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爸爸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啥,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孩子。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强化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小孩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办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办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爸爸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办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么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啥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爸爸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办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爸爸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爸爸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爸爸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爸爸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爸爸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爸爸”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爸爸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爸爸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爸爸的了不起”
面对爸爸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爸爸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爸爸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小孩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爸爸,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爸爸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也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小孩——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也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小孩,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小孩,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啥?做了啥?说了啥呢?
在体会爸爸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爸爸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爸爸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办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爸爸的承诺,是爸爸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爸爸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爸爸,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啥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爸爸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爸爸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积极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爸爸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也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出足够的虚拟主机,在创造中生成精彩,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师生间生命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这种预设仅仅是粗线条的设计,教师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随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案,这样才是真实的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首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从紧扣特点说教材,联系实际说策略,情感互动说流程,言简意赅说板书,说评价等几个板块进行说课。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过后,一位爸爸为了心中那个爱的信念——“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一片废墟中,冒死不懈,历经艰辛地施救;儿子在黑暗与危险中鼓励小伙伴等候生命的转机。父与子用真诚的承诺书写了一曲生命的传奇!细细研读,文本的脉路清晰可见。一条主线: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两个板块:爸爸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坚持长达38小时的寻找救助,这一部分的描写有电影画面般的质感:一句重复的问话、一个场景、一个形象。权作文本一“密”,但“密”中有“疏”。小孩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无水、无食物,在恐惧和危险中等待救援中所发生的一切,只是通过父与子的对话一带而过,可谓文本的一“疏”。我们的教学应抓住文本的“密”与 “疏”,通过学生读、思、说、写等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感悟父子间的真情,体会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带给我们的震撼。
综观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而作为本组的首篇课文,并是精读课文,文本的情境、作者的真情实感、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
基于以上的文本解读,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安排整体感知,探讨爸爸的了不起;第2课时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探讨儿子的了不起。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第1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理解“废墟、爆炸、瓦砾、砸”等词语。
2、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的伟大力量。
其中,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的伟大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领悟作者的表达办法,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本教材的主编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积极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填补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爸爸的了不起。这样一个敢于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爸爸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下面我来说说学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办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阅读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本文的教学中,无论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还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都注重办法的引导,突出一个“实”字。
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办法。
三、情感互动,说流程
文本中的文字是凝固的,但其凝固的东西则是鲜活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熏陶,同时力求体现课堂特色。本课时我设计了五个环节进行对话。
第一个环节:导读引入,渲染情感
课 始,我以单元导读中的那幅温情的油画《贝壳》导入,与学生欣赏、交流画意,并简介油画作者布格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最擅长用作品来歌颂母爱的画家。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切中了本单元的主题-感受父母之爱,然后顺理成章地由母爱导入新课中深沉父爱的学习,朴实也出人意表,而且凸显了从单元整组的高度进入新课学习的特色。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啥事?在初读课文时,学生不仅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边读边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有目的地读,有针对性地读,这样的初读设计才是有实效的。
2、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通过学生反馈逐个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聚焦一组数字(30万人,不到4分钟),两个场景(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学楼,如今是一片废墟),引导学生感悟突如其来的地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这样的提示,既让学生了解了地震的可怕,也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谴词用句的工夫。语文教师对语言就要保持着足够的关注与敏感,既要关注“写啥”,也要关注“怎么样写”,随时随刻注重读书办法的渗透。
3、接着,我适时适度地进行了资源拓展,播放洛杉矶大地震后惨状的图片,一来可以把学生很快地带入文本的情境,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了“废墟、爆炸、瓦砾” 这几个地震后留在我们脑海中的词语。然后顺理成章引入第2个问题:就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啥事?引导学生把事情说完整,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办法。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4、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找出提领全文的关键句,直奔中心,明确目标。我随机板书:
爸爸
了不起
儿子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爸爸,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爸爸的了不起,画下来,并作上批注。
以一个中心问题导读全篇,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同时默读有利于学生静思,读而思,思而读,这种能力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其次是养成读书做批注的习惯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个环节:研读悟情,走近爸爸。
这一环节的学习,需要学生不断地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才能产生情感熏陶。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导,我要让学生自己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引导与调控下,积极地、专注地去思考、去发现、去品读、去感悟。学生可能从其中任一画面说起,我遵循“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进行以下有的放矢地预设:
1、爸爸语言的品读
这部分的内容以爸爸与其他爸爸、消防队长、警察的对话为主。我先让学生找找都有哪些人劝了他?是怎么样劝的?然后引出爸爸的三句回话:“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看似简单重复的回答,其实有着不同的含义。“爸爸说这三句话时,心情是一样的吗?”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由恳求到焦急直至有点崩溃的心情变化。接着进行排比式的导读,串联起三句回话,让学生进入到了这位爸爸的情感状态中,急爸爸所急,担心着爸爸的担心。然后,我继续追问: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爸爸,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啥不离开?引出文本的主线“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时设身处地地模拟对话,交流,学生很快体会到为啥在其他爸爸的痛苦呐喊声中,在这么多专业人员的劝说下,在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更大灾难的情况下,这位爸爸还要冲到废墟中去救自己的儿子,这是因为爸爸信守诺言,这是因为如山的父爱。
2、爸爸内心的品读
当学生谈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的办法学习。仔细读读句子,有哪个词语特别打动你?引导学生先将目光定格在“挖”字上,透过这个字能体会到啥?学生在品味咀嚼中悟出:一个挖字就有丰富的内涵,一个挖字突出了爸爸的劳累和坚持。接着定格“时间词语”,猜想作者为啥不直接写爸爸挖了36小时,而是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这个问题不仅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问,而且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问,是体现工具性和情感性统一的提问,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写得好在哪儿,体现了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也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生在自主品读,体会,交流后触摸了爸爸的内心情感,然后再创设情境引读句子,一咏三叹,爸爸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心目中慢慢丰满起来。
3、爸爸形象的品读
如果说前两个画面的教学是浓抹重彩,那么这个画面的教学就是轻描淡写了。36小时以后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爸爸——读形象的句子,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爸爸——再读句子,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爸爸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三读句子。情到深处自然浓,此时,再多的设计已是多余的,简单地通过电影剪辑般的引读、渲染,一位伟大的、了不起的爸爸形象在学生的心上扎下了根。
第四个环节:拓展激情,
资源运用的适度、适时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读懂了爸爸的内心,树立了伟大爸爸形象之后,适时播放汶川大地震中伟大的爸爸、妈妈的形象、语言、动作的画面,并配上催人泪下的文字叙述,学生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动情点被激发了,然后有感而发,为苦苦救子的爸爸书写内心的独白,整节课的教学达到高潮。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长春版第八册第八组的第三篇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爸爸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小孩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这组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强化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办法。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爸爸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救助儿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学难点: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办法
1 、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小孩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 、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办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爸爸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Lenovo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小孩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六.说预案
(一) 、复习导入
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 、品读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说说感受 .
(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2.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爸爸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爸爸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爸爸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爸爸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爸爸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爸爸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爸爸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小孩。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 “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啥?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爸爸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三) 、情感升华
1)出示课件.三位汶川 大地震中的爸爸的形象,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
现在的学生高智商,低情商,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因此,学生们脱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也是显的苍白无力的,对此,教学中,我联系汶川地震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用汶川地震中父爱的图片唤醒他们的感受.
2)小练笔:36小时过去了,这一刻爸爸会对儿子说些啥呢?
通过读写融情,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爸爸或儿子说的话)。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爸爸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爸爸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 教师结合作业2.3题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爸爸的伟大,也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亲情,学会感恩并理解父、母,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五)、板书设计
爱
爸爸 儿子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4
说课其实也是一种集体备课的形式,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思想碰撞,一次智慧的交流。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语文的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内容及作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令人震撼。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呢五年级的学生并不能感同身受的体味当时地震的情景,更无法通过内心感悟其中的父子深情,对文本的内容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对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二)三维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并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等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办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办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爸爸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的难点则是领悟作者通过具体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办法。
二、说学情
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的较高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强化。本组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面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文中人物的魅力,为学生打开爱的教育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有利平台。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鼓励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主要采用鼓励引导法和启发探究法相结合来帮助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本节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比较频繁,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互动要覆盖到每一个人,教师的点评也应该覆盖到大多数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为主,注重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及时性,并要避免造成学生中的攀比心理。本篇课文可以利用情景表演进行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要给与赞赏性的、肯定性的评价。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的学生来回答,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不损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例如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这个问题只要了解文章大意就能回答,因此可以让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来答。此外,在对学生的点评上,要注重多种方式相结合,不但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说学法
在本科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取朗读体会法和小组探究法作为主要的学习办法,结合发散思维,努力帮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我将分五大板块逐一推进。
(一)渲染情感,导入课题
上课伊始播放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教师深情诉说:2019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一次大地震,在短短的四分钟时间内,有30万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透过这组照片,你仿佛看到了啥?你好象听到了啥?
地震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向忙碌在灾后救援工作的人们致敬!好请坐!
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积极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积极积极的去思考,去实践。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初步质疑,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边读边思考,并提出深层次的新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既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也解决了部分疑问,通过读书思考还会提出深层次的新问题。教师随机点拨,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自己的疑问-----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感悟爸爸和儿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啥感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它。
2、用“ ”划出爸爸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啥地方。
课文有多个画面都比较感人,考虑到学生可能从其中的一个画面说起,所以我将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了多套方案,学生说任何一画面后我都会顺应学情,梳理知识,推进后面的教学。
交流感悟爸爸的“了不起”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梳理相关的句子。
重点品读: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2)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一天半,或者说两天一夜,或者说是五十多节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爸爸在做啥?按道理正常情况下人应该做啥?休息、吃饭睡觉。而爸爸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我随即追问:是啥支撑着这位爸爸,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爸爸对儿子的爱;爸爸对儿子的承诺…… 爸爸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师:爸爸在废墟里找了36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么样的36小时呀?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啥,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体会从哪里看出阿曼达的了不起?
3、假如现在你就是这些小伙伴中的一位,你会听到阿曼达说啥?
4、是啥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四)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究竟是啥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2、假如让你为这幅画加一个题目的话,你会加啥?说说理由。
3、阿曼达父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折射出他们金子般的心。听吧!让父爱在我们的心中缓缓地流淌,滋润我们的心田。播放歌曲《爸爸》
4、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爸爸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让你的感动随着笔尖流淌吧……
生练笔 汇报
(五)拓展延伸
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这样令人震撼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课后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友情的可贵,送大家一份礼物--《背影》、《游子吟》。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父爱的伟大,让我们将父爱珍藏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来一起大声告诉爸爸:我爱你!父亲!让我们时刻铭记爸爸的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六、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也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板书,本节课的板书我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马克·汉林。文章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爸爸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怀着坚定信念,经过38小时的挖掘与种种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3位同学的故事。赞扬了父爱的伟大与崇高。下面就是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爸爸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小孩爱的力量,让小孩对爸爸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办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爸爸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爸爸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爸爸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小孩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积极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办法。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19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啥事?这是一对怎么样的爸爸?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第二步,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
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
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
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啥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爸爸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也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环节: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爸爸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虚拟主机,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也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积极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爸爸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爸爸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爸爸不要挖掘,而爸爸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爸爸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办法让学生体会爸爸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爸爸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爸爸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爸爸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爸爸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爸爸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爸爸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小孩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爸爸,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爸爸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爸爸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爸爸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爸爸艰难挖掘的过程,
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爸爸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爸爸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爸爸”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第四环节: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爸爸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爸爸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啥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里,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小孩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爸爸的诗句。
第六环节;顺着情感,巧设悬念。
爸爸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个儿子的了不起。
第四板块:说板书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爸爸 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走近爸爸。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爸爸的了不起?我选择了三个教学点:分别是一句话“谁愿意帮我”;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
我今天要说的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办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办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办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爸爸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爸爸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爸爸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啥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办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爸爸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爸爸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4、说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学生自渎课文,从爸爸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爸爸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爸爸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啥地方。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不放弃、责任感;儿子:对爸爸的信任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爸爸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5、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也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站内搜索:周记300字、江西教育网自考成绩查询、成人高考报、考试试题、月光下的村庄铁蛋六年级作文、江西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福建专升本网、高考试题及答案辽宁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河南二级建造师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