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导学案(精选12篇)《藤野先生》导学案(精选12篇)《藤野先生》导学案(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藤野先生》导学案(精选12篇)

《藤野先生》导学案(精选12篇)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二、整体感知

  1、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    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    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2、理解人物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季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表现出先生的(                          )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啥精神性格。

  A、积极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

  B、为“我”改正解剖图。(                       )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

  3、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么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啥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4、作者抓住啥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二、理解主题

  1、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啥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2、是啥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4、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啥影响?

  “使我忽也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5、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B、学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2

  《藤野先生》教学难点 试析

  

  (一)藤野严九郎其人其事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爸爸亡故,由大哥二哥扶养。严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惜别 藤野 谨呈周君。”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看来是为研究生物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恒三郎说,看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以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家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鲁迅很重视藤野对他的关怀,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去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再次到上海,鲁迅也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还在世,而且还读了鲁迅写的《藤野先生》。1937年3月,《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二)《藤野先生》的主题

  《藤野先生》的主题是啥,这两年争论颇多,大体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种: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

  第三种:怀念歌颂藤野先生。

  第四种: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分歧点主要是:《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主张《藤野先生》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理由如下:第一,《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信念。第二,全文按地点转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痛斥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腐败状况,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可贵精神。第三部分,写鲁迅怀念藤野,藤野不仅没有民族偏见,给了鲁迅不限的温暖和极大鼓舞,而且藤野先生的思想与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相通的。第三,鲁迅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高潮中回头总结自己20年前弃医从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战斗历程,本身就是对洋务派、改良派、复古派“科学救国”滥调的批判。如果说写作者的爱国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内容,也降低了写作此文的战斗意义。

  主张《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理由如下:第一,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一般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抒写中心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而不可能抒写的中心是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主题却是“我”的某种思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鲁迅写《藤野先生》,正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具有“伟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开首写作者对一些专事享乐的“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是这种不满,促使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因而有机会结识藤野先生。接下去写仙台生活,写藤野先生,写泄漏试题的流言,当然与藤野先生有关。写看幻灯片后终止学医,是交代离开仙台的原委。后面几段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离及分离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总之,这篇文章不是“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也很难说是“作者回忆藤野先生,只是为了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变化的轨迹,明确自己是怎样生活、战斗过来的。”

  我们是主张《藤野先生》的主题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从作品的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鲁迅所以建议增田涉把《藤野先生》译出编入《鲁迅选集》,也是因为这篇散文怀念歌颂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为它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鲁迅在仙台的生活和学习

  仙台在本州东北部,宫城县首府,临太平洋仙中国台湾。1889年设市,1905年鲁迅在仙台读书时,仙台市有10万人口。当时市区还遗留着树木葱郁的武士宅第,也没有工厂煤烟,因此,被称为绿树成阴的城市。鲁迅初到仙台,正如他在《藤野先生》中所说,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离仙台医专约有10分钟的路程。鲁迅住的客店围有矮矮的扁柏篱笆,是木板屋顶的两层楼房,楼上是公寓和旅店,鲁迅就住在楼上。楼下一部分租给别人“包办囚人的饭食”。鲁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其景色尚佳,而下宿则大劣。……人哗于前,日射于后。日日食我者,则例为鱼耳。”大约在1904年11月,鲁迅也“搬到别一家”,《藤野先生》一文中讲:是受一位先生好意的劝告。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一书引用鲁迅的班有代表铃木逸太推测,这位先生很可能就是藤野先生。第一,藤野先生是鲁迅这个班级的副级主任,管理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藤野1937年2月25日写给鲁迅当年同班生小林茂雄的回信中曾谈到他对鲁迅的照顾:“与同学之交际,公寓生活之处理……等,皆尽可能设法为之提供了方便。”第二,在新公寓里,有几个仙台医专学生与鲁迅同住,其中有两个都是藤野先生作保证人,可以看邮,藤野和公寓的经营者宫川信哉有联系。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鲁迅所以在这里只提一位先生,而不提藤野之名,从全文布局看,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藤野先生,如果这里提到藤野之名,下边那一段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鲜明突出。两个“几次三番”,写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生活的殷切关怀。

  仙台医专1904年规定,采用三学期制(一年里有三学期)。1906年9月以后采用两学期制,鲁迅在仙台医专读书期间,正是学校采用三学期制的时候。

  1904年9月12日,鲁迅入仙台医专学习。敷波重次郎是鲁迅这个年级的年级长,即班主任。第一学年敷波教解剖学理论,第一学期每周五节,第二三学期每周各四节。另一位教解剖学理论的是藤野,第一学年第三学期中每周授课四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指的是敷波重次九郎和藤野严九郎。

  一年级的重点是基础课和理论课,第一二学期的基础课化学、物理学、独逸学、伦理学、体操等,占全课程的三分之二。解剖学理论,每周有八至九小时,占有很大比重。

  《藤野先生》提到:“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件事在《呐喊·自序》中也提到。

  这里提到的电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幻灯,日本的鲁迅研究者,把一件事称为幻灯事件。

  日俄战争爆发后,各地兴起观看战争幻灯的风气。当时当地报纸经常报导仙台市及宫城县所属各地举办幻灯会的事,当时学校放映幻灯,受到文部省的奖励。

  中川教授给鲁迅这一年级讲细菌学,从1906年1月开始,其时日俄战争已经结束。据鲁迅同班同学铃木谈:“幻灯的解说由中川教授亲自进行,也许有中国人被日本军杀死的场面,学生大体却是静静地看着。后来才听说这件事成了周树人退学的理由。当时周树人却没有说过这件事。”

  (四)难句试析

  ①“使我很为难”

  鲁迅在谈到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的时候,曾说:“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么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于“使我很为难”,目前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是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人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鲁迅1925年写的《灯下漫笔》中明确表示:“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可见鲁迅绝不会因为藤野先生问到裹足一事而感到难为情。

  第二种,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见过到底“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么样的畸形”,所以说不具体和清楚而感到“为难”,以自己的“为难”衬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学、重视调查的可贵精神。

  第三种,认为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旧中国弊病的深恶痛绝。许寿裳曾回忆,鲁迅学医,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要想解放那些所谓‘三寸金莲’,使恢复到天足的模样。后来,实地经过了人体解剖,悟到已断的筋骨没有法子可想。这样由热望而苦心研究,终至于断念绝望,使他对于缠足女子的同情特别来得大,更由绝望而愤怒,痛恨起宋以后历代摧残女子者的无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写到小脚都是字中含泪的。”从这一点出发,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是因不具体不清楚而“为难”,而是以沉痛而也复杂的心情具体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藤野的叹息,表示他对中国缠足女子的深切关注和不限同情。

  我们以为第二种和第三种意见都可以“言之成理”,第三种意见似更符合原文含义,不过要作一点补充,即“为难”似可解释为“难过”,鲁迅因藤野问及此事,也已经知道对已缠足的女子无能为力,因而有难过的感觉。

  ②“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写到日本同学看到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枪毙的幻灯照片之后,欢呼“万岁”,而鲁迅却感慨万分:“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到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说明长期残酷的阶级压迫所造成的后果多么严重。也说明,经过20年的观察和实践,仅仅用文艺来启发人民的觉悟,究竟能有多大效果,鲁迅已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但是呢他在仙台学医时却不同,年青单纯,爱国心切,听到日本同学对中国人作侦探枪毙而欢呼“万岁”,“特别听得刺耳”,而且因此觉得学医不是首要任务,正像后来在《呐喊·自序》中说的:“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怎样健全,怎样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这一段话,和《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以互相印证。

  ③“小而言之,大而言之”

  鲁迅在《藤野先生》结尾处,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有的参考书这样解释:“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指使学术为全人类服务。一些进步的科学家认为科学应打破国界,为全人类谋幸福。鲁迅当时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因此衍用了这个缺乏阶级观点的提法。

  我们对此有不同理解。

  这里的“大”“小”是就“新的医学”的流传范围而讲,“为中国”“为学术”也都有具体的解释。“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这个范围小,因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新的医学,已经在世界不少先进国家中流传,再传到中国,流传范围就更大。“大”“小”是从新的医学的流传范围而谈的。

  ④关于“日暮里”的各种解释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这两年报刊发表了不少关于“日暮里”的文章,略举如下:

  其一:“日暮里”是从东京去仙台的一个火车站 ,这个站名其所以给鲁迅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个站名同日本在甲午之战打败清朝、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后的军国主义气焰,很不协调。日本是一个战胜国,而这个地名却叫“日暮里”,所以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再从受欺凌的清朝看,甲午海战吃亏的固然是中国,就是日俄战争,因为战场在我国东北,倒霉的也是中国。鲁迅作为一个“弱国”的留学生,就受那些深中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学生的歧视,并在时事画片中深受刺激。离开仙台以后的20年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更是日甚一日。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作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然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尽管是所谓强国,是“列强”之一,但是呢在日本却看到过“日暮里”这样的地名,这不能不使青年鲁迅产生预感,军国主义的日本总有一天要没落,像日落西山那样吧,这应该是鲁迅记得“日暮里”“这名目”的主要原因。

  其二:不同意把“日暮里”的“日暮”二字理解成“日本国的没落”,并把这种理解加在鲁迅身上。理由是鲁迅反对从名称上判吉凶。他曾批评过北京市民把“绳匠胡同”改称“丞相胡同”之类事情的无聊。这种意见认为“日暮里”的“日”,不看作同日本的“日”双关,应当作“天日”“时日”理解,就是黄昏、傍晚、天色暗淡,就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日暮。鲁迅看到“日暮里”地名的心情,不是对异邦日本将来的国运产生啥预感,而是联系故国当时的处境,很自然地兴起一种“日暮途穷”之感。当时中国国运衰败没落,正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何况鲁迅赴仙台求学之前,在东京书赠好友许寿裳的《自题小像》诗中,已经表达了“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忧国伤时的心情。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在途中看到“日暮里”这个地方,很自然会产生忧念祖国“风雨如晦”之感。这同想到水户这个地方,心中就升起对朱舜水这位爱国者敬慕之情是一致的。鲁迅对日暮里和水户怀有深刻的印象的原因都出之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三:当时,鲁迅告别挚友,远离较熟悉的东京,只身去异域的一个偏僻小城,途中见到的第一个驿站之名“日暮里”时,兴起“满目萧然”“去国怀 乡”的览物之情,即“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感触与深情,以至相隔20多年后在厦门岛上回忆起当时情景时,“还记得这名目”。

  鲁迅1902年到东京不久曾有照片三张寄家人,其中一张后有“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走五千余里之邮筒”这些词语;到仙台不久在给友人蒋换卮的信中也有“形不吊影,弥觉无聊”之感,和“遥思吾乡,想亦久作秋气”之念。也1900年作《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中有“日暮新愁分外加”句。……鲁迅在日本时,的确时时有对祖国“风雨如晦”的忧念,……而怀念祖国的亲人和故乡,也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内容和方面之一。不必作因见“日暮”之名而有祖国“日暮途穷”之忧的那样的引申了。

  我们查阅了一下日本有关材料,提出以下解释:

  日暮里原是东京府北丰岛郡的一个町(相当于我们的镇),东京扩大后,划入市区,现是荒川区的个町。在市中心的北方,开往东北的火车经过此处。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往来东京仙台都坐夜车。“一夜就到”。也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记载,当时仙台至上野(东京的一个主要车站),行车约12小时。那么,鲁迅从上野搭车,路过日暮里,很可能恰是日暮时分,看到站牌,触景生情,留下了经久不灭的烙印吧。

  其实这个很有诗意的地名是文人墨客后改的,此地原名新堀,即新渠的意思,《新编武藏》一书说,小田原北条的家臣远山的庭园里,新挖了一条渠,因此,这一带就以此命名为新堀。当时这里设新堀村,只有63户人家。到了江户中期,新堀这个土气的名字才被改为读音相近的日暮里(新堀读作ニヒボソ,日暮里读作ニツボソ),这正如同北京的狍尾巴胡同被改为高义伯胡同一样。在日本,汉字一般都有音读和训续两种读音,日暮里三字,音读时是落日余晖中的乡里,很富诗意。训读时(ヒグラシノサト)却是度过岁月的故里,带有实务意味了。现在,这个地名就兼有音训两读。

  日暮里在文字资料中最早见之于享保十八(1733)年林信充所著的《武州日暮里诹访净光寺八景诗歌》。宝历、明和年间,在《江户名胜》《江户名胜二十四景》中,日暮里也都作为一景载入,描绘了这一带的道灌山、净光寺的山林和古迹。

  在行政区域上,明治址一(1878)年新堀村开始改为日暮里村,大正二(1913)年改为日暮里町。日暮里车站是明治三十七(1904)年开始营业的,鲁迅乘车路过时,这里还是刚刚设置的新站。

  《藤野先生》教学难点 试析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二、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没有狭隘性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二、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

  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要求: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他(她)的性格特点,并能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于他(她)的事,来印证你的结论。

  对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重温一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啥样的印象呢?――极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那么藤野先生呢?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是谁?   ――是鲁迅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医学教授。

  资料1: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曾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xx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19xx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xx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xx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xx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家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xx年至19xx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

  后的1926年10月12日,此时已经离开北京在厦门大学任教)

  鲁迅心目中的藤野先生是怎么样的人?

  ――文中集中的评价:“在我所认为老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从鲁迅的文字中,你读出了怎么样的一个藤野先生?  是他的啥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激励的先生。

  1、迅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梳理叙事线索。(提醒应注意的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2、请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横线填上适当的词语。找出依据并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例概括) 

  参考:

  1)肖像角度:朴素平凡: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白描手法)第6段

  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第9、10段

  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第16、17、23等段

  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 11—15、21、22、32-35等段

  (  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学术)

  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

  a、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b、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e、临别送照片 真诚友好

  c、关心实习情况    热情诚恳    d、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   求实精神

  注: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3、这节课我们着重阅读解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质。对于这样一个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怀着怎么样的情感?  

  ——受宠若惊,不安(?),很为难(?),第37、38段 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

  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资料2: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啥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1945年去世)

  质疑:曾经有同学说,这样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现在很多见啊,鲁迅凭啥这么怀念他,还用“伟大”这个词形容他的性格,似乎太轻率了。如果是在如今的时代环境,如今的日本,遇到这样一个老师,会使鲁迅先生如此感激怀念,成为他“最感激的一个”老师吗?这种特别的感激源于啥?     

  资料3: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也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东亚病夫 日落国家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1936年,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可见藤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这个异域学生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也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三、探究其他事件,理解暗线索

  1、质疑: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其他一些事情,你能梳理出来吗?从这些事里,你了解到哪些新的信息,有啥发现?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啥联系?)

  ――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结合分析,积极质疑:精彩语句段落,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对东京的美好憧憬和顿生失望的心理落差

  为啥到东京?     —— 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习西医的。东京是日本的最大的都市,各方面都应该比较发达,便于求学深造。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爸爸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也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  

  (鲁迅的爸爸死在中医手里,当年鲁迅也指责说“中医都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在《朝花夕拾。爸爸的病》有详实的描述。)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污浊腐朽的气氛的厌恶和对东京失望的感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丑行的描写,也为后文写“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

  2、(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揭示心理:既不想剪除辫子也怕外国人嘲笑,政治倾向:效忠满清王朝。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腐朽的精神状态。

  3、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4、鲁迅为啥一直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

  日暮里:①“日暮乡关何处是”——思乡之情,心境落寞凄凉;②当时,日本轻蔑地称呼中国为“日落之国”,清朝也确已日暮途穷——忧国忧民。

  水户:朱舜水反清复明——敬仰他的爱国精神,客死他乡,凄凉心境。

  5、“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鲁迅怎么样看待日本友人的关心?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作者当年在日本仙台是仅有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当地人把他当作稀有的人物;才引来学校教职工的好奇,而对他多加关怀帮助。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自己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鲁迅以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不限辛酸。——内心敏感自卑

  6、“匿名信事件”中,想一想“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一种愤激之辞,这个推理,浅薄荒唐,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为愤慨的感情。

  7、“看电影”事件: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⑴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⑵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⑶被刺痛了的人(我)。

  呜呼,无法可想!——对国人的麻木盲目,思想的不觉悟的痛心疾首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发生了啥变化?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不仁,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怎样健全,怎样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离开这仙台。”也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

  生:改用文学的解剖刀,写下的是医治内心的药方

  资料4:鲁迅留日经历

  19xx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xx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xx年弃医从文,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简介外国文学作品。

  19xx年师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19xx年8月,从日本回国。

  (光复会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宗旨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这一宗旨与次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十分相近,说明两者在反满的立场上是一致的。)

  从这些事件中你能否发现文章的另一条叙事线索?

  展现自己的思想历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也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啥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爱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五、小结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

  两条线索,两种真挚的感情(爱师和爱国),四个角度,一次思想的改变

  六、作业(二选一):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办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学生看法:

  预习看法: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是很好。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这篇文章的感情,但我觉得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的一个感觉就是乱,文章的主角不是藤野先生而是我,所举的事例甚至很长一段都与藤野先生不相干,所以我说这并不称得上一篇好文章。

  学后记:

  我觉得这篇文章虽然不符合人们现在的看法,主题表达得不够明确,但是呢我很喜欢作者记录的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非常真实,而作者也是实事求是的记录下来的,没有丝毫捏造或夸大的事。藤野先生没有干大事,一生也不轰轰烈烈,这样一个平凡的人让我们觉得真实。他拥有的只不过是人的本性――善,即使这样,还是让我觉得感动。或许真实的文章才能最打动人吧。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4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张国生  

  教学目的:(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 :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质疑  

  一,导入  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简介: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也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烂熳  芦荟  挟着  芋梗  宛若  绯红  深恶痛疾  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及富士山的图片。 2,“无非”是啥意思?表现作者啥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啥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啥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简介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也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啥?——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也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啥修辞手法?有啥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也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办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也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啥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啥意思?啥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也写成了“鉴”。  

  “标致”是啥意思?在这里是啥修辞手法?表达啥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啥?——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啥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啥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呢,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也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见课本26页),印证以上观点: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答案: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 “讲义” 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啥“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啥“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 ——“不但……连……一一” ;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啥思想品质?——认真负责。 9,“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也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                 。 10,投影图片: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词语:  正值                        不逊                            

  匿名                        诘责                              2,“爱国青年”指的是                                                                    的青年。加引号表示                。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                                                                                       。      4,“干事却也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         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                                                                  。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    词,意思是        。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的中国人和                            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                        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                           。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          11,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              、                    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         ,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             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                                       和                                     。 2,“小而言之”意思是                            。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

  [1] [2] [3] 下一页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5

  课文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怎样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季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到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简介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季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人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呢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季,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也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么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呢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也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到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啥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也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也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也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采用圈点批注阅读法,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重点)

  3.通过揭示文本矛盾、联系文化背景等阅读办法,讨论、评价、领会鲁迅先生深邃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简介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简介。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啥顺序记叙的?也是以啥作为中心记叙的?以啥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也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啥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啥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啥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Lenovo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也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进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着写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此文的主体,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原因。这部分在写藤野先生之前,叙述了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见以及在仙台医专所受的优待。最后“从离开仙台之后”到结尾,写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以及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激励和鞭策。鲁迅回国以后,之所以没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这是“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里透露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进而也觉得无法报答藤野先生对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含蓄的笔调更强化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我“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后,鲁迅先生更进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如写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寻求救国的道路,而“清国学生”则过着饱食终日、白天逛公园、晚上跳舞的无意义生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如“清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对祖国的前途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却热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二者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以学生会干事为代表的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仗势欺人,而藤野先生却毫无民族偏见,对弱国留学生热心教诲,关怀备至,形成了强烈对照。再有作者离乡背井,刻苦学习,寻求救国道路,日本仙台医专学生会干事造谣生事,损害国家荣誉,也形成强烈对照,这些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都有力地衬托了藤野先生的伟大性格和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丰富和深化了主题思想。

  白描手法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写藤野先生时,无论写他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自我简介、耐心细致改正鲁迅的听课笔记和解剖图、看到鲁迅成功地进行了解剖实习的高兴状况以及鲁迅要离开仙台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都只是简练的几笔,没有粉饰,没有渲染,但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6

  ● 作业导航

  1、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2、仔细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掌握一定量的字音、词义。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⑴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到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啥?

  8、作者先离开东京,也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啥?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 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

  季羡林

  我认识老舍先生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中国人民苦斗了一百多年,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春季。我在当时所谓故都也会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圣陶老先生、吕叔湘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地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巍如山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鼎尝一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12、从全文看老舍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13、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思想感情怎么样?

  14、比较本文和《藤野先生》的异同。

  ★ 试一试

  15、看下面一段演讲词,邹韬奋要表达的意思是啥?

  1936年10月19日,邹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部分

  1、d

  2、c

  3、⑴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⑵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4、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时间先后

  5、: !

  6、某些日本人 例略

  7、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二、提高部分

  10、略

  11、① 三十年代初,我陪老舍先生吃饭;

  ②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请大家吃地道的北京饭。

  12、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13、赞扬老舍先生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的道德文章。

  14、学生只要能积极思维,说到几点即可。

  15、赞扬鲁迅先生在恶劣环境下战斗不屈的精神。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7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高耸(sǒng) 绯红(fēi) 驿站(shì)           b、烂漫(màn) 模胡(muó) 顿挫(cuò)           c、芦荟(huì) 匿名(mì) 深恶痛疾(wù)           d、诘责(jié) 教诲(huǐ) 畸形(jī)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⑴ 宛如(  )

  ⑵ 解散(  )

  ⑶ 倘若(  )

  ⑷ 芋梗(  )

  ⑸ 解剖(  )

  ⑹ 不逊(  )

  ⑺ 油光可鉴(  )

  ⑻ 凄然(  )

  ⑼ 霉菌(  )

  ⑽ 瞥见(  )

  3、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喝彩 发髻 为难 拆开

  b、抑扬 慌话 叹息 叮嘱

  c、疑惑 偷懒 拖辞 掌故

  d、介意 泄漏 为难 操心

  4、在横线上解释划线字:

  ⑴ 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匿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诘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面句子修辞办法分析,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内。

  ⑴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⑵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⑶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a、比喻 b、夸张 c、反语)

  6、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主语、谓语,用“||”线隔开,指出宾语,用“ ”表示:

  ⑴ 仙台是一个市镇。

  ⑵ 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

  ⑶ 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⑷ 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⑸ 我从此看到许多陌生的先生。

  ⑹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

  ⑺ 我只留两个箱子。

  ⑻ 起初生过纺车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

  ⑼ 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都很有感情。

  ⑽ 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二、阅读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对下文有啥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承啥而说的?“无非”是啥意思?“这样”指的是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主要是写( )

  a、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

  b、我与“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

  c、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

  d、我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二)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到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也无怪他们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啥时候,啥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啥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三)

  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场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也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 抑扬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课文的内容,指出文中词语的含义。

  ⑴ 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良心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增加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继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

  2、⑴ 宛(wǎn)

  ⑵ 散(sǎn)

  ⑶ 倘(tǎng)

  ⑷ 芋(yù)

  ⑸ 剖(pōu)

  ⑹ 逊(xùn)

  ⑺ 鉴(jiàn)

  ⑻ 凄(qī)

  ⑼ 菌(jūn)

  ⑽ 瞥(piē)

  3、d

  4、⑴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当镜子照”。

  ⑵ 逊,谦逊。

  ⑶ 匿,隐藏。

  ⑷ 诘,质问。

  ⑸ 恶,厌恶。

  5、⑴ b

  ⑵ a、c

  ⑶ c

  6、⑴ 仙台||是一个市镇。

  ⑵ 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

  ⑶ 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⑷ 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⑸ 我||从此看到许多陌生的先生。

  ⑹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

  ⑺ 我||只留两个箱子。

  ⑻ 起初生过纺车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

  ⑼ 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都很有感情。

  ⑽ 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二、阅读

  (一)

  1、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

  2、南京水师学堂。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为。

  3、d

  (二)

  1、⑴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⑵ 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

  ⑶ 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2、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者和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把中国人看作低能儿的极为愤慨的感情。

  3、d

  4、“那时”指看电影以后,“那地”指在仙台,“意见却变化了”指决定弃医从文。

  5、c

  (三)

  1、⑴ 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⑵ 深深的厌恶和痛恨。

  2、⑴ 表明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强烈的表现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⑵ 爱国思想、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⑶ 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和中国的希望,增加 斗争的勇气。

  ⑷ 作者受藤野先生的鼓舞,有了斗争的勇气,继续写些同反动文人战斗的檄文。

  3、怀念藤野先生,增加了战斗的力量。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简介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简介。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啥顺序记叙的?也是以啥作为中心记叙的?以啥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也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啥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啥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啥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Lenovo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也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9

  一. 教学目标 :

  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办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

  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  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文章以啥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啥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 明确: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 讨论交流:

  (1) 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啥?

  (2) 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啥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啥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 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也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啥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 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爸爸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怎样健全,怎样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怎样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怎样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 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一 

  1  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啥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 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 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啥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 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也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也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作者邮箱: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检索资料,掌握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目标

  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感受字里行间透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1.诵读法。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办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是啥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家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家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2.时代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xx年4月,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xx年,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人手,挽救民族危亡。

  19xx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19xx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xx年8月,由日本回国。

  (2)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xx年至19xx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爸爸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也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隆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情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啥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也是啥?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啥线索来组织的?

  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明确: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文章开头写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也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1)特点鲜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

  生活俭朴

  (3)治学角度

  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

  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3.研讨:

  (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啥精神性格?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啥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文中选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①积极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这些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②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③关心解剖实习。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

  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2)“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么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怎样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强化“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啥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啥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强化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强化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1)怎么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啥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啥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啥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强化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进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进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论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也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理由:

  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

  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进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

  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也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啥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11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并简介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简介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简介。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啥顺序记叙的?也是以啥作为中心记叙的?以啥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也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啥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啥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啥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Lenovo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也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酗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七、课文学习总结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1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是啥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简介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家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爸爸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啥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啥样的人

  课文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啥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啥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怎样健全,怎样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啥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啥目的去日本的?为啥也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怎样健全、怎样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小结主题思想。(投影)

  五、语文活动:猜猜我是谁?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

  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啥猜(不)中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六、布置作业 :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七、课堂小结

  播放电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么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怎样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强化“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啥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啥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强化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强化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么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啥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啥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啥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强化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进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进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也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进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也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啥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推荐站内搜索:执业药师考试、陕西高考答案、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时间、陕西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国考准考证打印入口官网、350到400分的二本大学、会计从业资格试题库、河南省高考录取查询、

《藤野先生》导学案(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藤野先生》导学案(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51258.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