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三国鼎立(通用7篇)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1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高级教师 原铁生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
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啥?
2.导入 新课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22课至27课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今天先学习第22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啥是“鼎立”?“三国鼎立”是啥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棗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么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么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
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曹操知道只要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进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东汉时期选择官吏,一是看出身门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则不以此作为用人标准,而且是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怎样,都提拔重用。他身边的第一谋臣荀彧就是平民出身。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当时由于农业生产遭到战争的破坏,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许多军事集团往往因为军粮不足而崩溃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屯田的农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一屯。这样,使大批流民也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种上了庄稼,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以后继续向各地推广。由于屯田农民可以不负担兵役和徭役,而且有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比较高。除了民屯外还有军屯,屯田的兵士按原来的建制,5里一营,每营60人,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进而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过推行屯田,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在北方仅次于袁绍的军事集团。曹操有了皇帝为他发号令,也有大批文臣武将的辅佐,还有充分的军粮,于是准备同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决一死战。
3.官渡之战
(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公元200年袁绍率兵1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仅2万兵力迎击袁绍。袁绍的大军到达黄河北岸的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津。曹操自知兵力远远不及袁绍,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亲自率军到白马津西边的延津,佯装要从这里渡河北击的假象。袁绍中计,将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立即派兵急救白马,由于颜良没有防备,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颜良本人也被杀死。袁绍没有冷静分析形势,依仗兵多粮足,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直扑延津。曹军一边撤退,一边故意把辎重财物等丢弃在路上,让袁军四处抢夺,乘其大乱时曹军反击,第二次也打败袁军。
白马、延津两战,曹操只是取得了两次局部的胜利,袁绍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曹操决定诱敌深入,积极退到官渡一线,双方在官渡相持达半年之久。曹操自知兵少粮缺,不能拖延,正感为难时,袁绍谋士许攸前来投奔,密告袁绍在乌巢屯粮情况,建议立即偷袭。曹操连夜亲率精兵5000,假装袁军,直插敌人后方的乌巢,焚毁全部军粮。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大乱,曹操全军进击,乘胜歼灭袁军7万人,袁绍只带着800多骑兵逃过黄河,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忧愤而死。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大家看132页右下角框内的那道题,谁能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官渡之战后,曹操也用了几年时间肃清袁军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通过“官渡之战”一目的学习,同学们再来看看131页曹操的那首诗(不是全诗,是摘录《龟虽寿》中的几句),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啥情感?表现了啥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讲到此处,可对曹操作一简要评价,强调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军、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完全不是某些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白脸奸雄。)
二、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准备乘胜统一南方。这时,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正在崛起。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原来他的势力不大,后来陆续消灭了江南一些地割据势力,地位日益得到巩固。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东汉末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各个军事集团的混战中,他因实力不足,没有固定的地盘,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最后也投奔荆州的刘表。他一直寄人篱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辅佐,所以刘备在荆州期间十分注意访求贤才。后经荆州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得知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身处危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曾接连3次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严寒,亲往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中的草庐拜见。前两次诸葛亮未出来,到第三次时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来会见。
诸葛亮在隆中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力量雄厚的曹操,然后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出兵灭曹,统一全国。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战略策略。此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2.赤壁之战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指图讲述)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先取荆州。在曹军到达前刘表已病死,次子刘琮继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刘备由樊城败退到樊口。曹操占据江陵,收编了荆州水军,并从江陵顺江而下。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会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诸葛亮最终说服了拥兵观望的孙权,决定派周瑜带领3万人马沿江西进,联合刘备顺赤壁一带同曹军决战。
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他的兵士多为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强大所麻痹,他的这些弱点被周瑜利用。那时正是初冬天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也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教师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或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此图)赤壁之战后,曹操已无力再南下,他死后,子曹丕于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应向学生强调指出:此时才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也进占四川,221年,他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则继续领有江东地区,使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于222年在建业称王,定国号为吴。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注意: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国建立前后,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注意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力量。
三、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耕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他的后继者更加重视农业,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①继续实行屯田。当时曹魏的屯田区有20多处,分布于西起今甘肃天水,东至今山东淄博和今江苏徐州,北达今天津蓟县,南到淮河的辽阔区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淮河南北实行的大规模的军屯,使这一地区的荒地得到开发,生产了大量粮食,对后来晋军灭吴时的军粮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结合课本上的《曹魏屯田图》讲述)。
②大力兴修水利。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魏政府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如在安徽合肥附近修建的芍陂可灌田万顷以上;在颍水南北开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达2万顷。此外,在安徽北部、陕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进而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连年丰收。
③推广先进工具。马钧少年时生活贫困,由于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并十分注意结合社会生产的实践,所以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发明家,他最重要的发明是翻车(即水车,也叫龙骨车)。从课本的插图中可以看出,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十分轻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④重视保护农桑。曹操不但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十分注意保护农桑,行军时不准将士践踏庄稼,而且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表率。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广大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下,北方经济逐步从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恢复过来,许多地方仅几年时间,仓库中就已装满了粮食。大家看136页的图画,上面画的是在今甘肃地方农民的牛耕、播种、采桑和扬场的情景,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接近,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刘备称帝建蜀时,诸葛亮被任为宰相,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蜀期间,注意发展农业,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防止对农民的过度剥削。他还派一部分军队利用战争间隙进行屯田,解决军粮问题。此外,对蜀国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视,专门设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护,使其更好地发挥浇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手工业方面,蜀汉的纺织业很发达。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与魏、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蜀汉财政重要来源之一。从课本136页右下方诸葛亮的那句话中,也可看到蜀锦生产在蜀国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蜀国灭亡时,国库中还存有锦、绮、綵、绢各20万匹,可见织锦业之发达。课本中诸葛亮向少数民族赠锦的插图,希望蜀锦技术能在西南地区推广,表现了他对发展蜀锦生产的重视。
针对某些豪强官吏侵夺百姓,诸葛亮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打击和限制。对于那些执法严明的官吏,则大力提拔重用,做到赏罚分明,任人唯贤。这是他治理蜀汉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还注意改善和强化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这时发生的。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的首领,诸葛亮对他“七擒七纵”,终于使他心悦诚服,表示不再反叛。诸葛亮还选用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官吏,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讲到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赤壁之战正确认识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许多优秀品格;但他并不是神,所谓“借东风”,无非是他对气象较熟悉并虚心向人民求教的结果。)
3.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的经济受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混战的破坏较少,立国之后继续在原有基础上向前发展。
吴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厮杀的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江南相对来说较为安定,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渡,仅213年一次南迁就多达10万户。他们不但为江南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二是山越人大批出山定居。江南地区原先居住着许多越族人,后来居住在平原和交通发达地区的越族人逐渐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山区的逐步形成为山越族。孙权在江南扩展势力,遇到山越人的顽强反抗,他多次派兵镇压,强迫他们出山定居。经过广大汉族和山越人民的努力耕垦,江南肥沃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农作物的产量大为提高,稻米每亩产量达到3斛。此外,吴国还推广了中原地区已广泛使用的二牛一犁的耦耕法,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纺麻织布是当时孙吴民间的主要手工业,生产的越布(麻织品)闻名全国,麻布生产居三国首位;丝织业也逐渐兴起,三吴地区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青瓷是吴国著名的特产,产品的釉色已显现较深绿色,釉面也较厚,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成熟时期。课本上的插图《吴国青瓷羊》,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我国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为了适应长江水域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现在的福建闽侯是其造船中心。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中国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中国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中国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中国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巩固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进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国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显著,物力和财力都较南方充足,所以后来全国的统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完成。
下面请同学们填写一个表格(三国建国年表),另外还请大家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三国建国年表
5.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中的三道题目。
(三)教法建议
1.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两点:一是客观上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主观上曹操顺应了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政策措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教师应结合地图向学生较为详细地生动讲述赤壁之战的全过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典型战例,可用讨论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交战双方的胜败原因,以培养其思维力和分析力。
3.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4.本课涉及到两个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还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注意纠正小说、戏剧中错误的正统观念、封建道德观念,以及把历史人物神化等,并要强调历史小说和戏剧不同于历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就曹操、诸葛亮的评价问题,在课内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最后作出总结。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2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4)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啥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三、情感目标
(1)明确曾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怎样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么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怎样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也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板书设计
一、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XX年)——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二、三国鼎立
1、 赤壁大战(2XX年):孙刘战胜曹操,三国鼎立奠定
2、 形成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220年 曹丕 洛阳 曹魏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汉
229年 孙权 建业 孙吴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壮观的战争场面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通过众多的历史故事勾画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应充分运用历史材料,突出教学的生动性和历史性。
提问:“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么样的一种局面?”引导学生回忆:东汉衰败时有关官僚大地主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地方割据的形势,进而导入“董卓之乱”之后呈现出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讲授新课)
一、曹操统一北方
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进而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是曹操高人一筹和过人之处的所在。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也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使学生对曹操有个形象的了解。
[资料]
1、曹操的用人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以其善于用人而知名。针对东汉以来征辟察举注重名节德行、家世声望造成的负面效果,在他发布的几个“求贤令”中提出的用人标准非常大胆:“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木,其名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的这种用人思想,很切合“乱世”用人不拘一格的情势,说明他确实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为曹操汇集了不少人才。他的一些主要将领,有的提拨于行伍之中(如于禁、乐进),有的来自于敌对者的阵营(如荀 、郭嘉),有的甚至发现于降军之中(如张辽、徐晃)。
荀彧、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后因不堪忍受袁绍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便投到曹操麾下,深得曹操器重。曹操素闻荀攸大名,当他得到荀攸时,喜不自禁,甚至不无夸张地说,得一人比得一州之地还高兴。事实证明,曹操的胜利,特别是建安初年的诸多胜利都是同诸多谋臣共同谋划而取得的,其中如荀彧、郭嘉、荀攸等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是呢,曹操的用人也有两面性——既爱才也忌才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能用者,诚待而用;不为我用或不欲用者,虚以宽容,待机或黜或杀。他出于功利目的,虚怀待人,不吝爵赏,使许多人,不管是归投名贤,还是征召入朝的地方官员或乡隐俊士,都甘为其用。大批能人贤士聚其周围,是其谋取大业的人才资本。随着政局的日趋稳定,曹操威望日高,权力日大,自负之心日长,其用人特点的负面性日益突出。迫荀 自杀、忌杀孔融、疑杀崔琰便是最好的明证。
孔融因为责怪曹操“横杀无辜”,且时常恃其才望,对曹操“多侮慢之辞”,被曹操以莫须有的“大逆”论处,杀孔融及其妻、子。崔琰也是当时名士,因为对曹操不满,被诬告为“腹诽心谤”,关进监狱,后被罚为徒隶,继而赐死。
2、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2XX年),袁绍率军十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只两三万军力可与袁军对抗。因此,当时曹操军中许多人都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曹操谋士苟或、郭嘉分析局势,认为袁绍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为人刚愎自用,治军不严,而且心胸狭窄,遇事优柔寡断,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曹军方面则士气旺盛,上下一心,袁军的短处恰恰是曹军的长处。为此,曹操激励众将士兵,誓与袁军决一死战。
在战争中,曹操充分发挥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采取了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术。先后设计斩杀了袁绍手下颜良、文丑两员大将,然后积极后撤至官渡,与袁绍10万大军相持达半年之久。最后,曹操采纳来降的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偷袭袁军屯粮要地乌巢。曹操自己亲率5000步骑,打着袁军旗号,骗过对方哨卡,从小道直奔乌巢,将袁绍屯粮全部烧毁。当袁绍援军抵达乌巢时,屯粮已失。攻打官渡曹管的袁军主将见大势已去,便在前线投降曹操。至此,袁军军心动摇,全线崩溃,袁绍仅带800亲兵逃回河北。营军乘胜追击,坑杀7万袁军降卒,袁军主力在此城中消灭殆尽,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营军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在以后的几年中,曹操率军占据了原先袁绍所有的地盘,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二、三国鼎立
1、简介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也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2、赤壁之战: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二是思考“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啥会败在孙刘联军手中?分析曹操兵败的原因。三是明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资料]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把进攻矛头指向南方长江流域,准备统一全国。
2XX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七月,率军20余万南下进攻荆州,准备占领长江中游后,顺流东下消灭江东的孙权。曹操军队还没有到荆州,荆州牧刘表病死;兵至新野,刚继位的刘表次子刘琮降曹,曹操不战而得荆州。时刘备屯驻樊城,闻讯急忙退往江陵。后被曹操率军追赶,在长坂战败,也退至夏口。曹操随后进占江陵。
曹操占领荆州后,便致信孙权,胁其归顺。刘备在与鲁肃会谈后,会同关羽水军,兵进樊口与孙权军队靠拢,并派诸葛亮为使者去柴桑见孙权,建议孙、刘结盟共拒曹军。孙权同意周瑜和鲁肃的意见,决定联合刘备出兵抗曹。
周瑜率兵3万,联合刘备军队,共约5万,至赤壁迎战。初战曹军失利,暂驻军于马林。营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不服水土,患病者日众。曹操命人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起,以求平稳,减少颠簸。东吴趁机用计,周瑜部将黄盖建议周瑜用诈降火攻之计以破曹军。于是,黄盖致书曹操表示愿降。在十一月的一天,正值东南风起,黄盖率装满柴草、油脂的战船,驶向江北。当船行至距曹军船舰二里余时,黄盖点燃干柴,顿时,“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并延及岸上曹营,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孙刘联军趁势水陆并进,曹操不敢再战,率众从华容道陆续撤回江陵(捉放曹)。此后一时无力南下,遂撤兵北还。刘备趁机占有鄂、川地区,孙权也得以巩固在江南的统治。
赤壁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也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曹操此役的失败,使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从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赤壁之战后,曹操深感无力征服南方,于是改变方针,转为着眼于对内经营。他先后平定了凉州马腾、韩遂、汉中张鲁,取得了关中、凉州和汉中地区。军事上则对南方采取防御方针,西面固守汉中,后退守长安,南面力保襄阳、樊城,东南则死守合肥、寿春一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曹魏初年。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他先攻占湖南一带,也派诸葛亮、关羽据守荆州,自己西攻刘璋,占据益州;后也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一时间,威震北方,成为三足鼎立的一极。
孙权在战后也收获颇丰。他一方面同曹操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另一方面,将岭南地区收归版图。但刘备势力的日益强大,特别是荆州关羽的发展,令他深感不安。于是他暗中联合曹操,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这一行动,将刘备彻底封锁于三峡之内,使刘备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流产,三国鼎立的趋势更加明朗。
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于是年十月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魏文帝),建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221年,孙权遣使向曹丕称臣,被到为吴王。次年,魏吴交恶,孙权与曹魏断绝关系,建年号为黄武,仍称吴王,都于武昌,实际上吴国政权已经成立。黄武八年(229年),孙权始称帝,改元黄龙,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至此正式形成。
三国中,魏据中原,实力最强;汉所占据的四川拥有持久作战所需的足够的人力和资源,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并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所占据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经济勃兴地区,且长江天险,易守难致。这些为三国鼎立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另外,三国各自的人才群体——领袖、谋臣、武将,也同样具有势均力敌的水平。“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刘备、诸葛亮以诚待人,知人善任;孙权则与臣下同舟共济,吴国也是“异人辐辏,猛士如林”。这种人才智力因素上的均衡,使得当时三大集团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能够维持一种基本的均势,因而也就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
(小结)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3
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的形成(∨)
【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交战双方: 结果:
2、赤壁之战时间、经过、结果
年 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在长江沿岸的 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 的办法,大败 军。
3、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名 建立时间 国号 建立者 都城
魏 年
蜀 年
吴 年 (今天的 )
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中国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强化了内地与中国台湾的联系。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公元2XX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2、杜甫的“功盖分三国,各成八阵图。”的诗句主要赞颂的是
a.曹操 b.刘备 c.周瑜 d.诸葛亮
3.下列事件与中国台湾有关的是
a.丝织业兴旺 b.修建水利工程 c.船队到达夷洲 d.大兴屯田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下列历史人物中,与成语“三顾茅庐”有关的是( )
a.袁绍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拓展视野】
1.(08四川内江卷)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2.(湖南常德卷)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第18课 三国鼎立
【知识梳理】
1.曹军和袁军 曹军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2XX年 赤壁 火攻 曹
3.220 魏 曹丕 洛阳
221 汉 刘备 成都
222 吴 孙权 建业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a 2.b 3.c 4.c 5.b
【拓展视野】d a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4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高级教师 原铁生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
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啥?
2.导入 新课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22课至27课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今天先学习第22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啥是“鼎立”?“三国鼎立”是啥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棗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么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么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
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曹操知道只要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进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东汉时期选择官吏,一是看出身门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则不以此作为用人标准,而且是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怎样,都提拔重用。他身边的第一谋臣荀彧就是平民出身。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当时由于农业生产遭到战争的破坏,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许多军事集团往往因为军粮不足而崩溃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屯田的农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一屯。这样,使大批流民也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种上了庄稼,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以后继续向各地推广。由于屯田农民可以不负担兵役和徭役,而且有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比较高。除了民屯外还有军屯,屯田的兵士按原来的建制,5里一营,每营60人,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进而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过推行屯田,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在北方仅次于袁绍的军事集团。曹操有了皇帝为他发号令,也有大批文臣武将的辅佐,还有充分的军粮,于是准备同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决一死战。
3.官渡之战
(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公元200年袁绍率兵1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仅2万兵力迎击袁绍。袁绍的大军到达黄河北岸的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津。曹操自知兵力远远不及袁绍,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亲自率军到白马津西边的延津,佯装要从这里渡河北击的假象。袁绍中计,将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立即派兵急救白马,由于颜良没有防备,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颜良本人也被杀死。袁绍没有冷静分析形势,依仗兵多粮足,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直扑延津。曹军一边撤退,一边故意把辎重财物等丢弃在路上,让袁军四处抢夺,乘其大乱时曹军反击,第二次也打败袁军。
白马、延津两战,曹操只是取得了两次局部的胜利,袁绍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曹操决定诱敌深入,积极退到官渡一线,双方在官渡相持达半年之久。曹操自知兵少粮缺,不能拖延,正感为难时,袁绍谋士许攸前来投奔,密告袁绍在乌巢屯粮情况,建议立即偷袭。曹操连夜亲率精兵5000,假装袁军,直插敌人后方的乌巢,焚毁全部军粮。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大乱,曹操全军进击,乘胜歼灭袁军7万人,袁绍只带着800多骑兵逃过黄河,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忧愤而死。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大家看132页右下角框内的那道题,谁能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官渡之战后,曹操也用了几年时间肃清袁军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通过“官渡之战”一目的学习,同学们再来看看131页曹操的那首诗(不是全诗,是摘录《龟虽寿》中的几句),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啥情感?表现了啥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讲到此处,可对曹操作一简要评价,强调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军、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完全不是某些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白脸奸雄。)
二、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准备乘胜统一南方。这时,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正在崛起。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原来他的势力不大,后来陆续消灭了江南一些地割据势力,地位日益得到巩固。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东汉末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各个军事集团的混战中,他因实力不足,没有固定的地盘,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最后也投奔荆州的刘表。他一直寄人篱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辅佐,所以刘备在荆州期间十分注意访求贤才。后经荆州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得知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身处危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曾接连3次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严寒,亲往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中的草庐拜见。前两次诸葛亮未出来,到第三次时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来会见。
诸葛亮在隆中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力量雄厚的曹操,然后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出兵灭曹,统一全国。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战略策略。此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2.赤壁之战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指图讲述)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先取荆州。在曹军到达前刘表已病死,次子刘琮继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刘备由樊城败退到樊口。曹操占据江陵,收编了荆州水军,并从江陵顺江而下。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会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诸葛亮最终说服了拥兵观望的孙权,决定派周瑜带领3万人马沿江西进,联合刘备顺赤壁一带同曹军决战。
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他的兵士多为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强大所麻痹,他的这些弱点被周瑜利用。那时正是初冬天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也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教师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或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此图)赤壁之战后,曹操已无力再南下,他死后,子曹丕于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应向学生强调指出:此时才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也进占四川,221年,他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则继续领有江东地区,使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于222年在建业称王,定国号为吴。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注意: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国建立前后,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注意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力量。
三、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耕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他的后继者更加重视农业,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①继续实行屯田。当时曹魏的屯田区有20多处,分布于西起今甘肃天水,东至今山东淄博和今江苏徐州,北达今天津蓟县,南到淮河的辽阔区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淮河南北实行的大规模的军屯,使这一地区的荒地得到开发,生产了大量粮食,对后来晋军灭吴时的军粮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结合课本上的《曹魏屯田图》讲述)。
②大力兴修水利。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魏政府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如在安徽合肥附近修建的芍陂可灌田万顷以上;在颍水南北开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达2万顷。此外,在安徽北部、陕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进而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连年丰收。
③推广先进工具。马钧少年时生活贫困,由于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并十分注意结合社会生产的实践,所以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发明家,他最重要的发明是翻车(即水车,也叫龙骨车)。从课本的插图中可以看出,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十分轻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④重视保护农桑。曹操不但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十分注意保护农桑,行军时不准将士践踏庄稼,而且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表率。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广大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下,北方经济逐步从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恢复过来,许多地方仅几年时间,仓库中就已装满了粮食。大家看136页的图画,上面画的是在今甘肃地方农民的牛耕、播种、采桑和扬场的情景,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接近,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刘备称帝建蜀时,诸葛亮被任为宰相,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蜀期间,注意发展农业,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防止对农民的过度剥削。他还派一部分军队利用战争间隙进行屯田,解决军粮问题。此外,对蜀国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视,专门设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护,使其更好地发挥浇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手工业方面,蜀汉的纺织业很发达。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与魏、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蜀汉财政重要来源之一。从课本136页右下方诸葛亮的那句话中,也可看到蜀锦生产在蜀国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蜀国灭亡时,国库中还存有锦、绮、綵、绢各20万匹,可见织锦业之发达。课本中诸葛亮向少数民族赠锦的插图,希望蜀锦技术能在西南地区推广,表现了他对发展蜀锦生产的重视。
针对某些豪强官吏侵夺百姓,诸葛亮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打击和限制。对于那些执法严明的官吏,则大力提拔重用,做到赏罚分明,任人唯贤。这是他治理蜀汉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还注意改善和强化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这时发生的。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的首领,诸葛亮对他“七擒七纵”,终于使他心悦诚服,表示不再反叛。诸葛亮还选用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官吏,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讲到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赤壁之战正确认识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许多优秀品格;但他并不是神,所谓“借东风”,无非是他对气象较熟悉并虚心向人民求教的结果。)
3.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的经济受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混战的破坏较少,立国之后继续在原有基础上向前发展。
吴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厮杀的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江南相对来说较为安定,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渡,仅213年一次南迁就多达10万户。他们不但为江南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二是山越人大批出山定居。江南地区原先居住着许多越族人,后来居住在平原和交通发达地区的越族人逐渐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山区的逐步形成为山越族。孙权在江南扩展势力,遇到山越人的顽强反抗,他多次派兵镇压,强迫他们出山定居。经过广大汉族和山越人民的努力耕垦,江南肥沃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农作物的产量大为提高,稻米每亩产量达到3斛。此外,吴国还推广了中原地区已广泛使用的二牛一犁的耦耕法,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纺麻织布是当时孙吴民间的主要手工业,生产的越布(麻织品)闻名全国,麻布生产居三国首位;丝织业也逐渐兴起,三吴地区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青瓷是吴国著名的特产,产品的釉色已显现较深绿色,釉面也较厚,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成熟时期。课本上的插图《吴国青瓷羊》,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我国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为了适应长江水域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现在的福建闽侯是其造船中心。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中国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中国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中国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中国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巩固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进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国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显著,物力和财力都较南方充足,所以后来全国的统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完成。
下面请同学们填写一个表格(三国建国年表),另外还请大家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三国建国年表
5.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中的三道题目。
(三)教法建议
1.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两点:一是客观上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主观上曹操顺应了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政策措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教师应结合地图向学生较为详细地生动讲述赤壁之战的全过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典型战例,可用讨论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交战双方的胜败原因,以培养其思维力和分析力。
3.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4.本课涉及到两个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还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注意纠正小说、戏剧中错误的正统观念、封建道德观念,以及把历史人物神化等,并要强调历史小说和戏剧不同于历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就曹操、诸葛亮的评价问题,在课内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最后作出总结。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5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
办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办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呢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1、怎样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么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怎样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 方案一:温故知新:
问题:前面学习了我们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特点?
方案二: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挂图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简单描述资料
方案三:引用课前小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同步学习与探究p84〈探究过程〉
教师:因为本课内容多,头绪乱,可督导生完成基本的《学探》知识,以整体把握教材。
学生:自学,积极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教学,整体把握教材。依据探究快速阅读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说明了啥?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啥局面呢?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能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2、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啥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3、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啥?有何影响?为啥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4、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怎么样的豪情满怀的诗句?该诗反映了曹操怎么样的抱负?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啥?
5、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啥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么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么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曹操在这次战役中失利的原因?
a、曹操为啥在官渡之战中获胜,而在赤壁之战占优势的情况下反而失败呢?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对你学习有何启发?
b、以曹操有多年的作战经验,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认识?是啥蒙蔽了曹操的智慧?能在举出1-2个类似道理的事例吗?
(3)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啥影响?
6、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教师:对两则材料教师可以采用口述或者出示的办法。
学生:分成三组,结合老师给出2则材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王朝,你会看到啥景象?
教师总结:军阀混战,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学生:结合课前资料思考、积极发言: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准确评价曹操
学生:看课前示意图资料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呢曹操却最终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那么他是采取了啥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学生: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奖励农耕。
用人方面:招贤纳士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许攸献计献策,袁绍不善于用人
教师:强调—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
学生:结合语文知识或课本、课外知识就能回答……
老师:进行雄心壮志的理想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分组(孙组、刘组、曹组)
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师总: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骄兵必败
比如……
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突破难点
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师总:过渡
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三国中每一国都追求一统天下,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目的是为日后的统一积蓄力量。
生: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的内容,
抓住重点知识记忆理解
师总结并为下课做铺垫:
三国中的每一个国家都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三方的角逐竞争,最后胜负怎样?下节课我们回来继续关注三国的走向
拓展延伸 1、大陆和中国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时在啥时期?这一事实说明了啥?现在在中国台湾像之流要搞,说中国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告诉人们,中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啥感悟? 鼓励学生:谈收获和认识: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认识:以史为鉴
师生共同分析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反思完善
达标评测
(一)完成《学习探究》的精选训练题。
(二)轻松闯关-------评价历史人物(课前资料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1、说起曹操,“很容易就Lenovo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办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2、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么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教后反思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6
〖内容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啥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要点〗
1.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 怎样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么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怎样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也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教学建议〗
1.三分天下
①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进而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是曹操高人一筹和过人之处的所在。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也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使学生对曹操有个形象的了解。
②简介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国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也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③赤壁之战: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二是思考“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啥会败在孙刘联军的手中?分析曹操兵败的原因。三是明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④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⑤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
2.地区经济的发展
①曹操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主要是招募流民,按军事编制,赋税基本是对半开或六四开;军屯主要是兵士,兵士平时屯田,战时打仗。屯田一是解决了军队的口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现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流离饥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诸葛亮治蜀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开垦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盐铁官营等,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二是“七擒七纵孟获”改善了与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对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并发西南边疆和强化民族融合有重大作用。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③孙吴开发和经营江南一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是派卫温到中国台湾,密切了大陆与中国台湾的联系。
认识: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 ,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分――《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现在请同学们读一下导言的内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也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民族大融合以及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为中国历史注入新鲜血液,促使隋唐社会气象焕然一新。(强调以上几个黑体字,要求学生标出来)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5课 三国鼎立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三国的历史相信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下面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东汉末年 黄巾大起义 军阀混战 董卓 名存实亡)
官渡之战:北方统一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魏蜀吴
曹操 北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 唯才是举 屯田 乱世之英雄
刘备 荆州→两湖地区、四川
诸葛亮治蜀:经济、民族、军事(成都平原、屯田、都江堰、木牛流马;南中八郡、孟获;五次北伐、五丈原、)
孙权 江东→完全拥有(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的长足进步
山越人、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今中国台湾)第一次
说明:
学生述点时,能讲出许多故事,这里我强调要围绕教材来探讨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就不要说了,希望同学们多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太为难学生了。只有一个同学提出“孙权称王与称帝有啥区别?”
绝大多数同学们都知道点曹操、刘备、诸葛亮的故事。对后面魏、蜀、吴三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少同学注意到,这不是他们感兴起的问题。这部分提到最多的是“七擒孟获”。
△布点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感觉到大家对历史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对三国的历史也相当的熟悉,特别是对曹操、诸葛亮大家说的比较多。但大家在阅读之后,没有注意本课的重点,曹操为啥能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的影响。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 曹操为啥能统一北方?
⑴“挟天子以今诸侯”
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引导学生对比:齐桓公称霸时“尊王攘夷”。
⑵“唯才是举”
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地方官僚世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引入郭嘉所论曹操能战胜袁绍的“十条必胜”:袁绍“所任唯亲戚子弟”,而曹操“唯才所宜,不问远近”。
⑶“乱世之英雄”
引导学生回答课文p83的思考题:曹操年轻时,结交名士桥玄。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他为啥高兴?
简单简介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回答。
以上三点多为学生自己在书找出来。补充以下内容:
⑷ 屯田
引导学生在教材p82页找出有关曹操屯田的史实,并联系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屯田。
(5) 略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黄巾大起义、董卓、名存实亡。强调中原地区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统一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人心所向。(曹操统一北方的客观原因)
(6)官渡之战 2XX年 曹操 ≡ 袁绍 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
根据各班的情况补充有关官渡之战的故事。
(以上内容用了一课时)
第2课时
提问:曹操为啥能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 2XX年 曹操 ≡ 袁绍 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板书)
①要求根据以上板书,写出赤壁之战的内容。
赤壁之战 2XX年 曹操 ≡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②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少”的一方是谁?“胜”的一方是谁?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啥?
⑴谋略: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火攻”火烧乌巢、火烧曹军。指明“火攻”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
⑵扬长避短:曹军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
⑶骄傲自大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朗诵”部分(苏轼《前赤壁赋》):点明“曹孟德”、“横槊赋诗”。
③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
曹操 北方 → 退回北方
孙权 江东 → 完全拥有江东:荆、扬、交、广四州。
刘备 荆州 → 两湖、四川
④要求学生标明“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统治地区。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83的“史实辨析”。
曹操的旗帜不应该出现“魏”这点学生能区别,诸葛亮的“蜀丞相”学生没能看出问题。
⑤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目内容,我采用了为学生指出要点的办法 (详见布点构图),强调了三点内容:
⑴屯田 曹操与诸葛亮
⑵诸葛亮对南中八郡:恩威并济,七擒孟获
孙权对山越人“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强迫政策
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中国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卫温到夷洲
⑥要求学生思考教材p82“武侯祠对联”中“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者治蜀要深思。”的含义。下节课提问。
〖教学资料〗
调寄《临江仙》(《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乱世之英雄
《后汉书•许劭传》曰: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有高名,好核论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许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曹操乃伺隙胁之,许劭不得已,乃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大悦而去。
《三国志•武帝纪》曰:曹操少机敏善权,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桥玄谓曹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裴松之注云:《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曹操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世说新语》曰:桥玄谓曹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曹操乃造许子将,许子将纳焉,由是知名。
孙盛《异同杂语》云: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许子将不答。固问之,答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笑。
蔡东藩《后汉演义》: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系沛国谯郡人,本姓夏侯氏,因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故冒姓为曹;少时机警过人,长好游猎,放浪无度,不治生产。有叔父恨操无行,尝白诸曹嵩,嵩因即责操,操心中记着,偶与叔父相值,即翻身倒地,状若中风;叔父忙向嵩报明,嵩急往抚视,操已起立。嵩问操道:“汝病已全愈否?”操答言无病,嵩复问道:“汝叔谓汝中风,怎说无病?”操佯作惊疑道:“儿并未中风,想系叔父恨儿,乃有是言!”父可欺,何人不可欺?嵩信以为真,遂听令放荡,不复过问。乡人见他斗鸡走狗,行同无赖,相率鄙夷,独梁人桥玄,曾为太尉。南阳人何颙,不同俗见,视操为命世才,尝语操道:“天下将乱,非人才不能济事,将来欲安天下。所赖惟君!”何颙亦言汉室将亡,惟操可安天下。未免高视阿瞒。操因此自负,常与两人往来。桥玄复嘱操道:“君尚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当得蜚声,幸勿自误!”操应命自去。这许子将系许劭表字,劭为前司徒许训从子,籍隶汝南,具知人鉴,与从兄靖,俱负重名,凡乡里人物,一经评颙,往往垂为定论,他且性好褒贬,每月一更,故汝南人称他为月旦评。及操往见劭,劭正为郡功曹,延操入室,互谈世事,操却应对如流,惟劭随便酬酢,或吐或茹,累得操烦躁起来,禁不住质问道:“操奉桥公训诲,特来访君,君素善衡鉴,请看操为何如人?”劭微笑不答。已经瞧透。操愤然道:“见善即当称善,见恶即当言恶,奈何善恶不分,徒置诸不答呢?”劭为操所逼,方应声道:“汝系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确是至论。操毫不动怒,反大喜道:“君真可谓知己了!”操亦自认为奸雄。遂别劭还里。
《三国演义》:操得恣意放荡。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禺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也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赵藩: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朝时云南人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县人,白族)所写武侯祠对联: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时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中原无标点)
上联说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云南的事。下联则有个典故鲜为人知: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刑罚严峻,老百姓时有怨言。下属也有不同意见,问及诸葛亮,诸葛亮说:刘璋统治西川时,法律松弛,老百姓对法制掉以轻心。现在我来治蜀,必须改变这一局面。
刘璋原来只想在乱世中自保,故而得过且过。但诸葛亮是要一统天下,若无严明的法律,就不能保证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对前线的支持。诸葛亮是很清楚在啥样的情况下做啥样的事的。这也是成语“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周文王和周武王治世的不同办法。
赵藩之所以要写这幅对联,以当时的四川局势分不开。19xx年冬天,四川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红灯照起义。当时清政府调岑春煊任四川总督全力镇压。岑春煊到四川后,大肆杀戮。赵藩时任四川酉阳直隶知州,岑春煊除了是赵藩的上司,两人还有一层关系,赵藩是岑的启蒙老师。赵藩就做了这幅对联挂在武侯祠,也请岑去观赏,婉劝岑春煊不要杀伐太重。大家看过《走向共和》里的岑春煊,是个很固执的人,对老师着一番好意根本听不进去。后来干脆把赵藩外放永宁道。
赵藩在民国成立后,曾于民国二年(19xx年)在袁世凯政府召开首届国会时被选为众议院临时议长,主持众议院政事。但是呢他看出袁世凯的窃国野心,率领众议员反对袁世凯,并在报上公开发表反对袁世凯的诗文。袁世凯派人收买他,允诺他做礼部尚书,赵藩把来人骂了回去。当时他曾作一诗给同样反袁的章太炎:君是浙西章疯子,我是滇南赵病翁。
君岂癫狂我岂病,补天浴日此心同。
后来赵藩返回云南,与蔡锷一起举行护国讨袁起义。并单独以“滇男子”的名义通电讨袁,大义凛然。
赵藩一生酷爱楹联,多有佳作,以成都武侯祠这幅为最,毛主席也对这幅对联甚为赞赏。同时,赵藩也是一位大书法家,昆明现存的大观楼长联即为赵藩手书,刚劲圆润,以孙髯的长联相得益彰。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7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么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怎样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也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导入新课
请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提问学生这是啥曲子,问学生阅读过这部小说没有,这部小说反映了啥内容?
展示:曹操、诸葛亮的图片
师: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曹操、诸葛亮
师: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们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造就英雄的三国时代。说出本课课题——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一)官渡之战
师:分立的政权总离不开频繁的战争,在军阀的混战中逐渐形成了几支比较强大的势力,在北方形成了以曹操和袁绍两支最大的军事集团。最终双方发生了军事决战——官渡之战。大家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一次重大的战争? (建议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学习战争。)请学生根据提示的五个方面朗读课文并做作出简要的回答。
师:一场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啥能够打败拥兵10万的袁绍?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胜利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曹操胜利的原因。
袁绍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为人刚愎自用,治军不严,而且心胸狭窄,遇事优柔寡断,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曹军方面则士气旺盛,上下一心,袁军的短处恰恰是曹军的长处。曹操重视人才如荀彧、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后因不堪忍受袁绍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便投到曹操麾下,深得曹操器重。
师: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两个军阀集团为了争夺对长江以北地区的控制展开的一场战争。胜利后的曹操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班师回朝的途中意气风发的曹操挥笔写下了《龟虽寿》,让我们来齐读节选的四句,共同感受诗人气吞山河的豪迈气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官渡之战,营军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在以后的几年中,曹操率军占据了原先袁绍所有的地盘,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为啥能够统一北方?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用人:唯才是举(荀彧、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后因不堪忍受袁绍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便投到曹操麾下,深得曹操器重。曹操素闻荀攸大名,当他得到荀攸时,喜不自禁,甚至不无夸张地说,得一人比得一州之地还高兴。事实证明,曹操的胜利,与其重用人才是密切相关的)
③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二)赤壁之战
师:统一北方后的曹操已年过50,他的壮心是啥?顺利实现了吗?发生了啥?
生答:统一全国。赤壁之战
而此时的南方有两股较大的力量。简介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也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孙刘在大敌面前选择了联合抗曹。
师:相信大家对赤壁之战是非常熟悉的,请你自己读课文,标出重点。请同学给大家讲你了解的赤壁之战。
学生朗读课文,同位间交流自己了解的赤壁之战,选代表向全班讲述。
师:学生从战争的五个因素方面回答,如有不足教师做补充。通过一段录像感受“火烧赤壁”的壮烈场景。
师:请学生思考孙刘联军为啥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生讨论,从各个角度提出个人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总结: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3)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船连起来。
(4)大敌面前孙刘两家精诚团结。
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小结:
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分裂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谱写着壮丽的历史篇章。
探究:
1、从曹操名扬官渡到兵败赤壁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怎样正确的评价曹操?(点明真实的历史与小说的区别)
2、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板书设计
一、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XX年)——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二、三国鼎立
1、赤壁大战(2XX年):孙刘战胜曹操,三国鼎立奠定
2、形成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220年
曹丕
洛阳
曹魏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汉
229年
孙权
建业
孙吴
练习巩固
1、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
①三顾茅庐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八王之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3、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在东汉末年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曹操为增强实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招贤纳士,善于用人
③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④官渡之战,大败袁军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5、杜甫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中所赞颂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6、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和没有称帝的是( )
①刘备 ②孙权 ③曹操 ④曹丕
a.④① b.④③ c.③② d.③①
7、218年,在中华大地上,占据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四川的军阀分别是( )
a.袁绍、孙权、刘备 b.曹操、孙权、刘备
c.袁绍、孙权、刘表 d.曹操、孙权、刘表
8、“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请回答:
(1)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XX年,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啥?
(2)为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少?
(3)赤壁之战带来的影响是啥?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5)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功绩?
答案
1—5 b a c a d 6、b 7、b
8、(1)同意全国;
(2)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骄傲轻敌等(学生如从重视人才,听从建议与否方面分析,亦可)。
(3)使曹、刘、孙的实力更加接进,使天下三分的局势初步形成。
(4)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知己知彼等(学生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
(5) 1.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2.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有着重大贡献。
3.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4.曹操也是一位诗人,在文学也有贡献。
推荐站内搜索:赤峰市红山区人事考试信息网、鲸的自述作文、2014陕西高考成绩查询、公务员考试、在职专升本、自考网成绩查询、成考分数线、湖北自考成绩、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2021年下半年考试时间、笔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