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教学反思(通用11篇)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1
在课文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话题——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你能带着一颗祝福的心对“2008,北京”说一句啥话呢?同学们带着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说出了自己美好的打算及自己内心最真诚的祝福。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完了整篇文章。我感觉这个教学设计还是比较不错的。
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运用。本课的最后,学生通过说一说,将课文的“符号语言”内化为“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学生所说出的已不仅是课文已有的符号的意义;而且补充、增加了许多游离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与震撼力。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大脑就会如电脑被访问一样,把所有感悟的语词、图像、情景、事件等都贮存入记忆仓库中。可见口语表达,能使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并使其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2
《北京》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法主要从天安门、立交桥、柏油马路、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等几个地方简介了北京的美。表达了人们对祖国首都的热爱。
在开课时我让同学们跟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学生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学生带入情境,请到过北京的同学说说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进而揭题。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通过朗读感悟北京的美。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谈感受到引入课文中的文字朗读体会,学生对这几个地方有了很深的印象,在理解的课文时适时指导理解词语“庄严”、“矗立”、“川流不息”。体会北京天安门的神圣、车辆之多。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通过欣赏图片激发了学生对北京强烈的兴趣,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不足的是在本堂课中,我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学生对北京的了解还不多,因此口头表达不够完整和准确,因此在今后教学中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听说读写贯穿于课堂中,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出来。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3
北京是神圣的,是令人向往的,是小孩们熟悉的,也是遥远的、陌生的。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它国际化、现代化的气息,是缺少生活阅历,生活在小城市的学生所难以体会的。课文的第2段简介的是北京的古迹——天安门,而3、4段则简介北京的交通、绿化等比较现代化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此次教学中,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在课前我先播放了一段北京的美景视频短片,让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美,然后再以旅行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去感知天安门、柏油马路、立交桥和其他的名胜古迹的美,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本课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和意思深刻的词,为此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在执教本课时,摒弃了简单枯燥的的讲解,而是将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与多媒体图片的紧密配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学办法多样化。这是一篇写景说明文,怎样简介才能让学生不但听得懂而且喜欢听呢?由老师来简介,太枯燥了。我创设了坐快乐大巴去北京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既当游客也当导游,这样,从“欣赏、朗读、感受”到“说话、表达、体验”,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第二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出现了“中央、前面、中间”等方位词。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写作办法,但既然出现了,如果不加利用是否白白浪费了教学资源呢?不能说得太深,也不能弄得太枯燥,那该怎么样对小孩进行适当的渗透?基于这些考虑,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方位示意图,让学生根据这一图示当导游来简介的办法,如此一来,学生既掌握了课文中提到的方位,也对方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还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是呢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有感情朗读全文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小孩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朴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4
知识点和学习办法
1. 借助拼音认读"央,瓦,庄,严,阔,矗,碑,周,毯,似,拼,案,坛,迹,厦"15个生字.特别是要能读准后鼻音,翘舌音和第三声的生字.
2.通过课文上下文和老师的讲解,课件的展示理解四字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景色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
3.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热爱祖国的首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检查预习
师板书课题,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二, 听,读学文
1.听录音机范读,要求学生留心听,记好自己不会或者难读准的字的读音.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师范读,齐读,并在此过程中讲解四字词语的意思.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四字词语.
4.四小组轮流分段朗读课文.师评价,讲解,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三,指导写字
1.师板书生字拼音,"我写你拼".
2.指名拼,并说出该字的笔顺,"你说我写".其他学生当评委.师相机强调笔顺,结构.
3."我指你读".
4.生描红,练写,完成书p48.师巡视,检查学生书写情况并酌情辅导.
课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咱班的课堂常规有了进步.同学们都渐渐能当好小评委了,而且在教学活动形式转换和环节过渡时与老师配合得很好,节省了课堂管理的时间.
此外,同学们写字越来越认真了,背诵课文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但是呢老师花在字词上的时间较多,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得不够好.
《北京》教学反思
建始实验小学 唐开菊
《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面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共由《识字二》《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几篇课文组成。全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来进行选材编排的。其内容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参》要求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小孩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小孩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小孩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小孩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决定选下这篇课文,在 “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让我自己和学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选定课文后,我就在想,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小孩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也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
于是我在执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学生收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学生搜集北京的历史资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大致了解;接着我要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an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小孩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北京已有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此次教学中,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么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气氛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小孩们都知道北京天an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么样的?北京的天an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an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an门的“庄严”;把天an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区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呢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小孩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朴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5
畅想奥运,“沸腾”心灵。 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2008,北京!”这里面,都有哪些心里话呢?我和学生们一起参看着插图,一起想象,请小孩们谈谈他们此刻的心声。 有的学生说: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们得了32块金牌。2008年奥运会,我们要赢得的更多金牌! 有的学生说:我国以前在奥运会上,曾经得过第三名、第二名,这一次,我们要往第一名的目标上努力! 有的学生说: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我们一定会做到的! 有的学生说:我国举办的这一届奥运会,一定会非常成功,全世界的人都会觉得我们中国人了不起! 小孩们的话感染了我,我由衷地说:2008年,在中国,在北京,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运动员,不分民族、不分肤色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站在同一个评分标准上,进行公平的竞争,实力的较量。这是体育的盛会,更是民族精神的盛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这一天而努力,会为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形象而努力! 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这时,我们也一次读起全文,透过文章澄澈的眼睛,我们和作者一样,胸膛中沸腾了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处理
1、第一自然段是两个重复的感叹句。强烈地表达了成功的喜悦。在这,要让小孩充分的体会。但是呢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朗读,学生可能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就是读也是拿腔拿调式的。所以,在这句的处理上,我采取先暂时放一放,通过“中国赢的是啥?”这个问题过渡到第二自然段。讲到申奥、看过当时的场景再来读这句,学生的体会更深。也能读出一些真情实感来。
2、第二自然段主要就是抓“刚刚、沸腾”这两个词体会宣布时人们喜悦之情的瞬间爆发。“沸腾”原指水烧开时的景象,在这比喻当时欢呼雀跃的场景。教学时,通过先再现水沸腾的景象过渡到北京当时的场面。学生可以理解地比较透彻。而通过老师的一段叙述也把“刚刚、沸腾”有机结合了。
3、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这是一段场面描写,第一句是写人多,后面的2、3、4、5句是人们庆祝情景,最后一句是一个总结。教学时,先引导小孩想象当时人多的场面,通过抓住“人山人海、四面八方、潮水、涌、早已、还是”引导体会人多、举国欢庆。后面几个并列的句子放手让小孩自己读、自己找、自己说,再有机整合成完整场面,加上视频的渲染,有效过渡到“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4、最后一节是画龙点睛之笔,“2008,北京!”里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补充“2008,北京!”的内涵,再上升一个层次。
这堂课,教师还可以再勇敢一些,多信任小孩一些。让小孩能有更多的时间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由交流。
另外,二年级开始了,生字教学的侧重点、方式办法也应和一年级时有所区别了。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6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桥的特点以及主要名胜古迹和公园简介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也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影响。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按照方位顺序来简介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虚拟主机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虚拟主机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虚拟主机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简介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⑴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以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现在你对北京有多少了解呢?指名让学生说说对北京的了解:
生: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生:我和父母去过北京,北京的长城爬起来很辛苦的。
生:北京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我很想去北京。
……
学生说了很多,有简介的,有很多的同学都表示很想去北京。于是我因势利导:既然大家这么想去北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北京参观参观。你准备怎么去呢?
生:我们可以乘飞机去。
师:就按照你的想法,来我们现在正在飞机上了,航空小姐要为你简介北京了。小耳朵竖起来,听清楚了。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我们乘飞机去北京的的模拟情境,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完全沉浸在课文中,仿佛我们真的在去北京的路上了,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⑵ 初步了解,感知全文:
师:听了航空小姐的简介,你最想去北京的啥地方?
生:我很想去看看北京的天安们。
生:我想去以前皇帝待过的皇宫看看。
生:我想去看看大街和立交桥。
……
师:听了简介大家很兴奋吧!北京到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
播放多媒体课件并配有北京的简介。
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再次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到了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二自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出示。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学生制作的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动手放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要求一边放,一边按方位的顺序来简介天安门城楼北面的景物。
在简介完“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后,我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画一画,并让同桌之间看着画的图片简介简介,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图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适的位置,再向大家简单地简介一下。(把这些和北面的建筑放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这样让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说说、放放把抽象变为直观,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我在放景物后,也按方位顺序通过多媒体依次播放建筑物,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我还用鼠标点击,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还配有课外的文字简介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增加了课外知识。
在学生动手放后、也欣赏了各方位的优美建筑物,接着让学生再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学生对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就明确了,接着我让学生来做“小小导游”来简介一下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都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简介,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我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这样对课文也有一个大体的概括,使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小导游”的形式适合学生的口味,既对课文有了整体的回归,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使学生大概了解了一种职业的特点。一举两得。
《北京》教学反思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桥的特点以及主要名胜古迹和公园简介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也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简介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虚拟主机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虚拟主机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虚拟主机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简介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出示。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学生制作的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动手放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要求一边放,一边按方位的顺序来简介天安门城楼北面的景物。
在简介完“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后,我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画一画,并让同桌之间看着画的图片简介简介,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图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适的位置,再向大家简单地简介一下。(把这些和北面的建筑放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这样让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说说、放放把抽象变为直观,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最后,我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北京》教学反思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桥的特点以及主要名胜古迹和公园简介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也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影响.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按照方位顺序来简介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本文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的重点是字词的学习.而后是初步掌握课文的内容.
在生字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读,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如指名读,齐读,开小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在了解课文内容这一部分,我以一个问题为主线:北京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 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北京的美丽.就让学生从文中找能够体现北京美丽的语句.通过对个别字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初步产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在这次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字词得教学中,节奏不够紧凑,花的时间过多.生字组词朗读的时候,可以学生先组词,学生不能组词的,教师再补充,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组词应该将词语板书,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着生字读词语,有一定的难度.
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天安门广场等景物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如果我能结合文中的插图来讲解课文,相信效果会更好.
《北京》教学反思
北京是神圣的,是令人向往的,是小孩们熟悉的,也是遥远的、陌生的。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它国际化、现代化的气息,是缺少生活阅历,生活在小城市的学生所难以体会的。课文的第2段简介的是北京的古迹——天安门,而3、4段则简介北京的交通、绿化等比较现代化的东西,为了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决定把它分成两部分教,本堂课着重学习第二段——欣赏天安门周围的景物,品读文句。
第二段的教学本人感觉还是比较扎实的。
一、注重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词语是文章的“砖块”,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必须以词语教学为基础。对于本段中学生应该理解的词语,我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和引导学生。
1.看天安门的图片,说说用啥词来赞美它。学生非常自然地说出“庄严”,其实就是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这个词。
2.简介“天安门广场”时,老师补充简介了它的面积,然后问学生“这样大,这样宽的广场,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词形容的?”这样,学生对“宽阔”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还有“矗立”等词语的理解都比较到位、自然。
除了课文中的词语,我还启发鼓励学生运用平时学过的、看到过的词来形容景物,起到了很好的积累词语的作用。
积累是为了运用,而运用也能促进积累。于是,我安排了学生当“小导游”这一环节,在当“小导游”时,“可以用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用上黑板上你喜欢的词语。”
二、扩充学生认识的视野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三个地方,三句简短的简介。如果仅仅停留在会读、会背的层面,这些充满历史、人文蕴义的景物留在小孩们脑海里只会是一个符号,是死的、枯燥的。在教学中,我多次补充延伸文本外的资料,每一次的补充,学生的体验就丰富一层;每一次的延伸,学生的感悟则深刻一分。不仅如此,资料的利用还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服务,操作时,挖掘了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结合点,使朗读、积累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办法多样化
怎样简介才能让学生不但听得懂而且喜欢听呢?由老师来简介?那真的变成一篇简介文,太枯燥了。那就让学生来做做“小游客”和“小导游”吧!这样,从“欣赏、朗读、感受”到“说话、表达、体验”,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第二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出现了“中央、前面、中间”等方位词。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写作办法,但既然出现了,如果不加利用是否白白浪费了教学资源呢?不能说得太深,也不能弄得太枯燥,那该怎么样对小孩进行适当的渗透?基于这些考虑,我采用了贴图片的方式。如此一来,学生既掌握了课文中提到的方位,也对方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还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理想和实践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
一、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北京的古迹、现代化建筑、交通、绿化共同构筑了它的美与现代化,学生对此应该有整体的感知与了解。老师直奔重点段的教学设计打破了文章的整体美。
二、识字写字不够扎实。低段还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但在本节课上的体现不够,舍不得花时间。
三、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当当“小导游”的设计理想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课内外积累的词语,充分利用起学生回家查找的资料。但因为时间调控失当,教师的引领、启发不到位,“小导游”这一环节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显得有点儿乱,走过场。
北京》教学反思
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而且文中有一些学生不识的字,当页却没有给出。如本节课的柏,坪(这些我让学生在预习时询问家长标上拼音)因此,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扫清障碍以便更好地朗读感悟课文。通过学生自学画出生字,难读的句子,然后出示包含生字较多的几句话,使学生在读词读句的过程中认识生字,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办法记忆生字最后通过读生字,读词语,说句子,来巩固识字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祥略分明地简介了雄伟庄严的天安门,现代化建筑立交桥;名胜古迹,景色优美的公园和新建的高楼大厦。由于学生年龄小,多数小孩从未去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情感积淀,让学生唱一唱他们熟悉的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出示天安门,立交桥的画面,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出示北京其他景色名胜图片,让学生查阅资料,说说北京还有啥?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看图片,读课文,画好词佳句,再读文,让学生边读边感悟边积累语言。
最后,对于北京有哪些新变化,我结合学生查阅比较困难这一实际情况,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课后继续查找。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7
这一课真的好难讲,处于小城市的小孩怎么也无法感觉到北京的现代化气息,以及大都市的美丽。再加上学生因为放假,提前的读书准备不好,所以在读起来好犯难。本来的计划是这样的,让学生看两副图并找出相关的段落来读。可是学生就是读不好,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学生也是嗑嗑巴巴的,我有点生气了。可是怎么办呢,读不好,就学不下去了,如果直接学生字,好像也不扎实。只好让学生在自己读,读给同桌听,在小组里评优秀推荐给全班,全班同学再评一下由谁来领读。最后一步是让小组成员帮助本小组一位读得较弱的同学读好课文。我觉得这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如今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也可能正是因为反复的读,反复的读,学生要认的字掌握的非常的好。由此我想到两点,一,课前准备一定要有。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并把已经会认的字划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小技巧,因为学生的好胜心理,他们会想办法在课前多认几个字,这样既能增强他们认字的积极性,也能让课堂轻松一些。二,只有在课文中识字或者说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才能更容易记得住。平日这句话只是一句理论,通过今天的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8
北京教学反思范文一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以“热爱祖国”为主题选编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简介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美景,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城楼,有宽阔的广场,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也宽也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景色优美的公园,使人感受到北京是一座美丽、可爱,令人向往的城市。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北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对我所上的《北京》一课做以下自我反思。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积极提倡了新课程理念。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三个环节为重点的教学策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了自主探究,以学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地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教学四种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创设多次参与机会,让学生自由探索、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次我把阅读教学的朗读感悟落到了实处。通过看图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分句子读、个别读、比赛读、自主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导读练习,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在读中体会到了美,感受到了朗读的快乐,喜欢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同时也在语言环境中完成了课后词语积累的任务。
还有,在这节课中,我使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北京》这一课,在朗读时,要带着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读出北京的美丽、可爱。朗读和感悟本文的关键是使学生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有真切的感受,进而对北京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上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少数几个去过,但对“北京”的认知也是模糊的。所以我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直观图片,拉近了学生与北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感受到北京的美丽、可爱,并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谈北京的变化时,播放了一组北京正在和即将修建的奥运体育馆的效果图,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首都北京会越变越美丽,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首都的情感,使学生由衷地发出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首都的赞叹。
当然教学中也有着许多遗憾。有时没有及时捕捉大批学生传递的信息,没有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北京教学反思范文二
1、教学目标有效整合。识字、解词、指导朗读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几个目标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比如,在学习理解第二段简介天安门的内容时,我先引导小孩看照片,引出“红墙”、“黄瓦”,通过读词语加深对生字“瓦”的印象,然后引出“庄严”,告诉小孩“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感觉,让他们结合生活经历用庄严说说某一个地方、某一种场面、帮助小孩积累词语“庄严的天安门、庄严的人民法院、庄严的升旗仪式、庄严的阅兵仪式”,既帮助小孩理解了“庄严”,也在反复练说中强化了对“庄严”字形的识记。最后出示句子“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也庄严,也美丽”,请小孩们通过朗读把天安门的特点简介给大家。这样,朗读的指导也水到渠成了!
2、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随文理解,将语言学习跟思想内容的理解融洽结合。比如,第二段中,要理解的词语很多,“红墙”、“黄瓦”,我让小孩看照片理解;“庄严”,在看了“红墙”、“黄瓦”的天安门照片后,让小孩谈感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庄严的某个地方”、“庄严的某个场面”,将抽象的“庄严”演绎具体,可触摸。再如,“宽阔”的理解,我将小孩们熟悉的宁波天一广场与天安门进行比较,告诉小孩要10个天一广场才抵得上一个天安门广场,让小孩们对天安门广场的“大”,产生具体印象。通过多种形式自然地进行词语教学,帮助小孩理解、积累语言。
3、句子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究。本课教学十分扎实地落实了字词教学,但句子的教学却有所忽视。第三段中有几个优美的长句,没能很好地抓住句子特点,进行句子教学。比如,“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这句话很长,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小孩理解:(1)读句子后,问:这句话讲啥!(2)草坪和花坛在啥地方?(3)草坪和花坛是怎样的?这样引导小孩理解句子、读透句子,促进小孩朗读时的逻辑停顿。句子教学方面出现的欠缺将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9
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再见了,北京》是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写的。课文从“圣火熄灭”和“人们狂欢”的这两个方面来表达了人们心中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这篇课文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孩来说,很难理解。
在上课之前,由于是一篇新课文,所以我反复读了几遍。我发现这篇课文还是比较难读,特别是一些小孩接触比较少的词语,如“帷幕、舷梯、仿佛、卓越”等。课前我就让小孩进行预习,。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认读词语,朗读课文的过程我觉得还是比较顺利的,大部分小孩基本能够读出来。
在学习第二课时,我抓住了“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这根情感主线,让学生围绕这个展开学习,反复的练习朗读。但由于课容量比较大,学生没有直接感受,词句理解难度比较大,所以课文许多地方也只能意会而已,不可能说明白,也说不明白。对于这一类的课文,我觉得还是需要运用多媒体直接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无须教师多讲,学生也基本能够理解,既省时省力,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再见了,北京》是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写的。课文选取了圣火熄灭和人们狂欢的这两个特写镜头来表现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唤醒留在我们心中的“北京记忆”。课文简短优美,画面感强,情感充盈。从全文看留念与不舍贯穿其中,“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蕴含其中。总而言之,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如“帷幕、舷梯、深情回望、卓越、感染”等,许多句子也很难读通。我在教授第一课时时并不顺畅,生字读了一遍也一遍,我不吝时间地正音,反复读。但是呢课文却没有读多少,以致学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字的也比较多。但通过一节课扎实地攻破字词关,以及课后学生再次查阅资料,后面的课文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扣紧语言文字,结合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来还原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时的情景,训练学生的语感。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引领学生:这里是第29届奥林匹克主办城市中国北京,这里是见证了16天拼搏奇迹的honor之城,奥运北京。从奥运的圣火在北京的夜空绽放的那一刻起,16天里我们享受了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无数奇迹与无尽的惊喜。当神圣的奥林匹克会旗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同高高飘扬,13亿中国人用真诚与热情为奥林匹克运动点燃了灿烂的中国红。今晚奥运的北京将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书写崭新的历史、书写快乐的回忆、书写最美的祝福。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完这段珍贵的时间,让我们再次用最美的笑容和热烈的掌声为北京的奥运故事划上完美的句点。然后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五环旗、火花四起的北京、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还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深情回望、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那时候学生上课很有激情,读起书来也特别起劲。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基本意会,但是呢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应该还在半知半解中吧。
教完新课文《再见了,北京!》,老师们思考得很深,纷纷反映小孩们的表现达不到预期目标。而我,也有着对这样的困惑。此类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小孩来说要落实到啥程度,要学习些啥,是我们应该无法回避的。
在思考中,我查阅了很多关于《再见了,北京!》的反思,在老师们的思考中,我越发觉得明朗,其中于永正老师的一句话很清晰地概括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开这门课,应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语言是基础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我想,学会运用,是我应该交给学生的技能。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10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北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对我所上的《北京》一课做以下自我反思。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积极提倡了新课程理念。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三个环节为重点的教学策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了自主探究,以学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地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教学四种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创设多次参与机会,让学生自由探索、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次我把阅读教学的朗读感悟落到了实处。通过看图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分句子读、个别读、比赛读、自主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导读练习,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在读中体会到了美,感受到了朗读的快乐,喜欢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同时也在语言环境中完成了课后词语积累的任务。
还有,在这节课中,我使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北京》这一课,在朗读时,要带着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读出北京的美丽、可爱。朗读和感悟本文的关键是使学生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有真切的感受,进而对北京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上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少数几个去过,但对“北京”的认知也是模糊的。所以我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直观图片,拉近了学生与北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感受到北京的美丽、可爱,并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谈北京的变化时,播放了一组北京正在和即将修建的奥运体育馆的效果图,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首都北京会越变越美丽,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首都的情感,使学生由衷地发出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首都的赞叹。
当然教学中也有着许多遗憾。有时没有及时捕捉大批学生传递的信息,没有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2024,北京》教学反思 篇11
1、教学目标有效整合。识字、解词、指导朗读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几个目标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比如,在学习理解第二段简介天安门的内容时,我先引导小孩看照片,引出“红墙”、“黄瓦”,通过读词语加深对生字“瓦”的印象,然后引出“庄严”,告诉小孩“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感觉,让他们结合生活经历用庄严说说某一个地方、某一种场面、帮助小孩积累词语“庄严的天安门、庄严的人民法院、庄严的升旗仪式、庄严的阅兵仪式”,既帮助小孩理解了“庄严”,也在反复练说中强化了对“庄严”字形的识记。最后出示句子“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也庄严,也美丽”,请小孩们通过朗读把天安门的特点简介给大家。这样,朗读的指导也水到渠成了!
2、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随文理解,将语言学习跟思想内容的理解融洽结合。比如,第二段中,要理解的词语很多,“红墙”、“黄瓦”,我让小孩看照片理解;“庄严”,在看了“红墙”、“黄瓦”的天安门照片后,让小孩谈感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庄严的某个地方”、“庄严的某个场面”,将抽象的“庄严”演绎具体,可触摸。再如,“宽阔”的理解,我将小孩们熟悉的宁波天一广场与天安门进行比较,告诉小孩要10个天一广场才抵得上一个天安门广场,让小孩们对天安门广场的“大”,产生具体印象。通过多种形式自然地进行词语教学,帮助小孩理解、积累语言。
3、句子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究。本课教学十分扎实地落实了字词教学,但句子的教学却有所忽视。第三段中有几个优美的长句,没能很好地抓住句子特点,进行句子教学。比如,“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这句话很长,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小孩理解:(1)读句子后,问:这句话讲啥!(2)草坪和花坛在啥地方?(3)草坪和花坛是怎样的?这样引导小孩理解句子、读透句子,促进小孩朗读时的逻辑停顿。句子教学方面出现的欠缺将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推荐站内搜索:2019江苏一级建造师报名时间、周记、教育考试院网、自考、伟大的祖国作文、教师招聘考试、2018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四川人事考试网湖北考研成绩教师资格证考试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