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精选1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精选1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精选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精选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1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周坪小学 刘玉梅】

  〖怎样正确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亲情熏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十分重视小孩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小孩的人格教育。缺乏对小孩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小孩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小孩不懂得感恩,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从学前教育开始,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气氛。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悦,才能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进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作为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亲情的流失与亲情教育的失位与学生的感恩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强化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如《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爸爸,《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都是进行亲情熏陶的好教材。同时我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因虚荣心作祟而嫌弃父母贫穷的现象,让学生对照文本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亲情的洗礼。其次,推荐、引导学生阅读包含亲情感恩内容的作品。其作用往往胜过老师的空洞说教。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点军小学 周 琼】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想象情境,激活文本灵性〗

  长期以来,为啥语文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下的现象呢?很多教师都将责任推倒了学生的身上,对此我们作为教师能否做一个换位思考,不要把所有原因都推到学生的身上。

  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最容易得到的书,莫过于课本了。但读课本的感觉比较复杂,像一种奇怪的果子,刚开始品尝时有一点甜,你可以结识一些新鲜的故事 ,但这种喜悦很快就会消失。你要学生字,要听写,要背诵,加之无穷无尽的考试和考试之后的惨痛记忆……涌上舌尖的就是不尽的酸楚和苦涩了。

  语文课本常常不是使我们的小孩更爱文字,而是怕它了。

  教学本身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应将两者放到同一环境下,平等地审视和对待。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构建者。

  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以学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以前,人们总是认为意义是作品所固有的,学生只不过是通过阅读得到它而已。但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了,难分彼此了。如果我们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感动不了学生的心,学生打不起精神来,便会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办法,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怎样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受地震前后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体会。如:学生在联系“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几句品读时,学生便想象这位年轻的爸爸是怎样耐心、细致、温柔的对妻子说话、安抚,在安抚亲人的同时他也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在读句子展开Lenovo的同时,抓住从文中的动词去体会爸爸的爱。此时,学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了,进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也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唐 仕】

  〖小练笔的巧妙设计〗

  常有学生抱怨作文不好写,没内容可写,教师也常常苦于无从着手训练。最近一单元的教学,常常涉及到小练笔。我发现小练笔设计好了,不正是作文训练的着力点吗?

  小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小练笔的机会。

  今天我上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同样有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啥、说些啥呢?把你想的写下来。这篇文章中的父与子都很了不起,爸爸的表现课文中描述的非常仔细,而儿子的勇敢和富有爱心却不太详细,这一练笔正是对课文未尽情节的拓展,学生只要依据课文内容,对文中略写的情节进行拓展,在读中想象、体会,在写中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练笔主要针对的是故事性很强,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吸引,而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却未必了解的课文,这是一种拓展课文情节式的小练笔。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宋三镇城昂堡小学 曹 霞】

  〖浅谈新课改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阅读教学方面〗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典型课例,研究学生的需求,总结以往的经验,强调教师的反思,重视导学策略研究,力求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服务,初步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导学策略:

  师生合作再现情景。自编自导,创设情景;师生互动体会感情;自主设计朗读方式;还原情景亲身体验。

  设身处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讲《难忘的一课》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文章的主要线索,我们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当时的感受,在课本上,一笔一画地书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

  发现空白,展开想象。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空白之处,根据课文的前后联系,通过想象,补充空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爸爸营救儿子时,儿子在干啥?父子相见后,家长,警察、救火队长等他们也是怎么说的,这两个场面在文中是空白,通过启发、引导,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提出不同的意见,引发讨论。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提出或者借助学生的问题,引发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意见,让观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辩论,最终达到自悟的学习。

  【浙江省平湖市黄姑镇中心小学 陆亚萍】

  〖寻找天平的平衡点·跳出文本〗

  文字作为传承文明、表达思想的载体,其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内容。没有意义的文字是不存在的,所以语文教学就无法回避对内容的了解及人文的渗透、情感的冲击、知识的记忆。如果说文本凝聚着作者所有的情感,是作者呕心沥血创作的结晶,那么,阅读体验就是读者对作者的思想不断解读的过程和结论。正如作家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以为小学课文简单,其实,作者同样无法限制读者的阅读体验。但是呢事情往往是极具两面性的,文本提供的内涵总是以一定的材料为载体的,所以读者的品尝结果也是一定范围内的自由,不可能将甜的说成苦的,将黑的说成白的,只能是在情感基调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和个性体验。 “文本价值”和“个性体验”似乎成了鱼和熊掌,从理论上说是相当辩证的,但从实践操作层面上看,也成了“手心手背都是肉”的两难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个性体验”与“文本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再梳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变成局外人,摆脱课文的束缚,作冷静的评价。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围绕“了不起”,教师呈现三种不同的结局,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伟大的父爱”作更为深入的理解:

  第一种结局:这位爸爸不顾其他爸爸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 14个小孩。(原文)

  第二种结局:这位爸爸不顾其他爸爸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

  第三种结局:这位爸爸不顾其他爸爸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不但没有救出儿子,连自己也被余震中坍塌的房子压死了。

  通过对文本的改写实现对文本的再认识与重构。通过三种不同的结局,让学生在想象、争论、阅读中对文本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提升,对这位爸爸的爱有了更深认识,更深的体验到了那种情景下的父爱的了不起,使学生产生一种看似模糊却相对深刻的认识。这是文本和学生个性体验的有效融合,是文本和创新的特殊和谐。

  【江苏省常州市平冈小学 周亚娟】

  〖以合理的建构来设计阅读教学·教学过程──整体架构,立体推进〗

  新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人们对阅读教学的探究更加活跃,近年来不断地涌现了新的教学模式与办法。如,研究性阅读、自主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体验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但无论啥样的阅读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理性的分析,合理的建构来设计阅读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课例谈几点浅见。

  结构复杂、程序繁杂、气氛嘈杂、留于形式、花样多实效少是近年来阅读教学比较常见的课堂景观。那么,该怎样给阅读课“减肥”、“瘦身”,设计有效性的教学过程呢?

  1、删繁就简,整体架构:

  就是以课文中的或情感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或文章结构为主线,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这样做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烦琐的串联式提问,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本校一位语文教师就是以“一条主线”、 “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就是“爸爸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再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父子的伟大之爱。这样设计,就把对教材的线性梳理变成了立体式的整体架构,在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中,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同样的 40分钟,却取得了普通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实效。

  2、全息阅读,立体推进:

  所谓全息阅读,就是从课文中找出一处或两处最能折射全文的语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文中表现爸爸形象的内容有:爸爸悲痛欲绝,但也重新挺立的画面;爸爸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爸爸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爸爸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爸爸依然坚持等画面。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爸爸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爸爸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爸爸的惨样读出爸爸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爸爸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这样的阅读过程是立体推进的过程,语言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人物形象渐渐丰富,学生心中的精神丰碑自然高耸──课文所有的重、难点都在教学中迎刃而解。如此有效的教学成果,无不得益于教学者这种路线清晰、脉络清明、主旨凸显的有效性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2

  一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

  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一篇感人至深,颇受教育的好文章.

  二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等

  五 教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伴乐叙述,并展示课件: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小孩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同学们,接下来发生了啥故事呢 请你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引入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上一课时的简单温习,同时也让课文的学习更具完整性,连贯性.

  二 品读体验,感受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1,读完这个故事,你感动了吗 为啥而感动

  2,课文时用了啥词来夸赞这对父子的

  3,出示语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4,过渡:是的,多么伟大的爸爸啊,多么可爱的小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感受这种爱的力量吧!

  当这位爸爸站在这被地震毁得一片狼藉的废墟前时,他是怎么做的 谁来读一读那个自然段

  5,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爸爸的"了不起"

  (1)这位爸爸是怎么做的

  (2)除了这位爸爸,还有其他的父母,他们是怎么做的 读一读.

  (3)对于这位爸爸,你想用啥词来表达此时的敬意

  (4)角色朗读本段(教师引读旁白)

  6,过渡: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切,纷纷来劝阻,下面请分角色朗读当时人们劝阻的情景.

  大家为啥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7,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师生配合读;

  (2)从中你能感受到啥

  (3)这是一种啥力量

  (4)他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8,终于,在挖到38小时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听,在瓦砾堆下传出啥声音 (播放声音课件)想了解他们当时的对话吗 让我们都来身临其境地当一次文中的主人公,读一读!(出示文中的图片)

  指名全班交流朗读.

  9,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名读一读;

  (2)这句话告诉我们爸爸了不起,小孩也了不起,你从哪发现了

  (3)相机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啥,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指导读;

  谈理解.

  10,让我们再一次夸赞一下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

  学生回答,感受父与子的伟大.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不起"一词.

  学生朗读,体会情感.

  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爸爸的动作"挖"来理解.

  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读一读,再抓住"痛哭并大喊"和"绝望地离开"这两个词同"挖"进行比较,体会"了不起".

  学生回答.

  学生角色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

  学生结合上文理解"精神失常"

  师生配合读.

  学生回答后再次深情地朗读.

  学生回答:爱的力量

  学生体会爸爸的"了不起".

  集体读.

  分成小组朗读练习.

  分角色交流朗读.

  学生个别读,再齐读.

  学生找一找这一部分里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了不起"

  大声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习的重要部分,注重"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感悟,以文本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理解"了不起".

  三 拓展练习

  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啥问题 (图片)

  分小组模拟采访.

  全班交流.

  学生模拟提问.

  小组内模拟采访.

  指名模拟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这次活动落实课后的"小练笔",并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口语能力,营造一种宽松的交流环境,让他们积极交流,积极发言.

  四 总结

  (伴乐)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与子啊!爸爸对小孩的爱,小孩对爸爸信任的爱,对同伴的爱,无不让我们感动,我们多么希望这"爱"的教育,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同学,成为"爱"的传播者.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首尾呼应,渗透德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爸爸

  儿子

  了不起

  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3

  五年级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做课特级教师:卢雁红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转自:小语论坛

  师:在上课时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在美国洛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在历史长河上每一次,哪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

  生读课题

  师:在深情一些。

  师:大家读读课文,想想哪个地方最感动。

  生自读课文

  师:好,老师检查一下,词都会吗?

  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师:回想一下刚才的录像,你觉得哪几个词你从录像中就读懂了。

  生:混乱。

  师:为啥

  生:废墟

  师: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还可以问其他人,读书就是这样,刚才大家读得这么投入认真,哪位同学可以说说最让你感动的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师:第三自然段说啥呢

  生:是阿曼达说无论发生啥,他都会和他的小孩在一起

  师:爸爸受到打击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生:第二自然段。父亲挖了八小时,二十四小时……但是呢他有一个信念,他的儿子在等着他

  师:你来说,和别人重复了也不要紧,就说让你最感动的

  生:表达了他和同学之间浑厚的友谊

  师:实际上你感动的就是阿曼达的一点表现

  生:我觉得第五自然段让我非常感动。一些父母看了废墟之后哭了就离开了,只有这位爸爸坚信他的儿子在等着他。

  生:我感动的也是第三自然段,但我感动的不是阿曼达的表现,而是感动阿曼达也相信总会和他爸爸在一起。

  师:这还是阿曼达的表现,没有关系,反正感动了你。刚才大家谈论了很多画面,这个故事的确是感人至深,可以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很多,我相信很多小孩子都找到这个地方“爸爸在挖废墟……”有没有

  生:有:

  师:好,我请一个小孩子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很好,很清晰,请座。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能读出很多的Lenovo,请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看看读出来啥。

  生读。

  师:哪个小孩来读,你读出啥来了

  生读。

  师:你听出啥来了

  生:爸爸为了救他的儿子不顾危险。

  师:爸爸挖了很长时间,你们有没有感觉到

  生:三十六小时

  师:三十六小时是多长

  生:一天半

  师:或者说两天一夜,或者说是五十多节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爸爸在做啥

  生:挖废墟。

  师:这么长的时间按道理如果不是机器是人应该做啥

  生:休息

  生:吃饭睡觉

  师:爸爸有没有做,他就在做一件事,不断地

  板书:挖

  师:挪走倒塌的柱子,他在挖,读下去

  生接读。

  师:你感觉到啥

  生:我感觉到爸爸和小孩互相信任。一直相信小孩就在等他。

  生:父爱也是伟大的。

  师:这么长时间就在疯狂地不断地挖。要是你会怎样

  生:累

  师:只要不是机器都会累的,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感受到一种无法想象的累时你应该怎么读这首诗

  生:深情地读

  师;来试试

  生读。

  师:很深情,能否再累点

  生读。

  师:是的,已经很累了,他挖了八小时,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我们一起来

  生读。

  师:这位爸爸就这样挖,挖到没人再来阻挡他,你也读出啥了

  生:因为失去小孩过度悲痛,挖个不停

  师:于是没人阻挡他

  生:因为他失去小孩后,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了。

  师:我们看看这句话“没人再来阻挡他”你读出啥了

  生:以前别人阻挡他,他就问是不是来帮我的。

  师:你从再次读出来曾经有人来阻挡他。不能小看这个词,那你们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阴挡过他,为啥阻挡他。

  生:一些好心人。

  师:怎么阻挡的,你读读看

  生: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为啥要阻挡他,没有希望了,这个时候爸爸怎么做,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没人理解他,他便继续挖。还有谁阻挡他

  生:消防队长

  师:怎么阻挡的

  生:太危险了,马上就发生大爆炸。

  师:还有谁

  生:警察。我很理解你这样做,这里很危险

  师;爸爸怎么说

  生:来帮助我的吗

  师:这么多人曾经劝过他,但后来为啥人们不再来阻挡他了呢

  生:大家以为这位爸爸失去小孩过于悲痛,已经精神失常了

  师:为啥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生:因为好多人都阻挡他,他都说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答非所问

  生:因为他不断疯狂地挖,人家劝他他也不听

  生:因为这位爸爸他还双眼直直的,平常别人都不会两眼直直的,所以他们认为爸爸精神失常了

  师:真能干,她注意到眼神了,这是呆滞的眼神,这是木讷的眼神,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这样的眼神,但是呢我们知道这位爸爸

  生:没有失常

  师:因为

  生:他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着他

  师:他企求别人帮助他,没人理他,你会怎么样

  生:我会觉得很失望很无助

  师:没人理解他帮助他,这种无助孤独和若闷,当你感受到这种孤应该怎么读

  生:苦闷

  师:你读读试试

  生读。

  师:很不错,你可以叹息了。你来读读

  生读。

  师:很有进步啊。挖了三十六小时,就是在这种孤独苦闷中爸爸照相地挖啊,你再读读看,能读出啥

  生读。

  师:你还读出啥

  生:爸爸内心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在等着他。

  生:爸爸不顾一切,流血了,衣服破了他也不去补衣服

  师:他注意到了爸爸的形象,你关注一下,爸爸的样子

  生:爸爸在地震中自己受了伤还要挖

  生:我觉得这位爸爸很累很累

  师:怎么说

  生:他没有休息,也没吃任何东西,我觉得这位爸爸很坚强。

  师:这个我们已经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这

  出示:他挖了8小时……

  师:哪位同学知道破烂不堪,堪是能忍受的意思

  生:已经不成形了,不能忍受了。

  师:再看后面,到处都是血迹,想想啥样

  生:所有的废墟上都有

  师:废墟上吗?读读这句话

  生读:他满脸血丝……

  师:到处都是血迹,哪些

  生:全身。

  生:眼睛、手上、脚上、身体

  师:到处都是血迹,从头到脚,这就是爸爸,当你想到这些时,你就会问自己爸爸怎么会变成这样,在这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啥

  生:他挖到砾时手会被扎破

  生:到处都是孩子的

  师:当爸爸在控出一具小体的一刹那,他会想啥

  生:这会不会是我儿子呀

  师:他会怎么样

  生:浑身冰凉

  生:浑身发抖

  师:对,不是我的儿子,不是我的阿曼达,我的阿曼达还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泪光继续挖,这位爸爸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你会怎么样读。

  生读。

  师:很好,我听到你们有感觉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生:他挖了八小时……

  师:这位可怜的爸爸,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啥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生:是爱的力量

  师:讲得好,还有吗

  生:是他对儿子讲的一句话

  师:啥话

  生:无论发生啥,我都会 跟你在一起。

  师:是吧,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生读。

  师:当爸爸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生读。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首诗

  生读。

  师:这句话让爸爸成为一座大山,这首诗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读:他挖了八小时……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爸爸的倔强坚强,对爸爸深沉的爱。第一节课有同学提到了有几个画面很感动。同学们读一读,用笔画画,画下来还要有感情地体会一下。

  生读。

  师:让你感动,让你觉得这个儿子能打动你的地方

  生:我读出了儿子对爸爸的信任。

  师:你从哪个词语读出了他对爸爸的信任

  生:一定

  师:还有哪个词语读出了他对爸爸的信任

  生:无论

  师:这句话没有无论呀,你再读读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师:把只要读重一点。多么信任啊,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能来救大家。还有吗?你还能读啥来。

  生:这个小孩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师:他刚才跟同学们说了啥,

  生:不要害怕

  师:你想到啥

  生:这个小孩对父亲非常信任

  师:对,这是对的,就是凭着对父亲的信任,他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请同学们读读前半句话

  生读。

  师:好,你读出啥?刚才我们说到他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也就是说在底下,你说

  生:我读出了阿曼达临危不惧。

  师笑:怎么说

  生:在废墟里也不害怕。

  师:他不害怕,于是他告诉大家不要害怕,第一层意思同学们害怕了,另外一层是阿曼达不害怕,他为啥不害怕

  生:因为阿曼达的父亲说过一句话,无论发生啥我都会跟你在一起。所以他不害怕

  师:这是他的理由

  生:因为阿曼达认为只要他爸爸活着就会来救他,所以他不害怕。

  生:我觉得他会害怕,如果是你的话你被埋在废墟下也会害怕的

  师:哎呀,真好,读书会设身处地的想。同学们可能体会不到,我们顺着他的思路再来体会一下。

  重放录像:我来同学们都在教室,教学楼像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地狱,只觉得四周是

  生:黑暗

  师:是无边的黑暗。是

  生:耳边是轰隆隆的声音

  师:对,是房至倒塌的声音

  生:还在爸爸孩子哭泣的声音

  师:为啥

  生:因为他们很无助,

  师:是很无助,甚至被压倒了,还有啥

  生:还有无边的恐惧

  生:在面临灾难的时候我们小孩很害怕。

  师:你颤抖了,为啥

  生:那时四周都很黑,

  生:废墟可能会倒塌下来

  师:那种惨不忍堵的场面时时出现在眼前,你们害怕吗?对,我们有理由七岁的阿曼达恐惧过,颤抖过,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并影响着同学,他是怎么样面对这三十六小时,他会对自己说啥,对同学说啥,请你写下来,把这个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生写。

  师:好了吗?写好的小孩子再读一读。

  生自读。

  师:停,谁来读一读。

  生1:你们不用害怕,父亲答应过我无论发生啥都会和我在一起。就算父亲有危险,其他人也会来救我们的

  生2:如果父亲死了,我也会死的,不过我相信父亲一定还活着。阿曼达

  师:有一点我对你有意见。不许说父亲死,要有信心,我要底下都没死,父亲不会死,要有信心。

  生3:她会想,我的爸爸很伟大,他一定会来救我吗?爸爸会哭吗?会伤心吗?同学们都忍受这种痛苦吗?父亲,快来救我们吧。

  掌声。

  师:你看,你成了明星了。就这样七岁的小曼达凭着对爸爸的信心,就是这句话一起读

  生读:无论

  师:就是这句话让小曼达顽强地在底下待了三十六小时,我们一起读,把他们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来当父亲。

  出示:挖到第三十六小时……

  师生读。

  师:爸爸用颤抖的声音说,出来吧,阿曼达

  放录像(爸爸救阿曼达出来的一幕)

  师:同学们,他们几乎经历了三十八小时,现在阿曼达已经逃离了魔,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是第一个伸出小脑袋的,我们再听听,想想他会有啥感受。

  再放录像。

  师:想不想对阿曼达深情地说一句话。

  生:你真勇敢。

  生:阿曼达你真棒

  师:说得长一点的,有吗

  生:阿曼达你真伟大,我们向你学习

  师:内心感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七岁的小曼达,我们深情地把这个结尾读出来

  生读。

  师:不够味道,谁再读读,怎么读。

  指名读。

  师:不错,再幸福一些

  指名读。

  师:是呀,这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幸福

  指名读。

  师:由衷地赞叹。

  指名读。

  师:不错,谁还有读得更好吗?有信心地手摇一下。

  生读。

  师:对,我们一起来,这对了不起的

  师生读。

  师:读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一定有了新的理解,谁来说

  生:这对父与子都是将对方还活着当作自己精神上的支柱

  师:讲得真好,他们是很了不起。

  生:都是无私的

  师:怎么说

  生:因为爸爸不只救了他一个儿子,而是救了十四个孩子,阿曼达让同学先出去,自己最后出去。

  师:都是有道理的,爸爸为了救儿子付出那么多

  爸爸不顾一切的挖,儿子坚忍不拔地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发生啥我们

  生:都在一起。

  师:所以我们说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对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他们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精神,力量,我可以失败,可以牺牲,但我永远不可以被征服,人就需要有这种力量这种精神支撑着,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读到这里,回味这个故事的感人至深的一幕,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好好想一想,爸爸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在我们脑海里刻下的是哪一个,请你找一句最打动你的,或者说出来,等一下满怀激情地说。

  生找。

  师:好了吗,谁来

  生:无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生2:他满脸灰尘,衣服……

  师:爸爸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

  生3:他挖了八小时……

  师:爸爸的这种叫人心痛地爱已经叫人留在心中。

  生4:他顿时感动眼前一片漆黑……

  师:饱含深情。人物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这一段是最生动的

  生5:然而这位爸爸心中只有……

  师:坚决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一言一行都可以折射出他们金子般的心。他们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回去以后讲给父亲母亲听好吗?还有回去把字词抄写一下。如果你们感兴趣的时候卢老师还有两本书推荐给大家。一本就是父与子。再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读读

  总有一个人

  ……

  (小语论坛小语、嫣然、俗人报道)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语文课堂 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爸爸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爸爸是以一种啥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也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么样的力量。

  二、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

  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三、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

  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四、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

  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五、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六、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

  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七、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八、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么样的一位爸爸,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也是通过啥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二、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

  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啥样的对父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

  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爸爸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爸爸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啥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小孩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爸爸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也是怎么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爸爸也是怎么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爸爸挖掘下去的动力,也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爸爸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啥,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爸爸那里学会了爱!爱爸爸!爱别人!

  三、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么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爸爸、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四、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爸爸的人物赏析:

  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爸爸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啥,说些啥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5

  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爸爸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小孩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音频、爸爸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生齐读)

  2、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回忆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生:课文讲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事)

  3、是的,课文主要讲了发生在父与子之间的事(板书:父 子)这篇课文讲到了一场怎么样的大地震呢?(生读第一段)

  4、在地震中,许多楼房都成了废墟,(出现影音资料)同学们,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生齐答——不大)

  5、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一个儿子与十四个同学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一个爸爸不顾危险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你觉得这是一对怎么样的父与子呢?(了不起)板书

  6、你关注到课文的结尾,真会读书,同学们也来读这句结尾(投影)

  投: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现在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你猜是啥问题

  出示: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二、品读课文,了解爸爸的了不起。

  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爸爸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分两方面思考,请大学默读思考,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了解:为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爸爸

  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爸爸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

  (1)生汇报,师相机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看出爸爸挖得时间很长,救儿子的执着。)

  (2)他挖了很长时间,到底挖了多长时间(36小时),36个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就是这样不停地挖呀挖(板书,挖)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爸爸。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3)想象画面,丰富形象。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爸爸变成一副啥样子,联系前面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啥?

  (钢筋、玻璃把他的划破了....)从外貌上去体会爸爸的艰辛,感受到爸爸的伟大。

  (4)对于这段话,你有啥疑问吗?(是啥力量支撑爸爸挖了36小时?为啥不直接写36小时?)

  (5)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可以用啥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可以反复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3.交流讨论:

  (1)课文为啥要从8小时写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爸爸挖得特别辛苦)读出这种感觉

  (2)爸爸挖了36个小时,为啥还没有放弃呢?

  出示读课文相关句子无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3)无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爸爸经常对儿子说的话。(板书)

  ①你们想象一下:这位慈爱的爸爸曾在儿子遇到啥情况下说了这句话?

  ②现在,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啥?课文中怎么说的?生读课相关句子。

  (4)别的父母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人在阻挡爸爸,这位爸爸是怎么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引读课文)

  (5)面对这么多困难爸爸停止挖掘了吗(没有)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爸爸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造个句子吗?(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爸爸总不停止挖掘)(无论爸爸受了多少伤,总要把自己的儿子救出来)

  (6)小结:无论发生了啥事情,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永远和儿子在一起)

  4.感情朗读。

  (1)永远要和儿子在一起的坚定信念让爸爸多么的了不起,同学们,读——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配乐范读课文:“假如他就是你的爸爸……到处都是血迹。

  (3)谁想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6个小时,突然听到…(师生对读)。

  1.讨论:为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父亲在38个小时挖掘中,儿子非常信任他,一回忆起父亲说的那句话,他的信心就回来,他信赖他的父亲。)

  2、想象说话。

  当他的父亲这样挖掘了八小时……,阿曼达和同学们(生接读课文句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

  (1)对于阿曼达在废虚下漫长的等待中,你最想问啥?(他是怎么样安慰同学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是怎么生存的?)

  (2)出示: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等待会想写些啥?说些啥?

  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先说给同学听。

  (3)你找到了那些语句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谁把想的说给大家听?

  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之所以可以支持38个小时,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啥,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父亲会来救他。)

  教师小结: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正中情况下,坚信爸爸会来救他,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多么勇敢多么镇定啊。是亲情,产生信赖;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爸爸总会跟他在一起,当得到爸爸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表现他舍己为人,富有爱心(板书:勇敢 有爱心)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爸爸这句真诚诺言的信赖。

  生读无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4)课文为啥反复出现这句话。

  当爸爸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爸爸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师生读:不论发生啥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生读:无论发生啥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总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爸爸的责任感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子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爸爸多么信赖。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师:无论发生啥事情,生: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骨肉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声,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出示)

  爱,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  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

  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  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爱,是,                                           ,                                 。

  (回顾你生活,也来说说你心中的爱。)

  五.总结全文:爱是一首不老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多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六.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爸爸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爸爸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啥,说些啥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爸爸            了不起          儿子

  挖 不论……总……   父子情深    等 只要……就……

  恪守诺言                              勇敢

  有责任感                            有爱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6

  【教学目的】

  1、品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爱的伟大力量。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理变化。

  3、学习文章的表达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学生读出你最感动的语句。

  二、探索交流

  同学们,在读课文中你们有许多的感动,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交流吧!

  (估计学生回抓住以下句子进行交流。)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爸爸关爱小孩,担心小孩会有危险了。“冲”字体现了这位爸爸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小孩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爸爸见到爸爸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苦。)

  失去心爱的儿子,爸爸那撕心裂肺的喊声,该怎么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起读。

  3、“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啥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啥?爸爸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啥反复出现?这样写有啥好处?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因为他是爸爸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爸爸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爸爸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爸爸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爸爸的依赖。)

  爸爸坚信儿子依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那我们该怎么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爸爸因为失去小孩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引导学生讨论:爸爸是否精神失常?

  ⑴ 描写爸爸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的段落读一读。

  ⑵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段,动笔圈画,认真朗读,然后围绕观点展开讨论。要让学生感悟到:这位爸爸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说他失常,他的确失去了和一般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他确实不失常,是一种伟大的你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是救小孩的顽强信念支撑着他,是伟大的父爱支撑着他!

  5、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小孩的声音……”与上句比较体会:

  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啥?课文为啥要这样描写爸爸的外貌呢?

  6、“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读了这句话你想对7岁的阿曼达说啥呢?

  (多么了不起的小孩,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中,他不但没有被恐惧与危险吓倒,还自信地勇敢地鼓励同学们与死神搏斗。这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爸爸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爱。)

  指导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啥?(惊喜,自信,激动)

  7、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爸爸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爸爸先救他人,而这也是那么朴实但也强有力的话语唤起的信赖。──(生读)

  是呀!爸爸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爸爸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爸爸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朴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的办法。

  2、通过课文的具体描写,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爸爸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明确探究重点

  1、导语: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收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了不起的父子。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啥疑问?(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明确探究重点:你的问题正是这节课我们探究的重点,通过深入的学习,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 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第2至2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符号画出描写爸爸和儿子的语句,想一想他们了不起在啥地方。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谁了不起,说出理由。

  (3)有感情的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2、学生静心学习。

  3、集体交流,汇报。

  (1)爸爸了不起。

  (出示句子。)

  “他坚定地站起身,想那片废墟走去。”

  ①联系上下文,读句子,谈感受。

  (联系上文,我们知道爸爸找不到儿子很悲伤,但想起自己对儿子说的话,使他坚定信念要与儿子在一起,不管是死是活,他也要见到儿子,因为这是爸爸对儿子的承诺。“

  ②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爸爸此时的决心。

  (出示句子)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爸爸,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①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爸爸在挖掘时,有的父母在这片废墟上痛苦,然后绝望地走开,也没有动摇这位爸爸。当有人劝阻他时,他仍然坚定信念,埋头接着挖,很令人感动。)

  ②联系实际,谈谈当这位爸爸向他人求助时,为啥没人回应他。

  (地震后学校变成了废墟,建筑物已经坍塌,当时的状况使人们认为小孩一定不会有生还的可能,因此大家认为爸爸的行为是徒劳的。)

  ③教师点拨:当他人认为不可能、没希望的时候,爸爸仍然坚定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令我们敬佩。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爸爸的心情。

  (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啥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样表达有啥好处?

  ②句子中对爸爸的外貌描写,你有啥感受?

  ③语言训练 。

  多么_____的爸爸;多么_____的爸爸;多么______的爸爸!

  ④教师点拨:当这位爸爸听到从瓦砾堆底下传出声音,他终于成功了。你们认为它之所以掘开了厚厚废墟的原因是啥呢?

  (2)儿子了不起。

  (出示句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出示句子)

  “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干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啥,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4、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啥使他们创造出了奇迹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爸爸曾经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想一想课文中几次出现类似的话?为啥多次出现呢?

  (2)教师点拨:类似的话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表现了爸爸的责任感和父爱的伟大,儿子对爸爸承诺的深信不疑,说明儿子对爸爸非常信赖,父子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次爸爸回想起这句话,要读出非常坚定的语气。第二次出现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兴奋的语气。第三次还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儿子对爸爸信赖的语气。

  5、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也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6、教师点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细致刻画,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正是作者的表达办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办法。

  (三) 升华情感,合理想象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啥。

  2、语言训练。

  (1)其他小孩的父母___地说“___________!”

  (2)消防队长___地说“___________!”

  (3)警察___地说“___________!”

  (4)劝他放弃努力的那位爸爸___地说“___________!”

  3、小结。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只就是爱的力量。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8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一篇幅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爸爸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办法: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受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难点:

  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说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说教法和学法】

  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办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办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说教学流程】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上课伊始,以地震灾难为点,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地震灾害的资料,感受地震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导入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这是一对啥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爸爸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

  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一、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爸爸的果敢与坚毅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爸爸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像爸爸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爸爸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爸爸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二、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爸爸的执著与忘我

  课文中,爸爸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爸爸不要挖掘,而爸爸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爸爸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办法让学生体会爸爸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爸爸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爸爸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三、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爸爸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爸爸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爸爸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爸爸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小孩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爸爸,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爸爸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也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四、读写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当学生沉浸在爸爸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巧用文本,引读便可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当爸爸看到废墟时,别人绝望了,他没有,因为,他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当爸爸挖得双手流血时,他坚持着,因为他记住的还是那一句话……”“当他要累倒时,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的,仍然是那一句话:……”学生在反复读“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时,能够感悟到爸爸对儿子的高度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力量!体会到课文反复出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好处。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小孩──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也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小孩,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小孩,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啥?做了啥?说了啥呢?

  在体会爸爸的了不起时,是引导学生抓住爸爸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爸爸内心情感的。怎么样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呢?我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办法,采用小组内读读,议议,写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爸爸的承诺,是爸爸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读写融情的设计,是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升华的过程,是内化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把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此时,引读全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读出父子可亲可敬的爱,读出由爱创造的幸福,读出自己心底深处爱的震撼。

  最后,整体回归,拓展阅读,发给学生一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的课处阅读材料:《背影》《点亮一盏灯》《游子吟》《奇迹的名字叫爸爸》,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品味亲情的幸福,享受阅读的乐趣。

  【说作业设计】

  在课近尾声时,我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实践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向课外延伸:

  1、扮演一名电视台的记者,向观众报道这次事件的经过:

  (其目的是创造性地阅读文本,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亲母亲听。与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的父爱,母爱:

  (其意图是围绕单元专题,创设亲子交流气氛,以爱育爱。)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扎扎实实地练好学生的语文内功。整个教学设计,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9

  父爱的颂歌──《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四川省德阳市实验小学五年级⑹班 倪野青

  如果你的儿子已被昔日充满小孩欢声笑语的学校的废墟所埋,你会不断挖掘,救出自己的小孩吗?如果你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会让别人先脱险吗?就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课文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爸爸在失去了小孩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小孩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小孩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爸爸对儿子多有责任心啊!而他的儿子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让同学们先脱险,这个儿子也也是多么无私啊!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爸爸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爸爸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这位这个儿子畏惧死神而先上去了的话,那他的14个同学就有可能升入天堂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小孩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玩具,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如果大家能把文章中那对父子的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一定会天天向上,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爱,震撼人心──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山西省太原市东华门小学五年级⑸班 邢婧宇

  今天,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被文中爸爸那博大坚强的爱所震撼。

  文章主要讲了发生大地震后,一位普通而平凡的爸爸冲向儿子的学校,当他看到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时,想起了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跟你在一起!”这使他坚定的站起来,动手清理废墟,寻找儿子。好心人、救火队长、警察……一一劝告和阻挡,都无法改变他心中的念头“儿子在等着我”。经过38小时后的清理、挖掘,终于救出了他的儿子与14名儿童。

  正是“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极为普通的话,才让爸爸从悲痛中清醒,变得坚强,有信心,正是这句话,才给了儿子勇敢、期待与坚强。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充满精神力量的爸爸啊!这是一个多么无所畏惧、意志坚定的儿子啊!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才使得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世界里,父爱是天空,母爱是大地,父爱与母爱是不同的。父爱给我们以坚强,母爱给我们以爱心,父爱支撑着我们的世界,母爱抚育着我们的成长,这时,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那天,我与父亲母亲一起玩游戏,一不小心,我把膝盖摔破了,母亲连忙安慰我:“小孩,瞧你摔成了这样,疼吗?以后要小心。”父亲却是微微一笑对我说: “小孩没事,自己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这就是生活。”两种不同的言语,体现出两种不同爱的方式。

  我们要长大,不能没有大地慈爱的抚育,也不能没有天空坚强的支撑,我们需要坚强,因为未来等待我们的世界不只有阳光雨露,还有风霜雨雪,爸爸用自己的感受告诉我们:“人,要学会承受!”

  父爱,一种从不放弃的爱;父爱,一种催人泪下的爱;父爱,一种给人以无穷力量的爱。父爱,顶天立地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10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把爸爸所做的感人之举,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挖的三十八个小时进行重点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下面我将本课的重要教学情景叙述反思如下:

  师:你们从哪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爸爸的了不起

  生:我从这儿体会到了爸爸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一直在挖着,不把儿子救出来不罢休,他是多么的坚韧不拔啊!

  师:你真会体会! 同学们,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许多的Lenovo.请你们自由地反复地深情地读读这一段话,看看自己读着读着,眼前出现了一位怎么样的爸爸形象

  学生自由悟读.

  师随机采访学生:你看到了一位怎么样的爸爸形象

  生: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小孩,为了小孩,宁愿冒着生命危险!

  师:能带着这种体会读读吗

  生深情地读着.

  师:你很善于体会,你的朗读打动了我!

  师:你呢 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看到了一位坚强刚毅的爸爸!他挖了那么长时间都没放弃!

  师:你能读出爸爸的刚毅来吗

  生读.

  师:还有想谈谈的吗 你也看到了一位怎么样的爸爸形象

  生:我看到了一位执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责任感很强的爸爸!

  师:当你体会到这些,也会怎么样来读这两句话呢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真是在用你的心感悟和朗读课文!

  (反思: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个性化"地读书.所以我接着设计了"你看到了一位怎么样的爸爸形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

  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课文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 为啥不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生:这样写出了爸爸挖得很艰难.

  生:这样突出了爸爸挖了很长的时间.

  师:36小时是多长的时间呢

  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师: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哪!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爸爸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为的是——

  生:救出儿子!

  师: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

  生:救火队长,警察,失去小孩的父母.

  师:咱们分角色读读,现在你就是救火队长,请你阻止他——

  一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现在你是警察,请阻止他——

  另一生:"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现在你们都是失去小孩的父母,请阻止他——

  生齐:"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反思: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在读中感悟.)

  师:爸爸听从了这些好心人的劝阻吗 他为何要如此倔强,执著呢

  生:因为爸爸坚信儿子没有死.

  生:因为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是哇,一分一秒都不容耽搁呀!那爸爸凭啥,凭啥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呢

  生:因为爸爸曾多次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么样理解这句话的 如果你的爸爸也曾这样对你说,你会怎么样想

  生:不管发生了啥危险,爸爸都会来救我!

  生:爸爸会用生命保护我!

  生:有爸爸在,我啥也不用怕!

  (反思: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换位思考,较好地突破了难点.课堂是师生对话的艺术,教师循循诱导,使学生的感悟拾级而上,层层深入.)

  师:于是,当爸爸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的正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是,回响他耳边的仍是那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筋疲力尽时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是支持爸爸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爸爸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7,师:让我们走出爸爸的内心世界,回过头来看看爸爸此时的模样.引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爸爸为啥会成了这样 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会出现怎么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呢 同学们,请联系录象中的内容,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啥

  生:我看到爸爸跪在地上,用双手拼命地刨着废墟,手掌手指磨破了,鲜血淋淋,可爸爸全然不顾,还在竭力刨着.

  生:我看到爸爸正在费力地刨着,突然,从高空坠下一根房梁,正砸在爸爸腿上,顿时,鲜血直流……我说不下去了

  生:我看到爸爸疯了似的挖着废墟,边挖边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父亲救你来了,你在哪儿 "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想象,我感受到了一份血淋淋的父子亲情,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了不起的爸爸!让咱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这两句——

  生:"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反思:以上环节,是全课的重点环节,我想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真切地感受爸爸的了不起,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于是,我抓住全文的文眼——最能辐射全文的一段,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一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感悟,在回味中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形象逐渐在小孩心中丰满,高耸, 进而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提升阅读的品质.)

  需要改进之处:

  1,牵着学生的痕迹太严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办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正是这一道理,

  2,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学完这节课,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犯了相当然的错误,高估了学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想与学生情感共振,还有一段历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强化指导,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篇篇的课文阅读中,体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态,去丰富自己的思想.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抓重点段,感受爸爸的了不起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爸爸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

  3、抓重点段进行深入体会: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⑴ 想象画面,丰富形象。

  ⑵ 联系上文,揣摩心理。

  4、感受爸爸为啥这样了不起。

  5、感情朗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师生对读。

  2、想象说话。

  3、感情朗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啥好处?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爸爸: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儿子:等  只要……就……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词

  二、积累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三、拓展阅读,感悟情感

  阅读《无字的明信片》《爸爸老了》。

  四、说话写话,抒发情感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爸爸所做的令自己最难忘的事。

  2、将自己最想对爸爸说的话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篇12

  学习目标:

  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我能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好词佳句。

  我能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学习重点:解决课文的生字词,并积累语言。

  知识链接: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强化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预习任务:

  1、 正确大声的朗读课文。

  2、 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词自学情况,学习巩固生字词。

  2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3、分角色朗读爸爸及儿子的对话,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我来闯关:

  1、洛(    )矶    瓦(  )    废(   )

  (     )抖     (    )炸   (     )乱

  2、解释词语:昔日  、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3、课文讲述了(  )发生在(   )的大地震中,一位爸爸(         )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            )的感人的故事。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找一找并搜集相关地震的知识。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       课 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 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组 别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a、 我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b、 我能体会到爸爸与儿子的“了不起”

  学习重点:

  体会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

  预习任务:

  正确流利的大声读课文。

  勾画出文中描写爸爸和儿子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仔细品读相关段落。

  自主、合作、探究:

  1、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爸爸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啥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2、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爸爸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3、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爸爸,我们来评一评。

  4、编排课本剧。

  三、达标检测

  1、课文结尾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啥好处?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啥?说些啥?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学习本课后我的收获

  知识延伸:

  收集有关的课文读读,如朱自清的《背影》和描写母爱的课文《秋季的怀念》

  诵读古诗《游子吟》表达母爱的古诗。

推荐站内搜索:山西大同人事考试网、高考真题及答案、高考试题及答案、小伙伴作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时间2021报名、特岗教师试题、行测题库、考研 现场确认、黄淮学院专升本、不能没有你作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6749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