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通用15篇)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通用15篇)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通用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通用15篇)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通用15篇)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烟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难点: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揭题

  1、出示图片,提问:这图上的人物是谁呢?你了解他的啥事呢?教师简单简介林则徐。

  2、揭题,解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事情。简介虎门的地理位置,对人民的毒害,理解销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朗读。教师随时指出读错的音节。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事情发生在啥时间,啥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么样?学生指出同学读错的地方。

  (3)齐读课文,然后回答思考题学生交流。

  三、指导书写

  1、学生齐读生字,找出易写错的字。

  2、指导按笔顺书写。

  3、学生描红。

  4、讲解“寨,徐,泄,斤,侮”的五笔拆分办法。学生练习盲打。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齐读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啥?(3)为啥这个日子值得纪念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从哪儿看出了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学生交流。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壮观的场面。(3)讨论: ①为啥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说明禁烟大快人心) ②文武官员到场说明啥?(说明政府禁烟决心很大) ③为啥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民的威风)(4)齐读课文。

  3、学习三至五自然段(1)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啥?(2)画出课文中具体写怎么样销烟的。根据出先……再……然后……的顺序。(3)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等词语体会销烟的巨大成果。(4)指导朗读,让学生结合“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成千上万”“激动得跳啊,叫啊”“响彻”等词句的理解,想像当时欢场雷动的场面,体会到虎门销烟得民心,顺民意。(5)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指导朗读。让学生抓住“沉重地打击”“不可欺侮”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3、回读第一自然段,你现在明不明白为啥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销烟的成果及意义来说一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完成课后第5题齐读文中销烟经过的章节,注意动词的使用。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课外完成。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计划]

  虎门硝烟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打击 嚣张气焰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表明 不可欺侮

  震惊中外 伟大壮举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2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啥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么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啥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么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啥?(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啥?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办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办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啥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么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办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也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啥?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怎样?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啥?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啥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小孩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1

  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烟。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那时候,冰淇淋还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用嘴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呢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冷冰冰的。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欢迎浏览“小学语文”

  最新推出---小学语文博客 

  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端上来的一道道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一个个张大嘴巴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可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他们“啊——”,“啊——”,嚷成一片,喉咙里比卡着鱼骨还难受。他们有的挥起手,想伸进嘴巴里抓,有的按住嘴,泪水直淌。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

  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故乡福建的名菜,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

  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若木鸡。

  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4

  看完了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曾志华老师对《虎门销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后,我学到了很多在教学设计方面自己所不具备的备课思想,备课办法。在此,我浅谈一下自己读后感触很深的地方。

  从第一部分的教案背景中可以看出,曾老师对《虎门销烟》这篇课文的讲授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的。他把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这篇课文与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初中历史课中的中国近代史的开篇等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把这篇课文定位在很重要的层面,定位很准确。另外,从设计思路上看,这份教案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文道并重,语文教学与禁毒宣传双线推进”,这种设计思路也是很有道理的。

  根据老师以上对教材地位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深刻剖析和把握,也依据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和身心发展,制定了适合该学段学生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同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来的三维目标,简洁而全面的包括了这篇课文应该使学生学会的知识和领悟的感情。这一既准确也合适的目标的制定必然是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全面、准确的把握的,作为准老师的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教案的重头戏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这一环节也充分体现着老师的职业素养。该篇课文分两课时来讲,第一课时是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第二课时是禁毒教育。刚看导入时,我就被深深吸入了这节课之中,老师先给学生看一幅罂粟花的图片,在学生正陶醉之时,话锋一转,道出了这一“魔鬼之花”的庐山真面目,这是一种毒品鸦片的提取来源。由此引入该文的学习,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份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就是图片都插入的恰到好处,增强了课件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美丽的罂粟花,从罂粟花的果实中提炼出的鸦片,古人吸食鸦片后瘦骨如柴的样子等。

  这份教学设计还充分体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曾老师在设计本课时,一直是在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学生可能会有的回答和反应。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办法和习惯的养成。在不脱离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既进行语文学科教学,也进行道德教育,禁毒教育。

  在课文朗读方面,采用多种朗读办法并举的形式,其中的分角色朗读,分小组表演式的朗读,同时还带有比赛竞争的意味,师生共同参与,这些举措办法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所以这份教案在朗读方面的设计也是一大亮点。

  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禁毒教育。这是该教案与其他同篇课文的教案的显著不同。这节课更是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在课下提前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问题大胆发言,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达到了禁毒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觉得这份教案有很多的亮点,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5

  之三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悔的精神。

  5、增强诊断矫治意识,提高自我诊断矫治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整体初读,基础性诊断

  1、揭题。

  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啥内容?

  3、学生质疑。

  (1)请学生提出读书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以学定教)

  (2)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3)交代学法: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深入学习课文。

  二、精读品位,引导探究,理解性诊断

  1、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啥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

  (2)读书汇报交流、小结。

  2、细读第六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啥?你还想知道啥?

  (2)读书汇报交流(注意理解“壮举”“嚣张”“气焰”)

  3、研读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相机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再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场面的壮观。

  思考:A、为啥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

  B、文武官员到场说明啥?

  C、为啥邀请外国商人观看?

  (1)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2)小结办法:回顾我们这几小节的学习,我们采用了“一边读一边思考”的办法,下面我们还用这个办法学习下文。

  三、自读领悟,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品读三至五节,感受硝烟的经过。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要运用一边读一边思考的办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研读硝烟过程。思考:分几步硝烟的?硝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么样?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啥?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2、再读第六节和第一节。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一、六节。

  四、迁移内外,读说结合

  1、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背梁……然后也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课文用啥词三件事连起来的?(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有时我们要完成一件事,要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件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

  5、练习说话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5

  调整了心态以后,感觉真的很好。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虎门销烟》这一课,因为今天是英语早读,学生没有读课文,虽然也布置了预习,好象效果不好。

  我由上一课《徐悲鸿励志学画》导入,徐悲鸿用事实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是有才能的,我们今天要学习另外一个向全世界表明我们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揭示课题:虎门销烟

  接着提问:“你们了解这个故事吗?”学生无言。(要是前几天这样,我也会很失望,再叹口气),今天我笑着说:“不知道啊,好,那我们想想,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啥想了解的呢?”有学生问了:是啥烟?为啥要销呢?是谁要销烟呢?立刻有学生说了:“是鸦片。有毒的。”接着就开始谈起了鸦片,有的说用在医学上可用作麻醉剂,多食用对身体有害,引导学生谈它的危害,有的说士兵没有力气打仗,有的说人们没有力气干活,我再补充国民吸食鸦片使得大量的白银花花地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于是道光皇帝就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主持禁烟,这样就发生了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顺势也谈到了毒品,于是引导学生说出现在的毒品及危害。借机进行了教育,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毒品。

  谈是谁销烟?再谈林则徐,有一个学生拿起了他抄的林则徐的简介读得结结巴巴的,我说:“这位同学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你们知道吗?”学生说他会收集资料。我立刻加以肯定,并说:“不过我要向你提个意见,下次要说清楚说流畅,让大家听懂就更好了。”大家都笑了。

  学生自由读课文

  讨论:这篇课文给你啥感觉?

  有学生说林则徐真了不起,他领导的这一事件给了外国侵略者沉重的打击。我问在哪儿呢?

  我们开始读最后一节。先指名读,学生笑了,因为读得很温柔,再读,再小结,再改进。就这样师生边读边改进,其乐融融,就连一直都没有发过言的林訏也积极举手站起来读了。好高兴啊。

  其实有时候给学生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今天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如果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定也上得大家都不高兴。重新给了学生一个了解的机会,就给了我一个跟学生共学共乐的机会。人生也何尝不是这样呢?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7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   )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b.以人物的语言命题;c.以文章的主要事件命题。

  2、虎门销烟的主要人物是(     )

  a.郑成功;b.林则徐c.关天培

  3。虎门销烟的具体时间是___________,销毁了_____________多万斤,共持续了______天。

  二、我能写表示人多的词语。

  例:成千上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读课文深感悟。

  1、  面对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你想说点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了《虎门销烟》我的感受很深,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智斗义律

  1838年12月3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州查禁。

  林则徐人还未到,大汉*伍绍荣就吓慌了,乘着夜色到头号烟贩颠地住所通风报信。

  颠地是个老烟贩子,和中国官吏打过多年交道,他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听伍绍荣说完,颠地说了句“我根本不相信你们中国人能禁烟”,照样玩牌。

  林则徐一到广州,就化装成商人,跑遍了大街小巷和各个港口,将广州各烟馆、外国商船的情况搞了个水落石出。然后发布命令,拦截所有趸船,不准外国商船装卸货物,封锁外国商馆,限期交出全部,搜捕伍绍荣和颠地……

  英国商务监督义律见林则徐动真格了,暴跳如雷,但也不得不支出部分来敷衍搪塞。

  这一天,义律被带进钦差行辕的花厅。

  林则徐单刀直入地发问:“缴烟的事,贵领事筹划得怎样啦?”

  义律假装镇定,说:“为了两国友谊,我已劝导英国商人缴出。”

  “缴多少?”

  “1037箱。”义律说着,递上了一份清单。

  林则徐不动声色,故意问坐在旁边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我们扣了他们多少条趸船?”

  关天培大声回答:“22只,每只船装1000多箱!”

  林则徐突然用严厉的目光盯住义律说:“这就是说,1037箱这个数目还达不到总数的二十分之一,是吗?”

  义律脸色刷白,无话可答。

  林则徐过了一阵,也微笑着问:“你们的老板颠地呢?”

  义律早已指使颠地和伍绍荣化装潜逃,所以他随便地答道:“我从澳门来时,没有见过他。”

  “义律先生,你也不老实了!”

  义律正想再编个啥词儿来搪塞,只见林则徐用威严的目光扫视了一下义律,然后厉声下令道:“把逃犯带上来!”

  义律一惊,定睛看着屏风旁,只见颠地和伍绍荣像两只癞皮狗一样,被士兵押着转出来。

  义律也羞也恼,咆哮着说:“我要抗议你们拘禁无辜的英国公民!”

  林则徐一拍桌子,朗声喝道:“啥叫无辜?颠地私贩,拒不缴出,还勾引汉*,化装逃跑,这是‘无辜’吗?领事先生,对这样的罪犯,你不但不协助我们追捕,反而怂恿包庇、袒护,到底居心何在?”

  义律被问得低下了头,无话可说。颠地缩在一旁,不敢作声。伍绍荣吓得面如土色,两脚颤抖。义律的阴谋被彻底挫败了。

  义律和颠地不得不答应缴出全部。禁烟运动的第一个回合,终于取得了胜利。

  林则徐请客

  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烟。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那时候,冰淇淋还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用嘴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呢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冷冰冰的。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端上来的一道道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一个个张大嘴巴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可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他们“啊——”,“啊——”,嚷成一片,喉咙里比卡着鱼骨还难受。他们有的挥起手,想伸进嘴巴里抓,有的按住嘴,泪水直淌。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

  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故乡福建的名菜,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

  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若木鸡。

  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成才佳话

  林则徐的爸爸林宾日是一名教员。他看到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心情非常沉重,常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因此,在林则徐四岁的时候,爸爸把他领进了私塾“旁听”。林宾日善于运用讲故事、打比方、举例子等办法教育小则徐,他经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爸爸也总是耐心地解答。有一次林则徐给爸爸背诵《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刚背完,就仰起脸严肃地向爸爸发问:“爹,硕鼠是啥东西呢?”“硕鼠就是大老鼠。”“那写大老鼠干啥呀?”林宾日觉得这正是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便深入浅出地给独生子解答:“这种大老鼠不劳而获。农民辛勤耕作,它却坐享其成,你说可恨不可恨?”“该除掉这些不劳而获的大老鼠!”爸爸进一步教育儿子:“一些贪官污吏巧取豪夺,鱼肉百姓,就像这些大老鼠。”“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治治这些大老鼠!”儿子大声说道。

  林宾日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方面注意给独生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林宾日很节俭,但亲朋、邻居有困难时,他却总是解囊相助。爸爸经常告诫儿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一次,一个土豪用重金想走爸爸“后门”,为其保送文童,被爸爸严辞拒绝。爸爸说,花自己劳动挣的钱踏实,花不干不净的钱可耻。爸爸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后来,林则徐做了官,仍像他爸爸一样清廉、耿直、作风正派,公正无私,了解民情、同情百姓疾苦,保持着不屑与贪官污吏、谗佞小人为伍的高风亮节。

  血战虎门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一上任,就改筑虎门炮台,换上40门有威力的大炮,还重新安排了炮台布防,并亲自带领水师操练。经过整顿,广州的海防力量比以前强多了。

  关天培任职时,走私活动很猖獗。他对这种事十分痛恶,也无能为力。亏得林则徐来查禁,在虎门焚烧了大批,关天培十分高兴。

  林则徐知道,那些走私商人不会真正服从禁烟的,因此要关天培强化海防,抵抗英国海军的武装进攻。关天培钦佩林则徐禁烟的决心,全力配合林则徐的行动。

  不久,英国果然派兵船来进行武装挑衅了。

  1839年11月3日,两艘英国兵船向中国水师船只开炮,关天培亲自率领水师船队进行还击。在两小时的激战中,他一直站在桅杆前指挥。船上装备的3000斤重的铜炮,其杀伤力虽不及英国大炮,但也打得英国兵船伤痕累累。最后,英国兵船只得逃到外洋去。

  第二年6月,英国派出大批军舰进攻广州,战争终于爆发。关天培在林则徐的下,督率水师,戒备森严。英国军舰在广州不能得手,便沿中国海岸北上。同年8月,英国军舰开到天津。清政府吓坏了,不仅不认真组织抵抗,反而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

  琦善反对抵抗英军。11月间他到达广州后,就下令把沿海防御工事拆除了一部分,连插在水底的暗桩也一根根地拔掉;还把兵船裁减了2/3,新招募来的兵勇全部遣散。关天培眼看自己数年经营的海防一下子全被毁掉,伤心万分,但也无法违抗。

  琦善原想用这种办法讨好英国,求英国退兵。可英国侵略者无动于衷。他们觉得机会难得,便向虎门发动进攻。

  1841年1月7日,英国20多艘炮舰载着2000多名士兵,突然袭击虎门的沙角、大角两个炮台。这是关天培布置的第一道防线,原来力量是很强的,但经过琦善的裁减,只有600多名官兵扼守。由于力量悬殊,琦善也不派援兵,最后600多名将士全部英勇战死,两个炮台先后失陷。

  面对严重的局面,关天培决定抵抗到底。他将自己掉落的几枚牙齿和穿过的几件旧衣服,装在一只木匣子里,寄给故乡80多岁的老妈妈,表示自己殉国的决心。

  2月25日,英军进逼关天培布置的第二道防线。这道防线包括威远、镇远、靖远、横档、巩固等炮台,火力比较强大。英军为了各个击破,先集中炮火攻击靖远炮台。关天培亲自到战斗最激烈的靖远炮台,冒着炮火指挥作战。

  为了鼓舞官兵们战斗到底的决心,关天培到那里就当众宣誓:“人在炮台在,不离炮台半步!”官兵们大受感动,当即呼声雷动,纷纷下决心跟随这位老将拼斗,宁可战死,决不后退。

  为了强化炮火的威力,关天培命令将15门大炮排列在炮台前面,也挑选了一些最得力的炮手掌握大炮,按命令发炮。每当敌船靠近时,关天培一声令下,15门大炮齐声怒吼,炮弹直飞敌船,因此相对增强了火力。就这样,关天培和士兵齐心协力,一次次打退了英国军舰,坚持了一整天。

  第二天下午2点多钟,天气变化,刮起了南风。英国军舰利用顺风,向靖远炮台猛烈开炮。不一会,炮台上砂石四溅,弹片横飞,守军死伤大半;关天培也负伤十余处,全身鲜血淋漓。但他仍镇定地指挥余下的士兵抵抗。人手不够,军官们一个个顶上炮手的位置。关天培自己也充当炮手,一面指挥,一面亲自燃放大炮。

  提督的勇敢行为,激励了全体士兵。剩下的士兵不多了,但他们个个咬紧牙关,沉着应战,使敌人兵舰无法靠岸。

  不多时,下起了倾盆大雨。中国大炮是用火点燃后发射的,火门被雨水淋湿了,就无法发射。关天培眼看无法阻挡英国军舰,赶紧派人向琦善报告,要求派出援军,但琦善拒绝发兵。

  由于大炮不能发射,英国军舰很快逼近到炮台前面。当天晚上,英国攻上炮台,将炮台团团围住。

  关天培的战袍已被鲜血染红。他站在炮台挥舞大刀,指挥士兵们和英军搏斗。一场惨烈的肉搏战在炮台上展开了。关天培砍倒了几个英国兵,但左臂也被砍伤。

  正在浴血格斗时,关天培背后飞来一颗炮弹,正打中背心,穿过胸膛。这位英勇的提督,终于英勇殉国。炮台上400余名士兵,也全部壮烈牺牲。

  简介

  俗名大烟,由罂粟果内乳汁经干燥制成,为棕色至黑色的干膏状块,有特殊气味。药用为粉末状,原产南欧及小亚细亚,后传到印度、阿拉伯和东南亚。7-8世纪时罂粟由阿拉伯商人带入中国,但尚不知吸食。17-18世纪时,葡萄牙和荷兰人把吸食办法传入中国。葡萄牙人也把作为嗜好品运入中国,数量不多。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很大,上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意志萎靡,当兵的失去战斗力,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力,最后摧残人命。英国从18世纪开始经营,向中国大量走私,仅1835年就向中国走私*35445箱(每箱重约50千克或100千克),中国吸食*人数约200万以上,流毒甚广。

  虎门销烟的具体办法

  从前是将拌上桐油架锅燃烧,费时且不彻底。巨量难用此法。林则徐到民间讨教,知道最怕盐卤和石灰,因而特别设计,在虎门海滩高地挖掘两个纵横各15丈的大池,池底平铺石板,由沟道放水入池,然后撒入盐巴,投入切开的烟土浸泡半日,再投入生石灰,池内立即沸腾、翻滚,烟土变成渣滓,不能再收合成膏。待海水退潮,启放涵洞,使烟渣退潮入海。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8

  一, 说教材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讲述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过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 说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真正领会到"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意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2,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昂扬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

  四,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五, 说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引出1,6自然段,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说说.随后向学生发问:文中是用啥词来形容虎门销烟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2,接下来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紧扣"壮"引导学生去体会虎门销烟之壮.

  3,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学生能感受到虎门的人多,从"水泄不通"可以体会出来,引导学生说说其他表示人多的词语.老百姓,文武百官,外国商人他们的到来分别说明了啥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虎门销烟的关心,朝廷对禁烟的重视,以及想打击外国商人嚣张气焰的决心.

  今天的虎门寨人特别多,场面非常壮观,隆重.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场面隆重壮观 引出对虎门寨环境的描写,理解"彩旗林立",然后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读出场面的壮观.

  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板书:场面隆重壮观),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再读体会"伟大壮举".

  4. 出示林则徐的画像,板书:林则徐.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他吗 引读第三小节,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写销烟过程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过程后带他们了解具体的销烟办法,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办法非常方便,让他们自己乐意说说这种方便的销烟办法.出示填空,复述这段话.

  在"民工们把一箱箱鸦片抛入了销烟池中,同时抛去仇恨,抛去耻辱"的语言的渲染下学生情不自禁地再读这段话,感受现场大快人心,扬眉吐气的气氛.

  (2)此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而人们的心中也乐开了花,你能从课文的哪里知道此时人们非常高兴呢 如:"群情沸腾,激动得跳啊,叫啊,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然后学生自读,思考人们为啥这么高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学生在听了简介后对鸦片的痛恨,对侵略者的仇恨和爱国的情感就更强化烈了,能与当时的老百姓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他们的激动和兴奋,这时再让他们说说老百姓会叫些啥,会有啥动作,表情,再去表演表演就水到渠成了.随即带领学生去虎门寨看看礼炮轰鸣,群情激奋的现场,他们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

  5,虎门销烟惊天动地,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灵,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所以,虎门销烟,是一次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再读&6后引读&5,感受虎门销烟时间之久,销毁的鸦片数量之多,再次体会这个伟大壮举的战果之大,之壮.并相机板书:销烟时间之久 销烟数量之大

  虎门销烟至此结束了,离我们远去了.它销去的仅仅是害人的鸦片吗 学生会坚决地回答:不!它销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销去了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留下的只有中国人的决心,中国人的坚强!再次读&6,体会"壮".

  6,接下来,创设情境,让小孩们看林则徐的像,尽情倾诉对林则徐的情感.然后交流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了解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也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

  7,最后总结林则徐成功禁烟的伟大意义, 让大家永远记住记住一个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终生难忘的日子:1939年6月3日.永远记住一个销毁鸦片,为民造福的人:林则徐,永远记住一个伟大壮举:虎门销烟.再次齐读课题后布置作业.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9

  课文《虎门销烟》简介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全文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结合课文内容,确立“紧扣壮举,体悟壮情,荡涤爱国情感”的教学思路。课前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或阅读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和对民族危亡的影响,初步感知林则徐销烟的困难和决心。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识写生字后,实施以下教学设计:

  一、为“壮”扩词,读出“壮味”

  课堂伊始,为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气氛,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为“壮”字扩词。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词语:壮丽、壮观、壮举、强壮、豪壮、雄壮、悲壮、气壮山河等词语。词语本身不是孤立的,它们各自带有独立的意义和感情,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词语时,可以要求学生不仅读出对词语的理解,还要读出词语的意味。这是一组“让人心动”的词语,学生在朗读时必会神采飞扬、浮想联翩,他们在朗读词语时自然地产生与词语相关的情景的想象。

  二、披情入文,察寻“壮举”

  在学生将词语读得意犹未尽之时,教师满含激情引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走近169年前那段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历史。”学生齐读课题。

  虎门销烟为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它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事件呢?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并板书:伟大壮举。

  针对最后一节中“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也可由教师补充:英国从18世纪开始经营鸦片,向中国大量走私,仅1835年,就向中国走私鸦片35445箱,约1800000千克,中国吸食鸦片人数约200万。让学生们认识到外国商人在中国贩卖鸦片,实在是“肆无忌惮”、实在是“无法无天”。而虎门销烟就像一记耳光抽在他们的脸上、就像一声巨雷炸在他们的头上。进而指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读好最后一节。

  在提醒学生认识课文这种首尾联系的结构以后,可以出示下面的问题:读读课文2-5节,找一找能表现“壮”的语句,将这些地方画下来,放飞你的想象,用心读一读。引导学生读书中思考、读书中标记、读书中想象,让每个小孩凭借思维,触摸语言文字后面的景色。

  三、读中想象,体悟“壮情”

  叙事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还原”,正如叶老所言:“要让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由于本文所述的故事历史久远,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当学生充分的触摸语言文字之后,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品读。

  伴随着学生的交流,让学生透过课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的外国商人”等词句的理解,指导朗读。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第二自然段中“壮阔的碧海、壮丽的虎门寨、壮观的场面”,在朗读中再现还原,凭借朗读让师生一起走进“伟大壮举”的“现场”。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销烟经过。在阅读交流中,“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震惊中外”等词语必然会跃入小孩们的眼帘,在抓住词语品读时,指导学生结合插图,仔细观察林则徐的神态,从民工郑重的表情、严整的军容中想象:“在雄壮的礼炮声中,林则徐健步登上礼台,一声令下,一群群健壮的民工开始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他们先……再……然后……顿时……这样的场面何其壮观!”在教师的话语引导下,课文中的插图不再静止,它仿佛一幅幅跳跃的画面,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因此学生在朗读时,也就自然地读出了那种激昂的“豪壮”气势。

  第四自然段描绘述了“老百姓对销烟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教学参考书语)。透过字面,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前者,但对于后者理解则相当吃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在欢呼的人群中,有沾染鸦片成瘾的年轻人,他们会说_____;有深受鸦片毒害的家人,他们会说______;有正直义愤的读书人,他们会说_____……”在此想象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想象,当外国商人看到中国老百姓声势浩大的欢呼场面时,他们会感受到啥?进一步体会,销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愿,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行动!

  想象不受时间和虚拟主机的限制,它把不同时间、虚拟主机的生活现象都聚拢到一起,进而使文章内容更为真切可感,更为丰富多彩。

  第五自然段教学时,抓住数字“20多天”、“二百多万斤”和“卷进咆哮的大海”等词语,指导学生读懂销烟持续时间之长,销烟的数量之多即可。

  四、拓展延伸,再悟“壮举”

  课文选材于历史事件,这就决定了课文教学必须适度开放。因此,当组织学生交流、朗读了销烟的“壮情”以后,应指导学生回读全文,从整体上再度建构知识和情感。

  可以结合课文第二幅插图启发学生以“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适时补充林则徐的爱国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谈话之后,组织学生,诵读最后一自然段,再次抓住“沉重地打击”、“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等词句,深层领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量将会让世界震惊!

  在全文阅读教学似乎结束以后,对课文进行补白: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腐朽的清政府将销烟的所有“罪责”都推到了林则徐身上,道光皇帝将他革职,罚他往伊犁垦荒屯田……补充了这部分历史故事,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关于“壮举”的另类思考。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10

  江苏名师 陈建先/执教 特级教师沈大安/评点

  第一节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也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啥吗?

  生:指大烟。

  生:指,也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啥呢?

  【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虚拟主机,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啥?”、“你读懂了啥?”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生: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

  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啥?(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啥?

  【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

  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

  生:看过。

  师: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生笑)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

  【评: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该生读第三节)

  师:快!谁来配音?

  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么样销毁,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评:一个“说具体”,把学生引向纵深。】

  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么样的?

  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抛入池内,然后也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

  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

  (也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评:找出规律,巧妙复述。】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

  生:能!

  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也有条理。

  (生练写,师巡视。)

  【评: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略。)

  第二节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么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课文的第二节也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还有第四节。

  生:第五节也是写销烟经过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课文的第二、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啥不同?

  生:第三节是直接写怎么样销烟的,二、四、五三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

  师:说得好,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二、四、五三节呢?

  生:这三节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请你读一下第五节。(一生读第五节)

  师:这一节是从侧面写的,那么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

  (学生一时被问住了。稍后,一生回答。)

  生:这一节写的是销烟的结果,不能说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现在总算搞清楚了,谁能对二→五节的写法做个小结?

  生: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

  【评: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师故意不动声色,然后再“请君入瓮”,巧丢“包袱”,使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种注重过程的做法,值得提倡学习。】

  师:概括得很正确!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当时,人们真是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我从“激动地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看出来的。

  生:人们很关心销烟这件事,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它销毁掉,因为他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把海滩都挤得水泄不通了。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人们的激动之情。

  (生读2、4两节)

  【评:此处一读带过,略得好!】

  师: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师: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啥呢?

  【评:再次以“说点啥”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虚拟主机,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生:我想说,虎门销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国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要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

  生;我要感谢虎门销烟,我要感谢林则徐,是他让人们擦亮了眼睛。

  师: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啥?

  生: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生: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师: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师: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啥呢?

  【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生: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吧!

  生:造毒者害人也害已,请不要再制造悲剧了!

  生:一份毒品该是多少座坟墓啊!(还有几人发言,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

  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中队主题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生:欢迎!

  (下课)

  【总评:“自主、合作、探究,”它到底是啥?我认为,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陈老师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你想说点啥?”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虚拟主机,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语言素养,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片断赏析

  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吗?

  我正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啥?

  (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

  生2(也快速地站起来):是啊,几百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

  生3:老师,看来林则徐根本没有环保意识。……

  师(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问题:这位教师的做法有啥不妥,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参考答案]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办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调查询问,也可以通过做试验研究(如在鱼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盐,观察对小鱼有啥影响)……最后分析得出销烟的过程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接着大家研究讨论一下,作为一名高级官员,林则徐为啥会没有环保意识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提倡是啥时候提出的?一百多年前的自然环境怎么样?当时的人们是否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看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更合理的销烟办法。要求是:设计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考虑到销烟的彻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和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怎样,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它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的。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11

  许贵华,安徽省六安市解放路小学高级教师,多次参加区、市级教坛新星大赛,裕安区小语会理事,省级骨干教师。曾获安徽省首届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成人组一等奖,全国中小学教师第四届范文写作大赛二等奖,六安市优质课大赛第一名。多次获裕安区“师德标兵”称号。先后参与解放路小学两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目前,正在就学生经典诵读与现代文阅读相互促进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初读感知,理清脉络,尝试复述课文。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板书学生尝试复述课文。

  难点: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简介林则徐

  1、2003年,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当选新一届中央政府总理的用两句诗来表达他为国为民的理想与信念,获得了中外记者们热烈的掌声,也让电视机前更多的老百姓感动不已。哪两句诗,请看

  2、课件出示诗句

  师简单讲解诗句意思,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作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了解。

  3、板书课题,释题。

  销:销毁、烧毁。

  烟:鸦片,俗称大烟。

  销烟:就是把鸦片销毁。

  虎门:广东省东莞市。

  二、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播放电影《林则徐》虎门销烟视频片段。

  2、提问:你看到在虎门销烟过程中最高兴的人是谁?

  3、提问:看过虎门销烟视频片段,你有啥感受?

  4、学生带着感受读课文。

  三、出示“自学导读单”,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一)出示::自学导读单

  1、简单了解林则徐生平。

  2、了解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背景。

  3、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按虎门销烟的时间、过程、意义把课文分成三段。

  5、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壮”字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6、参加虎门销烟人数众多,文章为啥没有描写人物语言?

  7、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同位之间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自学收获

  四、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板书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词语,师生共同交流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师生交流分段。

  3、师生交流虎门销烟的过程。

  抓住虎门销烟是怎么样的大场面。

  ‚抓住销烟三个步骤(总结板书,力求为学生复述课文提供线索)。

  五、学生根据板书内容练习复述课文。

  六、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七、小结

  刚才同学们讨论了在整个销烟过程中最高兴的人是老百姓。这就是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翻开我们民族的史册,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总有像林则徐一样的民族英雄,更有千千万万个普通的老百姓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的英雄业绩,他们的英雄形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课件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上网搜一搜中华之民族英雄有哪些?

  3、练习用“先……再……然后……”造句。

  九、板书设计(略)

  设计反思: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6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不惜笔墨描述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响,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

  秉持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理念,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帮助学生预习的《导学单》,层层递进,从文章的背景链接、生字词的学习、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第一课时特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有效导入。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文章描述的是170年前的历史事件。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的导入是由“虎”字,由“老虎发威”的俗话入手,联系正在发生的举国关注的中日钓鱼岛事件,这样触动了学生的兴趣,也把历史与现实统一在爱国主题之下,使一上课,课堂就荡漾着崇高的爱国情。

  二、以学生情感变化为线索,有效安排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在设计中围绕爱国这一情感主题,安排学生经历两组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怒一喜,一悲一壮。

  悲: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鸦片让许多家庭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怒: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我们的人民竟被列强蔑视为“东亚病夫”而饱受屈辱,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恨。

  喜:看到鸦片被彻底销毁,全体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激动。

  壮:通过虎门销烟这个大事件,体会出中国人民的力量、意志、壮烈豪迈的爱国情感。

  三、在情境中寻找与学生有效交流、有效讨论的话题。

  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有趣的话题,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时交流话题紧紧围绕“在整个销烟过程中谁最高兴”展开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文章内容与思想的高度统一。学生也乐于回答这样的问题:老百姓最高兴、林则徐最高兴、文武官员都高兴(所有中国人都高兴)。教师因势利导,那我们就通过读课文表达中国人的高兴。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仅仅读出中国人的高兴就行了吗?引导学生探究还要读出一个“壮”字,读出中国人 的气势、力量,崇高的爱国情。加上课堂采访的灵活方式,调动了学生交流讨论的兴趣。

  四、总结课文方式独特

  以古体诗的形式总结课文,我已经坚持了十年。中国是诗歌王国,我们也提倡学生多读一点经典,但是呢现实中,我感觉学生对经典依然有距离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课文改编成古体诗,与传统经典建立某种联系,提高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诗句更便于朗读和记忆,它高度的概括力,反过来也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两者相得益彰。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追求,那就是关注学生情感、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习兴趣、强调教师的亲和力。总之一句话---追求原生态的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林则徐的资料和鸦片的危害,活观看《林则徐》这部电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师:读了题目,你们有啥疑问?

  (预设:)

  *是谁销烟?在啥时间?

  *为啥要销毁鸦片?

  *为啥要在虎门销烟?

  *鸦片是怎么样被销毁的?

  二、检查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检查认读重点词语,理解词语。

  1、多音字:

  钦差 罪恶 不禁 禁烟 蒙蒙亮 切开 一担 兴奋 钻来钻去 倒进

  2、有关数字的词组:

  五十多千米 五十米见方 二十三天 二百多万斤

  3、重点理解:

  描写人多的词语—— 沸腾 拥 人流如潮 人多拥挤 涌

  描写林则徐的词语—— 端坐 严正 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四、解决问题

  (一)是谁虎门销烟?在啥时间?

  (二)林则徐为啥要销毁鸦片?(指导学习第五段)

  生汇报:“看着眼前的一切……就这样装进了敌人罪恶的腰包!”

  师:你们知道“东亚病夫”是怎们回事吗?

  (“东亚病夫”是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贬称。清朝末年,中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瘦弱,所以,所以遭洋人轻视;其意思,也接近于老百姓所说的鸦片烟鬼。)

  师:那么吸食鸦片到底对人体有啥危害呢?

  (长期吸食鸦片,可以使人丧失免疫力。体制严重衰弱,精神颓废,寿命也会缩短。过量吸食鸦片,还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死亡。)

  师:你们知道我们中国人吸食的鸦片是哪来的吗?(教师叙述英国人把鸦片输入中国的目的。)(指导朗读)

  (三)为啥要在虎门销烟?(指导学习第三段)

  1、结合课外资料: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虎门离广州五十多千米,更重要的是虎门临近大海,可以让销毁的鸦片末流入大海。

  2、虎门销烟的准备工作:两个五十米见方的大池子、涵洞、水沟

  (四)鸦片是怎么样被销毁的?(第四段)

  (五)其他自然段写啥?

  五、概括课文写了一件啥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虎门销烟》,销是啥意思?烟是啥?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啥事?(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在中国历写下来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篇课文,去感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二、精读课文、感受销烟的壮举、体会林则徐的人物形象。

  (一)回忆销烟的原因

  师:大家还记得林则徐为啥要虎门销烟吗?你可以用文中的句子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生说)

  (二)感受人们的兴奋想去虎门滩看销烟。(1、2自然段)

  师:是啊,外国侵略者把大量的鸦片运到中国,危害我们的国民,榨取我们的白银。如果再由鸦片泛滥下去,不要说是老百姓的安危,就连我们整个国家都要灭亡了!人们对祸国殃民的鸦片简直是恨之入骨,当大家听到林则徐要在虎门销烟的消息时,能不高兴吗?他们都想去看看呢!大家打开书,看看哪些段落是写人们兴奋地想去虎门滩看销烟的?(生答)

  师:大家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一会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是兴奋的?(生自由读,勾画句子。)

  预设:

  ①人们纷纷拥上街头……快去虎门滩看哪!

  师:这些句子中你也是通过那些词感受到的?(纷纷、拥、笑嘻嘻、兴奋、挥着拳头、钻来钻去、大声地喊)通过描写人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了前去参观虎门滩销烟的人之多、人之喜。此时的广州城用书里的话说简直就是怎么样了?(沸腾了)你能把广州城沸腾的景象和人们兴奋地心情读出来吗?(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小孩们在………快去虎门滩看哪!可个人读、齐读)

  ②一路上……向虎门滩涌去。

  师:“长途跋涉”是多远的路程?(五十多千米)“人多拥挤”是多少人?(成千上万的人,用书上的词是“人流如潮”和“涌去”)

  (二)感受林则徐销烟的决心。

  师:聚集在虎门滩的人越来越多,密麻麻的人墙遮住了远近的青山绿树。钦差大臣林则徐端正地坐在销烟池周围的高台上,望着长途跋涉而来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此时此刻他在想啥?(“不管……不管……都…。.”)

  师:你能感受到啥?你们知道林则徐禁烟,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吗?

  林则徐禁烟会面对两个庞大的集团。一是贩毒集团,也就是那些罪大恶极的外国商人们。他们愿意林则徐收缴鸦片吗?这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二是受贿集团,也就是中国的那些贪官们,下至地方官吏、上至朝中大臣,都有人接受贿赂,从鸦片走私中得到好处,那些人手中握有大权,人数众多他们怎么会认真执行清政府的禁烟令呢?不但不执行政府的禁烟政策,反而成了鸦片走私者的保护者。这两个集团狼狈为奸,他们不会乖乖地交出鸦片,他们分会怎么对付林则徐呢?(暗算、谋杀、发动战争)必然会处处设障阻止林则徐禁烟,他得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哪!可是,此时他心里在想——“不管……。销毁”(个人读)

  师:林则徐坚决禁烟是为了谁?(为了老百姓、为了整个中华民族) 为了拯救老百姓、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林则徐心想——“不管……。销毁”(齐读)通过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爱人民;爱国家;爱民族;勇敢;不怕困难和危险,维护民族尊严等) 这时,爱民爱国一心为民族着想的林则徐端坐在高台上,心想——“不管……。销毁”(齐读)

  (三)感受销毁鸦片的过程。(第四、五、六段)

  1、师:这时炮台鸣放礼炮,台下锣鼓齐鸣,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撼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那么鸦片到底是怎么样销毁的呢?谁来读一读?(找生读)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2、交流销烟的步骤:第一步,倒海盐。第二步,切鸦片,扔进水池泡透。第三步,倒生石灰。

  3、师:两个操场大的销烟池白烟滚滚,不断蒸腾。林则徐当众销毁洋人的鸦片,怎么能不叫人兴奋?虎门摊上,围观的群众的表现是怎么样的?(欢呼着,跳跃着。)——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中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受鸦片的侵害了。虎门销烟真是大得人心,大快人心哪!

  4、师:观看虎门销烟的人中不仅有中国的老百姓,还有还有那些贩卖鸦片的外国人,正在这时,传来林则徐对外国商人的严正警告,谁来读?(指名读)

  (生读:现在……。自投罗网)

  师:这几句话首先表明了我们中国禁烟的——决心。其次警告外商——(不要向我国再走私鸦片,否则绝不留情,必将绳之以法。)现在林则徐严正警告——(个人读)

  师:“严正警告”意思?林则徐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啥意思?通过这两个词我们能感受到林则徐有威严的气势、大义凛然的气概。让我们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警告外商——(齐读)

  师:外国商人听着,——连声称是。真是——害怕极了,真是——垂头丧气。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四)虎门销烟的及历史意义。

  1、师:虎门销烟的战果怎样呢?请大家自读课文最后一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你从“二十三天”、“二百多万斤”这两组数据体会到了啥?(流入我国的鸦片非常多、危害深。)可是这些罪恶的鸦片都被林则徐销毁了,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围观群众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林则徐说点啥?(生自由说)

  2、师:今天我们再次感受了林则徐虎门销烟伟大壮举,相信你对林则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说一说,林则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五)小结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第一个伟大的胜利!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英雄——林则徐,请让我们永远记住“虎门销烟”——这是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来侵略所谱写的一曲壮丽的乐章!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成长中坚实的塔基。无论思考讨论啥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言语的训练点,巧设多种教学手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到了四年级,更是注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有效”做到实处。

  1、语境涵咏,潜心会文,触摸文字的温度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缺乏温度。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的确,当一个个词语被作者当作是抒发感情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一定的温度的,正如人们所说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活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使词语在学生的头脑里、心灵上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在教学“撒”“抛”“倒”这些词语时,我引导小孩们结合教材内容,反复的品味,去感知词语所蕴含的情绪、情感,从“语言、行动、表情”等角度揣摩这些动词的表现方式。刚才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啥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学生们反复读,有的边读边还边做做动作,去反复涵咏。最后学生领悟到盐巴不能堆积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领悟到用好动词不仅是文学,更是一种科学。还有的学生体会到“抛”得特别用力,仿佛抛出去的不仅仅是罪恶的鸦片,而是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的可恨的侵略者。这样步步为营,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语中所蕴含的冷暖,读着这些词语,小孩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百姓把对侵略者的仇恨狠狠地“抛”进销烟池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通过三次语境的创设,“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 ”;“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 ”;“同时也激励自己吧—— ”引导学生反复涵咏,这样一来,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小孩的精神世界中。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气氛。  

  2、想象补白,丰实文本,挖掘文字的深度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不言者”。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我们的课文很多都是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有时,“空白”之处的情感甚至分外浓厚,是作者“言不及而情自生”的有意为之的妙笔,其目的就是构成一个巨大的“情感体验场”。语文教学就应抓住“这一角”,让学生寻找、想象冰山下的百分之九十,补足有形与无形省略的意义产生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不断充实丰满文本。“这一角”一般是和课文主题有密切联系,能凸显文本中心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词语、文眼、过渡段等等。在以写事写人为主的文章中,教师带着学生抓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在“疏可走马”处,在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情感内容的体验与丰富,也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从中会十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语文的整体素养。

  案例1:在引导学生思考老百姓为啥会这样高兴,他们会欢呼些啥,发出啥样的欢呼声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和小孩们一起走进情境,让时间定格在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寨,把此时此刻心中最想欢呼的一句话想一想,在学生呼之欲出时,组织交流,并请特别动情的小孩来当小组的领呼员。“我们终于把鸦片烧掉了,烧掉了……”“我们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发聋振聩地敲击在耳畔时,小孩们那严肃、坚毅的表情真的令老师感动。这是曾经昏睡百年的东方巨狮觉醒的声音。即使相隔百年,我们今天的小孩却依然能够如此真切地感同身受,这是多么了不起!

  案例2、:教学第5自然段时,老师引导学生把目光凝视在两个数字上:“23天”“二百多万斤”,意味着啥呢?想到了些啥?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啥样的画面?如果不是卷进了咆哮的大海,那么它们变成了啥?学生将平时书中、影视作品中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反映的经验进行同构,丰富的想象使文本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学生更感悟文本的文化、思想、情感。这两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学生心中变成了一座座鸦片堆成的小山;变成了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瞬间变得骨瘦如柴的画面;变成了像流水一样被掠夺的财富,甚至是无数中国人的白骨累累堆积而成。当老师沉痛地叙述到“而在这之前,如果不禁烟,在这之后,也会有多少个二百多万斤,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像魔爪般掠夺着中国的财富,像毒蛇般吞噬着中国人的身体和灵魂。”时,教室里安静极了,义愤填膺的小孩们小拳头握得紧紧的,眼里喷射出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怒火!那是每一个“不可欺侮”的中国人的愤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老师没有锁定在词语字面意思的静态教学上,而是拉开时空距离,帮助学生根据文本的主题还原文本中舍弃的具有表现力的细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进行体验、练说。在丰富的言语训练中走进文本,感受强烈的心灵震撼,以此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形象和意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舒展地Lenovo,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这一过程把词语由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一个灵动的世界,也把词语的内涵、外延与学生情感世界相融合。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课题导入教学案例 《虎门销烟》

  师:大家齐读这个题目

  生:齐声朗读

  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后,大家能否从中找出写明地点的词和事情的词语呢?

  生:写明地点的词是“虎门”

  生:交代事情的词语是“销烟”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啥时候?谁在虎门指挥销烟吗?

  生:课文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当时是林则徐指挥销烟的。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当时虎门销烟的场景怎么样?林则徐也是怎么样指挥销烟的呢?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14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描写动作的话。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爱祖国、拘外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虎门销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的“烟”指啥吗?(没错,鸦片是一种危害生命极强的毒品。同学们请看,短短的几十年间,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的鸦片从最初的4千箱递增到4万多箱,在当时,我国吸毒人数达到200多万,使得大量白银外流。这是多么令人气愤!)让我们永记这一天----1839年6月3日,(课件出示 齐读)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让我们来看看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这一天是怎么样禁烟的。

  二、赏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虎门销烟是个怎么样的壮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一)、品读“壮”

  1、虎门销烟是个怎么样的壮举?

  生:伟大壮举。(板书)

  过渡:在“壮”下加“△”,“壮”是啥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壮”在这儿是雄壮、气势盛大的意思。)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壮”,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说说你从中读懂啥?

  2、生交流、汇报。

  过渡:哪些句子体现了事件的“壮”,谁来说说。

  生a: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写出虎门寨景色的壮丽,暗示今天这里气氛特别。

  指导朗读

  生b: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说得真好!水泄不通是啥意思?形容人多的词还有哪些?(人山人海人流如潮人如潮涌)

  师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老百姓对此事十分关心,反映了销烟行动深得人心。

  指导朗读

  生c: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彩旗林立”说明场面壮观;前来观看的有老百姓,官员,外国商人,说明这次销烟的隆重意义非同寻常。

  3、指导朗读

  生d: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小结:“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也说明场面壮观、隆重,同时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

  4、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小组赛读

  (3)齐读

  总结:这些词句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二)、品读销烟的办法

  1、哪些句子写销烟的经过。(指名读)

  2、分几步销烟?

  3、作者用哪些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

  4、指导用“先……再……然后……”说话。

  5、齐读第三自然段。

  6、观看销烟的场景。

  (三)品读人们的表现

  1、老百姓有啥表现?

  2、人们为啥这么高兴?

  3、出示课件,师总结:正因为这些鸦片,使多少中国家庭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正因为这些鸦片,给中华儿女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正因为这些鸦片,使我们由一个强国变为一个弱国。今天,我们将这罪恶的鸦片销毁了,怎能不叫人兴奋,怎能不叫人欢欣鼓舞呢?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语气自读第四段。

  4、指导朗读

  5、被毁的鸦片太多,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6、齐读最后一段。(读出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气势。)

  7、再齐读(师相机板书)

  (二) 观看影片,升华情感

  过渡:多么振奋人心啊!人们将这辉煌的篇章记录下来,请看!

  1、观看影片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啥?

  三、总结

  同学们,毒品是万恶之首,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保持了三十年“无毒国”的声誉。但是呢,如今毒品死而复燃,时时刻刻在侵蚀人民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毒品对人类的毒害!

  四、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资料,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8、虎门销烟

  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走进虎门销烟现场,感受老百姓激动的心情,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媒体:自制《虎门销烟》课件(文字、图片、声像),教师运用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虽已到了中年段的末期,但由于生活的年代与虎门销烟事件相隔久远,因此,对鸦片给当时中国造成的危害不甚了解,所以对老百姓当时的欢呼雀跃、销烟的历史意义也没有直接的感受,这些客观情况造成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到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在虎门寨销毁了二百多万斤鸦片。

  2、这节课,让我们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时空,去销烟现场看一看那值得纪念的一幕。

  二、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再次阅读,你们也有哪些疑问呢?请在书中做个记号。

  (一)质疑

  (是怎么销烟的?   为啥采用盐巴、石灰销毁鸦片的办法?  老百姓为啥那么高兴?  为啥邀请外国商人?

  (二)交流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销烟的?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

  (1)通过这句的简介,你能说说销烟有哪几个步骤吗?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有3个步骤

  (3)为啥采用这样的办法?

  2、害人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观看的老百姓非常激动,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的?

  追问:成千上万的人大声叫喊、大声欢呼,此情此景,我们啥时候才能看到?

  3、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也让我们觉得这销烟现场像过节一样呢?读一读。

  4、千上万的老百姓为啥那样的激动、兴奋,?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给鸦片害惨了。那时侯,鸦片如同一个恶魔,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许多中国人沉迷于鸦片中,中毒上瘾。)

  请看下面一组真实的照片:(出示历史照片)

  虽然,他们的面容不一,却有着一样瘦弱的身体,为啥?因为鸦片!鸦片使得他们不思劳作,鸦片使得他们倾家荡产!

  大片的田地荒芜,大量的白银外流。多少老百姓在痛苦地.挣扎,也有多少年轻的妻子泪眼相伴!

  最可怕的是:当时的军队中,许多士兵手拿两杆枪,一杆是作为武器的枪,锈迹斑斑;另一杆就是烟枪,油光锃  亮。当时的中国人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

  现在,深受其害的老百姓看到鸦片被销毁,怎能不激动不兴奋?!

  他们会激动地叫啥?喊啥?

  谁再读读第四节?

  让我们走近些,再看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看录像)

  5、目睹这壮举的除了有受到鸦片残害的中国人,还有应邀前来的外国商人。林则徐为啥邀请外国商人呢?

  (看看中国人销烟的决心,警告)

  那,外国商人看到了,会是啥样子呢?

  正如第6节所说的,他们的嚣张气焰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据史料记载,销烟前,外国商人根本不相信林则徐会把鸦片全部销毁。此时,亲眼目睹销烟过程的外国商人在懊丧之余,也不得不佩服林则徐。当时,就有外国商人向林则徐脱帽致敬。(出示史料照片)

  6、你能勾勒一下心目中林则徐的形象吗?(看图片)

  这就是爱国英雄林则徐,目光是那样的坚定。他和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一起载入了民族史册,时时激励着华夏子孙。

  齐读第6节

  三、总结: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虎门寨已成了如今的虎门镇。那儿的天依然是蓝的,那儿的海也依然在咆哮着。碧空下,矗立着林则徐的雕像,仍然那样的威严,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虎门不平凡的昨天。

  让我们把这伟大壮举永记心田。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结合现在的走私毒品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27虎门销烟

  壮举

  销烟前      销烟时      销烟后

  (人山人海)(烟雾弥漫)(欢呼雀跃)

  中国人民不可欺!

推荐站内搜索:中秋节手抄报、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600字、职称英语考试试题库、2020教资笔试成绩查询入口绿豆发芽观察日记7天湖北考试院成绩查询、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分数线、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河北考研成绩查询、英语周记100字、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通用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虎门销烟》(通用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135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