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三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背景1、北魏崛起(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并统一黄河流域(前提)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有利条件) 3、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要性)4、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推动者)二、目的: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三、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确立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四、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①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②后期: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措施 内容 作用前期 建立新制 制定官俸制 俸禄由国家筹集、惩治贪污 吏治有所好转 推行均田制 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设立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 推行租调制 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后期 汉化 迁都洛阳 (理由?)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移风易俗 易服装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讲汉话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 改籍贯 以洛阳为原籍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经济: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民族: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难点解析: 民族融合1、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 2、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②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③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④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3、 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第三,友好交往。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4、民族融合的意义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专题练习】1、(xx年广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2、(08江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nb(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sp;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坏井田,开阡陌,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两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3)试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 鲜卑武士佣和汉人胡食图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5、材料一 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太尉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但方有事之月,校比户口,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乃遣使者,于事为宜”。……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四八六) 材料二 孝文帝迁都示意图(平城→洛阳)图略
(1)在地方行政体制方面,北魏曾实行过哪两种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一分析,对于第二种制度北魏政府内部有哪几种观点?原因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迁都洛阳达到了什么目的?产生了哪些影响? 专题三练习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答案要点:(12分)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1)改革或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2)均田制。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共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获得了成功。4、(1)措施: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重视兴修水利。(2)说明:商业的活跃;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3)说明问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北方民族大融合。(4)影响: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5、(1)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2分)(2)缓行此法的实施对国家个人有好处,担心人民埋怨; 不能实行 实行此法会发生叛乱; 立即执行 赋税有了保证,避免隐瞒户籍。(6分)(3)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位置来分析。(4分)(4)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洛阳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 专题二习题答案1、(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2、(1)赞扬态度。(2)“连坐”与什伍相结合。直接目的是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商鞅认为“六虱”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4)使秦朝法律严苛、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亡3、(1)按军功赏罚;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剥夺旧贵族特权;法不阿贵;废井田,开阡陌。(2)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奴隶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3)否定。该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4、(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分)(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2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2分) (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分)5、(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原因: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康有为认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4)原因: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同: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异: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观点: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推荐站内搜索:闪闪的红星观后感、河南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教资报名时间2021年上半年、湖北自考查询、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吉林省自考成绩查询、湖南公务员考试答案、2013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2015成人高考成绩查询、2013成人高考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