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教案(精选4篇)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教案 篇1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二、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误区一 物质生活消费就是生存资料消费 ; 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就是发展资料消费 ; 劳务消费即享受资料消费
【剖析】〈 1 〉家庭消费的分类:按照消费的内容可以区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把这些消费内容再按照消费目的进行分类 , 也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 2 〉两种分类标准不同 , 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①生存资料消费既包括必要的物质生活消费 , 也包括有关的劳务消费。
②发展资料消费在内容上也表现为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劳务消费。
③享受性消费在内容上也表现为有满足享受的物质生活消费、精神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等。
(3 〉可见 ,题目的观点是不妥的 ,原因是没有弄清划分这些类别的标准。前者反映家庭消费是否全面 , 后者反映消费水平高低。
误区二 认为消费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剖析】(1) 家庭消费是个人消费行为 , 国家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
(2 〉家庭消费绝非与社会无关 , 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 , 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 , 也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 ,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
误区三 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已经过时
【剖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 , 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过去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靠的是艰苦奋斗 , 如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全国人民艰苦奋斗 , 即使将来实现了现代化 ,国家富裕了 , 这种精神也不能丢。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 , 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 ,人口多、底子薄 , 因此 ,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更不能丢。俗话说 ,“成由勤俭败由奢”" 玩物丧志 ",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对于一个人的优良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十分有利的。
误区四 消费总对生产起推动作用
【剖析】生产决定消费 ,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它能带动新产业的形成 ,能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能调节生产 ,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而消费水平过高或过低 , 都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自然不会推动生产的发展 , 相反 , 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误区五 信用消费是 " 花明天的钱 ,圆今天的梦 ", 是超前消费 ,与适度消费相矛盾。
【剖析】适度消费指居民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 , 要量入为出 ,不超前 ,也不滞后。信用消费就是得到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后 ,不立即付钱而是承诺将来付钱的做法 , 也就是 " 先买货 , 后付钱 " 的一种消费方式。信用消费主要发生在下列情况中:第一 , 需要长期积累而也长期消费的大商品 ( 房子、车子等 ) 购买中 ; 第二 , 手头一时缺钱但未来一定有支付偿还能力的人们的购买行为中 ; 第三 , 眼前虽然经济困难 ,但经济前景看好的一些人的购买行为中。可见 ,信用消费并不是让人毫无根据地透支生活 ,而是在权衡自己的收入水平后 ,对自己生活所作的安排。对信用消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超前消费 ,如果对自己收入能力的判断符合实际 , 能够逐次还清贷款或分期付款 , 采用这种消费方式就是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如果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收人能力 .或者明知自己无力消费却硬要崇洋消费、盲目攀比 ,搞一步到位消费 ,就是超前消费 ,则与适度消费相矛盾。
误区六 不能把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限制消费等同起来。
【剖析】 (1)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提倡的一种精神 , 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每一个人不管处于何种消费层次、收入多少 , 都不能丢掉这一精神。因此 , 不能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看做只是对那些收入有限、生活困难的人而提出来的要求。
(2)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3)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提倡适度消费是完全 一致的。适度消费是指反对超前消费而不抑制消费 ,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指反对铺张浪费但不限制消费。因此不能把它理解为对消费的限制。
误区七. 为啥说信贷消费与适度消费是一致的 ?
【剖析】 (1) 适度消费是指适应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人水平的合理消费。从宏观上讲 , 一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要与本国的国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相适应 , 一地居民的消费水平要与地方或部门的资源状况及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微观上讲 , 居民的消费必须与其自身或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信贷消费是指利用信贷手段来满足消费的一种消(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费形式 , 主要用于生活中所需要的耐用消费品。信贷消费以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力作为基础 , 它仍是建立在足够的支付能力基础上的 , 是一种适度消费。
(2) 我们知道 ,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 对生产和其他各个环节起重要作用。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消费了 , 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 , 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现阶段 , 由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 , 多数商品供过于求 , 产品积压 ,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 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 部分居民由于受现有经济状况的影响 , 部分消费得不到满足。为解决这一矛盾 ,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启动消费的宏观措施 , 如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把分期付款的方式从住房、汽车扩大到家用电器、大型农机具等大件耐用商品上 , 帮助消费者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剌激消费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而且能加速资金流动 ,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3) 综上所述 , 信贷消费与适度消费是一致的 , 它是以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力为基础的适度消费。
误区八.适度消费与剌激消费不矛盾
常见错误 : 把适度消费与剌激消费对立起来 , 认为要适度消费就不能剌激消费。
知识辨析 : 适度消费是指家庭生活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 , 量入为出 , 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但是呢 , 我国目前商品短缺时代早已结束。有时消费需求不足 , 消费水平滞后于生产的发展 , 因此 , 剌激消费就是使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情相适应。由此可见 , 适度消费与剌激消费不矛盾 , 都符合实际 , 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误区九.消费者的海币市场交易原则有无内在联系。
【剖析】消费者的每一项权利几乎都与市场交易原则相联系。
(1)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 , 坚持市场交易原则 , 规范买卖双方的行为 , 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 另一方面 , 损害消费者合法权利的行为违反了市场交易
原则。要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 就要坚持市场交易原则。
(2) 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 , 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如图所示 :
误区十: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剖析】按照等价交换原则 , 消费者向经营者购买商品和服务 , 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 , 而是一种等价交换关系 ,理所当然要获得满意的商品和服务。 因此 ,作为消费者 ,要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 就应当理直气壮地要求赔偿。
公民作为消费者 ,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 懂得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法制社会的基本原则。享受了权利 , 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 ,还要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附:
一、学科内综合渗透
1. 本单元知识点与经济常识其他知识点的渗透
(1) 用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原理说明市场交易中必须坚持平等、公平和诚信原则 , 必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用价值规律的理论说明市场交易的平等原则。
(3) 用宏观调控理论说明国家运用有关手段对消费进行调节 , 帮助和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 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说明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 开展正当竞争符合市场交易原则 , 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用第三产业的有关知识分析发展商品服务市场。
2. 本单元知识点与哲学常识的渗透
(1) 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家庭生活消费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的关系。
(2) 用意识反作用原理 , 分析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
(3) 用联系的观点 , 分析商品服务市场与其他市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4) 用发展的观点 , 分析家庭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5) 用规律与规则的关系原理 , 分析价值规律与市场交易原则的关系。
(6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 , 理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性。
(7) 运用矛盾观点及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8) 运用主次矛盾的原理 , 理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 需要综合治理 , 既要全面展开 , 也要 突出重点。
(9)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强化职业道德 , 遵循市场交易原则的必要性。
3. 本单元知识点与政治常识的渗透
(1)运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 理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性和意义。
(2) 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3) 用国家职能及依法治国等有关知识分析打击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行为。
二、跨学科知识渗透
1. 学习商品服务市场可联系中外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商品服务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 学习影响消费的因素可联系历史和地理人口增长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如唐朝、清朝人口激增现象。
3. 学习消费的反作用能联系美国历史上罗斯福新政 , 调动消费的反作用解决美国经济危机 , 联系新中国建立后很长时间抑制居民消费造成的不良后果。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
(一)[ 重点 ]
1. 市场交易的原则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 难点 ]
1. 服务也是一种商品。它既有使用价值 , 也有 价值。服务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 , 也是构成财富的重
要内容。
2.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地位。从社会地位和法律原则上看是平等的 , 从二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作用看则是不平等的。
3. 正确的消费观。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 ; 物质与精神消费相协调 : 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 必 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4. 适度消费。实质是量入而出 , 既不抑制消费也不超前消费。
5. 家庭消费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国家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 , 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 , 也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 关系到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 需求的创造、新市场的开拓等。
(三)[ 能力点 ]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与经济学活动的能力 ;
2. 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 , 维护自身、他人合法权益的能力
四、《考纲》要求
1. 商品服务市场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 市场交易原则。
2. 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教案 篇2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误区一 企业劳动消耗越小 , 企业经济效益越高
【剖析】提高经济效益应当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应当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 , 使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反之,则经济效益低下。如果企业偷工减料 , 生产的是伪劣产品 , 虽然减少了劳动消耗 , 但这是以摸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 , 是不可取的 ,最终也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这种脱离社会效益、脱离国民整体效益而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想方设法改善经营管理、革新技术、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 , 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水平。我们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 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 , 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 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误区二 企业生产的产品越多 , 经济效益就越好
【剖析】(1)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 , 首先必须面向市场 , 生产出能适合市场需要 , 适销对路的产品 ,以便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2) 还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 降低成本 ,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 ,生产出最多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可见 , 用同样数量的劳动消耗 , 生产的适合需要的产品和劳务越多 , 经济效益才越好。反之 , 如果生产消耗多 , 成本高 , 产品质量差 , 则生产的产品越多 , 企业经济效益就越差 , 甚至会亏损破产。
误区三 劳动生产率越高 , 经济效益就越高
【剖析】(1) 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降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 , 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
(2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 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 ,以最少的活劳动消耗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消耗 ,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要提高经济效益 ,不仅要降低活劳动的消耗还必须降低物化劳动的消耗 , 同时生产的产品必须造销对路且产品质量好。否则 , 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效益 , 反而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误区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 就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剖析】(1) 要增强企业活力 , 提高经济效益 , 就必须进行企业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的改革 , 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起产权清晰 , 权责明确 , 政企分开 ,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 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 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 有利于扩大企业资本的支配范围 , 实行股份制改造 , 实践证明 ,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股份制的实行是有一定条件的。条件不具备 , 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实行股份制是一个过程 , 总是和企业的技术改造 , 战略性改组 , 强化管理等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 并不是 “一般就灵”。所以 .要搞好国有企业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除了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外 , 还要依靠科技进步 , 采用先进技术 , 用现代科技武装企业 ,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 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管理方式 ,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以最少的劳动消耗 , 生产出 更多的优质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来 , 另外 , 必须努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建立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并需要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争创名牌 ,保名牌 , 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以稳步提高。
误区五.企业、公司、市场主体。
【剖析】正确理解企业的概念必须明确两点 : 一是企业以盈利方目的 , 二是企业属于经济组织。公司是依法设立的 , 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 , 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理解市场主体应注意三点: 一是市场主体既包括独立的个人 , 也包括独立的机构 ; 二是市场主体既包括盈利性机构 ,也包括非盈利性机构 ; 三是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 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活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公司是众多企业形式中的一种。
误区六. 法人、自然人、企业法人、法人企业、非企业法人、法人代表。
【剖析】
法人 自然人
含
义 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以生命
或血缘
为其存吨
在特征
的单个
人,依法
享有民
事权利
和承担
民事义
分
类 按照
时产
所有
权性
质的
不同
划分 务的个
人①固有型法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其他全民所有制机构
②集体型法人:集体企业和平单位
③私人型法人:私人开设的公司或其他法人组织
④混合型法人:不同所有制成分组成的企业法人
根据
设立
的目
的和
活动
内容
划分 ①企业法人:以盈利为自
的。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
业、三资企业、混合企业、私
人企业
②非企业法人:不以盈利为
目的。包括机关法人、事业
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1) 企业法人和法人企业是同一概念 , 只是提法不同而已。
(2) 法人代表是按照法律或法人的组织章程规定 , 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法人代表是法定的 代表人 ,简称法人代表。法人代表仍然是自然人 ,而不是法人 ,不能等属于法人。
误区七. 国民经济的主体、主导和支柱
【剖析】①主体是一个比重概念 ,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②主导是一个权重概念 , 是指主要的并能够引导事物群展的方向。③支柱比喻中坚力量 , 是指在整个事物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 , 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 国有经济是主导 ,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误区八 : 利润增加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 , 利润减少意昧着经济效益的下降
【剖析】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最终的综合性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 ( 价值形式 : 生产成本 ) 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 ( 价值形式 : 生产总值 ) 的比较 , 来表明经营效果 “盈利” 或 “亏本” 。用公式表示 :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上册p76) (1)
利润 = 生产总值 -生产成本 (上册p76) (2)
由公式 (l)(2) 可以推出
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或)[1+(利润÷生产成本)],利润是一个绝对数,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数 , 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 一是利润总量 , 一是生产成本 , 利润总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会使经济效益提高或下降需做具体分析 , 下面列表说明 :
内容 变化情况
生产成本 不变 下降 提高
利润总量 增加 不变 下降 不变
或
提高 下降
不变
或
下降 提高
同幅
下降 幅度
小 幅度
大 同幅
提高 幅度
小 幅度
大
经济效益 提高 不变 下降 提高 不变 提高 下降 下降 不变 下降 提高
通过以上的对比说明 ,利润总量的增加 ,并不一定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 ; 只有当成本不变时利润总量增加才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 而当成本下降或提高时 ,利润总量的增加不一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有时是经济效益的不变甚至下降。同样道理 ,利润总量的下降也不一定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 ,对具 体问题要做具体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误区九 : 经济发展中的速度和效率是一致的
【剖析】(1) 经济发展中的速度和效益一致是有条件的。如果这种速度是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得的 ,或者劳动产品质量好 ,劳动消耗小 ,产品的销路好 ,这种情况下的效益也是好的 ,这时速度和效益是一致的。反之 ,如果经济速度的提高是靠消耗人力、物力、财力 ,依靠低水平重复建设取得的 ,或劳动产品质量差 ,消耗大 ,销路差 ,这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是差的 , 速度和效益是不一致的。
(2) 我国的经济发展要走一条既有较高速度也有较好效益的路子 ,关键是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把经济效益放在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
误区十 : 高效必须优质 , 优质必然高效
【剖析】 (1)“高效”是指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优质”是指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2) 高效必须优质。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 才能带来效益。同时优质产品 ,也可能引起商品供不应求 ,价格高于价值 , 进而获得更多的效益 ; 相反 ,劣质产品必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导致亏本破产。
(3) 优质未必高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若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使生产的是优质产品 ,也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不会带来好的效益 ,甚至亏本破产。另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即使优质产品 ,也必须适合市场需要 ,才能有好的销路 ,带来高的效益 ,否则会造成产品的积压 ,社会财富的浪费。
误区十一 : 企业规模越大 , 其经济效益就越高
【剖析】 (1) 企业资产规模大 ,生产的产品数量多 ,如果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低 ,不适销对路 ,势必造成产品积压 ,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 ,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企业适度规模经营 ,管理科学,革新技术,降低成本,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就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2) 经营规模大不等于规模经济 ,也不等于经济效益好。因此在企业联合兼并中 ,必须注意适度规模 , 同时要强化企业自身的建设 ,注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走集约发展的路子。
误区十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
误区十三:国企改革稳步推进
误区十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提高经济效益
误区十五: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异同。
【剖析】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对比
比较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不
同
点 1.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
2.发行股票筹资,资本必须是货币。
3.股东人数有最低限制,没有最高
限制。
4.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
5.设立程序较复杂。
6.适合于大中型企业。 1.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
2.出资证明,出资不一定是货币,还可以是技术、厂房、土地等。
3.股东人数限制为2个以上,50个以下。
4.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至50万元。
5.设立程序简单。
6.适合于中小型企业。
相
同
点 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2.股东均负有限责任。
3.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4.公司组织机构均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及总经理。
5.公司均有名称、章程等
附:
一、学科内综合渗透
本单元与经济学的综合
(1)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 , 说明国 有企业的地位、作用和改革的必要性。
(2)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原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说明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开展正当竞争的必要性。
(3) 用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论 , 说明企业重视产 品质量的原因和意义。
(4) 从市场经济的弱点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说明搞好国有企业 , 开展正当竞争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5)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 说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本单元与哲学的综合
(1)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 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现状。
(2) 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 ,说明搞好国有企业必须面向市场 ,自觉遵守价值律。
(3) 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原理 ,说明固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以及对国有企业要抓大放小。
(4) 用发展的观点 , 说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5) 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 , 说明企业的兼并、破产和重组。
(6) 用联系的观点 , 说明国企改革的重要意义 , 提高经营者素质的意义 , 开展正当竞争的意义。
(7 〉运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理论 , 说明经营者素质提高的必要性 ,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8)用矛盾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分析国企改革为啥要" 有进有退 抓大放小 " 。
本单元与政治学的综合
(1) 运用国家职能理论 ,说明搞好国有企业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用国家职能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国企改革。
(2)运用综合国力理论 ,说明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3)运用依法治国理论 ,说明企业开展正当竞争的必要性。
(4)用国家性质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为啥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二、跨学科知识渗透
复习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时、可联系历史学科中的国有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等知识点 , 复习国有企业改革时 , 结合党的xx届三中全会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精神 ,可联系到地理学科中关于工业的布局、东北工业基地等知识点。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
(一)[ 重点 ]
1.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和办法
3. 股份制的积极作用
4. 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5.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6. 鼓励保护正当竞争 , 反对不正当竞争
(二) [难点]
1. 我国法定公司形式
2. 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3. 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三)[ 能力点 ]
1. 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经济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企业法人必备的条件、股票、企业经营者素质等
2. 增强效率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 , 培养改革意识、法律意识。
四、《考纲》要求
1. 企业及其作用
2.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3.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4.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5. 企业经济效益
6.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7.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教案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思想政治高一《经济常识》上册的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一、课程价值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中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常识》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为全书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对学生发展的功用如下:
知识构建功能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进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二)能力培养功能
本课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培养学生能运用实例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如,在分析我国所有制结构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在对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关系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等。
(三)实践操作功能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课后活动建议,在本课教学中,把综合实践活动引入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为题,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论证,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论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心理教育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通过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生活进行对比,去体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五)情感教育功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资源的有限性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通过对竞争与平等,竞争与法制、竞争与开放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二.课程价值达成度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课由二节六个框题构成。
本课继第一课商品经济之后进入对市场经济的分析,但是呢,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带有制度特性,所以,本课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然后,才开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内容顺序安排入情入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另外,本课选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所采取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是事业而贡献力量的志向。
2、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课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与实际的距离。教材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删减了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如教材删减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等内容,修改了一些不准确的内容,如,把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改成按劳动要素分配,使其更加准确。教材在内容选取,事例安排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适合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积极性,比如,关于“集体经济”,本课重点简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于国家宏观调控,辅文选取了“红果降价”的事例,通过对身边实例的分析,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教材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呈现方式上力求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单元教材中,每一框题都有三种文字,宋体为主干内容,黑体为重点,楷体为辅助。本课在组织形式上由引语、正文、辅文、插图、漫画、设问小栏目、资料卡、名人语录、阅读与思考、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图文并茂,通过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如,设问栏目,有比一比,谈一谈,议一议,试一试,,等多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等。
三、对教材的加工改造
新版教材调整后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教材的调整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对教材要进行一定的加工与改造
1、根据政治课的特点,我们政治组采取“三主互动,三联开放”的教学模式,
而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我国的经济制度及国家所采取的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了解很少,如,第二节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所举实例空洞、枯燥,远离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把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把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查找近些年我国所制定有关经济发展的一些制度、方针、政策,及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一些成就进行展示,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及海林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和感悟,去理解和把握本课知识。
2、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学中,教材列举了一些数字和实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但是呢在国有经济和其它经济形式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报喜不报忧的话,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认识问题。缺乏正确对待社会问题的心理准备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简介一些国有经济战略改组的问题,如国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所取得的成就等。
3、对“繁难偏旧”的内容大胆取舍,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和时政性。
本课在内容选取和辅助教材中,包括了从改革开放到2024年的一些材料,但xx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后的一些新提法还没补充进来,其时政性还有些欠缺,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如在讲“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补充“让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时政性。在《国家宏观调控》一框题中,教材仍然选取的是1993年抑制通货膨胀事例,比较陈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近些年来国家所采取的“经济软着陆”措施和学生有切身感受的事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性。
4、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其更加连贯顺畅。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框题教学中,把”所有制结构的含义”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放在第一个问题进行讲解,这样既承接了上一堂课公有制的有关内容,也使后面的内容衔接自然顺畅,使教学一气呵成。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教案 篇4
数学思维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教学内容分析】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准,也是现阶段我国国企改革的中心任务,教材内容是以“是啥”“为啥”“怎样”为总体思路,叙述了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关知识,继而谈到了企业竞争中会相应出现的兼并、破产现象。
【教学思路设计】
由经济效益的含义(公式)、利润含义,得出总体上的结论,初步认识怎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继而分析为啥要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即其意义,最后分析总结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办法、途径,特别强调其中的主要途径与办法。教材中谈到的两个经济现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与教材第一课知识有一定相关性,且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所以作为下节专题课来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掌握经济效益的含义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
能力目标:利用数学思维认识企业的经济效益,运用经济效益的有关知识分析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主要途径和办法、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经济效益。
【教学办法】
数学公式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
1.5课时
【复习提问】
1、企业的含义?
2、建立企业的直接目的?
【导入新课】
建立企业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利润,设想一下,如果企业没有利润会怎样呢?(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企业要获得利润,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那么,到底啥是经济效益、为啥要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的提高呢?也该怎么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呢?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将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新课教学】
1.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板书)
一、经济效益的含义(板书)
(1)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产出/投入=所得/所费=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劳动消耗(板书)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自行归纳总结经济效益的公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讲解。本知识点在数学学科上即为一个实用公式,为更好地说明问题,例举事例:把白菜加工成酸菜进行销售,所得效益状况。(提示学生,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用价值表示,即为生产成本,将酸菜卖出得到的收入即为生产总值。假设成本为200元钱,创收入为405元。)问学生,卖酸菜所得405元钱是不是生产者的纯收入?由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并借用公式来讨论回答,教师辅助性进行概括总结,由此得出利润的公式。
(2)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板书)
由学生将(1)(2)公式合并,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a.经济效益提高,利润一定会增加吗?b利润增加,能说明企业经济效益一定提高了吗?
经济效益=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1+利润/生产成本(板书)
由讨论结果,指出企业怎样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减小分母——减少劳动消耗;扩大分子——生产出更多的适合社会需要劳动成果);评析两个问题,统一认识:利润增加,经济效益未必高;经济效益提高,则利润会相应增加。
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意义(板书)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特别是国有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向学生指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谁会有好处。最后利用教材进行总结。
a对企业 b对人民 c对国家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和办法。(板书)
1.靠科技
2.靠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办法很多,组织学生讨论,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和途径有哪些?注意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经济学术语说话。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合理性意见,然后指出其中的两个为主要途径、方式。在解释第一个方式时,强调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在解释第二个方式时,引导学生对“科学管理”的理解。
【教学过渡】
市场是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的试金石,同样道理,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也得要靠市场来检验。市场竞争必然会造成优胜劣汰,因此出现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这两种经济现象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下节课我们将具体了解经济效益高(低)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出现的这种经济现象。
【教学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啥是经济效益,为啥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怎能样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激烈的,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树立竞争意识,效率观念,为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准备。(强调本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
见《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1.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的含义
(1)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产出/投入=所得/所费=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劳动消耗
(2)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经济效益=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1+利润/生产成本
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意义
1.对企业
2.对人民
3.对国家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和办法
1.靠科技
2.靠管理
推荐站内搜索:渭南人事考试网、陕西高考试题、教育整顿心得体会 警察、博物馆观后感、江西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国家公务员报名入口、2020特岗教师报名时间、陕西高考答案、党在我心中演讲稿、反腐倡廉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