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8篇)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8篇)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8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8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8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篇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而《内经选读》作为一门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提高中医药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能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中重点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进而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秦伯未老先生曾在《内经知要概论》中讲到:“《内经》仅仅是中医的门径,问题就在怎样通过这门径来窥视更渊博、更广阔的中医成就。”而《内经选读》的概论部分就强调了“诵、解、别、明、彰”等学习经典的办法,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研读《内经》。

  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应强化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甚至是临床资料,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对原文“诸痛疡疮,皆属于心”的理解,除了掌握其含义外,可以从安神、泻热等角度去查询疡疮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应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培养,因为单纯的诵解《内经》原文仅仅是“纸上谈兵”。例如可以从《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来认识《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和意象思维,加深对“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的认识等等。抓住一点,以点带面,拓展思路,用中医的思维办法去观察、思考、理解,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

  我们常说“读经典、做临床”。《内经选读》原文导读部分按《内经》理论体系择要汇集原文,并加以分类、校注、按语,而且酌情添加临床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医学源流的发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段原文,主要是阐明阴阳交感、互根与消长关系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其在治则上的体现。以《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例,来说明津液的上承输布必赖气之激发与推动,这是阳中求阴的运用。而张锡纯治疗阴虚发热,在滋阴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其理相同。此外张锡纯治大气下陷之升陷汤也寓有阴中求阳之义。古代医学第一人的张仲景和近代医学第一人的张锡纯将《黄帝内经》的理论阐发与运用得淋漓尽致。

  我也有幸能够在当地医院中医内科见习一个月,通过临床跟诊与床边教学,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内经》的理论是怎样来指导临床实践的。就拿内分泌科为例,临床上,用《内经》气化理论指导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为气化功能障碍始终贯穿着整个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气化功能障碍包括机体真元之气不足与气机运行失调两方面。前者指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致气化无力。后者指因气机运行失调,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简言之,气化功能障碍即“气病”,指的是真气不足,气机失调,机体气化功能障碍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脏腑功能失调。当地名老中医根据其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将糖尿病肾病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进行论治,起到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当然,以上仅是临床中很小的一个例子,其他例如“风能胜湿”理论在肾性水肿中的应用,“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的防治等等,都是《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良好体现。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的旷世之作,同时也是医疗实践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通过取象比类的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黄帝内经》将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例如“中庸”思想、“天人相应”思想、“气”思想)融入医学,并直接用来解释相关内容,所以我们在学好《黄帝内经》的同时也要多读各家经典。文以载道,经典以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内涵,使其具有典范性及持久的魅力,给人以启迪与震撼。例如在学习《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及养生理论时,我们可以看看老子《道德经》以及《淮南子》的内容。比如,“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办法,即养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这些观点均是《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学说在养生方面的具体应用。

  著名中医教育家、“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经常强调“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自然通”,我们要学习、研究《黄帝内经》,弘扬中医学,必须结合对其文化母体的审视和剖析,才能深刻领悟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真谛,而这个是我们这辈中医人一生终将奋斗的目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篇2

  体质

  《内经》非常重视对人体质的观察。

  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体质。关于这一点,许多香港人都有留意到。香港人总喜欢说:“此人属寒底、彼人属热底。寒底的人不可随便服食寒凉之物;热底的人则不可随意服食燥热之品。”

  其实关于人的体质,不仅只有寒热之分。如体瘦、舌体较细的人,多属阴虚体质。故医者在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注意“阴虚往往可致火旺”这一点,要小心运用燥热伤阴之品。也如肥胖的人,或俗称“两头尖”的人 (即肚子特别肥胖,而显得头足细小的人),此类人多有痰湿,运用滋阴之品时就要特别注意了。

  《内经》中有许多内容是描述人的体质的,如《灵枢·阴阳二十五形人》中就从体质的角度把人分成“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类型。在临床上我们必须要随时观察病人的体质,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诊病时就相当重视这一点。

  疾病的传变规律

  中医认为每个疾病都有自身的传变规律,如《伤寒论》中提及的六经传变、温病学里的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等。我认为,疾病的传变规律,基本上是按照五行“相乘”的道理,即“木→土→水→火→金→木”此顺序。

  故《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正是这一点。我认为五行间的相生相克本来就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脏腑间的关系时,不能过于盲目。

  如“脾土是否为命门之火所生”呢?在中医理论里,真正属火的脏腑是“心”,故在考虑命门和脾的关系时,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心与脾的关系。

  在此附带提出一点。在当时,《内经》已经相当重视精神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如《素问·疏五过论》言:“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六淫

  《内经》相当重视六淫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就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病机十九条”中对六淫之证也有描述。

  可惜,对于《内经》中的许多内容,教科书的解释常不得要领。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句话,一些教科书的解释是:“因湿邪阻碍经脉阳气,以致颈项强直。”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说,引起项强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寒气;另一则是湿邪化热所导致的阴伤。而《内经》此句话所说的,正是指后者而言。因此教科书的解释,是忽略了湿病也有传变的一面。

  辨证论治

  当医者一开始面对病人时往往会问:“您哪里不舒服?”也就是说,在面对疾病时,医者首先必须要辨清疾病的位置 (即“病位”)。另外,医者在治病前还要辨清疾病的性质 (即“病性”)。上述所说的这两个要点,正是中医所说的“病机”。

  “机”,就是“关键、要害”的意思。在面对疾病时,医者必须要先看清疾病的要害在哪里,更具体地说,就是辨清中医所说的“八纲”。中医的“八纲”,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此八纲固然重要,但还有另外二纲我认为是同样重要的,就是“气”和“血”。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调理气血是很重要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段经文是说,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必须要先把握疾病的病机,找出哪一个脏腑出了问题,再按照疾病的性质作治疗,要“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切忌犯了“虚虚实实”之戒。

  “疏其血气”这句话,有些中医书认为就是“行气活血”的意思,其实是不对的,此话除了“通”的意思以外,尚包含了“补”的意思。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中医治病,是强调“调整”的,即调节失衡之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使是要疏通气血,也是随着疾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也是强调这一点。

  至于具体的治法,就要按病位、病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另外,《内经》反复强调医者在面对疾病时,必须要辨证论治。以“咳”为例,《素问·咳论》言:“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此,不要一遇到咳就只知道治肺,或只是想到用“止嗽散”。我曾经看过一位医生在治疗咳嗽时,竟然有七成以上的病人都用“止嗽散”,可见其医术水平有多高了。

  如“痿证”,不要因为“治痿独取阳明”一句话,就把所有痿证都从阳明论治了,要知道《内经》在讨论痿证时,可是同时论及了“痿躄、筋痿、肉痿、骨痿及脉痿”(《内经素问·痿论》)的。因此在治疗痿证时,怎样可以不先辨清病机呢?

  也以“糖尿病”为例,这个病现今越来越普遍。在四十年前,内地经济条件差,得此病的人很少,但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得此病的比例不断上升。其实,这种情况跟经济改善,人民的饮食变得越来越丰盛很有关系。

  关于这个观点,《内经》早有提及。《素问·通评虚实论》言:“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对于糖尿病,我常常从“脾胃”论治,因为现代人的饮食过于丰盛,反因此而伤了脾胃,使水谷运化失常而得此病。

  作为一位医者,必须要先学好辨证。我曾经在贵州治疗一位患疟疾的病人,此人除了有寒热之外,还感觉头痛如破、身痛如被仗,非常痛苦,我用了“柴胡桂姜汤”,数剂而愈。此病若非辨证准确,恐怕难以治好。

  诊法

  《内经》记载了相当多的有关诊法的内容,特别是望诊和脉诊两部份。可惜这些内容如今却逐渐被医家们所遗忘了。

  ◎望诊

  现今许多医者愈来愈忽视望诊的重要性。事实上,《内经》对于望诊的描述是相当详细和生动的,以望“颜色”为例,《素问·脉要精微论》曾说: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所谓“重漆”,就是古代用以涂棺木的漆,其色黑而光亮;而地苍之色,则有如煤炭般。

  ◎ 脉诊

  脉诊对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今一些医者,姑且不谈他们对古代有关脉学的理论认识有多少,令人失望的是他们竟然连把脉的位置都搞错了。

  我曾经见过上海一位很有名望的老大夫,他把脉的位置竟然在掌侧前臂桡侧中部 (相当于手太阴肺经“孔最”穴附近),在这个位置上把脉可以诊断到啥疾病吗?中医如此能不灭亡吗?

  《内经》对脉诊的描述非常详细,以脉学所说的“胃、神、根”为例,中医非常重视胃气,正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那么有胃气的脉象是怎样呢?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此描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以”字即“而”的意思,在此所谓的“滑”,是微有滑象之意,这要在临床上慢慢地用心体会。神,乃“从容和缓”之意。即《濒湖脉学》所言:“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对于脉象,《内经》的描述更是生动。《素问·脉要精微论》言:“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就这么几句话,就把四季里平人的脉象说得淋漓尽致了。

  曾有一位名为萧熙的医师,他是江西人,在当地颇有名望,病人很多。有一天,一位女士来求诊,萧医师在诊脉完毕后,问这位女士月事是否已至?这位女病人听了此话后,面露不悦之色,并说:“你这位医师,连把脉都不能够判断我月经的情况,看来你的医术也不过如此而已。”

  说完后即忿然离去。萧医师听了此话以后,颇为内疚。遂辞去了工作,赴广东寻访名医,希望能潜心学习脉学,后来果然学有所成,凭脉诊就能洞悉许多人的疾病,并得了“神脉萧熙”的称号。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篇3

  体质

  《内经》非常重视对人体质的观察。

  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体质。关于这一点,许多香港人都有留意到。香港人总喜欢说:“此人属寒底、彼人属热底。寒底的人不可随便服食寒凉之物;热底的人则不可随意服食燥热之品。”

  其实关于人的体质,不仅只有寒热之分。如体瘦、舌体较细的人,多属阴虚体质。故医者在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注意“阴虚往往可致火旺”这一点,要小心运用燥热伤阴之品。也如肥胖的人,或俗称“两头尖”的人 (即肚子特别肥胖,而显得头足细小的人),此类人多有痰湿,运用滋阴之品时就要特别注意了。

  《内经》中有许多内容是描述人的体质的,如《灵枢·阴阳二十五形人》中就从体质的角度把人分成“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类型。在临床上我们必须要随时观察病人的体质,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诊病时就相当重视这一点。

  疾病的传变规律

  中医认为每个疾病都有自身的传变规律,如《伤寒论》中提及的六经传变、温病学里的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等。我认为,疾病的传变规律,基本上是按照五行“相乘”的道理,即“木→土→水→火→金→木”此顺序。

  故《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正是这一点。我认为五行间的相生相克本来就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脏腑间的关系时,不能过于盲目。

  如“脾土是否为命门之火所生”呢?在中医理论里,真正属火的脏腑是“心”,故在考虑命门和脾的关系时,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心与脾的关系。

  在此附带提出一点。在当时,《内经》已经相当重视精神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如《素问·疏五过论》言:“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六淫

  《内经》相当重视六淫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就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病机十九条”中对六淫之证也有描述。

  可惜,对于《内经》中的许多内容,教科书的解释常不得要领。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句话,一些教科书的解释是:“因湿邪阻碍经脉阳气,以致颈项强直。”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说,引起项强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寒气;另一则是湿邪化热所导致的阴伤。而《内经》此句话所说的,正是指后者而言。因此教科书的解释,是忽略了湿病也有传变的一面。

  辨证论治

  当医者一开始面对病人时往往会问:“您哪里不舒服?”也就是说,在面对疾病时,医者首先必须要辨清疾病的位置 (即“病位”)。另外,医者在治病前还要辨清疾病的性质 (即“病性”)。上述所说的这两个要点,正是中医所说的“病机”。

  “机”,就是“关键、要害”的意思。在面对疾病时,医者必须要先看清疾病的要害在哪里,更具体地说,就是辨清中医所说的“八纲”。中医的“八纲”,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此八纲固然重要,但还有另外二纲我认为是同样重要的,就是“气”和“血”。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调理气血是很重要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段经文是说,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必须要先把握疾病的病机,找出哪一个脏腑出了问题,再按照疾病的性质作治疗,要“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切忌犯了“虚虚实实”之戒。

  “疏其血气”这句话,有些中医书认为就是“行气活血”的意思,其实是不对的,此话除了“通”的意思以外,尚包含了“补”的意思。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中医治病,是强调“调整”的,即调节失衡之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使是要疏通气血,也是随着疾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也是强调这一点。

  至于具体的治法,就要按病位、病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另外,《内经》反复强调医者在面对疾病时,必须要辨证论治。以“咳”为例,《素问·咳论》言:“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此,不要一遇到咳就只知道治肺,或只是想到用“止嗽散”。我曾经看过一位医生在治疗咳嗽时,竟然有七成以上的病人都用“止嗽散”,可见其医术水平有多高了。

  如“痿证”,不要因为“治痿独取阳明”一句话,就把所有痿证都从阳明论治了,要知道《内经》在讨论痿证时,可是同时论及了“痿躄、筋痿、肉痿、骨痿及脉痿”(《内经素问·痿论》)的。因此在治疗痿证时,怎样可以不先辨清病机呢?

  也以“糖尿病”为例,这个病现今越来越普遍。在四十年前,内地经济条件差,得此病的人很少,但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得此病的比例不断上升。其实,这种情况跟经济改善,人民的饮食变得越来越丰盛很有关系。

  关于这个观点,《内经》早有提及。《素问·通评虚实论》言:“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对于糖尿病,我常常从“脾胃”论治,因为现代人的饮食过于丰盛,反因此而伤了脾胃,使水谷运化失常而得此病。

  作为一位医者,必须要先学好辨证。我曾经在贵州治疗一位患疟疾的病人,此人除了有寒热之外,还感觉头痛如破、身痛如被仗,非常痛苦,我用了“柴胡桂姜汤”,数剂而愈。此病若非辨证准确,恐怕难以治好。

  诊法

  《内经》记载了相当多的有关诊法的内容,特别是望诊和脉诊两部份。可惜这些内容如今却逐渐被医家们所遗忘了。

  ◎望诊

  现今许多医者愈来愈忽视望诊的重要性。事实上,《内经》对于望诊的描述是相当详细和生动的,以望“颜色”为例,《素问·脉要精微论》曾说: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所谓“重漆”,就是古代用以涂棺木的漆,其色黑而光亮;而地苍之色,则有如煤炭般。

  ◎ 脉诊

  脉诊对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今一些医者,姑且不谈他们对古代有关脉学的理论认识有多少,令人失望的是他们竟然连把脉的位置都搞错了。

  我曾经见过上海一位很有名望的老大夫,他把脉的位置竟然在掌侧前臂桡侧中部 (相当于手太阴肺经“孔最”穴附近),在这个位置上把脉可以诊断到啥疾病吗?中医如此能不灭亡吗?

  《内经》对脉诊的描述非常详细,以脉学所说的“胃、神、根”为例,中医非常重视胃气,正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那么有胃气的脉象是怎样呢?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此描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以”字即“而”的意思,在此所谓的“滑”,是微有滑象之意,这要在临床上慢慢地用心体会。神,乃“从容和缓”之意。即《濒湖脉学》所言:“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对于脉象,《内经》的描述更是生动。《素问·脉要精微论》言:“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就这么几句话,就把四季里平人的脉象说得淋漓尽致了。

  曾有一位名为萧熙的医师,他是江西人,在当地颇有名望,病人很多。有一天,一位女士来求诊,萧医师在诊脉完毕后,问这位女士月事是否已至?这位女病人听了此话后,面露不悦之色,并说:“你这位医师,连把脉都不能够判断我月经的情况,看来你的医术也不过如此而已。”

  说完后即忿然离去。萧医师听了此话以后,颇为内疚。遂辞去了工作,赴广东寻访名医,希望能潜心学习脉学,后来果然学有所成,凭脉诊就能洞悉许多人的疾病,并得了“神脉萧熙”的称号。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篇4

  中医这种东西实在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冒,但那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真正的用心去体会,真的是白白浪费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能胜在哪里呢?经济,政治,法律都不行,就连体质都比人差一大截;能胜过的就是前年集结的智慧而已!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向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啥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等等。

  但自从有了您的课程之后,每天早上赶到1105,早早的启动多媒体,是您的课,喜欢上了《内经选读》就坚持了下来,才知道:智者之养生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记得那个繁星点点的夜晚,我们数着啤酒罐看星星,是您,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让我从堕落中逃脱而出,记得我打游戏虚度年华的时候,是您,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世,方可长久……让我的生活从此不再虚度,记得在我病痛缠身之时,是您,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让我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看过您与老朋友的对诗,才懂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智慧之美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听了您的课,才了解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了您的事,才知道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保持年轻的容颜……

  在第18周结束您的课程之后,我独自也来到1105,教室依旧那么的宽敞明亮,那个熟悉的讲台,那个我做了15周没变的位置,依然残留着“上古之人知其道者……”的影子,相处的时间总是那么的短暂,美好的回忆总是过往的云烟,离开后才发现,那段时光是最充实的。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篇5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而《内经选读》作为一门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提高中医药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能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中重点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进而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秦伯未老先生曾在《内经知要概论》中讲到:“《内经》仅仅是中医的门径,问题就在怎样通过这门径来窥视更渊博、更广阔的中医成就。”而《内经选读》的概论部分就强调了“诵、解、别、明、彰”等学习经典的办法,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研读《内经》。

  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应强化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甚至是临床资料,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对原文“诸痛疡疮,皆属于心”的理解,除了掌握其含义外,可以从安神、泻热等角度去查询疡疮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应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培养,因为单纯的诵解《内经》原文仅仅是“纸上谈兵”。例如可以从《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来认识《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和意象思维,加深对“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的认识等等。抓住一点,以点带面,拓展思路,用中医的思维办法去观察、思考、理解,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

  我们常说“读经典、做临床”。《内经选读》原文导读部分按《内经》理论体系择要汇集原文,并加以分类、校注、按语,而且酌情添加临床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医学源流的发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段原文,主要是阐明阴阳交感、互根与消长关系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其在治则上的体现。以《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例,来说明津液的上承输布必赖气之激发与推动,这是阳中求阴的运用。而张锡纯治疗阴虚发热,在滋阴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其理相同。此外张锡纯治大气下陷之升陷汤也寓有阴中求阳之义。古代医学第一人的张仲景和近代医学第一人的张锡纯将《黄帝内经》的理论阐发与运用得淋漓尽致。

  我也有幸能够在当地医院中医内科见习一个月,通过临床跟诊与床边教学,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内经》的理论是怎样来指导临床实践的。就拿内分泌科为例,临床上,用《内经》气化理论指导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为气化功能障碍始终贯穿着整个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气化功能障碍包括机体真元之气不足与气机运行失调两方面。前者指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致气化无力。后者指因气机运行失调,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简言之,气化功能障碍即“气病”,指的是真气不足,气机失调,机体气化功能障碍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脏腑功能失调。当地名老中医根据其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将糖尿病肾病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进行论治,起到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当然,以上仅是临床中很小的一个例子,其他例如“风能胜湿”理论在肾性水肿中的应用,“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的防治等等,都是《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良好体现。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的旷世之作,同时也是医疗实践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通过取象比类的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黄帝内经》将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例如“中庸”思想、“天人相应”思想、“气”思想)融入医学,并直接用来解释相关内容,所以我们在学好《黄帝内经》的同时也要多读各家经典。文以载道,经典以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内涵,使其具有典范性及持久的魅力,给人以启迪与震撼。例如在学习《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及养生理论时,我们可以看看老子《道德经》以及《淮南子》的内容。比如,“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办法,即养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这些观点均是《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学说在养生方面的具体应用。

  著名中医教育家、“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经常强调“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自然通”,我们要学习、研究《黄帝内经》,弘扬中医学,必须结合对其文化母体的审视和剖析,才能深刻领悟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真谛,而这个是我们这辈中医人一生终将奋斗的目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篇6

  一、《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也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办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办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术数新解

  术数者,历代医家多理解为医术与办法。如马蒔注:“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而原文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者,万事万物之规律,体现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消长律。即经之养生法,强调“法”字,是因为其重要,万物之灵也必须严格遵守之,否则必遭疾灾,甚则丧生。然而怎样识而知之——自然和人体之道,须以“术”御之。何谓“术”,办法手段而已,如医术(办法,包括养生术等),天体运行之术,气术(自身律等)之类。“数”者,计数也。此言人体养生法非言共性而强调个体之数,因人而异。古人言“数”而不言“量”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法和古代中国人认识也界于西方不同。“道法阴阳”是总则,阴阳生化论是阴阳=2n,而认识过程变量2n=阴阳,其核心点在于以阴阳定性为主线,以层次作为定量指标,故为总纲也!此“数”当理解为变化之不同,量体裁衣,此“术”适于情况变化而随之变化,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之义,演伸而论当属个体化防治疾病之先河。再者,中医所谓定性而量,强调“数”之变化,诊断、治疗无一不注重之,只是非如现代医学那样去认识而已,其虽欠清晰,但直接而具体也胜于彼,有其合理的科学内核。因此,定数中医学应在本世纪很快诞生。

  三、虚邪新义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当属四时不正之气,引申为邪义。但经中尚有:“邪气盛则实”邪当为实,何以冠称“虚邪”,也称“精气夺则虚”。笔者以为此“虚”是与“贼”同义,形容词义。虚贼于内是引邪内入或内乱致病的前提与条件,虚贼之因当责之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之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为明注,也是体现《内经》强调人体的正气的突出地位。为何要“避之有时”?中医另一学术观点十分强调正邪斗争,正与邪相对而言,常则为气,病则称邪。邪有内外之别,外来者众,人人皆知,孰不知内外伤人才是根本之途,现代微生态学研究证实人体机体细胞数为1013,而寄生在人体内细菌细胞数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键在于机体情况而非仅局限于致病菌,中医治病之理也,非立足于斯也。我们在任继学教授的带领下抢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着中医学辨证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变的患者,4天炎症吸收达70%,西医教授对此佳效茫然不解,我们根本不晓得何药去杀SARS病毒,而只立足于“病人”。内邪理论与外邪理论截然不同,当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另“虚”字当理解为机体卫外功能紊乱为是,非谓“精气之本”,外感病证皆然。对邪风要加以“斗争”,而非回避,言“有时”即含此义,此也是锤炼人体“正气”御邪能力的体现。

  四、气脉常通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述生殖问题谈及,然而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有必要述而挥之。年老之人“气脉仍然通畅”,加之“肾气有条”可保持生殖能力,然而对于人类的健康必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气”应泛指而不能局限于气血,呼吸之气的畅达,气机的有序,气化的正常承制亦当包含其中,脉指血脉,包括大经,细络,血脉等,近世活血化瘀研究为明证。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篇7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怎样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篇8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而五气,五味入五脏各有其相对的选择性.同时,人身之五脏与天地阴阳五行相应,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化等根据五脏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下面我以季节气候为例,浅谈中医养生. 人体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也保持着统一性.五脏与五时之气相互通应,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遵循自然界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者必须谨奉天时.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时调摄精神,使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

  (一)应春温之气以养肝春季万物开始萌芽,自然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人体之肝主疏泄,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类似于春季树木生长伸展和生机勃发之性.应春温之气养肝,则气血冲和,五脏安定,生机不息.在精神,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顺应春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晚睡早起,衣着宽松舒适,保持情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若郁怒不解,情绪急躁的"木火质",易患眩晕,中风等病症;忧愁日久,郁闷寡欢的"肝郁质",易诱发癌症.因此,应注意情感的疏导,消除不良情绪,以防过极. 风为春天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春天乍暖还寒,空气湿润,人的皮肤肌腠也渐渐舒张,因此春天极易感受风湿之邪.春天天气多变,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应适当"捂"一段时间,以便身体各个器官能够适应,防止受凉感冒,诱发肺炎,肺气肿.

  (二)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夏天三月,阳气最盛,万物华实,心在人体为阳脏,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通与夏天.夏天养生,宜夜卧早起,不厌炎热,心静则凉.夏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倘若因炎炎烈日,心怀不快,心里怒气郁结,则肌腠郁结,营卫不和,最终不利于身体健康.由于酷暑外蒸,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了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因此,夏天要尽量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使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的状态,这样可使心脏机能达到最大的扩展,发挥生命潜能.但应该注意适度原则,过量的劳动,运动加之气候炎热,可致大量出汗,会耗散心气或心阳. 夏天人体阳气外趋,毛孔大开,若贪凉很容易引起手足不遂,甚至面瘫.《摄生消息论》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人腠理其患最深.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为风痹".

  (三)应秋凉之气以养肺时令至秋,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深,秋风清肃,草木皆凋,一派肃杀之象.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通于四时之中的秋天.秋天养生,宜早睡早起,使精神安定,以防秋天肃杀之气侵犯.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初秋之时,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相合,侵犯人体,往往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应注意多喝水,补充水分,以防秋燥太过伤阴.故应多食芝麻,蜂蜜,百合等柔润之品,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同时,酸味能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季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 深秋近冬,秋之燥气常于冬之寒气相合,侵犯人体.对于素体多湿,痰饮内盛者,在深秋之际要特别注意防寒,以免外感表邪引动内饮,发为咳嗽,胸痞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尤应注意,因为秋天是哮喘的多发季节.除要注意防寒外,还要注意调节饮食,宜多食具有润肺之功的猪肝,韭菜,南瓜和具有预防感冒之功的大枣,青椒等.

  (四)应冬藏之气以养肾冬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的季节,到处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自然界的物类,静谧闭藏以度冬.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主藏精,为人体封藏之本.它蕴藏着人体的真阴真阳和生殖之精,虽静藏却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故以肾应冬.冬天养生,应早睡玩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健身运动不应随着气候的变冷而延误或者终止.冬天严寒,寒性凝滞,收引,"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倘若懒于运动,可致气血不畅,关节屈伸不利或四肢厥冷.但锻炼不宜过早,最好待到太阳升起. 根据"秋冬养阴"的原则,冬天应多食补阴潜阳之品,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鳖,龟,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宜首选,冬令饮食不宜过咸,因咸味入肾,致肾水更寒,扰乱心阳.对于"耐冬不耐夏"的阳虚阴盛体质者,用温热之药,则夏不得发病,此所谓"夏病冬治".素体虚寒者宜选食羊肉,狗肉等温肾壮阳的食物.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自然四时根据脏腑功能性质不同,有选择性地通应于人体五脏.故人的形体活动,起居作息及神情意志,应与自然界的阴阳有序消长,万物生长收藏相统一,达到"从其根",补养真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推荐站内搜索:党的十八大心得体会、2018年取消专升本、报名入口、中国卫生人才网官网、大队干部竞选演讲稿、爱岗敬业演讲稿、味道作文、专升本考试时间河南、辽宁高考试题、花木兰观后感、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8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8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6430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