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通用10篇)
华罗庚 篇1
李丽贤
课题华罗庚
教学目标 1、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习他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2、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写法3、通过认识他人,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写法
教具办法讲授、讨论综合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顾迈南,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
二、华罗庚简介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补充材料: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75岁的华罗庚(1910—1985)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们还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倒了。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啥?”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三、生字词署(shǔ)名 苏家驹(jū) 扉(fēi)页 勤能补拙(zhuō) 怠(dài)慢 吴筱(xiǎo)元 一拐一瘸(qué) 怜悯(mǐn) 停滞(zhì)蜚(fēi)声 金瓯(ōu) 鹯(zhān)褒(bāo)奖 追溯(sù) 商榷(què) 置若罔(wǎng)闻 出类拔萃(cuì)四、熟读课文,掌握大意。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填表。时间主要事件
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30年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秋季进入清华大学
1937年夏季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1941年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手稿
1950年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获一等奖、出版《数论导引》
1958年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五、研讨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有啥特点?有何好处?
(1)倒叙。开头就把最精彩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
(2)以下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
2、分析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第一处(31页)这首诗表达了华罗庚强调人生要埋头苦干的思想,他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智力不足。正是依靠这个,华罗庚才做成了一份事业。第二处(33页)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华罗庚对国土受侵、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的愤慨,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第三处(36页)这首诗极好地表现了华罗庚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第四处(37页)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喜悦心情。华罗庚一生,几次写入党申请书,但都没被批准,直到1979年自己已近古稀之年,才被批准,他自然是十分高兴.从中也可看出这位科学家对党忠心耿耿。
3、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意一辈子从实而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六、小结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
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给华罗庚写一篇简介。字数200字左右。
教学札记
作者邮箱:
[1]
华罗庚 篇2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顾迈南,当代作家,新华社女记者,既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XX年出版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及她的科普作品。
【基本解读】
华罗庚: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xx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苦家庭,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本文是科学家传记,作者通过对华罗庚三部分的记叙,简介了华罗庚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他执迷于数学事业,刻苦自学的顽强毅力,更表现了他献身祖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国家民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爱国精神
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简介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但是呢,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
文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华罗庚的基本生命历程,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文章中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作者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识记积累】
署(shǔ)名 苏家驹(jū) 扉(fēi)页
怠(dài)慢 吴筱(xiǎo)元 一拐一瘸(qué) 怜悯(mǐn) 停滞(zhì)不前 蜚(fēi)声 金瓯(ōu) 鹯(zhān) 褒(bāo)奖 追溯(sù)商榷(qùe) 置若罔(wǎng)闻 出类拔萃(cuì)
※补充词解: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怠慢:冷淡。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完全,到了极点。商榷:商讨。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象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等)
运筹学: 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大效力的科学。
从实以终: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到最后。
【课文初探】
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有啥特点?有何好处?
2、请划分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的层次,并归纳大意。
◎堂上演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署(shǔ)名 苏家驹(jū)
扉(fēi)页 戎马倥偬(cōng)
b.怠(dài)慢 吴筱(xiǎo)元
蜚(fēi)声 呱呱(gū)坠地
c.怜悯(mǐn) 停滞(zhì)不前
金瓯(ōu) 聊以慰藉(jiè)
d.追溯(sù)置若罔(wǎng)闻
商榷(què) 汪洋恣(zī)肆
2.下面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出类拔萃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b.一大批在农村插队的知青深感“梁园虽好,非久住之乡”,掀起了返城的浪潮。
c.因违法施工被杨广信副市长责令立即停工的亨泰•锦绣园项目对禁令置若罔闻,工地内依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d.看了这封大胆而也坦率的来信,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那天欧盟的大使跟龙永图谈话以后,他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到经贸大学去作报告 , 血压也因此升得很高。
b. 中国台湾有好几个全天播放华语电影的有线电视频道,而周星驰主演电影的回放频率极高,简直到了每时每刻至少有一个频道在播放周星驰电影的地步。
c.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对于一些商家已经成为一种谋取巨大利益的教育“副业”,因此对其推波助澜,煽风点火,惟恐其不红不火。
d. 在众星簇拥下,被草帽状美丽光环围绕的土星和光芒四射的月亮彼此依偎,常常会引起人们的不限遐想。
4.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答:
5.文章小标题有怎么样的好处?
答:
【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1925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毕业后,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后来由于交不起学费,没有毕业就失学了。他回故乡一面帮助爸爸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 是冬季,罗庚 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 这样伸着,右手 在不停地写……”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爸爸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也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人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爸爸也气也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1.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添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是冬季,罗庚 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 这样伸着,右手 在不停地写……
a.不管 依然 就 仍 b.尽管 仍然 只好 还
c.不管 仍然 只好 仍 d.尽管 依然 就 还
2. 指出选段中的一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3.华罗庚失学的原因是啥?你能推想当时的社会状况吗?
答:
1949年新中国成立。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了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于1950年2月带领全家登上一艘邮船从美国动身回国。在香港,他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公开信中说:“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就在这一年的3月16日,华罗庚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
回国后,华罗庚除致力于数学研究外,还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他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是厦门大学图书馆管理员陈景润写来的,陈景润在信中说,他精读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并就其中关于他利问题的几个地方,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堆垒素数论》出版后,国内外数学界赞赏备至,没有人提出其中还有需要商榷的地方,他想不到一个无名青年竟然提出有的地方似乎值得改进。
华罗庚看了这封大胆而也坦率的来信,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他兴奋地说:“这个年轻人真有想法!”随后。他向全国数学界推荐了陈景润,建议数学学会邀请陈景润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不仅如此,还把陈景润从厦门调来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做自己的研究生,亲自指导他继续深入地钻研数论。
4. 选段画横线的内容的顺序可不可以掉换?为啥?
答:
5. 画“ ”的句子中含有“没有……也没有……而
是……”句式,说说这一句式对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
答:
6. 从华罗庚发现陈景润这件事,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人应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b.作为青年人应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
c.作为权威,应该甘做人梯,为青年人的成长作出贡献。
d.作为前辈应该正视自己学说中的瑕疵并关心培养后来者。
◎拓展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是
a.甲醛 痊愈 诠释 得鱼忘筌
b.喧哗 寒暄 渲染 权势煊赫
c.挣脱 诤友 狰狞 铮铮铁骨
d.纬线 芦苇 伟绩 韦编三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我本来不想出去,是他差强人意,拉我去旅行的。
b.近年来,新的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而过去曾一度得到控制的一些传染病也卷土重来。
c.西方经济和能源专家普遍认为,世界市场的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刀大关指日可待,但这一历史时刻来得如此迅速,令人有些措手不及。
d.广州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第八届民族运动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希望带给运动员贴心的微笑服务。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目前文学创作不可谓不繁荣,但厚重的 时代精神的作品还是偏少。
②正在海牙出席第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国务院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 欧盟尽快解除对华军售令,并认为这有利于中国和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③我掉首东顾,只见云雾弥漫,山峦隐现,绚烂的彩霞竟然已经渺无 。
a.引导 督促 踪影 b.引导 敦促 踪迹
c.引领 敦促 踪影 d.引领 督促 踪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我区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
b.日韩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缩小并最终消除与国际企业间的差距,就必须积极行动,正视现实,解放思想。
c.从西昌起飞升空,到抵达遥远月球的“工作岗位”,嫦娥一号卫星的总飞行距离将至少超过100万公里以上。
d.目前农民工普遍还存在工资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综合素质低、社会地位低和就业难、维权难、子女入学难和社会保障难的“四低”、“四难”。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乾 刘皂
客居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家乡。
注:刘皂,咸阳人,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1)“客居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字?谈谈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无端更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言表达】
1.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响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读书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隆冬里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命的落脚处。
【写作训练】
五、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镜 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也是深不可测/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它忠于寻找它的人/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人要生活得健康快乐,免不了要照镜子;人要打扮得美丽大方,不可能不照镜子。同样,人要认清自己、读懂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把自己能做啥,不能做啥,该做啥。不该做啥搞清楚,更离不开照镜子。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根据你的理解、感受、体验或认识,写一篇以“镜子”为话题的文章。自选角度,自选文体(不能写诗歌),自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5.华罗庚
【课文初探】
1、①倒叙,从华“出名”起笔,把最精采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②主体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勾勒传主基本生命历程,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材料多而不乱。
③嵌入多首华丽诗词,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④有意识地讲述一些小故事,增加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2、——①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②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
③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④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堂上演练
1.a
2.b(“梁园虽好,非久住之乡”意同“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梁园:汉梁孝王修建的一座名园。指一切繁华快乐的场所,都不如自己的故乡那样值得留恋。显然,词语意思不合文句语境。)
3. d(a中“他”指代有歧义;b用语累赘,去掉后一个“周星驰电影”;c后一分句主语残缺;若承前以“考试”为主语,也不妥)。
4.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5. 一是突出了华罗庚一生学习研究的主要事件。二是遵循了时间顺序。三是很好的统领了所辖部分的内容。这样纲举目张,眉清目晰,使人一目了然。
【文段精析】
1.d。
2. 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足冬季,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这是一段很成功的细节描写,尤其是“一抹”、一“甩”、“伸着”这几个动词,形象很具体,很感人,华罗庚连处理“鼻涕”这样的小事都没有心思,也顾不上管了,极好地刻画了人物对数学学习的痴迷状态。
3.交不起学费;当时社会贫穷落后,战乱不止,民
4.不可以,因为“国家利益”只能摆在第一位。5. “没有……也没有……而是……”句式的运用,将常人可能有的两种错误态度与华罗庚的不一般表现做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华罗庚发现科技人才的兴奋和喜悦。
14.c(“作为权威,应该甘做人梯”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拓展提升
1.a
2.a(“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可改为“强人所难”;b.“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c.“指日可待”指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d“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3.c(“引导”带领、带着人向具体目标行动,“引领”引导带领,多用于陈述抽象的事
物;“敦促”“督促”都是“催促”的意思,’督促”同肘还有监督的意思,“敦促”投有这个
意思;“踪影”多用于否定,与“渺无”搭配)
4.a(b语序不当,应是“解放思想,正视现实,积极行动”;c“至少•,…•以上”不当;d成分残缺,在句子结尾加上“问题”)
5,(1)不能换 (1分)•①因为“霜”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客居并州的时间,而且表现出诗
人日夜思乡的痛苦心情。②“霜”“阳”“乡”押韵,有音韵乐感之美。(2分)
(2)无端就,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1分)诗人不仅不能回家乡咸阳,反而也要漂流他乡,((无端更渡”表现了诗人饱受颠柿孟离、伤心无奈之惰。(2分)
【语言表达】
1. 参考答案是:(一)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二)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2. ① 仲夏亭榭里的弄弦。② 深秋山林里的独步。③ 是灵魂的依傍。
【写作训练】略
华罗庚 篇3
顾迈南
一、作者:顾迈南,当代作家。
二、词语:
署(shǔ)名 苏家驹(jū) 惨淡 扉(fēi)页 勤能补拙
莫名其妙 怠(dài)慢 吴筱(xiǎo)元 瘟疫蔓延
一拐一瘸(qué) 怜悯(mǐn) 停滞(zhì)不前 蜚(fēi)声
金瓯(ōu) 鹯(zhān) 褒(bāo)奖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追溯(sù) 赞赏备至 商榷(qùe) 暴跳如雷 如获至宝 置若罔(wǎng)闻 出类拔萃(cuì)运筹学 从实以终
※补充词解: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冷淡。
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完全,到了极点。
商榷:商讨。
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象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等)
运筹学: 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大效力的科学。
从实以终: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到最后。
三、熟读课文,掌握大意。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填表。
四、研讨:
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有啥特点?有何好处?
——①倒叙(中途)。开头把最精采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
②以下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
2、请划分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的层次,并归纳大意。(课堂练习)
——①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
②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
③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
④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3、从第一部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4、在第二部分中,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在书上划出。作者是按啥顺序写这些成就的?有何好处?
——按地点和时间。多而不乱。
5、华罗庚为啥出国也回国?
——提示:为了提高自己,科学报国。
6、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①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1979年华罗庚成功的西欧之行和他光荣地入党。
7、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
“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
“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8、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具体生动的说明和补充作用。
五、小结:(讨论)
从华罗庚的人生道路中,你觉得成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怎么样的条件?
——热爱祖国和人民;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创新;善于交流和合作等。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阅读第七课《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
华罗庚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 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3.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2. 难点:
(1) 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2) 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
三. 教学办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
四. 课时安排:2课时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语:
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也是啥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最大爱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我国数学界的名人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学们知道华罗庚最敢兴趣的事物是啥?(数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他的人生与数学的不解之缘。(板书:华罗庚)
2.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本文作者顾迈南,她是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
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关于她的作品请大家看一下课件。
3. 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全文,留意一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想象出华罗庚的具体肖像?能否了解到他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4. 让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不能),那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啥?(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
5.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板书: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大家看看:这是一个啥结构?重心在哪?(定中结构,重心在后)由此我们不仅了解到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艰辛的,而且还了解到他是自学成材的。那么,他是否从小就自学呢?(不是)
如以失学作为界限,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失学前和失学后两部分,失学后的他也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一场可怕的伤寒症使他双腿残疾了;所以失学后那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分为残疾前和残疾后两部分。引导学生概刮出他在失学前、残疾前和残疾后这三个阶段的表现以及他对数学的态度。
失学前:初露锋芒(初中妙法解题) 深爱数学
失学后:残疾前:艰苦自学(他姐姐华莲青的话)痴迷数学(罗呆子)
残疾后:矢志不渝 献身数学
6. 小结:不管条件是怎么样地艰辛,也不管命运是怎样地坎坷,他对数学都是一往情深、坚贞不二,终于有志者事竟成,他写出了啥?(让生回答)[《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一鸣惊人。那么出名之后,他是否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还是乘胜追击?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第二个小标题《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的具体内容 ,归纳出:华罗庚去了哪些地方?每个地方他各取得了哪些成就?
7. 提问并学生回答:清华大学四年:助理员→助教→教授[“破格”、“迅速”]
剑桥大学两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写了18篇论文]
西南联大七年:〈堆垒素数论〉
访美四年:研究范围扩大[“这期间他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
小结:通过刚才的归纳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华罗庚看出他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而且
可以看出他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
8. 重点分析课文p33页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艰辛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精神:
(1) 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其生活艰辛的原因[日本列强侵华]
(2) 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列强侵华,杀烧抢夺,无恶不作,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劫难]
(3) 分析华罗庚的诗句“寄旅昆明日……”:该诗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金瓯”喻当时国破家亡的现状,“狐虎”、“鹰zhan ”喻日本侵略者,这里把人喻成物,表达的是一种鄙视和不满之情,还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那么这位爱国人士为祖国做了哪些贡献呢?(让生回答)[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概刮出他在这两方面的贡献:
数学研究:典型域、《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运筹学、优选法
教育事业:关心中学教育事业 [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培养人才 [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出类拔萃]
9. 为了数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华罗庚除了专心研究,还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他对陈景润的培养:
(1).“华罗庚看了……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可见华罗庚的虚怀若谷]
(2).“推荐”、“亲自指导”等词语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华罗庚,现当代的中国数学研究才能誉满全球。
10.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天下,华罗庚都一如既往地挚爱着数学。对数学的挚爱就如一条线轴贯串着他的一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
2.分析本文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华罗庚》一文,文章中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讲的是华罗庚的自学,其实自学也是为了后来的研究事业打下基础,第二和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概刮起来可以说是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所以本文主要简介的是华罗庚的事业史。全文通过其事业史这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华罗庚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华罗庚的精神面貌与高尚品格,以至于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可以说,华罗庚不愧为一位伟人。
2.教学过程:
(1)如果在我们教室里挂一句华罗庚的名言,同学们会从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中推荐出哪一句呢?(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的能力)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所挂的名言,归纳出名言的特点
2)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名言的定义:
名言:顾名思义,即为著名的话。一般都是论述精辟、哲理性强,能给人以某种启发或鼓励的话。
3) 让学生自由发挥,推荐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1) p31“神奇妙算古名词……”强调勤奋
2) p33“寄旅昆明日……”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3) p34“我们决不能等待着真正需要科学的时候,在开始研究科学。”重视科学,有高瞻远瞩的精神。此句与p36“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充分体现了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4) p34“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爱国情怀
5) p37“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6) p37“科学的根本是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7) p37“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空:空洞、无所事事。松:松懈,不思进取。实:a.实干,扎扎实实做事b.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其进取、求实的作风
4) 小结:刚刚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现在老师也说 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我向同学们推荐的是p37“树老易空……从实以终”,当时华罗庚已处于古稀之年,已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他不自满,仍思进取,这使我想起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的曹操也已到晚年,已在政坛上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他仍胸怀壮志,正处于英姿焕发时期的我们,是否更应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呢?!
3. 组织学生讨论:本文在组织材料上以及语言上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的区别
总结:1. 组织材料上:本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描述华罗庚的事业史来展示一生的历程,而〈“布衣……〉一文则是通过描述孙中山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现他朴素、淡泊名利等优良品质
2.语言上,由于本文作者为科普作家,使得全文语言朴实、叙述精确,使用了大量精确的阿拉伯数字;而〈“布衣……〉一文的作者为传记作家,其行文故事性强,生动有趣。
3. 布置作业:完成p38的表格
附录板书设计:
5 华罗庚
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失学前: 初露锋芒 深爱数学
↓
失学后:残疾前:艰苦自学 痴迷数学
↓
残疾后:矢志不渝 献身数学
二.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清华大学四年: 助理员→助教→教授
剑桥大学两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西南联大七年:〈堆垒素数论〉
访美四年:研究范围扩大
三. 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数学研究:典型域、《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运筹学、优选法
教育事业:关心中学教育事业 [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培养人才 [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出类拔萃]
为了数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华罗庚除了专心研究,还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他对陈景润的培养:
1.“华罗庚看了……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可见华罗庚的虚怀若谷]
2.“推荐”、“亲自指导”等词语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华罗庚,现当代的中国数学研究才能誉满全球。
总结: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天下,华罗庚都一如既往地挚爱着数学。对数学的挚爱就如一条线轴贯串着他的一生。
数学教育:关心人才 提拔人才
华罗庚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青年 中年 老年
(对数学的热爱就如一条线轴,贯穿着他的一生)
华罗庚 篇5
5.华罗庚
顾迈南
一、教学目的:了解传记的特点和写法;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华罗庚人生经历和精神,传记文体的特点。
三、教学办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他在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大家听了这么多关于华罗庚先生的情况后,不知道大家对华罗庚先生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华罗庚先生感兴趣呢?
2.字词。
华:huā同“花”huà姓,华山huá中华。
引申:令líng狐冲,任rén盈盈,韦wéi小宝贝
扉页fēi 拙zhuō 叟sǒu 筱xiǎo 瘸què 怜悯mǐn
蜚声fēi 金瓯ōu 鹰鹯zhān 褒奖bāo 江畔pàn 矩形jǔ
追溯sù 商榷què 兴奋xīng 怠慢dài
3.作者简介。
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2002年出版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和她的作品。
4.课文分析讲解。
小标题一 (1-6)失学前后,热爱痴迷数学
(7-10)残疾后,决心献身数学。
(1-5)清华四年,研究数论;英国两年,得出 “华氏定理”
小标题二 (6-9)西南联大几年,完成《堆垒素数论》
(10-12)访美四年,扩大研究范围
(1-6)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
小标题三 (7-10)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11-15)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
(图为课文结构分析图)
⑴前言部分。
结构上是倒叙。引申复习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叙等。
作用:在内容上写华罗庚挑战权威,引起读者的兴趣。
选材上,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的,对于这件事情之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者也有浓厚的兴趣。
补充简介人物:
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国,并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相当的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相当有才华,变经常指导他读书、研究,后来还和另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一起资助他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是卖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庆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看到 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70多高龄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年轻数学家。
唐培经,是华罗庚的同乡,也是江苏金坛人,后来曾经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1903—1988。从小家庭就很重视他的读书,全力培养他成材。他在东南大学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回故乡担任金坛中学校长,接着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教员,后来也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当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抗战爆发以后,他毅然回国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相当有爱国心的学者。1949年,唐培经先生到了美国,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后来也担任了拉美区域农业统计顾问,直到1969年退休。
⑵第一部分。
叙写了华罗庚青少年时期对数学的痴迷,即使遭受失学、身体残疾的不幸也仍然痴心不改,刻苦自学,终于成功的感人事迹。
第一层:简介华罗庚名字的由来、身世及家庭。
第二层:简介华罗庚受数学老师王维克的影响而爱上数学。
例子说明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是为了进而说明为啥那么聪明即勤奋。
诗一:表现要埋头苦干的思想,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说明华罗庚成功的原因。
补充人物简介:
王维克,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是他的年级主任。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研究范围涉及外国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数学等众多领域。他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华罗庚的数学成绩卓然。而且由于网本身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的影响,华罗庚各个学科的成绩都很好,特别是中文方面,能文能诗。
第三层:简介华罗庚失学后仍然痴迷于数学而刻苦自学。
第五段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具体感人地表现出他对数学的痴迷。
“罗呆子”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其痴迷的程度。
第四层:说华罗庚不幸染病而留下终身残疾。
作用:设置悬念,同时写逆境更能体现华罗庚自学成材的艰苦和努力。
第五层:简介华罗庚决定不一生献给数学。
呼应了文章前言部分。
小结:文章处处着力刻画华罗庚青年时代自学环境的艰苦(失学、为生计而忙碌、身患残疾、学习的书籍数量极少),事实上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条件越艰苦,越是说明他自学的努力程度大,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表现出了华罗庚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和刻苦自学的精神。
第二课时
⑶第三部分。
主要简介了华罗庚 1932进入清华大学到新中国成立这近二使年的时间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巨大贡献。
第一层:简介华罗庚进入清华四年,研究数论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蜚声国际;留学英国两年,研究并得出了“华氏定理”。
被破格提拔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补充人物简介:
叶企孙,1993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是这样评价他的:“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物理学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为我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898—1977。出生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18毕业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受聘东南大学,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有担任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第一任院长,成为清华大学的领导核心人物。同时,他也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解放前,一直是中国科学界实际上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今天的院士。但是呢,由于解放前的经历,在解放后他渐渐的脱离了中国科学界的核心,在文革中更是受到了牵连和迫害,在1977年悲惨死去。
第二层:简介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几年间的艰苦生活,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诗二:表现对国土受侵略,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愤慨,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昆明生活环境的艰难,即表现其成绩出之不容易,表现他的刻苦,也表现出爱国精神。
第三层:写华罗庚应邀到苏联旅游及苏联科学界对他的褒奖、重视。;
第四层:写华罗庚应邀访美四年,扩大了研究范围,受到美国数学家的赞誉。
出国的讲话,为其将来的回国做了铺垫。
各方面对他研究成就的评价,侧面表现出他研究成就之大,同时也表现出了以后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
小结:文章大量采用了他人对华罗庚的评价,通过评价反衬表现出华罗庚取得成就的巨大。同时,通过华罗庚在国外受到尊敬和研究成果斐然的描写,表现出一个在民族危亡关头依然放弃国外安稳的环境和锦绣前程,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数学家的爱国形象。
⑷第四部分。
主要简介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办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
第一层:写华罗庚号召留学生并带领家人回国。
公开信采用了借代、借用、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其爱国热情和一颗红彤彤的赤子之心。
第二层:简介华罗庚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重点简介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
看信的反应表现出他发现人才的兴奋和喜悦。
第三层:简介华罗庚传播与推广优选法和运筹学,把数学办法教给群众,去处理实际问题,受到外国同行的可顶。
诗三: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
第四层:写华罗庚光荣入党。
诗四:表现华罗庚入党的喜悦心情和对党的耿耿忠心。
第五层:写华罗庚自勉自励。
自勉的理解(课后思考第一题):
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一则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活到老干到老,二则要办实事,科学要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小结:文章通过简介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办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表现出了华罗庚的爱国热忱,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办法和务实的工作态度。
5.课后思考题。
第一题,已经解决。
第二题,已经解决。
第三题:
1910年11月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30年 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 进入清华大学
1937年夏季 由英国回国,在西南联大担任数学教授
1941年 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
1950年2月 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 出版60万字的《数学导引》
1958年以后 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6.总结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华罗庚的精神
逆境中奋斗的精神;2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爱国精神;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办法;务实的工作态度。
7.总结文章写作特色。
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紧凑。表现在小标题上,除了开头外全文用三个小标题统领起来,三个小标题主要是以华罗庚的生平主要事情来拟定的,同时也暗含了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时期,概括性很强。
②过渡自然。部分之间,层之间,段之间都有巧妙的过渡。承上启下,很好的连接了文章的内容。
③语言准确、质朴、生动、形象。文章简介的是数学家,所以文中时间、地点、生平事迹、研究成果、数学专用名词等都用得很准确,科学性很强。在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时候,不惜笔墨,用细节、引用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④大量使用引用这种写作手法。引用名人自己的话语、诗文,也是传记文表现人物真实的一种办法。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的诗歌,以及他的话语,使文章对华罗庚精神世界的剖析更加深刻透彻,使读者能够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⑤评说的使用。传记主要是叙述简介人生的生平事迹,如果穿插一些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可以使作品避免单调,增加一些文学色彩,使读者获得启迪和教育。
8.回顾总结传记的特色。
①人物与历史背景相结合②真实性与文学性想结合,各种写作手法的应用③语言朴实④评说的使用⑤引用的使用。
自评
优点:
恰当抓住文章的重点,深入浅出的分析课文。
缺点:
如果讲课过程更加紧密围绕时间这条线索,那么将会更加清晰明了。
华罗庚 篇6
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数学奇才华罗庚》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奇才华罗庚》实用文本阅读原文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办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办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办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办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办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怎样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办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0"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数学奇才华罗庚》实用文本阅读题目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啥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啥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实用文本阅读答案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2、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虚拟主机,改行使他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不仅注重办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办法。
4、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积极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也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
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华罗庚 篇7
教学目标:
1、 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文中16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对数学的严谨与执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对数学的严谨与执著。
教具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华罗庚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根据查阅的资料简介一下华罗庚是啥人?
2、 过渡
师: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童年。
二、学文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互读。
3、 指名接段读文。
4、 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1)评价优点
(2)提点意见
5、出示生字,会读的字多读读,不会读的字到课文中找一找念啥,并想想怎么样记住它。
6、选择一个自己认为难记的字,说说怎么样记住它,并用这个字组词或说一个句子。
7、开火车识字。
8、小组长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在评价册上给以评价。
(三)专题研讨:华罗庚是怎么样的小孩子,阐述观点,并在书中找到理由。
(1)自由读书准备
(2)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其他学生可以对他的观点补充或反驳,教师加以指点,如:华罗庚爱学数学,从课文中那里看出来的?……
(3)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虚拟主机
注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出示华罗庚爷爷的照片,讲一讲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华罗庚爷爷的照片,讲一讲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全班交流听完故事后的感受。
二、写字
1、开会车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出示要写的生字
以各种形式和生字“打招呼”
4、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怎么记住这个字?
5、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7、用这些字组词。
三、学后总结
老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啥收获。
四、课后延展
1、课后阅读名人故事。
2、将阅读后的感想写在小本本上。
全班交流
学生描红
采用在语言环境中认读和以各种方式和生字“打招呼”两种形式进行生字认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
重点指导与学生找规律写字相结合。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
华罗庚 篇8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爸爸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华罗庚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3.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教学难点:
1.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
教学办法:
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
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的老师”,那么的兴趣也是啥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爱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我国数学界的名人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学们知道华罗庚最敢兴趣的事物是啥?(数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他的人生与数学的不解之缘。(板书:华罗庚)
2.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本文作者顾迈南,她是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
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关于她的作品请大家看一下课件。
3.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全文,留意一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想象出华罗庚的具体肖像?能否了解到他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4.让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不能),那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啥?(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
5.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板书: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大家看看:这是一个啥结构?重心在哪?(定中结构,重心在后)由此我们不仅了解到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艰辛的,而且还了解到他是自学成材的。那么,他是否从小就自学呢?(不是)
如以失学作为界限,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失学前和失学后两部分,失学后的他也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一场可怕的伤寒症使他双腿残疾了;所以失学后那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分为残疾前和残疾后两部分。引导学生概刮出他在失学前、残疾前和残疾后这三个阶段的表现以及他对数学的态度。
失学前:初露锋芒(初中妙法解题) 深爱数学
失学后:残疾前:艰苦自学(他姐姐华莲青的话)痴迷数学(罗呆子)
残疾后:矢志不渝 献身数学
6.小结:不管条件是怎么样地艰辛,也不管命运是怎样地坎坷,他对数学都是一往情深、坚贞不二,终于有志者事竟成,他写出了啥?(让生回答)[《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一鸣惊人。那么出名之后,他是否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还是乘胜追击?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第二个小标题《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的具体内容 ,归纳出:华罗庚去了哪些地方?每个地方他各取得了哪些成就?
7.提问并学生回答:清华大学四年:助理员→助教→教授[“破格”、“迅速”]
剑桥大学两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写了18篇论文]
西南联大七年:〈堆垒素数论〉
访美四年:研究范围扩大[“这期间他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
小结:通过刚才的归纳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华罗庚看出他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而且
可以看出他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
8.重点分析课文P33页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艰辛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精神:
(1) 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其生活艰辛的原因[日本列强侵华]
(2) 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列强侵华,杀烧抢夺,无恶不作,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劫难]
(3) 分析华罗庚的诗句“寄旅昆明日……”:该诗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金瓯”喻当时国破家亡的现状,“狐虎”、“鹰zhan ”喻日本侵略者,这里把人喻成物,表达的是一种鄙视和不满之情,还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那么这位爱国人士为祖国做了哪些贡献呢?(让生回答)[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概刮出他在这两方面的贡献:
数学研究:典型域、《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运筹学、优选法
教育事业:关心中学教育事业 [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培养人才 [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出类拔萃]
9.为了数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华罗庚除了专心研究,还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他对陈景润的培养:
(1)“华罗庚看了……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可见华罗庚的虚怀若谷]
(2)“推荐”、“亲自指导”等词语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华罗庚,现当代的中国数学研究才能誉满全球。
10.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天下,华罗庚都一如既往地挚爱着数学。对数学的挚爱就如一条线轴贯串着他的一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
2.分析本文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华罗庚》一文,文章中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讲的是华罗庚的自学,其实自学也是为了后来的研究事业打下基础,第二和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概刮起来可以说是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所以本文主要简介的是华罗庚的事业史。全文通过其事业史这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华罗庚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华罗庚的精神面貌与高尚品格,以至于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可以说,华罗庚不愧为一位伟人。
2.如果在我们教室里挂一句华罗庚的名言,同学们会从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中推荐出哪一句呢?(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的能力)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所挂的名言,归纳出名言的特点
(2)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名言的定义:
名言:顾名思义,即为的话。一般都是论述精辟、哲理性强,能给人以某种启发或鼓励的话。
3.让学生自由发挥,推荐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1) P31“神奇妙算古名词……”强调勤奋
(2) P33“寄旅昆明日……”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3) P34“我们决不能等待着真正需要科学的时候,在开始研究科学。”重视科学,有高瞻远瞩的精神。此句与P36“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充分体现了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4) P34“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爱国情怀
(5) P37“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6) P37“科学的根本是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7) P37“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空:空洞、无所事事。松:松懈,不思进取。实:A.实干,扎扎实实做事B.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其进取、求实的作风
4.小结:刚刚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现在老师也说 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我向同学们推荐的是P37“树老易空……从实以终”,当时华罗庚已处于古稀之年,已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他不自满,仍思进取,这使我想起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的曹操也已到晚年,已在政坛上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他仍胸怀壮志,正处于英姿焕发时期的我们,是否更应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呢?!
5.组织学生讨论:本文在组织材料上以及语言上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的区别
总结:
1.组织材料上:本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描述华罗庚的事业史来展示一生的历程,而〈“布衣……〉一文则是通过描述孙中山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现他朴素、淡泊名利等优良品质
2.语言上,由于本文作者为科普作家,使得全文语言朴实、叙述精确,使用了大量精确的阿拉伯数字;而〈“布衣……〉一文的作者为传记作家,其行文故事性强,生动有趣。
3.布置作业:完成P38的表格
华罗庚 篇10
教学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认读本课十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了解数学家华罗庚,知道他因为从小就善于思考、敢于求真、勤学好问,长大后才成为一名的数学家。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数学家华罗庚,知道他因为从小就善于思考、敢于求真、勤学好问,长大后才成为一名的数学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华罗庚的照片,请同学们根据查阅的资料简介一下华罗庚是啥人?
2.师: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童年。
(出示课题)前安排学生查阅资料,课上给学生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对本文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者是字典。
2.小组间检查识字情况,把课文读通顺。
3.教师出示要求认的字词,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读?
4.我们来做识字游戏,谁来试试?
5.师:你有啥办法记住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对于一个班级来说,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同学的每个字都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检查,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互相帮助,通力合作。
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第二课时
(三)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中心问题:华罗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阐述观点,并在书中找到理由。
(1)自由读书准备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其他学生可以对他的观点补充或反驳,教师加以指点,如:华罗庚爱学数学,从课文中那里看出来的?……
(3)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对人物性格的剖析,也是学生回到课文中,深入理解课文,归纳总结的过程。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对中的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如:、看了也看,算了也算……
注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请学生讲一讲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2.全班交流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圈划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自主选择注音、分析字形、找出形近字、组词或者说个句子
3.说说怎么样把字写好看。
4.重点辅导“喜”“杂”“社”。
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字,能够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更牢固,在汉字的比较过程中体会传统的汉字形体美。
(六)课外阅读
《华罗庚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华罗庚,学习他善于思考、敢于求真、勤学好问。
推荐站内搜索:自考网成绩查询、英语周记范文、考试成绩查询、重庆自考成绩查询、阅兵式观后感500字、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1月自考成绩查询、气死99个老师的作文、我的乐园作文350、甘肃高考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