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来源:一路高升范文网
分类:教师使用
阅读-
第七课:藏羚羊的故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藏羚羊的挂图(或《可可西里》中关于藏羚羊的录像片断。)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识藏羚羊 1教师出示藏羚羊挂图(或录像片断),向学生介绍藏羚羊。 藏羚羊,别名长角羊,羚羊,属牛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7~10万只。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野生动物。 它一般体长135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藏羚羊。 3提示课题。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藏羚羊的知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藏羚羊身上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音,记住形。驱使车厢碾碎敷伤口气息奄奄蹭后腿噙着眼泪湿漉漉渗着血水 (1)抽学生读勾画的字词,相机正音,注意“眶”“渗”的读音。 (2)找出难读的字,同桌相互分析识记字形,注意“敷”“噙”“漉”的字形。 (3)学生课堂写生字词。 2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课文先写一只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的无助与悲哀,接着写科考队员耐心细致地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后来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回到老藏羚羊的身边。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思想 感情过渡语: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研读1~4段。 (1)学生自由读1~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老羚羊动作、神态的词句,思考: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你悟出了什么? 重点体会的词句: ①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奔到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体会老羚羊内心的急迫。) ②那只老羚羊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并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盯着他俩。(体会老羚羊的无助与哀求。) ③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老羚羊为救小羚羊冒死拦车,为人带路,让学生体会其对小羚羊的关心和对人类的信任。)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3)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 2学习第5~7段。 (1)学生齐读5~7段。 (2)学生勾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动作的词,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汇报交流救助小羚羊的动作词语。 科考队员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找出一些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将受伤的小羚羊抱回车上。
(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课文第8~10段。 过渡语:同学们,科考队员在归程中,把痊愈的小羚羊放回原先的草坡上,小羚羊欢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8~10段。 (1)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从以下词句体会: ①“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体会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牵挂。) ②“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体会团聚后的两只羚羊的欢悦和它们之间的亲昵之情。) ③找出写科考队员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科考队员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抓住“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等词语,体会科考队员被老羚羊的行为所打动,被羚羊间的爱所打动,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情。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这件事的大意。 2回顾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3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引导学生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5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感情。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用“肃然起敬”“小心翼翼”造句。 2写出读了本课后的感受。附:板书设计藏羚羊的故事羚羊求救 队员救助 羚羊团聚和谐相处第八课:蝈蝈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积累与运用(二)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明确有“像”“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 2积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能在口语交际中与同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5能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选一件感受较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6自主阅读短文,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学时数 3~4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 1出示课本中四个句子,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都带有“像”或“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明确其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想一想,比喻句有什么特征?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师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再自由读课本中的四个句子,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再读,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第一排三个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背诵这九个词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4师生互动,再找出一些写(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绿”“红”或“蓝”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三、互动平台 1读课本中本栏目的对话,想想自己明白了什么。秦学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理解句子的含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注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 4作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打开思路。 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自己儿时的一些“傻事”“趣事”,选一两件讲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2同桌交流,互说“傻事”。教师巡视引导,要求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特别要把“傻劲”或“趣味”体现出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可以提问题,可以评价,可以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3小组交流,评选优秀故事。以小组为单元互相交流讲述“傻事”“趣事”,并相互评价,各组推选一名最满意选手在组上交流。 4班级交流,讲述“傻事”。各小组推荐的选手在全班交流讲述“傻事”,同学们可以发言评论,也可以讲自己听完后的感想或启发,还可以讲其他“傻事”“趣事”。五、习作百花园 1细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范围。写作范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可以是快乐、幸福、喜悦的事,也可以是烦恼、悔恨、忧伤的事,还应表达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习作要求:以记一件事为内容,题目自拟,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2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广泛选择材料。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在我们个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不少难以忘记的事件,如淘气遭到父母的责罚、无知摘掉邻家盆花、偷偷抓来别人的小狗、瞒着父母用化妆品在自己脸上涂画……这些充满稚气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经历了这些事件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3学生自己确定题目并写作。 (1)教师巡视,发现选材、叙述有新意的,可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启发引导其他同学。
(2)完成草稿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4佳作赏析,再改习作。 (1)出示学生中的佳作。(用投影仪。) (2)朗读习作。(作者自己读。) (3)同学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再次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自己的习作。六、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自由读短文《那倾斜的伞》。要求边读边勾画,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可以批注在旁边,优美的词句、疑难的词句,也可以作上记号。 2小组交流。 (1)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词句令你最受感动?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3)有什么疑问,向同学提出来,互相交流解决。 3说说自己读了短文以后有什么收获。 (1)说说文章内容给你什么启发。 (2)说说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给你什么启发。 4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片断,抄写在摘抄本上。第九课:母鸡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尖锐”“凄惨”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品味有关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难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 学生: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一、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出示挂图或课件认识母鸡。) 同学们回家都认真观察了母鸡的一些生活习x##b?把你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母鸡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2.再来读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作上批注。三、 学习生字词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朗读。惊恐田坝疙瘩警戒颤颤巍巍预备啄食尖锐凄惨如怨如诉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四、 熟读课文,感悟母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批注:作者对母鸡前后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2.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的理由。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五、 细读课文,品评母鸡 出示:“我一向讨厌母鸡。”深入品味文章。学习第1、2段。 1.自读第1、2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 2.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第1段:抓“嘎嘎”“没完没了”“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第2段:抓“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自大、爱炫耀。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2段。学习第4~7段。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2.读课文第4~7段,思考: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边读边用笔做上批注。 3.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提炼品评。负责:出示句子: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读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不论……还是……总是”体会到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 。“歪着头”“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体会母鸡的机警、负责。) (2)师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再读句子,说说用上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好处。 慈爱: (1)自由读第4~7段。思考: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母鸡的慈爱? (2)交流感受。(“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汇报。 勇敢: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母鸡的勇敢? (2)交流:“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辛苦:交流:“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4~7段。学习第8、9段。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生自由读。 2.师范读。 3.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5.自由朗读第9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六、 拓展升华,感悟母爱 1.说说对“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第十课:一只贝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学生: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看看各种不同的贝壳或贝壳的图片。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贝壳,揭示课题 1出示贝壳和珍珠。 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一只贝》。(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交流,记忆字形。师重点指导:誉、腻 5.全班交流,评价朗读。三、细读品味,升华感情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初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体会体会。 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文第1段。 4.再读出示的第1段文字,边读边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段。(播放海边音乐。)师相机指导理解:旋涡、啮掉 5.它们即使生命结束,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难怪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人们的称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第2段?(生自由练习。) 6.抽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3~10段。 出示: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1.生自读句子。 2.这只贝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读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生交流感受。 4.再读第3段,说说这段文字中的哪个词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再读读,体会一下。 5.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理解:默默、荣誉 6.相机抓住“折磨”这个词语理解贝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7.生理解“折磨”的意思。 8.再读课文,透过“折磨”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想想石子在贝的身体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9.生读课文,谈感受。 10.你们都在认真地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11.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贝所受的折磨用表情、声音表现出来。老师引读: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生跟读中间部分)……教师:一年,两年,它的壳上——读,但他—— 12.再读课文,再体会体会,在“可怜”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13.思(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四、学习写作方法,拓展迁移 1.作者写贝,赞颂的仅仅就是一只贝吗? 小结:文章借物喻人。 2.说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 3.把你想对这只贝说的话写下来。五、总结并提出希望 1.生展示搜集的同类人的故事。 2.希望你们也做一个像这只贝一样的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第十一课:狼群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俯首帖耳”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2体会狼群的团结、勇敢。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狼的多媒体资料(文字)。 学生:收集一些狼的有关资料、图片等。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一、媒体开篇,导入课文 1.出示介绍狼的生活情况的多媒体资料。 2.师:同学们,这就是狼的生活,把你看到的介绍一下吧。 3.师:是啊!一只狼是孤独的,它苦苦挣扎在食物链的终端;一群狼是强大的,它们有资格笑傲“江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狼选择了群居生活,共同进退,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我们一样过着群居生活的狼的世界。(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生字,注意:“撤”是翘舌音,“逻”的声母是l,不是n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了解词语的褒贬色彩。呼啸退避三舍默契俯首帖耳身先士卒 5.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说说狼群给你留下的印象。 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7.再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语句旁作批注。 8.学生交流。三、熟读课文, 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狼群的生活习性?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四、精读感悟,交流体会 1.自由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并读关键语句。 a.(1)找出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边讨论边板书: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b.(1)找出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原因。(边讨论边板书:团结)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c.(1)找出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头狼的权利和义务。(边(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讨论边板书:抵抗敌害、调解纠纷、巡逻报警、踏路探险)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五、总结延伸 面对如此勇敢、团结的狼群,它们的确有资格“笑傲江湖”!关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1.生交流汇报。 2.同样是过群居生活,人类从狼的生活中受到些什么启发? 同学们,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人类也像狼群一样勇敢、团结合作、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么,我们才有资格笑傲“江湖”!
1.拿出你们的笔,写下你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独特感受。 2.交流。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狼群》。 愿狼群勇敢、团结的精神永伴我们左右。第十二课:美丽的眼睛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关爱之情。 2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合作学习。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走进海豚的心灵深处,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海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你们想听吗?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时,一些贪财的水手想在船上杀死他。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然后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谁知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了一群海豚的注意,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海岸上。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可是,近代关于海豚救人的报道也不胜枚举。《美丽的眼睛》一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根据课后第一题的要求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讨论。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说说是怎样概括出来的。三、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方法: 1小组合作,边读边议,根据课后题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派代表汇报。 2各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达成共识。 (1)课文几次提到“美丽的眼睛”? (2)为什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所看过的最美丽的眼睛? (3)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策略,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学习。(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提供一些学习的策略供学生选择。 如:①读一读,议一议。 ②读一读,讲一讲。 ③读一读,勾一勾等。)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讲述有关人与动物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 2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成几句话,(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送给可爱的海豚。积累与运用(三)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成语,体会成语的意思及感情色彩的不同,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2.积累各种谚语,体会谚语的含义,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3.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乐于用普通话文明地讨论交流保护青蛙的方法,能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能抓住要点。 5.认真观察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拘形式写下所见所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6.培养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有所获。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并在生活中运用。 难点:了解阅读方法,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收集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和谚语,查找有关青蛙的资料。
教学时数 3~4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读成语。同桌相互读。 2.抽读。 3.小组讨论两组成语的特点。(都是有关动物的成语。第一组:贬义;第二组:褒义。) 4.再读,感悟它们感情色彩的不同。 5.在实践中去运用、感悟。 (1)分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动物的成语,并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 (2)全班交流。 6.全班齐读成语。二、语海拾贝,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谚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检查,要求读准确。 3.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动物的谚语,组长做记录。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类似的俗语、谚语,并把这些句子记在“采蜜集”中。三、互动平台,学会方法 1.学生自由读对话,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读了这段话后的收获。 3.小组分角色朗读,找一找,勾一勾,议一议:有哪些读书方法。 4.全班交流阅读方法。 5.除了书上列举的阅读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阅读方法? 6.再读对话,把这些阅读方法记下来。四、口语交际,自主表达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谈蛙”。(配乐朗读辛弃疾的《西江月》) 教师: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对青蛙的了解。 2. 小组内交流资料,互相补充,并选一名成员上台演说。 教师:青蛙对人类那么重要,可近几年来青蛙的数量却显著地减少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小组交流讨论:怎样保护青蛙?请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方案。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有条有理,态度大方。其他同学专心倾听,认真思考。 3.小组间评比,相机指导。大家评议。语言要文明谦逊,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设计方案,抓住要点把意思表达清楚。 4.总结方案,深化话题。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为保护青蛙出一分力,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更加舒适,更加美好!五、自主阅读,培养能力 教师: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知道了青蛙是庄稼的朋友,是捕虫的能手,今天我们再走近青蛙,去了解一下青蛙。 1. 学生自由朗读,了解内容。 出示自读要求: (1)想想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 (2)找出写有关青蛙知识的语段读一读。 (3)分组讨论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青蛙的种类、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是两栖动物、青蛙的生理结构) 2.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习。 3.交流汇报。六、习作百花园 出示图画。 1. 仔细看。认真看图: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2. 尽情想。看着图画,发挥自己的想象,构思自己打算写的故事情节。 3. 大胆说。 (1)小组讨论写作方法,把握图画的重点部分。 (2)小组互相交流故事,注意倾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 (3)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说一说自己的故事内容。 (4)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4. 认真写。 (1)自拟一个新颖的题目。 (2)把你想写的精彩故事写下来。 (3)师巡视,个别指导。 5. 耐心改。 (1)自读自改。 (2)同桌互读互改。 (3)全班重点评议修改不同水平学生的文章。 6. 品味读。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肯定、表扬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第十三课:少年闰土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3. 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闰土)形象,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 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故事或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 展示“看瓜刺猹”图,教师朗读,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 2.学生谈初识闰土的印象,揭示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闰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笔做上记号。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如写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与作者初次相识的闰土,和我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看跳鱼儿、捡贝壳的闰土,和我分别的闰土。相机板书记忆、相识、相处、分别) 2.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梳理出课文结构,其间注意生字的读音和长、难句的指导。 (1)你觉得你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 (2)这四个部分当中哪个部分写得最详细?(相处这部分。)三、顺学而导,了解闰土 1. 找出文中带有“啊”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有哪些稀奇事。 2.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1)指名轮读闰土的话,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话中包含着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四件事。 ①找出闰土和我的对话,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品读其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事。 ②这些有意思的事,你们经历过吗,听过吗?像这样没经历过的事是什么事?(板书:稀奇事) ③如果是你,你最想干哪件事?为什么? (2)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生读,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 “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采用“情境渲染、联系实际、引入背景资料、对应比照”等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入情入境朗读。 ① 引出自己最想做哪件事。(如“看瓜刺猹”) ② 在书上画一画,边读边想,也可以写上一些批注(通过举例理解品读,体会其中的稀奇、有意思。) ③ 如果你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会看到些什么?(周围环境、闰土动作神情、猹的反应等)学生体会读,教师适时导读。 ④ 闰土和我,这两个好朋友看瓜刺猹又谈了些什么?(体会闰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说,我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的场面。)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3.问:在闰土和“我”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很少,只有一些感受,你能根据“我”的想法想象出“我”当时说了什么吗?写出“我”的感受。 4.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四、多元解析,记住闰土 1.师小结,引导学生比较“我”与闰土的异同。 (1)我听了闰土这些话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一起看看第15段,看看你读懂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 (2)借助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等)体会“四角的天空”的深刻内涵。
推荐站内搜索:证券准考证打印、读后感作文500字、江苏自考分数查询、自考成绩查询系统、经典感情日志、驾驶员理论考试题库、警示教育心得体会、教学心得体会、手抄报内容简短50字、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2013年、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
文章链接:
https://678999.cn/5677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