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通用20篇)《池上》教学设计(通用20篇)《池上》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池上》教学设计 篇1

  组织教学:

  1、师生谈话。

  2、出示荷花池,你看到了啥?引出相关的诗句。

  3、出示莲蓬。……继续欣赏。花……引出相关的诗句。“小荷才……”

  4、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干啥?(观鱼,采莲)

  一、导入。

  读题目。思考,池上发生了一件啥事情呢?

  二、过字词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读,其他学生听;字音读准了没有。(有听的要求)

  评读,她把字音读准了么?

  3、出示“撑”,撑小艇。

  认读生字。艇 解 迹 浮 萍 齐读,

  开火车读。

  同桌互读生字。

  生字魔方。去掉拼音

  字 词语:浮萍 踪迹 小艇 解词意:小艇在哪里?

  4、田字格中的“艇”字分析。书空艇字,老师板书。比较“舟”字和“舟”字旁有啥不一样啊?

  5、学生写两个“艇”字。t:要留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一笔一画的正确书写。(教师巡视)

  6、读:小艇 浮萍——你见到过浮萍么?出示图,找找,浮萍在哪里呢?(t:很好,你能到生活中去学习。)出示照片:浮萍 稍做分析 在本子上个写两个。(教师巡视,相机进行表扬)

  三、读

  1、齐读

  2、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啥?

  3、出示句子:“小娃撑……回”假如你是这个小孩子,你会想啥。齐读,自由读。

  4、t:你是怎么样的心情啊?

  s;兴奋的心情。

  t:你读读。

  s:

  t:哦,你是暗暗的兴奋是吗?

  s:

  t;兴奋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呢?再来一次。

  s:

  t:哦,你看老师怎么样的读的,我们用延伸来交流一下。老师读。看到了么?

  s:

  一起读。

  还有怎么样的心情?

  紧张的。

  为啥?

  因为……

  那你读一下好么?

  生读。

  教师范读,你感受到了兴奋、紧张的心情了吗?来一起读。

  “偷采”怎么采?

  再来一遍。

  我是快乐的感受。

  那你就用快乐的语气读一读。

  老师小结了小孩的心情,要求学生——

  现在用上自己的感受,你再来感受一次好么?

  学习3、4句。

  1、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想。读读。

  2、学生自由读。

  3、教师相机的问学生,小孩,你怎么摇手啊?由此过度到对这句诗的讲解,比较自然。

  4、出示图。小娃的踪迹是……s浮萍一道开。

  5、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能干的孩子——读。活泼可爱的孩子——读。小组读。

  6、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一个小孩子……暴露了。再来读读。s读。

  哦,原来池上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咱们一起来读读。

  齐读全文。

  这首诗歌,要是白居易来读,他会怎么读呢?

  1、教师范读。(学生很多举手,可以先让小孩来读)

  2、当小诗人来读这首诗。

  3、一起来当白居易,好吗?(齐读)

  (在引领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多配上动作)

  五、给画配诗。

  1、出示动画,根据动画来吟诗。自己先读,再自告奋勇上台读。(这个办法好,很轻易带小孩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也十分感爱好)

《池上》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么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习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啥事儿。(一个孩子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么样的荷塘,怎么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啥?(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小孩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孩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么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啥?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我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呢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啥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我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啥要藏踪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呢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小孩既渴求爱情,也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不解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当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也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我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啥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也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想。但就算是猜想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我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不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啥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我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我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抱歉,《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小孩,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女儿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啥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啥。如果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我们有啥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我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啥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啥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小孩。

  当然可以。但是呢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我们看,有些东西,我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我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我们知道了,可是我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我们的视野,不能灵敏我们的感觉,不能提升我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己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遨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如果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不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爱怜。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能够捕捉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我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呢《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怎样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就奠定了一种活泼的基调。古诗讲求凝练,很少有一诗中一个字使用两次,更不要说是在一句之中,而五言绝句总共二十个字,居然肯把首句拿出来重复,何况小艇的意思不是没有其他词语可以代替的,例如莲舟,蚁舟。白居易为啥要这样写呢?一来,这是民歌、童谣的风格,民歌和童谣就是要不断重复,例如“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二来,小娃撑小艇,这句话似乎是一个小小的跷跷板,两边份量相当,一边是小娃,一边是小艇,以“撑”字的爆破音为中点,舌尖轻轻一跃,两边就跳动起来了。三来,“娃”和“舟”可能真的很小,但是呢作者极言其小,更多的是因为带了一分怜爱,就像大人说“孩子子”可能这个小孩已经二十岁了,小孩说“小猫猫”,这个猫早就是老猫了。前文提到的《看采莲》里面说“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恰恰与这句一样,也是模仿了民歌的风格,只因为是七言,而首句中间位置的是“闲上”两字,所以声调和意趣都变活泼为闲缓,“半采红莲半白莲”是一个复沓,更增加了余歌再三的意味。从声调上看,这已经是一支幽闲端雅的少女之歌。而“小娃撑小艇”以民歌的格调,跷跷板式的音节,儿童学舌般的“小小”重复,织成了活泼轻巧的幼女之歌。

  “偷采白莲回”,写的如此简单,如果说有啥可以挖掘的,乃在“偷”字和“回”字上。一来,采莲回,而不是采莲之后越墙而去,只能说明采莲乃在自家之中,自家之中而谓“偷采”,大概这个“偷”就不能理解为“盗”,而要理解为“悄”。小女孩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的下池采莲花,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目中只有莲叶、只有莲花,早就忘却了周围的事情,当然也就不会注意她的举动正在被大人看到。《池上》之一写的“映竹无人见”是高僧修得的忘我,“偷采白莲回”却是儿童未谙世事时,天生的忘我。在白居易看来,这二者是可以等量齐观的。如果我们再问一个无聊的问题,为啥她采的不是红莲而是白莲,我想这里有一个无趣的答案,因为“白”是入声字,是仄声,要是红莲,格律就不对了。而白莲恰巧更有一种纯洁的象征,所以我们也可以生发以为,幼女的忘我出于童真,幼女的自好也出于天然,这都是值得赞赏,并值得我们终生所求的东西。女孩因为年幼,所以离道未远,道家要求“归于婴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啊。

  “未解藏踪迹”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它至少存在两个层次。第一,知道藏踪迹是应该的;第二,不知道藏踪迹是可爱的。如果大人说:“你怎么天黑了不知道回来”,这句话预设的前提是“别人知道天黑了要回来”,所以“未解藏踪迹”的前提是“别人知道要藏踪迹”,采莲要藏踪迹,是因为采莲的少女美丽羞涩,虽然私心希望美丽能为人得见,却也因羞涩而不敢抛头露面。所以越女采莲秋水畔,也只能窄袖轻罗“微露双金钏”,“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少女也只能“乱入湖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而哪怕芳心乱如藕丝,也只能“低头弄莲子”。古人认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应该是这样娇羞的。但是呢这个“小娃”是“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的幼女,她学化妆也好,学采莲也罢,这些少女所为之事本身蕴涵的爱情追求和自身完美的希望在她是没有的,她不知娇羞,当然“未解藏踪迹”,但是呢在一个大人的眼里,幼女的模仿之中,蕴含了她走向成熟的旅程。这旅程是不可避免,不可阻止的,因此这童真的娇痴才显得那么可爱可贵。

  最后一句“浮萍一道开”很有意思。虽然我们才走过十五个字,但是呢诗人的内心已经经过了无穷的感慨。他用一个空镜头结尾,便留下了无比开阔的意境。试想“浮萍一道开”变成“浮萍随舟开”,你会有啥感觉呢?会不会觉得有一点逼仄,有一点质实而少余味?“小娃撑小艇”是民歌的风格,它与民歌的手法一样,生动也具体,但是呢诗歌需要一点烟水苍茫,所以诗人最后回到文人诗的传统,以虚景冲淡了质拙,以静谧升华了活泼。诗人只带我们去观看一个片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叙事是不完整的,但是呢诗人想告诉我们,那种打动了他,并被他认为可以写出来打动更多人的东西,并不藏在事件之中,而藏在姿态之中。小艇归来,池面的浮萍才让开一道水迹,这是何等岑寂的森森庭院,而这道水迹也会在不久之后重新合拢,那小女孩的爱美之心,娇痴之状,和走向成熟的旅程没有留下一丝踪迹。一切都在静谧之中。那个小孩不曾察觉老人的观看,她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和想象之中,那个老人也不曾打搅这小孩的想象。那是多么厚实的寂静啊,穿透岁月, 横亘于童年和老年之间。最后,没入烟水,没入暮色,唯有寂静覆盖大地。

《池上》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孩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啥事儿。

  (一个孩子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么样的荷塘,怎么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孩子怎样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小孩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孩子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啥?(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小孩们玩啥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孩子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孩子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也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孩子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啥地方?是谁?在干啥?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查字典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啥?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孩子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孩子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孩子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孩子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孩子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办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啥?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孩子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孩子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池上》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意图:

  小学古诗教学要眼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情感,体会用意。遵循以下思路展开: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读背体会。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孩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啥事?

  (一个孩子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孩子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小孩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啥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孩子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师:你认为文中的孩子做的是啥手势?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稚子  垂纶

  小儿垂钓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  借问

《池上》教学设计 篇7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池上》和《小儿垂钓》)

  韩莉老师此次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的第20课——《古诗两首》,分别为《池上》和《小儿垂钓》。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小孩的童年生活,它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童年都是快乐的,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本节课中,韩老师力图创设、体现和诗文相吻合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诗中小孩的有趣、天真,去有滋有味的诵读,轻松的学古诗。

  古诗教学的精髓是诵读,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把握住这一点,韩老师精心设计了“三读”:初读,正确流利;再读,读出画面;三读,不同形式读得兴趣盎然。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十分的轻松、愉悦。

  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课内古诗文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如此,古诗中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常遭忽略,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虚拟主机都很少。实际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直面经典: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韩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课堂上,没有刻意花精力去逐字地讲解,没有担心怎样翻译成现代文,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这样,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受滋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认识这两个和他们一般大的小孩,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如此。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韩老师利用这一点,充分解读教材,把握住《池上》这首诗独特的韵律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音乐带入课堂,让学生将古诗唱出来,小孩们唱得兴趣盎然,也令我们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

  另外,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韩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将《小儿垂钓》放在前面执教,可能因为学钓鱼,和我们这里的小孩的生活更接近,小孩们学起来也更有兴趣;同时,相对于《小儿垂钓》,《池上》语言更加直白,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这首诗是在二年级学习的。

  古诗文的教学,怎样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也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里,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现在、将来都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池上》教学设计 篇8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习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习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习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池上》教学设计 篇9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孩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啥事儿。

  (一个孩子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么样的荷塘,怎么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

  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孩子怎样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小孩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 篇10

  星辰实验学校    周伟华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啥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

  生1: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生2:我想因为都是写的孩子子,所以编辑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了。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今天我们就要同时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的诗。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师:这两首诗大家都预习了,那这两位作者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简介一下吗?

  生1:我来简介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孩子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通俗易懂。

  生2:白居易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时所建造的。

  生3:胡令能是唐代诗人。小时侯家里很穷,但是呢他仍然用功读书。其中,我们知道的有四首诗比较有名。)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出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其诗富有生活气息,真切自然,有四首诗流传至今。)

  (生齐读)

  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 中间给“得”、 “应”两个多音字正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齐读。)

  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啥?

  生1:这两首诗的节奏不一样,因为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诗,一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

  生2:我知道一行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一行七个字的诗就叫七言诗。

  师:你们懂的真多,对,它们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你们看,这两首诗都是四行,这样的古诗就叫绝句。《池上》就是五言绝句,简称五绝,那么《小儿垂钓》呢?

  生(齐):简称七绝。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分别要读出啥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师:拿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生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生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种节奏读得也可以,但老师提醒你,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

  (生齐读,注意到了怎么样运气。)

  师:对,这样听起来感觉很好。这首诗还有其他节奏吗?

  生:没有了。

  师:那谁来给大家读读《小儿垂钓》?

  生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学生能够各自用心有节奏地练读。)

  师: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

  (学生摇摇头看着老师)

  师: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啥形式读诗?

  生1:我想用一边跺脚一边读诗的方式来读。

  (学生一边跺脚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

  生2:我想一边拍桌子一边读。

  (学生一边害羞地拍桌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边拍边跟着读。)

  生3:我想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他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呢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例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兴奋地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兴致勃发!)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两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兴致勃勃地用跺脚、拍桌子、拍腿、两人拍手……等形式诵读两首诗)

  (老师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读。)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

  生(齐):有趣极了!

  师: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这两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生:不,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

  师: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啥。你们知道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

  生1:我们可以查字典 和一些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生2:我们可以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书上都配了图画。

  生3:我知道我们的《同步拓展训练》上有诗的全部解释,读了就知道意思了。  

  生4:实在弄不懂的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办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没有发现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四、品诗。

  (一)品读《池上》。

  师:两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拼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先来品读《池上》这首诗。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会画上一个孩子,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师: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啥发现?

  生1:我感觉你改得更简单了,但意思没有改变。

  生2:我感觉你改的比原来的诗更简洁,但意思好象更清楚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诗中写了啥。

  师: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虚拟主机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幽雅的古筝曲轻柔地响起——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么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也是怎么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

  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师: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生1: 盛夏,那些荷花在水面上娇艳地开放着,一阵微风吹过,清香扑鼻而来。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是那样的迷人。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开放,给人以纯洁雅致的感觉。这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啊!

  生2: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位五六岁的孩子划着小船在偷采白莲,他迅速采了几个,准备回家。小艇从池塘上划过,形成一条“池上小道”。小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3:夏日炎炎,池塘里盛开着清香诱人的荷花。娇滴滴的,这真是一个阳光快乐的早晨。看,那边的绿色身影是个孩子儿,他禁不住荷花的清香,莲蓬的香甜,偷偷地采了好几朵荷花,然后撑着小艇快速离开。他越划越远。可是他不知道身后绿绿的浮萍一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生4:

  ……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小娃?

  生1:我看到了一个调皮也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他偷偷地采了莲蓬回来,他真勇敢。

  生2:这个小男孩偷采白莲可能是为了品尝里面的莲子,可是大人也不肯让他一个人去,他只好偷偷地去,我觉得他很机灵,是个小调皮。

  生3:我看到了一个天真的小男孩,他想到去偷白莲,可是不知道怎么样让自己的踪迹藏起来。

  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生:那就会觉得他是个有心计的小孩了,不那么可爱了。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小孩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二)、品读《小儿垂钓》。

  师: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刚才大家用手中的笔再现了《池上》这幅画,现在我们再细细品读《小儿垂钓》,展开想象,然后,你们试着用表演,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各自读诗以后,同桌互演)

  师:哪一组同学为大家来表演?

  师:(学生表演了一遍以后,老师采访那个“小儿”):请问,你不说话却摆摆手是啥意思?

  生:我正在钓鱼,摇手表示我不知道,请他快走,不要影响我钓鱼。

  (另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请问,你先摇摇手,后来也向他招招手是啥意思?

  生:摇摇手是叫他不要吵,影响我钓鱼,我招招手是想让他走近一些,我可以轻声地告诉他。

  师:哦,你真是个好心的小孩。同学们,此时,你从他们的表演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小儿?

  生1:我看到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孩子子。

  生2:我看到了一个很认真钓鱼也心地善良的小孩,他肯热心帮助别人。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儿吗?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结:《池上》和《小儿垂钓》分别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两个知道偷采白莲却不知道隐藏自己踪迹以及小小年纪学钓鱼的农家小儿,问问自己,你更喜欢哪个小儿?为啥?

  生1:我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认为童年就应该像他那样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生2:我也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不喜欢死板板只会读书的小孩,像他那样划船采莲,多么幸福的童年啊,可惜,我们做不到。

  生3:我也喜欢《小儿垂钓》里的小儿,他那么专心地做一件事,心地善良,我喜欢他。

  ……

  师: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个小儿,想把他们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吗?那就有感情地背诵下来。

  五、拓展。

  师:喜欢他们不仅可以背,还可以唱。大家听——(老师出示《小星星》和《铃儿响叮当》的伴奏曲,轻松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大家把诗填进去唱。

  学生们高兴地唱了起来。

  师:古诗中还有许多写小儿的诗,都描绘了他们的天真烂漫,老师搜集了几句,读一读。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 《所见》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师:下课后,你们也去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古诗的办法去读、去想象、去唱。

《池上》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不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孩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小孩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 、学生齐读题目。

  5 、简介作者白居易。

  (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 2)齐读诗歌。

  (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啥事儿。

  (一个孩子偷采白莲。)

  3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小娃偷采莲。

  1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 、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 1)怎么样的荷塘,怎么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 “莲叶何田田 ”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孩子怎样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 ”起个题目)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小孩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

  1 、提问:小娃 “偷采白莲 ”不会被发现吗?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 、背诵课文。 

  2 、默写《池上》。

  3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办法:我们怎么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对行人做啥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孩子做的是啥手势

  生:那个孩子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孩子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孩子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小孩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小孩,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小孩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啥,小孩就有啥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小孩的童年,那是因为小孩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小孩这么做,怕影响小孩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小孩。但不要让小孩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小孩也有着过去小孩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啥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小孩必定是小孩,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小孩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办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小孩,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小孩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小孩的父亲、母亲也写过自己的小孩,有着为小孩记日记的习惯,小孩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小孩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办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小孩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池上》教学设计 篇12

  【案例背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崭新而也充满朝气的领域。

  现代远程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而远程资源的充分运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虚拟主机,更方便快捷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了《知识乐园》《教案示例》和《名师课堂实录》以及拓展练习等丰富的内容,其中《媒体展示》结合了课文内容,设置了配音朗读、生字词书写展示、重点字词的理解,既方便也实用。将它融入多媒体技术中并与语文学科整合,既能运用它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作用域宽,也能利用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逼真的音响效果等给学生以视听享受,引起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进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也能创设教学情境,声画同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进而增强感知力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有助于体味作品情感,提高朗读能力,开发创造潜能。

  除此,教师教学办法与方式单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使教学改革步履维艰,使课堂色彩单调。教师千方百计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并运用了“三机一幕”可教育资源匮乏,使课堂启而不发,灵而不活。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与革新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新型教育体系、模式的过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远程教育资源就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收到实效。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线装,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更加亲密地对话。

  【案例描述】:

  《池上》是小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期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设计前言】:

  当我接到这首古诗的教学时,我犯难了:要在一课时的时间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间的分布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能象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那样,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刻内涵,当也不能只让学生只会读写字词,会背诗句。怎么办?于是我首先深钻教材,认真领悟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思考: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课堂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决定活用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预测学生的学习难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准备好了实用、有效的课件。

  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时,着重体现"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办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课堂实录与简析】:

  课前准备:

  展示拍摄的荷塘美景,感染气氛,激发兴趣。

  1、师:小孩们,夏季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啥?

  生1:高兴。因为可以去游泳。

  生2:可以摘荷花。

  生3:还可以摘莲蓬呢。

  ……

  2、师: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季,去年夏季,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它做为见面礼给你们带来了,愿意和老师一块分享快乐吗?看到啥就大声说出来吧!(课件展示: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

  【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的结合,转变了学生对学习古诗那“之、乎、者、也”的枯燥感觉,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心理基础。】

  3、师: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啥或说啥?

  生1:我最想说‘我好像去荷塘划船!’

  生2:好美的荷塘啊!

  生3:我想用课外书上看得到的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来赞颂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师:小孩,你的赞美很有新意。的确,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特别是唐代更是出了不少大诗人,你还知道哪些?说说对他们的了解。(课件出示:唐代几位大诗人的配图简介以及最出名的诗句)

  【仿真的画面,详细的简介,激发学生阅读了解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到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通过资源,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荷塘美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诗的意境,感知采莲的乐趣。】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戴小红帽的生字娃娃要读准,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小孩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提醒读音“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

  学生提醒读音,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8个生字。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面对低年级的小孩,喜欢鲜艳的色彩,漂亮的事物,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在认识生字词这一环节时,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资源声、色、相的优势,巧妙地设计了采摘荷花、莲蓬认读生字词的形式,节约了教学时间,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而作为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3、师:小孩们,愿意写哪些字?

  生:我想写“艇”

  生:我想写“偷”

  4、师:好,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把想写的字都贴在旁边。(教师将生字卡贴在黑板的一边)

  5、师:小孩们,先来观察“艇”这个字。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是啥?(课件描红)

  6、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者认为难写的字写上两个。

  7、选择有代表性的展示。认为自己写的好的送自己一张笑脸,如果写的不好,擦掉重写,再送自己一张笑脸。

  【通过选择性地指导书写,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同时课件演示,能更清晰直观地让学生掌握书写生字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字词的印象。】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小孩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小孩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也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1、读读这首诗。2、思考:读懂了啥?3、还有啥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通过展示,学习的要求更清楚、明白。低年级的小孩能够快速记忆的字数不多,在很短的时间力,老师提示了学习要求,可是小孩们只能听清部分要求,所以合作学习的时候难免发生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但是呢,通过展示,学生就可以对照要求一步一步去思考,达到逐步完成的目的,效果明显。】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境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啥?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小孩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啥?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啥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样?

  生1:害怕。因为父亲母亲知道了要被批评。

  师:那让我们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师评价。

  生2:激动。因为也可以吃白莲了。

  师:那读出激动的小孩站起来读一读。

  生3:老师,我读出了既高兴也害怕的心情。因为我有可以吃到美食莲蓬了,但是呢也怕荷塘主人知道挨骂。

  师:那把你那种既高兴也害怕的心情读出来吧!

  学生朗读,学生自评。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啥心情来读的吗?(也高兴也紧张)

  ⑷ 你觉得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小孩?(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啥疑问吗?

  生:老师,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啥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小孩呢?

  师沉默。

  生1:“我觉得那不算‘偷’,只是孩子子顽皮。”

  生2:“怎么不是‘偷’了?反正主人不知道这事,去拿了就是‘偷’”

  ……

  ⑸ 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 小孩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其实,生活就是课堂,充分地利用生活这一活的资源,更能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教材内容。教学此片断时,我感触颇深。特别是提到“小娃偷采白莲后心情怎样?”有的小孩说“高兴。因为他可以吃到美食莲蓬了。”有的说“害怕。因为是偷,到时被荷塘的主人看到了肯定要挨骂的。”“……”看着小孩们各抒己见的样子,我不禁乐了,看来这样的教学达到效果了。可是,一个童稚的声音传了过来“老师,父亲母亲说,好小孩是不能偷东西的,为啥诗人还觉得小娃可爱呢?”当我听到这样的提问时,弄得我不知道所措,我心里不觉得惊讶“虽然是小小年纪,可是他们想的竟是那么远,那么多。”我的脑袋嗡的一下响了,教室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怎么办?“不能慌张,要镇定!”我在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突然,我一拍脑门“何不叫小孩们自己发表看法,看看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于是,我发言了“小孩们,下面各抒己见,谈谈对‘偷’的理解。”顿时,教室哗然,象开锅的沸水。小孩们开始就这个问题讨论了起来。看着那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的小孩,我不禁笑了。虽然这是个题外话,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呢我却把时间和虚拟主机留给学生。一幅荷塘图,一个撑着小艇的小娃,几行优美的诗句,几个简单的问题,开启了小孩智慧的大门。当时,小孩们想的很多,也说得很多,同桌、好友之间把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所做得“偷”得恶作剧事情谈得津津有味,并结合展示出的图画,把诗中小娃得内心活动了解得淋漓尽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这正是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虚拟主机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啥?(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啥?(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么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利用换位思考的办法,把诗中的小娃和现实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对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整首诗的意境。】

  四、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小孩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小孩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音乐)

  4、小孩,看来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谁已经记住这首诗呢?抽生背诵。愿意轻松一下,和老师玩个游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第二题:卡片贴诗)

  【结合画面、音乐这一生动的资源,采用听朗读想画面、看画面配乐朗读、配诗比赛、吟诵、卡片贴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熏陶感情,游戏过程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

  五、课外拓展

  1、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放飞想像的翅膀,让学生在想像的时空遨游。简单的四行诗句,在小孩们童稚的语言组合下,变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不得不称赞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生活这个广阔的资源,无疑为学生的演练提供了大舞台。】

  2、其实,象这首诗一样,写儿童有趣故事的诗还有很多,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幼女词》《宿新寺徐公店》课后小孩们可以吟诵。(展示资源中的拓展练习)

  【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呢远程资源为小孩们课外学习、积累指引了道路,节约了时间。】

  六、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小孩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简单的总结性语言,升华了情感。】

  七、课后练习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教学运用效果】: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示,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把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容量地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给了学生美的熏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教室书声琅琅,多种形式的朗读活跃了气氛,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一堂课下来,枯燥而无味的诗句教学,却变成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活动。教室里叽叽喳喳,小孩们三五成堆,学习、讨论、朗读充实了整个课堂。小孩们学得愉悦,掌握得牢固,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创造想像潜能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平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天的荷塘、夏天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虚拟主机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习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简介,但是呢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悦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呢,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办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呢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小孩,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办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强化对阅读办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池上》教学设计 篇13

  正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啥事?

  (一个孩子偷采白莲)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四、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小娃?

  (天真、可爱、顽皮、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孩子)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偷采: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小孩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 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很机密,很隐蔽,瞒过了大人,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体会小孩的质朴、纯真、可爱

  3、教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的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么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诗人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还有哪些古诗也是描写孩子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请你搜集整理,并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下节课交流。

《池上》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分析:

  《池上》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古诗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童年的珍视。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人物,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办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谈感受

  2、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到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自读检查;

  ①合作学习字词,指出需要注意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我们要 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名字,还要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外貌呢)

  ②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教写生字,注意“萍”是上下结构的字,“艇”右边是“廷”。

  ③点名读古诗 (正音,理清节奏)

  ④齐读古诗

  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小孩们,生字娃娃我们都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认识诗中的那个小孩子吧。

  1,初读古诗,认识人物。

  (通过古诗,你看到了一个啥样的小孩子,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为啥?)给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分析

  预设: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由“偷”引发的争议(天真活泼——不道德)

  引导;

  ⅰ角色感悟:如果你是那个小娃,你“偷采”了白莲后 是啥心情呢,并用你的朗读将那种心情表达出来

  ⅱ看图片,说人物,体会儿童的可爱

  ⅲ教师质疑: “偷”毕竟不是一种好的行为,连这里的小娃也知道,而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为啥还要花笔墨去描写这样一个“不道德”的小娃呢?

  预设:②“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品析词语“不解”“藏踪迹”体会儿童的天真无邪 ⅰ读懂了啥:理解词语和诗意

  ⅱ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ⅲ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啥?(因为太高兴了)能高 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

  ⅳ你觉得这是怎么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ⅴ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 读诗句。

《池上》教学设计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6

  《池上》教学设计二

  这是21课《古诗两首》中的首。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形象传神地描绘出乡村小儿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后,不知道藏匿行踪悠然冲开浮萍的情景,突出了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

  本诗对小孩们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于是教学时我采用自学探究的方式,让小孩通过自读感悟,讨论体会到小儿的天真可爱。

  一、以古诗导入。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过或学过的描写儿童的古诗。

  小孩们说得很多。

  2、说说这些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啥信息,你从中看到了啥样的儿童?(天真、活泼、可爱)

  二、学习古诗《池上》

  1、出示《池上》

  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读到了啥?

  指名说,并读出来。小孩们说读到了可爱,顽皮

  2、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了他的这一可爱、顽皮?

  小孩们自由读着。

  生:我从“不解藏踪迹”中读到的。看这个孩子子偷采了莲耦,想要隐藏自己的行踪,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由船把浮萍分开后留下的一条水路。

  生:我觉得不是想要,而是不知道要隐藏,这样才突出孩子子的可爱。

  生:我也赞成他的意见,你看图上,孩子子看到船工过后留下了一道水路,一点也不着急,反而有高兴的神色,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如果像所说,那孩子子看到身后的水路,应该很着急才是。

  师:说得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希望我们同学在回答时也要像他们一样,说得让人信服。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那个小孩应该不是采的莲耦,要是那样的话,他一个人很危险的,下河到水底去采,他母亲能放心吗?

  生:噫,那时候的孩子子都会游泳的。

  生:是,我也认为孩子子不是采的耦,而是莲蓬,你们看他的小船上放的都是莲蓬。

  师:你真会观察,我们不仅要善于从文字中找到答案,还要善于观察课文给我们的插图。

  生:那啥是莲蓬?是莲花吗?

  生:不是,是莲花开谢后结的子,就是花里的花心了。莲子就在里面,也就是种子了。

  师:你懂得真多,不错。还有啥问题吗?

  生:老师,我从图上感觉到这个小孩偷采了莲蓬后,一点也不难过,反而很高兴,让我觉得他非常可爱,也非常顽皮,也许他正为自己的的行为而得意呢?

  师:哈,你真有想像力,正因为如此,诗人才把这一可爱的形象写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读全诗,让老师听听你们能不能读出小娃娃的天真可爱!

  生齐读。

  三、小结全诗,引导小孩了解诗人白居易。

  师;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可爱的天真顽皮的形象,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简介诗人白居易。

  四、作业。

  这一课有两首,另一首也是描写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的。请同学们回家好好读读,看看你从哪里读出了他的可爱,并试着展开想象进行说明。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池上》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内容】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

  1.“简”出三味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也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小孩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

  ◇《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

  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整合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采用发现古诗的相同与不同,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积极的参与。】

  二、品悟诗眼,聊“意”、聊“趣”。

  1.自由读诗,聊诗中画面,解决基本诗意。追问中点拨重点词的理解:

  《池上》:解、一道

  《小儿垂钓》:蓬头、侧坐、莓苔、映身、借问、遥、应

  2.深入品悟:猜一猜两个孩子儿各有啥心思。

  《池上》

  ◇紧张。聊“偷”字。

  ◇高兴。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及“莲叶何田田……”诗。)品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儿垂钓》

  ◇聊“遥招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把握人物形象:这是两个啥样的小娃?

  4、积累两首诗:看画吟诵。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儿垂钓》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历来存有异议。我以为,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萌生探究欲望、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良好契机。同时感悟古诗,不在于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于诗句的趣味和意味,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意,那份趣。】

  三、得益课外,聊聊 “童趣诗”。

  1.引导学生积累童年趣事诗。

  (1)幼女词 (2)所见 (3)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选作业。

  【为使教学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设计中抓住古诗主题教学的“辐射点”,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进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自由开掘的虚拟主机,而最后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在于激活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池上》教学设计 篇17

  一、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孩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2、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古诗教学要着眼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用意。因此,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法、讨论法等。

  2、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多读古诗,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去理解古诗、学法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办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么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啥?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池上》教学设计 篇18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儿童诗,适合小孩的阅读口味,理解难度适中。

  《池上》教学从主题入手——学生自由读诗,说说诗中的“小娃”给你留下了啥印象?(活泼、顽皮)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哪看出小孩的顽皮?引导学生回到诗中。先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词理解上有困难,然后通过查字典或是联系插图解决。接下来设置情境,自己就是那个小娃,因何去采莲?怎样去采莲?用动作、神情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在适当的时候,师生共同指出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说话练习以及针对重点字的理解上。说话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在引导学生想像荷堂景色时,进行了一些训练。而诗句的重点字则是“偷”,让学生思考“偷”字在这是否是偷窃的意思。那么它是啥意思?将小孩的“偷采”与作者的“偷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小儿垂钓》从“这首诗中的小孩是否同《池上》中的小娃性格相同呢?”入手——学生读诗后,每个教学过程与上面的教学大致相同。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说的话是: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做的呢?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将学习办法巩固一下

  最后为了检查一下学生是否掌握了此类古诗的学习办法,特地找了一首诗让他们自由学习一下,效果还不错。

  古诗学习,重在办法!

《池上》教学设计 篇19

  作者:风清月朗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2

  《池上》读写练笔

  风清月朗 发表

  《池上》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啥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小娃采莲的原因。这里学生的想象丰富多采,有说是父亲母亲身体不好,采了送给他们,盼他们早日康复的,有说是因为跟小孩子闹了矛盾,想送朵花表示歉意;有说因为学习上求上进,惹先生生气了,希望先生看了莲花能消消气,这先生呀,恰恰是白居易;有说是因为情人节到了,(教师更正,中国的情人节为七巧节)送给父亲母亲,祝他们节日快乐……众说纷芸,颇有童趣,也体现了小孩们心灵的高洁。然后设想怎样采莲,让学生课堂表演,小孩们的表演真让人忍俊不禁,把一个孩童的天真、可爱演得淋漓尽致。最后设想莲塘主人追踪而至的情景,更是滑稽可爱,那孩童欲逃无处逃,想辩无法辩,更让人欣赏到小孩眼里的偷采莲花的孩童的有趣、天真。最后的练笔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所想象的,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学生作品异彩纷呈,可惜没时间一一打出来。先附一篇吧:

  《池上》改编

  新四(5)班钱真

  夏季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宝贝撑着一只月牙儿似的小船来到一片美丽的莲花塘里。在金色的光辉下,洁白的莲花显得那么神圣、纯洁,他动心了,便把小月牙船向那朵白莲划去。他还随手摘了一片碧绿的荷叶反扣在头顶上,哈,荷叶成了一顶凉爽的遮阳帽。神圣的白莲举在手中,送给谁好呢?他托起腮帮子想起来:对了,把它送给刚痊愈的父亲吧。父亲一定会夸我孝顺的,他喜滋滋地想着。快乐写满脸上。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的小宝贝也拿起了竹篙,飞快地向家里划去。

  他好开心哟,自己还满行的呵!采了白莲还没人知道哩!可是,这娃娃毕竟还小,不知道忠厚的浮萍是从不撒谎的哟!哎,那分开的一条水路给露馅了!

  主人来找了,羽扇纶巾之间,看得出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但小娃娃啥都会,就不会撒谎:“对不起,我……”他刚要说,机灵的小妹妹踩他一脚,“呃……我没有摘白莲。”小宝贝真是不会撒谎,脸红成猪肝色了耶。诗人白居易风此番情景,情不自禁地吟诵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池上》教学设计 篇20

  作者:李霞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19

  《池上》教学设计一

  一、            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 :《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    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啥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    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小孩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李霞 发表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推荐站内搜索:福建省自考成绩查询、日记400、全国成人高考网上报名、国考常识题库、村官报名入口、雷锋观后感、小动物作文300字、成绩查询入口、安徽高考查分时间2020、有深度有涵养的句子、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20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池上》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867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