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精选15篇)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60页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啥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积极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办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办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小竞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
师出示两组电话号码,a:13912341234 b:13914541328女生记a组,男生记b组,时间三秒钟,看谁先记住。
交流反馈:男生认为女生的号码好记,有规律。追问:有啥规律呢?(1234 1234)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啥?(盆花、彩灯、彩旗)你还发现了啥?
2、师:那这些物体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对,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仔细观察一下,从左边起,盆花是按啥顺序摆放的?(等待1秒)彩灯和彩旗呢?(同桌说一说) (快速相机出示课件)
3、逐个提问、汇报。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啥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啥颜色的?(红色)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啥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等待2秒,出示要求)[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出示要求。]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简介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不打断]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推想 计算]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推想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 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啥意思?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点击演示
○● ○● ○● ○● ○● ○● ○
师述:像这样,每2盆花看作一组,把15÷2=7,那就有这样的7组。
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啥?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办法
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学生上实物展示台汇报,教师退位]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其自主说。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办法质疑思考:为啥除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18÷3=6(组),得数没有余数,该怎么样得到答案?第18个彩灯是啥颜色的?
(3)重点比较:比较这几种办法,你觉得哪一种办法比较简便? (可争论)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办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啥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办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同桌两人一组,看图一问一答)自由提问
小结:每几面彩旗可以看作一组?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总结: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策略。先------再-------最后看---------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办法的理解
1、练一练第1题。
①引语:最近有的班上学了找规律后,玩起了这样的数学游戏,我们来看一下。观看录像:两同学摆●●○●●○●●○……。他们是怎么摆的?
②提出问题:如果继续摆下去,猜一猜,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独立计算。 (口头汇报。)
2、穿珠子。18÷4=4(组)……2 追问:两个“4”各表示啥意思?
3、画图形:练一练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②提问:比较一下,这三题有啥不同?都是第32个图形为啥画出来不一样呢?
③启发:能不能模仿上面的样子,自己设计一个规律,并画出第32个图形?
[完后教师展示几位,让它们上台自己说,体现主体,下面同学进行评价建议。]
[同桌相互交换,检查,画得对吗?]
六、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规律问题
过渡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生活,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讨论几个学习、生活中的规律问题。
1、知道生肖吗?(相关简介)
提问:今年是狗年,孙老师有个亲戚在六年级,他也属狗,他几岁呢?孙老师也是属狗的,也是多少岁呢?
2、玩游戏(击鼓传花)
5个同学围成一个圆圈,老师拿花传给一号同学,然后依次往下传,如果传14次花在谁的手上?先猜猜,再集体操作。(如果是6个同学呢?)
3、把一些数按下面的规律排列:
1、-1、2、-2、3、-3、……
(1)第25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
(2)第50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你知道它是多少吗?( )
4.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3、4两题机动)
七、欣赏、感受规律之美。
1、“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大自然中有着许多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
2、我们亲近自然,解读自然,从自然中学习,我们的学习也在悄悄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发现也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现许多………
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室内布置、服饰刺绣等)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规律呢,也是这样的呀。课后请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更多的有规律的现象,并用我们的所学到数学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吧。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聪聪和明明两位小孩子就用规律的知识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看!这就是聪聪布置的房间。(电脑出示:聪聪的房间)
提问:谁发现了房间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
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孩子们观察得真仔细,明明看到聪聪把房间布置地这么漂亮,他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电脑出示),你看!这就是明明布置的墙面和地面,但这里有啥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师:小孩子们可以选择墙面或地面中的一种进行研究,研究的时候请思考,每行都有哪些图形?图形的排列顺序也是怎么样的?你还可以拖动下面的图形进行研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啥?打开电脑开始研究吧!
(学生进行活动)
师:哪位小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说一说,如果你需要操作的可以上来!
学生汇报:
生1:我研究的是墙面,我发现墙面这里从星星开始斜过来都是星星,从三角形开始都是三角形,菱形开始就斜过来都是菱形的。
生2:我研究的也是墙面,我的发现是第一竖和第一排是一样的,第二竖和第二排是一样的,第三竖和第三排的一样,第四竖和第四排一样的。
师:谁已经听清楚他说的了?听清楚的再来说一说?
生再说。
生3:我发现的是地面,我发现了每行里面都有4种颜色,一种是绿色,一种是蓝色,一种是红色、一种是黄色,下面的这一排也是绿色、蓝色、红色、黄色,把绿色拖到最后面去就变成了第二排,把蓝色拖到最后面去就变成了第三排,把红色拖到最后面去就变成了第四排。
生4:我研究的是墙面,这样地斜过来也有规律。
生5:我发现了把圆放到最后面就是第二行,把菱形放到最后面就是第三行,把三角形放到最后面那就是第四行。
师:真不错,小孩子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金老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想继续摆下去,你猜一猜该怎么摆?你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先试着摆一下,该怎么摆?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用啥办法摆出来的。
学生活动,并汇报。
师小结并揭题:几个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这样的规律我们就把它叫循环排列规律。
师:那你们想想看,如果我们继续摆,第6行第1个会是啥图形?
再来猜一猜第7行的第3个会是啥图形?(请生汇报并说说想法)
三、运用规律。
师:明明看我们找出了墙面和地面的规律,非常开心,他还为你们准备了非常多的水果呢!(出示3组水果)可是他只摆了3组,第4组水果他想请大家自己摆,你们会吗?那就摆摆看吧!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
学生进行汇报,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有的是看哪一行少了哪个水果就摆啥,有的是斜过来看的,还有的是按照循环的办法摆的,等等)
四、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规律,也用规律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小孩子们能不能自己创造出这样的规律呢?
师:你们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的素材进行设计(出示素材:四件衣服和四种家具),也可以自己在这里创造规律(点击练习四)或者可以打开word,自己用文字、数字,图形等进行创造规律。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创造规律,教师巡视。
师:创造好了,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也可以出问题考考同桌。
学生上台把自己创造的规律展示给大家看,并能提出相关的问题考同学。
五、全课总结。
师:小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啥?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规律吗?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你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就能把我们的生活打扮得更加美丽!
(说明:学生每人都有一台手提电脑)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3
最近聆听了五年级一堂《找规律》的数学课,其中有两次精彩的数学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动一]
……
师:刚才,小红是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子,第18颗是黄色.如果让你来穿,你想这样穿吗
生:不想.
师:你想怎么样穿呢 请你自己设计一种穿法(用图表示),再想一想,你设计的办法第18颗是啥颜色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汇报.
师:请穿法中第18颗珠子是红色的同学举手.请你们依次汇报,其他同学帮助判断他们的穿法第18颗珠子是不是红色.(以下学生的判断过程略)
生1:我是按黄,绿,红的顺序,3个珠子为一组来穿的.
生2:我是按绿,黄,红3个为一组穿的.
师:这两种穿法有啥相同点
生:都是3个一组,第3个都是红色.
师:如果每3个一组,要保证第18颗珠子是红色,穿的时候只要注意啥
生:第3颗是红色,其余两颗随便啥颜色.
师:为啥
生:因为,18÷3=6(组),第18颗正好是第6组里的第3个,所以只要一组的第3个是红色就可以了.
生4:我是黄,红,绿,蓝四个为一组串起来的.
生5:我也是四个为一组,我是按蓝,红,绿,黄顺序穿的.
生6:我是按绿,红,黄,蓝的顺序穿的.
……
师:对这几种穿法,你有啥想法
生l:我发现它们每组的第2个都是红色.
生2:要让第18颗珠子是红色,每组的4个珠子中只要第2个是红色就行了.
生3:我知道,因为18÷4=4(组)……2(个),第18颗是第5组的第2个,只要每组4个中的第2个是红色,这种穿法第 18颗一定是红色.
……
[活动二]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抓老虎"的游戏,好吗
出示儿歌:
一 二 三 四 五,
上 山 打 老 虎.
老 虎 不 在 家,
我 们 就 捉 他.
先选5个人玩(包括老师),从老师开始,同学们一起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最后一个是谁,谁就被淘汰.
师和生一起一边读,一边依次指着5个人,当读到最后一个字"他"时,师和生手正好一起指向站着的第5个人.该同学被淘汰出局.同学们哈哈大笑.
这时,老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然后说:"我们继续玩,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叫起来:"不行,不行!"师故作惊讶:"为啥不行 "一同学迫不急待地说:"因为 20÷5=4,这样淘汰的总是第5个人."刚才被淘汰的同学也有点"愤愤不平"地说:"这不公平!老师你总是第一个,占着有利的位置,不会被淘汰."另一同学也"帮腔"说:"大人欺孩子!我看这次应该从第2个人开始数读."许多同学附和道:"对!从开始读."师追问:"为啥这次要从这个同学开始读 "同学们异口同声:"把老师给淘汰!"师:"哟!你们胆子真大呀!敢把老师淘汰."师生开心地笑起来.师高兴地说:"虽然我将被淘汰,但我很开心.因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老师."
师继续说:"看来5个人玩的秘密已被你们识破,那我们 6个人来玩."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师平静地说:"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也叫起来:"不可以!"师:"也怎么了 "那个排在第2个位置的同学有点"急"了:"我不同意!因为20÷6=3……2这样淘汰的就是我."
师继续追问:"如果15个人玩呢 "生争先恐后地说:"第 5个人不同意!"
师:"真不简单!玩出智慧来了.其实,在游戏中,谁在一开始掌握了规律,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谁在玩的过程中不去找规律,你总是糊里糊涂地被淘汰."
[思考]
一,挖掘课程资源,活化学习内容
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穿珠子"是练一练中的一道普通习题."抓老虎"的游戏的原型则是练习十中的第1题"传花游戏".不难看出:教者深谙编者的"良苦用心",充分挖掘两道普通习题的教育教学价值,十分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数学活动资源.教者决不满足于"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并追求"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对"穿珠子"的习题自然地进行了延伸,为学生在自主创造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周期"和"余数"的现实意义,建构了牢固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花游戏"演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和极富游戏精神,集操作性,参与性与一体的数学活动,让现场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沉浸在童年的快乐情境中,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令人叹为观止.
二,活动累积经验,交流促进升华
两次活动的安排可谓匠心独具.一次是在学生对规律有了初步的体验,但并不十分明晰和深刻的阶段;另一次安排在规律的拓展应用阶段.学生对规律初步体验后,教者并不急于进行行为主义意义上的"巩固强化".而是通过更深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去深究规律中的"规律".进而达到去除问题的非本质属性,凸显本质属性的既定目标.在拓展应用阶段,教者也摒弃以往课堂上常用的多层次,高密度的练习模式,更注重对学生情智领域的开发和关怀,追求学生的和谐发展.活动过程精彩,活动之后的交流就更洋溢着浓浓的数学味.紧紧围绕"找规律"这一中心议题展开的交流不断促进着学生将积累的活动经验从表象逐渐数学化并最终凝聚成学生的认知图式.应用阶段的交流则体现出学生在一种自在,自然的状态下,活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形成策略的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良好的调控意识.
三,游戏调动热情,应用不着痕迹
听课老师和学生可能都以为"穿珠子"的习题做完也就宣告结束并过渡到下一题.但"自己设计一种穿法"一下子将学生和老师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不同穿法中所隐藏的规律经教者按"每组个数"重组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充分体现出教者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驾驭能力.儿歌引出的游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之中,获胜的愿望点燃学生努力思考策略的火花,教师的平等的参与和故作疑惑的追问不着痕迹地促进着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找规律"的知识寻求智胜的策略."确是游戏,却是应用"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知识应用的层次,水平和意识都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四,民主源自尊重,互动自然生成
活动二中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真实参与者表现出的尊重游戏规则,体现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给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心理气氛.事实上,学生在游戏中早就"忘乎所以",专注投入的学生也已忘了"教师"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游戏的伙伴.所以出现了"把老师给淘汰!"的呼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抗议"表现出的尊重更扫除了师生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师生达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境界.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民主气氛,学生情绪激昂,学生的思维成果也就顺利地在老师的诱导下自然地流淌出来.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就在"不行!为啥不行 不可以!","也怎么了 "的平等对话和"把老师给淘汰!"的"统一战线"中自然生成.其实,生成的不仅仅是智慧,策略,更有情感的交融,民主意识的萌发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4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15-11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 、学具(贴贴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孩子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发现了啥规律?
可能有: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
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聪聪找出规律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观察、发现阶段,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同时还可以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旧知)
二、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请小孩子们仔细观察,有些啥图形?它们是怎么样排列的?
你发现了啥?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点击课件演示。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办法,看看你还能发现啥规律?
点名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啥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么样的结果?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59页-62页
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啥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规律的本质就是一组元素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依次不断”是一组接着一组,一个元素接着一个元素,不间断,“重复出现”实际上是第一周期平移运动的结果,相当于数码文档中的复制粘贴,因此从第二周期开始每一个周期在重复第一周期的“故事”,所以,在周期规律探寻中,引领学生发现每一个周期中元素的个数相同,各元素的排列次序也相同,据此,可以根据已有的有限元素所呈现规律,预测不限的趋势。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不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在四年级时还学习了找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而且前面几个学年的思维拓展已经不同程度地初步学习了周期规律,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解答周期问题,不过学生没有深入研究过周期现象。
设计意图:
对于本课的教学,教材采用了两个一组(一一间隔)作为例题呈现。对于这一规律,要预测其后续发展,学生可能会有三种办法:列举法、奇偶法和除法计算的办法。但这三种办法在这一例题中无法择优,并其中观察奇偶的办法并不通用。所以我在例题设计上采用音乐中的节奏,从三个一组的周期现象开始研究。本设计力图基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在游戏、故事、音乐、美术、自然、生活等各个角落悉心找寻学生熟悉的素材,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激发小孩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啥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积极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符号列举、计算法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办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和重点:能分析排列的规律,理解计算法的算理,感受周期规律的变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音乐课)
1、音乐欣赏激兴趣,揭示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旋律优美的《小白船》,现在老师把歌词和旋律都去掉,只留下节奏再来听一听。(学生倾听)同学们听完,你觉得这音乐声是有规律的?还是乱七八糟的?(有规律)师:那有啥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2、操作中表达规律
师:刚才的节奏声第一个音符是啥?(叮),那第二个音符呢?(哒)。第三个音符是啥你听出来了吗?(哒)板书三个音符。
师:节奏声不停的话能写得完吗?写不完可以用啥来表示?(出示省略号)为啥?(因为有很多个“叮哒哒”不断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
除了可以用叮哒哒来表示刚才听到的有规律的节奏声,你还能用啥形式来表示?
学生尝试做一做。师指名上去。
怎么样让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哪些是不断重复出现的部分呢?(画圈)
师:那我们把这样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周期现象,重复出现的部分叫做周期。以后同学们遇到周期现象时,可以把重复出现的部分圈起来,这样就能一眼看出它的周期在那了。
3、观察中深化规律
师: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了音乐的节奏。其实虽然表示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呢节奏中的周期规律都一样。那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周期规律,每几个一组成为一个周期?(每三个为一组)
前一个周期里的音符排列的顺序和后一个周期排列是怎样的?
生:每一个周期中音符的个数一样多,排列的次序也完全一样。
师:也就是说每一个周期中第一个音符一定是(咚),第二个音符一定是(哒),第三个音符一定是(哒)。因为是周期规律的排列,所以第二个周期向后每一个周期都和第一组周期完全相同。这就是周期现象的特点。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第8周期的第一个音符是啥?第二个呢?第三个呢?那第35周期的第3个音符是啥?
4、判断小练习
它们是按照周期规律排列的吗?(手势作出判断)
5、探究中优化办法
师:刚才大家在音乐中寻找了规律,也能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发现的规律。现在请你思考:左起第10个音符是啥?你有哪些办法知道它?
学生尝试做一做,四人小组交流想法。师指名回答。
重点问用计算的办法:除数3是啥意思?(每3个为一个周期)商5组表示啥意思?(有5组周期)余数1个表示啥(第六组周期的第1个)
师:用你喜欢的办法探求第29个和第126个音符各是啥?
每一道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各表示啥吗?怎么样根据余数来判断?
同学们为啥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计算的办法?好,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比较这三个算式,有啥相同的地方?为啥除以3?得出结果后都是看啥数来确定?所以我们在用算式计算需要先做分组确定每几个为一周期,再用除法计算,最后根据余数来确定是周期里的第几个。
6、阅读课本,提出质疑
师:同学们,其实你们已经从音乐课中完成我们课本59页内容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结合昨晚的预习,你还有啥问题不明白的?
三、走进生活,巩固规律(美术课)
师:看来,同学们挺自信。接下来我们到美术课上考考大家。一个小孩子画了一幅庆祝国庆的画,你们能从中找到具有周期现象的物体吗?(出示课本情境图,但是呢灯笼图没有规律)
1、说一说
学生观察,说出盆花图和彩旗图的规律。
2、改一改
师:你能不能把彩旗图也改成具有周期规律的?
学生尝试,指名回答。
3、涂一涂: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盆花图 (看图口答)
2、彩旗图 (看图口答)
四、智力冲浪,深化规律(语文课)
师:在我们语文课中,也有着美丽的周期现象,我们一起到语文课堂中探索
1、找规律找规律找规律……第42个字是啥?(口答)
2、我们找规律我们找规律我们找规律……”第42个字是啥? (口答)
3、学生自行出题互考 (开放探究)
你也能出一道具有周期规律的语文题考考大家?
4、课堂达标评测。(手工课)
学生独立完成60页“练一练”第1、2题
五、总结本课,畅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啥规律?说说你今天的收获?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领取自己的奖品吗?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60页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啥物体或图形。2、使学生积极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办法逐步优化的过程。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办法逐步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比比谁的记性好!比赛:有两组电话号码,请女生记第一组,男生记第二组。出示:第一组:13897979797,第二组:13564278369。提问:为啥女同学容易记住?出示:第一组:13900120012,第二组:13700700700。提问:为啥这两组都同样能记住?它们的规律一样吗?导入:找到了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意图:设计“比比谁的记性好”的比赛,让学生比赛记忆电话号码,在学生对比赛公平性的质疑、争论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是很好记忆的。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也就认清了事物的本质,也方便了记忆。进而导入新课,学生在游戏强烈的心理刺激下,情绪高涨,很快地进入上课的状态,积极去探索,积极发现。)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探究简单的周期规律1、(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啥?(盆花、彩灯、彩旗)2、师:那这些物体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对,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的摆放有啥规律?(小组说说) 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说,然后概括)盆花:每2盆为一组,每组依次是兰花、红花。彩灯:每2盏彩灯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紫、绿。彩旗:每4面彩旗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红、黄、黄。(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说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清楚。交流时,在学生自由汇报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为下面计算法解题作铺垫。)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啥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啥颜色的?(红色)2、再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啥颜色的花?[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①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试着解决;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3、全班交流。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简介给全班同学?[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例举 计算](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采用其他图形的、字母、文字都行)(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学生说,师板书: 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啥意思?1呢?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点击演示○● ○● ○● ○● ○● ○● ○师述:像这样,每2盆花看作一组,把15÷2=7,那就有这样的7组。余下的1盆是第几组的第几盆?为啥?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设计意图:此段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各种策略,交流时,不必急于优化出计算的策略。算法多样化,需要优化。但优化的过程,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内心体验出发。如果学生没有求得优化的需要,而是迫于对教师的压力,进行着优化。所谓的教学也就成了“灌输”。)四、独立尝试,在体验中优化解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第17盏彩灯是啥颜色?让学生尝试解答。(1)学生汇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其自主说。(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办法质疑思考:为啥除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17÷3=5(组)……2(盏),余2是啥意思?第17盏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如果余数是1,那该是啥颜色的?18÷3=6(组)得数没有余数,该怎么样得到答案?第18个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灯?应是啥颜色的? (3)重点比较:各种办法的优劣。画图:适用于小数字。奇偶性:适用于2个为一组的。计算:具有普遍性。(可争论)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办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啥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相对简便的办法。2.出示“试一试”第2题,看谁解决得也对也快?[指名板演,完后评讲](1)指名说说算式的意义。第21面、23面彩旗是啥颜色?为啥?追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呢? (2)师生共同小结:怎么样很快地判断彩旗的颜色?(看余数,余1就是每一组的第一个,余2就是每一组的第二个,依次类推,没有余数,就是每一组的最后一个。)(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不做硬性规定,一定要用计算的办法来做。而是在完成试一试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哪种办法更合适。教师只要反问一下:为啥不画图?为啥不用刚才的奇偶性来解决呢?很自然地比较出画图比较繁琐,奇偶性的办法比较独特,不适用于所有的题目,不具有普遍性。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优化出计算最简便。)五、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办法的理解练一练第3题。先说说以几个为一组,再算一算第32个是啥。△○□△○□……○○○□○○○□……△△△□□△△△□□……○△△△○○△△△○○△△△……abccabccabcc……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0.1、1.1、2.1、3.1、4.1……人民路旁边按“1红、2黄、1绿”的顺序安装彩灯六、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规律问题 过渡语: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规律,你能举例来说说吗?1、学生举例说说。2、练习十第1题,知道生肖吗?(播放相关简介) 提问:你今年几岁?属啥?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的属相相同?除了11岁还有人与你的属相相同吗?比你小的呢?2、用计算器计算1÷11,计算器会显示0.09090909…,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 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3、用计算器计算1÷54,计算器会显示0.0185185185…,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5个数字是几? 七、拓展练习:猜猜我是谁? 1、 …… 照这样排,第20个是谁?2、 …… 照这样排,第20个是谁?3、如果一共20个灿烂的笑脸,那这20个笑脸中红色的有几个?黄色的有几个呢?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简单说说,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将会继续研究的)八、小结、欣赏、感受规律之美1、同学们学得不错,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有啥收获?你会用哪些办法解决今天的规律问题?(你觉得哪种最简便?)2、师述:我们今天找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许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的有规律的现象……欣赏大自然的规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欣赏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花布地砖、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一段视频,了解大自然中的周期规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及生活中的一些周期规律,进而感受数学中的规律之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7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计算的过程与办法。
2.在数学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
一、思疑——导学
(1)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30×2= 350÷7= 800÷2 48×2=
二、思学
1.试学:
(1)算一算,并说一说你也是怎样计算的。
流程图: 可选过程: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2)师:仔细观察以上算式,按我们以前掌握的“横看、竖看”的办法,找找看,你有啥发现?(可以说一说,写一写)
(3)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出几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6×3= 15×4= 18×2=
2.展学:
(1)把你的发现先与同伴交流,再在小组内讨论。
(2)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3.研学:根据16×3=48,你能直接推算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流程图: 可选过程: 16×30= 160×3= 160×30= 16×300=
师:今天学习两个个位都有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你有啥收获或者不懂的地方,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用
1.固学
(1)算一算,照样子再写出一组算式。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下《找规律》导学案
(2)根据24×20=480,直接写出下面算是的结果。
2.延学:
(1)买运动服。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8
我准备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教材中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综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教材的分析,力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有这样的三点:
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啥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积极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办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啥物体或图形这一探索过程。而用计算的办法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啥物体或图形的算理的理解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创设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营造合作学习的气氛,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化解教学难点。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出发。我分如下七个主要环节完成本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三)初步运用,优化策略(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六)生活问题,挑战智慧。(七)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说明:“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更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并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看到啥?盆花是按啥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是按啥规律摆放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提炼,如:盆花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一蓝一红,情况完全相同。让学生对周期问题有本质上的把握。
(这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适当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准备。)
第二部分:自主探索,交流策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啥颜色的花?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等大多数学生解决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这时,我注意每个小组的情况,发现学生不同的策略,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办法有:
1、画图策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蓝花和红花,一直画到第15盆花,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也就是序号是奇数的)盆花都是蓝花,第2、4、6……(也就是序号是偶数的)盆花都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3、计算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列式: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这里,办法3较抽象,不易理解,也是有广泛适用性的办法所以要重点分析。我让学生说说算式里每一个数的意思,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明白:因为每两盆花为一组,每组花情况完全相同,15盆花可以分为这样的7组,还余下1盆,是第8组的第一盆,和每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色的。配以课件,显示15盆花的分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算理。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办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办法3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不要急于灌输给学生。
(以上环节,学生探索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虚拟主机,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解难点。)
第三部分: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先出示“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尝试解答。评价时,展示学生的不同办法。重点理解计算办法。引导学生说说算式每一部分的含义。特别是18÷3=6,通过问题:没有余数,说明啥?第18盏灯是啥颜色的?得出:每3盏灯为一组,正好6组,第18盏灯正好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所以应该与每组的第三盏灯颜色一样是绿色的。
如果学生不赞成计算办法简便,可以通过问题:第38盏灯是啥颜色的?第100盏呢?让学生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办法。
然后,让学生练习“试一试”的第二题。评讲时,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和判断的结果。
(这个环节,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计算办法的简便,实现策略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现自主建构。通过几次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这一办法。)
第四部分: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3,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这几小题中图形排列规律有啥不同,是怎么样确定每组中第32个图形的?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带的围棋,同桌一组,有规律地摆一摆,说说第30粒是啥颜色的。集体交流时,请几组拿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说说是怎么样判断的。还可以对照实物,任报一个序号,让学生口答。
(这个环节,随着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技能逐渐熟练。可以让学生把计算的过程记在心里,直接根据余数判断,逐渐提高要求。本环节的第二题,是开放性问题,学生自己参与提出问题,边活动边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部分: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大自然中有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多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等现象。“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发现也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媒体播放霓虹灯、花布、地砖等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有这样规律的现象。
(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感受数学之美,规律之美,秩序之美。)
第六部分:生活问题,挑战智慧。
从上一环节自然过度到对十二生肖现象的探讨。多媒体出示如书上练习十,第一题的十二生肖图,简单简介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解答这道题,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如:“小明是小学生,他和父亲都属牛的,他和父亲可能各是多少岁呢?”等问题。
(提供给学生更富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也更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七部分: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学习,有怎么样的收获?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88~~89页例1、2、3。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板书的教具。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1、师: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就要来到了。你们高兴吗?生:高兴。小孩子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特地开了个联欢会。他们的教室布置的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呢?生:想。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投影出示主题图)师: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上都有啥?生: 。师:请小孩子们再仔细想一想你还发现了啥?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开始吧。(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2、小组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肯定回答较为哆嗦如: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同时师跟着指主题图当说到主题时,师:哟,你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你真聪明!你能大声地再说一遍吗?(师点课件引导生说出规律。)师补充:说简单点说是一黄一红为一组不断地重复出现,他说得真好,小孩子,把掌声送给他,送你一颗智慧星。再让其他生说出灯笼、彩花的排列规律。(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3、揭示课题:像灯笼、彩旗、彩花它们的摆放都有自己的规律,有规律的事物多美啊,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猜一猜,(师做神秘样)这个灯笼的后面一个应是啥颜色的灯笼?外星虫会猜?你们会猜吗?生:会。(很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对,说得真好,他是根据一面红灯笼,一面黄灯笼依次不断地重复排列这个规律知道答案的。
这个朵花的后面一个应是啥颜色的花?这面旗的后面一个是啥颜色的旗?真是一群聪明的小孩,你们不但找到了规律,还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好了,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去玩玩吧!
二、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一) 教学例1中的跳舞图。
1、师:看一看,迎接我们的是啥呢?(歌舞表演。)
2、(出示场中小孩子跳舞)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是按怎么样的规律站队的?(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他们站队的规律就是一女一男。(课件演示)。
3、(出示课件)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小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呢?猜一猜?生: 师:小孩子们注意了注意了,魔术表演开始了,1、2、3变!生齐答:女孩。师:你猜对了。
小结:刚才,同学们找到了彩灯、彩花、彩旗和小孩子站队的规律,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摆规律呢?生:想。请你们拿出学具按老师的要求一起摆规律好吗?
师:(1)先摆一个三角形,再摆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圆。摆好了吗?生: 师:下一个应该摆啥图形呢?生: 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大家说说好吗?大家摆的都很好。再按老师的要求摆下一组。
(2)先摆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再摆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接着摆一个正方形,摆好了吗?生: 师:下一个应该摆啥图形呢?生: 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大家说说好吗?刚才大家摆的都很好。这次老师不给你们提要求,自己随意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开始吧!学生动手摆,师指导。
师:你们摆的都很好,都是小小发明家。好,表扬自己。
下面老师这还有一些有关规律的问题,一起看?(出示课件)选哪个?谁愿意帮忙?(1)看,这个没有涂色的圆是啥颜色的?生答。这个呢?
(2)师:来,告诉小孩子,你是按照啥规律找到的?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找到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这些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师表扬学生:真聪明,继续加油,
(3)师:小孩子摆得真好,不仅能从图形的形状上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还从颜色上找到了排列规律。师说:呵呵,真是一群聪明的小孩,
课间休息:多么欢快的音乐,小孩们,来,跟老师一起随着音乐活动活动吧。活动中:师问:会了吗?自己跳跳。(师生共舞,左拍一下,右拍一下,上拍一下,下拍一下有规律的音乐和动作。)
师:小孩们,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把老师的动作学会了?谁能说出老师跳舞时动作的规律。师:你真能干。同学们掌声鼓励。
师;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有。是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拍手的。
三、欣赏规律。
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按规律排列的东西,我也收集到一些有规律的图片,大家想看看吗?(出示课件)
四、生活中的规律。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规律,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看来规律就在我们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生1:我身上的衣服…
生2:每天都有白天黑夜的规律
生3:每星期都是从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规律。
生4:天上的月亮也有规律
生5:数字是有规律的,如:1、2、3、4、5、6……他们是按一个单数一个双数的规律出现的。
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10
苏霍姆林斯墓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极深带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怎样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虚拟主机和时间,在《找规律》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促进课堂教育效果显著提高,下面结合这节课教学片断谈一些认识。
一、课前巧妙引导,设疑激思
在教学例①前,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做计算题时,是用计算器快,还是计算快,学生们毫不犹豫的说是用计算器快,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进行一个比赛,你们用计算器算,我不用看谁最先写出得数,出示例①中1111×1111=
师:直接写答案1234321
生:用计算器
生按完了,还没写答案,老师已写出答案。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啥算这么快吗?怎么样计算的吗?进而引导课题。这样导入听课既顺水推舟,也留给学生思维虚拟主机,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在巧妙导入后,更应放手让学生积极、积极去寻求计算快的办法。事实证明,同学们兴趣盎然。
学生很快通过观察发现这样计算题的计算规律。
生1:乘号前后因数数位相同,每位上数都是1
生2:得数特点是几位数相乘,积中间的数是几
如是三位数111×111相乘,积中间写3。
生3:积的数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123……321。
生4:积位数比两个因数数位和少1位。
……
学生思路维激活了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教学在我"故弄玄虚"的导入和同学们的积极探索中水到渠成。
三、验证规律,实现创新,大胆质疑
让学生用自己发现规律试做几题。
当学生在做到111111111×1……1=123……9……321
学生中有同学质疑如果10个1和10个1相乘结果还是以上规律吗?让学生自己解答。
生:符合中间数为10即可。
生:不行中间有进位,积与前面并式规律不一样。
师:到底谁对,我们来验证一下,计算出结果看一看。
生1:计算器只能计算到9位,用计算机。
生2:可以错位相加每次乘得结果。
这样使教学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也一村"
效果。在也一次故弄玄虚中,使学生发现计算规律。
综上所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两次"故弄玄虚"让学生总不断碰撞也处于积极探索的地位,他们不但获得了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探索发现知识的办法,发挥自主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这样课堂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11
一、教材分析
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了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设计理念
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虚拟主机,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六一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布置联欢会场”──“填入场券” ──“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是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流程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12
区四小 平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1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升旗和上体育课的时候都是怎么去的?
生反应(排队)
师:在排队的时候有啥要求?(快、静、齐)
师:不仅同学们会排队,小动物们也会排队,大家请看。(投影)
师:你有啥发现?
生反应(有规律)
师:这种排列规律是我们在一年级学习时发现的,这种排队规律是比较简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找一找更复杂、更漂亮的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排队,引出动物的排队,让学生能够发现规律,进而导入新课,这样设计可以比较自然的导课,从动物的排队入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师:请看大屏幕,你能有啥发现?
生反应。
1.师:来看看这些小动物在排队中过程中,它们的位置的变化有啥规律?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看来这些动物排队的变化规律有些复杂,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研究,看看这里到底藏着啥样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研讨交流。
小组汇报研讨结果。
师:如果我把这幅图分开,现在你能够发现怎么样的变化规律?(生反应)
(3)重点引导学生能说出横着看的规律。(提示:先要看从第二次开始动物的位置都是怎么样变化的?根据变化说出规律。)
(4)让生上台演示动物排队的变化现象,帮助生理解掌握规律。
师:现在,规律已经掌握了,你能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说出它们第五次排队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动物的排队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先找动物在排队中的变化规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让学生去找其他的排列规律会更简单一些。)
2.师:很好,不仅小动物会排队,漂亮的图片也会排队,大家看。(出示课件)
师:你能发现图片在排队时的规律吗?
让学生观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说出第四排的排列情况吗?
3.找方砖的排列规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不错,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些方砖在排队的时候有啥规律?
生反应
师:你能根据这种规律说出第四行吗?第五行呢?第六行呢?
师:现在这几行都怎样?(和前面的重复)
师:如果按照这种规律继续排出第7行、8行、9行……,你猜会是啥样?
投影展示
师:看到这种效果,你有啥感觉?(漂亮)如果用这些方砖给你们家铺地板怎样?
师:看来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方砖的排列中让学生发现了循环排列,在不断的循环后,让学生感受到方砖排列的很美丽,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有规律的排列可以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丽,体现了学习找规律的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找出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并画出第4组。
(1)让生观察说规律
(2)画出第4组,投影展示。
2.请你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设计一幅美丽的地板图案:
(设计意图:前两道练习题和方阵的形式不一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方阵规律的约束,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寻找规律;第三题设计图案,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去做数学。)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啥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13
1.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厨房的墙面和地面的图案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它们的规律很多,观察的角度不同,规律不同,从同一角度观察,它们的规律相同。以行为标准观察,它们都呈循环排列。以墙面为例,它的第一行有四种图形,下面各行都是这四种图形循环排列而成:第二行是将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第三行、第四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在上一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地面的规律和墙面一致,只是要从颜色的角度观察。
教学时,既可由教材的情境引入,也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儿童的情境。如,分别出示两个学生布置的房间:一个用上学期所学的规律来布置,一个用循环排列的规律来布置。让学生找一找第一个房间有啥规律,复习旧知,并激趣导入:这第二个房间怎么乱七八糟,一点规律也没有?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单独出示墙面、地面的图案,引导学生找规律。学生找出的规律可能很多。如,竖着看,第二竖行是将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下面,其他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其他各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在前一竖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从右上方往左下 方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是一样的。对学生发现的不同规律,教师应给予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本规律与主题图是一样的,区别是图形不再按行列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想:例1与主题图的图形排列有啥相同的地方?有啥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主题图找规律的办法来找例1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经验,重点谈找规律的办法。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巩固例1的练习,没有任何提示,基本规律类似,只不过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教师重点关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
4.在“做一做”之后,教材安排了给手帕设计漂亮的花边和图案的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活动前,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活动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手帕可用正方形纸代替。设计的方式既可采取画的方式,也可采取贴的方式。贴的图片尽量选取简单有趣的,如水果图案、动物图案、所学的平面图形等等。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可将作品贴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5.例2是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类似的地方是:无论是图形还是数的排列,不再研究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是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而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数列本身就是一个等差数列。
教学例2时,可以让学生先复习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第(1)题,再把例2与例6进行对比:与例6比,图形和数的排列有啥新的变化?你能发现新的规律是啥吗?然后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找规律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先试着独立完成,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再小组合作交流想法。最后教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例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6.例2下面的“做一做”与例2类似,区别是相邻两项的差组成的新的等差数列,等差的差不是1,是2。此题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启发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
7.关于练习二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与例1基本类似,不同之处是图形按顺时针旋转循环,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在一年级上册思考题中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思考(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每一项上的数的10倍是后一项上的数。
第4题是学过的等差数列,渗透了数轴知识。
第7题启发学生根据数位知识思考。
第8*题第(1)题是著名的裴波那契数列,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教师可向学生略做数学史料的简介。第(2)题是等比数列,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练习二十三的最后是思考题。是一个特殊的数列,每一个数是这个数所在项数的平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14
《找规律》单元教学反思
有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找规律》这一单元,头绪不是很清楚;还有部分同学觉得这一单元题型丰富,难于把握。造成以上两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规律、缺少一定的想像能力。怎样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本人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理解规律,把握整体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重复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就是周期现象。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不限。比如有一列数共30个,按后面规律排列:4、3、8、4、4、3、8、4、……问:第30个数是几?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这组数列是按“4、3、8、4”这样的顺序循环不断地出现,每一组数字排列顺序也是一样的,按4、3、8、4这样的顺序排列。让学生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还要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后面的数字没有全部写出来,所问的第30个数也没有写出来。即后面的数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用除法计算”要让学生真正理解,30÷4=7(组)……2(个),学生要能理解除法算式中的“30”、“4”、“7”、“2”分别表示啥,想一想,“余数”在第几组数里,第30个数是第几组里的第几个数。
找出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本单元,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本单元的知识,既然是《找规律》,一定要先找出规律,找规律即找出第一组数。只有把规律找出来,解题才能得心应手。下面以几题为例,尤其是一些变式题,说明找出规律的重要性。
例1:2008年11月1日是星期六,这个月有多少天上学?先写出第一个周期:“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为一个周期。30÷7=4(周)……2(天),要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余数2,即最后2天,分别是星期六、星期日。所以上学天数为5×4=20(天)。
例2:下列数按如下规律排列,求第400个奇数排在第几列?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第五列
1
3
5
7
15
13
11
9
17
19
21
23
31
29
27
25
…
…
…
…
同样先要找出规律,注意,一组是八个奇数,而不是四个奇数。求第400个奇数是多少,400÷8=50(组),即500组的最后一个,与第一组的最后一个列数相同为第二列。
例3:20个7相乘,积的个位是几?若干个7连乘,积的个位按这样规律出现:7、9、3、1、7、9、3、1……注意:第一个积的个位应是7(即只有1个7),不能看成9。求20个7连乘积的个位是几,只要用20÷4=5(组),即积的个位应是1。
掌握规律,运用灵活
有些题目运用规律前要将题目适当调整,做到灵活运用周期变化的规律。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我国民间用12种动物表示不同的年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已知公元1年是鸡年,问公元2005年是啥年?解决这一题有两种办法:一是调整属相的排列顺序,根据公元1年是鸡年,将属相以鸡年开头,即、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为第一组,后面都按这样的顺序排列。求公元2005年的属相,2005÷12=167(组)……1(年),得出2005年为鸡年。
二是根据属相调整公元年,将公元4年作为一个周期的开始,从公元4年到公元2005年共有2002年,2002÷12=166(组)……10(年),同样得到是鸡年。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规律》 篇15
这个星期三听了六节相同课题的课《找规律》,六位优秀的青年女教师来自城区五个学校,她们带着各自学校的特色,更带着她们自身独特的风采,向学生展示了规律的形成,规律的内涵,规律的运用,规律的延伸,规律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美不胜收的感受!在对比中,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各种教学办法和学习方式的利弊。
课堂上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巧设计,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在导入中渗透规律。有两位教师的导入教学非常好,其一就是上一篇博文《学生的精彩》中简介的“男生、女生记忆力大比拼”。紧扣课题,揭示了学习规律的价值,课堂气氛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自然地引入新课。另一位教师的导入如下:
【师:听说我们班学生很聪明,老师准备了几道思考题想考考同学们,你们有勇气接受挑战吗?
……
师:今天星期几?(……)再过七天是星期几?(……)填空:冬去啥来?(……)同学们怎么回答得这样块呢?
生:因为有规律。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规律,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
(师揭示课题)】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在导入中就开始对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构建。
二、在操作实践中,感悟规律。教学片断:
【师: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贴下去,第15块磁铁是啥颜色?(黑板上红黑相间地贴了8块磁铁。)
师:(部分学生急欲回答,教师紧接着说)嘘……,先自己独自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在作业纸上记下来。写好了,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每个学生都埋头书写,过了一会儿,小声的讨论开始了,然后一只只小手再次举起。教师视频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口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每一节课上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第15盆花是啥颜色?”,每一次问题出现时课堂上都会有几个机灵鬼心急口快地报出答案,有些老师会就势板书学生口述的几种算法进行讲解。这位教师没有让学生说出来,轻轻地一“嘘”,消去了小孩身上的浮躁,让他们静下心来,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去探索“其所以然”,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轻轻地一“嘘”,为更多没有反应过来的小孩争取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人云亦云。轻轻地一“嘘”,使小组交流和集体反馈更加有效,拓展了小孩的思路。轻轻地一“嘘”,使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课堂,成了全体学生的舞台。也正是这轻轻地一“嘘”,才有上一篇博文《学生的精彩》中所展示的丰富的图文表达。
三、精彩的变式练习。
1、学生先按顺序报数并记住自己报到的数。
①根据自己报到的数,算一算,如果按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顺序重复排列,你会得到哪个福娃的祝福?
②根据自己报到的数,算一算,如果按铅笔、橡皮、笔芯的顺序发礼物,你会得到啥礼物?
教师在个别口述后,通过起立的方式检查学生计算情况。
2、“照这样排列,左起第面旗是啥颜色?”,照样子,一人出题全班解答;小组互相出题互相解答;自己出题,自己解答。
3、移动一个图形,使这列图形的排列有周期性规律:○□▽○□▽▽○□。
六节不同风格的课堂,使我对本课内容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识:
一、本课的重点之一应该放在“找规律”上。这是一种啥样的规律呢?这是周期规律,即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几个物体合成一组,依次重复出现,这种规律最重要的特征是,每组中相同序号的物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在寻找规律时,首先要确定是不是这种规律,是否符合这种规律的特征(重复出现);如果是,那么每组有几个物体组成,是按啥顺序排列的。只有对规律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掌握,才能利用规律通过除法计算找到某个序号的物体是啥。
二、本课的重点之二是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解决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开阔思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比较,在认知矛盾中领悟到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培养优化意识。
听课感想:
一、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规律的简介,但重视程度不够,把目光都盯在了第二个重点上,舍本求末。在教学例题时,一般都是指名口述一下每个排列有啥样的规律,缺乏对规律的总结概括,致使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彩旗(两蓝两红)的排列周期是2;在练习时,没有一个教师问一句:“这是周期规律吗?为啥?”,关于规律的变式练习几乎没有;在讲解规律时,没有讲清周期规律的典型特征(每组中相同序号的物体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后面问到学生:“为啥看余数就可以知道是啥颜色?”学生大多解释不清。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周期规律有了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在上完课后应该达到系统、理性的认识,可是因为对规律教学不够深入,学生上完课后只能达到更深刻的感性的认识。
二、在优化策略方面,许多教师处理得很好。首先通过第一个例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几种办法,对于每个学生所使用的办法不作评价,再通过第二个例题中不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通过画图和数的奇偶性来解决此类问题的局限性和列式计算的简洁性及通用性。但对画图和利用数的奇偶性解题过于忽略,少数老师甚至在教学语言中带有否定的倾向。其实办法无所谓好坏,都有各自的利弊,譬如对于一一间隔的规律而言,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就非常合适!当一些学生对列式解题有困惑时,画图验证一下不也是很好的吗。在这一点的教学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区分每种办法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在思考的基础上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学法指导。
三、教学中,当除法算式列出来之后,所有教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含义。当讲到余数时,应引导学生说清余数表示的是第几组的第几个,前面有几组是完整的,还剩下几个。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直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课,求每种物体的个数埋下伏笔。
听课困惑:
1、课堂上,在列举解题办法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我是3盏3盏地分一分,分完15盏,还剩2盏…….”,因为前面教师已经给大家简介了列式计算比较好,所以对这个学生的发言比较恼火,她对这位学生说:“分一分的办法好吗?100盏还能分吗?”
我不懂,“分一分”为啥不行呢?3个3个地分,不就是除以3吗?100盏仍然可以分呐,100除以3,等于33余1,不就是把100,3个3个地分分到99还剩下1个吗。如果这位老师不是断然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帮助学生找出分一分和除法计算之间的密切联系,把分一分转化成除法计算是不是更好呢?
2、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这样周期规律存在,有位学生回答说:“街道边的一排排树也是这种规律。”教师回答:“那一排树是周期规律吗?”另一个学生马上补充:“那不是周期规律,如果每两棵树中间夹一个广告牌就是了。”教师满意地笑了。
我不懂,街道边的一排树,排列有周期规律吗?所有周期排列的周期是不是一定大于1呢?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应怎么样回答呢?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教。
推荐站内搜索:安徽自考科目、吉林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我长大了 作文、100000000000字作文、本科生考公务员太坑了、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思想作风心得体会、草船借箭读后感400字、天津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21、水浒传读后感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