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作业设计(通用16篇)《蜜蜂引路》作业设计(通用16篇)《蜜蜂引路》作业设计(通用16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通用16篇)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通用16篇)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1

  ★(人人必做)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ɡ yà        tán tiān        pài qù         yǐn lù  

  (       )     (       )     (       )     (       )

  qiāo mén        fù jìn        mì fēnɡ      liè níng  

  (       )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

  斯(  ) 谈(  ) 导(  ) 莫(  ) 

  期(  ) 毯(  ) 异(  ) 幕(  )

  三、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列宁亲自去找了养蜂人。

  养蜂人是列宁亲自去找的。

  (1)他打碎了花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工人清扫了街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啄木鸟除掉了树上的害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学生做,即优等生也必须做)

  四、填一填,做一做

  1、列宁一边_____,一边_____,发现路边的________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________的一个________里,园子旁边有一所__________。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1)这一段第一句是写列宁发现____________。第二句是写列宁看到了____________。第三句是写列宁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话里的“果然”表明了啥?对的打“√”。

  ①列宁出乎意料找到了养蜂人。(    )

  ②列宁所想的完全正确。(    )

  2、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在这句话中,列宁说的“向导”就是(       )。“您”指的是(            )。

  五、读一读,选一选

  ①用惊讶的语气读    ②用热情、高兴的语气读

  1、您好,列宁同志。(    )

  2、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

  ★★★(选做,即优等生也可不做)

  六、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啥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2

  一、基础知识★

  1.圈出正确的读音

  引(yin   ying)      近(jin   jing)     蜂(fen   feng)

  敲(qiao   piao)     附(fu  fu) 派(pai   qai)

  2.我会连

  仔细地     飞 一座 园子   讲     朋友

  惊讶地     说 一所 小山 找     花蜜

  自由地     找     一个 房子 采     故事

  3.对号入座

  常常     往常

  (1)放学后,陈刚(    )到操场打球。

  (2)我们的校车(   )都是由男司机开的,最近换了一个位女司机。

  (3)我(   )和小孩子一起上学。

  果然    居然

  (4)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傍晚(   )下起雨来。

  (5)他没想到自己(    )能通过考试。

  4.照样子该句子。

  例:养蜂人听到敲门声。养蜂人把门打开。

  养蜂人听到敲门声,把门打开。

  (1)蜜蜂采了蜜。蜜蜂飞进了蜂窝。

  (2)阳阳走出教室。阳阳来到琴房。

  二、拓展题★★

  1.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并在合适的地方画上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

  2.发挥想象编对话。

  养蜂人看到列宁,惊讶地说:“    ”

  列宁笑着说:“   ”

  养蜂人说:“     ”

  列宁笑着说:“ ”

  养蜂人说:“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片、生字卡片、练习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板书

  2、顺势提问:你们知道蜜蜂是干啥的吗?(采蜜)可别小瞧了这些小蜜蜂,它还会引路呢?(添加“引路”一词)知道“引路”是啥意思吗?(带路)

  3、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是不是有许多疑问呢?(学生提问:蜜蜂它不是人怎么会引路呢?它为谁引路呢?引向哪里?结果怎样呢……)这些问题很好,但是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平时老师经常告诉大家,不知道答案要怎么办呢?(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26课《蜜蜂引路》中怎么讲的吧!

  二、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办法。

  4、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和词语。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讶、敲”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yǐn sī pài tán qiāo jīng dǎo

  引 路  莫斯科  派 人

  谈天  敲 门 惊讶  向导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请大家注意:蜜蜂是一种小昆虫,“蜜”和“蜂”两个字都有虫字旁。“引”是个前鼻音。

  谁来领读课题。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说说“引路”是啥意思?(领路、带路)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啥?

  二、复习字词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和词语。

  蜜蜂 引路 谈天 委派 观察 果然 惊讶 附近 莫斯科

  认读词语。(指名读、齐读)红色字为本课生字,认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啥?(时间、地点)

  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常常”是啥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你能用“常常”说句话吗?

  再齐读此句。

  3、通过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发现,列宁常常派人去请养蜂的人来谈天。可是,这次却有所不同,列宁是亲自去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指名说。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吗?“因为……所以……”

  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往常”是啥意思?(平常、过去、从前、以前)

  你能区别开这两个词语吗?

  出示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练习:选词填空

  往常 常常

  A.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B.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由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 )由一个女司机开。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句子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4、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列宁连养蜂人住在东南西北那个方向都不知道,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出示课文插图

  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你还从课文的啥地方知道的?

  5、同桌分角色练习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表演读。相机指导:“惊讶”是啥意思?养蜂人惊讶啥?养蜂人的话应该怎么读?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

  “向导”是干啥的?课文中列宁说的“向导”指的是谁?列宁说话时的表情是啥样的?指名读,齐读。

  此时,你有啥想问的或有啥不明白的吗?

  列宁这样回答,你觉得列宁是个怎么样的人?

  师生合作表演读。

  6、蜜蜂不会说话,它们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

  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交流。

  齐读本段,划出列宁一路寻找养蜂人的动作。

  “看” 怎么看?

  “一边走一边看”。列宁此时最想看到啥?结果,他发现了啥?指名读。齐读。

  花丛中可能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正在结网的蜘蛛,为啥列宁发现的却是蜜蜂?他是怎么想的?

  “观察” 列宁在观察蜜蜂的啥?(飞行线路)

  谁能说说蜜蜂的飞行线路?指读。齐读。

  看到房子列宁会怎么想?他的判断对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读。齐读。

  “果然”是啥意思?齐读体会。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列宁为啥说蜜蜂是他的向导了吗?我们再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列宁( ),发现( )。他( ),只见( )。列宁走到( ),开门的( )。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齐说。

  你能试试背诵这一段吗?

  练习背诵。齐背诵。

  四、小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列宁是个怎么样的人?

  2、相机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判断。

  3、学习了课文,你有啥收获?

  4、齐读课文,记住这个有趣的小故事。

  五、拓展

  课下搜集列宁名言。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6、《蜜蜂引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读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办法:通过课件掌握生字读音,通过范读、自读了解向导是谁,进而感受列宁的智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列宁的智慧,学习列宁的智慧。教学重点:会认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列宁是怎么样借助蜜蜂找到养蜂人的,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师准备:媒体课件、贴图学生准备:白纸、画笔媒体运用表:序号媒体类型使用方式使用时间使用意图资源来源1自制幻灯投影1分钟激发学习兴趣自制2补充文本情景朗诵3分钟整体感知课文远教下载 3文本学习动画识记 4分钟识记生字新词自制合并 4补充文本幻灯演示图6分钟课文线路图和文本自制幻灯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幻灯出示谜语,让学生猜谜底。(媒体课件1)师相机出示蜜蜂简笔画。顺势提问:你们知道蜜蜂是干啥的吗?(采蜜)可别小瞧了这些小蜜蜂,它还会引路呢?(在简笔画后添加“引路”一词)知道“引路”是啥意思吗?(带路)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是不是有许多疑问呢?(学生提问:蜜蜂它不是人怎么会引路呢?它为谁引路呢?引向哪里?结果怎样呢……)这些问题很好,但是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平时老师经常告诉大家,不知道答案要怎么办呢?(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26课《蜜蜂引路》中怎么讲的吧!(点评:小学生不但喜欢猜谜语也喜欢小动物,用谜语激发小孩学习的热情,再加上栩栩如生的小蜜蜂,小孩们学习的热情一下被点燃。)二、初识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认真看动画,听录音。(媒体课件2)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啥事情?尝试着用回答上述问题的办法说一说。2、生边读课文,边勾画。(同学们,媒体中的老师字音读得准吗?读出了所要表达的感情了吗?你们一定也想和老师读的一样棒吧?现在请你在把课文读一读,不要忘记正确的读书姿势和勾画段落生字、优美词句哦!)(点评: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很快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同时使学生把握生字读音和节奏,激起学生向老师学习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媒体课件3)(1)出示我会读中的6个生字。大家一起读一读,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办法。(2)用authoruave制作简单的动画巩固生字。以此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意。(3)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课件出示,采用齐读、个别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点评:抓住低年级教学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达到了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四、深入学习,探究感悟刚才老师提出了许多的疑问,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找答案。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和结果。学习课文第一、二、四自然段。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①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人物(列宁、养蜂人)。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学习第一段)②体会列宁为啥要去亲自找自去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句式说说列宁为啥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习第二段)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③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你从那里知道的?(学习第四然段)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啥感到惊讶?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呢?(点评:抓住故事情节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3、联系事情结果,研究事情发展经过。(学习第三自然段)从列宁的话里让我们感觉蜜蜂好像会说话一样,其实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蜜蜂这只不会说话的向导,是怎么把列宁领到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故事的发展经过。 ①快速浏览课文,学习第三自然段。②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在白纸上画出列宁的线路简图。③出示剪贴画:花丛、园子、小房子、小路,让一位学生上黑板上摆、贴。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议。(重点理解“附近”、“旁边”;用媒体课件4验证学生答案.)(点评:动手操作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实践,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媒体课件验证,使学生能更牢固掌握课文难点。)④想象练习。第三自然段只写了列宁在找养蜂人的途中看的和做的,却没有写他怎么样想的,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列宁当时是怎么样想的?投影出示:(媒体课件4)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了附近有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宁走到那所房子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点评:在本环节教学中,利用教材的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从人物的行动推想人物内心,进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品质特点。)⑤从这里,你觉得列宁是个怎么样的人?(让学生感情出列宁是个关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人。)(点评: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教师的设计着力让学生参与读、想、画、说、演等活动,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在人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媒体课件4)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不能)其实蜜蜂采完蜜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2、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点评:学生年龄偏小,他们不能很有条理的总结课文内容,老师用幻灯形式一点一点的罗列出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总结课文办法。)六、课后延伸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想一想,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他会说些啥?会怎么样邀请列宁进屋?怎么样进行交谈?请大家续编故事情节。下节课我们进行口语交际练习。(点评: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想和写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线路,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怎样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列宁生平。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记字办法。

  四、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五、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

  六、学习书写生字“附近、谈、派、引、列、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莫斯科”

  2、指名复述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j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k画寻养蜂人的线路图。l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寻找过程。

  2、汇报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3、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一路看到啥?最想看到啥?用一个字代替“看”(找),因而列宁是一边走一边找。

  发现蜜蜂,想到啥?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这时,列宁想啥?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理解“果然”,用生活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意思。(放到词语超市)

  4、同位演读第四自然段。

  理解“惊讶、向导”,表演和生活实例体会词意,并找近义词。(放到词语超市)

  三、感悟课文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么样的人?(板书: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同桌互相评议。

  五、作业自助餐(自选)

  1、阅读《列宁和卫兵》,并写几句你的感受。

  2、寻找列宁的生平事迹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26 蜜蜂引路

  蜜蜂?

  列宁    养蜂人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公开课《蜜蜂引路》第二次大面积修改

  教材分析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线路,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怎样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列宁生平。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记字办法。

  四、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五、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

  六、学习书写生字“附近、谈、派、引、列、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讶、敲”,理解“果然、惊讶、向导”。

  2、有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怎样给列宁引路的,列宁是个怎么样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莫斯科”

  2、指名复述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j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k画寻养蜂人的线路图。l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寻找过程。

  2、汇报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3、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么样的人?(板书: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比赛读、男女分读、接力读)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发现蜜蜂,想到啥?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这时,列宁想啥?为啥会是养蜂人的家呢?从哪个词知道蜜蜂都飞往小房子?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理解“果然”: 这房子真的是养蜂人的家吗?课文怎么说?让学生体会意思。(放到词语超市)

  4、同位演读第四自然段。

  理解“惊讶、向导”,表演和找近义词体会词意。(放到词语超市)

  5、师总结:列宁通过自己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找到了养蜂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善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解决身边的难题。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同桌互相评议。

  四、作业自助餐(自选)

  1、阅读《列宁和卫兵》,并写几句你的感受。

  2、寻找列宁的生平事迹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词语超市

  附近

  谈天

  常常

  往常

  亲自

  果然

  惊讶

  向导

  26 蜜蜂引路

  蜜蜂?

  列宁    养蜂人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公开课《蜜蜂引路》第一次试教反思

  今天下午,这节课能如计划中完成了,但当然有不足之处。因此必须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

  1、忘记让学生复述、启发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么样的人、第四自然段表演读。

  2、有的词不需要解释:谈天、亲自,词语太多了,很烦,很容易乱。

  3、第三四段读得不够,处理如下:先单独默读第三段,划句,再把所划句子读给同位听。

  4、第三段指导读方面没到位,应把一、三句重点指导,有些词的语气强化,一些重点词语的重读还不到位。

  5、拓展方面,设计不好,思考的范围太广,令学生无所释从,暂时还没找到良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画线路图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全情投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但可能学生在过往委有少有这类练习,开始时有些不知所措,且没有看书画线路图,在再三提醒下才开始结合课文完成线路图.

  读得不够到位,要学生领悟列宁在寻找过程在的情绪变化,有点难,但学生比较善于模仿老师读,有老师范读后,读得更到位.

  学生在思考列宁是否真的由蜜蜂引到养蜂人处,学生最初都会一致说是,但通过分析后,有的学生会说不是,是啥让学生走到养蜂人处呢?但也不能一下子说出来.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6

  【知识塔】

  一、你能把小乌龟送回家吗?

  二、夺红旗,和同桌比一比,看谁先夺得红旗

  【聪明屋】

  一、一字扩词,再用词填空

  他(   )喜欢打篮球,一放学就直奔体育馆。

  学习委员成绩很好,她(   )得到老师的表扬。

  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最近却(   ) 由一个女司机开。

  他(   )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二、读一读,画一画

  【益智园】

  发挥想像编对话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惊讶地说:“________________?”列宁笑着说:“______________。”养蜂人说:“______________。”列宁说:“____________。”养蜂人说:“_______________!”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办法。

  2.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教学重点: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办法。

  教学准备:电脑、图片、磁带。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啥?“引路”二字,是啥意思?齐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密蜂引路。

  二、新授:

  1、师: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啥吗?(问题先不解决)请同学们把课文熟,看看你喜欢读哪一段?

  2.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 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你觉得列宁是个啥样的人?

  4、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密蜂之间有啥关系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写了啥?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示出问题: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啥?他是怎么想的?

  2)结果怎么样?

  3)请你试着画一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啥地方。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读、说、画)

  6、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并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来,贴图片。

  7、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

  8、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个啥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9、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总结:生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电脑

  引路 养蜂 花丛 仔细 采蜜 同志

  加点的字教读音指出是本文要学的汉字。

  二、学写生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4、课后习题第2题。◆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啥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啥?(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啥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啥?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啥?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啥?(让学生说)住得不远啥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啥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办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啥?(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啥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啥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啥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啥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9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怎样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 的设计,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 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认识能力。

  课堂教学中,怎样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呢?

  一、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步骤,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从头读到尾,脑子里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学生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理解,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理解后,再回到整体上来理解。后一个整体理解比起前一个整体理解,认识提高了,加深了。因为它经历了概括提高的过程,因此获得的认识也就更完整更深刻。

  教给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步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办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也要看部分,还要看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样就为逐步提高认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我在教《雷雨》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雷雨的主要景色,从整体上观察图画。有了一个总的印象后,再指导学生对照,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观察,逐段学习,看看课文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各是啥?然后帮助学生概括出:

  雷雨前:满天乌云,空气闷热,刮大风,雷鸣电闪;

  雷雨中:雨越下越大,时间不长;

  雷雨后:空气清新,出现彩虹,池塘里水满了。

  每学完一部分,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步,同时也与下一部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最后从整体上来一个回合,使学生从雷雨的出现、发展、变化过程中概括出雷雨的特点,初步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就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合在一起,像一把把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怎么样设计课堂的提问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设计的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在课堂提问之中,一步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前进,促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水平。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重点,尽量做到少而精,要有启发性,问题的语言要浅显,明白,儿童化。

  例如《种鱼》这一课,是由三幅图组成的看图学文。通过小猫种鱼这一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小猫为啥收不到鱼的道理。

  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季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季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啥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季怎么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到农民种玉米、花生心里怎么想?也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啥?(3)小猫怎么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最后通过小猫怎么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这一问,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向前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中,注意儿童的认识是怎么样提高的

  儿童学习一篇课文,从开始到结束,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注意掌握这个过程,并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个过程。

  以《一粒种子》为例,我着重抓了三点:(1)抓事物之间的联系:种子发芽跟温度、水分、土质的联系;春季与万物生长的联系。(2)抓事物的发展变化:种子发芽出土经历了四个阶段,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这四个阶段的变化。(3)抓词、句、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抓住重点段落,从词、句到段之间的联系,从中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经过。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挺一挺”。每次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成长,反映了种子发芽的主要变化过程。我就抓住这四个“挺一挺”,启发学生思考:啥叫“挺一挺”?种子为啥要“挺一挺”?种子每次挺一挺,自己有啥变化?大地上也有啥变化?从中揭示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以及跟季节气候的关系。当学生对种子发芽的经过有了具体印象之后,我也引导学生对现象加以综合概括,抽象提高,让学生说说:种子是怎么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消化、懂得了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泥土松软是促使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既有了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也上升到抽象的理性概括,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初步了解了一点植物常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

  四、把学习语文、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语言文字掌握得好,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深刻;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就更真切,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文章的词和句为依据,并把词和句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加以体会。

  《大海的歌》这篇课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海港繁荣的景象和大海美丽的景色,歌颂了欣欣向荣的祖国,歌颂了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了图文结合的办法,让学生看图读文,跟随作者步入画境,同时抓住描述海港景色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啥,听到啥,你也想到了啥?学生的心情跟随作者的感情在激荡,耳边仿佛鸣奏着大海呼啸的涛声,听到了大海在欢乐地歌唱。他们豪情满怀地说:“海港两岸,装卸吊车,海轮在歌唱;大海里,石油钻探船在歌唱;整个大海在欢呼在跳跃,在歌唱,歌唱伟大的祖国像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繁荣富强。这是一曲赞美伟大祖国的颂歌,是一曲振兴中华,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凯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 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师生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海洋之中。

  教案实录

  师: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孩子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啥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孩子,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啥?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孩子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啥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么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啥?(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啥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啥?他是怎么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孩子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啥?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啥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也发现了啥?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啥?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啥?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孩子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孩子,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孩子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孩子,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到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孩子,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啥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也惊讶也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孩子,啥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呢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啥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孩子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点评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一特点在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啥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 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么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啥,他是怎么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办法以后,教师也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么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啥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进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10

  师: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孩子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啥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孩子,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啥?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孩子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啥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么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啥?(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啥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啥?他是怎么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孩子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啥?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啥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也发现了啥?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啥?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啥?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孩子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孩子,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孩子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孩子,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到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孩子,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啥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也惊讶也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孩子,啥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呢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啥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孩子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课件、生字卡片、小图片、图画纸。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

  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百花丛,传播花粉也采蜜,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2.出示课题:26.蜜蜂引路

  3.课题质疑:

  4.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啥呢?(贴蜜蜂图)

  二.初识课文,认识生字。

  1.听录音范读,初步熟悉课文。

  2.识字教学:莫、斯、附、派、谈、讶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相应段落读一读。

  2.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在看啥,在想啥?

  (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回答边贴图片)

  2.列宁是怎么样观察的?他发现了啥,他是怎么想的?

  3.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

  4.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引出“果然”。

  6.指导朗读。(播放背景音乐)

  5.小结:列宁找到养蜂人是因为啥?

  (仔细观察,会动脑筋)

  五.根据课文,摆一摆、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师引言: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画出来,让课文的文字形象地展现在画面上,等会儿,请小老师把你的画展示一下再解说解说好吗?

  1.小组合作。

  2.路线图展示。

  3.根据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

  4.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六.思维拓展。

  i.              假如今天列宁来到我们这里,你想对他说些啥呢?

  ii.              生活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

  七.感情朗读,体会列宁的品质。

  八.巩固认字,指导书写。

  派、敲

  九.总结全文。

  列宁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爷爷那样,先仔细观察,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小孩。

  十.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图片展示)

  小树林

  房子

  花园    蜜蜂

  花丛     

  仔细观察  会动脑筋

  26.《蜜蜂引路》说课设计

  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四册 执教:翔安区沙美小学  李海棠

  一.教材简说:《蜜蜂引路》写的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 3.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课件、生字卡片、小图片、图画纸。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说明:

  (一)导入新课。通过简明生动的谜语,形象地引出蜜蜂这一勤劳的小向导。读课题熟悉“引”这个生字。并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体现课改的精神。

  (二)初识课文,认识生字。通过课件演示,听录音范读,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初步熟悉课文,认识生字词,为重点段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相应段落读一读。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其合作能力。首先小组讨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在看啥,在想啥?让学生明白,列宁不是在观看景色,而是留心在找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列宁是怎么样观察的?他发现了啥,他是怎么想的?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学生在揣摩列宁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板书中图片位置的排列,形象地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途中所观察到的事物及相应的大概位置展现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以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了引出“果然”这个词。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进而指导学生朗读,促进学生的理解。最后小结:列宁找到养蜂人是因为啥?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巩固,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以达到突破难点,读懂重点的教学目的。

  (五)根据课文,摆一摆、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途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因此我先让小组合作在教师板书的引导下进行拼图,并画出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小路,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将课文的重点段即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过程,以图画的形式将文字形象地再现出来。这也是本课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让学生通过路线图展示并根据自己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再现这一过程。再进一步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六)思维拓展。紧接着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1.假如今天列宁来到我们这里,你想对他说些啥呢? 2.生活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

  (七)感情朗读,体会列宁的品质。

  (八)巩固认字,指导书写:派、敲(九)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以上即是《蜜蜂引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设计,通过课件的演示,朗读感悟,想象以及学生动手拼图、画图,教师的板书设计这些手段以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12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并组织学生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知道蜜蜂会引路的,因为列宁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向导就是领路的人,蜜蜂是向导,所以蜜蜂会引路。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因为列宁仔细观察,也认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养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是这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虽然蜜蜂也有功劳,但主要还是列宁自己的功劳。我告诉他们每位同学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方同学都是胜利者,但是呢认为“蜜蜂不会引路”同学的表现更佳,因为他们能认真读课文,细心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另一方同学应该向他们学习。课文中,列宁这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值得大家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积极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我的话刚说完,下课铃就响了。课已结束,同学们却还沉浸在热烈的讨沦气氛中。这节课,学生们通过对“蜜蜂会不会引路”这个问题的讨沦,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连词语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他们在紧张而也愉悦的气氛中学会了学习,掌握了知识,我在心里深深地感谢刚才那位同学,为我找到了这么好的教学契机,使这节课取得了这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教师只有紧紧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回报。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新渠稍小学:徐学芳

  <<蜜蜂引路>>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简单画出路线图。能区分“往常”与“常常”表示不同的意思。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养蜂人见到列宁时惊讶的语气,并体会人物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特点。在这节课里,我能按照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学,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思想,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含义,并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如:小组合作、同伴交流、师生对读。并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利用简笔画画出列宁怎么样通过蜜蜂找到养蜂的路线图。从整节课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老师在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不足;教学流程不够流畅,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贯彻和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好。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总之,教与学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线路,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办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也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办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深读课文时,我抓住第三自然段为学习重点,从第四自然段入手,从最后一句列宁笑着说: “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为切入点,引导大家质疑:向导指啥?蜜蜂不会说话,不会指示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么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然后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读一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发现了啥?他是怎么想的?,同时还让小孩们根据课文描述画出列宁在寻找的过程中的线路图。根据小孩们的思考,回答巧妙的利用板书归纳性展示: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引到小孩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小孩们在完善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办法和敏锐的判断力,明白自己要拥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研究意识。紧接着让小孩们扩展想象,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说些啥,还会怎么样邀请列宁进屋,怎么样进行交谈,进行续编故事,小孩们在情景演示中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并组织学生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知道蜜蜂会引路的,因为列宁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向导就是领路的人,蜜蜂是向导,所以蜜蜂会引路。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因为列宁仔细观察,也认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养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是这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虽然蜜蜂也有功劳,但主要还是列宁自己的功劳。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列宁的“功劳”。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办法。

  2.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教学重点: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办法。

  教学准备:电脑、图片、磁带。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啥?“引路”二字,是啥意思?齐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密蜂引路。

  二、新授:

  1、师: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啥吗?(问题先不解决)请同学们把课文熟,看看你喜欢读哪一段?

  2.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 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你觉得列宁是个啥样的人?

  4、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密蜂之间有啥关系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写了啥?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示出问题: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啥?他是怎么想的?

  2)结果怎么样?

  3)请你试着画一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啥地方。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读、说、画)

  6、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并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来,贴图片。

  7、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

  8、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个啥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9、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总结:生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电脑

  引路 养蜂 花丛 仔细 采蜜 同志

  加点的字教读音指出是本文要学的汉字。

  二、学写生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4、课后习题第2题。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14

  温馨寄语:书籍就是力量!

  学习目标:

  1、会正确读写“惊讶、谈心、派出、引路、列宁、蜜蜂、敲门、附近”8个词语。

  2、通过自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区别并正确运用“常常”和“往常”两个词语。

  3、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说出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

  学法指导:

  1、读写本课生字,利用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并用红笔标出易读错、易写错的部分,小组交流。

  2、通过近反义词的对比,多读句子,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进行区分。

  3、通过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列宁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分析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原因。

  知识链接:

  列宁:(1870年4月22日 ——1924年1月21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

  1、结合课文中生字的注音读通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圈出自己在课文中积累的词语,借助字典查一查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3、在课后的田字格里书写本课生字,用红笔标出易写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识字办法。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

  二、自学检测。

  1、我会正确书写下面词语。

  1、jīng  yà       tan  tian        pai  chu         yǐn  lu

  (       )      (       )       (        )      (        )

  lie  níng      mì  feng       qiao  men         fu  jìn

  (        )     (        )      (         )       (       )

  2、我能把课文流利地读下来。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                              。

  【合作探究】

  1、通过预习和查找资料我们知道列宁是一位了不起的领袖,他为啥要亲自找一个养蜂人呢?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下面两个句子,通过对比,体会加点词语的不同。

  (1)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的近义词是         ,往常的近义词是         。

  3、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在课文中划一划有关句子,小组内读一读。完成下面的练习。

  列宁边走边看,发现            →            →                →   

  →找到了养蜂人

  4、朗读感悟

  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真正原因是啥?小组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说一说你的看法。

  【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中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办法,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课堂小结】

  列宁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凭借着         和          找到了养蜂人,真了不起。我们以后也要向他学习。

  【课堂检测】

  1、我会看拼音填空。

  tan  tian

  (1)老师经常和我们(         )。

  fu  jìn                              pai

  (2)我家(      )有一个大型的超市,母亲经常(  )我去买日用品。

  jīng  ya                  mì feng

  (3)养蜂人对列宁能找到他感到很(      ),列宁告诉他:是(     )给他

  yǐn  lu

  (      ),他才找到了养蜂人的住处。

  2、我会用合适的词语填空。(只写序号)

  ① 常常          ②往常

  (1)今天我六点就起床了,(   )这时候我还在睡觉。

  (2)放学后,他(   )到后操场打球。

  3、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说                                     。

  【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1)“蜜蜂引路”中的“引”是“带领”的意思。               (    )

  (2)“开门的果然是那养蜂的人”中“果然”在文中表示事实和列宁料想的一样。(    )

  (3)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                              (    )

  (4)列宁是靠蜜蜂找到养蜂人的。                             (    )

  2、我会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蜂房     蜜蜂   养蜂人

  因为蜜蜂采了蜜,就要飞回(     ),而(     )往往就住在蜂房附近,

  所以列宁跟着(     )就找到了养蜂的人。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15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办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啥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么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卜边是“大”。

  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yǐn sī pài tán qiāo jīng dǎo

  引路 莫斯科 派人 谈天 敲门 惊讶 向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办法。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啥?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啥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啥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啥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啥?

  (2)列宁是怎么样回答的?

  (3)为啥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啥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四)课堂作业 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mò sī kē qiāo mén jīng yà pài rén xiàng dǎo

  ( ) ( ) ( ) ( ) ( )

  2.组词。

  导( ) 蜜( ) 蜂( ) 采( ) 圆( )

  异( ) 密( ) 峰( ) 彩( ) 园(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 经常—— 愉悦—— 壮丽——

  仔细—一 聊天——一 兴奋—一 洪亮———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小山——( )房子一( )火车一( )草地

  ——( )园子一( )蜜蜂一( )飞机一—( )f绢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 )里有许多( )。他仔细( ),

  只见那些( )采了蜜, 就飞进附近的—个( )里,( )旁边有一所小( )。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 设计

  第二课时

  2、导(向导) 蜜(蜜蜂) 蜂(蜜蜂) 采(采访) 圆(圆形)

  异(奇异) 密(茂密) 峰(山峰) 彩(彩色) 园(园子)

  3.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悦——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4.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5.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 篇16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中所学生字及词语,并练习书写“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3.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积累“附近、谈天”等词语,并练习运用。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5.练习看图说话。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文章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表现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么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学生状况分析

  依照比赛要求这一课在八完小二年级四班完成教学。该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课堂中注意力较集中,所以尽管是低年级的教学也没有过多的进行组织教学,这为课堂赢得了充足的教学时间。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较强,在第二课时的生字检测环节中可以看到听写的出错率较低,因此课堂中对生字的教学用时较少。从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课文能力不差,但口语表达能力欠佳,所以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针对提高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该班男生发言较女生积极,课堂中虽进行了调动,但女生的发言状况还是不理想。希望今后该班的小孩子们能在老师的培养下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四、教学过程(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板书课题)请大家来齐读课题。

  生:《蜜蜂引路》。

  师:课题中有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个生字“蜂”“引”。请大家和我一起写一下这两个字。

  生:(空写“蜂”“引”两个生字。)

  师:“引”字的第三笔是“竖折折勾”,和我一起写。

  生:竖――折――折――勾――(空写)

  师:这两个字记住了,其他生字记得怎样呢?我想考考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好,你来。其他同学准备在本上听写生字。

  师: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列宁――附近――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派人――谈天――

  生:(听写生字)

  师: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我们先看看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写的怎样。

  生:全对了!

  师:她哪一个字写得好?

  生:“列、派”。

  师:是的,这两个字写的不错,还有“谈天”的“谈”字也不错,她注意到把上边的“火”字最后一笔写成点,你注意到了吗?

  生:注意到了。

  师:和黑板上的生字对一对,看看你都写对了吗?有错要改过来。

  生:(对照,纠正并改错)

  师:老师刚才考的生字都出自哪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注意这三个词:(板书)“附近、常常、谈天”,它们也都出第一自然段,你来读一读!

  生:(读词)

  师:大家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注意它们,一会儿我们要用它们练习说话。

  生:(读文)

  师:现在谁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用上“附近、常常、谈天”这三个词语说几句话?

  师:用其中的两个词也可以。

  生:我家附近就是学校,我常常自己上学。

  生:小明常常和我谈天。

  生:住在我家附近的邻居常常来找父亲谈天。

  生:我常常去我家附近的那间冰激凌店买美食冰激凌,还喜欢和那个卖货的姐姐谈天。

  师:说得真不错!在课文中,列宁常常和住在附近的养蜂人谈天。有一天,他也想找养蜂人来谈天,可是却遇到了问题,是啥?

  生: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师: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生:(读文)

  师:“往常”是啥意思?它和“常常”的意思一样吗?(在“常常”旁边板书“往常”)

  生:不一样!

  生:“往常”就是以前。

  生:“往常”就是以前常常做一件事,可现在不能做了。

  师:正确!谁能用它说一句话?

  生:往常我七点起床,可今天起晚了。

  师:那可要迟到了。

  生:我往常去的那家店关门了。

  生:往常我星期天都要去奶奶家,可今天去不成了。

  师:往常都是刘老师为大家上课,今天却是……

  生:白老师来上课!

  师:往常我们多是在教室里学习,可今天……

  生:我们在电教室里学习!

  师:大家的“往常”用的真好!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列宁现在只好……

  生:亲自去找!

  师:可是列宁究竟是怎么样找到养蜂的人的呢?课文哪一部分正是讲的这个内容呢?

  生:第三自然段。

  师:请你来读读这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列宁一路看到的景物画下来。

  生:(读文,画词句。)

  师:谁来汇报?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到了花丛中的蜜蜂,还有园子,还有小房子。

  师:(随机板书:花丛中的蜜蜂、园子、小房子。)你画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这一次读完之后请你来画一画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图,能画好吗?

  生:能!

  师:好先读课文。

  生:(读文,画线路图)

  师:请两个同学上黑板来画。

  师:哪位同学先画完,就先照着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练习说话。)

  师:先请这个同学说一说。

  生:列宁从家出来,下了山,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花丛中飞着许多蜜蜂,他也看到蜜蜂飞进一个园子,就跟着蜜蜂来到园子跟前,他有发现园子附近有一间小房子,他去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他这两个“发现”用的真好!通过这两个“发现”我们就看出列宁的啥优点?

  生:细心观察!

  师:请这个同学也来看着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最好把列宁思考的过程也说出来。

  生:列宁从家出来,下了山,他在路边发现花丛中飞着许多蜜蜂,他想:这些蜜蜂也许是养蜂人养的吧!我就跟着蜜蜂走吧!他看到蜜蜂采了蜜都飞进一个园子里,他想:这里一定是蜜蜂的家了,养蜂的人应该住的不远。当他看到园子附近的小房子,他想:这里一定就是养蜂的人的家了。于是他去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说得好极了!“果然”一词说明列宁所想的和最后所看到的结果……

  生:一样!

  师:看来列宁还有一个优点是……

  生:爱动脑筋!

  师:(板书: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细心体会一下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生:(读文)

  师:列宁通过细心观察,认真的思考,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难题,现在他找到养蜂的人了,它们见了面会所些啥呢?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文)

  师:看大家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那么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养蜂人,女生读列宁的话。

  师:(范读)

  师:(随机指导:“惊讶”的语气和“笑着说”)

  生:(分角色读文)

  师:他们的交谈到这儿还没完,翻过下一页,仔细看图观察一下,再想一想,他们还会说啥?

  生:养蜂的人说:“蜜蜂怎么会当向导呢?”列宁说:“真是这样的。”

  生:养蜂的人说:“蜜蜂怎么会引路呢?”列宁说:“我观察到蜜蜂飞到这里,就跟来了。”

  生:列宁说:“你没想到吧!”养蜂的人说:“是啊!”

  师:我猜养蜂的人可能还会夸一夸列宁呢,你来说说。

  生:养蜂的人说:“你真聪明!会思考问题!”

  生:养蜂的人说:“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真了不起!”

  师:我猜呀,养蜂人可能会这样说:“列宁同志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看啥困难也难不倒你!”你能学着老师的话说一说吗?

  生:(练习说话)

  师:今后我们小孩子们遇到困难会怎么样做呢?

  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字怎么样能写好?出示“近”字。(范写)

  生:(练习写字)

  师:小孩子们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多,好下课!

  五、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就如同在夜晚走一条走过的路。虽然你可能早已熟悉路上的每一处景物,但永远不确定在一团漆黑之中会不会突然冒出啥意外来。所以总是要求你一边走一边摸索,发现意料之外的东西,并绕过它,避免一路上的磕磕绊绊。

  原本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也会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蜜蜂引路》这一课我准备的教学设计不能不说已是十分的精心了,但尽管如此,在教学真正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做了许多的改动。

  其中一处出现在阅读教学中,对第一自然段里的三个难点词语“附近、常常、谈天” 的处理上。原本设计用三个词语说一段连贯的话。可是在要求提出之后明显发觉学生有遇难情绪,积极响应者几乎没有。随机根据学生原有的说话水平适当的降低了要求,即用其中的两个词语也可。这一要求的改变既在学生用一个词造句的水平上有所提升,也降低了学生达不到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训练的效果。

  还有一处在处理重点段内容理解的问题上。在教学设计上,我计划先读文,在再说一说列宁思考的过程,然后再画线路图。可是在处理这段教学的过程中,发觉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比我预想的要深入,所有就临时决定只引导学生把相应的重要词语找到,就放手让学生画线路图,然后再看着线路图说说列宁寻找养蜂人及一路思考的过程,这样增加了原来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训练难度,让包含在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更深入。

  其它的一些小的改动还有许多,在这里不一一详述。虽然随着教学的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不少的调整,但教学之后再看仍旧不是尽善尽美,尤其是对于学生说话训练提升不到位,要是再多花些精力和时间,多做一些细致的引导,学生的说话水平应在这一课的训练中有更大的进步。

推荐站内搜索:北京成人高考报名、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2020考研成绩什么时候出来、非主流日志、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家读后感1000字、国培心得体会、湖北自考查询、200字日记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通用16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蜜蜂引路》作业设计(通用16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580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