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1

  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第十一课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体的学习,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世”、“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天历史。”也有人说“时世造英雄”。

  材料二: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1)结合教材内容,对材料一、二的观点作出评价。

  (2)材料二是一种啥样的社会历史观?

  2.材料一: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材料二:XX年奥运会开幕式给全世界人民献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华丽炫目的灯光效果、源远流长的文化意境以及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更让世人惊叹的是整齐划一,美轮美奂、壮观的人阵制造了震撼的视觉效果。这些都凝聚了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心血。据统计,参与的演员及工作人员达28583人。

  材料三: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包产合同书上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在这里起步了。实践证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最重要的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1)材料—说明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啥作用?

  (2)材料二告诉我们历史唯物主义的啥道理?

  (3)结合材料三,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一: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总理在两小时后直达灾区最前沿;亲临灾区,慰问抢险救灾人员和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雷霆万钧奔赴现场,各军种十万大军迅速集结灾区。抗震救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材料二:XX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XX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认识。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选择题

  1.人民群众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指(   )

  a.工人阶级    b.农民     c.劳动群众    d.知识分子

  2.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a.人民群众与各级领导干部有着密切联系

  b.万事民为先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3.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可能创造真理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③     b.②④    c. ①④     d.②③

  4,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书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十万筑路大军凭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巧妙运用现代科技,用集体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这一奇迹。青藏铁路的奇迹表明(   )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成功的决定因素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⑧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是四川省西部一个普通村庄。XX年10月,滚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了汤营三联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汤营模式”。上述材料表明了(    )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③必须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④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从哲学上看,“以人为本”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唯物史观的要求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办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某村党支部书记坚信“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他利用自行研制的冬暖式大棚技术,带领全村致富后也无偿向全国300多个县市推广,许多农民因此走上致富之路。该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体现了共产党员在实践中

  a.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办法

  b.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c.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d.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

  二、非选择题

  9.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大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啥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10.材料一:XX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强化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教学办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啥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啥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啥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啥作用?(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啥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啥?(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啥诗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办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pad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偷偷摸摸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种植,搞起了“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18位农民手中起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村民自治,实现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些都是基层农民自己创造的。包括基层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起到了啥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进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战国思想家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群”是指啥?(人们能够利用群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界。我们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时不能脱离群体,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运用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在三大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就有490万,支援的粮食就有40万吨。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那么为啥群众会支持共产党,会成为共产党的依靠?为啥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党的群众线路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确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哲学依据是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作业】

  XX年7月20日光明网载文指出,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为啥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但是呢,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啥?(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教学反思】

  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授正确无误,能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并注意了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堂教学结构完整、合理,程序严密、紧凑,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恰当。教学办法符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实际,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办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这一办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呢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历史知识比较薄弱。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本教学设计运用了相对基础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办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ⅰ【走进新课】: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ⅱ【学习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93页正文和“专家点评”,明确人民群众的含义。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么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见课件),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啥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处从三层论证为啥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结合学生的课堂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如,

  ①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啥产品?②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谁创造的?这说明了啥?③演奏茉莉花民歌需要的乐器,绘制农民画需要的画笔、画纸、染料等,是谁创造的?在啥过程中创造的?说明了啥?④茉莉花民歌源于《鲜花调》,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四合农民绘制农民画等等,说明了啥?(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教材插图说明了啥?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此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设计相关问题,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进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与导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啥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探究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怎样看待人民群众 根据学生的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分如下三层次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线路

  ①党的群众线路的地位:群众线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办法和工作办法。

  ②党的群众线路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作为办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ⅲ【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4.板书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4

  11.2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自主探究

  1、读一读:明确学习目标,通读教材93—95页。

  【课程标准及内容】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基本内容;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线路,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2、填一填:

  (1)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                   ,                        。

  (2)人民群众是指                                                           。

  (3)人民群众是                  的创造者,是                   的创造者,是  

  的决定力量。

  (4)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                                                

  。

  (5)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

  (6)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线路的基本内容是:                                       。

  (7)                      ,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                                                             的重要保证。

  3、想一想:

  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二、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

  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世。”“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天历史。”也有人说:“时世造英雄。”

  材料二: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认识。”

  材料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

  (1) 结合课文内容,对材料一、二的观点作出评价。

  (2) 材料二、三之间有啥联系?

  (3) 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啥指导意义?

  2、释疑解难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是呢这种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而不能直接产生和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呢这种推动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它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斗争才能实现。 人的思想、人的主观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特别是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的历史是由伟大的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同自然界一样,有着自身的物质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现象是没有规律的、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2)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联系

  没有坚定的群众观点,就不可能在工作中贯彻群众线路,反之,单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而没有群众线路的领导办法与工作办法,也就不能把工作作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把群众观点化为我们党工作线路,就是指在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线路。群众观点是灵魂,群众线路是对群众观点的具体落实。把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结合起来,就是广义的群众线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3)群众观点和实践观点,这两个基本观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首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实践的观点,就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其次,人民群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群众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党的线路、方针、政策都是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而且还要回到群众中去指导群众的实践。

  再次,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极为有限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扎根于群众之中,依靠群众的协作才能完成,离开了群众,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

  1、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草案的修改集中了民智、反映了民意、凝聚了民力,体现了                                                                 (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c.人民群众具有不限的智慧和力量   d.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

  2、“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这段话启示我们                                                      (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任何个人的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3、“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这一观点(     )

  a.错误。抹杀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

  b.正确。认为人民群众都是英雄人物

  c.正确。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错误。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4、某省委、省政府为“省强民富”谋篇布局,提出任何时候都不忘困难群众,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某省省委、省政府的做法                                      (     )

  a.体现了群众是最先进的阶级

  b.坚持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c.表明了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d.说明了群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5、“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    )

  a.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

  b.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d.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6、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哲学依据是                             (     )

  a.党的工作线路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双项选择题。

  7.上级领导:“大家一定要提倡科学种田,多上网学习新的技术!”农民说:“这要等我们村通了电再说啊!”这说明                                                 (      )

  a.要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d.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8.“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是我们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重要的经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线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因为             (      )

  a.党的群众线路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党的政治优势

  c.人民群众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主体

  d.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三)辨析题

  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辨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四)材料题

  10.材料一 受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一些矿产地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放过难得的发展机遇,于是,超限开采,乱开乱采,置安全和生态保护于脑后的高密度开采,超负荷经营,是目前采掘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XX年2月,国务院决定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同时专设总局管理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强化煤矿安全检查执法。 XX年1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的决定》开始实施。1月13日,《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开始施行。5月21日,《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综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四、走进生活

  党的xx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党的群众线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试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5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教学办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啥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啥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啥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啥作用?(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啥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啥?(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啥诗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办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pad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偷偷摸摸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种植,搞起了“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18位农民手中起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村民自治,实现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些都是基层农民自己创造的。包括基层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起到了啥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进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战国思想家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群”是指啥?(人们能够利用群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界。我们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时不能脱离群体,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运用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在三大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就有490万,支援的粮食就有40万吨。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那么为啥群众会支持共产党,会成为共产党的依靠?为啥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党的群众线路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确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哲学依据是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作业】

  XX年7月20日光明网载文指出,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为啥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但是呢,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啥?(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教学反思】

  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授正确无误,能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并注意了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堂教学结构完整、合理,程序严密、紧凑,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恰当。教学办法符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实际,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办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6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线路,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怎样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办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积极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办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办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办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进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办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7

  11月25日,教师进修校组织了教师进学校学习旁听的活动,作为高中组的新教师,我被分配到温岭二中进行学习,一共听课两节,分别是陈俊球老师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以及林萍老师的《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后我们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给予我很多教学实践的指导,现在简单汇报下我对林萍老师的上课内容的反思与体会。《社会历史的主体》这部分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知识点:一是人民群众的概念;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是办法论,即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看了本课的知识框架,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原理不难讲,学生也不难理解,但原理非常宏观,举出合适的例子难度很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说它是难点,就在于原理比较空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书上的例子也不够具体形象,不太符合学生感性思维理解的需要。同时这是高三一轮复习课程,不能像上新课那样讲得那么详细具体。所以,怎样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再把具体的事例提升到抽象概括的高度很难。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近期的热点事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和风靡全球的娱乐界认识韩国鸟叔朴载相……”作为导入,因为时大家熟知的时政信息,同时也较为适合这部分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过渡到下面的内容也比较自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总的看来,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学素材时效性强、代表性强,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体现时代气息。比如从导入到讲解人民群众的概念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素材就是最近热门时间的主角莫言和鸟叔。

  二、较好地体现了五高理想课堂的要求,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本课设计的自学指导环节和误区警示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得出相关原理,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教师则侧重于进行引导;由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和劝学并上台讲解相应知识点,在争辩及相互纠错中得到正确的认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培养和锻炼自己多方面的才能。

  三、注意了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系。

  但本节课也有两个缺陷:

  一是本节课时间设计上不是很完美,在课室的时钟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教师的时间观念有点无法适应,以致于当堂检测时间不足8分钟;二是课堂气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刚开始阶段是有点冷场,特别是学生在对概念理解判断出错之后,虽然到了误区警示内容环节学生积极积极,但就整堂课而言是有遗憾的。

  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教育需要。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8

  第二框题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呢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那种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

  同的内涵,但不论怎么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概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范围以及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

  ◇课堂练习: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考查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①错误,应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该观点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②③④都正确,体现人民群众的含义和历史范畴的特征,故选c项。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啥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此知识点首先分析了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课堂练习: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n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对劳动群众的全面认识。④显然错误。根据人民群众含义中的知识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知识,即可作出正确选择。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

  (2)《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啥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1)其内容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2)说明了实践决定认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此知识点教材从三层论证了为啥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教材插图说明了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课堂练习: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故②③正确。蒲松龄作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创作了此名著,说明了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故④正确。①与题干不符。故选d项。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课堂探究:(1)以上论述说明了啥道理?

  (2)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1)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爱戴也是必然的。

  (2)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做到:相信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中学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特别是与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深入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更好地锻炼自己,进而更好地、健康全面地发展,为将来参加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2)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眼含热泪在包产合同书上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历史从此书写着新的一页。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在这里起步了。虽有曲折,但20多年的农村改革实践证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最重要的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都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

  该知识点教材分三层分析,首先,说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然后,就阶级社会分析了人民群众的作用;最后,分析了人民群众这一作用的实现方式。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进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课堂练习:党的xx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说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ae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_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知识点。根据题意,可得出①③④,②与题干不符,故不选。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怎样看待人民群众

  ◇课堂探究:(1)为啥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

  (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淡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探究提示:(1)邱娥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党的宗旨与原则,做到了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学习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教材是分三层分析的。分别分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基本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线路

  ①党的群众线路的地位:群众线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办法和工作办法。

  ②党的群众线路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作为办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罨、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意义。

  ◇课堂练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下面属于党的群众线路内容的是(    )

  ①相信群众②一切为了群众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d③一切向群众负责④一切依靠群众

  解析:考查学生对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理解,并加以区分。其中①③属于群众观点的内容,②④⑤属于群众线路的内容。故选d。

  本课结论:本课首先讲了社会的真谛,整个人类社会尽管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然后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最后从唯物史观出发,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9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线路,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怎样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办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积极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办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办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办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进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办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10

  一、学习指导

  (一)知识网络

  (二)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分析我党的各项政策和决议。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的精神,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三)学法指导

  1.培养情感。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就能够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投身实践。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服务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3.参观学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学生可以组织参观活动,深入了解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情感。

  二、知识点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概念。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从量上说,劳动群众始终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从理论层次来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其次,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例题:尼采说:“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出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的、鸡毛蒜皮的人。” 尼采的观点(    )

  a.肯定了英雄人物也是劳动群众的一员,对历史前进起推动作用

  b.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批评了群众的历史局限性

  d.赞扬了英雄人物优秀的精神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尼采的话属于英雄史观,把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否定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答案为b。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1.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群众观点

  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党的群众线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例题: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线路。为此,我们应当做到(    )

  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④退学创业,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群众观点与群众线路的识记和理解。正确答案为b。

  三、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个人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下,哪里还会吟出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可见(    )

  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脑力劳动者,但不能离开体力劳动者 

  b.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d.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

  3.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这说明(    )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

  b.知识分子都是劳动群众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d.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工作的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农村自治。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    )

  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5.XX年3月4日,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

  a.只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人民群众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据此,回答6~7题。

  6.“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反映了谷文昌(    )

  a.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b. 坚定地走群众线路

  c. 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下列行为表现出 “走群众线路”的是(    )

  ①某市公安局提倡警民联防以搞好社会治安②国家就春节铁路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③全国人大广泛征询人们对修订《婚姻法》的建议④奥组委向全国征集奥运歌曲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请运用相关哲学观点,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2.辨析: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3.辨析:在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大搞群众运动,才能真正实行群众线路。

  四、能力拓展

  某县提出“依靠科技搞高产,干部带头做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风险共同担”的动听口号。在这个口号下,该县不顾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高标准、大规模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上演了一幕形式主义的“科技大跃进”。结果不但没在科技和农民之间架起“金桥”,反而剥夺了农民自主权,把乡亲们折腾了一番,使农民很快患上了“恐科症”。一些农民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口号质疑说:“当农民的—辈子以田为本,种啥,怎么种,干部应该引导,但不能认为农民啥都不懂,种田全得靠干部。”

  请结合“群众线路”的基本内容,评析该县干部“科技兴农”的做法。

  五、相关信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推广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开始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使农民走向了富裕。

  1978年,安徽省部分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偷偷地把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凤阳县小岗村便是这项改革的发源地,当年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协议上写着: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孩子养到18岁。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却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便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当时著名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由于“包产到户”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使农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权,因此受到中国各地农民的广泛欢迎。到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中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推广。此后,中国政府继续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二)政府征求金点子

  8岁的小学生王屹磊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一封信不仅在报纸上发表了,而且还开通了101次公交车。当作为特邀嘉宾用手中的剪刀为101次公交车开通剪彩时,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当了一回保定市的小主人。

  这是河北省保定市委、市政府鼓励市民参政议政的一个镜头。从1996年起,有关部门就群众普遍关心的城市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在市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开展了“城市形象建设大讨论”活动。同时,由市形象办牵头,成立了由新闻单位、有关专家、职能部门三结合的评委会,对各新闻单位推荐的群众建设意见进行评选,评出“金点子”奖。

  市政府鼓励群众参政的举措出台后,市民的积极性极为高涨。家住花园里的8岁小学生王屹磊写信说他们那里不通公交车,上班上学很不方便。他的信去年1月9日在《保定晚报》头版发表后,14日便发表了市公交总公司经理的回信。很快,一辆连接花园里的101次公交车便开通了。这件事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4月16日,市民陈开坊给市政府和环保局就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一条“谁污染谁治理”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写信,对他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给予高度赞扬,并将两封信在《保定日报》《保定晚报》头版头条同时发表。

  一年多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广泛听取群众建议,共收到群众来信来电千余封(次),其中许多建议被采纳。人们高兴地说:“群众参政议政,真是喜事多多啊!”

推荐站内搜索:周记200、自考 答案、二级建造师模拟试题、北京自考网上报名、成人高考 科目、安徽农业大学分数线、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幻城读后感1000字、2013专升本报名时间、90000000000000000字作文、

《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85233.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