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五、教学过程:导入:  展示材料: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中的矛盾:中央集权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主专制存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新课讲授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一)汉朝:向学生展示西汉前期形式地图学生:1、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 制;王国日   强  ,中央集权削弱。

老师: 汉代地方政权组织。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为了削弱诸侯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央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实际上和郡无异。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

向学生展示汉景帝图片及七国之乱地图学生:2、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最后汉景帝平了叛乱

师: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削夺王国封地,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三个月后,平定了叛乱。

向学生展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统辖。

师:“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封国激烈矛盾斗争的突出表现,西汉中央政府平定了这场叛乱,使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增强,西汉政府利用这一时机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中期:展示材料及安史之乱地图: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学生:由材料得出唐朝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导致中央的权力削弱。

老师:唐朝中叶,边疆军镇节度使势力恶性膨胀,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安史旧部还保留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暂时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带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三)北宋: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得出:①措施:军事上:集兵权于         , 抽精兵充实          禁军行政上:派          任地方官,设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          掌控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③影响:改变了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北宋埋下了                 的祸根

老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特点是“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主要表现在军事上“三衙”的互不统属和“三衙”与枢密院的相互压牵制;中央机构中设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地方上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等。一方面,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 (四)元朝:向学生展示元朝地图及材料材料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学生看后归纳得出:①元朝的行政区划:      河北    、   山西       、  山东       由中央直辖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其余地区设:省、路、府、州、县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老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皇帝个人专制独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让学生阅读教材,老师幻灯片提供相关的示意图归纳从秦到元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条理性,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

(1)西汉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又称内外朝制度)。  (2)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3)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  (4)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让学生看课本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既要看到科举制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要这是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出来的是消极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选 官 制度: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六、课堂小结:新课标第一网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七、课堂练习:1、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③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a.废除了丞相  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4. 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推荐站内搜索:辽宁自考成绩查询、二级建造师试题下载、2019江苏一级建造师报名时间、心情日志随笔、我和我的祖国作文800、教师招聘试题、湖北省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毕业日志、暑期社会实践日记、江苏成人高考成绩查询、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900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