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事物本质(精选4篇)认识事物本质(精选4篇)认识事物本质(精选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认识事物本质(精选4篇)

认识事物本质(精选4篇)

认识事物本质 篇1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5.2.2 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

  【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难点】第二个条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理解:

  ①能够结合事例表明,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啥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关键为啥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②能够联系第一节的知识,说明要创造两个条件实现认识的飞跃,必须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②通过对第二个条件中分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体会到怎么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⑶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进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认识有啥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是引出怎么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进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么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人怎么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

  先请看两例: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啥哲学启示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孔子也是这样。

  再看关于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请阅读教材14页第2自然段至第15页2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贡献?

  ②第谷为啥没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为啥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为啥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③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④怎么样才能具备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

  (逐题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第①题:第谷经过连续20年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发现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准备了十分丰富和准确的感性材料。开普勒发现了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科学地回答了"行星是怎么样运动的"问题,迈入了理性认识的大门。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啥这样运动"的问题,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第②题:第谷占有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却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它研究的结论是:行星运行的轨道是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也率领行星围绕地球转。这是因为第谷长于观测,而不善于思维,更确切地说,它对这些感性材料未能正确地进行加工。

  开普勒则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惊人的毅力和奋斗不已的精神”对第谷留下的感性材料进行了正确的加工制作,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反复计算,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表明他长于理性思维。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了自己的力学成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在更抽象的程度上,对感性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思考、计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表明牛顿具备了良好的主观条件,充分利用了客观条件,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这三位科学家的比较,我们来讨论第②题。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为啥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在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中各起啥作用?下面

  我们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1.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板书)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板书)

  第一,人们首先接触的是事物的现象,没有感性材料,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感性材料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第二,感性认识是对部分现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只有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才能减少片面性,才有可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我们很多同学常常是在占有材料不那么丰富,甚至不太符合实际的情况下,就想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自然很难正确。但是呢,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否一定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呢?不一定。第谷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有第二个条件。

  (2)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性条件(板书)

  感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的基础,需要加工。啥叫加工?就是开动脑筋,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首先,这些感性材料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有的是精华,有的是糟粕,需要分析、筛选,来个“去粗取精”。这是认识本质和规律中的重要的一步,不分主次,不舍弃次要的东西,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

  第二,在感性材料中,真象与假象并存(假象也是真实存在的现象,是合乎实际的),需要分析、鉴别,来个"去伪存真"。否则,把假象当真象,甚至把道听途说的虚假材料和错觉做依据,绝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三,感性材料是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方面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需要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比较,从整体上进行思考,来个“由此及彼”。

  第四,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要通过感性材料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需要来个“由表及里”。

  开普勒和牛顿就是很好的典范。他们对感性材料进行了很好地思考加工,认识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思维过程,对于一个产品的优劣,原料固然重要,加工更是关键。所以,第二个条件是关键性条件。

  下面我们讨论第④题,从第谷、开普勒和牛顿的事例中来思考,怎么样才能创造这两个条件?

  (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1)要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权书)

  第谷的大量数据的获得就是证明。要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克服重重困难,要持之以恒,这就需要有决心、意志和毅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开普勒和牛顿的成就就是证明。因为,第一,思考加工是非常艰辛的事情,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韧劲,就会半途而废,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第二,思考加工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办法,不但要勤于思考,还要善于思考,要掌握科学的思维办法,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上我们讲了要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下面请同学阅读教材16页最后一段至18页第一段,看一看马克思是怎么样写成《资本论》,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达尔文是怎么样写成《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的?

  (教师小结)他们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了两个条件,进而通过现象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正确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时间允许,可结合教材内容,较详细地说明马克思和达尔文怎么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的。)

  学习了本框的哲学道理给我们啥办法论的启示呢?

  3.学习知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板书)

  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占有感性材料,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不妨把我们学习一些知识的过程,也当作一个发现过程,重复一下前人的思考加工过程。这样,不仅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且还能学到科学的思维办法,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两个条件,以及怎么样创造两个条件的道理。

  具体内容可图示如下:

  复习巩固

  教材34页练习中的第三题第2小题。

认识事物本质 篇2

  教学目标 ]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学会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办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透过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 ] 运用科学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学办法] 事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事例引入)一鸣惊人: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啥命令,也没啥政治改革。有一天右司马悄悄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不叫、不理羽毛,默默无闻,这是啥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更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了窥看民间的情况。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就惊人。你所说的意思,我知道了。”也过了半年,楚庄王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项弊政,兴办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个民愤极大的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于是,楚国大治。

  问:在这则故事中,楚庄王在莅政的三年中窥看民间的情况是为了啥?从哲学上看其意义何在?(没发布啥命令,也没啥政治改革,而是在窥看民间的情况,但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国情,体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据此确定方针政策,一朝听政,效果惊人。)说明了要有形成理性认识,首先要占有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

  问:要获得理想认识,是不是掌握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

  (从“量”上来讲,需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质”上来讲,只有占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现象和错觉同在。所以要占有十分丰富也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占有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条件。)

  分析:现象与本质是有联系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所以,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从现象入手。要获得理性认识也得从感性认识入手。

  问: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啥?

  (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观察,进行调查研究,忠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自己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数据和资料才是可靠可用的,但个人的实践,毕竟有限,他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资料,也是可取的。)

  [过度]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自然而成的事,请看课文的例子:

  第谷:20年详细记录行星公转位置。(感性认识)

  开普勒:刻苦计算提出太阳系行星的三大定律。(理性认识)

  牛顿:致力研究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思考和计算,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理性认识)

  问:为啥第谷不能得出理性认识来呢?

  (这启示我们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无法用眼睛观察到的,只有在人的头脑里才能找到,这需要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这也是开普勒和牛顿成功的奥秘。所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也是关键条件是——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问:为啥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因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他们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同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联系的认识,是片面的认识,往往真伪混杂,没有科学的思维办法,不善于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就不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

  [过度]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是开动脑筋、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分析的过程。感性材料除了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外,还存在着无条理性和无系统性,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和筛选,把那些粗糙的、精细的分开,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东西,切忌粗枝大叶,而被非本质的、次要的东西所迷惑。只有这样的加工,才能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打好基础,这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事物联系的广泛性、人们感官自身的差异性,会使人产生一些错觉;还由于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本身也有真有假,特别是虚假的材料不能作为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需要分析和鉴别。这个过程,切忌以假乱真,为假象所迷惑。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研究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方面,进而为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条件。

  “由此及彼”——叙拉古国王曾命令金银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新王冠做得十分精巧,国王却疑心工匠在皇冠中掺了假,但这顶皇冠的确与当初交给工匠的纯金一样重,国王即想检验真假,有不想破坏皇冠,于是他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最初,阿基米德也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到澡堂洗澡,突然注意到,当他坐到满满一盆水里去时,水从盆边溢到了盆外,同时也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来了,他脑子里灵光一闪,猛地从澡盆里跳出,来不及穿上衣服就狂奔回家。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后来到皇宫,他把皇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皇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更多,这就说明皇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经过这次实验,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时,把洗澡时溢出的水、皇冠、与物质的密度这些似乎豪不相干的几种情形统一起来,找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共性,这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问:为啥需要由此及彼?

  (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因此要上升为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即理性认识,还需要把这些感性材料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找出他们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由表及里——表就是现象,里就是本质和规律。

  问:为啥要由表及里呢?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远未完成。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但是呢对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是不足以指导实践的,只有达到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使人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浅尝辄止,停留在现象领域里,把表面关系弄清楚后,还应追问本质,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

  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思维过程。我们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个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如马克思写《资本论》、达尔文写《物种起源》。

  [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能动的飞跃过程,那么这样才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实现这一飞跃呢?这也是这一框的办法论意义。]

  2、学生学习知识同样必须创造两个条件

  (1)       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即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只是科学家的事,科学家们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       学生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认识前人已知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同样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两个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 篇3

  《创造必要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教案

  [教学目标 ]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学会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办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透过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 ] 运用科学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学办法] 事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事例引入)一鸣惊人: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啥命令,也没啥政治改革。有一天右司马悄悄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不叫、不理羽毛,默默无闻,这是啥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更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了窥看民间的情况。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就惊人。你所说的意思,我知道了。”也过了半年,楚庄王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项弊政,兴办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个民愤极大的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于是,楚国大治。

  问:在这则故事中,楚庄王在莅政的三年中窥看民间的情况是为了啥?从哲学上看其意义何在?(没发布啥命令,也没啥政治改革,而是在窥看民间的情况,但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国情,体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据此确定方针政策,一朝听政,效果惊人。)说明了要有形成理性认识,首先要占有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

  问:要获得理想认识,是不是掌握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

  (从“量”上来讲,需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质”上来讲,只有占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现象和错觉同在。所以要占有十分丰富也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占有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条件。)

  分析:现象与本质是有联系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所以,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从现象入手。要获得理性认识也得从感性认识入手。

  问: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啥?

  (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观察,进行调查研究,忠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自己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数据和资料才是可靠可用的,但个人的实践,毕竟有限,他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资料,也是可取的。)

  [过度]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自然而成的事,请看课文的例子:

  第谷:20年详细记录行星公转位置。(感性认识)

  开普勒:刻苦计算提出太阳系行星的三大定律。(理性认识)

  牛顿:致力研究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思考和计算,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理性认识)

  问:为啥第谷不能得出理性认识来呢?

  (这启示我们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无法用眼睛观察到的,只有在人的头脑里才能找到,这需要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这也是开普勒和牛顿成功的奥秘。所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也是关键条件是——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问:为啥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因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他们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同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联系的认识,是片面的认识,往往真伪混杂,没有科学的思维办法,不善于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就不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

  [过度]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是开动脑筋、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分析的过程。感性材料除了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外,还存在着无条理性和无系统性,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和筛选,把那些粗糙的、精细的分开,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东西,切忌粗枝大叶,而被非本质的、次要的东西所迷惑。只有这样的加工,才能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打好基础,这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事物联系的广泛性、人们感官自身的差异性,会使人产生一些错觉;还由于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本身也有真有假,特别是虚假的材料不能作为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需要分析和鉴别。这个过程,切忌以假乱真,为假象所迷惑。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研究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方面,进而为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条件。

  “由此及彼”——叙拉古国王曾命令金银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新王冠做得十分精巧,国王却疑心工匠在皇冠中掺了假,但这顶皇冠的确与当初交给工匠的纯金一样重,国王即想检验真假,有不想破坏皇冠,于是他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最初,阿基米德也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到澡堂洗澡,突然注意到,当他坐到满满一盆水里去时,水从盆边溢到了盆外,同时也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来了,他脑子里灵光一闪,猛地从澡盆里跳出,来不及穿上衣服就狂奔回家。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后来到皇宫,他把皇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皇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更多,这就说明皇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经过这次实验,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时,把洗澡时溢出的水、皇冠、与物质的密度这些似乎豪不相干的几种情形统一起来,找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共性,这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问:为啥需要由此及彼?

  (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因此要上升为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即理性认识,还需要把这些感性材料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找出他们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由表及里——表就是现象,里就是本质和规律。

  问:为啥要由表及里呢?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远未完成。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但是呢对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是不足以指导实践的,只有达到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使人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浅尝辄止,停留在现象领域里,把表面关系弄清楚后,还应追问本质,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

  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思维过程。我们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个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如马克思写《资本论》、达尔文写《物种起源》。

  [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能动的飞跃过程,那么这样才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实现这一飞跃呢?这也是这一框的办法论意义。]

  2、学生学习知识同样必须创造两个条件

  (1)       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即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只是科学家的事,科学家们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       学生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认识前人已知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同样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两个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 篇4

  第二课时  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

  理解:实现这一飞跃的关键为啥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运用:要创造两个条件实现这一飞跃,须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能力方面

  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其地位与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第二个条件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理解实现由感性认识的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初步培养求知的意志力。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

  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学办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师:啥是认识的根本任务?为啥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生: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水平、程度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放投影)

  师:“感性认识多了,说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生:不对。

  师:为啥?这实际上是在明确:怎么样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新课]

  一天,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正在午睡时,一个调皮的学生戴着有角的面具,双手套上一对蹄子,把伪装的头角和蹄子伸进居维叶的卧室,嘴里还发出阵阵怪叫。居维叶被吵醒后,非但毫无惧色,反而感到好笑,继续安然地睡大觉。居维叶为啥不害怕呢?因为他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发现凡是有蹄子、有角的动物,大多数是食草的,而食草的动物性情比较温和,不会无缘无故伤人,所以不但不怕,反而笑学生缺乏生物基本常识。

  这个故事包含了由此及彼,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那么,怎样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呢?这要求人们创造必要的条件来认识。

  [讲授新课]

  一、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

  师:先请看小故事:(放投影)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深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师:这个故事,对于孔子是一个讽刺。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两千多年前的人,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地球和太阳的真实运行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是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了,人们知道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等道理,才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告诉我们,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与我们的距离也就有远有近。但是呢,这种远近相差不大,一年里面,太阳与我们最远和最近的距离,大约相差五万公里,只有太阳与我们平均距离的三十分之一。这一点距离的变化,我们的眼睛发现不了,只有用仪器能测量出来。这还是从一年当中的变化说的,如果只说一天里头,那么,太阳距离我们的远近变化就更少了,一般只有几千公里,更是微不足道。所以,可以说早午太阳离我们的远近一样。我们感到太阳在一天里大小变化;只是一种现象。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太阳和地球的运行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太阳一早一午的大小凉热不同,这是它的外表,是我们能直接感觉到的,另一方面,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这是太阳和地球运行的内部联系,是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一切事物都有内外两个方面。搞清内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通过外表了解内情,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质和现象这一对范畴,正是研究万事万物这内外两方面关系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啥哲学启示呢?

  (同学们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要探索事物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孔子也是这样。

  师:那么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是怎么样的?遵循这一原理,人们怎么样才能获得真理性  认识?

  生甲: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性启示我们:离开感性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这就要占有十分丰富并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生乙:现象与本质的对立性启示我们: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从把握了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到把握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飞跃,作为一个认识的上升过程,它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不断创造条件的过程。因为现象与本质有区别,这个飞跃不会在人们获得感性认识后自动发生,而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就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   条件。

  (放投影)本课的主要知识结构:

  1.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板书)

  第一,占有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板书)

  师:由于现象作为事物的外部特征最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本质则隐蔽在事物的内部,所以现象是入门的先导,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从分析现象入手,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基础,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获得理性认识,不是掌握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还有质和量上的要求:在质上要求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在量上,要求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为啥?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现象和错觉同在。所以,要占有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获得理性认识必要的前提条件。如果只是顺手抓来一些表面的、零碎的材料,只能是主观臆断。

  要如实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真理性认识,首先必须掌握十分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材料,而掌握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就是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观察,进行周密、反复的调查,真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正因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十分重视资料的搜集工作。

  巴甫洛夫说:“鸟的翅膀无论怎么样完善,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数据和资料才是可靠可用的,单个人的实践,毕竟有限,他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资料,也是可取的。

  再看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师:请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贡献?

  (2)第谷为啥没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为啥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为啥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3)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怎么样才能具备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

  (逐题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第(1)题:1576年,丹麦国王为第谷在赫芬岛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第谷经过连续20年的观测,观测了七百颗星星,还发现了新的天体,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发现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准备了十分丰富和准确的感性材料。开普勒发现了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科学地回答了“行星是怎么样运动的”问题,迈入了理性认识的大门。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啥这样运动”的问题,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第(2)题:第谷占有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却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因为他不善于科学的思考、加工制作,提出了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也率领行星围绕地球转的“行星运行轨道”,从哥白尼的日心说退回到地心说,且与观测的数据不符,最终也被推翻。更确切地说,它对这些感性材料未能正确地进行加工。

  开普勒则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惊人的毅力和奋斗不已的精神”对第谷留下的感性材料进行了正确的加工制作,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反复计算,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表明他长于理性思维。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了自己的力学成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在更抽象的程度上,对感性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思考,计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表明牛顿具备了良好的主观条件,充分利用了客观条件,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无法用眼睛观察到的,只有在人的头脑里才能找到,这需要的是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这正是开普勒和牛顿成功的奥秘。

  第(3)题,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条件(板书)

  为啥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因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他们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同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联系的认识,是片面的认识,往往真伪混杂,没有科学的思维办法,不善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就不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是开动脑筋、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首先,去粗取精。对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说,哪些材料是精华的、重要的,哪些是芜杂的、次要的,要来个去粗取精,即对材料进行选择比较,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不能说明问题的东西,提炼出真正能表现事物本质的有意义的东西,而不致为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因为现象是大量存在的,面对生动而丰富的感性材料,不舍弃次要的材料,往往会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剔除了次要的材料,才能接近反映本质的现象,找到正确的人口,才能获得事物的本质。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其任务可简单概括为“分主次”。

  第二,去伪存真。现象不仅去重要与非重要的区别,还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而假象也有和错觉的区别。

  真象从正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同时,假象和错觉也不是一回事,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也是反映本质的一种现象,属于客观的范畴。因此,在对材料加工制作时,还要进行鉴别,分清真伪,摒弃错觉,揭露假象,保留那些符合事物实际情况的材料。其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辨真假”。

  第三,由此及彼。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往往是对事物个别、片面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因此,要上升为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即理性认识,还需要把这些感性材料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固有联系,由矛盾的这一面分析到那一面,由这个矛盾分析到那个矛盾,把事物的各个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关系都研究清楚,而不是满足于局部,更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像牛顿把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同它们的质量、距离综合在一起,把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行星和卫星间的引力、地球对地面物体作用的重力综合起来进行思考,这就是由此及彼。其任务可简单概括为“找联系”。

  第四,由表及里。何为表?何为里?表就是现象,里就是本质和规律。为啥要由表及里呢?这就要从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说起。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认识的任务远未完成。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但对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是不能指导实践的。只有达到了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使人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停留在现象领域里,满足于零散的、表面的认识。把表面关系弄清楚后,还应追问本质、根源,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而摸清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即由表及里。牛顿正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隐藏在里面的内在联系、内在的规律性,来个由表及里,透过太阳、行星、卫星、地面物体的运动,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一步的任务可简单概括为“抓本质”。要指出的是,这十六个字所表达的内容不是先后发生的侧重点不同的互不关联的四个方面,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能动过程;是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考过程。我们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个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关键性条件,为啥这么说呢?第一,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但地位与作用并不相同。第一个条件是构成认识飞跃的基础、前提;但它只提供飞跃的可能性,第二个条件则是使飞跃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需要人们在创造第二个条件方面更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比较而言,第一个条件主要是获得感性认识,即对事物现象方面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有具备了第二个条件,才算是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

  下面我们讨论第(4)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过程既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也不是一种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飞跃过程,那么,怎么样才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实现这一飞跃呢?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1)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第谷的大量数据的获得就是证明。要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克服重重困难,要持之以恒,这就需要有决心、意志和毅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开普勒和牛顿的成就就是证明。因为,第一,思考加工是非常艰辛的事情,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没有韧劲,就会半途而废,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第二,思考加工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办法,不但要勤于思考,还要善于思考,要掌握科学的思维办法,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19页最后一段至20页第一段,看一看马克思是怎么样写成《资本论》,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达尔文是怎么样写成《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的?

  生甲:马克思之所以能写出《资本论》,达尔文之所以能创立生物进化的理论,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两个条件的结果。

  生乙:为占有大量感性材料,达尔文投身于实践,随“贝格尔”号进行了5年的环球考察,广泛搜集材料,回国后也和育种家、园艺家交谈;马克思在身居异国、经济拮据的情况下,阅读了大量的书刊资料,在英国博物馆里留下了“光辉的脚印”。在对材料的加工制作中,达尔文专注地进行了长达23年的耐心思考,发表了《物种起源》;马克思则刻苦钻研,认真思考了40年,牺牲了健康、幸福和家庭,最终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写成《资本论》。

  生丙:不但他们,古今中外凡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可以说都是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典范。因为无论是占有感性材料还是进行思考加工,都需要决心和毅力。

  师:他们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了两个条件,进而通过现象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正确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习了本框的哲学道理给我们啥办法论的启示呢?

  3.学习知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板书)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去思考,就难以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很有借鉴意义。

  同学们正处在高二,处在思维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期。据调查,高一学生的智力变化较大,高一入学的学习尖子,经过半年或一年后,不一定是尖子,有的甚至显得比较平庸。高二以后的学生,智力日趋稳定和成熟,凡是高二后发现的学习尖子,绝大多数都能保持。省市重点高中毕业时的学习尖子,约有80%以上的在大学里仍是学习尖子。这说明,成熟后的思维的可塑性比成熟前要小得多。所以,在学习科学理论、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办法,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分析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此,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两个条件,学习时要多参加实践,多接触相关的客观事物,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重点思考关键性的知识,把握知识时养成追问“是啥?为啥?怎么做?”的思考习惯,通过质疑、解疑的过程深化所学,通过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实践,把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理性知识巩固并消化,变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体系。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两个条件,以及怎么样创造两个条件的道理。本堂课的内容可图示如下:

  (放投影)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    )

  a.去伪存真         b.去粗取精         c.由此及彼         d.由表及里

  答案:c

  2.要创造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必须(    )

  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不断地发展认识、深化认识

  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d

  3.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唯理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他们主张只谈一分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虚拟主机”这样的概念。他们的共同错误是(    )

  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抹杀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答案:d

  4.“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经过这一过程(    )

  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

  c.才能实现认识的扩展和推移

  d.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答案:b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主要说明(    )

  a.思考比学习更重要

  b.要正确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c.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答案:c

  6.科学认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别是(    )

  a.现象与本质的差异性,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性

  b.现象的表面性与本质的内隐性,本质与现象具有重合性

  c.现象的表面性与本质的内隐性,现象与本质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d.现象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统一性,本质与现象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性

  答案:a

  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综合过程是指(    )

  a.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b.由认识低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

  c.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答案:c

  8.某人能说出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新名词,但他解释不出来,他的认识水平属于(    )

  a.第一次飞跃        b.第二次飞跃进

  c.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

  答案:c

  二、简答题

  9.“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多想出智慧”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简述其理由。

  参考答案:(1)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并不矛盾。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了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重要性;“多想出智慧”强调了思考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形象地说明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创造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科学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但是呢,感性材料只是事物的现象,必须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课后作业

  1.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办法。”

  请回答:(1)为啥要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2)为啥“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3)怎么样才能做到“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参考答案:(1)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因此,认识事物只能从现象入手,只有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十分丰富的和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就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做到: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此外,还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辨析题:感性认识之和就是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二者既相互联系也有区别。

  (2)它们是不同质的两个认识阶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一次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才能实现这个飞跃。

  (3)感性认识之和仍然是感性认识,不能自动上升为理性认识。要使感性认识成为理性认识,必须对理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题中观点,把感性认识等同于理性认识,抹煞了二者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

  ●板书设计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1.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2)运用科学的思维办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条件。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学习知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

推荐站内搜索:贵州省自考成绩查询、湖南二级建造师准考证打印、河北公务员考试成绩、村官报名入口、建党100周年演讲稿、考研报考类别、250字日记、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榜样2观后感、2015成人高考、

认识事物本质(精选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认识事物本质(精选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304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