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细胞4
第四节 细 胞
教材分析:
细胞是在学习了常见的动植物之后提出的,使学生从宏观认识转向微观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可见其重要性。学习本节内容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从细胞这个微观角度去认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所以本节教材以人类认识细胞的历程为主线呈现,主要内容有细 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和细胞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 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重点:细胞的结构、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细胞学说的提出。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细胞”这个词。而且前面的课堂中老师也曾多次提出过“细胞”这个概念,学生知道细胞是很小的一个物体,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也知道细胞是所有生物(除病毒外)具有的结构。对这个学生从为见过的神秘结构,教师要多作一些形象性的比喻,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
教学设计:由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区别之一――大部分都具有细胞结构引入“细胞”这一结构,然后简介细胞的发现过程,中间渗透细胞学说的提出。重点放在细胞的结构,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准备:幻灯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
回忆本章的第一节学习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学生回答,引出生物除病毒外都具有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块块砖搭建一幢房子,同理,一个个细胞搭建成一个生物体(除原生生物外)。本节课,我将带领大家走进细胞世界,一同来认识传说中的细胞。
第四节 细胞(板书)
二、授课:
(一) 细胞的发现(板书)
中国在秦汉时期:《尔雅》记载了590多种动物和植物,并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已经开始对生物进行分类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17世纪以前,虽然人们试图寻找动植物体到底由啥组成这一问题的答案,但受观察工具的限制,对动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或生活方式等方面,那时没有人知道有细胞的存在,因为细胞很小肉眼看不见。必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直到1590年,一位荷兰人发明了第一台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展(学生看书本54页显微镜图片,老师简介)
①1590年,第一台显微镜:一位荷兰眼镜制造商制造了第一台显微镜,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两头各带有一块透镜的圆筒。没有观察到细胞。
②1660年,罗伯特.胡克的显微镜:胡克对荷兰人发明的显微镜进行改良,它的右侧有一个油灯的支架,用来给放大的标本照明,观察不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这一个结构。大约能放大100倍。
1.细胞学说的提出:(板书)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德国诗人歌德提出:是否存在一种组成生命现象的“原型”。
德国科学家提出:自然界存在一种构成生命的“原液”。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所构成。
③1886年,光学显微镜:德国科学家制造,可放大1000倍。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七年级科学细胞4
④1933年,数码显微镜: 10万倍~100万倍。
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研究生命科学提供条件,显微镜的发展使人类认识生命科学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可得到:
2.细胞很微小,借助显微镜.(板书)
出示图2-57各种各样的细胞,并说明此为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然后总结------细胞有多
大?一到几十微米。
3.细胞形状的多样性.(板书)
虽然不同细胞有不同的形状,那么不同细胞之间是否有相同之处呢?(学生观察,再引出细胞的结构)
二、细胞的结构(板书,图片)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师: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啥不同?
学生阅读、讨论。
得出结论:最后画植物细胞图:
&n bsp; 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保护和支持细胞,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植物细胞特有结构 大液泡(内有细胞液):内存细胞液
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场所
三、总结:
细胞各部分结构各尽其能,协调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生命的基本单位。
思考:1、高大的树木之所以能“顶天立地”,与植物细胞中的啥结构有关?
2、植物的叶为啥通常是绿色的?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解答:
1. 细胞中的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有一定的形状。
2. 植物的叶片细胞中具有叶绿体,内含叶绿素(绿色)。
教学反思:
共2页,当前第2页12推荐站内搜索:cet4报名入口官网、执业医师报名入口官网、伤心的日志、河南自考成绩查询、宁夏自考成绩查询、江西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实践心得体会、初一英语周记、心情随笔日志、129运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