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通用17篇)
找骆驼 篇1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忿忿、不紧不慢。
3、通过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出示图片,认识:双峰骆驼的特点——背上有两个驼峰,体毛很长,褐色,头顶有簇毛;单峰骆驼的特点——背上只有一个驼峰,体毛较短,很高大)
3、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
师:在读书之前,老师给你们一个自学提纲,它能帮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理解新词的意思,可利用工具书、也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跛:腿脚有毛病,走路身体不平衡; 驮:背; 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究竟:毕竟、到底;
至于:课文中指另外再提到一件事。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啥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评价:你读书非常仔细。
四、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师:读书就是要多思考,只有多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新的发现和收获。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啥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啥发现。
3、小组汇报归纳,学习重点段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啥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1)出示:
刚才我看到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也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到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也看到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还看到 ,所以知道 。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啥?(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啥?(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啥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啥启发?(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说。)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貌”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五、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评价:还可以再夸张一点。
你简直就是一个小小表演家。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一对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六、拓展写话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啥?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么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啥?
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找骆驼》反思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理解老人为啥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因此,针对课题和重点语段,我引导学生质疑,重点理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力求突破难点。执教之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和重建。
一、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强化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在攻克本课难点“为啥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原先打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但是呢在执教时,我忘记了这一环节,导致在交流反馈时,学生交流还不够活跃。
不过,我注意到了要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我要及时给与总结和引导,那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模仿。
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本课的朗读形式多样,有自由读,男女读,表演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比较浓厚。我对人物的对话做了提示语,学生在表演读时能更好地领会朗读的技巧以及人物的内心,这样朗读效果不错。
三、略读教学办法的思考
第一次上略读课文,对于怎么样上好略读课文有很大的困惑,通过这节课,我有了如下几点启示:
1、教学重点放在对寓意的理解上,而不是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在阅读内容上“不求甚解”,在技能上“强调运用”。侧重在教学生理解“怎么写”,而不是“写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描写方式。
2、教学步骤的粗放。初放阶段,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具体指导怎么样概括内容。可以采用填空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概括。再读阶段,选择一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教师提的问题要体现全文的文眼。三读,让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自读。
此次的教学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收获,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注重每一次的反思和重建,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找骆驼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2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办法:
1、 通过分角色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在评价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和讨论,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2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用心观察和思考的道理。
教学办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训练办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蕴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找骆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1、 播放录音。
2、 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啥?(学生概括大意。)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生字词语,标出自然段号,先自己读一读,在同桌读一读。)
2、 认读字词。(只要求读准字音。)
3、 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个别句子的读法。
4、 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你还有啥不明白的地方?
“跛” “愤愤不平” “不紧不慢”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啥,知道了啥?
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交流: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到一位老人在前边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到没看到一只骆驼?”
商人忿忿地说:“别骗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刚才我看到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我也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啥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啥?
2、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小结: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这就是《找骆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2、给课后生字组词。3、将学完课文后所受的启发记录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第二课时
识字教学
一、认读生字。
1、 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 小组讨论怎样记忆字型,怎样把字写好看。交流记字办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二、指导书写。
1、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2、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找骆驼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啥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也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啥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啥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么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啥?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啥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也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啥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啥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么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啥?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 篇5
37 找骆驼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骆 驼 跛 驮 忿 哄 啃” 7个生字 。积累词语10个。
2、 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啥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3、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啥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教学难点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媒体 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出示骆驼图片,说说你对骆驼的了解
2、出示课题:37 找骆驼
学习生字: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老人问了商人哪三个问题?用直线划下来。
2、交流并出示句子,理解、学词: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1)学习生字:跛 驮
(2)指名读句子
3、再读句,找一找表示商人语气的词并板书
板书:着急 忿忿
学习:忿忿、
4、你能根据老人的提问说说商人的骆驼的特点吗?
5、各种办法读课文19节,体会商人的心情变化
6、轻声朗读课文第10、11节,思考:老人没有看到骆驼,但是呢为啥说得那么详细呢?用浪线划出老人看到了啥的句子。
(1)同桌交流划的句子
(2)思考完成填空:老人根据看到的,会想到啥?
出示:老人看到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它( )。
老人看到( ),知道它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老人看到( ),知道( )。
(3)同桌分角色读文
(4)全班交流读,自己点评
四、总结讨论,感悟内容
1、找你的好朋友分角色朗读(全班作点评)
2、分角色读
3、师生合作读文
4、讨论:老人为啥没有看到过骆驼,却能准确地说出骆驼的特征?
5、师总结板书
五、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出示练习,口头完成
出示:我看到蚂蚁爬高,就知道( )。
我看到( ),就想到( )。
2、复习字词
3、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回去见老人,会说些啥?
板书设计 36 徐童保树
郭林宗:困 不吉利
徐童: 囚 更不吉利
教学效果的反馈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办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啥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而不是顺着米和蜜或树叶去找”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时机,所以学生有效的参于了合作学习。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也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了语言。
找骆驼 篇6
教案示例一
6、
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啥?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啥事?老人根据啥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么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么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啥?。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6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做适当点拨;教师也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上。该教学设计示例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上还是有些不够。
教案示例二
6
教学目标 :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6课,。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啥?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啥事?老人根据啥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么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么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啥?。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八)板书设计
6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探究活动
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吗?请你依照老人说的“我看到……就知道……”这种写法,把你生活中观察到的某一事例写几句。
找骆驼 篇7
13 找骆驼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啥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简介: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么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啥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么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也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么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啥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么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啥?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啥事?告诉我们啥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啥?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么样记住它?写时注意啥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啥?再写啥?还要注意啥?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么样学这个字。
汇报。
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置,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啥变化。孩——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啥?(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置。
你想用啥办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讠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置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啥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也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啥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啥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么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啥?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学要求:
1.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办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生字词
2.本文写了一件啥事?
(二)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问: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从课文中啥地方看出来?
2.引读第四段
问:“果然”啥意思?说明啥?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问: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啥特点?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问:老人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引读“对话部分”
问:在对话部分,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
指名分角色朗读
问:如果在这部分内容中加上“商人问”、“老人说”好不好?
指名分角色朗读(加上提示语)
问:哪种写法好?为啥?
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
问:从对话中看看商人说话的语气有啥变化?(着急—高兴—生气)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忿忿”啥意思?
指导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问: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呢?
读读、划划、议议
问: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哪几句是说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
板书:看到
也看到
还看到
幻灯:出示一句
(1)刚才我看到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问:这句话写啥?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啥结论?
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出示脚印图片
观察、思考、讨论:
为啥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啥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
问:老人怎么样从脚印深浅得出左脚跛的结论的?
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问:这句话的前后分句之间是啥关系?
练习:加上“因为……所以……”说这句话。
问:如果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该怎么样说?
幻灯:
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灯:
(2)我也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自学讨论:(办法同上句)
板书:左有蜜右有米
用“因为……所以……”说话
填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__。
幻灯:
(3)我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分组讨论:
这句话写啥?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啥结论?
板书:树叶的牙齿印
出示树叶图片
观察:图片上的牙齿印与一般的有啥不同?
问:从这个现象中老人想到啥?说明啥?
句式练习:(同上)
小结: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老人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
问:后来,老人怎么样指点商人的?
师:老人前面说的是骆驼的特点,后面说这只骆驼往哪儿去了,在这两个问题之间作者用啥词把它们连接起来的?(至于)
讨论:老人为啥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啥?(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找到骆驼的线索,但最可*的条件是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理解“不紧不慢”,读出语气)
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观察插图,叙述图意。
(四)朗读全文。
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啥?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字词。
(二)处理课后作业2、3题。
(三)指导造句。
详细
1.理解“详细”这个词的意思(细密完备)
2.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3.练习词语搭配
4.练习造句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区别多音字;理解“走失、哄、详细、至于”等词,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2、能仿造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认识4种不同的对话形式。
3、初步学预习课文提出不同的问题。
4、了解老人是怎么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是教材的重点。老人是根据哪些现象来判断骆驼的特点的,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读懂老人的话,学会观察——思维——判断的办法,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课时安排 3教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准备
1、 揭示课题
①今天我们学习13课,齐读课题《找骆驼》。“骆驼”两个字有什啥不同和相同?
②《找骆驼》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是啥?请大家读单元提示。
2、 指导读懂学习提示
①这单元学习的重点目标是啥?
②可以提些啥问题?
③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有啥好处?
3、 指导预习课文
要求:
①读通课文不理解的词在书上做上记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检查预习情况、
4、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将谁在找骆?找到了没有?
课文主要讲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 复习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讲读课文1——9自然段。
① 轻声读课文,思考,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啥特点?然后完成下面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讨论后得出结论:商人走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驼着蜜,右边驼着米;缺了一棵牙。
③ 骆驼的这些特点是谁对谁说的?在课文的哪一部分?(1——9)
④ 指名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这时商人的心情有啥变化?(着急————生气)
⑤ 商人开始为啥着急?引读第一自然段1——2句(找了好多地方没找到)
“走失”是啥意思?能不能换成丢失?为啥?
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
⑥ 课文从啥地方看出他们着急?(从赶上和谈话中省略提示愈)
⑦ 出示小黑板:
1、╳ ╳说:“………”
2、“…………╳ ╳ 说“…………”
3、“…………:╳ ╳说:”………………“
4、“………………”
这儿要注意讲情对话的4钟形式试读商人的话
⑧ “忿忿“是啥意思?从哪儿看出生气了?商人忿忿的说了些啥话?
“哄”是啥意思?为啥商人认为是老人哄他,把骆驼藏起来了?
指导有感情读商人作后说的话。再分角色读。
⑨ 小结:这一段主要写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从“是的、不错、对极了”中看出老人不仅知道骆驼的特点,而且还说的十分真确,所以商人认为老人哄他,把骆驼藏起来了。
⑩ 过度:那么老人有没有看到骆驼?为啥对商人走失的骆驼的这样清楚呢?请大家读老人不紧不慢的话。
3、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 老人有没有看到骆驼?从哪儿看出?
② 老人为啥对老人走失的骆驼知道的那么详细?
对上米那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后,完成下面的练习:
老人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这米,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棵牙,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以上练习后,出示两张树叶的形状图
请大家区别一下,这两张树叶哪张是商人的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
③ 这一些都是老人看到后,经过自己的分析,才得出的结论。这是第一个方面接着也分析了第二个方面,——应该这样去找骆驼。
④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望哪儿去了,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⑤ 齐读
⑥ 从第一方面到第二方面用哪个词连接的?(至于——)讲清至于的用法。
除了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到骆驼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哪种办法好?为啥
朗读指导。
第三课时
1、教学过程
商人听了老人的话,是怎么样去找的呢?我们来学最后一段。
2、学习最后一段
默读课文,思考:商人听了老人的话是怎么样去找的?
“指点“是啥意思?老人指点商人啥?(引导启发遇到困难,不要着急,要多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一定会找的办法)
“果然“是啥意思?
商人开始找不到骆驼,现在按照老人的指点找的了骆驼,这时他会怎么想?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啥道理?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仔细观察,善于动脑子、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文总结
联系生活实际谈;生活中碰到困难时,有没有象老人那样去解决?
板书设计:
看到 脚印左深右浅 左脚跛
也看到 左蜜右米 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到 叶上留有牙齿印 缺一颗牙齿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啥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啥?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啥事?老人根据啥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么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么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啥?。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6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一、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详祥)细 蜂(蜜密) 脚(印映) 究(竞竟)
二、多音字组词
三、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老人的根据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四、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 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 那可不知道
五、阅读答题
蒲公英
蒲公英的叶从根部长出,边缘呈羽状分裂,几片叶子中间,伸出长长的花轴,花轴顶端便是淡黄色的小花。蒲公英的花,乍看只是一朵,其实何止一朵?当你蹲下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淡黄的小花是由许多小花朵构成的一个花亭。每一个花朵下,长着一个很小的果,每个果上,冒出一撮也长也密的冠毛。一个个小果结成一团,就像一个毛茸茸的圆球,真是逗人喜爱。
1、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观察蒲公英的,重点写了蒲公英的_________。
2、运用以上观察办法,有顺序地观察一种植物,并有顺序、有重点地写一段话。
六、词语接龙
英——英雄——雄伟——伟大——大方——办法——
细——细心——心跳——
果——
参考答案:
一、详、蜜、印、竟
二、(略)
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
四、:“?”“。”“,?”“。”“?”“!?”:“。”
五、1、由下而上,由远及近叶、花、果2、(略)
六、(略)
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也有浅黄、灰白等色型;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驼峰肥大而丰满,夏天脱毛后还残留一道厚毛;四肢更为粗壮,蹄宽而扁。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双峰驼曾在我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能够见到。过去很长时间曾作为口外与京城之间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单峰驼有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新疆一带,但现在仅见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它的体毛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骆驼的两座高高的驼峰,可储存有100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和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骆驼在行走或跑步的时候,同时伸出左侧或右侧的前后腿,所以人骑坐在上面会觉得很不稳定。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交通运输工具。世界上有双峰驼和单峰驼,它们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驼峰的数目不同。我国产的双峰驼,背脊上有前后两个马鞍一样的驼峰。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家骆驼,它们的祖先是野骆驼,生活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沙漠地区,它同家骆驼的区别是:驼峰矮小,腿细长,全身的毛短,颜色淡黄。由于野骆驼的数量十分稀少,已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它们在沙漠中长途行走时,常常也饿也渴,这时驼峰的脂肪便会分解,供给骆驼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骆驼在缺水的沙漠里能耐渴,是由于它平时喝水少,一喝就能在10分钟内喝下100多升水;同时排水少,在夏季一天只排出一升左右尿,而且不轻易开口,防止体内水分外出,所以在夏季的沙漠中,它可以8天不喝水也不会干死。
骆驼善于走沙漠,因为它有两对奇特的脚掌,掌下生着宽厚的像弹簧一样的肉垫,走路时脚趾在前方*开,这样,在沙面上走路不会陷到沙窝里去。它在旅游中,将头抬得高高的,眼睛不会被地面上阳光反射的高热所灼伤。骆驼的长睫毛的眼睛,自动开闭的鼻孔,长满密毛的耳朵,都能使它免遭风沙的袭击……
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我国人民就用骆驼作为通向西域的交通工具,它也是唐朝时在“丝绸之路’上驮运货物的动忧” 。
两兄弟
骆驼一家有两兄弟:一种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区,只有一个驼峰,叫单峰驼。另一种生活在亚洲,背上有两个驼峰,叫双驼峰。
知识档案
骆驼一次能喝100多升水,而且8天不喝水也不会渴死。
找骆驼 篇8
教案示例一
6、
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啥?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啥事?老人根据啥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么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么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啥?。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6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做适当点拨;教师也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上。该教学设计示例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上还是有些不够。
教案示例二
6
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6课,。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啥?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啥事?老人根据啥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么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么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啥?。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八)板书设计
6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探究活动
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吗?请你依照老人说的“我看到……就知道……”这种写法,把你生活中观察到的某一事例写几句。
找骆驼 篇9
一.故事导入
师:从前有一位商人,他带着一峰骆驼去赶集。晚上回家的时候路过一家客栈,于是就进去吃饭,顺手把骆驼栓在了客栈的门口。等他出来后,骆驼不见了,骆驼去哪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能够让大家变的更加聪明的故事《找骆驼》。请大家自读课文,然后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课文前面做出了提示,谁来读一读?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啥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啥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二: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怎样?(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啥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也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忿忿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师: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啥叫“不紧不慢”?
师:老人看到了啥?
师:老人看到了这些现象,他也知道了啥?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到”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
师:下面我们学习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到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
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到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也是怎么样想的?
师:老人看到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
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
(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
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啥问题想问吗?
(生问问题:为啥要顺着脚印去找?)
师:是啊,为啥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
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么样的一位老人?
找骆驼 篇10
17、孔子拜师教学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课前准备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②自制生字词卡片。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引入新课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②感悟题意。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么样的人?他为啥要拜师?怎么样拜师?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①认读生字。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b.指名认读生字。②给生字找“朋友”。a.给这些生字组词。b.读词语。三、细读课文,解难释疑①孔子是怎么样的人?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②孔子为啥拜师?怎么样拜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课件重点出示: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比较这两句话,有啥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啥?四、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办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二、朗读感悟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也有哪些新的认识?三、指导书写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四、布置实践活动①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②活动筹备。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此次活动命名。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此次活动的计划。④交流活动计划。五、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找骆驼 篇11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么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能够找到骆驼的办法是啥。
课前准备:学生事先预习;教师制作课件;事先板书好课题。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今天,刘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破案找骆驼,可是茫茫沙漠要寻找一只走失的骆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怎样。
2.提供在线小游戏:对比两幅图找出不相同的地方。(1分钟5处)
3.评价学生的观察力,自然转入课题。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自学任务一:(课件)
任务一: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自学效果检测:一个大组读一段,最后一段齐读。
4.评价朗读,如有错,正音或顺句后再读。
5.出示自学任务二及阅读提示:(课件)
任务二: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6.学生默读、体悟。
7.自学效果检测:(课件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小组学习交流,合作完成下表:
老人看到了啥
知道了啥
8.学生回答问题a。
9.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合作完成填表。
10.反馈表格内容,生答,师板书。再课件演示,学生再跟着课件巩固说一遍。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用“因为……所以……”句式联系课文练习说话。
2.课件出示:因为老人看到-----------,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也看到-----------,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到-----------,所以知道----------。
3.学生练习用该句式说话。
四、交流感受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啥道理?生答,师补充板书: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2.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啥?
3.质疑:你还有啥问题?或者,你在课文中有啥发现?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不同人物的说话语气,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找骆驼》一课,如果同学们能像课文中的老人那样,在生活、学习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你们的字会越写越漂亮,你们的学习会越来越好,你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的想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上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领悟,弄懂课文的重点。二是尽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并设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自己做好准备以应其需。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第一个想法是完全实现了的。而第二个想法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为了突出重点、顺利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我把理应是在默读思考后就进行的质疑问难放在了学完课文之后,这就使得课堂上出现了“学完课文之后还有学生不明白‘跛’字的意思”的局面。如果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再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答疑解难进行指导,则这个情况就可以避免出现。
问题二:我事先设想的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如“骆驼是四只脚,可是课文中只写了左脚有点跛,而没有写是左前脚还是左后脚”;还有“造成骆驼脚印深浅不同的原因不一定就是脚跛”等,学生都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一方面我引导不到位,另一方面我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应该事先提供一个铺垫,如提醒学生骆驼是四只脚等等,或许学生就能找出课文中令人疑惑的地方,这对他们领会课文主旨“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另外,朗读指导中如果加一个指名读,再大家评议,强调一下人物对话的语气,可能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找骆驼 篇12
一、背景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但原有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被人们否认和排除,那么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呢?小语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不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新技能,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出一种提高自身辨证思维的途径,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师生互动的合作关系中,教师置身于一个学习者和咨询者的位置,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语言传递交流思想,成功地让信息畅通,大面积提高学生发言水平。让课堂上不开口的学生“撬”开口,从说得响—说得多—说得精。这种教学办法有益于学生从中受到的启示,开发出的新思路也反作用于对各学科的消化吸收,进而达成教育的系统化。
二、教学研究
省编义务教材语文第七册第13课《找骆驼》是通过描写一个商人寻找好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篇进行对话式教学的好教材。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第10-11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的情况和为啥要商人顺着脚印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
本文的教学目标除了常规的字词教学阅读理解外,力图体现“观察-思考-判断”这一探究形式。让学生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合作、学会辨证,培养矮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综合能力。
我按照“对话式”教学的五大环节开展课堂对话:
第一环节:激活话题,导入新课。
激化话题是课的开始,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师:小孩子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啥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也扁也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是风漠中的乘骑,运货的主要动物。
师:小孩子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第二环节:自学生疑。
疑是思维的导向,是教学目标的指向,学习新课前,目标意识是否明确,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分为基础知识生疑,即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第二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生疑,它是导读的关键。
1、自觉型生疑:
a遇到生字新词“拦路虎”先划出来,再提出来。(具体相机而定)
b学习多音字“哄”、“吗”;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
学习交流(略)
2、思辩型问题:
如:a、老人为啥知道骆驼的情况?
² 为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² 为啥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² 为啥知道骆驼缺了颗牙齿?
B、老人为啥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C、老人为啥不直接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而是说了那么多自己的发现,他有啥用意吗?
D、商人怎么会误解老人藏了骆驼?
……
第三环节:筛选提炼话题,进行课堂对话。
筛选话题是打开对话过程的金钥匙,且是一把万能钥匙,通过它可以贯通整篇课文的教学,构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选者突破性的话题。
(注:对上述所提的问题,简单的由学生或教师给予回答,难一点的可先放一放。)
1、与学生商量,选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a)进行对话讨论。
2、自学课文,完成填空:
a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
B、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因为
C、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是因为
(让学生应因为……所以……的句式反向填空)
板书:
脚印 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路上 左有蜜,右有 想 左驮蜜,右驮米
树叶 留有牙印 缺了颗牙齿
3、找出有关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不紧不慢 满有把握)
4、继续话题:老人为啥会知道这么详细?(学生讨论)
答案:老人善于观察、熟悉沙漠……
板书:观察-思考-判断
5、继续话题(B)
(学生讨论)
答案:因为骆驼的脚印会留在沙漠里……
6、师:那么按照老人说的办法去做,商人是否找到了骆驼?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果然”可以体会出。
7、比较商人丢失了骆驼及找到骆驼时的心情及对老人的态度。
师:老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么样?
(高兴、感激老人……)
师:那之前呢?
(由高兴变生气,甚至怀疑老人藏了骆驼……)
8、有感情地读读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注意标点符号及“说”的几种不同形式。)
9、解决问题(c)
第四环节:暗示问题的导向,萌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学习的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更多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我们所要做的是继续开发学生的隐性思维,开拓创新精神,
师:商人是怎么找寻骆驼的?他可能还会碰到哪些困难?
生:沙漠中有许多骆驼的脚印以至分辨不出;或者脚印被风沙淹没……
讨论:懂得了一个道理的人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即会运用知识,也能获取更多的本领?(举例说明)
第五环节:课外延伸,获得更多的知识。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遇事要仔细地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愿你们能向故事中的老人学习,做个善于观察,机智灵敏的聪明小孩。
作业:
1、 做一个在叶面上留痕迹的实验;
2、 收集有关骆驼或沙漠的资料;
3、 续写《找骆驼》
(可任选一项来做)
三、结果与思考
结果:
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调合作关系。在课堂上,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计算、揣摩、联系来更新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及表达能力。我们不单纯地追求学生的发言怎样精彩动听,而是鼓动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说真话。我们欢迎学生在课堂针锋相对地展开辩论,而不追求共识的达成。因为这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一种商讨的环境里,我们所要呈现的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所吸收所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资源互连网。
思考:
1、时间问题。常规化的教学对每一教材作出了具体的课时安排。但“对话式”教学要打破这一时间框架,重在教会学生思维的过程。那么,教师就要善于对教材做适当地增减,“下重笔,点要害”,即保证教学计划的落实,也把握“对话式”教学的特色。
2、教材问题。语文教材并非篇篇都能进行对话式训练。那么,教师就要积极搜寻相应的材料进行补充强化练习,且要注重在实际生活中也将“对话式”进行操作,逐步将这一框架体系转变成学生的能力再现。
找骆驼 篇13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找骆驼 篇14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啥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啥?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啥事?老人根据啥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么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么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啥?。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
6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找骆驼 篇15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学要求:
1.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办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生字词
2.本文写了一件啥事?
(二)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问: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从课文中啥地方看出来?
2.引读第四段
问:“果然”啥意思?说明啥?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问: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啥特点?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问:老人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引读“对话部分”
问:在对话部分,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
指名分角色朗读
问:如果在这部分内容中加上“商人问”、“老人说”好不好?
指名分角色朗读(加上提示语)
问:哪种写法好?为啥?
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
问:从对话中看看商人说话的语气有啥变化?(着急—高兴—生气)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忿忿”啥意思?
指导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问: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呢?
读读、划划、议议
问: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哪几句是说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
板书:看到
也看到
还看到
幻灯:出示一句
(1)刚才我看到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问:这句话写啥?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啥结论?
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出示脚印图片
观察、思考、讨论:
为啥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啥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
问:老人怎么样从脚印深浅得出左脚跛的结论的?
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问:这句话的前后分句之间是啥关系?
练习:加上“因为……所以……”说这句话。
问:如果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该怎么样说?
幻灯:
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灯:
(2)我也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自学讨论:(办法同上句)
板书:左有蜜右有米
用“因为……所以……”说话
填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__。
幻灯:
(3)我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分组讨论:
这句话写啥?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啥结论?
板书:树叶的牙齿印
出示树叶图片
观察:图片上的牙齿印与一般的有啥不同?
问:从这个现象中老人想到啥?说明啥?
句式练习:(同上)
小结: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老人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
问:后来,老人怎么样指点商人的?
师:老人前面说的是骆驼的特点,后面说这只骆驼往哪儿去了,在这两个问题之间作者用啥词把它们连接起来的?(至于)
讨论:老人为啥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啥?(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找到骆驼的线索,但最可靠的条件是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理解“不紧不慢”,读出语气)
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观察插图,叙述图意。
(四)朗读全文。
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啥?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字词。
(二)处理课后作业 2、3题。
(三)指导造句。
详细
1.理解“详细”这个词的意思(细密完备)
2.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3.练习词语搭配
4.练习造句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找骆驼 篇16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办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呢,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虚拟主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找骆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啥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办法,能够运用办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到啥了”“老人知道啥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到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到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也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啥?”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和导课时的案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在这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进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
找骆驼 篇17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找骆驼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找骆驼教学反思一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也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骆驼的相关图片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汇报了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让学生对不经常看到的骆驼有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是重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商人的感情变化是越来越高兴,当老人告诉他不知道骆驼的去向时,他也非常生气。老人解释的原因的地方,我尽量让学生去读,读出老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特点。还变换方式让学生去充分地读,例如,男生读商人,女生读老人;分小组读等方式。这一课,我就采用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的特点。
三、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也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到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了语言。
在解决“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啥启发?”时,我先让学生讨论,老人和商人的区别是啥?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些啥?有了这两道题做铺垫,再谈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啥启发,就容易的多了。
四、续写故事,向课外延伸
商人听了老人的话,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他看到路上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走着走着,商人看到___________,他____地说:“___________。”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欠佳。
总之,本课教学我努力地体现“以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语文课上的知识、语言、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训练。
找骆驼教学反思二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办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呢,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虚拟主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找骆驼教学反思三
今天,复习了《找骆驼》这篇课后,让我想起了上次学校教研活动开课时的情况。再看课文,我想起上次开课的种种。
《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希望与各位老师指正。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办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啥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也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了语言。
3、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在课后,各位老师的评课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王老师说:“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还存在许多问题。看来经验不足制约了我的课堂教学,以后要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推荐站内搜索: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400字、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探放水题库、军训日记200字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考研380分相当于高考多少分、2013年成人高考、新党章学习心得体会、福建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广东省学位英语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