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当阅读的人用心去看的时候,它是最美的。文字,当阅读的人用心灵去体会的时候,它是有生命的。渐渐的习惯了一本读者在手的日子,因为那样的生活才是充实。认识读者那已经是孩提时候的事情了,然而真正地融入却已经步入了社会。
文字的魅力在于它给人予想象的空间,文字的灵性在于它能触动人的思考。闲暇时翻翻,不为感受啥深奥的道理,也并不为学习任何伟大的行径,只为了让自己的脑袋能继续思考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沉溺的是美的意境: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到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不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也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也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本文摘自《读者》XX年第11期p09
费曼曾经说过:在别人认为你不可能做好的事情上获得成功,真是快事!这句话让人鼓舞,它指出了人生与奋斗都具有游戏性质的一面,“不可能”在这句话里面似乎蕴涵着浓厚的趣味。而整个人类的进步,也是在不断地克服各种各样的“不可能”。
本文摘自《读者》XX年第11期p13
永远不搬家—刘若英
每一个人都搬过家,但每个家在人心里有不同的分量。有时候你离开的不只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也是舍弃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离开那个空间,等于把你自己的一部分也永远遗留在那里了。某个程度上来讲,你每搬一次家,你的生活也必须重新开始,生命的长度要重新计算。你舍弃的不只是身边的物品和邻居,你也切断时间的延续性。老房子清空了以后,我不得不忍着伤痛远离公公的味道,远离那些让我记得生活曾是多长多远的味道。但“远离”毕竟不是消失,我是人,我有记忆。味道是淡去了,但我会努力让它保存下来,用我的办法,让我的后代也嗅得到老房子的味道。公公婆婆半个世纪前被迫离开他们的老家,彷徨伤痛何止我的千百倍。但他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是这样用记忆和盼望走过来的。我自然也应该这样走下去。
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好珍惜的——
相对论 ◎张峰
习惯跪着的人觉得,站着的人都是假清高;而在站着的人的眼里,跪着实属卑贱。
在富人看来,穷人难免都有红眼病;在穷人眼里,富人多少有些不地道。
驾车的人觉得行人太不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赶路的人觉得驾车的人简直就是横冲直撞横行霸道。
名人眼里,凡人自由自在活得潇潇洒洒;凡人的眼里,名人呼风唤雨活得风风光光。
本文摘自《读者》XX年第11期p29
言论---
人若有100岁的境界,80岁的胸怀,60岁的智慧,40岁的意志,20岁的激情,加上两三岁的孩童心,该有多好啊!
——理想人生
智者受到赞美时,字字反思;愚者受到批评时,句句反驳。
——思考的角度不同
三个朋友在开往远处的车上聊起了自己的个性和人生态度,说着说着就不由自主地与三种液体联系上,分别是酒、咖啡和茶。
酒是一位性情中人,做事为人大刀阔斧,有领袖风采。爱喝酒的人大都有朋友缘,餐桌上相识的不相识的,熟悉的不熟悉的,有利益关系的没利益关系的,三杯五杯下肚,往往称兄道弟,往往热情迸发,往往豪兴激增,霎时间四海之内皆朋友。因而酒是一位交际广泛而效率极高的人,他做生意白手起家,很快成为该市企业的多少强;他写诗,一个晚上能洋洋洒洒几百行。当然,这位老兄喝多了,也会对手下动点粗,第二天,惶然无知。一个身上充满酒精气息的人,你会感到他的活力,这活力必须与事业理想紧密相关,否则与暴力和虚无也常常分不开。在车上,他自我解嘲说,喝多了,就倒下了,就啥也做不了。酒精是人类奇怪的伙伴,人们欢庆时喝酒,痛苦时也爱喝酒。很多的国家都有戒酒令,但从来没有真正能戒过。据说俄罗斯是酒鬼最多的国家,但就这个带着酒气的民族在二战彻底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法西斯。
爱喝咖啡的人,往往需要背景,需要装潢有特色的环境,需要那么温柔一点的音乐,当然还需要人群,需要穿行其间的侍者。咖啡厅是交际的场所,也是休闲的空间。咖啡厅里很少有隐秘的包间,在咖啡厅里大多是做一些透明的事,例如男女第一次约会往往会在咖啡馆,而不大聚餐———男女聚餐往往是暧昧的开始或暧昧的终结。喝咖啡有时也做些交易,但往往是水到渠成的形式,假如公关一般要放到酒楼去。喜欢约人喝咖啡的人,往往是看上去是慢性子,其实是急性子的人。慢是咖啡只有一杯,不像喝酒那么一杯接着一杯干,也不像茶水那样可以不断地续,喝咖啡者虽有续杯的,但较少见,而且咖啡的内在力量也远在茶水之上,甚至超过酒。时常见到喝一大瓶白酒的人,但很少见到能喝一斤咖啡的,一斤咖啡的水的容量不可怕,但饮那么多的咖啡恐怕心脏要爆炸了。喝酒者更多的是自我表演,而喝咖啡者难免不抱有看客心态。因而咖啡馆里那些好泡咖啡馆的,往往是对人生有些看透或偷懒的人,法国不少作家喜欢在咖啡馆写作,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一般看来写作是要安静的环境的,但明白写作者的那种看客心态,就觉得挺正常的。
茶在饮料中恐怕是最有文化含量的,现在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茶馆茶楼都是打茶文化的牌。茶是文化的载体,但现在的茶楼和茶馆与茶文化的关系并不特别密切,反而与牌文化和赌文化联系紧密,现在很多地方的茶楼差不多是牌楼的代称,大家聚在那里斗地主打“双扣”。茶道是唐代文化传到日本之后现在“出口转内销”的,茶道有很多的讲究,例如讲究个“圆”字,即茶道的表演者出手收手都得划出一个“圆”,像打太极似的,这倒深得中国的处世哲学。现在选择喝茶的人很少为了观赏茶道,多半是一种社交的方式。文水泡茶慢慢浓,说的是喝茶的经验,也是说人生的一种境界。约人喝茶者往往是把自信隐含得很深,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但出手则有必胜的把握。但茶越喝越淡,如果三开不见成效,则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换茶重沏一道茶,则表明双方喝出了味道,有戏。不过,喝茶还是“酒余”或“饭余”,用于解酒或消食,当然也是用来进一步强化友谊和信任的方式,是进一步确认和稳固。茶培养人的耐心和忍劲,也消蚀人的创造力和里比多(心灵能量)。茶表面上看去温和并不刺激,但茶喝多了喝迟了往往会失眠,而失眠让你觉得无由头。第二天早晨,才恍然想起:嘿,昨晚喝茶喝多了。
人生中的三种颜色--- 酒辣,茶涩,咖啡苦,三种味道都是人生中必然会品尝的滋味。喝酒需要群体,茶对饮更合适,而咖啡往往伴随着孤独,也是人生经常出现的境地。我个人认为,这三种饮料时常混同于一个人的身上。碰到不同的人往往喝得不一样,与老友和好友相聚当然喝酒,与女性喝咖啡显绅士风度,与闲人喝茶最合适。不同心情喝的也不一样,喜庆自然需要酒,闲适喝点茶,苦闷来杯咖啡或许会缓解一些。不同年龄喝的也不一样,青年好酒,中年宜咖啡,晚年品茶。不同的空间也喝的不一样,你不能在小酒馆里喝咖啡,也不能在茶楼里喝酒大声喧哗,当然喝茶是个例外,路上车上都能喝,屋里屋外都能喝,但品茶就有很多讲究了。
题目叫人生的三种颜色,酒色最淡,但力量最烈,咖啡色最浓,味道最苦,茶色不浓不淡,是最普通的人生色彩。美酒加咖啡,不是人生,是艺术,是娱乐,娱乐至死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活法。
本文摘自《读者》XX年第11期p50
诗意的栖居 作者:张丽钧
如果教师需要选择一种生存状态,我认为他应该是“诗意的栖居”。
他对真理永远怀有赤子般的虔敬,他追索,他叩门,他喜欢将自己的蜗居搭建在离真理最近的地方。他是校园中最善于学习的人,他把新知视为生命的给养,他如饥似渴的汲取着,吸纳着,不知疲倦。他深爱着那些对他来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小孩,他会怀着惊喜的心情接受任何一个弟子击败自己的谬误。他从不以权威自居,他会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一个权威,那就是真理!”
他总是先于春季抵达春季。他口中衔着一个美好的预言,他知道季节不会失信,于是他微笑着工作,从容等待。他会对一个小孩说:“我丢掉过一个梦呢,你为啥不去替我捡回来?”小孩惶惑了,小孩以为老师都得不到的东西,自己怎样可以得到?可是,老师在用力推他啊!小孩于是铆足了劲,终于摘到了老师当年没有摘到的佳果。老师笑了——他感谢上苍慷慨地延长了自己的手臂。
太多的人在叹息,但是呢,那个最辛苦的人却没工夫叹息。他要在别人叹息的当儿,琢磨应该以怎么的方式向小孩们讲述一只蝴蝶的成长历程,他被一种甜蜜的痛苦轻轻折磨,他要以最佳的方式,将一个破茧成蝶的神话移植到一方心灵的净土上,再期待着它长成一片比神话更美的景色。
很难设想,这样的话竟出自一个学生之口。然而的确是。她把这么动人的文字献给他的老师,同时把这么动人的梦赋予她的老师。
心中有爱,腹中有诗,指上有金——这样的人栖身于神圣杏坛,这世界便多了一重让人热爱的理由,不是吗?
本文摘自《读者》XX年第12期p01
言论欣赏
编织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一座“城堡”眨眼之间变成一堆线。
---感情就像毛衣
我们开始相爱不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因为学会了完美地看待一个不完美的人。
---一条关于爱的短信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
——张爱玲
谦虚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装:更不是蔓杂人际关系中一张随时可以摘下的面具。真正的谦虚是智者智慧的彰显.是仁者豁达的写照。更是强者实力的表征。庸人难以触及。大家遮掩不住。(《谦虚的资格》) 天津/王静雨
对待一个橘子的好 作者:罗西
人生真的很无常,你根本不知道,下面会有啥事在等你,福还是祸,无人能知。所谓风水轮流转,谁都可以有交好运,谁也都有可能触霉运,上帝虽然法力无边,但是呢他也有打盹的时候,只有“现在”是最可信的,也应该是最可爱的,我们能把握的就是“当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众生真的是平等的,谁没有现在?这一刻的快乐或者幸福,大家是一样的,王子在日光浴,乞丐也在晒太阳。
如果,还有啥区别的话,就是幸福的含金量,就是你是用多大的心来享受当下的美,同样一个橘子,有人几口就囫囵吃完,有人先闭目嗅它的清香,提神,会心一笑,然后,剥皮,很美的造型,一瓣一瓣地吃,慢慢嚼,舒缓地咽,像试弹一首优美的乐曲……如果人生有啥不同,应该从对待一个橘子的态度里就可见吧。
本文摘自《读者》XX年第01期p29
光和影的游戏 邓笛 编译
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如此丰富,美好的东西到处都是,我们有时感觉不到,是因为我们是常视它们为理所当然而不加以重视,不知道感谢,不懂得欣赏,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许多我们眼前手边随时可得东西,例如光和影,例如人和人之间的善意、亲情和友爱。
本文摘自《讀者》XX年第01期p01
收藏幸福 作者:傅露佳
何谓幸福?每一个人自有不同的思量和标准,虽然幸福的结局都是那样地皆大欢喜。幸福可以漾在脸上,幸福也可以写在心里,当幸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幸福是灼人的。
为啥幸福是灼人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力量,是千锤百炼之后提升出来的一
种力量。一种踏遍阴森荆棘的勇气,一种翻越陡峭山崖的魄性,一种走过血雨腥风的从容,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因此,幸福就像退潮的一刻,黄昏的一刻,在天地交汇中划出美丽的宁静之弧,也在宁静中蕴含无数智慧的精灵。
因此,幸福,其实是妙不可言的。
幸福的妙不可言在于幸福不是轻易得来的,就像从前一首歌所唱的“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任何美丽的鲜花都始于一颗被人忘却的种子,幸福是创造的过程,幸福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征程。
有人说,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喝一杯自己喜欢的饮料,穿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喜欢一个陌生人,或者,对着镜子微微一笑……这些浅浅的感觉,我更愿意称之为“开心”,因为它们是瞬间展露的,或是此时彼刻的。而幸福,是有深度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欢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种收获。
因此——
幸福是不需要表白的,幸福更不是用来炫耀的,幸福是用来静谧感受的,就像欣赏宇宙星空一样,在沉默中享受它的博大精深。
幸福是伪装不出来的,幸福更不是攀比出来的,幸福是用来品尝的,就像面对一道诱人佳肴,十个人的味蕾会解出一百种不同的滋味。
幸福是要小心呵护的,幸福更是需要秘密收藏的,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醇的泉水,唯有远离污染才能永葆清澈。
有人说,分享快乐,快乐就变成双份;分担痛苦,痛苦会减轻一半。快乐,其实也是一种开心的感觉,比起幸福的深厚,快乐就像鲜花上的露珠,阳光普照的时候,露珠就会消失……而幸福,则是那颗在泥土中不断舞蹈的种子,它的美妙的肢体暗藏在一份冷静的喜悦中。
看到鲜花,人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美好的事物,有些人可以从心里深深地感知,有些人可以在梦中暗暗地向往,有些人只能从眼角偷偷地窥视,也有些人,连偷窥的勇气都无以产生……曾经,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幸福的蓝图,有些人可以在有生之年闻到花香采到甜蜜,有些人只在生命的终点站被鲜花簇拥,还有一些人,只能是那么孤孤单单了无声息地别离尘世。
有一天,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幸福,请把幸福收藏起来吧!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他们没有机会播下一颗种子,也没有时间等到花开的一刻,他们需要更多的是被人分担而不是为人分享。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幸福,应该是你心中的一份禅意,悄悄地收藏起来,在静默无语中相伴一生的花样美丽。
本文摘自《读者》XX年第01期p45
言论
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有三点很重要:合作、尝试和机遇。合作是基本的,是否去尝试取决于你自己.至于机遇——据我所知,一直都在那里。
——好莱坞明星葛丽亚•嘉逊
做自己的預言家 吴若权
这些经验带给我很大的启发:除非是天灾,否则生命没有意外,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预言家!意念的力量,往往可以跨越现实的障碍,结合所有对你有利的条件,构成一个神奇的磁场。只要你愿意立志志向,努力付诸行动,美梦可以成真,它是世间最美丽的“预言”;恶梦可以避免,它是最值得警惕的“寓言”。
作家保罗-矜贺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书中所写的:“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的忙。”
本文摘自《读者》XX年第02期p58
推荐站内搜索:教师证考试时间、周记大全、银行考试试题、爱是什么作文、孔乙己读后感2021考研查分时间表、教师演讲稿、中国梦演讲稿 3分钟2013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圆明园遗址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