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的历史背景【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一、背景(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2)人民赋税负担沉重;(3)战事连年不断;(4)自然灾害频繁。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2、民族矛盾激化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3、统治阶级间的朋党之争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宋统治者对军队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在宋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失败。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形成积弱局面)原因:国家权力过于集中[目的: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集中军权;      [2]集中行政权;中央:       地方:      [3]集中财政权。中央:      地方:影响:[1]行政上抑制了官兵的进取心,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2]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缺乏临机决断权;      [3]财政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总之,集权的皇帝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进而导致对辽、西夏的战争中非常软弱。]表现:宋辽“澶渊之盟”2、积贫局面的形成 ①为了防止文官武将专权,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僚队伍庞大,既影响办事效率,又成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恩萌授官;形成冗官的弊端。②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造成冗兵问题。③养官、养兵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巨额赔款,形成“冗费”。 ④“冗费”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往往隐瞒土地数量,逃避赋税,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三冗”出现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原因[表现]:[1]冗兵[原因:a、采取“荒年募兵”政策;b、加强对辽、西夏的防御;c、防止地方割据。影响:军费开支过大][2]冗官[原因:a、官僚机构重叠;b、科举取士越来越多;c、“恩荫”法泛滥目的:加强君主专制影响: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3]冗费[原因:a、冗兵、冗官;b、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影响: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影响:(1)随着冗兵、冗官、冗费的增加,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2)北宋统治者把这些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三)庆历新政根本原因:吏治不整中心内容:整顿吏治主要措施:1、改革官吏升迁办法;2、严格“恩荫”制;3、改革贡举制;   4、慎选地方官;5、减轻徭役;6、重视农桑。结果: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影响: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四)目的实质目的: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实质: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发展生产。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仁宗   d.宋神宗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c.国家财税收入锐减      d.少数民族政权大量收编流民3.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不包括a.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          b.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相互牵制c.设三司管财政,削弱宰相权力      d.首创皇帝制度4.北宋加强专制皇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a.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b.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c.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与北宋并立的建都今宁夏银川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辽    b.西夏    c.大理    d.金6.签订“澶渊之盟”的双方分别是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7.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封建统治       b.打击官僚贵族c.提高官僚素质       d.增强军事力量8.庆历新政主要针对a.土地兼并严重         b.军队数量庞大c.官僚制度腐败         d.军队战斗力不强9.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a.官员数量增加        (各种工作总结、计划、报告、作文模板,尽在一路高升范文网)      b.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10.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主要目的是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保卫皇室需要              d.防止军事割据11.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 ①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它是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1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出现国库亏空,导致“积贫”局面的诸多原因中,错误的一项是a.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    b.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c.给辽和西夏的“岁币”        d.“计相”掌管财政,措施不力14.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加强军事       b.丈量土地     c.整顿吏治      d.奖励垦荒

15.阅读下列材料: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xx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宋仁宗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后结果如何?答案:反映了冗官现象。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16.北宋庆历新政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改革(各种工作总结、计划、报告、作文模板,尽在一路高升范文网)主要针对官僚制度?并简要分析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北宋封建统治。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标要求】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内容(特点: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富国之法1、青苗法目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作用: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局限性: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迫百姓向政府借贷,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2、农田水利法(成效最大)目的:通过“治水土”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免役法(募役法)[类似于唐朝时期的“庸”]目的: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局限性: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是沉重负担,许多人家为此家破人亡。4、市易法目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方田均税法目的: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作用: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6、均输法目的:保证皇室、贵族、中央政府消费物资的供应。作用: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总之,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但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同时也给不法官员从中牟利提供了方便。(二)强兵之法1、保甲法、连坐法目的:治安、御外、节支(即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作用: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2、保甲法目的:改变宋朝步兵作战的不利地位,提高官府饲养战马的质量和数量,少占粮田作用: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3、将兵法目的:改变军队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战斗力低下的状况。作用: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4、设军器监目的:改变北宋武器生产和管理混乱的状况作用:武器生产产量增加了,质量改善了,战斗力提高了。5、精简军队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开支。这些措施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西北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三)取士之法 [为变法服务]目的:为了给变法制造舆论,推动变法的顺利发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同时,还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1、改革科举制度目的: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内容:作用: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2、整顿太学目的:使学校成为变法的舆论工具;内容:作用: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3、唯才是举目的:调整行政管理机构,为变法服务;内容:作用:打破了按资升迁的成规,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北宋皇帝是a.宋太祖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高宗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主要在于a.开支过多  b.生产过少    c.官员太多    d.军队太弱3.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整顿吏治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农民的负担4.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a.理财       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    d.科举5.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a.徭役繁重                   b.高利贷盘剥 c.“冗兵”与“冗官”          d.“积贫”与“积弱”6.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7.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不包括a.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c.设明法科                  d.首创武举制度8.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王安石变法中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的有① 青苗法② 募役法③ 农田水利法④ 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9.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的措施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10.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与唐代的“庸”相似的是a.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马法11.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12.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13.王安石推行的旨在强兵的措施有① 均输法②市易法③ 保甲法④保马法⑤将兵法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14.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免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     b.对农民的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得到保证1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16.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a..背诵诗赋词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17.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收效最大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18.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材料二  (王安石)原以为,苟能抑制兼并,(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回答:(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和“豪民”主要指哪些人?(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目的。答案:(1)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20.试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答案:相同点: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标要求】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变法的命运(二)积贫局面的改变(三)积弱局面的改善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前后实行十几年,这是统治者为摆脱社会危机而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造就学以致用的人才。(4)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四).变法的局限性1变法的局限性(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的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变法过程中就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就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2.新法的变质:元佑更化后新法淡出历史舞台,1093年哲宗亲政后虽有志于恢复新法,启用变法派,但是到徽宗时新法成为聚敛的工具。原有的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五.失败原因:(1)这场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2)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3)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死去;(4)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六.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七.经验教训及认识1、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2、认识:(1)变法的不足:(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2)变法(各种工作总结、计划、报告、作文模板,尽在一路高升范文网)的进步意义:(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谈谈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古代中国史规律总结1、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1)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2)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3)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4)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5)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6)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2、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1)继承性因素:前代文化成果的继承(2)社会环境因素: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社会大治(社会安定必然导致文化繁荣、兼收并蓄如两汉隋唐)或者社会大乱(社会动荡必然导致思想冲突激烈、变化多端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3)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4)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5)文化交往因素: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交往是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具有补充和推动作用)(6)群众作用:人民群众尤其是杰出文化人的努力(7)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条件)3、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1)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2)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3)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4)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4、中国古代得以统一的原因:(1)经济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2)政治制度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防止地方叛乱(3)文化因素:中国统一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4)群众作用: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加强,人民渴望统一(5)个体作用:一批杰出人物的个人贡献(6)地理环境因素: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而集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2.宋神宗死后,废除新法的北宋宰相是a.文彦博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司马光 3.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使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被清丈出来的是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4.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c.青苗法、免役法              d.保甲法、保马法5.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6.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7.有利于改变北宋积弱局面的措施有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8.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nbsp(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9.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10.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a.改革都获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一帆风顺                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11.从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国运艰难是改革变法的催化剂b.人民群众是变法改革的主力c.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改革变法的社会基础d.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变法改革中才能前进、发展,否则就会停滞倒退

12.阅读下列材料:王安石变法期间,宋神宗曾经召集大臣议论变法的事,枢密使文彦博、王安石等都参加了。他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文彦博曰:“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祖宗以来,法制未必不可行,但废坠不举之处耳。”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王安石曰:“朝廷但求害民都去之,有何不可?万事颓堕如西晋之风,兹益乱也。”——上述材料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文彦博和王安石对变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2)宋神宗对变法态度如何?其根本目的是什么?(3)上述争论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2)宋神宗对变法持支持态度。根本目的是维护北宋的封建统治。(3)上述争论说明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一开始就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13.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答案: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有些变法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结合教材举出相应史实加以说明)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合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习武图

回答:(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材料二  (苏轼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三  (王安石)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2)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3)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答案:(1)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大地主、官僚立场上。(3)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掏“兼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3.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试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措施?答案:(1)社会危机的表现:① 土地兼并严重;② 农民起义不断;③ 冗官、冗兵、冗费;④ 辽和西夏的威胁。(2)教育改革的措施:① 改革科举制度;② 整顿太学。(3)① 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②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推荐站内搜索:先进事迹演讲稿、英语四级成绩查询官网2020、自学考试查询、温暖的时刻 作文、非主流空间日志、世界上最恐怖的作文、考研国家线2013、2014成人高考成绩查询、重庆高考答案、主治医师试题、

王安石变法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王安石变法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384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