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精选13篇)
《诗词曲五首》 篇1
教学内容: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办法:1、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首联:巴山楚水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一直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领联:回到故乡老朋友都已去逝,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永贞革新中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直令人恍如隔世啊。[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颈联: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也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尾联: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指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三、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酬:酬答,酬谢。这里指用诗答谢。 乐天,指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
2、作者及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附: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及赏析。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名句赏析: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①;亦知合被②才名③折二十三年④折太多!①蹉跎:失意贬官。 ②合被:犹言偏遭。 ③才名:才气与名望。 ④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XX年(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也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方得回京,先后达二十三年。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不限感慨和不平——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四、全诗赏析: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②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修辞手法:用典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也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五、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不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六、总结: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题目及作者简介:
1、“赤壁”的来历:孙、刘联合火攻曹操战船,火光映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后故名赤壁。赤壁在今天湖北蒲圻西北。(湖北被称为赤壁的地方还有另外六处,最著名的叫黄州赤壁,今湖北省黄冈市,因苏东坡写《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得名,实际上,当年苏东坡把当年赤壁之战的战场与他被贬黄黄州时写下的赤壁视为了同一个地方。)
2、杜枚(803---852):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后称“小李杜”。李杜指李白和杜甫。我们学过他的《泊秦淮》,回忆一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二、背景简介: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 ,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想起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三、理解诗句大意:
这是一支深埋在泥沙中的折断的戟,还没有被时光完全锈蚀掉;
我捡起来磨洗干净,认出它是(六百多年前)三国赤壁之战时留下的遗物。
当年若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火烧赤壁(还有刘备相助),东吴必定失败;
美丽的大乔(孙权兄孙策的夫人)小乔(周瑜的夫人)早就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曹操晚年的行乐之处)。
四、赏析
诗前两句叙事,由一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曹操和周瑜。
诗后两句议论。作者从反面落笔(不从正面写怎么样火烧曹军),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纯属侥幸。同时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是无能为力。
五、主题和写作办法:
作者在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无度、不思进取,因此借古讽今,告诫晚唐的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写法:以小见大(表面写两个人的命运,大乔小乔的命运,实际写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出自本课的成语:折戟沉沙。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年,被害时年仅47岁),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字履善,也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名(即状元),后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1276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他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群众的救援,由海路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击元军。曾一度收复了一些失地,后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转战海丰、潮阳一带。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后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迭经威逼利诱,受尽百般折磨,始终不屈。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的后期作品密切反映现实,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斗争生活和爱国思想,展现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情景,写得沉郁悲壮,感人至深。今存《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名篇为世所传颂。
二、诗歌背景: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
三、诗句大意及赏析:
首联:辛苦,指辛苦熟读经书。 遭逢,遭遇,指遭受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宋代科举制度,考经义,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中可选一经。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后官至丞相。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借指士兵,指战争。 寥落:冷落,指兵力单薄。 四周星:四周年(1275-1279)。
译:我熟读经书而考取功名,(从此一生坎坷)我兵力单薄,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度过了四年(1275正月变卖全部家产组织起义军抗元至1279年被捕)。
赏: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总写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
颔联:山河破碎:指南宋国土被元军侵占。
译: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国家的命运如同风吹的柳絮一样飘零,我一生也命运坎坷,像被风雨吹打的水中浮萍。
赏:这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怀之情。
颈联: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最险的一滩。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译:在惶恐滩头诉说自己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赏:这两句回顾一生中很难忘的两件事,一是兵退从惶恐滩经过(所以说内心惶恐),一是被捕囚禁在零丁洋上敌人的战船中(所以说孤苦零丁)。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这两句修辞手法:双关。
尾联: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译:古往今来,人生谁无一死?应该留下一颗赤诚的忠心光照史册。
赏: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四、全诗赏析: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五、主题:全诗表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一、序言:叙述作词原因、时间。
译: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八月十五,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思念。
二、理解课文内容:
1、上片:
几时,何时。 把:端。 阙:指宫门楼,这里指宫殿。 夕:傍晚。
欲:想。 乘:凭借。 琼楼玉宇:美玉做的楼宇,指月宫。 胜:承受。
弄:欣赏。 何似:怎样,比得上。
译:明月是啥时候有的呢?(我)端着酒杯问上天。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里,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借着风到天上去,也担心空中的楼宇太高,受不了那里的清寒。跳起舞来欣赏自己的影子,(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好。
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刻画出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下片:
朱,红色。 阁:楼阁。 低:形容词作动词,低低地挂在。 无眠:有心事而不能入睡的人儿。 何:啥。 长通常,常常,总是。 古:从古到今。
婵娟:即嫦娥,这里借指明亮的月光。
译:(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眠的人,(月儿)对人不应该有怨恨,为啥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种事自古就难圆满。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能共同享受明亮的月光。
下片前三小句写实,写月光朗照。写月照人无眠,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全为内心独白,层层推进,终于释却离怨,从结句的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3、总结:全词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归根到底是在问人生。通过想象和探索——独自自议,终于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那就是绝不是月与人过意不去(偏在亲人不能相见的中秋之意月偏要更圆更明),而是自古月就有阴晴圆缺的变化,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
写人生离合的哲理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达良好祝愿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赏析全词: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之作。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长达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句句不离赏月,而也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月色,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这就不落窠臼,写出了新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也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啥过不去的地方吧,为啥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变化Lenovo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前人盛赞“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这首词从总体看,作者在和明月对话中既展现了奇思遐想,同时也透露出哲理的光辉,这样,它和一般中秋词孤立地吟风弄月迥然而异。(二)这首词以月起,以月终,结构天然,无雕刻斧凿之痕迹。(三)这首词,就句式看,上下片中字数相等的句子多至五对(五言的三对,六言的两对)。另外,措词也很讲究,使读者读起来节奏铿锵,音律和谐。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二、文学常识及作者简介:
元曲包括:戏曲和散曲。 散曲也分为套用曲和小令。这是一首小令。提示古代劳动人民深重苦难的警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三、译文注意以下实词:
山:华山。 河,黄河。 表里,外和内,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西都:长安。
踌躇:想得很多,心不安,不愉悦。 宫阙:宫殿。
群峰众峦好像在这里聚集,(黄河)波涛巨浪好像发泄着愤怒。依山[华山]傍河[黄河]的是地势险要的潼关道路。西望长安古都,心绪起伏不起。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王朝的旧址,那千万间宫殿都变成了泥土。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覆灭,百姓还是受苦。
第一层前三小句,写潼关雄险的地势。从其旁边有山有水来写地势险要。写潼关地势险要的目的是:说明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因它引出历代战祸。
第二层中间四小句,写怀古伤今,由眼“望”而心“伤”。
第三层最后四小句,抒发深沉的感慨。从古至今,兴也好,亡也罢,揭示主题——都是百姓受苦。
四、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也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悦(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怎样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徵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不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进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么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XX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四、主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即改朝换代,或兴或衰,或成或败,平民百姓都一样是受苦者。这一深刻的命题,在距张养浩六百年后的鲁迅先生笔下有了更为精湛的概括:过去的历史,对百姓来说,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颠来倒去而已(《灯下漫笔·一》)。
《诗词曲五首》 篇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 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苏 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词曲五首》 篇3
目的要求: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 :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a自主预习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
(1)、 你会读吗?
烂柯kē人 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 折戟jǐ 寥liáo落
惶huáng恐 宫阙què 绮qǐ户 婵chá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
(2)、 请你记住: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宫阙:宫殿。 把酒:端起酒杯。
不胜:经受不住。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啥。 婵娟:指月亮。 绮户:雕花的窗户。经行:经过
长精神:增长精神,振作精神。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考的一种经书。
(3)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b合作交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借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啥,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今日……精神。”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不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6、再读(或背)全诗。
7、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b探究质疑《赤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简介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一支古老的断戳,沉落在江底,岁月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蚀; 磨出铮铮亮光,它是三国时代的兵器.
不是东风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 美丽的二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
4、探究质疑。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啥含义?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这两句话一方面是议论历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有才华而不得意的感慨。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啥?这样写有啥意义?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啥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c精品细读《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简介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也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4、探究质疑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么样的经历?
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啥?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啥含义?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么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啥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d品读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也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也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也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也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景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我舉起酒杯問青天:天上的明月是甚麼時候開始有的呢?
而天上神仙住的地方,今夜也是怎樣?
望著美麗的天空,我真希望能夠乘著風兒飛上去,但也害怕神仙們居住的地方太高了,會讓人冷得受不了。於是我只好和我的影子,在晶瑩的月光下翩翩起舞。那種快樂,就像是到了天上一樣。
夜深了,我回到了屋子裏,靜靜的看著月光緩緩的轉過朱紅色的樓閣,滑進精緻的小窗,並且照在我這個沒有睡意的人身上。
月兒啊!你本不該對人有恨的,但為什麼老是在人們別離的時候,才這麼的圓滿,讓人們看了心裏難受呢?
唉!我還是不要胡思亂想了。人有悲歡、有離合,就像月兒有圓滿、有缺憾,是自古以來就不能兩全其美的。
但是呢只要我們都能夠健健康康、活得長久,雖然隔得很遠,卻能夠共賞天上的明月,那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4、探究质疑。
○1. 词前的小序有啥作用?——.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
○2. 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3. 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 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 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愿人人长久而健康地活着,身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e欣赏品味《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也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也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么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悦)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4、探究质疑。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么样的形象?
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 视觉 和听觉 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么样的情景。
写作者在远望长安,曾几何时,是那样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3.怎么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4.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 ,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慨?
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即无论怎么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啥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诗词曲五首》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啥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啥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啥有啥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啥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也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啥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啥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啥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也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悦(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诗词曲五首》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不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么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啥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也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也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进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啥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啥有啥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啥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也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啥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啥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啥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也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悦(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也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也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也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二、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词曲五首》 篇6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也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也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不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简介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啥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也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也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进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简介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呢诗人们的清高、自负也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虚拟主机,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简介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啥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也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啥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办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诗词曲五首》 篇7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也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也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不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简介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啥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也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也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进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简介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呢诗人们的清高、自负也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虚拟主机,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简介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啥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也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啥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办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诗词曲五首》 篇8
《诗词曲五首》
学习本文,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三、识记每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及所处的年代。
四、背诵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关于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一起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 失败后,一再遭贬。 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两人在长安认识, 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思考: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啥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关于本文的主题。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不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啥?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呢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二、《赤壁》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强化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怎样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三、《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学习本词,要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思考: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啥?
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请写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Lenovo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啥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5、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啥?
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
6、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呢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关于本文作者。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怎么样?亡时,也怎么样?
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3、本文的主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测试题
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刘禹锡
B、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贵州一带。
C、《赤壁 》在现在湖北省境内,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
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本课所选的五部作品中,有哪几部是诗( ) (多选)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赤壁
C、水调歌头
D、过零丁洋
E、山坡羊 潼关怀古
3、下列各句中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人与人之间感情长久,永远相隔千里,共享月光。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面对元朝统治者威逼利诱毫不屈服,在从容就义前留下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成为激励后人为正义而献身的名言。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为: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竟放。
4、按原文填空:
A、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
E、峰峦如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西都,______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B 解析: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湖南一带,是"湖南"而非"贵州"
2、ABD 解析:分清本文所选作品的体裁
3、B 解析:背诵并深刻理解本课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4、略。
课外拓展
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比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呢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二者间的距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号"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这里有着那流传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前赤壁赋》,也就不难理解《水调歌头》与《念奴娇》,所谓: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不正是《水调歌头》的上阕吗?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里一方面是政治态度的高洁,一方面是政治抱负与政治生活的怀念;而《前赤壁赋》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紧接着说: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也正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另一种写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不正是整首"大江东去"的主题吗?
苏轼的天才成就,当然也还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处,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风格。苏轼肯定是一个有着可喜的性格与风格的作家。这"可喜"究竟是为啥呢?如果这里没有我们觉得值得肯定的东西,那么它就不会让我们觉得可喜。而追究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渊明、鲍照,以至唐代的许多诗人们,都曾以不同的面貌体现了这个气质。这里有反礼教,反庸俗,反等级,反权贵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与感情,当然这种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事物,然而它却是那个时代中民主的力量,而这些也都通过诗人们的个性表达出来,这个性因此不只是属于个人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相汇通的,这也就是为啥人们觉得可喜的缘故。而对于宋代来说,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也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正是他的豪放。所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也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现出来的。
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也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然而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这里我们应当说《水调歌头》的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于它的下半阕。苏轼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也就是前人誉之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会"不食人间烟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寻味的"理趣"。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啥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而《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脱口而出而已,诗人的全部议论是发不完的,千言万语则仍然是在那上半阕的诗句中。
从《前赤壁赋》说,诗人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也就是诗与文的统一。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说,诗人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这个我们只要一对照柳永的词就会明白。词在中唐以来是与市民文学同时发展起来的,它的以爱情为中心的主题是同于市民文学的,它的终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词向这个方向推动,然而这也就是意味着要脱离正统诗文的轨道。苏轼很看不起柳永的词,说它太俗,其中心的缘故就在这里。而苏轼自己却是要把词的发展拉回到正统诗文的轨道上去,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词从生活较小的领域中接触到正统诗文已经获得的广阔天地,而另一方面则究竟是一种文学史上保守的倾向,在这里有助于苏轼的则仍旧是他的浪漫气质。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也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
《念奴娇》的主题是一个历史凭吊,而这个凭吊是通过对于"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而表达的,而这个"风流人物"虽然还是继承了"魏晋风流"的传统,却也增加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周瑜"这样"少年英俊"的人物,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统文化中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像: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乃是正统诗文中所从来不重视的,而在词曲中则被广泛的歌唱着,这里诗人在古老的历史凭吊中弹出了新鲜的调子,它的风流豪放,与一个"周郎"这样的典型性格统一起来,也就是正统的诗文与新兴的词的统一。这里有着封建时代文学中浪漫气质的更为丰富的涵义。
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不限声色。
(原载《语文教学》1957年第3期)
《诗词曲五首》 篇9
篇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也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
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
教学策略:
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
板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情感变化 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 愤慨 伤感 苦闷 典故 空 翻似 (世态变迁、物是人非) 生疏 惆怅 无奈 借景抒情 沉舟 (残破) 千帆 (生机勃勃) 昂扬 乐观 积极 病树 (旧) 万木 (新)
长精神 与友人共勉 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篇二:赤壁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简介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也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篇三: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办法:
美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 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
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2、全班齐读。
四、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板书出示补充注解,理解字词的意思。
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 干戈:古代兵器。
寥落:荒凉冷落。 四周星:四年。
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
五、把握全诗意思。
(一)总体把握:该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必花太多时间)
(二)具体把握:小组讨论交流,组织班级交流。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简介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篇四:水调歌头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和苏轼的生平及其相关的文学知识。 2、了解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3、体会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于想象力的语言。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办法过程目标: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价值目标:
1、掌握词中苏轼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苏轼喜爱人间生活,对离人的祝福之情,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及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准备:
1、放音机、课堂教学磁带 2、小黑板、生字卡片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在授课时先以朗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欣赏词人笔下神奇且富有感情的月亮。进而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最后感受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怀。
篇五:山坡羊 潼关怀古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题目是啥?潼关怀古,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会背的就背诵课文。 学生读。
【通过字词,解读文本】
1、解释字词(学生读、解释,老师补充提问)
问一下大家,预习过了吗?好的,那我来个很简单的检查,我这里有一些词语,都是课文里的,看谁知道他们的意思。记住想说就说。
山河表里 踌躇 宫阙 苦
◆ 山河表里
啥意思?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这里的表是啥意思?表就是外面。
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
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想象,这里有座山,还有一条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关路。(教师画,学生修正)你们再看这幅画,觉得我这样画对不对?和聚、怒两个字矛盾。(解读聚和怒)
潼关的里面是峰峦如聚的华山,外面是波涛如怒的黄河,可见潼关地势非常?险要,潼关而且因为险要,而显得很重要,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
◆ 宫阙
宫阙是啥意思?宫殿。实际上,宫、阙还是不同的,宫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课文提到的宫阙是谁的宫阙,秦汉的宫阙,是秦汉百姓的宫殿吗,不是,是秦汉皇帝的宫阙。
假设让你们班级同学去建咸阳宫要多少年?
花几十万人建成的秦宫不到一百年就毁了?不久汉朝开始了,也建了宫殿,然后汉朝的宫阙怎么也变成土了。
◆踌躇
啥意思?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心里不安,不愉悦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悦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西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悦。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
南登霞陵岸,回首望长安。王粲 《七哀》
这些诗人原来是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而是啥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与其说是伤心秦汉的宫阙变为了土不如说伤心建宫阙的百姓的苦。
◆ 苦
这个太简单了,在这里是啥意思?请组个词就来解释。
读最后一句。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啥事情给百姓带来痛苦、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被许多人称赞,请比较下面句子,你们觉得好在哪里?
A、兴,百姓福;亡,百姓苦。妙在独特的理解。
B、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妙在忧国忧民。
2、读课文,造句。下面请同学来造个句子,从上面词语中任意挑选词语造一个句子,造句之前请大家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围绕苦字
小结:(出示原来的地图, 和板书)说,我也造个句子,兴,山河表里潼关路上有白骨;
亡,秦汉宫阙废墟堆里有冤魂。此时此……刻,对于百姓的疾苦,张养浩的内心情感是怎样呢?假如是你站在潼关,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二、朗读体验
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
下面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张养浩的情感。
那就带着这样的情感去读文章,同时看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学生朗读)
元曲本来是用来唱的,山坡羊属于中吕唱调,唱调是这样“高下闪赚”。虽然我们现在不会唱,但是呢我们可以通过朗读,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这种效果。听录音。
听录音。
三.古诗创译
下面就请你把对张养浩,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示例: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帝王的名字变了也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
《诗词曲五首》 篇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不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么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啥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也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也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进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啥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啥有啥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啥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也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啥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啥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啥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也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悦(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诗词曲五首》 篇11
授课人: 李 哲(深圳市海滨中学)
教学目的:(1)古代诗词表达的情感。
(2)品味字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诗中流露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诗的鉴赏
教 具:幻灯片、投影仪
课 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 新课.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元曲,明 清小说,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2)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3)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绝句、律诗、如:李白《秋
蒲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作者简介:王勃,初唐四杰(扬炯、卢照邻、骆宾王)。
2、对比阅读:用《谓城曲》与本诗比较,试看感情有何不同?为啥不同?
3、内容分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上任之地,暗示虽远犹近。
颔联: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宽慰朋友。
颈联:跳过眼前的离别而叙述别后的思绪。
尾联:也回到送别,诗人豁达地宽解友人,大丈夫
应志在四方,注重功名,不要象多情的男女那
样在分路口哭哭啼啼。
4、讨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好在哪里?为何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 好就好在它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种黯然消魂的情调而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正是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三、赏析《望天门山》
(一) 作者简介
(二) ⒈朗读、让学生画诗的内容。
⒉提问:《望天门山》的望字是站在啥地方望的呢?为啥?
明确:在行船上较为适当,因为“出”字写出了山行的动感。山不可以动、那么只有船在动,船向山驶去,山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仿佛是天门山迎面而来。化山静为动。
(三)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往往是最少的字来表达丰富的意境。如:王安石:春风也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南绿草如茵、一片葱茏的勃勃 生机。请同学们举例本诗除了出字之外还有哪些字用得好?
(1)断字:诗人想象天门山原来为一体,后来被江水冲断了,想 象中写出了长江水势的浩大。
(2)回字:碧绿的江水向东奔腾而来,突然遇到天门山的阻遇,于是浪 花飞溅,江水回旋,波涛汹涌澎湃,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壮,也写出了江水回旋激荡的壮丽风光。
三、赏析最后一句:写远景还是近景?用了啥修辞手法?
明确:写远景。因为孤帆写只见帆影不见船身,可见其远。
日边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太阳就在水面一般。修辞 (借代)。
五、请同学描绘最后一句的意境。
一片白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漫漫驶来。
六、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那么画面上出现了那些颜色, 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青山、流水、白帆、红日。描绘了长江雄壮秀丽的风光,
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三。
《诗词曲五首》 篇12
教案示例之二
古代诗词曲五首
【重点解说】
1 字音辨读。
阙què 宦huàn 岐qí 绮qǐ 婵chán 胜shēng
2 名句解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也有知心朋友存在,虽然彼此天各一方,也好像近在咫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享受这美好的月光。
3 简析五首诗词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杜少府之任蜀州》表现了作者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望天门山》描写了雄奇秀丽的景物,抒发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天净沙·秋思》通过写景,寓情于景,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借“怀古”讽今世,抨击了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的罪行。
【难点解说】
课文所选的几篇作品包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4种体裁。
《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言律诗。律诗是4韵(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8句,每句5个字的叫五律,每句7个字的叫七律。律诗有严格的音韵平仄等形式的限制,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首尾两联一般不对仗。作者王勃是初唐人,那时律诗形式还没有固定下来,所以本诗在形式上并不很严格。
《望天门山》是七言绝句。绝句是两韵4句,每句5个字的叫五绝,7个字的叫七绝。形式要求也很严格,但对仗很自由,可以首联对,也可以尾联对,也可两联都对,也可两联都不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词。词也叫长短句(因为每句字数有多有少)。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词牌决定词的格律字数等。词有的分段,有的不分段,每段叫“阕”或叫“片”。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诗歌形式,也有一定的格式,但形式限制不像诗、词那样严。曲多用口语,具有较多的民歌色彩。“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曲牌。
《诗词曲五首》 篇1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不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么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啥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也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也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进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啥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啥有啥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啥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也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啥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啥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啥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也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悦(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也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也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也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二、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作者邮箱:
推荐站内搜索:云南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21、教师资格证准考证查询、2013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云南省2021高考成绩查询入口、月光下的村庄铁蛋作文500字、考研历年国家分数线、清明节的来历、广东高考数学试题、执业医师考试题库、江苏教育网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