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审查调查谈话中谈话对象的错误心理状态
审查调查中,对审查调查对象的谈话和讯问,是获取其供述或辩解的过程,以查明相关违纪违法事实和其他有关问题。实践中,谈话对象往往因具有畏罪、侥幸、戒备、对抗等几种错误心理,导致影响其作出有效供述。城关乡纪委创新心理疏导工作,谨防审查调查谈话中被谈话对象的错误心理状态。
一、建设心理疏导室,并选用应用心理学专业纪检干部担任心理疏导人员,建立完善了关于“走读式”谈话前铺垫式心理预导、谈话过程中应急式思想开导、谈话结束时针对式减压疏导、谈话结束后回访式跟踪指导的心理疏导工作机制。
二、在对“走读式”谈话对象进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拓宽目标群体,将被组织处理或立案查处的党员干部、积极交代问题的党员干部、信访人以及纪检监察干部四类人员纳入心理疏导工作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工作。
三、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城关乡纪委始终坚持积极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和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高度重视“走读式”谈话全过程的心理疏导工作,有力保障了审查调查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审查调查谈话中被谈话对象的错误心理状态及谈话应对策略
审查调查中,对被审查调查对象的谈话和讯问,是获取其供述或辩解的过程,以查明相关违纪违法事实和其他有关问题。上述谈话和讯问过程可统称为“谈话”,谈话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审查调查人员(谈话人员)能否在智力和心理上战胜被审查调查对象(被谈话对象)。实践中,被谈话对象往往因具有畏罪、侥幸、戒备、对抗等几种错误心理,导致影响其作出有效供述。本文拟对上述错误心理逐一作出分析,并提出谈话中的应对策略和办法。
其一,畏罪(错)心理。因审查调查谈话后往往意味着接受组织上或轻或重的处罚,所以畏罪、畏错心理几乎是所有被谈话对象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受此心理影响,被谈话对象一般会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刻意沉默,认为坚持不讲可使自己心安;二是情绪消沉,总想着将来面临怎么的处理结果;三是反复无常,不讲事实或讲出若干版本;四是趋利避害,尽量只讲对自己有利的问题;等等。
针对被谈话对象的畏罪(错)心理,谈话中应注意引导其正确面对,降低、打消其畏惧处罚的心理活动,具体有:首先,要让被谈话对象深知违纪违法事实已经发生,不因其拒不供述、涉法抵赖而不复存在。违纪违法手段不论怎样高明、隐蔽,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而被组织发现和掌握;其次,要不断灌输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和法纪教育以及有关案例教育,使其认识到争取从宽处理的唯一出路是如实供述违纪违法事实。还可动员被谈话对象亲属以书信、录音等形式对其进行规劝,打消思想顾虑。再次,可适时出示或暗示证据让被谈话对象认识到其违纪违法事实已被组织掌握,拒供抵赖不仅不能逃避追究,相反只能导致从重处理。
其二,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被谈话对象认为其经过“努力”后能够逃脱惩罚的主观自信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认为自己实施违纪违法的手段高明、隐藏较深,调查机关无法掌握证据;二是认为只要自己不讲,将来就无法定案;三是认为自己多年来编织了很多“关系网”,依附了一定“靠山”,组织将来不会对其作出较重处罚;四是认为自己与他人订立的攻守同盟牢不可破,对方不会出卖自己;等等。
对于自认为行为隐蔽、手段高明,据不供述就“无奈我何”的被谈话对象,谈话人员需不断灌输其违纪违法问题已被组织掌握,“没有密不透风的墙”。还可告知,如果没有相对扎实、牢固的证据就不可能对其开展调查的常识,敦促其权衡利弊,尽早如实供述;对于自认为关系网多、后台硬的被谈话对象,要坚决表明组织严惩腐败、一查到底的鲜明决心,促其丢掉幻想。同时,在掌握相关利益关联后,要动真碰硬对所谓的关系网和后台采取措施、追究责任,使被谈话对象深知只有依靠自己的认错认罪态度才能挽救自己;对于自信攻守同盟作用的被谈话对象,要适时通过有效办法让其认识到其所谓的“朋友”并没有信守“承诺”和“同盟”,其与生意场上的老板所谓的友情关系在法纪和正义面前脆弱不堪。
其三,戒备心理。戒备心理是被谈话对象的一种自卫本能反应,是一种防御性的心理状态。在戒备心理的支配下,被谈话对象对谈话人员的教育、关怀持有怀疑态度,更有甚者会将谈话人员放到其敌对位置上,其表现有:一是认为“祸从口出”,往往不积极开口说话;二是对谈话人员的问话用心琢磨,回答问题小心谨慎;三是非常注意所处环境,留心观察谈话人员言行举止;四是多方猜测谈话人员意图,向谈话人员试探摸底;等等。
谈话过程中,欲相对消除被谈话对象的戒备心理,需要谈话人员以客观、公正、诚恳的谈话态度和节奏来取得被谈话对象的信任。如在谈话之初,可不急于追问与案件有关的实质问题,而采取自由交谈的方式,松弛谈话对象的戒备心理;在谈话中发现被谈话对象持怀疑态度,可运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育,使其坚信如实坦白是明智、唯一出路;发现被谈话对 象试探谈话意图,可暂时避而不谈案件主要问题,转而适度提起对其饮食、生活予以关心问语,或谈及其在位时取得的工作业绩,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放松戒备,谈出关键问题。
其四,对抗心理。对抗心理是被谈话对象对组织或谈话人员不信任,进入导致敌视的心理状态。产生此心理状态,有的是由于被谈话对象认为自己是得罪了人才被查处,组织对其故意刁难;有的是谈话人员不注意谈话方式办法,导致双方出现对立。被谈话对象出现对抗心理的表现形式有:一是行为缺乏理智,情绪反复无常;二是鸣冤叫屈,公开对抗,出言不逊;三是对关键环节矢口否认、极力狡辩;四是对谈话问话反应冷淡,甚至不予理睬;等等。
针对被谈话对象的对抗心理,谈话人员需要与其建立信任,开展真心交流。首先要仔细观察被谈话对象的言行举止,获取其关心关注的焦点,从平心静气的交谈入手,避免产生直接对抗。在建立相互信任、适度交流的基础上,实行“对症下药”,引导其追忆初心使命,告知其即使犯错,组织也不会放弃他,而不应将关注点放在“怎样出事”上。谈话中,双方若出现言语对抗,谈话人员要迅速避开,转而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其无法再回到对抗的定向思维中去。(孟振)
推荐站内搜索:历年执业医师考试分数线、天津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21、专升本报名时间、三国演义读后感800、邯郸人事考试网、找春天日记高考成绩查询网站、短篇日志、女生最吃香的十大专业、教师资格证考试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