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 篇1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景色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也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么调整心态:比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积极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积极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办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啥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啥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啥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也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例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么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 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也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啥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啥才能也省力见效也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啥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啥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也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也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啥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啥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啥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 篇2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么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积极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办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办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气氛。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 篇3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我认为哲学帮助一个人更清楚认识世界,深入内心的,而不是一门换得生存资料的谋生工具。哲学不能不关心人生而仅作为无色透明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进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啥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啥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 91 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 84 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03 年 5 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么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 忘记了作者是谁 ) 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孩子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简介,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啥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啥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啥只指他过去是啥,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不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啥,应该抓住点啥。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也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啥”,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样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 篇4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思想者,所以我不也不认为我能很透彻的解读这本书。以下是我对此书发表的一些愚见和愚感,若有不正之处,只因我知识面宽度不够,观者请多见谅。

  一张纸上点一个黑点,你问很多人看到了什吗,大多数人可能回答的都只是看到黑点,而不是空白的大部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思想者,或是哲学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下,让一个挑粪工和一个企业老总对比。就算他能以超脱物外的心态来看待这种有点大的贫富差距,他的儿子恐怕不会如此。更何况,这样的挑粪工出现的概率低的无法言明。是否每一个低产阶级都能像本书所言“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献上一份力,我奉献,我快乐。”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这样,而大多数人更多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吧!

  老实的说,我觉得这本书有点难以让人读下去,当然我指的是占中国人口比例最多的工农阶级,和我们这些对政治避而远之的年轻人。理论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灰太狼总是在梦里抓到羊的。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你怎样能让一个人真正理解这本书的思想,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不是社会思潮。在我眼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应该怎么的将这些思想下里巴人化,才是现今思想家应该做的,而不是咬文嚼字的把理论化的思想上升的一个更高的理论化。邓小平说的很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践出真知。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人们有怎样会勒紧裤腰带读哲学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本书也在极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办法论放在生活中来讲解。但是呢其论证多为一些经典著作,而不是实际生活,给人一种高考作文的感觉,不免有些空泛。当然可能作者著作本书的目的也并不是针对于包括下里巴人的各类人群,其更大的作用在于学术上的交流,而不是有血有肉的论证。这样的话,作者则大可不必将论证涵盖各个方面了。正如本书所言,人们应该具备仁义精神,爱国精神。然而确没有说明该怎么让人拥有这种精神。应该谁都会说,应有不是会有,这中间没有任何的必然联系。正如一个人将香港四大才子的武侠看完也不一定会有侠客行为,更何况只是草草几笔?

  本书可以说是滴水藏海,短短200多页竟然从生活写到境界,而且其基本内涵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见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深,见解之广。以致于让我觉得我根本没有资格来讨论这本书。总体上我是怀着很恭敬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的。的确此书的文笔流畅,观点更是卓越,但是呢我确实始终无法以平静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因为我总是觉得书上的种种美好,与现实的黑的白的红的相比,总是像梦幻空花一样遥不可及。或许我只看到前文所说的黑点吧?然而,我想大多数人也只是有且只看到黑点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哪怕有一个人过于突出,就会有一群人心理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黑点效应。虽然我很讨厌这种心理,但是呢小小的虚荣心都会让人产生多多少少的不平衡。只是一种人是通过强大自己接近强者,一种人是败坏道德损己更坏人。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前者的。毕竟人类的道德观念有了穿越洪荒的积累。社会主义只能不限接近,因为马哲里的社会主义没有绝对。就算生产力达到物质和精神都极高的境界,也不会达到绝对的社会主义。有不同就会有矛盾,例如美女不会只有一个人喜欢,有情敌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不和谐。可能会有人说可以公平竞争呢?两个人可以,一堆人呢?当然我说的可能也许是一定陷入极左主义了。再次重复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可以说是当代哲学中最实际的。

  但是呢,共产主义的历程很长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马哲思想与脚踏实地的践行,绝容不得一点冒进。看社会的思维形态,应从生产力水平分析,而不应该空谈理论。现在中国是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但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造成的,其根基很难撼动。没有生产力支持的经济是不健全的。

  以上讲的比较宏观,这本书很大一部分谈了哲学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当然此处的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作者的认识里,人生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作者也在书中指出学了哲学以后,人们的胸襟会变得更加宽广,看问题也会看的更加的高远。的确;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确实可以拓宽和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所谓站的高,看得远。只有在思想上站得高,才能在视角里看得远。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 篇5

  有一个同学不期盼吧,寒假不只是休息日,它还是一个跨越新年的节日。寒假是一个放松的假期。在寒假里同学们可以尽情的玩耍!把平时的苦闷都发泄出来。

  寒假是一个紧张的假期。在寒假里同学们可不能只顾着玩,只顾着发泄!学习还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当然,在寒假里只顾着学习也是不好的,我们要做到劳逸结合。这样才学的更扎实,玩得更开心!

  寒假里的我,在漫长的寒假里,我在思考啥?忧虑啥?我付出了啥?收获了啥?在这漫长假期的最后几站里,我应该想想我在寒假里所做的一切了!

  由于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不是很理想,我也是一个要强的人,所以这个寒假里我便不停的在寻找自己的原因,是自己不要好?还是自己笨?

  都不是!只是因为我太粗心,我记得我小学的数学老师常常告诫我们:千万别粗心,学习是容不得一点马虎的!如果你因为粗心,因为马虎所做错的就等于你一点也不懂,一定也不会做!

  但为啥这个毛病这么难改呢?在假期里,我不断的寻找着办法去克服这个困难!去战胜这个困难。要是改不掉这个毛病!恐怕我色一生都会糟蹋在他手中。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得改!

  这个寒假我忧虑吗?其实没有,我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所以没啥事情让我感到忧虑。再说,寒假本身就是让我们充满快乐的呀!我们没有理由去忧虑!我很快乐,快乐的`像一只小鸟,能在蓝天上自由的飞翔!让我们都快乐起来 吧,快乐我能有助于身体的健康,让我们放下烦恼,在寒假里做一直快乐的小鸟!有付出就必有收获!不错的!寒假里我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很多……

  通过寒假,我复习了上学期的功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以前我非常讨厌复习功课,但现在我改变了以前的这种错误的看法,我喜欢复习了,复习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快乐就是我的收获,复习只是就是我的收获!我的快乐收获还包括很多呢!我去了乡下,看山区独有的景色,这就是快乐!我能和哥哥、弟弟一起游戏,一去学习祥和不也是快乐吗?

  我喜欢寒假,喜欢拥有快乐,寒假里我总的说就是一个快乐的我!

推荐站内搜索:祝福语大全、吉林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台州考试网、新党章学习心得体会、《那一刻、江西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河南工业大学分数线、周记500字大全、证券从业资格准考证打印、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6199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