥用的材料很多,多得就像在开展览会。我还体会到农民获得了大丰收。

  师:嗯,你体会得真好!那么农民获得大丰收时心情会怎样呢?

  生f:他们的心情是喜悦的,也是骄傲和自豪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农民最大的骄傲和自豪就是自己耕种的农作物获得大丰收。那么你们作为学生,最大的骄傲和自豪是啥呢?

  生(齐答):考试获得一百分。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骄傲和自豪的心情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g(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似乎还不够自豪。谁能够比他读得自豪一些?

  生h(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嗯,有一点点自豪感了。谁还能够比他读得更自豪些?

  生j(充满自豪感):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嗯,这回老师感受到了农民获得大丰收时那强烈的自豪感。读得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j同学。

  (生齐鼓掌)

  师:你还能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啥?

  生k:我还能体会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师:他怎么幽默风趣了?

  生k:他不直接说熬腊八粥的材料多,而是把腊八粥说成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让人感觉很有意思。

  师:你们说这到底是不是粥?

  生(齐答):是粥。

  师:明明是粥,可是老舍先生却说“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真是太有意思了。由此我们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仅是位语言大师,而且还是位幽默大师呢!(在“语言特色”后面板书:幽默风趣)

  师:老舍先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简介了腊八粥。那么他也是怎么向我们简介腊八蒜的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

  生l: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师(点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你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

  生l:好!

  师:好在哪呢?

  生l:好在它把腊八蒜的颜色写得很美。

  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生l:我从“色如翡翠”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腊八蒜颜色很好看,味道怎样呢?

  生l:味道也很美。

  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生l:我从“色味双美”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腊八蒜既好看也好吃,使人忍不住要……

  生(齐答):多吃几个饺子。

  师: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生z: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也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

  师:你想不想吃?

  生z:想!

  师:作者把腊八蒜描写得这样形象生动好吃,让人浮想联翩,垂涎三尺!老舍先生很善于在朴实通俗的叙述中加入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也形成了他文章的另一大语言特色:平中见奇。(在“语言特色”后面板书:平中见奇。)

  师: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那么他们的“除夕”也是怎么过的呢?喜欢“除夕”的同学来说说?

  生a:除夕这天北京人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

  师:感觉大家都很忙,那给人总的印象是怎么样的?

  生a:非常热闹!

  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发现作者描写“除夕”的表达特点了么?

  生c:作者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表达办法。

  师:你真聪明!(在“表达特点”后面板书:先总后分)课文先总写“除夕真热闹!”然后分述除夕究竟有多热闹。“除夕真热闹!”这个句子是本段的啥句?

  生(齐答):中心句!

  师:除夕真热闹!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热闹呢?我们一起到句子中去体会体会。(点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热闹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

  生d:这是一种红红火火的热闹。

  师(点击课件出示:香甜红火):嗯,不错!你们看,老师用“香甜红火”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热闹,行吗?

  生(齐答):行!

  师(引读这个句子):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齐读……

  (生齐读第一个句子)

  师(课件出示第二个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也是一种怎么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说?

  生e:这是一种鞭炮不断的热闹。

  师(课件出示“通宵达旦”一词):不错!老师用“通宵达旦”来形容这种热闹,行吗?

  生(齐答):行!

  师(引读第二个句子):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男生齐读……

  (男生齐读第二个句子)

  师(课件出示第三个句子):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也是一种怎么样的热闹呢?谁来说?

  生r: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师(点击课件出示“团团圆圆”这个词):你说得真好!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女生齐读……

  (女生齐读第三个句子)

  师(课件出示第四个句子):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小孩,没有啥人睡觉,都要守岁。 “守岁”怎样理解?

  生a:守岁就是指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

  师:为啥要守岁呢?知道它有啥象征意义吗?

  生a:老年人守岁是为了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老年人延寿!

  师:由此可见,这些年轻人都有一颗孝顺的心。孝顺乃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人守岁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了。那么这个句子体现了一种“拥有传统美德”的热闹!全班齐读……

  (全班齐读第四个句子)

  师:除夕是多么热闹啊!初一也会怎样呢?谁喜欢初一的?来说说!

  生b:初一这天与除夕的光景截然不同。

  师:怎么不同了?生b:除夕非常热闹和忙碌,可是初一这天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悠闲的。

  师:你能具体说说北京人都是怎么过初一这天的吗?

  生b:初一这天,男人们都出去走亲访友进行拜年,女人们都在家接待客人,孩子子们去逛庙会。

  师:比起除夕来的确显得悠闲而详宁一些。大家就是在这样一种温馨而详和的节日气氛中过了一个喜庆而美好的初一。初一过去,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北京人也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呢?谁来说说?

  生c:元宵这天,北京人要观花灯,吃元宵。

  师:作者侧重写了哪个方面?

  生c:侧重写了“观花灯”。

  师:这再次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表达特点?

  生c:在详有略的表达特点。

  师:你说得真好!老舍先生不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处理,而且在一个段里面也是详略得当的。这样使文章的重点显得尤其突出。元宵节这天,“观花灯”是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者进行了详细描写。(点击课件出示描写“灯”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写灯的这部分内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

  生d:作者是从灯的数量和灯的种类这两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

  师:文中哪些词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哪些词体现了灯的种类多?

  生d:“处处、几百盏”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灯的种类多。

  师:你回答得真好!灯都有哪些种类呢?请同学们齐读相关句子。

  (生齐读“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作者浓墨重彩地对灯进行了描写,这是为了突出啥呢?

  生e:是为了突出元宵节十分隆重。

  师:嗯,那找出这个句子来。

  生e:元宵上市,春节的也一个高潮到了。

  师(点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也”是啥意思?

  生e:再一次的意思。

  师:“也”字说明了啥?

  生e:说明元宵节是继“除夕”和“初一”之后的第三个高潮,自然就非常隆重了。

  师:你真聪明。看似普通的一个“也”字,却包含着这样丰富的意义。这正体现了老舍先生“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点击出示课件“我来说”)同学们,刚才我们仔细了解了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祥和,团圆”的。现在,老师想来了解一下你们故乡是怎么过春节的。你能够仿照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来说说自己故乡过春节的习俗吗?

  (学生一片沉默)

  师:有没有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生a:老师,我来说说吧!

  师:你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错,有胆量!

  生a:我的故乡在河源,故乡过春节除夕最热闹。早上九点整时,我们就要准备祭品来拜灶王爷,祈求灶王爷保佑我们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拜完灶王爷之后,就开始贴对联。邻居们贴对联时,我们也会帮忙。十点时,家家的烟囱都冒出香气了,方圆十里都能闻到酒肉的香味儿。

  师:嗯,说得真好!刚才你提到了拜灶王爷的习俗。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有流传,但时间和你故乡的不太一样,很多地方都是在十二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拜灶王爷的,而你故乡是在除夕这天。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还有谁想来说说自己故乡过春节的习俗?

  生b:我的故乡在梅州,过除夕是最有意思的。除夕晚上,家家贴上新对联,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屋内贴着各色的年画,桌上摆上了iPhone、柑橘和糖果以示大吉大利之意。更好玩的的还在后面,吃饭时,大家一般把葱、芹韭、蒜合着其它菜一起煮,香气扑鼻。寓意聪明(葱),勤劳(芹),能长久(韭),会划算(蒜)。洗澡要用生姜或柚子皮泡水洗,听说能洗掉霉运。这天,鞭炮声要日夜不绝。我们客家人过除夕真热闹!

  师:这些习俗多有意思啊!这些传统习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往往是因为它包蕴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听了同学们的简介,老师也想来说说自己故乡过春节的习俗,你们想不想听听?

  生(齐答):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描写老师故乡过春节习俗的内容。):我的故乡在湖南,我故乡的春节正月初一最有意思。新年的第一顿饭有意思,天还没有亮就得吃好。吃饭前还要燃放鞭炮向街坊邻居报告。初一放的鞭炮是很有讲究的,鞭炮要越响越好,并不能间断,“噼噼啪啪”一次就要燃放完,预示迎来了一个崭新美好的年头。米饭要伴有除夕团圆饭吃剩的,菜里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等到天亮了,大家就忙碌着拜年。“初一崽,初二郎。”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远亲不如近邻”这天街坊邻居通常也会互相拜年。在路上相遇,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大家都会笑容满面地打招呼,互相恭贺新年发大财。最开心的是孩子子了,孩子不管玩到哪家门前,主人都高兴地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小孩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孩子子们便会说些“祝您万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话以表感谢!

  师:大家看到这段开头的句子“我的故乡在湖南,我故乡的春节正月初一最有意思。”这个句子在全段中起到一个啥作用?

  生d:总起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中心句。

  师 :那么老师这段话的表达特点是啥?

  生d:先总后分。

  师:嗯,答对了!你们认为“报告”这个词用得好不好?

  生c:用得好!

  师:好在哪?

  生c:好在给人的感觉很风趣,吃饭还要向邻剧们报告,显得有趣。

  师:嗯,你体会得真好!同学们,现在你们也模仿这种表达特点和语言特点来写写自己故乡过春节的习俗吧!要求只写一个小片断就写了。

  (生写节俗片断,师巡视……约莫三分钟后下课铃声响起!)

  师:已经下课了,同学们还没有写完,下节课咱们接着写完。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还知道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并学以致用,你们感觉收获怎样?

  生(齐答):收获很大!

  师:嗯,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佩服你们!下课

  生(齐):老师再见,您辛苦了! 

  (夏荷心语:这个教学实录点点滴滴断断续续地写了几天,终于落笔!好累哦!“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请各位同仁各位志士看了后,多提宝贵建议!先谢谢了! ^_^  )

  附《北京的春节》课文:

  北京的春节

  老 舍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小孩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小孩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小孩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小孩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也甜也黏,孩子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啥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小孩,没有啥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也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孩子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也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也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附最后定稿的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对联渲染气氛师

  师念对联“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年”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啥印象呢?”(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相关词语:热闹、喜庆、团圆、祥和)“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北京的春节就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知道是为啥吗?”(详略得当)

  2、我们再来看这道填空题,做完后随机板书(以时间为序 详略得当)

  二、研读课文重点部分

  1、这四个详细描述的日子你喜欢哪一个?(做个小调查)

  2、灯片出示研读要求。(这四个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你就好好研读你喜欢日子的相关内容,要求了解北京人在这个日子里的风俗习惯,并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体会到啥?)

  (一)顺学而教,品读重点句子

  1、品读腊八部分

  (1)说说腊八节有些啥风俗习惯?(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品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熬腊八粥的材料都有些啥?老舍是怎么说的,你感觉老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板书:幽默风趣)是啊,导读课件上的相关内容(谁愿意带着老舍的幽默风趣来读一读)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人觉得幽默风趣呢,快速找找。品“彩排”

  (3)品读写腊八蒜的句子(灯片出示句子)

  这句话用哪两个词突出夸赞了腊八蒜?

  “色美、味美”好吃啊,老舍是怎么说的。(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读到这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啥样的画面呢?(要一两个学生谈一谈)

  师引导小结:看似平常的一个比喻,让人读后浮想联翩,垂涎三尺,回味无穷啊!这样的语句真是(   )啊!讲到这里你能总结出老舍的另一大语言特色吗?(引导学生总结出平中见奇)

  (4)在描写腊八这部分内容,还有哪个句子感觉不错?抓俗语,体会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进行板书:通俗易懂)

  2、品读除夕部分

  (1)说说除夕这天的风俗习惯。

  (2)体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能告诉我写除夕的部分用了啥样的构段方式吗?(板书:总----分)

  我们来看看怎么个总分,先总写 (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句子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

  (3)朗读句子体会“除夕真热闹”:

  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热闹呢?让我们好好来体会体会。让学生用“这真是一种(     )的热闹!”句式来描述一下,然后师进行概括,再进行感情朗读!

  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全班读)

  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闹:(指名读)(抓“不许”,再次体会老舍的诙谐幽默)

  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男生读)

  知道啥是守岁吗,大家守岁的目的是啥?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这也是一种啥样的热闹呢?

  这是一种(拥有传统美德)的热闹(女生读)

  3、略微品读初一部分

  (1)说说初一的风俗习惯。

  初一大家都在干啥呢?男人  女人  孩子  知道为啥写这三种人吗?作为代表,也说明:“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2)抓“截然不同”问:初一跟除夕相比有哪些不同?

  (初一:宁静 悠闲   除夕:热闹 忙碌)

  4、品读元宵节部分

  (1)说说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观花灯  吃元宵)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简介花灯的?

  作者从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对花灯作了详细的简介。

  (3)作者把花灯描写得这么详细是为了突出啥呢?

  (元宵上市,春节的也一个高潮到了。)

  灯片出示这句话:句中的哪个字告诉了我们春节的高潮是一个接一个?元宵节是第几个高潮?

  一个“也”字,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内容统筹上的匠心独运。可见作者的语言是(  平中见奇     )

  (4)写元宵节这个部分详写了观花灯,还略写了啥?(吃元宵,为啥这样安排?再次体现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特点。)

  (5)这一部分的结构方式是啥?板书:( 总—分----总)

  (二)过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小孩们了,北京的孩子过春节时都有哪些快乐事,谁来说说。(根据时间而定是否教学这部分内容!)

  (三)小结:北京的春节从十二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度过了一个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春节!

  三、说说自己故乡的春节

  1、我们班的同学们来自祖国各地,你的故乡在哪里呢,我很想知道你的故乡过春节时都有些啥风俗习惯,能不能来说一说?说一个片段就行,看你能不能学以致用哦!(师指板书)

  2、看同学们说得绘声绘色,我也很想来说说我故乡的春节,想不想听啊。师出示范文解读,边读边让学生体会表达办法。

  3、写片段

  4、进行展示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了解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还学习了老舍爷爷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并学习致用,收获真大!老师真佩服你们!下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6

  一.说教材

  《北京的春节》一课,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简介。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简介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孩子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学生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小孩们最喜欢最期盼的节日,只要一提起这个话题,小孩们就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一定很感兴趣。

  三.说目标、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通过朗读,结合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春节期间人们的节日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办法。

  四.说过程

  (一)、激趣引入,回忆春节

  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春节画面,并配有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春节,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过春节时的活动,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走进春节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北京的春节。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即:看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啥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体味,感受春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详略的表达办法,便于学生快速的走进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印象“热闹”,结合作者详细的四个节日中的重点句段及自己过春节的感受来品读理解。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主要环节,所以,在学生谈出对文本的感悟后,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春节的实际再次来谈,而且找准了练笔点,让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如:在学生谈出除夕的热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自己过除夕时的情景。这样便于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作者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然后再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进而让学生达到读懂作者、读出自我的目的。

  (四)、整理回顾,升华情感

  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北京的春节后,也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我接下来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回顾。也就是写作办法的探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啥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总结、练笔,延伸情感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作者的写法来写写故乡的春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7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朴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也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思路

  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句子,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交流中,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总结写法,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学习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办法,并进行小练笔。

  四、课后反思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办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一个外籍学生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他说:“老师,我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但我不明白这些节日的意思,中国的节日太多了……”针对他的问题,我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这些节日,并注清每个节日的特点,中国的小孩对这些节日还是很了解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这个外籍学生对中国的春节也了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简介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办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办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办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推荐站内搜索: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2021年上半年、河北省高考成绩查询系统入口官网、原来如此作文、湖北考研成绩查询、成人高考中医、800字周记、四川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摘抄日记、辽宁省公务员考试题、国庆阅兵观后感500字、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986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