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补角(通用9篇)
余角和补角 篇1
一、课题:3.4.2余角和补角
二、学习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和补角,懂得等角或同角的补角相等、等角或同角的余角相等;
2.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㈡过程与办法:
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图形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动态美,通过性质的推导,使学生初步领略几何逻辑推理的严密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及有关余角、补角的性质;
难点:有关余角和有关补角性质的推导和运用。
四、教学办法:演示法、观察法、小组合作与交流讨论法。
五、课时与课型:
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准备:两副三角板、投影片若干张。
七、教学设计:
㈠提出问题----从生活走向数学(投影)
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此刻∠1=∠2,∠3=∠4,并∠2+∠3=90°,∠4+∠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4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㈡引入新课
要想正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板书课题)3.4.2余角和补角
㈢探究新知
1.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
⑴教师用三角板演示两个角的和是90°及两个角的和是180°的情况;
⑵请你自己画出两个角的和是90°及两个角的和是180°的图形。
(教师问:)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画图,你能叙述一下具有啥关系的两个角叫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吗?
学生活动:同桌相互讨论,互相纠正和补充,然后找学生口述.
【教法与学法说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画图,观察老师的演示,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概念的理解,应该说已经有所理解.教师不需完全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可以训练其归纳总结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后给出答案:
[板书]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2.提出问题,理解定义.(投影显示)
(1)以上定义中的“互为”是啥意思?
(2)若,那么互为补角吗?
(3)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是否一定有公共顶点?
学生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教法与学法说明】对定义的理解,提出的三个问题很关键,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比教师单纯强调“注意”效果应该要好一些,同时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练习一:看谁答得也快也准(投影):
1.若与互补,则,若与互余,
2.角的余角为,补角为,的余角为.补角为.
3.如图:是直线上一点,是的平分线,
①的补角是____________
②的余角是____________
③的补角是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二:课本p139练习(学生板演后教师评讲)
4.有关互余、互补角的性质
师:通过以上练习,我们对互余、互补角的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提出一个新问题,看你们能否解决.(出示投影)
例: 如图:与互补,与互补,
若,
那么和相等吗?为啥?
分析:解决几何问题往往要从已知入手,Lenovo出结论:如由与互补你想到啥结论?()与互补呢?().因为要比较的是与的大小,以上两式可表示为:,.已知中,则一定等于.
教师边引导学生叙述边板书出较规范的格式:
[板书]∵与互补,与互补(已知)
∴,(补角的定义)
即.(等式的性质1)
也∵(已知)
∴(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题目,你是否发现了两个等角的补角间有怎么样的关系?你能试着总结吗?
【教法与学法说明】由学生发现性质,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由具体题目抽象出几何命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由具体到抽象考虑问题的办法.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并互相叙述总结规律.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纠正、整理后板书,并给出符号语言,强调此性质的应用.
[板书]等角或同角的补角相等.
∵,,∴.
提出问题:与互余,与互余,若,那么等于吗?为啥?你由此问题也能得出啥结论?
学生活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在练习本上仿照例1的格式,写出“为啥”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找同学回答后板书.
[板书]等角或同角的余角相等.
∵,,∴.
师:有关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很有用,以后遇到有等角(或同角)的补角和余角就可以根据这个性质,知道它们都相等.
5.课堂练习三(投影):
1.见图1,若与互余,与互余,
则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
2.见图2,若与互补,与互补,
则_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
图2
图1
3.如图3,是直线上的一点,平分,,则
图3
㈣解决问题----数学应用于生活(投影)
解:当∠1等于40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
理由如下:
∵∠3=∠4 (已知)
也∵∠2+∠3=90°,∠4+∠5=90°(已知)
∴∠2=∠5(等角的余角相等)
也∵∠1=∠2(已知)
∴∠1=∠5=40°(等量代换)
㈤小结与拓展
1. 小结(以提问的形式列出下表)
互余的角
互补的角
数量关系
对应图形
性质
等角或同角的余角相等
等角或同角的补角相等
2.思考题(投影)
1.锐角的余角一定是锐角吗?
2.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一定互为补角吗?
3.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多少度?
4.相等且互补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5.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比这个角大吗?
㈥、布置作业课本p141~142页第5、6、10题
八、板书设计
3.4.2余角和补角
1.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补角.
2.性质
等角或同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或同角的余角相等.
例1 解: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练习板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影区)
九、教后小结:
余角和补角 篇2
一、教学目标 :
⑴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
⑴ 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 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啥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怎样求一个角的。
① ∠1的余角:90°-∠1
② ∠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啥关系?
怎样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问题2:①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并∠1=∠3,那么∠2和∠4啥关系?为啥?
(学生讨论,请一人回答)
②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并∠1=∠3,
那么∠2和∠4啥关系?为啥?
结论:性质:①等角的余角相等。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练习:看图找互余的角和互补的角,以及相等的角。
结论:直角的补角是直角。凡是直角都相等。
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1=∠2,∠3=∠4,并∠2+∠3=90°,∠4+∠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4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
小结:
⑴ 这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⑵ 这节课,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⑶ 这节课,我学会了……
⑷ 这节课,我发现生活中……
⑸ 这节课,我想我将……
(学生思考作答)
作业 :目标检测P64,
书P139-6(写书上),
书P147-9,10(写本上)
余角和补角 篇3
一、教学目标 :
⑴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
⑴ 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 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啥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怎样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 ∠1的余角:90°-∠1
② ∠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啥关系?
怎样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问题2:①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并∠1=∠3,那么∠2和∠4啥关系?为啥?
(学生讨论,请一人回答)
②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并∠1=∠3,
那么∠2和∠4啥关系?为啥?
结论:性质:①等角的余角相等。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练习:看图找互余的角和互补的角,以及相等的角。
结论:直角的补角是直角。凡是直角都相等。
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1=∠2,∠3=∠4,并∠2+∠3=90°,∠4+∠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4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
小结:
⑴ 这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⑵ 这节课,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⑶ 这节课,我学会了……
⑷ 这节课,我发现生活中……
⑸ 这节课,我想我将……
(学生思考作答)
作业 :目标检测P64,
书P139-6(写书上),
书P147-9,10(写本上)
一、教学目标 :
⑴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
⑴ 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 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啥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怎样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 ∠1的余角:90°-∠1
② ∠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啥关系?
怎样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问题2:①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并∠1=∠3,那么∠2和∠4啥关系?为啥?
(学生讨论,请一人回答)
②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并∠1=∠3,
那么∠2和∠4啥关系?为啥?
结论:性质:①等角的余角相等。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练习:看图找互余的角和互补的角,以及相等的角。
结论:直角的补角是直角。凡是直角都相等。
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1=∠2,∠3=∠4,并∠2+∠3=90°,∠4+∠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4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
小结:
⑴ 这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⑵ 这节课,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⑶ 这节课,我学会了……
⑷ 这节课,我发现生活中……
⑸ 这节课,我想我将……
(学生思考作答)
作业 :目标检测P64,
书P139-6(写书上),
书P147-9,10(写本上)
余角和补角 篇4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节是学生进入平面几何大厦的“门槛”。《余角和补角》是《图形的初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线段的概念引出射线的概念进而引入角的概念,在认识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后,就引进了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是实验几何逐渐向证明几何的过渡,为以后证明角的相等作铺垫,也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打基础。
2、 说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确定,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教学时可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训练办法强调概念的本质特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关于余角和补角应用常常需要说理,或综合运用代数知识,特别是用代数的办法来计算角的度数,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由浅入深、讨论比较、归纳小结等办法及变化训练突破上述难点。
3、说教法
(1)教法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积极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为让学生体验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积极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对比、类比、尝试教学,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 新鲜感。
(2)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的办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4.、说设计:
一、导入设计
由数字入手向学生提问:90°和180°在几何中表示哪两个角的度数?然后请学生画出这两个角。并与书上合作学习作比较得出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直角和平角是学生熟悉的两个角,由已知引出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实践操作,寻找数量关系、图形变式揭示概念特征,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办法。)
二、余角和补角概念的教学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通过上面的演示,让学生说出余角的概念,并能从图形和数字两方面说,能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教师扳书)
同样的办法得出补角的概念。(教师扳书)
师生一起归纳:1、互余和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2、两个角是否互余或互补只跟这两个角的大小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3、强化两个角互余或互补的数量关系,互余: 互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表述能力。)
三、概念的应用
为了巩固,理解概念,我设计了2个抢答题和一个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余角与补角的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明白:① 互余和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②互余和互补只跟这两个角的数量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③互余或互补的两个角中,已知一个角的度数,可求出另一个角的度数。)
例1的教学,为了分散难点,我在教例1前先设计了3个练习。再让学生独立思考用怎么样的办法解答,最后教师进行启发,启发学生用方程的思想来求未知角,具体的解答过程教师严格板书示例,强调解题格式。目的是让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有更加深化的了解和应用,加深印象。
(学生通过课内练习3及时巩固用方程思想来求某个角的度数问题。)
五、小结评学
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进行归纳小结,其目的是让知识形成体系,理清新知识,培养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六、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② 巩固所学新知识。③ 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
余角和补角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 华东师大版 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第四章的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角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对角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也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办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理论,同时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独立思维能力较差,动手操作能力相对稍强,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整体逻辑思维能力正在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初步具备了观察、思维以及想象的学习能力,爱发表见解, 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接触和体会演绎推理的办法和表述,使学生能用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探索互余、互补角的性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应用
三、教学教法
1、教法:本节课采用“学案导学法”教学。这种教学办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并同时直观动态演示以突破学习难点。
2、学法: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的特点,采用“参照学案---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知识总结”的学习方式。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验收成果
1、概念: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 ),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符号语言:如果∠α+∠β= ,那么∠α和∠β互为 。
反 之:如果∠α与∠β互为余角,那么∠α+∠β= 。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 ),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符号语言:如果∠α+∠β= ,那么∠α和∠β互为 。
反 之:如果∠α与∠β互为补角,那么∠α+∠β= 。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并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
温馨提示: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只与 有关,与 无关。
设计意图:挖掘概念的内涵、外延,注重在看似“无疑”处设疑,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的开阔性,让学生熟悉从多角度对概念进行思考。
2、试一试:你最棒!
(1)判断:
①∠1+∠2=90°,则∠1是余角 ( )
②∠1+∠2+∠3=90°,则∠1、∠2、∠3互为余角。 ( )
③如果一个角有补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 ( )
④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 )
(2)找朋友:图中给出的各角,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10° 30° 50°| 10° 30° 60° 80°
60° 40° 80°| 100° 120° 150° 1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两个角互余或互补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得到及时巩固。 (3)已知∠α的余角是∠α的两倍,则∠α的度数是 度。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有更加深化的了解和应用,并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
3、性质 ①等角的补角 ;
②等角的余角 。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使学生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
思考题:
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且∠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啥?
设计意图:这道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答来证明互为余角的性质。着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并归纳性质,培养学生由具体问题抽象出几何命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拓展延伸:
1、如图,已知∠aoc=∠boc=90°,∠1=∠2,则∠1的余角有那些?
与∠2互补的角有那些?请分别写出来。
2、动手实践探究:
按图所示的办法折纸,然后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我学会了啥
设计意图:其目的是让知识形成体系,理
清新知识,培养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达标检测:
1、如果∠1+∠2=90°,∠2+∠3=90°,那么∠1=∠3的理由是 ;
2、已知:∠a=72°,那么∠a的余角= ;∠a的补角= ;
附加题: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则这个角等于 度。
设计意图:使教师得到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能按时做对达标检测就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并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
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e,且∠cef=90°,写出所有互补和互余的角。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课后反思:
学案最后要求学生写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最后学案中安排学生写课后反思,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照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没有学透,以便课下及时补救。
五、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实际从不同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始终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数形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着手,比如讲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时候,先以代数的形式出现,然后在练习中再强化从图形上形象地理解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办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余角和补角 篇6
不拘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故本节课重新设计了教材的呈现形式。本节设计重点突破互余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互余的性质,然后类比迁移互补的概念及性质,通过解剖麻雀的办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类比既是建构性的思维,也是反思性的问题,教学中经常由此及彼地进行类比的Lenovo,然后进行大胆猜测,实现认知上的突破,是学生养成类比质疑的习惯,在学习、讨论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办法之一。
余角和补角 篇7
一、教学目标 :
⑴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
⑴ 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 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啥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怎样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 ∠1的余角:90°-∠1
② ∠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啥关系?
怎样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问题2:①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并∠1=∠3,那么∠2和∠4啥关系?为啥?
(学生讨论,请一人回答)
②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并∠1=∠3,
那么∠2和∠4啥关系?为啥?
结论:性质:①等角的余角相等。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练习:看图找互余的角和互补的角,以及相等的角。
结论:直角的补角是直角。凡是直角都相等。
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1=∠2,∠3=∠4,并∠2+∠3=90°,∠4+∠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4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
小结:
⑴ 这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⑵ 这节课,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⑶ 这节课,我学会了……
⑷ 这节课,我发现生活中……
⑸ 这节课,我想我将……
(学生思考作答)
作业 :目标检测P64,
书P139-6(写书上),
书P147-9,10(写本上)
余角和补角 篇8
一、教学目标 :
⑴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
⑴ 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 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啥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怎样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 ∠1的余角:90°-∠1
② ∠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啥关系?
怎样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问题2:①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并∠1=∠3,那么∠2和∠4啥关系?为啥?
(学生讨论,请一人回答)
②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并∠1=∠3,
那么∠2和∠4啥关系?为啥?
结论:性质:①等角的余角相等。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练习:看图找互余的角和互补的角,以及相等的角。
结论:直角的补角是直角。凡是直角都相等。
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1=∠2,∠3=∠4,并∠2+∠3=90°,∠4+∠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4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
小结:
⑴ 这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⑵ 这节课,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⑶ 这节课,我学会了……
⑷ 这节课,我发现生活中……
⑸ 这节课,我想我将……
(学生思考作答)
作业 :目标检测P64,
书P139-6(写书上),
书P147-9,10(写本上)
余角和补角 篇9
篇一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故本节课重新设计了教材的呈现形式。本节设计重点突破互余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互余的性质,然后类比迁移互补的概念及性质,通过解剖麻雀的办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类比既是建构性的思维,也是反思性的问题,教学中经常由此及彼地进行类比的Lenovo,然后进行大胆猜测,实现认知上的突破,是学生养成类比质疑的习惯,在学习、讨论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办法之一。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一点比较满意,就是作已知角的余角。学生有的用量角器度量的办法,有的以角的一边构造直角得出余角的不同方案。在用三角板拼图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不同办法很多差异较大。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办法之间的差别。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这种差异的存在。
篇二
今天我上了一节余角与补角的新课。我以为这个知识点很简单,所以就忽略很多细节问题。虽然我准备的很充分,但是呢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我利用实物三角板得出三角板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我就直接过渡到互余的定义。其实我指导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得出两个角和为90°后,比如∠1+∠2=90°,我就应该跟学生说:“∠1是∠2的余角,∠2是∠1的余角”这样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说出这个之后,我才正确的叙述一次互余的定义。
我是利用通过教授互余的定义,然后让学生自学得出互补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够通过书本得出互补的定义出来。我把互余跟互补的定义教授完之后。我就出一组已知一个锐角,求它的余角跟补角的题目。我发现一开始只有小部分的同学会做,我就意识我之前都是在叫文字类的东西,都没有把文字转换为数学语言。我就马上补救,我通过讲两个角和等于90°得到她们互余,就知道已知角∠α求它的补角就应该是90°—∠α,求它的补角就应该是180°—∠α。比如求角为5°的余角就是90°—5°=85°,它的补角就是18 0°—5°175°。我发现通过讲授如果做题之后,她们基本所有的同学都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通过求已知锐角的余角、补角,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要大90°的结论。
我通过两个题目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的这个结论我就出了下面两道题:
1、一个角的余角是∠,它的补角是∠ 求∠ —∠=______°
2、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求这个角的余角=_________°
学生一下就得出了答案,我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以后我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案,争取得到最好的效果。
推荐站内搜索:创先争优心得体会、会计考试题库、表白日志、阅兵观后感400字作文、初中周记200字、日记500、全日制专升本条件、考研国家分数线2021、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