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选12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选12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选12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选12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1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和边塞诗。

  2.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理解诗歌的内容。

  4.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办法:听读、译读、品读、比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引标: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二.展标: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目标

  三.达标:

  (一)了解作者:教师投影作者资料

  (二)听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三)译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解题。

  2.学生朗读诗歌,并根据题解划分层次。

  3.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的两部分,并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难懂的诗句。

  (四)品读--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佳句

  1.教师抽生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内讨论自己认为诗歌中写的最好的句子,在班上发言它的好处。

  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中两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会诗歌的意境,上句体现了边塞诗的豪放风格,下句体现了送别的惆怅心情。

  (五)比读--体会边塞诗

  1.教师出示边塞诗的有关资料,学生朗读。

  2.再出示两首有代表性的边塞诗。

  3.学生讨论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四.测标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几道本课的练习,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师生小结:

  1.说说有关边塞诗的知识。

  2.总结怎样鉴赏诗歌佳句。

  板书设计 :

  岑参

  咏雪图: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图:不见    空留--惆怅  作者邮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mp3音频课文朗读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mp3音频课文朗读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flash课文朗读动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3

  教学设想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也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4

  教学建议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上句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作者在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声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也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故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不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长安路而Lenovo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Lenovo平添不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Lenovo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也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不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Lenovo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证述证明。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进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第 1 2 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6

  学生浏览熟悉网页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前让大家通过网页中的“课前预习”部分进行预习,大家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很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学习,我们就可以对这首诗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课题,有没有同学能从中发现这首诗有哪些特点?

  生1:是在描写雪天场景的。

  师:哦,也就是“咏雪”,对吧?

  生2:我从“送”“归”两个字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好,你真敏锐。从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融合了“咏雪”、“送别”两个主题的边塞诗。

  从初一至今,大家学过不少“咏雪”或“送别”的诗,能否举例说说你所学过的“咏雪”、“送别”诗中都包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生1:高适的《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祝福。

  生2:柳宗元的《江雪》,他把自己比喻为渔翁,表现出一种独立寒江的傲慢。

  师:傲慢这个词用得不够好,我想把它换成清高自诩是不是更贴切些呢?

  生3:李白的《赠汪伦》,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深挚的友情。

  师:两人的感情真比桃花潭水更加宽广、深厚啊!

  还有同学举例的吗?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读过《沁园春•雪》?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些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师:…… 很好!

  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希望大家能用心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是怎样歌咏白雪,怎样抒写朋友间的送别的。

  二、内容理解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读书声渐渐小了,看来大家都已经读完了课文,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饱满的热情走进课文吧。

  岑参作为唐代最突出的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打出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来感悟这个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在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打开书再读课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把文中有关奇情奇景的描写找出来,并用短语“     奇     ”加以概括。我想提请大家注意,这里的“奇”既有奇特也有特别的意思。比如某某人奇高,前面是名词,表明对象,后面用形容词补充说明。现在就请大家抓紧时间开始,看看哪位同学找得多,找得快,概括得准确、恰当。

  学生思考讨论,圈点勾画,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我们就进行交流,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展现自己的才华。

  生1: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我看出了雪的威力奇大。

  师:怎么卡出来的,请解释一下。

  生1:雪把红旗冻得动不了了,所以说雪的威力奇大。

  师:的确如此,按常理,红旗是随风飘扬的,可这里红旗却凝结不动,可见雪的威力之大。她很细心,概括得好,发现得妙。

  生2:从“胡天八月即飞雪”看出胡天奇冷。

  师:八月是啥季节?

  生:夏天。

  师:在许多地方,八月还是烈日炎炎,可胡天已是雪花纷飞了,可见其天气的寒冷,八月飞雪,的确很奇特。

  生3:从“瀚海阑千百丈冰”看出瀚海奇阔。

  师:是啊,不单是阔,还是一派冰封千里的浩瀚景象呢。

  生4:从“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出梨花其繁。

  师:梨花?

  生:是雪花!

  师:写雪花的啥?作者把雪花比喻成梨花是一番怎么样的风貌?

  生:有百草丰茂的感觉。

  师:百草丰茂往往在啥季节?

  生:春季。

  师:用花团锦簇的梨花来比喻压枝欲低的梨花,写出了雪花的啥特点?想想该怎么概括?

  生4:雪花奇美。

  师:笑,你很聪明,反映得很快嘛。

  生5:作者想象奇丰富。

  师:何以见得?

  生6:把雪花想象成梨花。

  师:是啊!作者把雪花想象成梨花,就使阴冷的天空突然增加了亮色,寒冷的天气突然变得温暖,盎然的春季瞬间绽放枝头。想象何其丰富、神气。

  生7:胡天奇冷。

  师:解释一下。

  生7: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可以看出。

  师:这一句是互文见义。大家知道啥是“互文”吗?就是一个句子拆分为两个,翻译时把它还原成一个句子。这里的将军、都户应放在一起来翻译。即“将军都户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这一句的确写出了边塞天气的严冷。过去是“一生能掰五雕弧”的将士,现在是“角弓不得控”,过去是“金甲夜不脱”,现在是“铁衣冷难着”,可见天气冷到了如此地步。

  生8:“愁云惨淡万里凝”看出愁云奇多。

  师:“凝”怎么理解?

  生:凝结,凝重

  师:可见云很厚重。那云与雪有啥关系?

  生:雪压得云很低。

  师:雪凝结得也厚也密,云便更显得凝重了。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这个景象——“彤云奇密”。

  师:以上诗句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能见到雪的身影,感受到雪的威力。这就是作者讴歌的飞雪的精神,这就是作者对雪的赞美。同学们对“奇”的分析多集中在前面的内容,有没有人从后面的四句读出啥?

  生1:从“去时雪满天山路”可见雪奇多。

  师:胡天上下一白,都笼罩在茫茫的白雪中,雪真的也多也密。

  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看出了啥?

  生1:环境的奇孤独,在茫茫白雪中只有马迹没有人迹。

  生2:山路奇迂。

  师:“迂”字用得很好,表现了山路的崎岖、长远。

  生3:可见两人情义奇深,已经看不见了,还站在那里。

  师:对,已见朋友渐行渐远了,还站立在那里,目送其远去,可见两人情义的深厚。

  师:刚才我们通过作者绮丽的文字,欣赏了边塞奇异的景色。然而学习这篇课文,仅达到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就如我国近代著名评论家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有机融合,文章才有鲜活的生命,现在就让我们读进文字,看看作者在其中都传达出了哪些的情感?(出示幻灯“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看出将军对将士的怜悯。

  师:怜悯用得太过哀惋,我觉得换成“怜惜”一词是不是更好一些?

  生2:后四句有依依不舍之情。

  师:对朋友的牵挂与不舍。

  生3:对环境的喜欢。

  师:何以见得?

  生4:作者把如此艰难的环境描写得很美丽。

  师:哪一句?你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除了读到景色的美外,还读到作者是一个啥样的人?

  生齐:乐观!

  师:对,乐观。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毫无畏惧伤感,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是本诗非常亮丽的一笔,大家尝试着读一下,希望能读出其乐观、豪迈之情。

  生1读

  师:读得怎么样,前面开头很好,后面差些

  生2、3、4读

  师:好,这样的感情把握得不错,大家根据他们的示范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刚才大家的朗读,传达出了此句的乐观、豪迈之情。我想就一篇文章的朗读,我们要注意些啥呢?

  生1:重点字要重读。

  生2:要注意停顿。

  生3:诗的感情基调和感情色彩。

  生4:了解背景才能很好地运用感情。

  师:同学们谈到了那么多朗读的注意事项。现在就请进入网页上的“朗读指导”平台,请你戴耳机听一听,选择你喜欢的示范朗读仔细聆听,并模仿其中的几句加以朗读。

  学生戴耳机,听、模仿。

  师:谁来尝试一下,刚才读得挺好,看谁先来示范。

  生1朗读一到四句。

  师:朗读得不错,但有些遗憾,语速快了些,若慢些感情会表达得更好。

  生2 朗读后四句。

  师:读得很有感情,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很充分。

  平台上三个示范朗读文件大家更喜欢哪一个?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朗读者在哪些地方作了处理?

  听朗读录音

  师:请问朗读者在读的时候做了哪些处理?

  生齐,最后一句重复。

  师:这样处理起到啥作用,有啥效果?

  生:强调,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师:是啊,这样的朗读,是把自己对诗的理解都暗含进去了。现在我想请同学来朗读,看看你对这首诗有啥样的理解?

  一学生朗读   掌声四起。

  师:我没有更多的话说,只想说太漂亮了!这个同学对诗的理解、感悟相当到位,读得声请并茂。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她的示范,把课文齐声吟诵一遍。

  生齐诵

  师:我明显感到这一遍比前一遍感情要饱满多了,大家深情的朗诵让我如坐春风。今天,我们通过感悟品味,通过高声吟诵,领略了边塞奇异的风光,感受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是灿烂的古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芬芳可以浸染我们的生命。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们只是初步地了解了边塞诗,下去后,希望大家阅读网页中的“拓展阅读”部分,与岑诗做简单的比较,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全面、透彻的体会边塞诗的魅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一类生字,10个二类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熟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古诗。

  2、区别形近字。

  3、认读一类字,正音。

  教学难点:

  1、指读,开火车分句读。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一)学习生字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之中采用多种办法识字。

  送:半包围结构

  字义:1把东西从甲地运到乙地2赠送3送行,陪伴人到某一地点

  扩词:送信 欢送

  归:左右结构

  字义:1返回,回到本处2趋向3归并合并4由属于5珠算中称一位数的除法。

  扩词:归国 物归原主 归本 还原

  众望所归

  官:上下结构会意字反义词:兵

  字义:1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登记以上的公职人员。2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

  字谜:没有各个管。

  扩词:官方 官司 官员 官腔 官逼民反 官运亨通

  折:左右结构形生字

  字义:1折断 2损失 3弯曲 4佩服 5转变方向

  字谜:撕去中间/一边接,一边断,接起来,还是断。

  扩词:折合 折回 折旧 折扣 折中 折子 百折不挠

  胡:左右结构形声字

  字义:1我国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2乱,无道理3文言表示疑问的词,为啥、何故

  扩词:胡同胡子胡儿二胡

  如:左右结构

  字义:1依照 2像,相似 3到,往 4连词

  扩词:如果如今

  树:左右结构

  字义:1木本植物的总称2种植、栽培3立建立

  梨:上下结构木部形声字

  字义:1梨树2梨树结的果实

  字谜:封山育林/木制犁断

  扩词:梨花 梨树 梨园 梨汁 白梨

  (二)学习二类生字

  (三)小结,熟读古诗

  本节课选的这四行诗主要是写景。作者不仅把风雪严寒的西北景象,写成春意盎然的南国风光,而且用“千树万树”这样广阔的景物设喻,显得气势磅礴,在读的过程中,要把古诗的意境读出来。

  (四)采用多种方式读诵古诗。

  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型:总课时:

  教学设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五、总结本课内容

  六、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总课时:

  一、          检查背诵情况

  二、          默写名句

  三、          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

  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也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抓住奇特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

  2小组合作中积累有关“咏雪”“友情送别”的诗句并学以致用。

  3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的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小组合作中体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

  合作赏析中积累咏雪送别的古诗句并学以致用。

  一 检查预习导入

  作者简介:岑参,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

  2.背景简介:岑参曾两度出塞,在x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其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边塞诗。

  二疏通诗意  合作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合作朗读,个体展示,师生评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小组合作  赏析诗句

  品读咏雪,送别部分,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谈谈好在何处。

  我从                              句或词语中,读出了                                                      的画面或心情。

  我喜欢                                             ,我认为

  。 

  四拓展延伸  资源共享

  1小组合作搜集整理写雪的诗句并熟记。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1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3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14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小组合作搜集整理写友情送别的诗句并熟记。

  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10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呢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么样组织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仅供考生参考。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

  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天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啥。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季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

  总结: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别董大艺术特色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也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也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也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总结: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也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老王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啥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pad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

  ⑴送冰: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半价,始终没有看透或者想到要去算计好欺负的主顾。

  ⑵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谅他们的困难。

  ⑶为一个愿意坐他车的主顾装半寸高的边缘。

  ⑷满怀诀别意味地去送鸡蛋和香油,却不会表达。

  总结:通过这些细节的捕捉,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因为不老实害了啥恶病而瞎的"。老王是一个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者。作者说她“愧怍”,也体现了杨绛的好心肠,以及人人平等的观念。也呼吁关怀不幸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如”“官”等8个生字。注意“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诗人的情感,知道“冬季来了,春季就不会远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20首)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岑参(加拼音)。学生随教师多读几遍。(简介作者)边塞诗人岑参善于描写冬季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后人对他文章中的两句诗偏爱不舍。想知道是哪两句吗?现在就让我们与岑参一路同行,去体会他诗中的意境吧。(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课题。[用“送”组词:送别、送行]

  这首诗就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听老师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把它圈起来。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检查自读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识字办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样记住“折、梨”的?(生汇报识字办法。)

  点拨

  (1)“梨”是形声字;他它能组啥词?

  (2)“折”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shé;与“拆”区别;生书空。[板书: 折:zhé(打折) shé(折本)]

  3.说一说:诗中写啥时间的景色?也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1)冬季的风是啥样的?(幻灯出示:北风声)

  (2)播放风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啥?你也想到了啥?

  (3) 白雪皑皑,北风呼啸,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啥感受?(出示雪景图)

  (4) 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你有啥样的感受?

  (5)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官、送、归、折、胡、如、树、梨

  2.认读、组词,用“送行”说话。

  3.观察“送、官、折、树”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啥?

  4.重点指导“树、如、归”。

  “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

  “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把中间的“也”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归”字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一笔竖一笔撇,右边是倒山,最后一笔不出头。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各自喜爱和赞美的季节。古代诗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外,还写了很多赞美冬季的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一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七、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赞美冬季的诗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12

  教学建议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上句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作者在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声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也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故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不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长安路而Lenovo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Lenovo平添不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Lenovo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也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不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Lenovo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证述证明。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进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简介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不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简介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Lenovo,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由的自由诗,还有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散文诗。

  (2)了解怎样去欣赏诗歌的特点。

  ①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②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研究把握诗歌描绘的人、景、物。

  ④通过赏析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

  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不限惆怅之情。

  3.教师范读本诗,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话写了啥内容?(讨论后回答)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

  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啥?有怎么样的作用?

  答: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季比喻冬季,把冬季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也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啥修辞手法,勾勒了怎么样的雪景,起了怎么样的作用?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也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

  文中写军帐中钱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啥?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么样?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也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也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话答:点明了送别的啥?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答: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别,为啥要咏雪?二者有怎么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不限怅然之情。

  5.对重点内容进行训练。(略)

  雁门太守行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李贺(790 -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贺21岁时,因爸爸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的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诗。

  3.结合课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让学生译字面意思。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号角震天凉秋更肃杀,鲜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着红旗易水河边也起厮杀,浓霜凝住战鼓声闷也乏。君王招纳贤才的深思要报答,高举宝剑奋战疆场献年华。

  4.分析全诗内容。

  (1)同学们讨论思考:诗中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战争的危急形势?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2)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

  答:“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啥?

  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报效国家。

  (4)诗中的名句是啥?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组织学生再次诵读本诗,要读出一定的语气,深入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两首诗同属于边塞诗歌,但所描写的意境不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充满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雪,为送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诗中有细节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现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

  《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

  两首诗均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扩展:课下再找一些边塞诗来读。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两首诗,学得了一些诗歌知识及诗的意境,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三首,那就是《无题》、《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渲关怀古》。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无题》,体会诗人抒写的男女双方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背诵全诗。

  理解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到深处,情丝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就好比那作茧自缚的春蚕,不吐尽最后一根丝是不会死的。思念的泪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蜡烛的烛泪,点点滴滴不断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分。这两句诗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现在多用来比喻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

  2.朗读、背诵元曲《天净沙·秋思》,体会作者是怎么样表达游子的悲凉情感的。

  3.朗读、背诵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作者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首小令深刻而鲜明的主题,也是名句。兴亡对举互文,概括力极强。它告诉我们:封建朝代兴废不迭,但不管谁兴谁亡,百姓受苦的命运总没有改变,这是历史的规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个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雅俗共赏,而寓意深沉;读来声情激越,悲壮慷慨,令人荡气回肠。

  三、阅读分析

  无题

  1.简介作者及题目。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无题》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所以作者集中有关这类的诗,大部分都标作“无题”。

  2.教师引导诵读全诗,学生反复诵读。

  教师点拨:爱情应该说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因此以爱情为题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数不胜数。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有关爱情的文学创作中,有三方面内容是写得最多的,那就是热恋、失恋和别离。李商隐这首《无题》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

  3.学生思考:

  (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么样的基调?讨论后回答:

  答: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言机会难得;别难,不忍分离。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乐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是说分别时恰值春暮,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无力”从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东风是百花盛开的主要原因。而一旦东风无力,花儿自然就到凋谢的时刻了,但实际上,“东风无力”也是表达恋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恋人之间无力扭转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无奈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因为它将人内心那份刻骨铭心的真情表现到了极点。(详见整体感知)

  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奇托着至死不变的深情。“春蚕”句重在缠绵真切;“蜡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答:这两句由己方推及对方,选取由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而产生的两种特殊感情,抒写了双方都沉浸在不限痛苦的相思之中,虽各在一方,而总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么样的情感?

  答: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照应。

  (4)请同学就字面义翻译。

  相见太难离别更难,东风无力百花已凋残。春蚕吐丝至死丝方尽,明烛成灰蜡泪才滴干。晨妆明镜只愁白发添,夜半吟诗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莱路若比两清嫌太短,拜托殷勤写两地传书多探看。

  天净沙·秋思

  l.简介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等7种,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丰,现存小令115道,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获得独占鳌头的“曲状元”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2.解释题目及中心思想。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为小令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这首题为“秋思”的小令,描画了秋季黄昏的景色,烘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家乡、傍惶悲苦的情怀。

  3.字面译文:枯藤缠着老树,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溪流上有座小桥,桥畔稀稀落落地排列着几户人家;在萧瑟的秋风里,古老的山间小路上一匹瘦马正在踽踽独行;惨淡的夕阳正缓缓西下,马背上风尘仆仆的游子忆起亲切的家乡,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分析重点词语、句子。

  (1)反复朗读后,让同学自己找出重点词语。前三句只有18个字,却叠用9个名词,排列了9种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也加上“夕阳西下”。在10个自然意象中,灌注进一种苍凉萧瑟的感情。于是,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产生了有机的联系,组成一幅弥漫着苍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图。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在画面上添加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整幅画面便获得了通体和谐的生命,进而把游子那种孤独惆怅的情怀尽皆显示出来。

  (2)请同学们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么样的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仔细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组“枯藤老树昏鸦”。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组意象虽与前后情调气氛不一,却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单调呆板。烘托、反衬结合,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你认为曲中哪些修饰性的字眼用得准确精妙?

  答:抒情和写景纯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显示了马致远的语言功底。曲中几个修饰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断肠”等都用得十分准确、精妙。

  (4)请同学们为《天净沙·秋思》绘一幅画,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补充说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曲分剧曲(杂剧)和散曲两类,而散曲也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小令一般由单支曲子构成。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小令。

  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也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不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么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推荐站内搜索:河南省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我有一个愿望作文、教师资格证下半年考试时间、2016年高考试题、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广西成人高考成绩查询、甘肃公务员考试试题、2022年中考录取分数线北京考研成绩公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758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