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教案(通用7篇)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1
预设目标:
一、理解辩证的人物形象与辩证的主题
二、欣赏巧妙的情节和耐人寻味的伏笔
三、欣赏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写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学习本文应通过辩证的人物形象把握辩证的主题,同时以耐人寻味的伏笔和出色的 心理描写为艺术欣赏的重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作者(略见于中国当代文学史P159)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三、通过人物形象把握文章辩证的主题。
1、人物形象
A、学生讨论发言
B、教师小结
有进取心,渴望过一种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
勤劳俭朴:花了五元钱,等于“做七天还要倒帖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也肉痛起来."
具有小农的自私狭隘: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
具有农民的封建等级和落后愚昧的心理: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简介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
2、作品主题(通过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主题)
这篇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的喜悦与苦恼,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四、巧妙的情节设计和耐人寻味的伏笔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却有巧妙的情节设计与耐人寻味的伏笔。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感冒”这个细节深入领略作品趣味。看陈奂生怎么会得感冒,哪些是潜伏的因素,会发现处处都有伏笔。
文中除”感冒外,还有买帽子,车站的地点,书记巧遇陈奂生等许多处巧妙的设计,这些可以让学生从课本中思考找出。
五、出色的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同学们在欣赏时,应结合“项链”中的心理描写加以对比研究,进而了解中西方心理描写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有一系列动作:不再脱鞋,大摇大摆地进去........每一个行为为啥会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解剖了人物的灵魂。这跟“项链”中的心理描写有所区别。
“项链”中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办法,“陈奂生上城”也注重心理描写,然而运用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是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景物、天气的描写展开的,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六、教师小结
七、课堂练习(具体见创新作业 本)
八、课后练习
创新作业 P48--P50
九、教后记
[1]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2
教学导航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的短篇代表作,是他陈奂生系列小说中最精彩的一篇,小说通过农民陈奂生上城的故事展现了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农民的心灵历程,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农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变化。教学本文要抓住这样一些问题:
1.陈奂生是个啥样的人物?他身上有啥样的弱点?作者是怎么样表现这些弱点的?
从小说可以看出,陈奂生是一个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的农民。他的弱点是过于自卑,缺乏主人翁的气质。在生活好转之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但抽嘴笨舌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有时候自己也挤在人群中凑热闹,但话语出口,便引得人们哈哈大笑。对于人们的嘲讽,陈奂生不但没有义愤,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出于自卑的心理,陈奂生往往瞧不起自己。当服务员对他“冷若冰霜”时,他便认为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他的自卑,在某种情况下也会走向盲目的自高自大。在那个年代,五元钱一宿的房钱,对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是心疼的,住一宿做七天工还要倒贴一角钱。吴书记本意是关心自己反而坑了自己,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便归罪于自己:“干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进了招待所”。花了钱还遭白眼,这对他精神的打击是很大的,但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在房间里胡乱报复了一番以后,到百货公司心一横,便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而且,这时候他心里充满了自豪和得意。
2.怎么样理解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这篇小说,不仅思想内容深刻、含蓄,而且艺术手法新颖独特。作者不写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不追求故事的大波澜,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活的细节,于细微处着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针砭社会的弊端。最富有表现力的是“大闹招待所”的一段描写。一连串的恶作剧式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示了陈奂生阿Q式的“得胜的心理”。作者笔下写的都是凡人小事,贯穿全篇的是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帽子虽小,却来之不易。告诉读者,农民的生活虽有所改善,但要改变落后的面貌还要加倍努力。同时,一顶帽子,既写出了陈奂生的传统美德,也表现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他性格的弱点。作者在揭露极“左”的线路给人们精神上造成新的负担的同时,也善意鞭挞了陈奂生身上的缺陷。
3.怎么样理解小说以心理描写为主的艺术特点?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不注重人物外部特征的描写,不注重那些围绕人物发生的事件,而是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让主人公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比如陈奂生进城归来的一段心理描写,就把他的“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塑造人物的笔调冷峻幽默。读陈奂生结账前后的对比描写,起初不仅哑然失笑,继而也感到心情痛楚。小说风趣中饱含哲理,运用了寓庄于谐的手法。作品的语言质朴、幽默、简练、明快,人物的语言具有个性特征。“他上一趟街,回来只会说‘今天街上人多’或‘人少’……”,一句话就传神地描绘了陈奂生的手勤嘴拙。“管它,出了五元钱呢”,陈奂生结账后反复多次的这句自白,更是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质朴而也褊狭的心理。
教学本文,不宜按部就班,也不宜从小说的三要素人手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片断,把握住人物特征就行,只读不讲,读写结合,写一篇人物评论,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备课资料
1.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堵轻快而也沉重,高兴也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
(高晓声《且说陈奂生》)
2.关于《陈奂生上城》的评论
《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中最精彩的篇什,它通过陈奂生上城的奇遇,也悲也喜地写出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终于迈出了新生活的第一步,形象地概括了今天农村现实生活的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作品开篇就为陈奂生即将演出的一幕令人捧腹的喜剧吹奏出欢快的调子。新时期到来之后,陈奂生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抽空还可进城卖点农副产品。物质生活改善了,他渴望过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他再也不能忍受“就像等于没有‘自己’这个人”那样的处境,他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并起并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因此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果然,这样的事情终于给他“碰”上了:他坐了吴书记的汽车,并住了五元钱一夜的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他在心痛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就这样,一个多少带有阿Q气的、淳朴憨厚而也努力追求荚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的生动形象,活脱脱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作品的情节结构基本上和时、空顺序相一致,但有时也采用跳跃和切入。如陈奂生病卧车站,一觉醒来已在县招待所,然后再通过补叙和人物的回忆,交代以前发生的事。
高晓声驾轻就熟、“寓土于洋”的表现手法,洞开了陈奂生内心世界的窗户,把他灵魂的光华和阴影一览无遗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喜剧气氛的拱托、渲染,语言的谈谐、幽默、风趣,为小说增添了不少光彩。
(选自《中国当代作品选讲》,河北人民出版社)
3.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往往成为历史的记录,时代的镜子。《陈奂生上城》正是通过主人公陈奂生性格的变化及弱点,展现时代的气息。陈奂生的性格无疑是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的。但这种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境况下有着不同的表现。读者也正是透过陈奂生的性格变化去窥视时代的变幻。在《“漏斗户”主》里,陈奂生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为啥?因为他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总是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在别人家里,也是默默地坐着,甚至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但在《上城》这篇小说里,陈奂生一扫过去的愁容,变得轻松愉悦了。作品一开始就活龙活现地描绘了陈奂生的这副得意相:你看他多神气,“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你看他多满意,“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真是无忧无虑……。他满面春风,高兴透丁。陈奂生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人物的典型性格总是和典型环境相一致,从陈奂生的性格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国绕和支配陈奂生性格变化的那个时代的急剧变化了。几起几落的极“左”线路和“十年内乱”给中国农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像陈奂生这样的强壮劳动力,像老黄牛一样的勤劳苦干,还食不果腹,日子过的不堪设想。粉碎“四人帮”后,农民的境况才慢慢好起来。《陈奂生上城》就是这一新时期的真实写照。还是那个陈奂生,直到1978年秋收分配,才真正甩掉那顶“漏斗户”主的帽子,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粮食。他流出了感激的泪水。这泪水消融了深埋在陈奂生心里的冰决,也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作者是个严谨的现实主义者,他对生活的描写,既不做莺歌燕舞似的粉饰,也不做“金桥”、“天堂”般的浮夸,而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反映。对于陈奂生性格中的弱点,作者也决不回避,加以如实的叙述。这不仅是为了把人物写活,增加人物的立体感;也是为了让读者透过陈奂生性格中的弱点,窥视社会残存的弊端,引起治疗时注意。陈奂生虽然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但他却过于软弱自卑,缺乏主人翁的气质。
……
自卑的人,自然性格软弱,无法抗拒不正之风的侵袭。陈奂生一向听说招待所住宿费贵,想弄个究竟,赶快去付款。当陈奂生走近柜台处时,说了声“算账”,服务员大姑娘不动声色地问了声“几号房间”。当大姑娘意识到是吴书记的小汽车送来的客人时,便一改常态,连忙丢下手中的报纸,赔以甜蜜的微笑,并软款款地找话说;但当这位绝色的大姑娘看出陈奂生的寒酸相,断定他“不是个人物”时,内心的情感迅速地变换了位置,顿时由亲热变成了轻蔑,脸立刻沉下来“冷若冰霜”。陈奂生面对这种不正之风,毫无抗争的勇气,反认为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
陈奂生的自卑,在某种情况下就会走向盲目的自高自大。五元一宿的房钱,对一个普通农民陈奂生来说是肉痛的,住一宿做七天工还要倒贴一角钱。这么大的差别,陈奂生怎么也想不通。原想用卖油绳的利润买一顶簇新的帽子的,谁知帽子没买到手反把本钱亏了一大串。吴书记本意在关怀自己,反而坑了自己。陈奂生百思不解,最后还是归罪于自己:“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于,才份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昊书记,才住进了招待所”……。陈奂生的“自谦”精神可感,但麻木程度至深。他丢了钱还遭白眼,这一挫折,给陈奂生精神上的打击是很大的;但他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在房间里胡乱报复了一番之后,便到百货公司,心一横,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心想,我这五元钱花得值得,试问,谁坐过了吴书记的小汽车?谁住过了五元一宿的高级房间?看谁还敢看不起我?……想到这里,他精神陡增,好像自己高大了许多,老婆也不在他眼里了,那种不愉悦的心情霎时烟消云散。于是他愉悦地划着脚步,像一阵轻风荡到了家。陈奂生的行为是可笑的,但在笑声中我们不能不为他流着辛酸的眼泪。陈奂生刚刚摘掉“漏斗户”主那顶物质贫困的帽子,却也暴露了精神贫困的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揭露了“四人帮”给中国农民造成的沉重的精神负担。
(选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广西人民出版社)
4.陈奂生作为新时期普通农民高典型形象,既具有淳朴、敦厚的传统荚德,也包孕了新的生活内容使他引起的朦胧的精神追求。长期的贫困的物质生活,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愚昧无知。当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十分有限,而且表现了某种变态心理,生活在今天的陈奂生,仍然带有昨天留下的印记。这一文学形象,既淳朴也无知,既讲求实际也挟隘自私。他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是揉合在一起的。复杂多样的性格,使我们感到既可爱也可笑。
(选自《当代中国文学名著提要与评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扩展阅读
李顺大造屋(节选)
高晓声
一个翻身的穷苦人,把造三间屋当做奋斗目标,也许眼光大短浅,志向大渺小了。但李顺大却认为,他是靠了共产党,靠了人民政府,才有这个雄心壮志,才有可能使雄心壮志变成现实。所以,他是真心诚意要跟着共产党走到底的。一直到现在,他的行动始终证明了这一点。在他看来,搞社会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主要也是造房子。不过,他以为,一间楼房不及二间平房合用,他宁可不要楼上楼下。他自己也只想造平房,但也不知道造平房算不算社会主义。至于电灯,他是赞成要的。电话就用不着,他没有啥亲戚朋友,要电话做啥?给孩子子弄坏了,修起来要花钱,岂不是败家当东西吗。这些想法他都公开说出来,倒也没有人认为有啥不是。
陈家村上的种田汉,不但没有轻视他的奋斗目标,反而认为他的目标过高了。有人用了当地一句老话开头,说:“‘十亩三间,天下难拣’,在我们这里要造三间屋,谈何容易!”有的说:“真要造得成,你也得吃半辈子苦。”有的说:“解放后的世界,要容易些,怕也少不了十年积聚。”
这些话是很实在的。当时沪宁线两侧,以奔牛为界,民房的格局,截然不同:奔牛以西,八成是土墙草屋;奔牛以东,十有八九是青砖瓦房。陈家村在奔牛以东百多里,全村除了李顺大,没有一家是草屋。李顺大穷虽穷,在这种环境里,倒也看惯了好房子。唉,这个老实人,还真有点好高骛远,竞想造三间砖房,谈何容易啊!
在众多的议论面前,李顺大总是笑笑说:“总不比愚公移山难。”他说话的时候,厚嘴唇牵动着笨重的大鼻子,显得很吃力。因此,那说出的简单的话,给人的印象,倒是很有分量的。
从此,李顺大一家,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它以最简单的工具进行拚命的劳动去挣得每一颗粮,用最原始的经营方式去积累每一分钱。他们每天的劳动所得是非常微小的,但他们完全懂得任何庞大都是无数微小的积累,表现出惊人的乐天而持续的勤俭精神。有时候,李顺大全家一天的劳动甚至不敷当天正常生活的开支,他们就决心带饿一点,每人每餐少吃半碗粥,把省下来的六碗看成了盈余。甚至还有这样的时候,比如连天大雨或大雪,无法劳动,完全“失业”了,他们就躺在床上不起来,一天三顿合并成两顿吃,把节约下来的一顿纳入当天的收入。烧莱粥放进几颗黄豆,就不再放油了,因为油本采是从黄豆里榨出来的;烧螺蛳放一勺饭汤,就不用酒了,因为酒也无非是米做的……长年养鸡不吃蛋;清明买一斤肉上坟祭了父母,要留到端阳脚下开秧元才吃。
只要一有空闲,李顺大就操起祖业,挑起糖担在街坊、村头游转,把破布、报纸、旧棉絮、破鞋子等废品换回来,分门别类清理后卖给收购站,有时能得到很好的利润。废品中还往往有可以补了穿的衣裤、雨鞋等物,就拣出来补了穿一阵,到无法再补的时候仍纳入废品中,这样也省了不少生活费用。那换废品的糖,是买了饴糖回来自己加工的,成本很便宜。可是李顺大的独生儿子小康,长到七岁还不知道那就是糖,不知道是甜的还是咸的。八岁的时候,被村上小伙伴怂恿着回去尝了一块,就被娘当贱提出来,打他的屁股,让他痛得杀猪似地叫,被娘逼着发誓从此洗心革面。娘还口口声声说他长大了要做败家精,说他会把父母想造的三间屋吃光的,说将采讨不着老婆休要怪爹娘!
最可敬佩的事情,是发生在李顺大的妹妹顺珍身上。一九五一年分进土地时,她已经二十三岁了。当时政府还没有号召晚婚,按照习惯,正到了结婚的妙龄。她不但肯苦能干,温顺老实。而且一副相貌,也长得出奇的漂亮。细细看去,似乎和她哥哥一模一样,只是鼻于小了一点,嘴唇薄了一点;就在这两个“一点”上,造化却也显露出了它无所不能的伟大,把高挑个儿、鹅蛋脸型的李顺珍衬出了一派清秀俏丽之气。当时,附近村上一些小伙子央人登门求婚的,也不是三个两个。可是,不管对方条件怎么样,人品怎样,顺珍姑娘只是说自己年纪还轻,一概回绝。她是哥哥抚养长大的,她决心要报答哥哥的恩情。她知道离开她的帮助,哥哥的奋斗目标就很难实现;如果她出嫁,哥哥不但少了一个坚强可靠的助手,而且还得把她名下分到的一亩七分田让她带走。这样一来,她哥哥的经济基础和劳动能力都会大大削弱,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造出三间屋。因此,她甘愿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代称得上是青春中的青春,留给她哥哥的事业。
一直到了一九五七年底,李顺大已经买回了三间青砖瓦屋的全部建筑材料,李顺珍才算了却心事,以二十九岁的大姑娘嫁给邻村一个三十岁的老新郎。新郎因为要负担两个老人和一个残废妹妹的生活,穷得家徒四壁,鹑衣百结,才独身至今。所以,迎接李顺珍的,仍然是艰苦的生活。因为她已苦惯了,所以并不在平。
办过妹妹的婚事,就跨进了一九五八年。李顺大这时候还缺少啥呢?还缺些瓦木匠的工钱和买小菜的费用,再有一年,问题就可完全解决了。而且公社化以后,对李顺大很为有利。土地都归公了,他可以随意选择一块最合适的地基造屋。这不是大理想了吗。
可是,李顺大终究不是革命家,他不过是一个跟跟派。听毛主席话,踉共产党走,能坚决做到,而且完全落实,随便哪个党员讲一句,对他都是命令。有一夜李顺大一觉醒来,忽然听说天下已经大同,再不分你的我的了。解放八年来,群众手里确实是有点东西了。比如李顺大不是就有三间屋的建筑材料吗?那么,何妨把大家的东西都归拢来加快我们的建设呢?我们的建设完全是为了大家,大家自必全力支援这个建设。任何个人的打算都没有必要,将来大家的生活都会一样美满。那点少得可怜的私有财产算得了啥,把它投入伟大的事业才是光荣的行为。不要有啥顾虑,统统归公使用.这是大家大事,谁也不欺。
这种理论,毫无疑问出自公心。李顺大看看想想,顿觉七窍齐开,一身轻快。虽然自己的砖头被拿去造炼铁炉,自己的木料被拿去制推土车,最后,剩下的瓦片也上了集体猪舍的屋顶,他也曾肉痛得簌簌流泪。但想到将采的幸福也感到异常的快慰。近来的经验也改变了他原来的看法,他认为楼房比平房更优越了。因为粮食存放在楼上不会霉烂,人住在楼上不会患湿疹。看来以后还是住分配到的楼房好,何必自讨苦吃,像蜗牛那样老是把房子作为自己的负担呢。所以,他的思想就彻底解放了,不管集体要啥,他都乐意拿出来。如果需要他的破床,他也会毫不吝惜;因为他和他的老婆,都不是困在床上长大的。他的老婆,那个原先的讨饭姑娘,说真的倒比他多了一个心眼。但十二级台风早把大家刮得身不由己了,她一个女人家也有啥用!多一个心眼无非多一层愁。不过究竟也藏下一只铁锅,没有送进炼铁炉里熔化,所以集体食堂散了以后,不曾要去登记排队买锅子。
后来是没有本钱再玩下去了,才回过头来重新搞社会主义。自家人拆烂污,说多了也没意思。不过在战场尚未打扫之前,李顺大确实常常跑去凭吊,看着那倒坍了的炼铁炉和丢弃在荒滩上的推土车,睁着泪眼,迎风唏嘘。他想起了六年的心血和汗水,想起了饿着肚皮省下来的粮食,想起了从儿于手里夺下来的糖块,想起了被耽误了的妹妹的青春……
[阅读提示]
1.两篇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2.李顺大和陈奂生两个人物的性格有啥异同?
3.第三部分最后写道:“不过在战场尚未打扫之前,李顺大确实常常跑去凭吊,看着那倒坍了的炼铁炉和丢弃在荒滩上的推土车,睁着泪眼,迎风唏嘘。”想想李顺大为啥会这样做。
[参考解说]
1.这两篇小说共同的艺术特点是寓庄于谐。作者用幽默冷峻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喜剧故事,语言夸张而诙谐,让读者含着眼泪发出笑声,发出笑声的同时也感到心酸。
2.处在同一时代和生活处境中的李顺大和陈奂生两个人物,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其共性是忠厚、淳朴和勤劳;不同的是李顺大迷信,陈奂生褊狭,甚至有一点阿Q的精神印迹。但李顺大和陈奂生相比,有一点小聪明,不像陈奂生那样“憨”。陈奂生木讷得不会讲话,而李顺大却每每有惊人的“妙语”。如:“在众多的议论面前,李顺大总是笑笑说:‘总不比愚公移山难。”’
3.解答这个伺题必须了解有关的时代背景。从有关内容可以知道故事的背景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期。极左的线路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李顺大也是这场灾难的牺牲者之一。可是他“常常跑去凭吊,看着那倒坍了的炼铁炉和丢弃在荒滩上的推土车,睁着泪眼,迎风唏嘘”。并不是因为自己造屋的材料损失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憧憬,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1]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办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品读一二节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办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也是怎么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高晓声(1928~ ),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字词识记:
1.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麦垅(long) 嘣脆(peng) 簇新(zu) 喷嚏(fenti)
B 囤里(tun) 莳秧(shi) 尴尬(jianjia) 三爿店(ban)
C 打烊(yang) 瘪包(bie) 惬意(qie) 懊恼(ao)
D 服帖(tie) 肩胛(xia) 忐忑(tante) 砧板(zhan)
2.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
①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满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场开放了,他也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投机倒把”轻点过去的政策死,日子艰难;“冠冕堂皇”强调现今的政策灵活开放,日子轻快。对比突出了农民心里的欢欣之情。)
③这个吴书记真是个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这些来自于农民嘴里的“肝胆相照”的词语,正可以突出农民的朴实,知恩感恩。)
④真是阴差阳错,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映照出像陈奂生这样的农民,实际没有真正寻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却是那样的贫乏。)
四.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给三部分命小标题。
(一).昔日漏斗户,今日娇娇人;
(二).有心卖货生灵光,无钱买帽出错招;
(三).病遇吴县长,头回享“清福”
五.赏读第一部分:(讨论问题)
①课文开头两句有何妙处?读这句话当持怎么样的语调?
提示: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进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
教师可以范读这两句话(配唢呐曲子,模拟“陈奂生”走路的姿态)。
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悦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③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生活有着怎么样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么样?
提示:根据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变化;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④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你怎么样看?
提示:认识到两点,一是农民的老实憨厚,一是农民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
六.赏读第二部分:
①这一节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处?
(学生回答,说出一二处即可)
②卖帽不成这件事的背后有何意图?
提示:暗中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买卖的计划,进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③作者安排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也说明了啥?
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也有迫切性。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
④陈奂生生病这一情节,实际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今年好象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赏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一.处理课后练习三。(略,见教师用书)
二.赏析第三部分。
①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陈奂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啥?(讨论)
提示:揭露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门等现象的普遍性。
②写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感激,作者是怎么样写的?其用意也怎样?
提示:有两处。“陈奂生想到这里……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想罢……却也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也与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
③陈奂生结帐前后,女服务员的态度有何变化?
④自读小练习:读“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买,不买还要倒霉的!”一节完成后面的问题。
(1.这一节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是:(本质是善良的,但受伤之后也把他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践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2.“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说明了啥?
提示: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陈奂生也沿用了这种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3.作者写陈奂生经不起吴书记这样高级的关心的目的何在?
提示:一方面说明陈奂生有着封建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也表明党内的一些官员并不体察民情,对老百姓不是实质上关心,平时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这反而给农民带来伤害。
⑤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结尾有何深意?
提示: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做课后练习一.概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陈奂生的艺术形象。
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也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也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练习理解见教师用书)
四.做课后练习二,讨论本文的主题。
(学生可以各执己见,教师不必给出权威的诠释。理解参考教师用书)
五.讨论:联系我们现实的生活,说说事过二十年,陈奂生的精神生活现在也怎么样呢。(学生简单写下发言稿,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时间不够则做课后练笔)
六.布置课外作业 :印发资料
七.教学后记:
陈奂生
叫算帐
说明房间
现出本象
交钱
回到房间忿忿不平
服务员
并未看他
甜甜地笑;轻款款地寻话说;笑得甜极了;真是绝色
不笑了,话有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
看报;皱眉头
没有跟来
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之风盛行
[1]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2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 0 年代初期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上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本课拟用比较阅读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程序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助于把握事物形象,深入领悟小说主题,也可以拓宽视野,达到知识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与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背景知识简介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 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 9 8 0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进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2 、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呢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呢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导入 新课
创设情境:可剪辑一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影视片。
导入 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也是怎么样的呢?
三、整体感知全文。
1 、请本组同学展示研究成果。
2 、教师可适时点拨提示:
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的情节特点可用“一奇五巧”来概括。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也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面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进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3 、重点研究化解以下几个问题:
(1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农民,因何今日悠悠地上城来呢?
(2 )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啥?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 )怎么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提示“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生风”联系起来了,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 )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怎样理解?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 ”是相同的。但阿Q 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屋,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住房。这真是咄咄怪事。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也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四、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1 、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要点: 狭隘,患得患失;
勤劳,易于满足;
老实单纯,讲求实际。
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 、研讨以下问题:
(1 )、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2 )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
----2----
也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要点: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也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简介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 )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啥关系?
提示要点: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 、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
提示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感叹。
点拨:分析本文的主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北京、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得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联系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揭示本文的主题。否则,陈奂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带点阿Q 相的农民而已。
五、研究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
1 、概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如陈奂生交钱前后在客房内的“表演”和心理的变化就是很典型的一例,可重点、结合起来分析。
2 、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三、四段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内心的手法有啥不同?
提示要点:《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 分析办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 ”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以下迁移训练:
有一篇评论《陈奂生上城》的文章说:“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 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从小说实际联系这段评论,写出你的感想二百字左右
[1]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 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二. 学习本文“土洋结合”的心理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
一. 指导自读,安排一教时。
二. 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 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
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家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今天,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板书课题)
二. 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三. 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 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啥?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啥追求?
2. 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3. 第三部分是怎么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 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5. 与闰土、阿Q相比,说出陈奂生和他们的异同。
四. 讨论,明确:
1. 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啥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 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悦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也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也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
3.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也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怎样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悦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 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 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 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 梦圆招待所
5. 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也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与闰土、阿Q相比:
异:闰土、阿Q更多地表现了落后、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陈奂生则 更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有着忠实而进步的一面。
同: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
五. 归纳总结:
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体现了借鉴和创新,借鉴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办法,但更多地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也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所以可说是“土洋结合”。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也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也沉重,高兴也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也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六. 作业 :
写作文,题目:谈“精神贫血”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1]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办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品读一二节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办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也是怎么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高晓声(1928~ ),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字词识记:
1.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麦垅(long) 嘣脆(peng) 簇新(zu) 喷嚏(fenti)
B 囤里(tun) 莳秧(shi) 尴尬(jianjia) 三爿店(ban)
C 打烊(yang) 瘪包(bie) 惬意(qie) 懊恼(ao)
D 服帖(tie) 肩胛(xia) 忐忑(tante) 砧板(zhan)
2.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
①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满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场开放了,他也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投机倒把”轻点过去的政策死,日子艰难;“冠冕堂皇”强调现今的政策灵活开放,日子轻快。对比突出了农民心里的欢欣之情。)
③这个吴书记真是个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这些来自于农民嘴里的“肝胆相照”的词语,正可以突出农民的朴实,知恩感恩。)
④真是阴差阳错,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映照出像陈奂生这样的农民,实际没有真正寻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却是那样的贫乏。)
四.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给三部分命小标题。
(一).昔日漏斗户,今日娇娇人;
(二).有心卖货生灵光,无钱买帽出错招;
(三).病遇吴县长,头回享“清福”
五.赏读第一部分:(讨论问题)
①课文开头两句有何妙处?读这句话当持怎么样的语调?
提示: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进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
教师可以范读这两句话(配唢呐曲子,模拟“陈奂生”走路的姿态)。
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悦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③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生活有着怎么样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么样?
提示:根据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变化;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④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你怎么样看?
提示:认识到两点,一是农民的老实憨厚,一是农民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
六.赏读第二部分:
①这一节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处?
(学生回答,说出一二处即可)
②卖帽不成这件事的背后有何意图?
提示:暗中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买卖的计划,进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③作者安排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也说明了啥?
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也有迫切性。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
④陈奂生生病这一情节,实际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今年好象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赏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一.处理课后练习三。(略,见教师用书)
二.赏析第三部分。
①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陈奂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啥?(讨论)
提示:揭露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门等现象的普遍性。
②写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感激,作者是怎么样写的?其用意也怎样?
提示:有两处。“陈奂生想到这里……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想罢……却也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也与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
③陈奂生结帐前后,女服务员的态度有何变化?
④自读小练习:读“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买,不买还要倒霉的!”一节完成后面的问题。
(1.这一节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是:(本质是善良的,但受伤之后也把他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践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2.“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说明了啥?
提示: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陈奂生也沿用了这种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3.作者写陈奂生经不起吴书记这样高级的关心的目的何在?
提示:一方面说明陈奂生有着封建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也表明党内的一些官员并不体察民情,对老百姓不是实质上关心,平时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这反而给农民带来伤害。
⑤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结尾有何深意?
提示: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做课后练习一.概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陈奂生的艺术形象。
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也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也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练习理解见教师用书)
四.做课后练习二,讨论本文的主题。
(学生可以各执己见,教师不必给出权威的诠释。理解参考教师用书)
五.讨论:联系我们现实的生活,说说事过二十年,陈奂生的精神生活现在也怎么样呢。(学生简单写下发言稿,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时间不够则做课后练笔)
六.布置课外作业 :印发资料
七.教学后记:
陈奂生
叫算帐
说明房间
现出本象
交钱
回到房间忿忿不平
服务员
并未看他
甜甜地笑;轻款款地寻话说;笑得甜极了;真是绝色
不笑了,话有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
看报;皱眉头
没有跟来
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之风盛行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 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
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这就是农民,但是呢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也怎么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陈奂生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
考虑:是啥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啥感想。
明确: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态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了,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三.精读课文
1. 在上城篇中的陈奂生也怎么样呢?我们看文章前两段有啥作用?作者怎么样表现的?
明确:心情是愉悦轻松的
作者通过环境、神态、动作来烘托
2. 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啥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在生活中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他总是希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过大家就好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3. 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啥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4. 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64陈奂生想到这里——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啥心理,体现陈奂生啥特点?对这部分你有啥感想?
明确:对书记的感激也许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可爱的农民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可见农民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关爱,多么需要党的关心,对党是多么的信任,这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善良、质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本质。
5. 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
其中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啥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啥,他出了五元钱呢。
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
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啥……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作为农民的勤俭、质朴。但是呢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
回点啥,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6. 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也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悦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7. 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也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8. 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9.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啥手法?
明确:动作、神态、环境烘托还有直接的心理分析
10.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以及《红楼梦》中“刘姥姥酔卧怡红院”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办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四.课后练习与思考
1.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怎么样看?
2. 拓展阅读:阅读读本《乡场上》看一下冯么爸的精神世界
阅读读本《哦,香雪》看一看香雪的追求
板书:
环境 善良 淳朴
行动 勤俭 憨直
陈奂生 精神贫乏
神态 物质富足 愚昧 落后
直接心理描写 精神滞后 阿Q式的自欺
资料
《漏斗户主》片断
①漏斗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
A 欠债总是要还的。现在也该考虑还债了。有得还,倒也罢了,没有呢?
陈奂生背了一身债,不是钱债,是粮债。近十年来,他年年亏粮,而且越亏越多。他约摸估计,等今年口粮分下来后,还清债,连做年夜饭的米都不会有。但是呢,宁可没有吃,还是一定要还的。他总是这样对老婆说:“我们已经是‘漏斗户’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很pad,但心里却禁不住要颤抖,他真愧对老婆小孩,自己没有养家活口的本事。他力气不比人家小,劳动不比别人差,可他竟落到了这个地步,在人面前连头也抬不起。
同他相好的一些人,都替他着急,常常忍不住要替他叹息说:“奂生呀,到哪一年你才够吃呢?”
B 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情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从不叫苦,也从不透露心思,但看着他的样子,没有一个人不清楚,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由不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让主人关门睡觉。这样的时候,总给别人带来一种深沉的忧郁,好象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得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
考虑:是啥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啥感想?
《红楼梦》片断:刘姥姥酔卧怡红院
那刘姥姥因喝了些酒, 他脾气不与黄酒相宜,且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多喝了几碗茶, 不免通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及出厕来,酒被风禁,且年迈之人,蹲了半天, 忽一起身, 只觉得眼花头眩,辨不出路径.四顾一望,皆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却不知那一处是往那里去的了, 只得认着一条石子路慢慢的走来.及至到了房舍跟前,也找不着门, 再找了半日,忽见一带竹篱,刘姥姥心中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架子.\"一面想,一面顺着花障走了来,得了一个月洞门进去.只见迎面忽有一带水池,只有七八尺宽,石头砌岸,里面碧浏清水流往那边去了,上面有一块白石横架在上面.刘姥姥便度石过去, 顺着石子甬路走去,转了两个弯子,只见有一房门.于是进了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儿, 满面含笑迎了出来.刘姥姥忙笑道:\"姑娘们把我丢下来了,要我碰头碰到这里来.\"说了,只觉那女孩儿不答.刘姥姥便赶来拉他的手,\"咕咚\"一声,便撞到板壁上,把头碰的生疼.细瞧了一瞧,原来是一幅画儿.刘姥姥自忖道:\"原来画儿有这样活凸出来的. \"一面想,一面看,一面也用手摸去,却是一色平的,点头叹了两声.一转身方得了一个小门,门上挂着葱绿撒花软帘.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 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找门出去,那里有门?左一架书,右一架屏.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 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
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 \" 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怎样走出去呢?\" 一面说, 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刘姥姥也惊也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 他此时也带了七八分醉,也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且说众人等他不见, 板儿见没了他姥姥,急的哭了.众人都笑道:\"别是掉在茅厕里了?快叫人去瞧瞧.\"因命两个婆子去找,回来说没有.众人各处搜寻不见.袭人其道路:\"是他醉了迷了路,顺着这一条路往我们后院子里去了.若进了花障子到后房门进去, 虽然碰头,还有小丫头们知道,若不进花障子再往西南上去,若绕出去还好,若绕不出去, 可够他绕回子好的.我且瞧瞧去.\"一面想,一面回来,进了怡红院便叫人, 谁知那几个房子里小丫头已偷空顽去了.
袭人一直进了房门, 转过集锦К子,就听的鼾声如雷.忙进来,只闻见酒屁臭气, 满屋一瞧, 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袭人这一惊不小,慌忙赶上来将他没死活的推醒. 那刘姥姥惊醒,睁眼见了袭人,连忙爬起来道:\"姑娘,我失错了!并没弄脏了床帐.\"一面说一面用手去掸.袭人恐惊动了人,被宝玉知道了,只向他摇手,不叫他说话. 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些须收拾收拾,所喜不曾呕吐, 忙悄悄的笑道:\"不相干,有我呢.你随我出来.\"刘姥姥跟了袭人,出至小丫头们房中, 命他坐了,向他说道:\"你就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刘姥姥答应知道.也与他两碗茶吃,方觉酒醒了,因问道:\"这是那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象到了天宫里的一样.\"袭人微微笑道:\"这个么,是宝二爷的卧室.\"那刘姥姥吓的不敢作声.袭人带他从前面出去, 见了众人,只说他在草地下睡着了,带了他来的.众人都不理会,也就罢了.
考虑:《陈奂生上城》与《项链》三四段、《红楼梦》节选的这一部分在揭示人物心理上有啥不同?
考虑:读完小说《陈奂生上城》你有啥感想?
[1]
推荐站内搜索:2020护士资格证成绩查询入口、个性日志、中国事业单位考试网、我的心愿作文600字、邯郸市人事考试网、2013成人高考专升本、日记大全100字、二级建造师考试网、八个字激励短句、家里没关系千万别考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