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一)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被西方学者称为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但我认为三本书侧重点不同,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只是阐述了某种教育理想与理论,缺乏具体的实践,且难以落实。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则将理论与实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亲身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通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首先我对整本书的脉络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本书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名,首先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次,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还说明了教育的无目的论。再次,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后,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读书笔记(二)

第一章的大标题是“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我认为杜威先生写这一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教育的由来以及教育存在的意义。首先,作者区别了生物和无生物,认为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一块石头,它无

法实现自我更新,经过风吹日晒雨打,变为石子,最后变为沙子,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失去了它原本的属性。石块不能实现自我更新很快由石块他的命运就是走向衰亡。人类作为生物如果不能实现更新也会是同样的命运。

既然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更新,那么人类也是怎么实现更新的呢?这里杜威也引进了一个概念——“生活”。他认为“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他认为前面讲的生活只是最低等的生活,它只包括物质,是“最低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活”,而人类的生活要比这复杂的多,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也可以用“经验”来代替“生活”这个词。同时,他认为“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为啥教育会是这种生活的延续呢?对于这一点,杜威在文章里回答了我。他认为“社会群体每一个成员的生和死的这些基本的不可避免的事实,决定教育的必要性。”因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会面临死亡,如果在临死之前没有将生活中的那些经验传递给下一代,那么毫无疑问生活将无法延续,人类也将走向灭亡。因此,教育便产生了,教育的最基本作用就是传递经验,使人类生活延续下去。

紧接着,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教育要传递,就离不开

沟通。沟通与传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沟通乃是让处在共同体的人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办法。即,处在一个群体的人们要想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别人或自己的下一代就需要借助沟通。杜威甚至认为“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这句换就等于承认社会生活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

以上讲的这些,杜威认为都是讲的非正规教育。这种教育是通过儿童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获得经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传递的经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除了比较低级的职业以外,通过直接参与成人的事业进行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时“有意识的机构——学校——和明确的教材——课程——设计出来了。讲授某些东西的任务委托给专门的人员。”正规的教育也因此产生。

然而在杜威看来,从非正规的教育向正规的教育转变,有着明显的危险。即“正规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永久的社会利益很可能被忽视。”因此在本章的最后,杜威提出“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非正规的和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现在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中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的大背

景下。(现在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参与式教学及其培训以及课程改革就是杜威这一思想的体现)然而,怎样才能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杜威在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看来他是准备把这一问题留待后人解决。

读书笔记(三)

杜威在第二章“教育是社会的职能”中提到“学校是特殊的环境”。他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办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环境本身具有教育性。如我们的语言习惯、仪表、美感和美的欣赏等都是“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但这些都是在偶然环境中形成的,学校则“总是明确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

学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的产生,在杜威看来是必然的。因为随着社会变得日益复杂,就有必要提供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特别关心培养未成年人的能力。学校这一专门培养未成年人的能力的特殊环境便应运而生。杜威认为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功能:一是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的倾向的许多因素;二是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并使其观念化;三是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使青少年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学校的第一和第二项功能其实可以看作是对环境的选择,第三项功能则是创造环境。

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1、 当今我国的大部分学校似乎重在选择环境而在创造环

境方面略显不足。比如:

2、 “学校的首要职责就在于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而我

国的学校所提供的环境似乎过于简化。比如:

3、 杜威提到在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风俗习惯的青少

年混合在一起的学校里,学校还发挥协调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也来到了中国,学校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然而(转载请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仍然有许多学校未能在期间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比如:

读书笔记(四)

杜威的第三章标题是《教育即指导》,讲的是教育的指导作用。他首先从环境的指导作用说起,因为在上一章中他提到了“教育是特殊的环境”,因而

第二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物理102汤晓绍10180230

第一部分:全书总体感悟

通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首先我对整本书的脉络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本书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名,首先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次,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还说明了教育的无目的论。再次,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后,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1)生物与非生物不同,只有通过更新才能维持自己。社会生活也和生物一样,是个在适应与改造环境中更新的过程。自我更新而维持生命的原理,不仅可用于生理意义上,而且可用于经验上。这是说,社会生活是社会经验的更新过程。(2)所有人之间的沟通和不同世代之间的传递是经验更新的必要条件。(3)所以经验的传递与沟通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如果说“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是社会生活之必需。”

“一切沟通都有教育性”,而且“社会的生活与沟通完全相同”,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也都有教育性”。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是与他人共同生活中获得的教育;一种是我们为青年准备的教育。从此得出的结论是:教会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2.教育即生长。这个意思用教育上的话来说,(1)“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即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不能把生长看做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进行的运动,而应把生长本身看作是目标。(2)“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教育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办法。(3)生长的能力,一有赖于自己的可塑性,二依靠别人的帮助。

由此可知,教育的历程即是继续不断的生长的历程,在一个人一生的每个时代里面都是以增加生长能力为目标;教育的结果,就是使人获得更多的教育

能力。这种观念与如下三种传统观念相反。 3.教育即改造。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无时没有一种当前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直接改造经验的特性。这种观点与他的生命观和生长观一脉相承。杜威对教育下了一个专门定义“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第一能够增加经验的意义,使受教育者认识他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能够提高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预料将要发生的事,并能预先做准备,以便将来获得有益的结果和避免无益的结果。有教育功能的经验,不同于“呆板的活动”(不能自主的机械动作)和“无恒的活动”(毫无目的,不顾将来结果的活动),“教育即继续改造”的根本特点是:“把目的(即结果)与过程视为一件事”。这是说,活动的经验是占时间的,它的后一步就是完成它的前一步,后面的结果就表现出前面的目的,这种完整经验使人掌握良好的行动模式(“习惯”)。“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杜威还强调,经验的改造不但是呢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教育不单能发展儿童与青年,并能发展将来的社会。教育即改造的观念既不同于上述的把教育视为遥远将来的“准备说”和把教育视为有一个终极目标的“开发说”;也不同于把教育看作由外面提供材料并培养智能的要素主义教育观,以及把教育视为以往的重演的永恒主义教育观。只有“教育即改造”(或“社会改造”)之教育才是进步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是保守的。

4.选择教材必须以改进我们共同生活为目的。(1)教材先由供给学生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价值所构成,它“把需要传递的当前社会生活的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和详细的术语”。(2)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保证将来比过去更美好。此外,还必须把社会最基本的事物放在第一位。(“教育首先必须是人类的,只是随后才是专业的”)民主社会尤其要依靠用广泛的人类的标准来编制学校课程,课程里所研究的是有关共同生活的问题,所观察和传授的都能发展学生的社会见识和社会兴趣。

5.个人必须有他自己的目的和问题。第一,一个人必须有他的目的和问题,并能自行思考,“思维和事物的消化一样是一件个人的事情”。第二,个人的见解,个人所喜欢学习的对象,个人应付问题的办法等都不同。如学校用一个模式要求

学生。那么其必然结果是:精神错乱,故意矫作,创造力渐渐丧失,信心消退,盲从习惯滋长。所谓有创造精神的态度,就是一个人不受外部强迫的反应。凡是一个进步社会都视个人的变异如珍宝,因为社会进步依靠个人的变异。所以杜威主张:民主社会如要与它的理想相符,必须在他的教育规划里容许个人的自由,使特异的天才与兴趣各得发展。

第二部分:书中部分句子的精读

1、通过社会群体的更新,任何经验的延续是实在的事实。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

2、每一个个体,作为群体的生活经验载体的每一个单位,总有一天会消灭。但是呢群体的生活将继续下去。

3、人生来不仅不了解、而且十分不关心社会群体的目的和习惯,必须使他们认识它们,积极地感兴趣。教育,只有教育能弥补这个缺陷。

4、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仔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那么,对于人类一切技术、艺术、科学和道德的成就来说,那就更需要教导了!

备注:社会为啥能前进?因为有个体之间的传递,更有群体之间的传递。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为啥能传递?因为有差异,有高低,一如水!湖水为啥不流动?因为一样平。风为啥能流动?因为压力差。社会组成的各个个体之间,如果个个一个水平,就无法流动了,无法传递了,无发展可言了。差异,是前进最重要的资源!

于是,是不是也应该这样说,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正视、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用好这种差异,才能让这个班集体中有更多的传递、发展。是不是也应该这样说,一个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正视、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用好这种差异,才能让这个课堂传递起来,流动起来,生动起来,有效起来。

5.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在共同、共同体和沟通这词之间不仅字面上有联系,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办法。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他们必须共同的是目的、信仰、期望、知识――

共同的了解――和社会学家所谓志趣相投。

备注:沟通是共同体生存的最重要手段,共同的目的是共同体生存的最重要的黏合剂。由此可看出,如果我们的师生关系,不能形成一个共同体,我们的教学、德育等一切工作都会变得非常低效!所以,我们作为教者,想要追求啥,达到啥,不应该自己武断地提出所谓的目标吧,而应该和最大多数人一起来制定、追求,这样才更有可能达成!由此也可看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最难的地方,就是让集体的奋斗目标和所有个体的奋斗目标有效地整合起来,同谐共振。让群体成为真正的共同体,是管理者最显智慧的地方。

6.在任何社会群体中,有很多人与人的关系仍旧处在机器般的水平,各个人相互利用以便得到所希望的结果,而不顾所利用的人的情绪的和理智的倾向和同意。这种利用表明了物质上的优势,或者地位、技能、技术能力和运用机械的或财政的工具的优势。就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雇主关系和雇员的关系,统治者被统治者的关系而论,他们仍旧处在这个水平,并不形成真正的社会群体,不管他们各自的活动多么密切地相互影响。发命令和接受命令改变行动和结果,但是呢它本身并不产生目的共享和兴趣的沟通。

备注:为共同体而奋斗的沟通,成员之间必须是平等的 。“如果我是对方”――这种换位思考,是不是非常之重要,而也极难之做到?!

7.要沟通经验,必须形成经验;要形成经验,就要身处经验之处,像另一个人那样来看这个经验,考虑和另一个人的生活有啥联系点,以便把经验搞成这样的形式,使他能理解经验的意义。除了论述平凡的事物和令人注意的话以外,必须富有想象力吸收别人经验中的一些东西,以便把自己的经验明智地告诉别人。一切沟通就像艺术。

备注:我们应该是激起小孩思维,点燃他们改良生活经验的热情。

8.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如果所获得的知识和专门的智力技能不能影响社会倾向的形成,平常的充满活力的经验的意义不能增进,而学校教育只能制造学习上的“骗子”――自私自利的专家。一种是人们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会的,另一种是他们不自觉地学得

的知识,因为他们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吸取他们的知识,养成自己的品性。避免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割裂,成为发展专门的学校教育的一个越来越难以处理的任务。

备注:学校,顺应历史、文明的发展,自然要担当起正规教育的重任。 向生活学习,从社会取材,向小孩请教,或许能让这种割裂变得尽可能小些,少些。学以致用,我们教育教学最起码的出发点。

相关书籍的阅读

1.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多数课堂教学并不十分令人乐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自不必说,即使在一些所谓的启发式的课堂里,学生也不过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已——崇拜师长,迷信权威,不善发问,更不敢怀疑;如果说有思考的话,那不过是在揣测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回答老师的提问。至于像顾颉刚先生所说的怀疑思索辨别,并提出自己的创见,那就更谈不上了。如此课堂教学,焉能培养出新世纪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备注:专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教育中,并通过专制的教育得以实现。

2.人的觉醒:于是人们越来越开始审视包括教育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道、人性、尊严、平等、权利等观念开始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并萌芽。越来越多的人对老师打学生现象的谴责,正是中国全社会人的觉醒在教育上的围观体现。 备注:人在觉醒后反而被抛弃,教育中需要德。

3.民主的政治制度需要社会土壤,这土壤便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样,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制度保障,这个保障制度便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备注:民主教育不能光靠政治制度的保障,更要有精神制度的保障。

4.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

备注:育在民主社会的建设中应该积极挑起自己的责任,不能坐等民主教育的条件成熟了以后才开展民主的教育。

5.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能有真正的自我教育。

备注:老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向上的心,让学生自己有愿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6.当务之急,不是对学生进行从零开始所谓的培养创造性,而是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

备注:创造性不是培养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老师的责任不是去培养创造性而是不去抹杀小孩的创造性,并将它发扬开来。

7.尽管我们总是希望教育目的能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最佳平衡,但是呢这种最佳平衡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往往根据当时情景的缺陷和需要来制定我们的目的。即根据特定历史背景下教育的缺陷而必然在教育目的方面有所突出—在当前,我们尤其需要突出“人”。

备注:片面的理论认识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和理性,完满的理论认识在现实中总是不存在的,或者这说明:片面的才是符合现实的,也才是正确的。

8.教育中的人的凸现,统一并互动与民主教育的推进与民主社会的建设——越是尊重人性的教育,其培养的人就越能适应尊重人性的社会。同样,越是尊重人性的社会,就越要求教育对人性予以充分的尊重。

备注:育的个人与社会本位当期价值取向一致的时候,二者是相联系的。只有当教育进步到与社会体制不相符时,教育本位和社会本位才会出现矛盾。

第三篇:读书笔记-民主与教育

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

李镇西 著 漓江出版社

思考之一——校园期盼德先生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使命,正是为即将到来的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培养民主主体——具有民主精神的现代公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发、思想的解放,时代的呼唤和世界的挑战??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呼之欲出,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应运而生。

◆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多数课堂教学并不十分令人乐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自不必说,即使在一些所谓的启发式的课堂里,学生也不过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已——崇拜师长,迷信权威,不善发问,更不敢怀疑;如果说有思考的话,那不过是在揣测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回答老师的提问。至于像顾颉刚先生所说的怀疑思索辨别,并提出自己的创见,那就更谈不上了。如此课堂教学,焉能培养出新世纪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尽管中国古代不少教育思想家也不乏具有某些民主色彩的论述,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最缺乏的恰恰是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至少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

◆人的觉醒,于是人们越来越开始审视包括教育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道、人性、尊严、平等、权利等观念开始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并萌芽。越来越多的人对老师打学生现象的谴责,正是中国全社会人的觉醒在教育上的围观体现。

思考之二——激情中的沉思

◆如果说民主政治意味着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仍然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思想、个性、差异和人权??当然,与此同时,也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民主的政治制度需要社会土壤,这土壤便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样,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制度保障,这个保障制度便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怎样在民主生活中提高国民的民主素质,进而为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社会道德基础,这正是民主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

◆法治的基本原则是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首先是对政府的约束,而公民自觉的依法监督行政者正是体现了真正的法治精神。

◆在专制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地位被神化和权威化。从天地君亲师的神龛牌位我们便可看出:教师的权威是不容质疑的,而这种权威地位,是以专制制度为背景的,换句话说,教师成了深化专制制度的工具和中介。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便面上看他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而实质上强调的是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而这种绝对服从便是将来对君王的绝对服从的预演。

◆自我教育需要一个重要的、强大的促进因素,这就是个人要有尊严感,尊重自己,有上进心??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能有真正的自我教育。

◆当务之急,不是对学生进行从零开始所谓的培养创造性,而是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

思考之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尤西林:“人文学科千万不能说成是人文科学。这不是一个用词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我们对人文精神、人文世界、人文意义的理解。因为人文学科不是人文科学。”

◆在教育(包括教育学)向科学进军的过程中,人失落了!

◆有人以为杜威提倡儿童中心主义为理由,认为其教育目的观是个人本位,也有人以杜威实用主义为理由,认为其教育目的观是社会本位。事实上,在杜威那里,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向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无论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都有着相对的历史和理性,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所处时代所面临的当务之急而对人或社会有所侧重,进而在教育目的上呈现出不同的偏重。??尽管我们总是希望教育目的能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最佳平衡,但是呢这种最佳平衡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往往根据当时情景的缺陷和需要来制定我们的目的。即根据特定历史背景下教育的缺陷而必然在教育目的方面有所突出——在当前,我们尤其需要突出“人”。

◆总体上看,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观倾向于为社会的大一统和超稳定结构而牺牲个人利益,作为受教育者不能有自由民主及怀疑批判精神,因此为以统治者为绝对利益主体而组成的国家牺牲,不仅是自然,而且也是教化之真正目的,而且也是衡评一个人是否符合其道德水准且成为模范的标尺。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成功的代价便是人性的丧失。

◆教育中的人的凸现,统一并互动与民主教育的推进与民主社会的建设——越是尊重人性的教育,其培养的人就越能适应尊重人性的社会。同样,越是尊重人性的社会,就越要求教育对人性予以充分的尊重。

◆正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生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的发展运动形态,除了自然自发状态下的人的发展以外,还存在着教育这种有目的的活动作用下的人的发展。

◆如果对自己所传授的思想都言不由衷,甚至根本就不相信,这样的教育者无异于精神骗子。

◆启发式教学,谁来启发,仅仅是靠教师启发,还是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启发???正是在这一点上,启发式暴露了其教师中心主义的胎记。??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所以此抛出的自己精神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 正是在这

样教师的一步步提问,学生的一次次回答和教师对学生答案的纠正中,学生成了教师思想的俘虏。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古语在积极提倡尊师风尚的同时,却强调了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相比之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则更能体现出在追求真理的亲提下既尊重师长有保持个人心灵自由的人文精神。

思考之四——如同空气、阳光和水??

◆鲁迅当年在思考中国的前途时,不是首先想到“体制”,而是把改造国民性放在了第一位。

◆陶行知提倡在精神上变成学生:“您若变成孩子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变成了真正的先生。”??“您不可轻视孩子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飞机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早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是受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代表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摸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彷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了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她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小孩,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法制观念的教育应该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根据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完整的法制教育应该是二者的统一,而绝不能仅仅是听话教育、恐吓教育。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只知道自己遵守法律的义务却不知道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以至于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居然不知道运用法律来维护——这同样是法盲!

◆政府的工作应该是贯彻法律,而非颁布法律!

◆我们对于民主政治有一个惯常的误解,以为政府的工作是公民意志的直接体现。事实上,法律才是公民意志的直接体现,而作为执行机构的政府和司法部门的首要任务在于将这些法律转化为社会政治现实。

◆法律的任务首先不是限制人的言行和权利,而是保护宪法所赋予公民的一切基本权利不折不扣的变为社会与政治现实。所以,在法治政治中法律首先具有保护的特性,尤其是保护公民不受国家的侵犯。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还应该知道一份重要的国际文献:《儿童权利公约》,我国是该公约的共同提案国之一。其中规定“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儿童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权利;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两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既有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

◆教育者制定许多规则,然后教育学生必须遵守,而制定规则的人恰恰在规则之外——哪怕这些规矩是合理的,这种做法也是典型的人治。学生在这种教育中养成了陶行知所说的“被治的习惯”了,哪会有啥法治精神民主意识?

思考之五——用民主培养民主

◆中国的教育也的确需要一批乃至一代把教育当做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饭碗的教育者。他们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该永远燃烧着教育理想主义之熊熊火炬。

◆学生可以不喜欢课文吗???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学生的任何一点与众不同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我们的教育连学生不喜欢课文都不允许,更何况经常旷课等。

◆传统的天地君亲师和师道尊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以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楷模,因而有充分的理由也有百分百的资格去“教育”学生。但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我的这种认识及案件发生了动摇。??名名我们在很多方面不如学生,可偏偏要以道德完人自居,于是,我们的教育就每每显出虚伪。

◆讲民主,先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民主是好东西,他不是没有缺陷,但它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在现实政治中找到的最不坏的办法??民主有没有坏处,那是一望而知的问题。他有坏处,但她的坏处和没有民主的坏处不是一回事。

◆办学多元化不仅是指办学形式的多元化,更应该是办学思想的多元化。??我们的教育体制不但应该宽容而且应该鼓励教育者的办学个性,级应该给教育者提供教育实践的条件,容许教育者有尝试自己教育思想的实验学校。没有伊佛东学院就没有裴斯泰洛奇,没有芝加哥实验学校就没有杜威,没有帕夫雷什中学就没有苏赫姆林斯基,没有晓庄学校就没有陶行知,没有北京大学就没有蔡元培,几乎所有的教育家的名字都是与一所具体的著名学校连在一起的。中国近几十年来之所以没有诞生教育家,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教育者没有可能办自己的实验学校。

注: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记于哈尔滨学院

第四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前不久,我去图书馆借了本杜威的《民主与教育》,下面,结合大师们的研究,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我非常赞同杜威关于“做中学”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做”一下也何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活相结合。关键是这样的教学办法适合啥阶段的学生,以及活动或游戏的方式。我认为在初级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就此辍学,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中等教育阶段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这些理论知识也能回到实际中,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案。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儿童在还没有懂得这个社会的状况前,就去研究政治,这是荒唐可笑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我理解为生活主义,中国的成语叫“学以致用”,一种知识学习了如果没有实际的用处,只能作为炫耀或显示地位的东西,这种教育是极其失败的。现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文科专业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脱节,理工科专业学的知识远远落伍于现今的科学发展,这样的教育有何用处?可是要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合拍,谈何容易。

首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恶习——学而优则仕,学习有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实际生活的分离,教育改革只局限于教材不断频繁地变换,而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东西——教育理念。

最后,要关注的是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教师,他们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祖国花朵的培养方式,如果还是老方式,怎样能为祖国培养“实用”人才。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纵观杜威的一生,其出生与青少年经历平淡无奇,才资平平。他在小学与大学却也没有学到啥实质意义的东西,倒是在这期间的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书籍有大量阅读。因为当时的美国教育已经深陷窠臼,走向僵化机制,已经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了当前我国的教育,与美国的老式教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学生的成绩为了上好学校在学校里机械的学习,很多学生长期在这种教育作用

下,产生厌学心理,感到身心压力。当然,我们不否定文化课的教与学,但我国何时能够出现一个杜威式的人物来引领中国的教育改革,不仅让学生能够学得更加快乐,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真正吸引到学生,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老是停留于过去的教育模式。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如果不适时做出变革,也怎样能跟上时代潮流。我们的学生需要解放,我们的教育需要解放,需要变革。国情当然有,国难当然有,但是呢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做,我相信绝对比现在要好得多。关键是要认真的履行好改革者与教育者的使命。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彻底斩断与利益集团的联系。不是不能做到或者不能完全做到,而是想不想去做,决心与意志有多强大的问题。这些都考验着改革者与教育者的能力与良心。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当然也包含哲学、社会学等。其中,杜威早期醉心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表过一些论文,获得好评。杜威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办了实验学校,以哲学和心理学为依据,着手教育创新。他把以粉笔和扣讲为形式的课堂变为为儿童的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把儿童静坐听讲的课堂变为儿童为听课而随时移动的课堂。气象一新。在这里,我也想说到我国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喊了这么多年,虽然也改,但是呢请注意他改的只是课堂上课的样式,分数多少的改变。这是过来人所知道的。然而教室上课了的形式和模式是传统和僵化的。固守传统,不知灵活变通。究竟我们的教育是怎样了。难道我们需要培养乖小孩,扼杀小孩的创造力吗?

美国人一百多年前就想进行了教育的改革,这也是今天的美国如此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依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所以这就要我们现在的师范学生学好自身专业。做好本职工作,为了祖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奋斗!

第五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

数学科杨化峰

在世界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历经百年仍不绝于耳,这就是“约翰·杜威”。在世

界的各个角落,在实施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杜威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说是绝后,恐怕也是空前的。无论是赞誉他还是诋毁他,无论是崇敬他还是蔑视他,都无碍于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些遗产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即使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研究杜威,借鉴杜威,可以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的一门基本的功课。作为美国改革时代标志性的人物,杜威关注于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并惊人地在如上领域内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民主领域内,杜威的学术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他被誉为“美国人民的良心”、“为民主伦理照亮道路的人”、 “20世纪首要的民主哲学家”。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继皮尔斯、詹姆斯之后,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并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验,具体加以应用,形成一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该书前一部分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可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接着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还说明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然后以使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了新的解释。最后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

德论,著作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杜威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如3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即生长。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扩充了“生长”概念的内涵。他说:“生长,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不仅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有人对此提出疑义,认为生长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向。比如,一个人开始从事盗窃行为,按照这个方向生长,一般说来,经过实践,也许会成为一个很熟练的大盗。因此,只说生长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出生长所进行的方向和生长所向往的目的。杜威驳斥了这一反对意见。他指出,一个人有可能生长成为熟练的强盗、恶棍和腐化的政客,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就教育即生长、生长即教育的观点来看,问题就在于这种生长的方向是促进还是阻碍生长?这种生长的形式是创造更多的生长的条件,还是制造各种障碍,使按照某一特殊方向生长的人失去在新方向继续生长的时机、刺激和机会呢?某个特殊方向的生长, 1

对于那些唯一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开辟途径的态度和习惯有啥影响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只有当按照特殊方向的发展有助于继续生长时,才符合教育即生长的标准。

(二)教育即改造。杜威在他的教育另一专著《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也就是说,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可见,在杜威看来,生长的理想应归结成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的作用,它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无论是幼儿、青年还是成人,他们的经验对教育的作用,都处于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到的东西,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杜威由此得出一个关于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也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

(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关于生活与发展,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从教育的角度,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看,所谓的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包含活动的技能、明确的兴趣和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儿童具有特别的能力,忽视这个事实,将会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展或导致其畸形发展。而成人利用他的能力改造环境,在环境的改造中引起许多新的刺激,新的刺激也指导他的各种能力,促进它们不断发展。忽视这个事实,发展就会受阻,适应环境就成了完全被动的。因为儿童与成人都在发展,所以他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生长与不生长,而是由于儿童与成人的情况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生长方式不同。他们的生长方式各有其优越性。关于专门应付特殊的科学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儿童应向成人方面发展。对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以及坦率的胸怀,成人应向儿童学习。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是指经验的生长、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是指在生活过程中使经验得到自然增长。教育即经验的自然发展。可见,杜威的教育观是建立在他的实用主义经验论基础上的。杜威所指的“经验”与传统教育的“知识”概念不同。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为他的教育观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的基石。关于经验的意义,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道:“经验包含着一个积极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积极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更清楚了。在被动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产生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经验的这两个方面的联结,可以测定经验的效果和价值。”可见,单纯的活动并不构成经验,只有当我们对事物的作用与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后的联系时,行为才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才变成教训,并由此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才形成经验。从这里我们可以

得出两个与教育有关的结论:(1)经验是一种积极而也被动的事情;(2)估量某种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当经验已经是积累性的经验,或者有点价值、有点意义时,才含有认识作用。之所以说它们与教育有关,是因为由此而引出一个问题,即学生在学校里扮演的角色问题。

杜威的“经验“既来自活动,也回到活动,并由此而产生教育意义。他指出:“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就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作用。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地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是不利于教育的。任何对经验的继续生长起着抑制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是不利于教育的。”杜威把经验的这一原则应用于教育,指出教育者的主要责任在于,不仅要了解周围条件形成实际经验的一般原理,而且也要认识到在实际上哪些周围事物有利于引导经验的继续生长。最主要的是他们应当知道怎么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中汲取一切有助于形成有价值经验的东西。同时,须选用现有经验范围内有希望、有可能引起新问题的教材,因为这些新的问题通过新的观察和判断的办法的透视,能扩大后来的经验,这也是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决不能把已获得的经验看作固定财产,而应该看作是为开辟新的经验领域,进而对现有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的机智运用提出新的要求的一种媒介和工具。

在教学方面,杜威提出了当时轰动一时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是他从哲学的认识作出的推论,也是他从教育实践得出的结论。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提出,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状况的诸多因素。当时正值美国工人运动迅猛发展要求普及教育,而资产阶级也需要能为他们创造剩余价值而也不惊扰他们安宁的顺服而文化高的工人。杜威的理论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要。特别是他的“从做中学”教学原则对于培养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产业工人是很适用的。但却不能满足培养高技术产业工人要求的需要。客观影响了教育的周期,延长了教育年限,这与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加深、加大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的思想不统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种理论指导下,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缺乏生命力。

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主张从做中去学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杜威认为,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以教科书、课堂、教师为中心,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积极精神和能力的发展。教学上要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让儿童有活动的机会,使儿童在自身活动中去学习。他说:“直接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最有影响于行为。”他主张建立为发展学生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积极品性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把学问和社会运用、理论与实际工作和对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融为一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间接经验(知识)开始的,然而书本上理性认识仍然来源于感性认识,归根结底离不开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掌握知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做中学”原则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再根据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办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办法的选择。杜威主张,儿童所做的内容,主要是那些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生动有趣的、能发挥儿童个性的具体活动,这就是他所提倡的“活动课程”。他认为儿童是从经验中学习的,学校应该让学生进行烹调、手工、缝纫等活动,以便获得知识和技能。然而传统的教材是“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为此,教材必须选自实际生活,要与社会、工业发展需要相联系,并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结构,力主“学”、“做”结合,突出培养学生能力、技术训练和就业准备。

“从做中学”原则还体现在教学办法中,他认为“教学办法是一种艺术的办法,就是根据目的,应用智力指导的动作办法”,“教学办法所应对的问题是怎样寻得一种材料使儿童从事有目的、有作用、有兴趣的活动”。为此,杜威认为教材与教法同属于指导怎样达到一定学习目的的途径,二者统一于“做”的活动,教学不应简单地注入知识,而是怎样寻求一种最有效的办法,是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强调选择教学办法一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他还重视学习兴趣的作用,他说“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认为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当儿童对学习有兴趣时,他总是积极、积极、专心致志并愉悦地学习,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强调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实施就是为了创设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手段。杜威曾说,“主要是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课业缺乏目的性,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的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个性,如独立性、积极性、富于智慧??”所以强调在教学活动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和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相一致的。

这里仅从基本教育观,教学论等方面阐述了杜威的一些教育思想,当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著作中的教育论断不限与此,他还有关于思维,课程,认识论等等方面的论述,限于我对该著作的认识和接受水平,不敢枉加评述。书中确实有些感觉晦涩的东西,我想不是我一时半会就能真正把握的,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揣摩。虽然感觉书中的一些观点有些偏激了,但对我们重新审视整个教育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对我们今后研究教育科学,从事教育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朱国仁,民主主义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思想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

[4]李德生 赵盾,简析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 ,哈尔滨: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推荐站内搜索:考事业编在哪里看岗位、反腐倡廉演讲稿、假如我是一坨屎作文、江苏教育网成绩查询、高考网站、小狗作文、重庆一级建造师报名入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网、吉林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3089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