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维的奥妙 教案把握思维的奥妙 教案把握思维的奥妙 教案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把握思维的奥妙 教案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识记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2) 理解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 运用        ○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结合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    ○结合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是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列举生活实例,依据有关原理,说明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备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无限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2) 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 通过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培养学生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2) 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    (3) 通过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认识,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提示与建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 教学提纲  框题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2)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 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一信号系统。    ○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 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人脑。  (2) 产生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   框题二: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意识活动对生理过程又具有反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一。    (2)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3) 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 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    1.本课的逻辑结构    第四课阐述了世界的本质,了解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课着重讲解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最后落脚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根据课程标准,第五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本框分为三个目。    第一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第二目,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是人脑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射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三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是人脑——意识生成的原材料是客观存在。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此框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原因,从而得出人能够认识世界的结论。    第二目,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同动物不同,人能够依靠意识指导对世界的改造。     第三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反对无所作为。    在本课中,第一框主要讲意识的本质,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框分析论证人能够认识世界,能够通过意识指导对世界的改造,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是这一课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具有方法论意义,也成为这一课的重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我们学好下一课的基础。    2.本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这一框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旨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可以认识到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等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有关高等动物复杂心理活动。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动物的复杂心理活动,并且分析为什么这些动物的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原因是意识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社会和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第二目,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目中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共有两问。第一问旨在说明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能够超过人脑。第二问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认识到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永远不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产生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二个探究活动有两问。第一问可以告诉学生,人和动物饥肠辘辘时见到食物都会分泌唾液,这是人和动物都有的本能。但紧接着第二问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对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人脑具有和动物大脑不同的地方,人脑有第二信号系统,而动物没有,因此,人脑对外界的刺激就有一种精神性的反映。这些只要求学生作大致了解即可,不需要深究。    第三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引出鲁迅说的一段话。引导学生了解,离开了客观物质对象,就不会产生意识,就像人画鬼,不管你如何想象,你笔下的鬼都逃不出你所见到的客观世界中的人或物的模样,你不可能画一个你想象不出来的东西,即使是现在拍摄的一些科幻片,外星人的样子大体也都是人的形状,这说明人的意识的产生是不能离开客观存在的,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观念不管有多么荒唐、可笑,它们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会有鬼神的观念。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这一框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个探究活动引了马克思的一段话。这段话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认识到,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建筑师在反映客观世(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界时,他们的活动总是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而蜜蜂造蜂房就是造蜂房,造来造去,它们的蜂房永远是一种样子。而人不同,他们会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他们的活动是有选择的,通过建造房屋,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第二目,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旨在说明人能够改造世界,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原本没有的东西。自然界可以演化出一座珠穆朗玛峰,却演化不出一台电脑,而人却可以制造出电脑。因为人有意识,人有思想,能形成观念,思想和观念等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科学家对于电脑的设计理念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创造性反映。第二问旨在说明意识可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把头脑中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中打下人的印记,世界的面貌正在人的双手中发生着改变,地球的各个角落,到处留下了人的足迹,所有的这一切,都凝结着人类意识的痕迹,彰显着一个人化的世界。    第二个探究活动引用天才作曲家贝多芬的感人事迹,说明人的意识能动性能够强有力地影响一个人的生理活动,高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够对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的精神对人产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但不能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把精神看作是万能的,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第三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关于孩子踢球的故事,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我们做事情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就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第二个探究活动有两问。第一问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每一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都必须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自己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实际。第二问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负责人,你会根据什么来制定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制定自己辖区的经济发展策略的依据和前提。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此问题重点是说明客观事物在产生意识中的作用,着力说明,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只有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才能在人脑中形成意识。    意识从其生理基础上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其对象和内容上看,它又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又不同于客观存在本身,它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人类的意识无论多么复杂、多么抽象,都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都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这表明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的。    人类意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存在。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甚至荒诞无稽的思想,也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例如,宗教所宣扬的神鬼、天堂、地狱等和有人有意编造的毫无根据的谎言,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矛盾,反映了编造者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其实这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即人们的社会存在。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反映形式却是主观的。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感性认识形式和理性认识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无论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由于社会地位、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实际经验以及生理素质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这表现了意识的主观性。但是个体意识的这种差异性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因此,意识虽然具有个体差异性,但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客观的。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但是,无论意识的主观色彩多么浓厚,归根结底,都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    总之,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则是主观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刻板地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思维之中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并通过主动作用于对象的观察、实践而自觉地反映对象。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能运用各种感官全面地把握对象发出的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感觉、知觉形成对象的映象,而且表现在人能借助“人造感官”(如望远镜、显微镜、示波器等)去进行感觉、去形成意识。这就突破了人的自然感官的感觉阈限的限制,把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转化为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大幅度地增加了获得的信息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感觉的质量。    正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这种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才使人既可以透过感官的眼睛认识和了解形形色色的外部世界,又可以透过“思维的眼睛”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认识这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的观点,增强不断地探索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的信心。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的具有指导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正因为意识的这一最突出的作用,使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把思想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对意识的这一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意识能思维,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形成“超前反映”,在观念中构筑客观上尚未出现的事物,通过实践活动,使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制造成新的东西。而动物虽然也会经自己的活动作用于它周围的事物,引起周围事物的变化,但都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以人的建筑活动来说,总是先有蓝图,后有实际建筑物,因为头脑中的蓝图是根据客观实际设计的,仍然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先在“头脑中建成”蓝图,然后才有建筑活动,这就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的指导作用的表现。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改造。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所讲的“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变为现实世界,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的印记”。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成为人化的自然。今天,人类活动的范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的宇宙空间显示着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劳绩。     还应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和用科学理论指导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也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方法。        4.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是本课的落脚点,是通过学习应掌握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因为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首先要正确认识实际:世界上的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其本身内部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且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不可能一眼就看清客观事物的全貌,一下子就深刻认识到其本质,总是要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去观察,一步一步地加深认识。这一方面是因为“实际”并非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面前,都有逐步形成、次递展开的过程,并总是有一些假象干扰人们的视线;另一方面,这又和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一时一地站在某一角度,就会有不同看法,不同认识。只有不断地努力,经过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逐步掌握全面情况,得到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使思想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客观实际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都是不断变化的,真正做到正确认识实际,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并有新的理论创造,是很不容易的。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又主要取决于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的努力程度。作为认识个体的每一个人,认识能力就更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局限,就更要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地去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不断的获得正确认识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毛泽东把实事求是概括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是”就是我们去研究,寻求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这就不仅要搞清楚事物的客观实际,即求真、求实,而且要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下大气力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需要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冷静的科学精神的统一。在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积极地进行变革事物、改造世界的活动。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二) 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动物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劳动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动物有时也表现出某种有计划的行动的能力,但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不能超出被动地适应环境的范围。而当人类祖先从利用自然工具发展到制造工具,从利用自然发展到改造自签,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时,人就不能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停留在动物心理的水平(只能直观事物现象)上,必须极大地发展人的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特别是手的能力,大幅度地增加各种信息量,同时需要大脑具有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之能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    由于环境改变所引起的生活和活动方式的变化、直立行走、特别是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经验积累,使猿的不发达的手变成了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度完善的灵巧的手;由于火的使用,进一步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了人的营养,使人的整个机体的各个器官特别是大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脑量成倍增大。黑猩猩脑量不到400克;、南方古猿最早制作工具时,脑量为428~755克;北京猿人能够制造工具和用火,脑量增加到1 000多克;而会制造复合工具(石矛、标枪等)和绘画、雕刻等艺术的智人,脑量已达l 400克左右,接近于现代人。二是劳动要求更精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联系,这就必然促进大脑组织结构的完善和机能的加强。例如,人手在大脑皮层运动区所占面积比其他运动器官都大,而猿则前后肢所占面积相等。特别是皮层思维机能的形成,使只能产生动物心理的猿脑终于变成了能够产生意识的人脑。    人们的劳动协作、社会交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又一重要条件。人的劳动和生活都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独的个人行为,而是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的社会性的联合行动。他们彼此必须相互交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在生产和生活中共同协作,把实践所得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起来,传授后代。“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而直立行走和长期劳动,也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特别是头部器官、口腔、鼻腔、咽喉以及呼吸系统发生了重大改变,猿的喉逐渐改造成为人的喉,能够发出不同的音节。专门语言器官的形成是语言的生理基础,而语言的产生对于意识的形成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只是由于有了语言,大脑才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反映机制。从此,人就能够用观念和符号形式反映外部世界,使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从而使猿脑最终变为人脑,产生了人这个特殊物质实体所独有的反映特性——意识。意识是自然界进化到产生人类社会的阶段,以人自己的特殊生存方式——劳动和实践为决定性条件而产生的。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每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在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某种作用时,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反应其所受到的作用。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通过它们与外物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反应表现出来,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在地球上,随着无机物向有机物的演化和生命的出现,便产生了生物(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体特有的反应形式,其特点是生物体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实现自我更新。这种反应是生物体适应和选择环境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反应能力和形式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从人类意识的自然发生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应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并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却在自然界有着自己深厚的基础和前提。    3.怎样理解人的意识形式的多样性?    人的意识有心理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等多种层次,每一层次上的具体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概念、判断、推理、欲望、动机、目的、想象、情绪、情感、灵感、意志、感觉、知觉、表象、理论、假说、计划、信念、信仰、理想等,都是人类精神活动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具体形式。这些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过渡和相互转化,构成一个多水平、多层次、多向度、多功能的精神活动的系统。它们不是彼此分离、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律有机地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又表现出人的意识所特有的高度灵活性、主观性和极大的自由。        4.人工智能及其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它是人脑的延续和扩展。20世纪中叶,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神经科学、脑科学、仿生学等的基础上,出现电脑,人工智能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重大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社会生活方面,电脑的运用将人从简单、复杂、机械的脑力劳动解放出来,使人有更多的能力投入到发现发明方面的脑力劳动上去。电脑的应用还会改变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并将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电脑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还很难预料。    第二,在哲学上,电脑的应用证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认识“没有感觉的物质”与“同样由原子、电子构成但却有感觉的物质”之间的联系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三,电脑的应用也引发出一些新问题,如电脑能否超过人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电脑不能全面代替和超过人脑,这是由人脑与电脑、意识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决定的。    其一,两者活动机制不同。人脑以人的生命机体活动为基础,思维是复杂的精神活动;而电脑是物的装置,其过程也是机械物理过程。    其二,意识有社会性,电脑没有社会性。    其三,意识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电脑接受人的指令工作,没有主动性、创造性。    其四,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    总之,人工智能的发展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    .    5.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教材中提到关于信号系统的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生物学意义上研究的概念,但在研究人的意识起源时必须向学生加以介绍。    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具体表现,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为信号刺激。由信号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巴甫洛夫称之为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皮层的最基本、最一般性的活动。巴甫洛夫将一切信号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现实的具体事物信号(如以铃声作为食物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另一类是抽象的语言文字信号,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文字,则是现实的概括和反映,是具有抽象意义的信号。在成人的全部生活经验中,语词和进入大脑皮层的所有刺激相结合,成为它们的信号,并代替它们,因而能引起和它们相联系的一切反应,所以语言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故称第二信号系统。如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都可以代表具体的食物信号而引起反射性唾液分泌。除了这些食物的具体形状和特征可以作为食物的信号而引起反射性唾液分泌以外,人类还具有语言、文字来代表具体的食物信号,反射性地引起唾液的分泌,如一个人过去吃过酸杏,现在只要有人谈论“酸杏”或写一个“杏”字,也常会使他联想到杏的外形、酸味,从而引起唾液的分泌。食物的形状、气味、颜色是代表食物的具体信号,即第一信号系统,而语言、文字是抽象的信号,即第二信号系统。人类不仅能形成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还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必须经常被第一信号系统所校正,才不至歪曲人们与现实的关系。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乃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类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发生与完善使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出现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6.为什么说在影响人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精神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者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    人的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人的大脑又是宇宙进化演变的最高级物质,  以大脑为物质依附的意识是对一系列信息的组合、加工,这种信息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对外部世界或自身产生主观能动作用。从生理角度而言,大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占左心室主动脉射血量的15%~17%。其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50%。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可运化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产生元气,元气再升华为神,神即是大脑所进行的意识活动。所以意识活动是以消耗人体内宝贵的物质和能量为代价而产生的。根据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大脑所消耗的能量以意识活动的形式能动地对外部世界和自身施以影响,意识本身是具有一定能量的。人类借助意识活动,探索外部世界,认识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对自然的征服能力。电能的利用,原子能的开发,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大自然处处留下人类活动的印记,这一切都是意识作用的外化。另一方面,主体意识对自身也发挥着强大的调节作用,心平气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健康;情绪不稳定,悲伤、惊恐、大怒是健康的大敌,“三气周瑜”、“伍子胥过韶关三日白头”均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心理失调、变态,很多精神错乱者尽管躯体正常,但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走上了自残自杀之路。明确了意识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处处主动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坦然、大度地去面对生活,荣辱不惊,勇于克服困难,把一切得失看得淡一点,不以一时成败定终身。   四、教学方法建议   (一)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3课时。其中意识的本质1.5课时,意识的作用1.5课时。   (二) 教学方法建议   1.情境导入方式   本课的导入非常重要,通过不同方式的情境导入,让学生进入探究“思维奥妙”的情境之中,并由此产生如何更好地去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愿望。可以从“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情境设问导人;可以从“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原因和宇宙万物相比人的尊严和珍贵之处在于什么等问题导入;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链接”18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著名观点后,谈读后感的方式导入;还可以放有关“意识的产生”录像,或者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有关生物学、物理学的相关知识作为情境导入。     2.活动方式   可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收集最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是如何帮助人们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的;也可以发动学生办一期“科学发展历程”等题目的板报或电子课件,增强学生对“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观点的认识。    3.话题方式    把教材中一些重要的设问或观点布置成课后话题(也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学生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发表议论),这样既可以节省课时,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如,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你的理由吗?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教材中的设问)。    又如,循环经济为什么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何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  (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提出的思考问题)。   (三) 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探究活动1(教材第35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此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物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来说明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探究活动2(教材第35页):“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所观察过的动物或听说过的动物都有哪些心理反应,(教师也可以适时的展示准备好的一些录像或图片,如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动物世界》《探索》等片子),然后比较这些动物的心理反应与人类的意识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由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3(教材36页):“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这两个问题作为知识性、常识性的结论学生都知道,为此,可以介绍一些课外书籍让学生阅读,如《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威廉•卡尔文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使学生更理性的认识到只有人脑作为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才能产生意识活动。    探究活动4(教材第36页):“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物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此探究活动可以通过马戏团的训兽的方法来使学生明了人脑对外界的刺激有一种精神性的反映,这是动物对外物刺激时所不具备的反应。    探究活动5(教材第36页):“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此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闭上眼睛,使劲的想象鬼怪、神灵、外星生物等,然后再引出鲁迅的这段精彩的描述,加深学生对“所有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这个基本观点的认识。

推荐站内搜索:广西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空间伤感日志大全、教资考试时间2021上半年周记开学第一周300、湖北自考查询、注册会计师报名条件、情话最暖心短句山东专升本考试信息网、邯郸人事考试、说不出的压抑和心累

把握思维的奥妙 教案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把握思维的奥妙 教案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6294.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