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压强》(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一节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这一节内容的特点是:既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对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第一次较大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章节,而且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都经常用到。这节内容包含了提出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以数学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就给我们很好的机会来创设一个全面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应该充分挖掘生活、生产中的教学资源。 二、学生现状: 学生生活中对压力已经有比较模糊的认识,加上本学期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力》、《二力平衡》、《弹力》、《摩擦力》等章节接触过压力,所以他们对“压力”已经很熟悉了,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他们也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所以本节一开始的学习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已经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但是由于之前所接触的压力大多数是“压在水平面上”的,因此容易联想到重力并跟重力混淆,在本节课中可以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造成概念上的错误即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下节课或者章未复习时进行,避免冲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形成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用具: 一端削尖的铅笔(学生自带)、充气的气球若干、海绵若干、压力小桌若干、分割成长方体小块的地板砖若干、细沙或草木灰若干、玻璃杯若干、水、多媒体以及自制《压强》教学课件。 五、教学设计: 1.先用多媒体播放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引出课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再做一面用手指、另一面用手掌压气球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铅笔做分别用两个食指压铅笔两端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进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猜想,并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自主选择器材进行探究,独立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学生自己经历科学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全过程并得出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
2、学生得到“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显著;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显著”的结论并确认后,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得到“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到压强的定义,并以数学的方式表达压强,得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再次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例题的计算,告诉学生压强的单位以及物理意义。强调要注意的问题,告诉学生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可以根据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来计算面积、高度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知道学以致用。 4、通过生活和生产中的例子,提出“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交流以后回答。然后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强化理解。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学习评价指标 教师听后建议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出示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图片 要求学生描述上述现象并思考 观看多媒体积极思考相关知识寻求解答 能否想到从“压力作用效果”来解释(想不到也不要紧,下面还有类似的实验,这里主要是激发兴趣) 新课教授 提出问题 做一面用手指、另一面用手掌压气球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做分别用两个食指压铅笔两端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 能否说出压力大小是相同的; 能否说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能否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进行猜想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进行猜想 能否猜想到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 给学生分组、启发学生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的时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用到什么方法 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能否想到要控制变量; 能否说出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办法; 能否说出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大小的方法; 能否说出应该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跟所探究的因素的关系; 选择器材,进行探究,各小组得出探究结论 引导思考和选择所需器材,进行细节上的困难排除 积极参与方案设计和器材选择,并积极参与实验,并对现象进行思考 能否顺利完成探究; 能否利用所得的数据或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能否达成与同学的合作; 交流和评估 组织学生与别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交流,并审查自己小组的实验与别组的异同 与别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比较,审查自己小组的实验与别组的异同和是否科学、可靠 能否积极参与交流并评估自己或别组的问题; 能否发现虽然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都不同而结论却都相同 确认探究结论
让学生明确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确认“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显著;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显著 能否完整、流利地说出结论; 是否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提出新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类比旧知识的办法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又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引导学生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得到“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得到“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能否说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能否说出在时间和路程都不同时应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能否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迁移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说出“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方法; 是否有“灵光一闪”的灵感体验 定义压强,得出公式 让学生回忆计算速度的公式实际上是在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启发学生写出计算“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公式 明确计算速度的公式实际上是在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启发学生写出计算“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公式p=f/s 思维是否活跃,表述问题是否清淅; 能否提出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应该用哪个字母表示”的问题; 是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物理知识的简洁美; 强调压强的单位、物理意义;强调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练习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答案后,强调单位和物理意义。强调“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 练习用压强的公式解题,体会计算出的压强的物理意义 是否完整无误地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推广 告诉学生结合密度等知识这个公式以及变形公式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可以根据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来计算受压面积、房屋高度等)并举例说明。 理解压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能否体验到物理知识能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胸口碎石”现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现象,引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 结合压强以(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及惯性等知识,解释“胸口碎石”现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现象,引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并引导举例 理解“胸口碎石”现象,并复述,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办法,举出看到过的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能否理解“胸口碎石”现象,并复述; 能否说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几种办法; 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举出一些生活中看到过的例子 小结 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板书,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知识 观看多媒体,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知识 能否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 能否说出本节课经历的探究过程 板书设计: 一、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⒈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⒋单位:⑴、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⑵、1pa=1n/m2 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推荐站内搜索:思政大课堂观后感、江苏电大成绩查询、山西高考招生网、教资考试时间2021上半年、初中周记大全、国家安全教育心得体会、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13、张雪峰最不建议上的专业、2023年专升本最新政策、最美孝心观后感作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压强》
文章链接:
https://678999.cn/3475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