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精选14篇)《背篼》(精选14篇)《背篼》(精选1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背篼》(精选14篇)

《背篼》(精选14篇)

《背篼》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3、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啥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啥?

  为啥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啥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 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教学过程 :

  一、学习“提示”,找出重点词句。

  1、学习“自学提示”。划出重要句子。

  2、讨论

  (1)说说啥是重点词句?

  (2)怎么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

  这句话赞扬了山里小孩啥样的好品质?

  二、精读全文,理解内容

  1、说说课文是怎么样写出山里小孩的“勤劳”的?

  (在书上找出相应的词句,做上记号)

  2、讨论:

  (1)“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说明柴禾“多”、时间晚)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书上也是怎么样写的?

  讨论课后题3(找、比、想)背诵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药材……”

  (说明采的东西多、善良热情、好学)

  (3)“拐过……绕过……走过……跨过……”

  (说明路途遥远)

  (4)“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抿着小嘴微笑。”

  (劳动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山里小孩“勤劳”的句子。根据叙述想象出一幅幅图画。

  4、围绕重点,读读议议

  (1)选取2、3、4、7自然段自由读。

  (2)讨论:

  ①山风、小溪、鸟儿为啥对打柴的小孩这么亲热?

  ②“炊烟”为啥说是“母亲高高扬起的手臂”?

  ③从“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④从母亲细微的动作,你看出了啥?

  三、朗读全文。

  四、课堂作业 

  作业 题4—6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深化重点句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句子: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2、提问:这两句话都是写啥?它们的表达办法与感情有啥不同?

  二、深化重点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禾。

  (2)比较异同:

  相同点:都是说背篼里盛着东西

  不同点: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朴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Lenovo从“一次”Lenovo到“许多次”,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禾,点出背柴禾的象征意义。

  (3)体会感情。从“领悟”到“赞扬”。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训练

  1、要求:

  第一段要用亲切、轻快的语调来读。

  第二段要用亲热、欢乐的语调来读。

  第三段用领悟、赞美的语气来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四、分段练习,指导背诵。

  (用“首词引背法”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抓住重点句“哦,山里的小孩,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来读读,想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山村小孩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勤劳、朴实、忠厚的美德,让人喜欢,受到人们的赞扬。

  六、课堂练习

《背篼》 篇2

  背      篼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4、初步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小孩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二、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1)昨天老师编了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一猜: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啥兜?(2)揭题(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啥做的?(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3)齐读课题。(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啥?2、整体感知。(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2)反馈。(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4)谈谈听后的感想。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1)导入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小孩回来了。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随机点拨(板书):              晚霞美      山风、小溪、鸟              炊烟(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3)理解“炊烟袅袅”。(4)感情朗读。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c、交流。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4、小结  。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5、作业 。1、尝试背诵。(1)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2)反馈。(3)《作业 本》第4、6题。板书:                                                                4、背篼          (图)生字                                                                                                                晚霞    美                            山风、小溪、鸟  炊烟

《背篼》 篇3

  山区地势起伏高低。山高坡陡,地阔人稀,交通主要是靠一些行旅小道。县级公路和区乡道均狭长崎岖;区乡道与农户家之间,往往要走半小时以上的山路。人民以“背”为主要运输方式。

  背幼儿所用的背篼背篼也名“背篓”,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筐状背具.主要用慈竹编。根据编法和筐眼疏密程度的木同,背篼可分四种,一是大蔑丝背篼,用于背谷子等;二是小蔑丝背篼,也名夹背儿,编得非常细密,没有漏眼,可以背米、面等;三是大花篮背篼,也称倒花篮背英用于背猪草、牛草,四是小花篮背篼,用于去集市时装一些小物品。篾丝背篼和花篮背篼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筐眼细小些,后者大一些。还有背孩子的娃娃背。

  制作简单、形态多样,使用起来非常灵活,适合于山区不同地形下背运不同性质的物品,大大方便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背绳用布条,竹条,打包带,甚至草绳。

  背累了,背篼可以倒放在地上,然后坐在背篼上,或者干脆直接坐在背篼口上,整个屁股都落在了背篼里。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啥兜?

  在贵州等地区,背篼也是一种职业的称谓,指依靠背篼为人运送货物的人。

《背篼》 篇4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2、学会13生字;理解19个新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全面理解课文重点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教具: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

  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啥兜?

  2、揭题,学习“篼”字

  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啥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啥时候) (谁) (用“背篼”干啥)

  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

  (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

  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

  字形重点:篼、撩、揩。

  检查词义:蜿蜒依依送别积攒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孩?)板书:勤劳

  4、学习“学习提示”。

  (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重点句。

  三、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  :这个勤劳的小孩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情景?同桌互说。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一比,体会表达的办法和情感有啥不同。

  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

  4、如果你是小孩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

  5、听到母亲的呼唤,小孩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现了啥?(动词很多:.拐、绕、走、跨、走、走)

  6、感情朗读,小结。

  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导入  :山里的小孩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么样的情景?

  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

  3、山里的小孩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护邻家小弟弟。你有啥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啥?

  比较句子:

  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这两句话有啥关联?作者用第2句话来赞扬这个小孩,好在哪里?(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一次”,是朴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Lenovo,是“许多次”,是“习以为常”的,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火,点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义。)

  5、小结:山里的小孩,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是多么勤劳啊!

  三、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交流。

  3、个别交流(评议)。

  4、集体读。

  五、回顾学习过程与办法,小结写作顺序。(课文按山里的小孩归来的顺序,先写大山的小孩,背着柴火回来;再写大山的小孩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赞扬了大山小孩的勤劳童年。)

  六、作业 。

  完成《作业 本》第2、5、6题。

  第三课时

  一、边听课文录音边轻读课文,回顾:你喜欢这个山里的小孩吗?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交流:勤劳、孝顺、爱学习、爱他人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集体交流疑难点。

  3、听写词语。

  二、自读课文,欣赏语句。划下优美词句,试背。指名背诵部分语句。

  三、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课本剧表演。

  5、集体背诵。

  四、城市里的小孩与这些山村里的小孩有啥不同?

  1、仿写练习:

  哦,山里的小孩,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哦,城里的小孩,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么样的童年?围绕上面的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 本》第3、4、7题。

  3、补充练习:辨字组词。

  延 民 责

  蜓 抿 渍

  梢 赞

  哨 攒

  教学后记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启发学生想象课文第5-8节所描写的情景,然后用动作、语言表演出来,学生兴趣较浓,效果较好。

《背篼》 篇5

  去年4月下旬,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精品课观摩大会上,浙江杭州的特级教师杨明明用四年级的学生上了五年级的教材《背篼》一课,她扎实的训练风格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使观摩者深受启迪,获益颇丰。笔者不揣谫陋,撷取她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进行赏析。

  教者使用的是江浙版的小语教材,为便于大家了解课文内容,特附课文于下:

  4.背篼

  黄昏,蜿蜓的山道上,打柴的小孩归来了。他背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母亲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天一早去镇上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哩。

  母亲撩起围裙一角,揩去他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他抬起头,抿着小嘴微微笑。

  哦,山里的小孩,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一、运用猜想开启智能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跳跃性的创造思维,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猜想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勤思多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智能。在这节课中,杨老师就较好地运用了猜想教学法——

  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板书的课题。“背”在这里怎么念?(生:bèi)“篼”是个啥头?(生:竹字头)与啥有关?(生:与竹篾有关)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背篼”会是一种怎么样的物具?

  (当地无“背篼”的说法,城市小孩更是少闻。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猜想可能是一种用竹篾编织成的,像箩筐形状的,可以背在背上装柴禾物品等的物具。老师对同学们的推测猜想给予肯定。)

  师:课文中描写的山道是“蜿蜒”的。“蜿蜒”是个新词,这两个字都有个虫字旁,由虫字旁我们会想到啥爬行?(生:蛇,蚯蚓等虫类爬行的样子。)那么,“蜿蜒的山道”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山道?(生:弯弯曲曲的山道:曲曲折折的山道。)

  师:打柴的山里小孩归来了。说他“背满满一背篼柴禾”是可以理解的,可作者也说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这是啥意思呢?大家可以联系开头的时间词“黄昏”来想象理解。

  (同学们先想象推测,后讨论发言:有的说是山里小孩从西山打柴归来,背后晚霞满天;有的说是既提示了黄昏的时间特点,也描写了很美的背景环境;有的说这样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山里小孩的喜爱。老师对同学们的想象猜测逐一评价,给予肯定。)

  从以上的教学片断可知,运用猜想法,学生能积极思维,学趣盎然,十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猜想法的步骤一般是提出(出示)问题后,教师还应有所定向(如提示“篼”的竹字头和“蜿蜒”虫字旁的表义范围),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提示和导引的区域范围里猜想,最后教师进行臧否中肯的评价。概言之,猜想法的一般流程为:出示——定向——猜想——评价。

  二、抓住中心纲举目张

  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先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然后再看看文章是用怎么样的语言文字技巧来表达这一思想内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阅读教学要从思想内容入手,或说从中心思想入手(此说可参见上海《小学语文教师》1998/2朱雪春《从中心思想入手进行阅读教学》一文)。要把握准课文的中心思想,就必须善于寻找文中的中心词句,然后再以中心词句为“纲”提起具体内容之“目”。杨明明老师深谙此道,她采用变序法,快捷地引导同学们抓住中心词句,据此“一点突破”、“纲举目张”——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提示全文主要意思的重点词句。找到后不用举手说,老师说一、二,然后大家齐读出来,看看大家读的是不是同一个词句。

  生:(默读、勾划、齐读课文末段)山里的小孩,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师:同学们都找对了。在这个全文的中心句里,重点词也是哪一个?

  生:勤劳。

  师:为啥说山里小孩背篼里盛着的是一个“勤劳的童年”呢?大家可按下面的学法提示深入地理解课文。(出示板书)

  我们在阅读时抓住重点词句后深入理解课文可以这样做:(1)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意思的;(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了我们啥启示。

  (“纲”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张“目”,教师也设计板书写出这样的完型填空:勤劳体现在______还体现在_______更体现在______。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讨论,懂得了文中山里小孩的勤劳体现在打柴禾归来“沉甸甸的背篼(第5节)上,还体现在采回红红的山柿子分给邻家小弟弟们和把采回的药材交给爷爷上,更体现在“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上。)

  上面的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直奔中心”和“一点突破”的教法特征。杨老师引导同学们从末节找出中心词句后,出示学法,再让同学们从5、6、7节中找出具体事例体会“山里小孩勤劳”这一中心。这一侧重于理解内容的片断也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寻找中心词句——分寻具体事例。这样的流程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内容阶段具有普遍的教学指导意义。

  三、品词品句多读多背

  语文课要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绝非是简单地多搞些练习、多做些作业 ,而应是形式多样地、生动有趣地进行品词赏句、感情读背等训练。在这些方面,杨老师的教学亦颇具特色。下面先请看她所运用的几种品词赏句形式——

  1.运用选择法品味词句。

  师:当“母亲撩起围裙一角,揩去他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时,这位山里的小孩“抬起头,抿着小嘴微微笑”。此时此刻,他会对母亲说些啥吗?下面这四种可能你选择哪一项?为啥?(出示选择题)

  a.“妈,你看我多能干!”

  b.“妈,我打的柴够烧一阵子了吧!”

  c.妈,我不累。

  d.无言,啥话也没说,就是“抿着小嘴微笑”。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应该选d项,因为上山打柴禾是经常做的事,无须都要说些啥,而且这样更体现了山里小孩特有的朴实性格。教者“无中生有”地让同学们选择山里小孩会说些啥,目的正是为了让同学们体会作者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技法。)

  2.运用表演法品味词句

  师:山里的小孩背着“沉甸甸”的一背篼柴禾归来了。他“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你们能体会出“沉甸甸”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吗?谁愿上来试着背一背“沉甸甸的柴禾”,也来“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走进”一下?

  (两个学生先后上台背着“沉甸甸柴禾”——塞满书本的一个大背包,作打柴归来的表演。各走一圈后,一生的感受是“背真酸”,一生的感受是“腰都直不起来了”。同学们对“沉甸甸”的词义有了深切的感受。)

  3.运用比较法品味词句。

  师:这个山里的小孩如此朴实、勤劳,你们喜欢他吗?(生:喜欢)母亲喜欢他吗?(生:喜欢)从啥地方看出母亲喜欢?(学生讨论发言略)作者喜欢他吗?(生:喜欢)从啥地方看出作者喜欢他呢?(生:从作者的描写中知道他喜欢)说得好。下面我们进行原句和变句的比较,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生动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山里小孩的喜爱之情的。(出示比较题)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水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原句与变句的比较,体会到作者由于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文辞生动活泼、充满儿童情趣;另外还懂得了写作时对主人公的感情不一定直接叙说,可以通过遣词造句自然地流露出来。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的确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词句最主要的办法之一。在理解品析每一句段后,教者都要求学生感情朗读,且当堂背诵,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阅读教学要求。

  四、读写结合文道统一

  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阅读中与片断练笔的写有机的结合,这是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思想素质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对上述的读写结合、文道统一的教学要求,杨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懂得了这个山里小孩是一个朴实、勤劳、能吃苦的好小孩。如果你是老师,课文学到这里你会给大家布置一道怎么样的作业 呢?

  生:谈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啥样的启示。

  生:和山里小孩比,我们少了些啥?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就用5分钟的时间写一篇短文,题目就叫《和山里的小孩比,我们少了些啥》。感到写起来有困难的同学不一定要写成有头有尾的短文,也可以写一两句话就可以了。

  (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写作,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5分钟后教师请同学们念读短文,4位同学的短文从山里小孩勤劳朴实、体贴母亲、对邻家弟弟们很友好、采药材自己积攒学费等几方面比照自己,联系实际,找出差距。)

  杨老师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较好地把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随机的、渗透性的结合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教者在教学中还采用换位法,让同学们设想如果自己是老师,学完课文后该布置一道怎么样的作业 ,换位方式使同学们感到新奇,马上转换角色,充当“小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方式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此外,对学生的写作有不同的要求,既可写成短文,也可写成句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者“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素质教育思想。◆ 

《背篼》 篇6

  之一

  浙江省绍兴县 俞伟芬

  教学目标 :

  1、能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办法学习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

  4、能体会山里小孩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办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啥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孩子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小孩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啥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啥?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办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么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啥读书办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啥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啥?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小节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么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啥启发。

  2、学习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小孩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 )上,还体现在( )和( )上,更体现在( )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啥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小孩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小节。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 )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母亲给小孩擦汗,小孩的表情怎么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啥?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小孩的回答。

  a、“母亲,瞧我多能干!”b、“母亲,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母亲,指名读。

  (2)想想母亲怎么呼唤?

  (3)真是母亲的手臂吗?是啥?用啥比作啥?

  (4)朗读。

  5、学习第5小节。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小节。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啥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小孩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小孩说些啥?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背篼》 篇7

  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小孩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二、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

  (1)昨天老师编了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一猜: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啥兜?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啥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啥?

  2、整体感知。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小孩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 本》第4、6题。

  板书:

  4、背篼(图)

  生字 晚霞 美 山风、小溪、鸟 炊烟

《背篼》 篇8

  教学目标 :

  1、能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办法学习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

  4、能体会山里小孩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办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啥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孩子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小孩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啥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啥?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办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么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啥读书办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啥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啥?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小节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么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啥启发。

  2、学习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小孩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 )上,还体现在( )和( )上,更体现在( )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啥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小孩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小节。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 )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母亲给小孩擦汗,小孩的表情怎么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啥?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小孩的回答。

  a、“母亲,瞧我多能干!”b、“母亲,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母亲,指名读。

  (2)想想母亲怎么呼唤?

  (3)真是母亲的手臂吗?是啥?用啥比作啥?

  (4)朗读。

  5、学习第5小节。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小节。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啥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小孩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小孩说些啥?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

《背篼》 篇9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考核题型。怎样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背篼》阅读答案,相信同学们完成后会有收获。

  《背篼》

  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小孩旧来了。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他背着大山绐他的慷慨馈赠,他背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收获。

  山风一路上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山溪一路上对他说着悄悄沾;鸟儿们一路上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悄。他知道,那是母亲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截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了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呼出--口气儿,掏出一掉鸟蛋,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他拿着几个红红的山柿子,放在门槛上坐着的小妹妹手上。

  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儿去镇子里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哩。

  然后,他温驯地让母亲撩起围裙一角,揩去汗涔涔小脸上的泥渍。

  他抬起头,抿着小嘴徽微笑。

  哦,在山里,打柴的小孩,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背篼阅读题:

  1、根据上下文写出下列问语的意思。

  蜿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馈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慷慨”的近义词是 ( )

  A、大方 B、健康 C、气派 D、繁多

  3、“大山的慷慨馈赠”是指( )

  A、山风,晚霞 B、勤劳 C、山路 D、柴禾等

  4、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写的是啥情景?

  5、文章用啥来比喻“母亲高高扬起的手臂”?

  6、打柴的小孩背篼里有些啥?

  7、填空:

  短文描述了_________的情景,赞扬了_________的品质。

  《背篼》参考答案::

  1、小路弯弯曲曲的延伸。赠送。

  2、A

  3、D

  4、太阳下山的情景

  5、袅袅的炊烟

  6、柴禾,鸟蛋,山子,药材

  7、山里小孩归来的情景,赞扬了山里小孩勤劳的品质。

《背篼》 篇10

  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小孩旧来了。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他背着大山绐他的慷慨馈赠,他背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收获。

  山风一路上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山溪一路上对他说着悄悄沾;鸟儿们一路上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悄。他知道,那是母亲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截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了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呼出——口气儿,掏出一掉鸟蛋,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他拿着几个红红的山柿子,放在门槛上坐着的小妹妹手上。

  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儿去镇子里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哩。

  然后,他温驯地让母亲撩起围裙一角,揩去汗涔涔小脸上的泥渍。

  他抬起头,抿着小嘴徽微笑。

  哦,在山里,打柴的小孩,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1.根据上下文写出下列问语的意思。

  蜿蜒:

  馈赠:

  2.“慷慨”的近义词是 ( )

  A.大方 B.健康 C.气派 D.繁多

  3.“大山的慷慨馈赠”是指( )

  A.山风,晚霞 B.勤劳 C.山路 D.柴禾等

  4.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写的是啥情景?

  5.文章用啥来比喻“母亲高高扬起的手臂”?

  6.打柴的小孩背篼里有些啥?

  7.填空:

  短文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小路弯弯曲曲的延伸。赠送。

  2.A

  3.D

  4.太阳下山的情景

  5.袅袅的炊烟

  6.柴禾,鸟蛋,山?{子,药材

  7.山里小孩归来的情景,赞扬了山里小孩勤劳的品质。

《背篼》 篇11

  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3、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啥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啥?

  为啥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啥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 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教学过程 :

  一、学习“提示”,找出重点词句。

  1、学习“自学提示”。划出重要句子。

  2、讨论

  (1)说说啥是重点词句?

  (2)怎么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

  这句话赞扬了山里小孩啥样的好品质?

  二、精读全文,理解内容

  1、说说课文是怎么样写出山里小孩的“勤劳”的?

  (在书上找出相应的词句,做上记号)

  2、讨论:

  (1)“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说明柴禾“多”、时间晚)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书上也是怎么样写的?

  讨论课后题3(找、比、想)背诵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药材……”

  (说明采的东西多、善良热情、好学)

  (3)“拐过……绕过……走过……跨过……”

  (说明路途遥远)

  (4)“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抿着小嘴微笑。”

  (劳动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山里小孩“勤劳”的句子。根据叙述想象出一幅幅图画。

  4、围绕重点,读读议议

  (1)选取2、3、4、7自然段自由读。

  (2)讨论:

  ①山风、小溪、鸟儿为啥对打柴的小孩这么亲热?

  ②“炊烟”为啥说是“母亲高高扬起的手臂”?

  ③从“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④从母亲细微的动作,你看出了啥?

  三、朗读全文。

  四、课堂作业 

  作业 题4—6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深化重点句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句子: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2、提问:这两句话都是写啥?它们的表达办法与感情有啥不同?

  二、深化重点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禾。

  (2)比较异同:

  相同点:都是说背篼里盛着东西

  不同点: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朴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Lenovo从“一次”Lenovo到“许多次”,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禾,点出背柴禾的象征意义。

  (3)体会感情。从“领悟”到“赞扬”。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训练

  1、要求:

  第一段要用亲切、轻快的语调来读。

  第二段要用亲热、欢乐的语调来读。

  第三段用领悟、赞美的语气来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四、分段练习,指导背诵。

  (用“首词引背法”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抓住重点句“哦,山里的小孩,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来读读,想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山村小孩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勤劳、朴实、忠厚的美德,让人喜欢,受到人们的赞扬。

  六、课堂练习

《背篼》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3、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啥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啥?

  为啥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啥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 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教学过程 :

  一、学习“提示”,找出重点词句。

  1、学习“自学提示”。划出重要句子。

  2、讨论

  (1)说说啥是重点词句?

  (2)怎么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

  这句话赞扬了山里小孩啥样的好品质?

  二、精读全文,理解内容

  1、说说课文是怎么样写出山里小孩的“勤劳”的?

  (在书上找出相应的词句,做上记号)

  2、讨论:

  (1)“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说明柴禾“多”、时间晚)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书上也是怎么样写的?

  讨论课后题3(找、比、想)背诵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药材……”

  (说明采的东西多、善良热情、好学)

  (3)“拐过……绕过……走过……跨过……”

  (说明路途遥远)

  (4)“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抿着小嘴微笑。”

  (劳动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山里小孩“勤劳”的句子。根据叙述想象出一幅幅图画。

  4、围绕重点,读读议议

  (1)选取2、3、4、7自然段自由读。

  (2)讨论:

  ①山风、小溪、鸟儿为啥对打柴的小孩这么亲热?

  ②“炊烟”为啥说是“母亲高高扬起的手臂”?

  ③从“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④从母亲细微的动作,你看出了啥?

  三、朗读全文。

  四、课堂作业 

  作业 题4—6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办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山村小孩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深化重点句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句子: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2、提问:这两句话都是写啥?它们的表达办法与感情有啥不同?

  二、深化重点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禾。

  (2)比较异同:

  相同点:都是说背篼里盛着东西

  不同点: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朴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Lenovo从“一次”Lenovo到“许多次”,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禾,点出背柴禾的象征意义。

  (3)体会感情。从“领悟”到“赞扬”。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训练

  1、要求:

  第一段要用亲切、轻快的语调来读。

  第二段要用亲热、欢乐的语调来读。

  第三段用领悟、赞美的语气来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四、分段练习,指导背诵。

  (用“首词引背法”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抓住重点句“哦,山里的小孩,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来读读,想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山村小孩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勤劳、朴实、忠厚的美德,让人喜欢,受到人们的赞扬。

  六、课堂练习◆ 

《背篼》 篇13

  教案:(必备) 教学目标 1、能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办法学习课文。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盛”;理解14个新词语的意思。4、能体会山里小孩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办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设计意图               主备教师:符慧娜辅备教师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啥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啥?

  为啥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啥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本1—3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啥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孩子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小孩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啥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啥?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办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么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啥读书办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啥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啥?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自然段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么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啥启发。

  2、学习5、6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小孩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 )上,还体现在( )和( )上,更体现在( )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啥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小孩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自然段。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 )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母亲给小孩擦汗,小孩的表情怎么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啥?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小孩的回答。

  a、“母亲,瞧我多能干!”b、“母亲,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母亲,指名读。

  (2)想想母亲怎么呼唤?

  (3)真是手臂吗?是啥?用啥比作啥?

  (4)朗读。

  5、学习第5自然段。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自然段。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啥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小孩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小孩说些啥?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句子: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2、提问:这两句话都是写啥?它们的表达办法与感情有啥不同?

  二、深化重点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禾。

  (2)比较异同:

  相同点:都是说背篼里盛着东西

  不同点: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朴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Lenovo从“一次”Lenovo到“许多次”,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禾,点出背柴禾的象征意义。

  (3)体会感情。从“领悟”到“赞扬”。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训练

  1、要求:

  第一段要用亲切、轻快的语调来读。

  第二段要用亲热、欢乐的语调来读。

  第三段用领悟、赞美的语气来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四、分段练习,指导背诵。

  (用“首词引背法”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抓住重点句“哦,山里的小孩,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来读读,想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山村小孩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勤劳、朴实、忠厚的美德,让人喜欢,受到人们的赞扬。

  六、课堂练习  随机:体验山里小孩的情感,“平时同学们在家里会做些啥家务活?”把自己平时的劳动简介给大家。                        1、   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可让学生一遍遍的读,并边读边表演。2、   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如:上学、放学、去外婆家等)      课后反思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大部分是情感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作用就在于加深体验,有所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淀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学这一课时,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山里小孩”,怎样让我们平原学生去体验山里小孩的情感呢?教学中我问:平时同学们在家会做啥家务活?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的劳动简介给大家。小孩们在同山里小孩比较时,饱含着对自己无比的喜爱之情赞美着山里的小孩……这样,小孩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背篼》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他加快了脚步,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走进……”。我带着小孩们一遍遍地读着,同学们被其中精确的动词所感染,他们边读边演。于是,我引导小孩们:“你觉得在平时生活中会用到这些动词吗?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小孩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上学、放学、去外婆家等情景3、文本是例子,人生才是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背篼》一时,分析教材时我想:能否让一个文本真正成为小孩学习、生活的范本,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唯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体验文中不同的情感,文中的“朋友之情、爷孙之情、母子之情”纷纷浮出文面,接着借助表演、联系生活等办法,让学生走出文本,升华感悟,形成认知,进而达到指导生活的目地。

《背篼》 篇14

  背篼也名“背篓”,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筐状背具。这篇《背篼》赞扬了山里小孩勤劳的品质。下面由本站小编为你带来关于背篼现代文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背篼现代文阅读材料

  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小孩旧来了。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他背着大山绐他的慷慨馈赠,他背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收获。

  山风一路上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山溪一路上对他说着悄悄沾;鸟儿们一路上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悄。他知道,那是母亲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截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了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呼出——口气儿,掏出一掉鸟蛋,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他拿着几个红红的山柿子,放在门槛上坐着的小妹妹手上。

  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儿去镇子里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哩。

  然后,他温驯地让母亲撩起围裙一角,揩去汗涔涔小脸上的泥渍。

  他抬起头,抿着小嘴徽微笑。

  哦,在山里,打柴的小孩,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背篼现代文阅读题目

  1.根据上下文写出下列问语的意思。

  蜿蜒:

  馈赠:

  2.“慷慨”的近义词是 ( )

  A.大方 B.健康 C.气派 D.繁多

  3.“大山的慷慨馈赠”是指( )

  A.山风,晚霞 B.勤劳 C.山路 D.柴禾等

  4.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写的是啥情景?

  5.文章用啥来比喻“母亲高高扬起的手臂”?

  6.打柴的小孩背篼里有些啥?

  7.填空:

  短文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背篼现代文阅读答案

  1.小路弯弯曲曲的延伸。赠送。

  2.A

  3.D

  4.太阳下山的情景

  5.袅袅的炊烟

  6.柴禾,鸟蛋,山柿子,药材

  7.山里小孩归来的情景,赞扬了山里小孩勤劳的品质。

推荐站内搜索:西游记 读后感河北省高考成绩查询系统入口官网、河南自考成绩、法制报告会作文、自考查询、2018年取消专升本、云南自考成绩查询、西藏高考成绩查询、教资答案2021、i have a dream 演讲稿、

《背篼》(精选1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背篼》(精选1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382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