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精选15篇)《囚绿记》(精选15篇)《囚绿记》(精选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囚绿记》(精选15篇)

《囚绿记》(精选15篇)

《囚绿记》 篇1

  课题 囚  绿  记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办法,领悟意境美。

  二、能力培养目标:1. 理解作者的情感,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悟作品的生命力。2.通过学习,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办法 讲读法与探究法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释题 我们知道绿色是具有生命意识的颜色,提到绿色我们就会Lenovo到生命、生机和希望。是啊,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顽强。绿色就是这样美好。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 ---《囚绿记》

  1、“囚”自有啥特点?

  明确:四面墙中困个人。

  2、“囚”的对象是啥?明确:是绿。

  3、“记”是记述 的意思。

  归纳:文题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聆听 

  利于学生思维   

  这样的导入,给人以亲近感,更易让学生对此文感兴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知识讲授 

  (一)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本节课我们将在品读鉴赏语句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哪几段写的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1、 同学回答

  2、 师生共同归纳:

  (1-4) 寻绿

  (5-7) 赏绿

  (8-12)囚绿

  (13) 放绿

  (14) 怀绿

  (二)那么作者为啥把囚禁的对象锁定为“绿”,而不是其它,在“绿”身上有啥与众不同?你喜欢“绿”的哪一方面,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找出直接写“绿”的句段。讨论,各组代表发言)

  要求:找学生5-7名回答(找出并说明原因)

  我们品读了描写“绿”的众多语句,作者之所以把它写得如此细腻是为了突出“绿”啥特点?请你根据上述语句加以概括总结。

  明确:蓬勃、朝阳、固执

  (三)“绿”如此蓬勃而也朝阳,却也不失固执,作者怎忍心将其“囚禁”哪?

  认真聆听

  学生看书讨论明确 

  学生会分析品味语句

  让学生先明确一节课的内容及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确分析事物特点需解读重点语句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生回答:找出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作者囚禁它是表达对绿的钟爱之情。  

  (四)那么作者囚禁的仅仅是“绿”吗?

  我们曾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文章极尽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吗?

  (提示:任何一个作家都是社会中人,他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烙上时代的烙印,联系社会背景,解读文章的主题)

  明确:由此可见,作者想要囚禁起来的是绿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是要做一个像“绿”一样永远朝阳,永远不屈服的人,同时也讴歌了在社会动荡不安中(卢沟桥事变)昂首挺胸,抵抗外辱的中华民族。

  (五)泱泱大国,具有“绿”的精神的人举不胜举,你想到了哪些?(历史上、现在的,身边的,也可是国外的)

  可以同学讨论,说明为啥想到此人。

  明确:海伦. 凯勒

  鲁迅

  司马迁

  贝多芬

  霍金

  过渡:上述人物的事迹让 

  思考讨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思考 

  明白分析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时代背景

  不脱离文本,让学生有据可依

  学生学会Lenovo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四、总结: 

  我们感悟到: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具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战胜一时,收获一生,那么,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呢?

  明确:不是。

  对,有的绿叶刚刚蓬勃就凋谢了,这些不应凋零的绿叶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明确:凡高

  屈原

  老舍

  三毛

  海子

  (六) 同学们列举的两组事例,既有让我们深受鼓舞,为之惊叹的,也有让我们为之惋惜的,那么你们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片片的绿叶”,对此有何感悟呢?你们这片绿叶是应苍翠,是枯萎,还是凋零?

  同学说(六七名)

  明确:(同学们归纳)应该珍惜生命,学会坚强,要有毅力。

  这节课通过对绿的精神的解读,使我们感悟到: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这是我们学习本篇的意义所在。

  学生依据上面的分析进行思考感悟

  聆听

  让学生明白,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

  在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有条理性的总结,明白一节课的意义

  是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五、作业:

  通过学习《囚绿记》你对生命有了怎么样新的感悟? 要求写一篇小短文,200字左右。

  思考并落实到书面

  进一步拓展所学

  板书

  设计

  囚绿记

  寻                  生命、希望

  赏                  光明、自由

  囚       绿 象 征  坚贞不屈的

  放                  抗敌精神

  怀

  课

  后

  记 1、学生是课堂的真主人,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虚拟主机。 

  2、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有序循进地开展教学,捕捉带规律性的思维激发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4、注重锻炼学生表达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深刻思想内涵的赋予,既教写景散文鉴赏办法也育做人。 

  5、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开动脑筋习性,Lenovo思维表述、象征手法的应用。

《囚绿记》 篇2

  《囚绿记》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啥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啥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也是怎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也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季)。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段解:作者简介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天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句解:光照时间长,小屋内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⑥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感到喜悦而满足,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

  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段解:“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liǔ)青藤为伴,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么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么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

  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我决定仍囚住它。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小孩。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段解:青藤失去阳光后嫩黄、细瘦、娇弱,“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风,我仍不肯放绿。

  第二部分(8~11):囚绿。作者着(zhuó)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离开北平时,恢复青藤的自由。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句解:点明写作背景。〕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绿。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囚绿记》 篇3

  囚 绿 记(陆蠡)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也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刘一新)

  文如其人。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最后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

  新奇精巧的结构。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而是用冒头法,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极写“我”对绿色之爱,作者于“山穷水尽”之处,用“忽然”一词,异峰突起,把文章推进中心:囚绿。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枯萎变色。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最后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作结。末了的一个问号,含蓄隽永,令人深省。其间,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作者这样匠心地安排,精巧谨严,朴实自然,同时也平中见奇,出奇制胜。

  深沉婉转的抒情。作者是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日本帝国主义的浸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我”感到“孤独”。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文章写的是古城北平,但作者那难言的苦衷和良苦的用心,我们还是能体会得到的。在这民族危亡之际,作者的心情悲切痛苦。他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生长在天空底下的植物,把它移到黑暗的室内,尚且都要变成细瘦、娇弱,好像病了的小孩,那么,生活在社会上的人类,尤其是酷爱自由的中华民族,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囚禁在这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那他们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植物的本性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坚强民族。作者以深沉委婉的笔触,极赞了我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终究要回来。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作者坚信日本强盗终将要被赶出去,总有一天,他会和他的绿友见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友,怎么会和追求光明的“我”面生呢。平淡的文字,饱蘸着作者炽烈的感情。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纯朴清丽的语言。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笔写来,文字纯厚质朴。“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从“伸长”“攀缘”“舒放”,层层递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也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画家调和色彩那样运用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绚丽多变的色彩。绿有“嫩绿”“柔绿”,黄有“嫩黄”“瘦黄”,等。新奇贴切的比喻的运用,更为文章增辉添色。

  (选自《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示范教案】

  囚 绿 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

  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办法,领悟意境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2.通过学习,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设想

  一、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是课文“出彩”之处,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艺术特色。

  二、作者在写景叙事的过程中还或隐或显地表达感觉、感受,这些感觉、感受是与写景状物相融合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三、可采用读与写结合的办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要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写作办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办法,领悟意境美

  难点:

  领悟课文隐含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办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也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要点。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1.寻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Lenovo,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也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4.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写法上有啥特点?

  【明确】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绎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2.【提问】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啥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3.【提问】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怎样理解这种“魔念”?

  【明确】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小孩。”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4.【提问】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小孩”;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也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囚绿记》 篇4

  .《囚绿记》教案6

  .《囚绿记》参考资料 

  .《囚绿记》教案4 

  .《囚绿记》教案3 

  .《囚绿记》教案2 

  .《囚绿记》教案1 

  .《囚绿记》同步检测 

  .《囚绿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囚绿记》同步练习1 

  .《囚绿记》练习2 

  .《囚绿记》练习1 

  .《绿》《囚绿记》练习及比较阅读 

《囚绿记》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办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也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1、作者为啥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也是啥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讲析课文

  1、寻绿(1~4段)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啥要详细简介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啥?

  (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啥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寻绿——热切追求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啥要用一个焦字?

  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啥样的?

  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

  观绿——欢喜满足

  3、囚绿(8~12段)。

  (1)作者为啥要囚禁“绿色”?

  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么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呢,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么样理解?

  明确: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呢“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小孩”;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也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呢作者却没有。因为啥?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怎样理解这种魔念?

  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呢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啥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囚绿——爱绿至极

  4、放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放绿——点明主旨

  5、怀绿(14)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全文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啥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Lenovo,进而把握意象特征。

  向往光明

  3、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么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囚绿记》 篇6

  陈飞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啥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啥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也是怎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 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也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季)。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段解:作者简介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天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句解:光照时间长,小屋内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⑥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感到喜悦而满足,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 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

  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 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 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 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段解:“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liǔ)青藤为伴,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 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 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 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么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 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么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 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 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 的声音,婆娑 的摆舞。

  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 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 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 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 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并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 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 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

  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我决定仍囚住它。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小孩。我渐渐不能原谅 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段解:青藤失去阳光后嫩黄、细瘦、娇弱,“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风,我仍不肯放绿。

  第二部分(8~11):囚绿。作者着(zhuó)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 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离开北平时,恢复青藤的自由。

  卢沟桥事件 发生了。〔句解:点明写作背景。〕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 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 于烽烟四逼 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 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 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绿。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作者邮箱:

  [1]

《囚绿记》 篇7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怎样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办法

  1.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啥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赞美绿的,也怎样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啥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啥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怎样?作者有啥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啥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小孩”。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啥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办法,总结全文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Lenovo,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虚拟主机,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办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补充资料

  陆蠡 (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绿记》 篇8

  阅读《囚绿记》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

  2.“我”“囚绿”的原因是啥?

  3.为啥最后作者也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珍重”词语的深刻含义。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5.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

  2.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

  3.“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4.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5.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囚绿记》 篇9

  【教学设计思路】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办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办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一、课前准备

  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本文的兴趣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二﹑阅读课文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三﹑合作探究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三﹑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四、扩展延伸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四、扩展延伸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五、主旨探究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也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也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板书设计】

  中

  绿  囚  国

  人

《囚绿记》 篇10

  以下是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仅供参考。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习,巩固提高”。练习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习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也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也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也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囚绿记》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了解怎样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办法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2.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3.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办法: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比如夏天、冬天、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进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板书:《囚绿记》陆蠡)

  3、感知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讨论,引导学生再阅读,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并达成共识,最后选几名同学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交流。设计问题如下:1、本文的线索是啥?2、绿枝条有啥特点?

  3、你所理解的象征手法?同时,放几幅图片让同学加深对写作背景的认识。)

  二、释题启疑

  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作者为啥要囚绿呢?(流出“囚”的意思并与“绿”联系起来)

  2、学生自读

  要求: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也写了啥?划出关键词、句。最后思考下为啥囚绿 ?

  三、研读探究

  1、囚之意

  (1)囚绿写在文章的8—12段

  (2)囚绿的本意

  ①所囚的是一枝啥样的绿?

  △绿的特点(生机勃勃)

  情境设想:如果是你,看到这枝绿,会怎么样?

  ②作者囚绿的本意是啥?[生边读边找]

  △接近、亲密、装饰、比喻(8段)

  △从中折射出作者啥样的处境与心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界的物总会触动和激发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这份触动和激发也会被文人附着在物上,进而形诸文字,当读者去读这个含情之物时,必然可从中琢磨出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此处可以加诗句说明,那些古人用那些枝叶表达情感的)

  抑郁的心情、不顺的人生;对爱、幸福和美好的追求和希望

  △小结:囚绿是因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

  △ 鉴赏“牵”[作者为了得到这份爱、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个“牵”字](生讨论)

  牵,让我们想到人与人的牵手,无论悲伤与幸福,不管逆境与顺境,都见证着一份真爱,相濡以沫,同心、同梦、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虽然牵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简单、朴素,却包含着宁静、充实、满足、安慰和体贴。 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见作者爱这枝绿之深。(有深意。表述要动情。说到学生心坎上去。)

  2、爱之深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这支绿的爱之深?

  △[因为欢喜这片绿,我才选定了这简陋的小房间]选房

  △[热情地歌颂绿(生命、希望、慰安、快乐)]歌颂

  △[“我”的心态(怀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择、视同至室、绿叶和我对语、快活、留恋、欢喜)]心情

  △[对常春藤的细腻的美的描写]描写

  (2)本有爱抚,本是善意,爱之深却换来一个“囚”字,你怎么认识作者的“囚”的行为?

  △对绿的爱与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

  △囚绿虽是爱意,但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他的思图占有

  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和摧残。[在爱与囚之间作者有着内心的矛盾]

  (3)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绿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恼怒、魔念

  △绿的衰变让我觉得它的可怜,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

  3.释之理                                

  △作者囚住了绿可他得到“绿”了吗?他的“囚绿”如偿所愿,换得了与“绿”的亲近吗?

  9段的似乎“有”(“依旧”)和10段、11段的实际“无”和失去 [在爱与魔念之间,作者选择了“释”]

  (2)找出并理解作者“释绿”时的动作与心情

  △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诚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礼赞

  △“释”仍缘于对绿的爱,并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对固执不屈精神的礼赞

  4.文之旨

  囚绿记,由爱到囚,由囚到释,作者写了一次生活中的经历,对这枝绿的爱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

  △象征意义:

  ①啥是(如:明月—相思;青松—坚贞;落花—流逝)

  ②联系可知,“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释绿,证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将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

  绿字这四点做的好, 说的也透彻。

  四、作者情怀(此处补充简介作者的有关知识)

  这既是在日寇铁骑下中华民族命运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陆蠡个人的精神写照。正可谓“文如其人”。

  ※阅读材料: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季,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到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也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1942年被捕,受尽酷刑,日本人问:“你爱国吗?”“我爱”“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不能!”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据说,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刘长春《陆蠡故居》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李健吾

  △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巴金

  五、品读Lenovo

  1、从文中任选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地方来诵读

  2、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每繁茂苍绿”。并有了一次探问,“有一天,待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请你设想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曾被作者“囚禁”多日的常春藤和作者重新见面的情景。

  六、总结全课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这样的自然之物为线索,牵出不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绿色,在视觉上给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黄金的心”。正如陆蠡自己所说:“世界上,应有高贵的东西”。这高贵的,应是人的心灵。

  我想用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来结束今天的课:“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困难不在躲避死,而在躲避不正直,因为那比死跑得还要快些。”

  七、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学后记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办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办法,指导学生怎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囚绿记》 篇12

  【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学生分析】

  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有系统的进行散文学习,这一课要继续落实已经知晓的学习办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也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文章语言得到审美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含义。

  【知识和能力】

  学习透过把握文章中的描写语句体味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和办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总结阅读办法,学习概括全文要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重点】:体味含蓄优美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蓝色是大海之色,他广阔宁静;红色是花朵之色,他炽热奔放;绿色是生命之色,他顽强生动;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看书*释简单了解即可。

  信息筛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办法:自有阅读,理清作者思路。小组合作探究作答。)

  问:阅读文章,分小组讨论试着归纳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写“绿”?

  明确:(1)寻绿(1~4段)感情可概括为“喜”。

  (2)赏绿(5~7段)。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感情可概括为“恋”。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感情可概括为“欢、怜、恼”。

  (4)释绿(13段)。“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就是基于对绿的爱。“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性格和心灵的写照。“愿它繁茂苍绿”的祝愿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感情可概括为“爱”和“赞”。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14)寻绿 喜悦满足

  (57)赏绿 快活留恋

  (812)囚绿 欢怜恼怒

  (13)释绿 祝福赞美

  (14)怀绿 怀念不舍

  合作探究:

  (主体研读局部探讨)

  (1)作者“恋绿”的原因是啥?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文章以叙述带动了抒情。正是由于作者喜欢一片常春藤的绿影,才会经常快乐地端坐窗前,留恋于这片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看到它,作者便不再感到孤独。

  (2)作者“囚绿”的原因是啥?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作者想通过留住绿色来慰藉自己悒郁的心情,并由此来感受友爱和幸福,但同时,他也发现“绿友总向着窗外”,“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固执地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此时,作者对绿色恋得更为深沉了。

  能力提升:

  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感悟作者笔下“绿”象征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传统民族精神的主旨.)

  问:在作者眼里“绿”具有怎么样的特点?作者也侧重在哪个特点上?具备这一特点的“绿”也象征着啥?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小孩”;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中作者侧重在被囚禁的“绿”所具备的特点。“囚绿”写绿枝条处境艰难仍“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固执的追求阳光,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板书)

  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对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

  美;它是柔弱的;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托物言志

  它是倔强的、坚贞的的强烈赞美之情。

  拓展探究

  问:谈谈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变化,这种变化给我们啥样的启示。

  明确: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经过了由喜爱“绿”到囚禁“绿”再到释放“绿”的过程。从欢喜到爱恋到占有再到控制,这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必然逻辑。(“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这一句异峰突起,预示着“我”对“绿”的情感的转变。第八至十一段才真正回到了本文所记的中心事件——囚绿,实际上是“幽囚”与“突围”的斗争,“垂死”与“新生”的对抗。这一中心事件中,“我”的心态值得琢磨。“我”之“囚绿”,有着现实的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拿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不仅要用它置换物质生活的空虚,还要用它填补精神生活的空洞。在他的哲思中,“绿”是“爱和幸福”,是“猗郁”的青春年华的象征。一方面,“我”对“绿”的“爱抚”和“善意”,却使常春藤越发的病损了;但是呢“我”尽管可怜它的病损,却“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而“仍旧不放走它”。)可见“我”的自私自利,蛮横霸道,乃至刻薄寡恩,这是爱的偏执与异化。另一方面,“绿”虽被囚系,但却“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丝毫不为“我”的淫威而放弃“生的欢喜”,这种倔强的生命力“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也在促引“我”去思考自然的不可战胜的生命伟力,使“我”敬畏而自责,“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承上启下,表明“我”既怨怒也爱怜,既欲开释也难舍的两难心态。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心灵深处的隐私,不加掩饰地袒呈!作者意识到“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是一种罪过,并为此而愧疚,这些都说明“我”的善良的本性。

  我们从中得到启示: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喜欢的事物,我们的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甚至是我们爱的人。)

  (板书)

  欢喜

  爱恋 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

  占有 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

  控制 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

  释放

  课堂小结:

  作者满怀深情地书写北平的一棵长春藤,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规律总结:

  托物言志的散文的阅读办法:联系背景,把握物的象征意义;分析标题,结合全文,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抓住要点,体味细节。

  布置作业:

  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以一种情感或象征含义。题目自拟,200字以上。

《囚绿记》 篇13

  《囚绿记》是陆蠡写的一篇优美散文。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囚绿记》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囚绿记》阅读原文: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天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只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在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1)我开始了解波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么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么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2)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小孩。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友”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国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囚绿记》阅读题目:

  1、这篇散文的线索是啥?全文是以怎么样一种抒情线索展开的?(3分)

  2、作品的的“绿”有啥象征意义?(3分)

  3、试分析下面划线句段,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感情,蕴含了啥样的启示。

  (1)我开始了解波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分)

  (2)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2分)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国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2分)

  4、试结合本文谈谈作者的心灵与常春藤的秉性在哪些方面是类似的,你是怎样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的。(4分)

  《囚绿记》阅读答案:

  1、全文的抒情线索是通过恋绿—囚绿—释绿逐步展开的。

  2、在绿的后面,深刻地蕴涵了作者关于对光明、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了一种永不屈服于黑暗、坚忍奋斗的乐观精神。

  3、(1)表达了作者恋绿的欢喜之情,绿色在作者逃难的波折生涯中,是他精神的慰藉和生命的向往。

  (2)表达了作者因为恋绿而囚绿的自私心态,作者希望通过囚绿,来抚慰自己黯淡的心境。

  (3)表达了作者对于这永不屈服、向往光明自由的绿的崇敬之心,眷恋中深含赞赏。

  4、作者那种为了正义与真理不屈服于黑暗势力、向往光明的不屈精神跟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囚禁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囚绿记》 篇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其象征手法。

  3、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并联系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过程与办法目标

  1、运用点拨法,整体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办法。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拓展延伸理解“释绿”时人们思想上达到一种升华。

  从圈点、朗读的办法品味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通过学生互助合作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其感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绿是自然色中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Lenovo到生命和希望。当一抹绿出现在沙漠中时,当绿芽冲破险绽放绿意时,当无边的绿色铺面而来时,不知道大家具有一种怎么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我国现代作家陆蠡的一篇作品《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原,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具有“神童”之称,是我国现代的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他坚贞不屈而死于日寇的*之下,当时他才34岁。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人民贫困,这一切使这个拥有远大抱负的爱国青年感到焦灼不安与痛苦,因此让他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的意思是关起来,如囚徒、囚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

  (2)、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朗读欣赏一下这篇课文,并思考一下作者为啥要“囚绿”呢?

  ——绿是作者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长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这样做都是因为作者对绿的喜爱。

  (3)、划分段落大意,用一个词来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两种分法:

  ①办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②办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恋绿(1-7)→囚绿(8-12)→释绿(13)→念绿(14)

  (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作者对“绿”的情感有何变化,请讨论并概括。

  ——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

  (五)、品味精彩语段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有哪些呢?并作简要分析。

  ——一下几句为参考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第五段)

  ——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了作者有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与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第八段)

  ——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第十三段)

  ——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六)、合作探究,深化感悟

  (1)、作者为啥对绿——对一株常春藤那么的喜爱呢?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己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爱常春藤。

  (2)、作者笔下的绿具有啥样的特点,请用几个词来概括?

  ——蓬勃、向阳、固执(板书)

  (3)、结合绿的特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提示: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进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进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简单的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是在写“彼”的办法就叫做“象征”。

  当时的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烽烟四起(文章第十三段)

  ——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七)、拓展研究

  1、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持一种啥样的态度。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喜爱花的艳丽芬芳,便折花赏玩;因为喜爱鸟的清脆歌喉,便将它囚于笼中;因为喜爱山的清新翠绿,便结伴游玩,却给它留下一片狼藉。而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是复杂。父母爱子女,百般呵护,却舍不得让他们去飞、去闯、去受苦;老师爱学生,倾囊相授,却在无意间左右着学生,束缚着他们个性的发展。于是我们明白,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有时,爱是一种伤害!爱不是控制、掌握和囚禁,而需要提供更大的虚拟主机,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四、小结

  作者喜欢绿,写出了绿的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固执的特点,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和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这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我们我以为人学习。

  五、板书

  囚绿记

  --------陆蠡

  一、办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办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恋绿(1-7)→囚绿(8-12)→释绿(13)→念绿(14)

  二、作者的情感变化

  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

  三、绿的特点

  蓬勃、向阳、固执

  四、绿的象征意义

  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六、作业

  1、同学们,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一种情感和象征意义。题目自拟,200字左右。

  ——提示:红色象征热情,黄色象征富贵,白色象征纯洁,金色象征高贵,蓝色象征平静等。

《囚绿记》 篇15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办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强化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也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办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办法上的难题。这种办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 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 :(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 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啥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推荐站内搜索:教师资格考试试题、2021安徽高考查分时间、河北专接本报名入口官网、江西教育网自考成绩查询、普通员工个人总结、成人高考录取时间、湖北自考电子档案查询、山西自考准考证打印、驾驶员理论考试题库、华东交通大学分数线、

《囚绿记》(精选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囚绿记》(精选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8945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