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作家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学着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的胡同文化联系到故乡的地域文化——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的“飞地文化”。在初步简介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各个研究小组讨论申报子课题。

   一、序曲

   上课铃声过后,我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家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多媒体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能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之不足。)

   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听得如痴如醉。

   我恰到好处地按下鼠标,音乐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样?”我微笑着问学生。

   “太美了!”“太好听了!”还有人打趣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引得哄堂大笑。

   “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北京!”

   我顺势导入  :“对,北京。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我边说边在胡同背景图上即时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强现场感,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互动、随机。)

   然后问学生:“这位老人是谁呢?”

   “汪曾祺。”

   “对,是汪曾祺老先生。”我点击鼠标,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蔼的笑脸及其简介。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好好地体现一下‘快乐语文’。米卢不是有‘快乐足球’吗?我们也该有‘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怎样?”

   学生兴趣倍增:“好!”

   我高声道:“那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增长见识

   1.揭题切入。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时,从“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讲课顺序有了变化。

   我点击鼠标,屏幕上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

   “各位能不能告诉我啥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所以很容易读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话到此处,我也把学生往定语“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为啥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学生马上齐读起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于是自然地转到了第1~4段的内容:胡同。本文的文脉是先“胡同”,而后“文化”。

   2.胡同。

   本文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为了落实这八个字,我这样问学生:“作者向我们简介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引用1~4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啥意识很强?”

   “方位意识很强。”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怎么说?”

   “你往南边去一点。”学生齐读后忍不住笑起来。

   “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类事,会怎么说?”

   “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看他们比较出来了,我于是笑道:“看来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虽然没有通读串讲,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话展开,可我发现效果倒很好。

   我也往下问:“第2段呢?”

   学生回答:“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我接过话题:“对,都很有来源。下面播放几张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中的照片,请同学随口说说胡同名。”

   学生边看照片,边用文中的胡同名称抢说着,气氛活跃。这样既避免了照读原文的呆板,也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第3段——”

   这时学生参差不齐了:“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我笑着追问:“到底是哪一句?”

   学生迷惑了:“好像都是,也好像都不是。”

   “对,都是,可也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这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该怎么表达?”

   学生马上恍然:“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我趁机向他们传授办法:“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要自行组织语言。”

   “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对。这段很明确,不会有异议。”

   3.胡同文化。

   顺着文脉,“胡同”之后,就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胡同文化”了。我是这样过渡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啥样的。”

   先让他们快速阅读,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学生反应迅速:“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然后我让他们自由发言:“这些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高中生已进入了“思想期”,因此语文课需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说出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得到释放。

   果然,学生发言踊跃,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

   学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闭性。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身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封闭的思想必然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

   我表示欣赏:“说得够深刻。”

   学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处街坊”这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我不禁称赞道:“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挺让我感到意外。我故作惊讶:“为啥?”

   “毕竟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呀!”

   我继续引入:“是呀,太矛盾了。可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释吗?”

   “还不能。”

   我给他留下余地:“你不妨再思考思考。”

   这时,另一学生抢着回答:“我想出来了!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首都——不对,古代应该称京城。”

   我进一步挑明:“对!生活在皇城根下。”

   全班马上接过来:“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我满意地点头:“越说越清楚了。”

   那位学生马上往下接:“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我反过来引:“否则——”

   “否则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

   我水到渠成地朗声道:“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一个字——”

学生异口同声:“忍!”

   我话题一转:“那我们该怎么样评价这个‘忍’呢?”

   一个学生回答:“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对。”我插话道,“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以西方一位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位学生马上抢回话题:“但也正因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者少,所以我们的封建社会缺少活力,政治变革少,社会发展慢。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对于国家利益,我们更应该有积极的爱国热情,要像海空卫士王伟那样,勇于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对。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过这样的感人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大家马上接下去。

   我点头赞许:“这位同学说得不但辩证,而且感人。”然后转移话题:“另外,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

   一位学生回答:“北京人易于满足。”

   我马上“抓住”他不放:“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来,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

   (好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涵泳,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环境的整体感受融为一体,如果照搬“教参”的顺序,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才单独分析语言,效果会打折扣。)

   可惜这位学生读得平淡无味,念得很快:“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啥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尾的“嘿”也念成了短促的去声。

   同学们笑了起来。

   我也笑了:“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来,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儿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把声调往上提。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大家推荐“朗读家”××同学范读。

   这位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京味十足,同学啧啧称赞,体验到了京腔京韵的魅力。

   我忍不住夸奖:“不愧是‘人民代表’,不负众望。”然后面向全体:“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读出满足感和得意劲,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一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读技巧。)

   然后问他们:“品味出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了吗?”

   “有点儿。”

   “那我就让各位再‘多点儿’。请齐读屏幕上的话。”

   我打出屏幕上的话:“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学生边读边笑,读完后大笑。

   “笑啥呢?笑它好还是不好?”

   “不好!”

   “怎么个不好?”

   “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也不风趣。”

   我笑着说:“被你们批评得一无是处了。不过这么一比较,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就品味出来了。还只是一点儿吗?”

   有学生拉起了长音:“多乎哉,很多也!”

   也有学生忍不住赞叹:“汪老先生真神!”

   我接过话题:“对。汪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让我们也带着感情,带着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认真朗读一下这些段落。方式是:以小组(6人)为单位,每人选一段自己较满意的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互相评点。”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气氛活泼。

   然后,我把他们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学生非常明确:“最后三段。”

   “没错。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这样就从“增长见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感情”部分。

   三、体验感情

   先让学生齐读第13段,尽可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学生读得比较深沉,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我也请他们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学生:“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这次比上一回低沉。)

   我积极肯定:“这次读得更到位些。”然后抓住语言特点往下问:“这几句语言有啥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学生马上回答:“不是。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对。这是书卷气很浓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可以怎么换?效果怎样?试试看。”

   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然后我让几位同学起来说。

   学生1:“那种衰落的样子,那还有啥说的。”

   我大加肯定:“京味到家了!”

   学生2:“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我褒贬兼用:“好是好。但与上句没啥区别。而且似乎还有点高兴的成分呢!”

   学生3:“那片衰败,确实很惨。”

   我马上表态:“是口语,但没有京味。”

   学生:……

   我就此打住:“没关系,上面同学讲的两句话已经可以供我们比较了,看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1:口语放在这里一点表现力都没有了。

   学生2:没有意蕴,没有回味。

   学生3:更没有形象,无法让人Lenovo开去。

   我顺势点评:“是的。而作者连用四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再深入一步:“学了汪曾祺先生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有啥启发或感受?请随便说说。”

   学生纷纷发言:“啥地方用啥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

   “说得很好。汪曾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然后把学生引向下一段(第14段):“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在下一段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

   学生马上作出反应:“‘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我深入一步:“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我让他们齐读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简介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1] [2] 下一页  

推荐站内搜索:一建考试时间安排表2021、非主流空间日志、国家公务员准考证打印入口、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成绩查询、黑龙江高考信息网、985 211最低录取成绩、秋千作文网、山东专升本考试信息网、江西自考所有成绩查询、河北高考试题、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67953.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