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5篇)《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5篇)《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5篇)

《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5篇)

《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遨游(áo)        眷恋(juàn) 萌发(méng)  诬蔑(miè)b.动摇(yáo)       闭幕(mù)   泥浆(jiāng) 募集(mò)c.度过(dù)        逮捕(dǎi)  呆滞(dāi)   强国(qiáng)二、订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摇蓝 螺旋浆 卓越 关键眷恋 污蔑 忙烦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1950年8月,钱学森买好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9月中旬,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1.写一段话,描写“中秋节”夜晚的景物,表现钱学森夫妇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为啥要引用美国海军次长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写出不少于两句古人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篇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散的炊烟 惟一不变的是炊烟。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秋季老了,是冬季;炊烟老了,是新的炊烟。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无处不在,在家乡的天空中,在家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不会散,就像妈妈,那么忠贞,那么坚忍,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就是那一地的炊烟呀。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就走了。只留下鸟鸣,只留下草垛,只留下房脊,只留下树梢。还有妈妈,还有一村的房子。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fěi cè________,走得荡气回肠。我知道,这是我和炊烟都无法把握的,因为我和炊烟都把根丢了。把根丢在了村庄。其实,只要我摸着炊烟回去,我就会找到我的村庄,我的房子,还有那一地的鸟声,还有站在大门口,手搭凉棚,向远方遥望的白发苍苍的妈妈。我无法活得像浮萍一样潇洒,它可以连根都不要,但是呢我无法做到。妈妈手指炊烟,她说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那一年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zhàn lán________的天空,记住了妈妈的话,记住了炊烟的方向。于是我坚韧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地召唤着。后来我就离开了村庄。后来我就游走了,像一缕炊烟一样,从村庄的上空,从妈妈的眼神里,从我所钟爱的鸟声中,游走了。从此,我在村庄的那一片天空的背影里,寂静地消失。一缕缕飘得太远的炊烟,远过了妈妈呼唤的声音,远过了村庄的温暖,远过了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从村庄走出去,你就是在漂泊了。走自己的路,却是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除了被村庄焐热的心,你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融化,被异地的风,被异地的水。可是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1.根据注音写汉字。(1)fěi cè________(2)zhàn lán________2.解释下列词语。(1)荡气回肠________(2)随遇而安________3.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啥?贯穿于全文的线索是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家乡那么多事物中,作者为啥要选择那袅袅绕绕的炊烟作为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用词精确,尤其是一些句子中的动词用得十分贴切,请你列出两句来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都江堰 ①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②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怎样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啥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③但是呢,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虚拟主机,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①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④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⑤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妈妈,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⑥它,就是都江堰。注:①[邈(miǎo)]遥远。②[濡(rú)]浸润。1.作者对都江堰的基本评价是啥?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评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啥(用一句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认为“长城也非常伟大”,因为它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文字作答);“站远了看”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味道”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4.第③段画线句子说都江堰“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后文中哪些地方具体阐释了它的“造福千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三个方面的比较。请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将下表补充完整。6.作者在文中肯定都江堰的同时,不止一次强调“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这是使用的啥写作办法?对表达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表明观点,以反衬的手法抑长城而扬都江堰,赞美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b.文章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一致的地方。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的独特见解。d.作者赞美都江堰,是因为它历史悠久,资格很老。8.在阅读第④段时,读者的头脑中会浮现出一系列历史人物,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主持都江堰修建的功臣是谁?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在文中特别提到刘备、李白等5位历史人物,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请从文中5位历史人物中选择你熟悉的一位,简介他是啥样的人,并引用他一句名言(或诗词名句)(20字以内)。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根据你对长城的了解,围绕下面这句话,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既可抒情,也可议论)。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a二、蓝(篮)浆(桨)(忙)麻三、(一)1.略2.见课文分析3.略(二)1.悱恻湛蓝2.(1)(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这里指人的感情十分动人。(2)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满足。3.散文,炊烟。4.因为炊烟的飘忽不定与游子的漂泊有着外在的相似;而炊烟的根在村庄,游子的根在家乡,二者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所以作者选择炊烟作为意象是颇有道理的。5.如“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绕”写出炊烟的飘忽之态;“站”用拟人的办法形象地写出炊烟在无风的状态下向上冒的形态。(言之有理即可)6.说明作者思乡之切。炊烟会断、会散、会灭,但炊烟也有根;家乡的儿女会走、会飞、会一去不复返,但心中的思乡之情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削弱、消散,所以说“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三)1.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1)时间邈远(2)灌溉功能(3)濡养文明(4)延伸距离(5)妈妈般的贡献2.揭示主旨,总领全文。3.人类意志力的骄傲;从今天看历史;自然古朴的风貌,给人浑厚凝重的感觉。4.(1)至今为民众输送汩汩清流。(2)永久性地灌溉中华民族。(3)至今像毫无所求的乡间妈妈,只知贡献。5.社会功用:长城,早已废弛;都江堰,造福千年。文明特点:长城突兀在外,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细细浸润,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只知贡献。6.衬托(对比衬托)的办法,肯定了长城的地位,更加突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7.d 8.①李冰(李冰父子)②他们都是受到都江堰的濡养,在四川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作者以此证明都江堰濡养了中华文明。③略9.只要能围绕这句话展示,写出真情实感,语言顺畅即可。

《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2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苏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不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感情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教学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 技能目标:学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人记事的办法。 情感目标: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2、  重点、难点 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我之所以把体会深深的爱国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情感淡漠,自私者较多,尤其是有次我组织本班学生看电视《长征》,看到红军倒下有些学生竟然会笑起来,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做人,做怎么样的人。 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人记事的办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写好关于人物的文章,所以学习本文的取材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说学情 我所任教的初二班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表达能力较差。 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研讨课文和激发学生兴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找资料,在课外资料中发掘兴趣点,充实课堂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设计各种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面,注意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从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含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办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办法,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教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1955年中秋,天安门广场沐浴在旭日朝阳的辉煌中,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海外归来,面对巍峨的天安门城楼深深弯下了腰,透过泪水,他不限感慨地自言自语道 :我终于回来了,我一定要把全部力量贡献给新中国。他就是后来成为“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他的名字哏中国的航天事业联系在一起。多媒体展示出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图片和钱学森的简介,引出课题。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形像生动,增强直观感受,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心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 (二)   学习课文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并试着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分组讨论后学生个别发言,其他同学点评。 这篇文章文字较为浅显,学生阅读后基本能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对语言的组织和概括能力,完成知识目标。 2、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采用学过的圈点批注法,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课文选取了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大家讨论,然后我给学生展示我的板书。接下来就是要学生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和语句。(多媒体展示一些语句和词语) 3、  课文给我们展现了钱老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作者对于选取的事情中花笔墨最多的是哪件?请同学们示范朗读。讨论一下,为啥这件事写得那么详细? 本环节可以使学生了解课文选材与材料详略的处理。完成目标2 4、  从刚才同学的朗读中,大家看到了美国当局对于钱学森回国的恐慌和他们为了阻止事情的发生而对钱学森的迫害,请大家就此展开辩论:钱教授该不该回国? 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5、  钱学森被美国聘为“终身教授”,享受优厚的待遇,可他始终眷恋着祖国,不顾百般阻挠毅然回国。根据现在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留学生的回国率却是百分之三十,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假如你出国留学了你会怎么样? 前面的环节是让中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自身的体会中去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举。这个环节是对上个环节的拓展延伸,教学生增强对故土对祖国的感情,进而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任务。 6、  拓展延伸 前段时间,以“赞颂祖国  共享感动”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假如你去参赛,你会对祖国说些啥?请写出来,大家一起共享。(如:我们可以用鲜花来庆贺你的生日,我们可以用心灵来歌唱你繁荣,但我更愿用一片赤子之心来建设您----我的中国!) 7、  小结:钱学森教授对祖国的不限眷恋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虽然现在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我们现在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时刻想着我们的祖国,把爱表现在细微之处。尊敬我们的父母,热爱我们的朋友,珍爱身边的一点一滴----这都是爱国。我们不敢想像,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国,也不敢想像,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会热爱我们的祖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传统,要让我们的心永远是一颗中国心,要让我们的血管中永远流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血液!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优美而深情感人的旋律中结束全文的教学。

  谢谢!

《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3

  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材分析 :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苏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不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难点是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精当、细节提炼精妙的写作办法。

  教学设想:

  1、从多种渠道收集钱学森的有关资料。

  2、布置预习:学生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词;自读课文,能用一条线简单地理出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并能复述。

  3、教学办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之所以把体会深深的爱国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情感淡漠,自私者较多,尤其是有次我组织本班学生看电视《长征》,看到红军倒下有些学生竟然会笑起来,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做人,做怎么样的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办法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过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钱学森于19xx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43年,他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20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导弹的先驱。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这篇课文详细简介了钱学森的个人简历和归国的坎坷。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或语句,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2、这篇课文是按啥顺序写的?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3、用自己的话简介钱学森的主要经历。

  4、钱学森归国的路是坎坷的,他遇到了哪些险阻?

  5、他最后是怎么样回到祖国的?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6、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谈一下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同位或四人一组)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这篇课文是按啥顺序写的?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时间顺序来写。表明时间的词语有:19xx年、1943年、1947年、1949年、1950年……

  2、用自己的语言把钱学森的主要经历将给同学听。(可与同位讲,也可

  小组内讲,并让听的同学简评讲述的情况。)

  明确:复述不是背诵,如果能突破课本上的知识,把自己另外知道的假如则更好。

  3、钱学森归国遇到哪些险阻?最后怎么样归国?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

  明确:

  险阻有三:(1)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2)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3)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最后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同志亲自过问此事,才促成钱学森一家胜利返回祖国。

  这件事既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也表现了祖国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4、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谈一下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

  明确:钱学森为回国进行的斗争详写。

  选材特点有详有略,选材精当。其中的精彩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研读赏析。

  第五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

  (1)这个自然段在全文的结构是啥?

  (2)“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这句话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啥样的感情?

  (3)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么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出的这种感情吗?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不限热爱、眷恋之情。

  (3)两个“不止一次”都突出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念。第一个侧重于钱学森对现有情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桑梓的眷恋之情。

  词语: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

  六、梳理巩固: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七、作业:问答题

  1、文中是怎么样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的,这说明了啥问题?

  2、在美国时,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原因是啥?

  3、为了回国,钱学森经历了来自美国的哪些阻力,他是怎么样反映的?

  板书设计:

  始终眷恋着祖国

  对

  第一部分(1--5):个人简历 (略)     时     祖

  间      国

  顺      无

  第二部分(6--18):归国之艰难 (详)  序      限

  热

  爱

  《始终眷恋着祖国》同课异构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3、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办法。

  教材分析: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苏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不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难点是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精当、细节提炼精妙的写作办法。

  教学重点:

  1、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办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学生认为应重点记忆的词语;教师指出教材以时间作为明线组织材料,让学生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这类容易完成的题目,旨在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从对“眷恋”一词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暗线。采用“探究式学习”的办法,运用换位思考,补出文章没有明写出来的钱学森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注;进而通过钱学森的成就向学生提示: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情感,还需要真实的本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谁在飞机的螺旋桨向喷气式过渡,并最终遨游太空的航天器过渡中成了关键人物?对,中国科学家,钱学森。

  那我们今天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有关钱学森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

  二、初步阅读教材,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虚拟主机、逻辑。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的顺序的词语。

  回答:时间顺序。边读边标记,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时间脉络。

  3、指出: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作了一个小小的变通,这是哪一段?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

  点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内容上的点明主题。

  第5段。讨论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回答:第一句承上启下;“然而”一句点题。

  三、深入阅读教材,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1、深入阅读教材之前,先想想:文章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中的“眷恋”啥意思?怎么样理解“始终”一词?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到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吗?

  明确:“眷恋”,深切地留恋;“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到祖国去”的念头不是在1949年10月1日才突然产生的;第5段中两个“不止一次”,证明了钱学森早就有了归国的念头。2、请沿着“始终眷恋”这一提法,“进入角色”,把自己想象成钱学森,找出下列各段,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

  1)、考取了“庚子赔款”留美学生那段。如果你是钱学森,当你前往美国求学的路上,你只想到个人的前途而没有想到别的吗?

  2)、再往后,你毕业了,在美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你只是为了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志得意满吗?

  设想:“自己”没有了,有的是那个因“庚子赔款”而留美的学生。

  讨论……

  四、通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当你读到一篇读多的文章时,你可能会觉得,那是一个与同桌一样的熟人;可是细看你的同桌,你会突然觉得你根本不认识他(她)了。同样,现在你重读《始终眷恋着祖国》时,你要尽可能多地发现你以前阅读时没有注意过的地方。(提出通读要求)

  1)、把文章当成一个整体,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思想轨迹。

  邻桌间相互讨论。

  2、引导学生读后思考:标题确立的怎样?你觉得作者对某些材料在处理上是都足够详细?有没有不必要的废话?为了证明你的思想是对的,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钱学森的材料。

  五、作业。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遨游(áo)        眷恋(juàn) 萌发(méng)  诬蔑(miè)

  b.动摇(yáo)       闭幕(mù)   泥浆(jiāng) 募集(mò)

  c.度过(dù)        逮捕(dǎi)  呆滞(dāi)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强国(qiáng)

  二、订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摇蓝  螺旋浆  卓越  关键眷恋  污蔑  忙烦                                      

  板书设计:

  第八课   始终眷恋着祖国

  刘敬智

  出国留学任教 从事的事业 眷恋祖国 艰难的回国历程 胜利回国

  1911~~1935    1936~~1949 1935~~1955 1950~~1955    1955.9.17

  眷                                                        恋

  始→→→→→→→→→→→→→→→→→→→→→→→→→→→→终

《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4

  第一部分

  1.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惴惴  踹开  端丽  喘气  b.磋商  蹉跎  差使  嗟叹

  c.妖娆  阻挠  侥幸  富饶  d.玷污  粘帖  请帖  沾染

  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3分)

  (áo) 游   推 (jiàn)   枪 (bì)

  (juàn)恋   (dàn) 生 (qiān) 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汤皓上课讲话被老师发现叫到办公室,正在据理力争。

  b.为了减少朋友们的麻烦,整整2年,钱学森处在与世隔绝的境地。

  c.在敌人的集中营里,共产党员林红饱受折磨,仍坚强不屈。

  d.在铁的事实面前,罪犯无言以对。

  4.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办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2分)

  例句: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b.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对下面句子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他在写给爸爸的信中……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a.表明其牵挂年老的双亲,想回国。

  b.作为海外游子迫切想回来,投身于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c.虽然在美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那里毕竟不是自己的故土,且有种族歧视之感。

  d.上海给钱学森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他急切想回去看看。

  6.文章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有哪几方面的作用?(3分)

  第二部分

  (一)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 , 。然而,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爸爸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爸爸,你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950年8月,钱学林买好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9月中旬,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定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

  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移民局不准他离开美国,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还搜查并扣压了他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诬蔑他企图运送机密科学文件回国。

  那时,中美在朝鲜战场正处于交战的敌对状态。美国正盛行法西斯式的麦卡锡主义。钱学森的回国决心触怒了美国当局。1950年9月9日,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押了15天。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

  加州理工学院的许多师生和当时远在欧洲的马•卡门教授闻讯后,立即向美国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也募集了1.5万美刀保释金,才将钱学森从特米那岛的拘留所营救出来。

  7.第一段中横线上的两句,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②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a.①②  b.②①

  8.与“他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引号作用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

  b.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c.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d.贴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9.若将祖国比作妈妈,文中第二段中钱学森在中秋节萌发的感情,可用一句唐诗来形容。(3分)

  10.对海军次长的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钱学森威力无比,具有强大的军事潜能。

  b.是对钱学森能力的肯定,也表明了他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

  c.对钱学森个人有成见。

  d.对新中国抱有偏见,不愿钱学森回国。

  11.不改变原意,将下面句子改成“联邦调查局……”的形式。(3分)

  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押了15天。

  联邦调查局 。

  12.文中钱学森夫妇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以第一人称来揣摩他俩尚未说尽的话。(3分)

  (二)失根的兰花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于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啥,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固,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啥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妈妈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也不敢看与家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歪,j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家乡土地之芬芳与家乡花苹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季。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甲)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乙)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3.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你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吗?(3分)

  14.十几岁在外面漂流,我曾骄傲地说“我,到处可以为家”,而到了美国,却经常“泪,不知为啥流下来”,原因是啥?(用原句回答)(4分)

  15.仿造例句,用比喻句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3分)

  例句: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季。

  16、甲句中说“身不可辱”,而乙句说“身可辱”,这两种说法矛盾吗?为啥?(4分)

  (三)温馨的土地

  出差回来,接到妈妈的电话,说东园巷的家已搬到庆春门外的采荷新村去了。虽然拆迁是意料中的事,可终究觉得突然了些。生活了近三十一年的家,一旦被抹去,消失,我的心是无法平静的。我没有去新居地,来不及洗去啥风尘,便急匆匆奔向那条亲切熟悉的弄堂。

  出现在眼前的家,已没有先前的模样,周围的房子也都空着。平日最热闹的井角边,此时是那么安静。

  突然,隔壁的陈大伯从自家的空屋内走了出来,见到我,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冲我动情地说:“你为什么这么迟回来?弄堂里的人都走光了,以后就很难在一道了,特别是我们年纪大的。”他说到这里,语气一下接不上来,我赶忙安慰他:“不要紧的,会见到的。”这时,他从中山装的上口袋时掏出一个小本本,说:“我想把每户人家的新地址都记下来,然后给全弄堂的人都发一份,想跑跑就便当些。”我说不出话,只觉得鼻子一阵酸。

  这时,我突然想起,我家父母身体不好,弟妹也都在外,搬家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的,便问:“大伯,我家里是怎么搬的?”他马上接道:“大家都帮忙了,七手八脚,一上午就搬完了。你想想,下次想帮都帮不上了。”是啊,我曾不止一次地向人们夸耀过,我们的邻居,我们这片温馨土上的人,是最重感情最纯洁的。尽管天长地久,东家与西家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但如今,大家要分离时,一切的一切,都会被历史沉淀过的感情,被年深月久的人情所代替。我真后悔这次出差,要是我能体会一下这浓浓的惜别之情,那必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定能使自己的灵魂受到一次新的洗礼。

  正在我和陈大伯交谈时,牛妈、黄家姆妈从外面走了进来,他们是从新居地来的,见到我,眼里一下噙满了泪水,急急地向我诉说离情别绪。我听着听着,禁不住流出了眼泪。虽说生活总要向前发展,而且可以想见,几年后的东园新村将比现在的旧居地要漂亮得多,但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有多少悲欢离合,有多少人事沧桑和这块土地紧紧相连。我一边体味着老人们此时此刻的感情,一边为他们默默地祝福。祝他们在新居地能得到更多的温馨,更多的人情,更多的欢欣……

  我终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旧居,带着 ,带着 ,带着 。

  17、依次填入结尾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2分)

  a、惆怅  回忆  希望  b、感激  痛苦  回忆

  c、感激  回忆  希望  d、惆怅  感激  回忆

  18、“虽然拆迁是意料中的事,可终究觉得突然了些。”中“觉得突然”表明“我”对旧居地 的感情。(2分)

  19、陈大伯冲我动情地说:“你为什么这么迟回来?”体现了陈大伯 。(2分)

  20、“我说不出话,只觉得鼻子一阵酸”是因为啥?(3分)

  21、我们的邻居“最重感情最纯洁”的具体表现是⑴ 。⑵ 。⑶ 。(3分)

  22、“我真后悔这次出差”的原因是 。(2分)

  23、“虽说生活……紧紧相连”一句从表达方式看是 ,这句话说明了 。(3分)

  24、片断写作练习:(40分)

  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妈妈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啥吗?试说说看。请写一段心理描写加以揣摩。

  《始终眷恋着祖国》答案

  1.a 

  2.略 

  3.a 

  4.b 

  5.b 

  6.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7.b 

  8.b 

  9.每逢佳节倍思亲。 

  10.b 

  11.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了钱学森,并把他送到特米那岛上一个拘留所关押15天。 

  12.新中国诞生了,人民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了。我们这些海外学子,也该回去看看了,为新生的祖国贡献微薄之力。(符合语境即可) 

  13.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意思是离开国门的人就像没有根的兰花,会倍觉离国思乡之苦。 

  14.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15.略 

  16.不矛盾,甲句中强调的是身不可辱,相对于断头流血而言人格的重要。乙句中强调的是国不可忘,相对于国家来说,个人的荣辱是次要的。 

  17.a 

  18、无比留恋 

  19、对邻居搬迁分散时的浓浓惜别深情。 

  20、听了陈大伯的话,为陈大伯对邻居的一片热心与深情所感动。 

  21、陈大伯见到迟归的“我”像见到久别的亲人,还热心为邻居服务。邻居帮“我”家搬家。牛妈等从新居来旧地看看,见到“我”,含着泪诉说离情别绪。 

  22、没能更充分地体会一下这浓浓的惜别之情。 

  23、议论;人们对故土留恋的原因。 

  24.略

《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学会归纳体会钱学森对祖国始终眷恋的深情。

  2. 过程与办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办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始终眷恋”来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并理解分析主要词句。

  教学难点:

  了解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办法:

  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多媒体展示)

  明确:在这一环节,学生读标题时,肯定读法不一,强调的词语应该也有所不同,提炼关键词“眷恋”、“始终”,并带领学生解析词语的含义。

  始终:自始至终,一直。

  眷恋:对某人或某物深切地依恋、留恋、怀念。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标题的形式,从标题入手,直接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

  问:课文标题是《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谁一直以来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学森。

  明确: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读中悟情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通过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写出了他对祖国的“始终眷恋”?(多媒体展示)

  明确:

  (1)他在写给爸爸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爸爸,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多媒体展示)

  第5段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始终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第一个“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第二个“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则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归心似箭、望穿秋水、魂牵梦萦。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多媒体展示)

  第7段,提出是否能改成客观叙述的疑问。次长的话可看出他不准钱学森回国的态度之坚决,不仅点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暗示着钱学森回国道路的艰难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反衬了钱学森始终眷恋祖国的深情。

  (3)钱学森克服了一切困难,为了回国,经历了重重阻挠。

  a.美国移民局的阻挠:不准他离开美国,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

  b.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15天的折磨,体重下降了30磅。

  c.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他的自由:每月到移民局报到一次,特务监视,信件电话受到检查。

  (4)这些种种非人道的迫害,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的返回祖国的意志!他们为回国做了哪些准备?

  a.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

  b.租房只签一年的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

  c.教育小孩心里装着祖国、装着亲人。

  d.写信向祖国妈妈求救。(对祖国的信任)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品读相关语段,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进行概括,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刻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并解决了课后探究练习一。)

  四、讨论解疑

  讨论:课文的1—4段主要写了啥?这些内容似乎与表现他的“始终眷恋着祖国”没有关系,可以把它们删去吗?为啥?

  明确:

  课文的1—4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了钱学森的求学经历和他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

  首先,钱学森在世界航空科学史上影响很大,要了解他首先要了解他的卓著成就;其二,正是因为钱学森的巨大贡献,是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所以美国才舍不得他的离开,他的归国才困难重重,他最终经历了重重阻挠,从侧面衬托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五、活动展示

  对对联:初一时,我们学习了对联的相关知识,现在让我们尝试用一幅对联归纳钱学森的一生。老师给出下联,概括的是钱学森回国后的辉煌成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上联并展示。(多媒体展示)

  上联:

  下联:献身国防科技,送两弹一星上天耀神州。

  示例:放弃优厚待遇,秉忠心赤胆回国振中华。

  冲破重重阻挠,弃优厚待遇回国振中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写作,及时复习巩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学生朗读创作的对联,体会钱学森始终眷恋祖国的深情。

  七、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爱国主义的诗歌并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八、板书设计

  始终眷恋着祖国

  刘敬智

  辉煌成就

  梦回故土     始终眷恋

  冲破阻挠     祖国情深

  时刻准备

  胜利归来

推荐站内搜索:关于亲情的周记、2013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库、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准考证打印、我为党旗添光彩演讲稿、我的心情日记、勿忘国耻作文、我和我的祖国作文500、山西人事考试网成绩查询、满分作文神仙开头、班主任研修日志、

《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441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