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精选6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篇1
第一稿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3、学习“救护车夫”小故事,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4、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教学重难点: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出示图片,教师简介。
师: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
生:鲁迅
师:今天我们学习篇关于鲁迅的文章。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与鲁迅的关系。
师:从课题看,周晔是鲁迅的啥人?
生:侄女。
师:从哪个词知道?
生:伯父。
师:那我还问你,周晔的父亲是鲁迅的啥人?
生:弟弟。
师:很好,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周作人,一个是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
(4)质疑。
师;你能根据课题提几个问题吗?
生:“我”为啥称鲁迅为先生?
生: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啥事?是个怎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学提示:1、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
2、用横线画出概括简介伯父精神品质的句子。
3、文章写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1、根据提示自学。
2、自学检查。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师;谁来读读第一行。(追悼 吊唁)
生读。
带着拼音读。
第二类提醒学生注意字形。
(2)、板书文章的中心句。
(3)、指导小标题的概括。(板书:谈碰壁谈《水浒传》救护车夫 关心女佣)
三、学习“救护车夫”
1、师:读着读着,肯定会有一些句子会让你怦然心动,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2、学生读、画、写批注。
3、交流。
⑴、师: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车夫身上,哪个句子最拨动你的心弦?
生:我们走过去,看到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特刺人眼球,哪个字?
生;淌
师:能说说它的近义词吗?
生:滴、流
师:能换吗?
生:不能。
师:为啥?
生:……
师:一个淌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穷人饱受到多少艰难困苦,句子中的哪个词同样说明穷人生活的不易。
生:饱经风霜
师:看着每个字的意思解释这个词。
生:……
师:怎么才能把这句话读好,试着读一读。
自由读齐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同情,可那时候却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却……
生:……
生:……
⑵、师;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先生,哪句话也让你怦然心动?
生: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父亲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净。他们也给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这是具体写救护车夫句子,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认认真真地读一读,他仔细揣摩动作的词语,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半跪
师:怎么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做半跪的动作。
师:你这样半跪着有啥感觉?
生:有点儿难受
师:是呀,你尝试了一会儿,就感到难受,可是,你们看画面,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圈一圈地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看到伯父半跪了很久,课文中哪儿告诉我们这点?
生:时间上
生:……
师:对着这位素不相识车夫,久久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人们景仰的人呀,来,我们一起好好读句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
⑶、师: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小周晔身上,也有哪句话让你怦然心动?
生: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谈谈感受。
生:……
师:是呀,年幼的周晔非常地不解,她不停地发问:……
生:那个拉车的怎么可……
师:于是,我就去问伯父,伯父是怎样作答的呢?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一连出现了两个清清楚楚的,周晔当清清楚楚记得的是啥呀?
生:严肃的面庞。
师:伯父那么严肃,伯父在想些啥呢?让我们走进伯父的内心世界,把伯父的想法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师:让我们来聆听伯父的心声。
生:……
……
师:多年以后,周晔清清楚楚记着的难道仅仅是严肃的面庞吗?
生:……
……
师:一个字那就是爱。
4、短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让我们和着音乐,再一次走进这凄风冷雨的夜晚。
师生接读。
师:黄昏时刻,北风怒吼,在阴暗的街道边,有个黄包车夫的脚受了伤,我们走过去
生:看到……
师:父亲和伯父见状,二话没说,
生:父亲跑到……
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生:我站在伯父家门口……
师:我想从伯父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要求他给我做详细解说。
生:这时候……
师:直到伯父去世多年来,直到小周晔长大成人,直到周晔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直到周晔也渐渐老去的时候。
生:这时候……
四、课堂总结。
1、小练笔。
师: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先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要知道他当时只有四十六岁。从此以后,穷苦大众就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
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仿佛看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而也饱经风霜的面庞,面对先生的灵柩,会做出怎么样的举动。
生练笔。
交流。
2、师:从伯父的动作和神态中,我们体会到了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怎么样一个人?
生:关心穷苦大众的人。
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课后反思:
课一上完,我心情很沉重,我知道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回想到课堂上学生们那种无动不衷的表现,我感到后怕。我深深地明白,这不是学生的不配合,真应该好好反思反思:
首先,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过于框架化,在学习课文主体部分的时候,整个过程按部就班,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不过这样的设计也是基于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限,这样上课的时候就不会太乱,让学生大体上按照我的设计线路来走,这样整堂课在教学的组织上应该会稍微好一点。我的预设很多,却忽视了教学时间和效率,在有限的40分钟塞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有的环节看起来只是为了哗众取宠,没有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不但没有使教学过程紧凑高效,反而横溢斜出,例如,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有个学生问“课题中为啥要用鲁迅先生,而不要用周树人,当时,我就急了,这跟文本没关联,而我出不知道为么;再如,上学生做一做“半跪”的动作这一环节,我原本是让学生体会伯父跪着很累,学生非但没有体会到这一点,有学生却觉得好笑等等。
其次,在这堂课中,暴露了教学理念的落后。正如贾老师说的,我的这种教学办法,是她十年前的那一套。新课程提倡多元解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在这堂中我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每个问题抛出之后,急于回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很多环节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例如,让学生概括小标题,花的时间过少,还硬要叫学生用动词+名词的方式来概括。现在,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言语形式的训练,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这堂课上,关于言语形式的训练非常地不够。
导师和同伴们向我提出了真诚的意见,我作了详细的摘记:
钱赛文:本堂课中,以三个问题为切入点,既把目光聚焦在车夫身上,把目光投向鲁迅,把目光聚集在周晔身上,使整堂课条理清楚。但在第三个问题中,解决含义深刻的句子“伯父为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不要硬要让学生说出那个社会的黑暗,只要让学生领会到鲁迅同情穷苦人民即可。
蒋素珍:1、和着音乐师生接读时,背景音乐找得好,但加上教师的提示语,反而破坏了朗读基调。2、板书设计上有特色,小小的事,大大的人,但在结课时,在表达形式上可作一总结。3、演示“半跪”的动作价值不大。
金师附小姚晓芳指导老师:1、本篇课文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而在本堂课中要解决的是: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引导时过于仓促,难点未冲破。2、小标题的概括时间花得太少,办法上没有作指导,用词上太限制学生的思维。3、初读的任务太多,找出中心句这一任务可放在上完课后完成。4、本堂课中语文味的东西太少了,在教学救护车夫时,可这样引导:从语言形式上怎么把伯父的品质表现出来的?让学生找动作的词语,学完这句对言语形式作小结,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描写神态的那句话。5、读生字词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说法是错误的。6、配乐读时字幕太小。
金师附小贾淑敏指导老师:1、问题过急,变化过快。2、根据课题提问题这一环节没价值,可以改为教师的语言:这个单元让我们走进这个人。3、小标题的概括与姚老师分析得一样。4、词语学习后学习救护车夫时,过渡不自然。3、教师语言不精练,如怦然心动这个词用得不恰当。5、由于故事发生的时代与学生距离远,再加上没有作任何背景资料简介的情况下,提到“那个时代”,学生是理解不了的。6、课前或课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第二稿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3、学习“救护车夫”小故事,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4、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教学重难点:
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周晔与鲁迅的关系。
师:从课题看,周晔是鲁迅的啥人?
生:侄女。
师:从哪个词知道?
生:伯父。
师:那我还问你,周晔的父亲是鲁迅的啥人?
生:弟弟。
师:很好,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周作人,一个是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
3、过渡: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这个单元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这个人。板书大“人”,小“事”。
二、自学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想想文章写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
2、自学检查。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师;谁来读读第一行。(追悼 吊唁)
生读。
带着拼音读。
说说两个词的区别。
第二类提醒学生注意字形。
(2)指导概括小标题。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件事写了啥?
生:……
师:如果老师用你句子中几个词来概括就是:谈《水浒传》,这就叫小标题。你能概括一下其它三件事吗?
生:……
三、学习救护车夫
1、师:读着读着,肯定会有一些句子会让你怦然心动,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2、学生读、画、写批注。
3、交流。
预设: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父亲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净。他们也给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伯父的啥品质?
生:伯父关心车夫。
师:是的,这一句是直接描写伯父救车夫的句子,读一遍显然不够的,你再仔细读读,作者是怎样把伯父的关心表达出来的?
生读思考。
生:通过一连串的动作体现出来的。
师:刚才我们从人物的动品味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那么在神态上是怎样描写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啥?
生:伯父严肃的表情。
师:伯父那么严肃,他当时会想些啥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出示背景资料。
师:伯父当时在想些啥?
生:……
生:……
师:这句话通过神态的描写,是为了表现啥的?
生:表现伯父爱车夫,恨当权者。
师:说说整句话的含义。
师:课文中除了伯父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细腻,其他人物写得也非常动人,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车夫身上,哪句话牵动了你的心情?
出示句子:
我们走过去,看到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特刺人眼球,哪个字?
生;淌
师:能说说它的近义词吗?
生:滴、流
师:能换吗?
生:不能。
师:为啥?
生:……
师:一个淌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穷人饱受到多少艰难困苦,句子中的哪个词同样说明穷人生活的不易。
生:饱经风霜
4、配乐朗读。
师:短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不尽的情思,让我们和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生:读。
四、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一件小事救护车夫,看到了一伟大的人。如果,要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品质,作者是怎么讲的?
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如果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是啥?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拓展延伸
师: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人过早地离开我们。听到这个噩耗,全国人民来追悼他,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我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面庞,面对先生的灵柩,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课堂小练笔。
板书设计:
谈水浒
事 谈碰壁
救车夫 爱憎分明
帮阿三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篇2
第一课时
师:回忆过去,每一个人都有许多难忘的故事。亲人的关爱,家乡的明月,儿时的趣事,都珍藏在记忆中。回忆往事,可以使我们重温快乐,可以使我们认识生活,可以提醒我们珍惜今天,还可以鞭策我们更加努力地创造明天。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叙述往事的记叙文,都是从小孩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小孩的口吻叙述情节。小孩的视角单纯而清澈,小孩的口吻亲切而通俗,因此文章显出清新活泼的风格。童年虽然单纯美好,但因为作者生活背景的差异,三篇文章风格迥异。首先,让我们认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看老师写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我是谁?啥样的人叫伯父?你了解鲁迅吗?(交流资料)为何要在人名后加个先生?
师: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听写:生字词,多音字,难写的字,成语)
(学生互改,订正)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的段落结构与前面几篇文章不大一样?(空行分段)
师:文章讲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交流预习思考题)你能试着给每件事列小标题吗?注意小标题的要求:简短、醒目、结构相对统一。
(生自学,后交流)
集体交流:追悼伯父 谈论水浒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师板书)
师:(作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勾画出文中相关词句,并将感受批注于书上。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一共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师: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填空: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
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呢?(同学交流汇报)
重点引导:
数不清、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人、惊异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板书:语重心长育后人)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反问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恍然大悟(板书:借题笑骂世道昏)
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悦,眉毛、眼睛,还有额头上的那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快乐来。那时候,他脸上充满着的那种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都没见过的。
饱经风霜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结合课外资料理解)(板书:多少爱心多少恨)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板书:关心他人忘自身)
师: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师:了解鲁迅,从其作品中了解他。(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学习写法(几件事写一个人,对话描写,叙事中穿插个人心理描写)
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爸爸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妈妈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家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也回到家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家乡文学团体“越社”,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进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 年初,鲁迅也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 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提倡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名言: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小孩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篇3
课前谈话:
昨天,我们见了十五分钟的面,已经和大家成为朋友了,那今天老师和昨天有啥不同吗?你们还记得我姓啥吗?我来自哪里?发现问题很简单,只要眼睛雪亮,头脑灵活,就能发现问题。上课时大家用雪亮的眼睛,灵活的头脑去发现问题。
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看,这位是谁?
出示图片。
师:对,这位就是鲁迅先生。大家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把查到的资料拿出来。
生:我查到一个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生:我书上了解到,鲁迅把胡子剪成八字胡,人家都认为他是日本人,后来就剪成一字胡。
生:我是打160电话查到的。他一生代表作有《呐喊》、《狂人日记》等。
生:他的原名是周树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
师:教师从图书馆里也找到了珍贵的照片(课件出示)他还是个疼爱小孩的人,还经常为大学生演讲。他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多方面找到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生读题。
师:读这个课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啥?
生:文章是怎么样写?
生:我想了解鲁迅是怎么样做人的。
生:我想了解鲁迅生平的事情。
生:我想问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我知道,这篇文章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是从看书上知道的。
师:同学们,读一篇文章就应该从题目开始,从课题中读出意思,发现问题,设定目标,自己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提出,这篇文章很长,有的句子很长,有的句子很难读通,有的句子生字特别多,多音字多,有些字读不准。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我相信同学们相互合作,自己学习,一定能读好。要求:生字词读正确,句子读通。下面请大家分组朗读文章。
生分组读。
师:看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词语。
师:老师发现“正”这个字是多音字,但同学们都读正确了,你们是怎么读正确的?
生:查字典。
师:这个句子很长,64个字,6个多音字,谁自告奋勇读一读。
生读句子: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安在那个人身上。
生评价。
师:注意“全搞不清”要读正确了。大家一起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
出示第二个长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给他洗干净。
师:谁能说说读长句子有啥办法?
生:开始读得慢,后来读得快。
生:多读几遍。
生:读不通顺的词多读,再连起来读。
师:同学们办法真多,看来同学平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
投影出示:
思考:
1、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师:边读边想,用笔画出能解决问题的词语和句子。
生读课文。
师:如果有所发现,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小组交流。
师:通过默读和讨论,你们发现啥?
生: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的事;第二件事是谈伯父和父亲的鼻子有啥不一样;第三件事是伯父和父亲帮助车夫;第四件事是和他家的佣人谈。
生:我跟他讲的事情一样,但还可以这样说:第一件事写在我家里,第二件事写在伯父家;……
生:我认为写了五件事,还要加上伯父在殡仪馆的事。
师:他们发言有啥共同之处?第一件事是讲──
生:谈《水浒传》。
师:第二件讲──
生:说鼻子。
师:第三件事是──
生:帮助车夫。
师:第四件事是──
生:见到阿三。
师:那他们的不同之处是啥?
生:伯父在殡仪馆的事。
生:我同意写四件事。
生:另外的一件事是“我”怀念鲁迅的。
师:是呀,怀念鲁迅是鲁迅做的事吗?由怀念引起了下文的四件事。第二个问题──鲁迅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生齐读。
师:边读边体会,可以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阅读感受。想读就读,读出感悟,想写就写,写出体会。
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用声音表达你的感受。
2、写下一、二句体会,用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生自由读书。
师:你想读哪些句子?
生:我想读的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生读)因为这句话里写了不认识的人也来悼念鲁迅,令人感动。
指名再读。
生:我觉得伯父去世了,应该读得慢一点,这是很悲伤的,要轻一点。
生读。
出示鲁迅逝世时追悼大会上的图片,放哀乐,师解说……(巴金的悼念文章)。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读。
师:用一两个句子写出你的感受。
生:读着“有时候,……不叫我干重活。”我感觉鲁迅先生自己病了还让别人多休息,非常伟大。
生:我补充:我觉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出示救护车夫的句子。
师:看了这些,你想到了啥?
生:鲁迅花了力气和光阴,救助车夫。
师:作为一个北大的教授,却为救一个车夫蹲着,半跪着,洗干净,上药,扎好绷带……(用课件演示)我们下堂课我们分小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希望你们在课后多读书,读好书。
推荐写鲁迅的文章给同学们。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篇4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竭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虚拟主机,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礼堂、追悼、失声痛哭、惊异、爱戴、爱抚。
2、检查。
二、提炼主题
1、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些词语中哪个词语与整篇课文的关系最密切?
2、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主题。
a、学生可能会回答:爱戴。这时教师评价:的确,人们爱戴鲁迅先生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值得研究。
b、学生可能会说:爱抚。这时教师评价: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鲁迅先生的品质,也可以研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里体现鲁迅先生受人爱戴或“我”得到伯父的爱抚;
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a、发现有学生对“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有困难时,教师提供一份资料,学生结合资料内容展开讨论,自悟内容。
b、发现有学生对理解“伯父叹气”一句话有困难时,教师点拨:人的行动往往是与他的内心有关的,伯父这一叹气,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
c、发现有学生在研究“谈水浒”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我”为啥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d、发现有学生在研究“关心女佣”时,引导学生理解:“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中你体会到了啥?
四、反馈交流
1、交流从哪里看出鲁迅先生确实值得爱戴。
a、有学生说从“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点拨:既然鲁迅先生想讲的是自己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那为啥说鼻子被墙壁碰扁了?
b、有学生会说:因为“我”还小,听不懂那么深奥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幽默。
c、有学生说从“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父亲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也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则点拨: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能看出鲁迅先生不平凡的思想品德。为啥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么样的?
d、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让我们读读这两句话。
e、学生朗读。
f、抽三至五位学生读。
g、过渡:鲁迅先生是这么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因此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交流从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略)
五、小结。
是呀,大家从“……”这几句话中读明白了鲁迅先生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人,(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因为不可能每一个班级都刚好交流了三句或四句。) “我”得到了伯父的爱抚。课文当中还有好多内容可以看出鲁迅的的确确是受人爱戴的,能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咱们到下节课再来交流,好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篇5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采用反馈互动的备课思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合作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1.组内成员的互相合作。各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进行搭配,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即每一个人在教别人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向别人学习时也能教给别人知识。
2.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小组之间的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竞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学习潜力。
3.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学习的一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参谋和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本课教学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课时:简介鲁迅的生平。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课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和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第三课时:概括段意,给各段列小标题。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教学从整体入手,由复习旧知识引出全文的总领句:“为啥伯父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用“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作为本课教学主线,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轻声读 “谈碰壁”的故事,找出疑难,做出标记,使学生乐于探索。然后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经过小组讨论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善于探索。最后小组合作解疑,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否定,有补充,最终达到共识。
在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学习。对好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适时点拨,拓展思维,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为了促进各组间的交流合作,请各组汇报学习收获,谈谈提出了啥问题,是怎么样解决的。通过学习三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进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涌起不限爱戴之情。揭示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给学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学生自然理解了鲁迅逝世时人们的悲痛心情,再读第一段就能入情入境,升华情感,在读中领悟中心。最后落实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为了突出分课时教学的延续性,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板书有意留有空缺,空缺之处正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即给几个故事列小标题,到时板书由学生补充完整,便于学生继续探索。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第二课时)
片断一: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她的伯父,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啥疑问?
生:为啥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为啥得到爱戴)
[简练的提问,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和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紧紧联系起来,体现系统性。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很直接进入教学。]
师:带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读懂了课文中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
生: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
师打出投影片:学习办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明确交待了本节课学习的办法是继续“合作学习”,并出示学习办法提示,这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教给了学生自能读书的具体办法。到位的学法指导对小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上节课我们用以上办法进行学习,同学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些办法学习,深入探究为啥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各自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一边读一边划出不理解的问题。(学生读书找疑,用笔勾画,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小组学习,了解学生质疑的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摒除一些质量不高、意义不大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找到了不理解的问题,现在请你们把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请教其他同学。[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让小孩们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真正收到“合作”的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老师充分让小孩们在小组中展示聪明才智,是相信学生的表现。教师也参与到小组之中,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片断二:
师:现在我们集中交流。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
生:(第五组代表)我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啥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到破折号一般是在疑问和答案之间用的一种标点。作者听伯父说他从前鼻子也是也高也直的,就问那怎么现在鼻子也扁也平,后面用了破折号,下面是伯父的解疑,这个破折号表示疑问。
生:(第六组甲生)我们小组不理解“恍然大悟”是啥意思,并提出作者听了伯父的话真的恍然大悟了吗经过讨论,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你们用啥办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呢
生:(第六组乙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的。我们也理解了作者不是真的恍然大悟,因为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作者以为伯父的鼻子一定是碰壁碰扁了。
[因为热烈的讨论,儿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活跃了起来,对问题做了深入切磋,提高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议论纷纷是学生做学习主人的一种表现,也是体现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
生:(第三组甲生)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啥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黑洞洞”指旧社会黑暗的一面。
生:(第三组乙生)“碰壁”可能指鲁迅先生受到迫害。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别组的同学也提出不理解这句话。(投影片:“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表面上是啥意思。)
生:四周围很黑,没有灯光,所以就碰到墙壁了。
师: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生:不是。
师:显然,这句话另有所指,有着深刻的意思。
生:我知道“黑洞洞”的意思,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黑洞洞”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现实。
师:我也来补充一点。鲁迅先生面对斗争中的挫折毫不畏惧,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用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和敌人展开巧妙的斗争。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个伟大的革命家。现在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借谈碰壁来——
生丁:抨击旧社会。
片断三:
师: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你们读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精神不死,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黑板上的空白处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下节课我们练习给四个故事加小标题,到时同学们将板书补充完整。
为啥得到爱戴?为自已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篇6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采用反馈互动的备课思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合作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1.组内成员的互相合作。各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进行搭配,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即每一个人在教别人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向别人学习时也能教给别人知识。
2.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小组之间的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竞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学习潜力。
3.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学习的一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参谋和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本课教学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课时:简介鲁迅的生平。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课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和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第三课时:概括段意,给各段列小标题。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教学从整体入手,由复习旧知识引出全文的总领句:“为啥伯父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用“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作为本课教学主线,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轻声读“谈碰壁”的故事,找出疑难,做出标记,使学生乐于探索。然后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经过小组讨论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善于探索。最后小组合作解疑,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否定,有补充,最终达到共识。
在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学习。对好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适时点拨,拓展思维,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
为了促进各组间的交流合作,请各组汇报学习收获,谈谈提出了啥问题,是怎么样解决的。通过学习三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进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涌起不限爱戴之情。揭示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给学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学生自然理解了鲁迅逝世时人们的悲痛心情,再读第一段就能入情入境,升华情感,在读中领悟中心。最后落实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为了突出分课时教学的延续性,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板书有意留有空缺,空缺之处正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即给几个故事列小标题,到时板书由学生补充完整,便于学生继续探索。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第二课时)
片断一: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她的伯父,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啥疑问?
生:为啥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为啥得到爱戴)
[简练的提问,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和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紧紧联系起来,体现系统性。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很直接进入教学。]
师:带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读懂了课文中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
生: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
师打出投影片:学习办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明确交待了本节课学习的办法是继续“合作学习”,并出示学习办法提示,这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教给了学生自能读书的具体办法。到位的学法指导对小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上节课我们用以上办法进行学习,同学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些办法学习,深入探究为啥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各自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一边读一边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读书找疑,用笔勾画,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小组学习,了解学生质疑的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摒除一些质量不高、意义不大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找到了不理解的问题,现在请你们把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请教其他同学。
[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让小孩们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真正收到“合作”的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老师充分让小孩们在小组中展示聪明才智,是相信学生的表现。教师也参与到小组之中,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片断二:
师:现在我们集中交流。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
生:(第五组代表)我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啥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到破折号一般是在疑问和答案之间用的一种标点。作者听伯父说他从前鼻子也是也高也直的,就问那怎么现在鼻子也扁也平,后面用了破折号,下面是伯父的解疑,这个破折号表示疑问。
生:(第六组甲生)我们小组不理解“恍然大悟”是啥意思,并提出作者听了伯父的话真的恍然大悟了吗经过讨论,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你们用啥办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呢
生:(第六组乙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的。我们也理解了作者不是真的恍然大悟,因为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作者以为伯父的鼻子一定是碰壁碰扁了。
[因为热烈的讨论,儿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活跃了起来,对问题做了深入切磋,提高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议论纷纷是学生做学习主人的一种表现,也是体现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
生:(第三组甲生)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啥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黑洞洞”指旧社会黑暗的一面。
生:(第三组乙生)“碰壁”可能指鲁迅先生受到迫害。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别组的同学也提出不理解这句话。(投影片:“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表面上是啥意思。)
生:四周围很黑,没有灯光,所以就碰到墙壁了。
师: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生:不是。
师:显然,这句话另有所指,有着深刻的意思。
生:我知道“黑洞洞”的意思,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黑洞洞”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现实。
师:我也来补充一点。鲁迅先生面对斗争中的挫折毫不畏惧,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用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和敌人展开巧妙的斗争。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个伟大的革命家。现在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借谈碰壁来——
生丁:抨击旧社会。
片断三:
师: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你们读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精神不死,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黑板上的空白处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下节课我们练习给四个故事加小标题,到时同学们将板书补充完整。
附板书: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为啥得到爱戴?为自已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推荐站内搜索:c语言上机题库、天津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21、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题库、五四演讲稿、绿豆芽观察日记5天、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建平人事考试网、一建分数线、作风建设年心得体会、高考最吃亏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