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通用11篇)法不可违(通用11篇)法不可违(通用11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法不可违(通用11篇)

法不可违(通用11篇)

法不可违 篇1

  教案    一、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也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啥行为是合法的,啥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啥样的行为会带来啥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么样的法律制裁,进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啥是违法行为,啥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强化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四、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方式

  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通过观看案例、表演小品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气氛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XX年。

  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当所长不到两年,挪用税款127万余元,购地皮买私宅。目前,蔡某因挪用公款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XX年。

  教师: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他犯罪入狱说明了啥问题?

  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对,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不可违。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二框 法不可违(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

  (二)新课新学:

  活动一:想一想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思考:一个好学生为啥会丢了大面子?

  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

  学生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和道德的扭曲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拿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学生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

  教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

  活动二:演一演、断一断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

  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啥危害,其行为违反了啥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啥结果?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模拟和探究活动)

  学生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他们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2:我国民法通则的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3:情境三中的赵某,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他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教师:由此可见,所谓违法行为就是……

  学生1: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行为。

  学生2:或者做出了法律禁止的行为。

  教师:完全正确。那么,哪位同学能给违法行为概括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呢?

  学生: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定义(板书)

  教师:这里所讲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我们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违反刑法、民事和行政法的行为也是间接违反宪法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种类(板书)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

  活动三:理一理

  教师:我们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二

  三

  备选答案:

  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较重  l、严重

  教师: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

  教师: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教师:啥是犯罪呢?

  学生:严重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p94)

  1、犯罪的定义(板书)

  活动四:今日说法

  教师:请同学们看材料来分析犯罪的特征。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XX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教师:(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啥危害?

  (2)他的行为违反了啥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

  (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啥处罚?

  学生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学生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学生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案例总结犯罪的特征。

  学生:犯罪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是前二者的必然后果。

  (板书)2、犯罪的特征

  严重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

  刑事当罚性  必然后果

  教师: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三个特性,啥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请大家辩一辩。

  活动五:辩一辩

  教师:刑罚是不是刑法?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

  学生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啥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学生2、刑罚也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

  学生3、刑罚的种类有: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办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教师:人民法院对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型。

  学生:主刑──陈正平死刑,附加型-──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教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来看今天收获。

  学生:今天我们弄清了啥是违法,啥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九、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啥是违法行为,啥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强化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四、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预习导航

  一、 知识脉络

  二、新知初探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思考:一个好学生为啥会丢了大面子?

  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

  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啥危害,其行为违反了啥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啥结果?

  3、总结: 违法行为的定义;违法行为的种类

  4.我们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提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请同学们看材料来分析犯罪的特征。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XX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思考(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啥危害?

  (2)他的行为违反了啥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

  (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啥处罚?

  5.总结:犯罪的特征

  6. 刑罚是不是刑法?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

  三、我有疑问(把自学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一同探讨)

  预习交流展示

  一、组内交流展示: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分析探讨不懂的问题。

  2、收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全班交流探讨。

  二、班级交流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以“新知初探”的内容为线索,选派代表向全班做汇报发言。

  师生共同研讨

  一、解疑释惑

  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共同探究:

  疑问:

  解答:

  巩固提升

  一、我来选择(温馨提示,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属于法律的是(b)

  ①《中学生守则》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a. ①③⑤b. ②④⑤c. ①②③d. ②③④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罚主刑的是(a)

  a.有期徒刑b.剥夺政治权利c.没收财产d.罚金

  4.中学生王某不爱学习,迷恋网吧,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这一案例说明(a)

  a.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b.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c.犯罪不一定违法d.仅仅靠教育不能减少犯罪

  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法不可违 篇3

  实验中学七年级思品教学案

  课  题

  法不可违

  第2 课时

  备课人

  学生班组

  学生姓名

  教师评价

  组长评价

  课时目标::1、了解啥是刑法、犯罪和刑罚,理解犯罪的特征,刑罚的种类。2、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犯罪的特征及应受何种处罚。。3、增强法律意识,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教     学     活     动一导学(课前预习)

  1、刑法是                                                                的法律。

  2、所谓犯罪是指具有                              、                       并依法应受                 的行为。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                 

  、                                        。

  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      ,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           。  

  4、刑罚也叫             、              ,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

  我国刑罚的种类有           和           两大类。

  主刑包括           、               、           、           、              五种;附加刑包括           、                  、                 三种。二 合作研讨(课上)

  诈骗犯王某,小时侯就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经多次批教育仍不改正,后来发展到冒充国家干部行骗,被公安机关拘留,送劳动教养3年。XX年,他利用从劳改农场保外就医之机,继续行骗作案79次,骗得公私财物价值400多万元。王某的行为严重危害社会,触犯了刑法,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2)王某最终受到的处罚是一种啥样的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几类?请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3)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 课上检测

  (1)王某开了间时装店,生意很红火。但他一直不交税,税务人员上门催其交税,他反而威胁说谁要他交税,我就教训谁。公安机关根据税务人员举报,给予王某拘留10天。王某补交了税款。王某之所以受到处罚,主要是因为……………………(  )  

  a、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事; b、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c、不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 d、态度不好;  

  (2)、王某的行为是……………………………………………………(   )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3)XX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伤。这说明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 (   )  

  a、一般违法性 b、严重社会危害性; c、刑事违法性; d、刑罚当罚性;  

  (4)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   )  a、严重危害性; b、民事违法性 c、刑事违法性; d、刑罚当罚性;   

  (5)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即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

  a.违反了刑法 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具有一般社会危害性 d.刑罚当罚性

  (6)XX年2月1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与几位同学打牌发生纠纷,杀死了4名同宿舍同学后潜逃,后来在海南三亚市落网,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案件中,对马加爵判处的刑罚属于主刑的是……………………………………(     )

  a.死刑  b.没收财产 c.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d.以上都是四 拓展训练(课后)《标准学案》课堂检测: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8、10、13五 反思提升(包括教师、学生)

法不可违 篇4

  一、教学理念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积极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简介啥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也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啥行为是合法的,啥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啥样的行为会带来啥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么样的法律制裁,进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啥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啥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4、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5、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三、教学办法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1、理论联系实际。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案例的分析联系起来,可以强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四、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主,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初一年学生的学习办法单一、不注重效率、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办法指导。通过本节课教学进一步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进一步作好笔记,学会圈点勾画,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出示投影:第二框 法不可违(板书)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出示投影:活动一:想一想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啥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出示投影: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误区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那种认为小偷不抢便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解疑:有同学问法律规定的那么多、那么细,我也不是学法律的,我怎么知道它是怎么规定的呢?其实这也不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了解法律,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另外,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分为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且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应该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法律是一个人行为的底线,如若突破便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而道德的违反虽不至于受到法律的处罚,但也要受到人们舆论的谴责,生活中绝大部分行为都是靠道德来作出评价的。一个行为若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便是不应该做的,更不要说它不符合法律的要求了。反过来说,你的行为只要是符合道德的要求,你就不需要考虑法律的规定。出示投影: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啥是违法。出示投影: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板书)出示投影: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啥危害,其行为违反了啥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啥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探究活动)出示投影:1、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3人“警告”处罚。他们3人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2、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原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这种违法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3、情景三中的赵某,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出示投影:

  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那么,啥是违法行为呢?

  出示投影:

  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注意:这里所讲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出示投影:想一想:对于情景二的朱某的行为也有人这么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归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这种看法对吗?为啥?不对,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及违反国家宪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类别: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违反国家宪法行为出示投影:活动三:理一理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二三

  备选答案:

  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较重  l、严重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行政法行政制裁行政违法二较轻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三严重刑法刑事处罚刑事违法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出示投影: 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啥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 出示投影: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1、犯罪的定义(板书)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出示投影: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XX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出示投影:思考:(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啥危害?(2)他的行为违反了啥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啥处罚?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那么,啥是犯罪?出示投影: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出示投影:2、犯罪的特征(板书)出示投影:严重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犯罪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刑事当罚性  必然后果小结: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三个特性。出示投影: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最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和刑事当罚性的基础。啥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刑罚是不是刑法?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出示投影:想一想:刑罚就是刑法吗?提示: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啥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2、刑罚也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3、刑罚的种类有: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办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在刚才陈正平的案例中,请说出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出示投影:人民法院对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型。答:主刑──陈正平死刑,附加型-──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出示投影:

  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开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啥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简要阅读教材,思考两个问题,并简要分析即可。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办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律的不同。通过表格的填写,学生可更直观地感受不同违法行为的区别。通过此案例引出关于犯罪的含义、特征及类别。学生对此知识点能有较为直观的认识。通过此案例分析,让学生对本框题的知识点有更好的了解。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啥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啥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啥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么样的法律制裁。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出示知识网络图,见板书设计。)全面理解内容,形成知识网,提升能力巩固新课出示投影:活动:“我是小法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于啥违法行为?应承担啥责任?出示投影: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侦察,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啥违法行为,应该承担啥责任?(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采用笤帚打成重伤,其妈妈的行为属于啥违法行为,应当承担啥责任?(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婴儿园的小孩子,并电话威胁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通过活动来巩固知识点。六、板书设计有利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本框题板书将传统板书与电脑投影结合起来。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谁都不能违法             含义 法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不                             类别     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违反国家宪法行为可                    含义              犯罪         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相互联系,不可      犯罪必          特征 刑事违法性—罚罪的法律标志  分割,共同构成违    受惩罚               刑罚当罚性—犯罪的必然后果  罪与非罪的标准                     含义                     刑罚   与刑法的区别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种类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七、教学反思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3、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忽视了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因此在对知识点的概括中出现了冷场,在提示或问题的引导上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造成对知识点的误解。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不足,提高教学和教育水平。八、教学点评由于本课知识点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设计此教案时,注重了知识体系的把握与落实,在活动上的设计相对少一些。

法不可违 篇5

  教学依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

  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3.知道啥是违法行为,能分清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相关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方式:

  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气氛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歌曲欣赏、引起思考;情境模拟、分组探究;风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识竟答、抢前争先;感知教材、质疑求索;案例传真、探究解惑;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八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

  师:一曲《心声》,唱出了一批失足少年对往事的追悔,对新生的期待,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为啥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法为何物,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一个啥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并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啥危害,其行为违反了啥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啥结果?”然后完成93面的表格。(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模拟和探究活动)

  师:在学生模拟和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的指导,广泛的参与学生的活动。

  师:下面我们分组展示我们模拟和探究的结果。

  (学生分组表演情境模拟小品,并展示小组探究的结果)

  师:对每组的表演及其探究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师:刚才各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探究成果,完成的都很出色,相比之下,哪一个组的最精彩呢?请每个同学充当评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意识。)

  师:通过我们共同探究,我们弄清楚了违法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为了检测同学们是否能判别这三类违法行为,下面进行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

  出示题目:(投影)

  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并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

  3. 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家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二目教材,(学生通过读教材,然后交流阅读收获与困惑。)

  师: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案例展示:(投影)

  王某在读高中时,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在这些所谓的哥们儿的带动下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打架斗殴的事是三天两头的发生,虽然受到了学校多次纪律处分,王某却不思悔改,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一天,王某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银行时,正好遇到一客户取钱出来,王某顿生邪念,尾随那人至一僻静处,用匕首残忍的杀死了那人,并抢走了现金2万元。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判处王某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面对法院的判决,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却悔之晚矣。

  思考:

  1.王某是怎么样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

  2.王某“找小同学勒索钱财”与“杀人抢劫”这两种行为有啥相同点和不同点?

  3. 王某最终受到的处罚是一种啥样的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几类?请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4.王某的案例给了我们啥启示?

  师: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探究以上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师:我们身边也有违法犯罪活动,请你讲一个发生在你身边的案例,并请同学们判别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案例,进行判别)

  要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社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调查,然后形成调查报告。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啥是违法,啥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课堂反馈: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从课外探究和学生的调查报告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三维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法不可违 篇6

  第七课  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

  教材分析:

  第二框:“法不可违”。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简介啥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主要简介啥是违法。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并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所谓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主要简介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关于犯罪行为,首先说明了刑事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其次简介了刑法及其性质;最后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这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关于刑事处罚,简介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有5种,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3种,即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最后,设计了一个乘飞机开玩笑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论啥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啥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也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啥行为是合法的,啥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啥样的行为会带来啥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么样的法律制裁,进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教学过程 :

  复习导入  第二框题的教学:

  同学们,通过前边的探讨和学习,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人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约束,那将会给别人、给社会、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不利,造成危害。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没有行为规矩是不行的。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生活需要各种规矩,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违法呢?违法行为也会受到怎么样的制裁和处罚呢?这就是第二框题“法不可违”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展开教学: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啥是违法哪?

  2、学生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啥危害?其行为违反了啥法律?他们自己落得啥结果?……

  ①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②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也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教师归纳分析:

  ①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②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学生讨论并填写P93页的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

  违反的法律

  应承担的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相对较轻

  行政管理法规

  应受到行政制裁

  行政违法

  二

  相对较轻

  民事法律法规

  应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

  三

  比较严重

  刑法

  应受到刑法处罚

  刑事违法

  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同学们,请大家看看书,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并把它们钩划下来。

  3、啥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4、啥是一般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啥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1、啥是刑法?啥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

  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啥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4)学生讨论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格:

  行为表现

  违反的法律

  属于啥性质的行为?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致其重伤甚至死亡

  触犯了        法律?

  (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2、啥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学生划书)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办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内容)

  3、学生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教师归纳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楷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啥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啥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啥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啥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么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不可违 篇7

  第七课第二框 财产留给谁

  学情分析

  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也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办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

  活动一:角色扮演

  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

  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因晓军爸爸病情恶化,晓军的妈妈、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爸爸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爸爸的财产吗?

  板书:二、财产留给谁

  (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

  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啥是遗产?继承人?啥是被继承人?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学生1:遗产就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学生2:被继承人是遗留财产的死者,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是继承人。

  教师:明白了这几个关于继承问题的概念后,让我们再来看晓军家的事。

  晓军爸爸尚未辞世,财产能继承吗?是否所有的财产都可以继承?,

  学生1:晓军的爸爸尚未辞世,其财产不能继承。

  学生2:即使晓军爸爸死亡,也不是所有的财产和家产都能继承。

  学生3、假如晓军爸爸的财产中有来源不明的,晓军的家人就不能继承。

  学生4:爸爸死亡后,他的所有个人财产如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可以作为遗产继承。

  学生5:还有家产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属于爸爸的那部分可以作为财产继承。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谁来归纳作为遗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归纳得出: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合法的个人财产。遗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多媒体显示)

  活动二:家庭ab剧

  多媒体显示:

  不久,晓军的爸爸因病去世,晓军的家人召开了家庭会议,准备继承遗产,可是在谁能继承,继承多少这些问题上争执不下。爷爷、奶奶认为遗产应该由五人平分,但妈妈不同意,认为姑姑不能继承。

  教师: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出依据。

  学生1:因为爷爷奶奶是长辈,应该由他们说了算。

  学生2:姑姑与爸爸是亲兄妹,财产分给妹妹也是理所当然。

  学生3:姑姑总是要出嫁的,不能把家里的财产带给外人。

  教师:同学们似乎说得都有点道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7页,然后请你再次作出选择。

  学生4:我国继承法在第二章“法定继承”中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所以我赞同爷爷奶奶的说法。

  学生5:我赞同妈妈的说法,因为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姑姑是第二顺序继承人,因而不能继承。

  教师:同学们通过争论、阅读教材已经对上述问题形成了共识,姑姑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爸爸的遗产。

  板书:(二)继承权的实现方式

  我国继承权有哪两种实现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1)啥是法定继承?

  (2)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人和继承顺序。

  (3)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教师:晓军家的这种继承方式属于哪种继承方式?它应该按哪些原则对遗产进行分配?

  学生阅读教材78页,理解上述案例属于法定继承以及法定继承中遗产份额的分配原则。

  活动三:律师到我家

  学生角色扮演晓军一家和律师:正当晓军的家人准备分割遗产的时候,晓军爸爸的律师来到晓军家,拿出了晓军爸爸生前的遗嘱,遗嘱中提到:晓军是未成年人,要把遗产的二分之一留给晓军,父母年老体弱,四分之一留给父母,另外四分只一给晓军的妈妈。晓军继承的份额暂时由爷爷奶奶和妈妈共同管理。

  板书:遗嘱继承

  (1)啥是遗嘱继承?

  (2)遗嘱继承的优点。

  教师问:你认为晓军爸爸的遗嘱有效吗?

  学生答:有效,因为爸爸的遗嘱具备了以下条件:爸爸有遗嘱能力,意思表达真实,内容和形式都合法,继承人都在法定继承的范围。

  教师:爸爸立遗嘱确定继承方式与法定继承有啥区别?

  学生:这种是遗嘱继承,遗嘱继承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自己得到财产。

  教师:晓军家到底该采取哪种继承方式继承爸爸的遗产呢?

  学生:我国法律规定: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因而晓军一家应该根据爸爸的遗嘱继承遗产比较合理合法。

  3、遗赠

  活动四:家庭纷争

  (媒体展示):三个月后,晓军的妈妈另嫁他人,对晓军不闻不问,对爷爷奶奶更是置之不理,姑姑也远嫁他乡,从此音讯全无。为此,年迈的爷爷奶奶和邻居家签定了协议:爷爷奶奶由邻居一家照顾,死后房产送给照顾他们的邻居。临死前,爷爷奶奶立下遗嘱并办理了公证:两人死后,存款由晓军继承,房产送给照顾他们的邻居。晓军的姑姑知道父母去世,回家要求继承自己父母的遗产,要求晓军交出爷爷奶奶的存款,并要把邻居的房产收回。晓军的妈妈也以晓军是未成年人为由,霸占了晓军应继承的遗产。

  教师:晓军爷爷奶奶的遗嘱有效吗?

  学生:有效,因为这份遗嘱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遗嘱必须的条件。

  教师:姑姑的做法正确吗?为啥?

  学生:不正确,因为爷爷奶奶的遗嘱是有效遗嘱,而且邻居受赠房产属于遗赠,受我国法律保护。

  教师: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是我国继承的两种继承实现形式。而邻居接受遗赠取得遗产不属于遗嘱继承,但是呢是我国法律所允许的。

  教师:面对姑姑和妈妈,假如你是晓军,你会怎么做?

  (三)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

  学生1:与姑姑协商,拿出爷爷奶奶的部分存款给姑姑。我们要注重情义、互谅互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做有利于继承人之间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稳定幸福,有利于充分发挥被继承人遗留财产的效益。

  学生2:通过老师,做姑姑和妈妈的工作,向她们宣传有关法律知识,通过协商取得自己应该继承的遗产。

  学生3:起诉姑姑和妈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教师:看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你最赞同哪种做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啥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媒体展示:(一)我国继承法第15条规定:“继承人应当本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当继承发生争议时,我们应尽量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积极协商解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继承的法律知识,知道了在继承权发生纠纷是该怎么做。学法就是为了守法、护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财产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尽量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积极协商解决。当自己的财产继承权受到侵犯时,要学会依靠社会力量,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课外练习:模拟法庭

  媒体展示:金、吴夫妇生育了四个儿女。甲男、丙女在家务农,乙女、丁男在城里工作,四人都已成家,共同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两老口相继病故后留有房产三间。丙女、丁男因房产继承问题发生了争议。丙女提出丁男收入丰厚就别继承房产了,三间房由其他三兄妹个继承一间,而丁男却不同意。最后四兄妹弄上了法庭。

  以大组为单位,模拟法庭进行法庭辩论与庭审活动,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书记员、四兄妹等角色,然后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搜集资料,准备模拟法庭表演

法不可违 篇8

  天河中学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课题《法不可违》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也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啥行为是合法的,啥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啥样的行为会带来啥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么样的法律制

  【综合设计思路】

  由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接着以“故事发展”的手法将各种不同的法律知识分接阶段展开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

  导入:温故知新(“社会规则的种类于区别”知识的复习)并由此引出课题。

  新知识的教授:以两兄弟的自己和身边的人所发生的法律故事展开学习:第1集:身边的法律小事

  第2集:兄弟二人参加法律学习班

  第3集:表哥出事了

  第4集:学法改变人生路。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分阶段地思考并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的种类)

  最后重点知识归纳: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归纳: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以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为前提,这样的活动以能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也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事半功倍)。

  【课后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课的内容十分的繁多,并专业性较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将这个知识发生背景与生活拉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鉴于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安排的问题,在这节教授课中新知识必须要有在本课堂上学生消化检测的环节,否则学生的知识遗忘率是十分惊人的。所以在最后的“小组合作”环节的设计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教学完毕后,仍然感觉知识点组织较为松散,不够紧凑,如果能将四集故事浓缩成一到二个情节,背景更加清晰,学习效果更好。

法不可违 篇9

  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一至两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也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啥行为是合法的,啥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啥样的行为会带来啥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么样的法律制裁,进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综合设计思路】

  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课题,再通过三个不同违法事件的再现,结合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案例展开: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也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后两则案例均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通过模拟法庭,了解不同的违法行为有承担不同的责任。

  模拟法庭:(教师可以担任记者或法律咨询专家的身份)

  1、确定模拟扮演分工。

  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

  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

  2、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

  (1)开庭审理

  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

  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

  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

  (2)法庭辩论。

  (3)审判长宣判。

  庭后小结:通过模拟审讯过程的对比,寻找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法庭宣判,明确违反不同的法律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并对刑罚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也可以在课外通过该组学生自己的了解,制作成宣传板,向别的同学做宣传)。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审判活动是非常复杂也有诸多种类的诉讼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不可能完成模拟的全部,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能演示其中的一种和关键环节,所以开展这一活动,怎样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服从整体教学的安排,怎样精心设计和组织,达成教育目标是最关键的一点。而且课外的知识铺垫也要花较多时间准备,教师的指导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法不可违 篇10

  七年级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目标

  评价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

  能力

  纸笔测试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4.1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理解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懂得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3.4.2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了解知道啥是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3.4.3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了解识记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3.4.4刑罚与刑罚的种类了解知道刑罚的含义,了解刑罚的种类【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第一目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

  第二目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第一目: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第二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2、依据新课改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分享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教学办法】

  1.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案例、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气氛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二框第一目:

  复习。提问“我们可以违法吗?”

  引出课题:第二框 法不可违

  一、           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书本p91小勤的故事 提问

  视学生实际帮助分析p92三个情景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

  小组活动:阅读p91-92情景,填写p93表格

  2、违法行为的含义(板书)

  提问:怎么样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提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

  违法行为的分类(板书)

  提问:是否只有三个分类?

  (提示:违宪行为)

  强调并解释“相应的”

  提问:要不要承担责任?怎样确认?

  3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板书)

  比较表格第二列

  1、  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板书)

  练习(学评p77 第8题)、小结第二框第二目:

  复习第一目的内容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结合p93表格第一列阅读p94,概括刑事违法行为特征

  1、  啥是刑法?制定刑法目的。(板书)

  结合p94的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

  2、  犯罪的含义(板书)

  设问:怎样界定“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轻或重”?

  结合p92例二例三

  3、  犯罪的基本特征(板书)

  结合案例

  填写:p94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的比较

  回应课题“法不可违”

  阅读p95虚线框,回答问题

  4、刑罚的含义(板书)

  刑罚的种类

  回应“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回应“法不可违”

  阅读p96“开玩笑”

  回应题目

  学生活动  

  小结                      

  师生互动

  当堂练习(学评p73校园论坛)       对第四单元的教学反思:1、一些法律知识较抽象,虽然是要求“了解”,但其实很多内容是学生有兴趣想知道的、有疑问的,如“主刑”和“附加刑”。2、多使用书本的内容,书本的活动环节是相互紧扣的,使用起来很实际,但可能例子的时间有点远,可以考虑使用近期的、相对应的时政热点。3、部分知识与初一上册内容相结合。4、要结合知识点,相应做一些知识的建构。如:违法行为的分类。5、综观四节课,在课后的了解和复习中,我们看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是不如理想的,需要多种方式进行复习。

法不可违 篇11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啥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我们必须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不但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而且自己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方框的内容

  二、法不可违(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讲述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事例。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啥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学生看P91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啥是违法呢?

  案例展示: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也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P93页表格,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1、违法行为的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见书)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程度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法律法规

  刑事违法行为 刑法 严重社会危害性 严重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前两种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小,我们把它们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我们先了解啥是刑法,啥是犯罪?

  1 、犯罪、刑法(板书)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啥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板书)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后果)

  3、刑罚的含义、种类(板书)

  刑罚也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办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活动“我是小法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于啥违法行为?应承担啥责任?

  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侦察,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啥违法行为,应该承担啥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采用笤帚打成重伤,其妈妈的行为属于啥违法行为,应当承担啥责任?

  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婴儿园的小孩子,并电话威胁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王某的行为属于啥违法行为,应当承担啥责任?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懂得那些行为是合法的,啥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啥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啥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么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推荐站内搜索: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日志伤感、专升本考试时间、2012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贵州自考成绩查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陕西省自考成绩查询、浙江专升本成绩查询、新乡学院分数线、我爱我家作文700字、

法不可违(通用11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法不可违(通用11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8774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