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导航:前言
这里用[@max($key + 1 , 0)]的意思是让$key+1后和0比较取较大的值显示,目的就是显示$key+1 -->1:前言2:怎样写好话题作文24讲(2) 3:怎样写好话题作文24讲(3) 4:怎样写好话题作文24讲(4) 5:怎样写好话题作文24讲(5) 第1讲:考场作文审读题目能力•切合题意【要义解说】 切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话题作文内容很宽泛,怎样选准一个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应该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 【策略解读】 1.理解话题概念。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是做到切合题意的基础。例如写《心灵的选择》,“选择”是核心所在。如果考生不认真审题,仅仅就协作、互惠、双赢等作发挥,那就很可能写成一篇“给材料作文”,偏离题目的要求。当然,“心灵”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它规定了这种“选择”,必须是震动心灵、震撼灵魂的,必须是心灵承受一定压力的;这是一种思想经历升华的选择,是一种面对大是大非或者关涉良心、尊严、人格的选择,甚至有可能是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因此,这种选择常常是痛苦的,是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的,而最后证明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2.把握话题范围。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如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中的“和谐”大体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和谐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之间的和谐。很显然,“和谐”是一个大话题,写作时要能把握“和谐”的范围,就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和谐”来写。 3.辨明话题关系。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自信与他信”、“诚实与虚伪”、“人性人情与内心体味”、“树木•森林•气候”等等,要求考生在写作前要辨明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心灵的选择”,审题时要注意:话题中的“选择”,是指在两种或多种可能中,经过思索、掂量,作出的自觉(或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取舍(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种在双向或多向中进行的选择,可以是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生与死、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等等;也可以并不表现为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情与理、正确与正确、善与善等等。但选择的结果必须或合情,或合理,或合法,或合度。“心灵”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因此“心灵的选择”必须区别于一般的选择:选择的内容、选择的过程必须有着思想或情感的矛盾、斗争或触动。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一种关系式话题。根据话题和引语解说会发现这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包含了四种关系:一是感情性质,即亲近与疏远;二是认知性质,即正确深刻与错误肤浅;三是对待方式,即认识事物与处理问题;四是情知方向,即由情到知与由知到情。 【例文解剖】 话题:语言与沟通(200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能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常抱怨小孩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小孩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着自己。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家长与小孩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啥事都不让小孩做,只要求小孩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一家人能够说出各自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心声,儿女默默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进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小孩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小孩体恤家长,懂得该怎样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敞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发人深省,如果语言表达准确,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语言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解剖:本文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展开议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蔺相如、冯妇一个正例,一个反例,相互映衬,对比鲜明。家长与小孩沟通的事例,既富有生活气息,也使感情显得真挚。 【精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说美国华盛顿广场有名的杰弗逊纪念大厦,因年深日久,墙面出现裂纹。为能保护好这幢大厦,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门研讨。 最初大家认为损害建筑物表面的元凶是侵蚀的酸雨。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却发现对墙体侵蚀最直接的原因,是每天冲洗墙壁所含的清洁剂对建筑物有酸蚀作用。而每天为啥要冲洗墙壁呢?是因为墙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鸟粪。为啥会有那么多鸟粪呢?因为大厦周围聚集了很多燕子。为啥会有那么多燕子呢?因为墙上有很多燕子爱吃的蜘蛛。为啥会有那么多蜘蛛呢?因为大厦四周有蜘蛛喜欢吃的飞虫。为啥有这么多飞虫?因为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而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的原因,是这里的尘埃最适宜飞虫繁殖。为啥这里最适宜飞虫繁殖?因为开着的窗阳光充足,大量飞虫聚集在此,超常繁殖…… 由此发现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要关上整幢大厦的窗帘。此前专家们设计的一套套复杂而也详尽的维护方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请以“抓住关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我们处理问题,如果能透过重重迷雾,追本溯源,抓住事物的关键,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就如杰弗逊纪念大厦出现的裂纹,只要关上窗帘就能解决几百万元的维修费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找找“窗帘”并关上它。把握住关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讲: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大题小作【要义解说】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策略解读】 1.切割话题。写作时将“大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小话题”,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一个去写。例如“尊重”可以切割为以下小话题: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神圣的尊严在捍卫正义的斗争中得到升华;科学的尊严不容侵犯;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产生尊严的是理性——对正义的执著,而不是冲动——对虚荣的追求,等等。这样,就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考生,进而使话题作文的内容既不显得空泛也不失之单薄。 2.限制定向。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考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宽题窄作,切口过大,中心就不集中。限制的办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甚至在中间加。如“父辈”话题可限定为艰辛的父辈、父辈的遗憾、父辈的辉煌、父辈——执着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等等。再如“面对缺陷”这一话题,可以在中间加以限制:面对生理的缺陷、面对个性的缺陷、面对文化品位的缺陷、面对艺术品的缺陷、面对劳动产品的缺陷、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等等。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内容也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会有偏离题意的危险。 3.以问领写。面对宽泛的话题,可以以问领写,多问几个为啥,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如以“压力”为话题写作时,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啥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啥?怎么对待压力?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再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方面来写文章。 此外,还必须善于扩大。①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题,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②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例文解剖】 话题:包容(200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包 容自然可以包容天地与川流,音乐可以包容怜爱与怨恨,人心可以包容幸福与痛苦——这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诺言与恒久不变的真理。然而你是否想到,世间除了以广博包容微小之外,微小也能包容广博呢? 买糖果的时候,看货架上五彩缤纷的“花花公子”们在用他们美丽的外表招揽每一位过客,“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诗句漫涌上心头,把我的心也深埋其中了。正当我犹豫不决应选择哪一种时,一个被挤在角落里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深棕色的朴素外衣上分明画着一对简笔青梅图,旁边仅仅写着三个素雅的字“话梅糖”。好熟悉的身影!曾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常用攒下的零用钱,去换取几块这种朴素的糖果来满足贪馋的小嘴。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当我与话梅糖重逢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它的包装竟丝毫没有改变,让我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认出了老朋友。而小时候那些其他的糖果却早已在这个花花世界的裹挟中变得认不出了,心中不免有些感动:这个世界从我儿时的简单朴素到今天的复杂丰富,创造了多少新事物,却也毁去了多少曾经的纯真和原有的美丽?一颗小小的话梅糖竟能以它的不变,从容应对世间万变,以自己的朴素包容世界的纷繁,也包容纷繁世界中人们的忘却与冷漠。 小时候吃糖只是为了打发时光,而如今我已然成年,再次品尝时,亦应有所感悟吧。小的时候,母亲常常给南方的外婆寄去这种朴素而也别致的话梅糖,说外婆和外公就爱吃这种糖。多少年过去了,这小小话梅糖特有的滋味丝毫未变:在一阵梅香清溢的同时,酸伴着甜,甜裹着酸,二者总像一对恋人一样,你不多我不少,守护着一份适中的、保持温度的爱情。话梅糖的口味既清淡也凝重,说清淡,是因为它不同于别类糖果那种浓烈的甜;说凝重是因为它的味道醇厚,令人久久回味。而这也恰使我想到了中国南北方的格调。北方的气候较之南方更加“硬朗”,风霜雨雪的洗礼使北方人更加大气、豪爽;而南方则更加温柔,和风细雨使他们具有细腻柔美之性格。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大树,北方人是粗大的树干树枝,而南方人则是枝上簇簇绿叶繁花。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大树生机勃勃。 而眼前的这方小小的话梅糖,它的凝重与清淡则是包容了沉稳与清秀的最佳境界,带给我——一个生在北方的“南方人”一份特殊的韵味和一种别样的情怀。 如此说来,你是否了解、是否喜爱这小小的话梅糖呢?其实它都无所谓,它会以一种平静的心态等待着你去品尝和玩味,它会包容人们对它的各种态度。 有时想想,时光流逝,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包容。现代人整天疲于奔命,难得坐下来有所思悟,不如抽点时间,品尝一块小小的话梅糖,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解剖:小作者面对“包容”这一蕴含丰富的题目,没有华丽的语言,矫饰的情节,却把目光聚焦在一方小小的话梅糖上,视角可谓小;文中借话梅糖“以它的不变,从容应对世间万变,以自己的朴素包容世界的纷繁,也包容纷繁世界中人们的忘却与冷漠”让人们感悟到微小对广博的包容,静止对流动的包容,沉默对喧嚣的包容,正如人们所言“一粒沙中窥见世界,一朵花中望见天国”,反映的主题可谓大矣。 【精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老农拿着一把柴美元,使劲地砍路边的一棵歪枣树,口里念念有词:“叫你不生枣!”枣树被砍后枝头来年真的结满了枣子。 还有一次,看到妈妈正在和一只母鸡生气,它不生蛋了,天天呆在窝里孵蛋。妈妈赶出了鸡窝里的那只母鸡,拎住翅膀,说:“把它浸到溪水里。”正是大冬季,溪水还结着冰呢,鸡不是要冻死么?妈妈说:“不会的,保证它五六天后能生蛋。” 母鸡浸了水后,果然也开始生蛋了。 世上的万物实在有些奇怪,竟然需要一些“惩罚”。这真应了那句话:“惩罚是金。” 请以“惩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提示: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果实不会甜美,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也不会完美。巨大的失落在使一个人的心灵感到痛楚的同时,也会使心灵因痛苦的锻造而富有韧性,这韧性将会使他可以负载更多的苦难,而苦难每每是成功的孪生兄弟。 第3讲: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虚实错位【要义解说】 “虚”与“实”是一对相反相对的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的、明朗的。所谓虚实错位,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策略解读】 “虚题”要“实”写。对于“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啥思想、啥感情、啥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呢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虚实错位的办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而不会再冥思苦想,耽误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实题”要“虚”写。有时提供的话题或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但我们在写作时,要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善于捕捉形象。实题虚写的关键在于形象与思想天衣无缝的融合。好文章应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文章内容会失之浮泛浅露,章法零乱;形象思维能力不强,文章会失之呆板,缺乏鲜活的灵性和感染力。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章才能既有形式、内容之美感、美质,也有思想的穿透力。②大胆展开联想。捕捉形象需要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力,它往往与对全文内容的构思同步进行进行。如以“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物象“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也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总之,运用此法要注意对实题(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象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贴切。 虚写与实写,相反相成、相辅相生。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例文解剖】 话题:买镜(2004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镜子人生屋漏偏逢连阴雨。有一个年轻人生活的天空大雨滂沱,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好不容易求爷爷告奶奶地借了一笔钱做生意,也赔得血本无归;相爱多年的女朋友跟他四处躲藏债主,最后连他也被躲避了。他失恋了,一点爱情的慰藉都消逝了。 朔风凛冽,天可能不冷,他却直打颤。万念俱灰的他不时有轻生的念头。 他找到了他的中学老师,一位普通的老人。老师看了看他灰白的脸色,立即明白他的处境。 静静地听学生说完,仍旧一言不发,只从屋内拿出一面镜子,默默地递给他。他莫名其妙,这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呀,转过来一照,镜子里出现他枯槁的形容。 在他的惊讶中,老师拿过镜子,“哐啷”一声,镜子掉在地上,碎了。他慌忙蹲下身,帮忙收拾。“等等,”老师开口说话了,“你认真看看镜子。”地上,每一块镜子的碎片都映现出他的一个脸庞。镜子虽然破碎了,但地上有了无数面的镜子。他呆住了,恍然若有所悟,匆匆告别老师回家了。 以后经过努力和拼搏,他东山再起,还清了债务,还办了一个小公司。 他结婚的时候,老师没有来,只托人给他带了一件礼物——那面已经粘贴好的镜子。他把自己的故事说给参加婚礼的嘉宾,大家十分感慨。 “挫折就如这面摔碎的镜子,你以为自己破碎,但镜子里的你还是完整的,而且增加了许多个你的形象。挫折只能丰富你的人生,不会使你遭到损失。”他摇晃着那面仿佛皱纹满面的镜子,激动地说。 这面破碎而也粘贴好的镜子后来就放在他的桌子上,他把它当作了座右铭。他每天都要拿起镜子照一照,然后满面春风上班去。再后来,失败的时候他揽镜自照,成功时他要对镜子沉思。 镜子不再是简单的反射。 解剖:本文构思了一个简单而也深刻的故事。说其简单,因为它可能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说其深刻,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正是这样一个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构思,才表现出作者的高明之处,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刻画深刻,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他的老师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在拥挤的车潮中驾车缓缓前进,在等红灯时,一个衣服褴褛的小男孩,敲着车窗问他要不要买花,他拿出十元钱买花。这时绿灯已经亮了,而后面的人正猛按喇叭催着,因此他粗暴地对正问他要啥花的男孩说:“啥颜色都可以,你只要快一点就好。” 那个男孩十分礼貌地说:“谢谢你,先生。” 在开了一小段路后,他有些良心不安,为自己刚才的粗暴无礼。他把车停在路边,回头走向那个男孩表示歉意,并也给了男孩十元钱,要他自己买一束花送给喜欢的人。男孩笑了笑并道谢接受。 当他回去发动车子时,发现车子出现了故障,怎么也发动不了,在一阵忙乱后,他决定步行找拖吊车帮忙。这时,一辆拖吊车已经迎面驶来,他大为惊讶,司机笑着对他说:“有一个孩子给了我二十元,要我开过来帮你,并还写了一张纸条。”他接过纸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这代表一束花。” 请以“勇气与宽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不要掩藏你的勇气,更不要吝啬你的宽容,尽早表达心中的想法,勇于认错才是真正的勇者。而一份善意往往能得到立即的回应,内心的释怀正是最好的报答。给自己多一点勇气,给别人多一点宽容。 第4讲: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化意为象【要义解说】 化意为象,就是要用具体可感的事例去解释、表现、阐述或说明抽象的主旨与道理,进而使主旨与道理更易为读者理解。 【策略解读】 无论写作啥文章,总得有个主旨。①歌颂赞美。生活永远是辩证的、丰富的,即真善美与假丑恶共存并行,作文立意时我们要善于认清主流,或从生活中选取正面形象、正面事例,或直抒胸臆,赞美扬善以树榜样,进而教育、引导、鼓舞读者。这类办法多适于记叙类和抒情类作文。②宣传张扬。与“歌颂赞美”相比,“宣传张扬”在程度上更进一层,从这个角度立意要更加突出、渲染、强化甚至夸张写作对象的须臾不可或缺,力求最大程度地说服读者、感染读者。③批判揭露。生活中有光明就有阴影,驱散阴影仍是为了渴求光明。所以我们写作时的批判揭露同样是为了割除社会毒瘤,促其康复。歌颂赞美会引领读者走向真善美,批判揭露能帮助读者识别假丑恶,二者角度相异却殊途同归,都能给人以正确方向,进而引人向上至善。④表述观点。面对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多数考生会顺着话题立意,但也有少数考生对话题本身进行剖析或质疑,进而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当然其立意仍应与话题保持“相关”),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办法。 怎么表现主旨却因人而异,“化意为象”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办法。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如果写作记叙文,写作者就是要善于根据话题或命题,激活沉睡于心中的意象,依据话题或命意演绎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话题记叙文的疑难杂症是材料零散、行文拖沓;线性结构,记流水帐;语言干瘪,平淡无味;缺乏鲜明、生动的意象。针对这种顽症,我们可以运用“因意造象”的办法进行构思:把话题或命题演绎成一个故事,用故事表达出—种思想,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也就是说,考生在拿到一道话题或命题之后,要能很快地引申出一个主旨,由这一主旨演绎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必须通过一组组鲜明的意象(场面、画面或片断)来表达。 如有一篇佳作《春季在敲门》,以“消失的春季”、“与春季抗争”、“春季的苏醒”、“久违的春季”为小标题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因父母离异而受伤害的小孩由开始拒绝“春季”到慢慢受到感动,最后终于融人春季,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变化。其中“春季”有双关义,耐人寻味。 再如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记叙文。一考生在《生命有多高》一文中讴歌了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选用了已得癌症并选择了死亡的李老汉作为主人公,当他看到冬季枯萎而春夏茂盛的爬山虎后,受到了启迪,重新选择了生命,以善良乐观感染着人们,甚至劝救了绝望轻生的小孩的生命。文章讴歌了李老汉的选择,他选择了一条与病魔抗争之路。 【例文解剖】 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成功的秘诀少 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美元。也是一个春季。”一位两手交叉着,光着小脚丫的少年坐在河边,望着河对岸那刚刚长满新叶的柳树自言自语地说。正在这时,远处飘来了他非常熟悉的声音:“强,强你在哪?”他妈焦急地喊。“哼”强一听,从身边拿起一个石子奋力地扔向河里,然后蹦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向他妈说:“是不是也叫我去上学?”“唉,强你怎样这样,上学有啥不好?”“就不好,如果好,我哥怎样不去上学?”“你这小孩,你哥他已毕业了。”“那,我也毕业了。”“你这小孩怎样不听我劝呢。你还小,我们大人是你上辈,你应该多听我们的,我叫你上学,难道不是为你好?”就这样,强在身边人的教诲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他也成了一个善于听别人意见的人。 青 年转眼间,强也大学毕业了。那当时正是酷暑时节,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强与其他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着办一个家电厂。年轻人说干就干,于是他们一起贷款租借厂房,一个月内东西就办好了,他们凭着自己的学识一起设计了公司发展方案。这时这个城市的一家家电厂也对此有所风闻,这家家电厂运用了各种损招,想把强的公司扼杀于摇篮中,后来找专家说服强,说他们刚涉商,他们的那套方案是行不通的。但强与其他几个同学经过再三分析,同时也与以前别的公司的方案进行对比,最后他们一致认为它是可行的。理论源于实践,实践证明理论,一年后,强与他同学的这家公司已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个亿、员工1500人的大厂,大家都很高兴当初他们相信了自己,坚持了自己的理论,才有今天辉煌的成绩。 中 年人生一世,俯仰之间强也过了他的大半生,已是不惑之年的他也成为这家公司的总裁,他积极设计公司的未来发展方案,勇于改革创新,善于向别的公司学习,他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有如此成就时,他只说了一句:“乾坤圈与浑天绫让哪吒出名,那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使我成功。” 解剖:文章描写了一位成功者的成长经历,分别选出主人公少年、青年、中年三个年龄段的形象,突出听取别人意见与自信的重要性,并在最后画龙点睛地说明成功的根源是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切合话题。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采用写故事的手法来表现话题内容,但由于胸“无”成竹,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话题内含,导致为写故事而写故事的不良现象时有出现,小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故事与话题靠拢,进而最后水到渠成,写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精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两支火把中有一支没有点燃,另一支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过了不久,两支火把都回来了,而且都向火神提交了它们的考察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黑暗中,他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况很坏,甚至已坏到了极点。 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却恰恰相反,他说他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光明,所以,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听了这两个不同的报告,那个派他们出去考察的火神就对第一支火把说:“也许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请以“点燃与熄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解析: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说到底是我们自己的形象定位。当我们像那支没点燃的火把,吝啬自己的光明时,我们自然会觉得眼前的世界陷在浓郁的黑暗里,自然看不到希望之所在;当我们像那支点亮的火把,燃烧着我们自己时,我们眼前自然有不灭的光明,希望就在那光明里升腾。我们始终应该牢记,这个世界是光明还是黑暗,有我们自己的一份责任。 第5讲: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独辟蹊径【要义解说】 独辟蹊径,是指立意角度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的模式化,抛开审题立意的第一思维,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或者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立意,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做到浅中求深,旧中求新,正中求反。 【策略解读】 1.引申法。在原来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深入地想,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一是扩展地想,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这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观点。 2.逆视法。在思考话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从作文的题目、选材、立意等方面打破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如面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话题,有考生写《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面对“心灵的选择”话题,有考生写《放弃的智慧》。逆向思维,能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运用逆视法,应注意三点:一是要讲究科学态度,要防止对陈旧观念、贬义成语的简单随意翻“新”,更要反对故意编造荒诞的情节;二是要讲出道理来,肯定或否定某个看法,要理由充分,符合逻辑;三是要注意思想性,国家尊严、民族信念、基本道德规范等,都不可胡乱“反弹”。 3.辩思法。即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既全面也周密,既深刻也辩证,避免出现过于偏激、片面的情况。如以“勿以恶小而为之”为题写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三层:小恶也是“恶”,是恶即不可为(事物的本质);小恶不改,会发展为大恶(发展的观点);不仅不能为恶,还应该为善(联系的观点)。这样就能这篇文章既丰富、深刻、新颖、也充满辩证色彩。 【例文解剖】 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200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寻找人文春光乍现,阳光迷人,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街头迷乱缤纷的广告,电视上朦胧而膨胀的炒作,似乎到处都充满了商业经济的活力,荡漾着新新人类的“人文素养”。 老板目光尖锐,认清商业的缺陷,硬逼着我设计出几则具有文学素养的广告,以取得耳目一新的效果。苦于读书时没有好好记那些诗词歌赋,想了半天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是悔不当初啊! 走出门,飞车来到郊外,寻找那接近真实世界的精神感悟。沿着青春的石子小路踱着,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条隐约若见的缝儿,若隐若现地传来了似尘世闹市般的嘈杂。我好奇地将脚抬起伸向那条缝隙,恍惚间自己变小了,来到了那高大而窄小的石隧前。只见两壁上镌刻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十四个大字,在隐幻地闪烁着。 转身闪进石隧。寻寻觅觅间,眼帘突然闯入了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街道两旁的房屋都带着历史的风味,亭台楼阁,深府大院,街市上,人们都开着废气漫天的怀旧老爷车,穿梭在这片古老而安静的建筑中。那些曾令人敬畏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刹那间变得黯淡无光,成了人类虚伪空洞的附属物。 踏上商业街,一色的落地玻璃打造,灯光明亮,无不显示出经济发达的旋律,而且每家店面的广告标语也颇有“特色”:“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喝粥”,这是一家名为“灯火阑珊”的粥店的广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为一种醒酒药量身定做的宣传语;“剪不断,理还乱,请到神剪理发中心来”,这是理发店的广告……就连让人远远瞥见的灯红酒绿之处也打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大张条幅给那些整日沉迷在醉生梦死中的人们以理直气壮的理由。 我看到那些曾经纯洁、幽远的思想与为国为民壮志满怀的高尚情怀在商业与人们空虚的思想下被扭曲、遗忘,变得低俗不堪。人们自以为聪明的头脑追求着近乎浮躁而功利的生活,将历史的厚重深远的人文统统打上了浅薄而喧嚣的烙印。 这一刻,世界似乎倒流了几百年。我跌跌撞撞地走出这城市。出口处,也有一大张条幅语在隐约闪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金钱享此生。我无奈,落荒而逃。 我交不出带有“文学素养”的广告,但我交出了一份辞职报告。我不忍给中国闪亮的精神财富抹上商业欺骗的色彩,这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不是给我们后辈子孙用来糟踏的。 解剖:本文机明之处就在于能独辟蹊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似真似幻的世界,以荒诞而圆熟的手法,温委而含蓄的文字,深沉而内敛的感情,给我们的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精神家园的建设。 人文的失落和沦陷是整个民族的失落和沦陷,是整个社会的异变和悲哀,作者用光怪陆离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假想的人文失落的社会,但带有现实社会的影子。寻找人文,人文在哪儿呢?这不能不让人沉思,让人警醒。 【精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 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有人几乎愤怒了,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就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也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也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边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昂,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没有目标的奋斗是盲目的,再多的耐心也会被消磨,再强的信心也会被摧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理想,并将其分解成每阶段都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希望就会一直在前方向你招手,直到终点。
推荐站内搜索:成人高考报名网址、河南自考报名时间、昆虫记读后感500字、广州自考专升本、关于爱国的读后感、广西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伤心日志、七一讲话心得体会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